阿爸:且來新唱舊歌詩

洪家三兄弟攜手合作完成的電影《阿爸》其實接近了爵士大師的紀錄片賀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的經典紀錄片《爵士浮生(Herbie Hancock: Possibilities)》,台灣人才有心亦有力,可惜少了臨門一腳。

 

《爵士浮生》的創作始意在於賀比.漢考克在2005年時,決定探索及挑戰一條音樂新路,開始與當代著名歌手展開一場文化與風格的碰撞之旅,他邀請了十三位當代知名歌手,一起來接受一場混血效應,這十三位歌手包括了英國詩人歌手史汀 Sting)、拉丁搖滾大師山塔那(Santana)、西非歌手安潔莉克.琪蒂歐 Angélique Kidjo)、保羅.賽門(Paul Simon ) 、前舞韻合唱團主唱安妮.蘭妮克絲(Annie Lennox)、克莉絲汀(Christina Aguilera)和愛爾蘭創作男歌手戴米恩( Damien Rice) 等人,他們各有音樂特質與喜好,一旦遇上了強調即興演出的爵士音樂,能夠有多少的互動可能?

 

《爵士浮生》的成品分為唱片和紀錄片兩部份,唱片更名為「漢考克/ 音樂無極限」發行,音樂依舊動人,收錄了這群高手過招後的才情火花結晶,可惜的是看不見藝人合作間的眉目與肢體神采,反而是《爵士浮生》的影像紀錄才得著了藝人之間的互動能量,讓人難忘。

 

red21.jpg《阿爸》的主體來自洪一峰過世後,洪家三兄弟動員歌壇人脈,廣邀台灣老中青三代歌手協力演出的「戀花寶島青春夢─群星向洪一峰致敬演唱會」,光從演出陣容來看,堪稱是2010年台灣歌壇罕見的巨星總動員,從紀露霞、鄭日清到余天,老一代的歌手能再登台獻唱,不只是見証與傳唱他們與洪一峰共同走過的人生歲月,能讓近萬歌迷得聞他們的歌聲,實踐他們當年不曾有過的小巨蛋演出經歷,自是更加難能可貴。但是更值得一提的卻是洪榮宏與洪敬堯與其他當紅藝人的互動。

 

紀念洪一峰的方式很多,讓洪一峰的生平代表作品,讓更多年輕人得能聽聞分享,就是洪家三兄弟的重要工程。洪敬堯譜曲的「戀花」,固然有他自己發想的旋律,也從洪一峰的舊作「舊情綿綿」與「可憐戀花再會吧」中找到靈感骨血,填實而成,一首新歌卻猶有父親老歌的脈動,既有DNA的傳承,亦有著新世代的傲然突變,這種新舊交融的骨血精神,不就是動人的薪火相傳?

 

其次,則是讓洪一峰的技法得著更多的討論。洪榮宏在錄音室裡向五月天合唱團的成員示範當年父親教唱的發聲法,從音樂性到技術性絲毫都不古板,不只新人耳目,更有著發聾振瞶的啟蒙功效。洪榮宏一氣呵成,毫無瑕疵的即席示範,不但充份說明了他在這種洪家發聲法打下的紮實基礎,也讓他的音樂才情畢現無遺,虎父無犬子的傳統說法在他身上充分適用。

 

再者則是替洪一峰的舊作尋訪新精神與新軀殼。從「淡水暮色」、「孤兒淚」、「蝶戀花」、「淡水河邊」、「舊情綿綿」到「思慕的人」,這些洪一峰早期寫作的傷情情歌,都帶有濃烈哀愁的日本演歌歌謠風情;至於「山頂的黑狗兄」和「可憐戀花再會吧」雖然更是直接翻唱自日本歌謠,亦明旋律明快可親,早已內化成為台灣歌謠的脈絡一支,間接提供了他再創作「寶島曼波」和「快樂的牧場」的創意養份,所以一旦能找到.林志炫、張信哲、張惠妹、五月天和周杰倫用新唱腔與新編曲來重唱這些舊時名曲,舊曲已然不舊,已然換穿新衣,在新嗓音新音樂的加持下得著新時代的新氣息,悄悄遞出了傳世的火苗。

abba512.jpg 

同樣地,在這場洪一峰音樂的召喚下,庾澄慶唱出了新版的「最長的擁抱」,周杰倫更交出了「阿爸」這首曲子,這些新血新創作根本就是《爵士浮生》的台灣版了,如果能讓洪家三兄弟再好好反芻這場音樂會所累積的資源與能量,或許日後他還能交出一張比《爵士浮生》更精彩的音樂合輯或者歌手互動紀錄片了。

阿爸:舊情綿綿思想起

看完洪榮良執導的《阿爸》,我告訴自己要找來低音歌王洪一峰的唱片,好好品味洪一峰的音樂,因為《阿爸》的聲音魅力,傳達得極其迷人且動人;看完《阿爸》,我還想多了解在淡水河邊演唱的台灣歌謠年代風情,因為《阿爸》的時代重建,太過簡單,未能蔚為年輪印記。

 

《阿爸》是洪一峰的三個兒子洪榮宏、洪敬堯和洪榮良獻給父親的一部紀錄片,洪一峰於201022482歲高齡辭世,三個兒子在八個月後的1027日於臺北小巨蛋舉辦了一場「寶島.青春..群星向洪一峰致敬演唱會」,這場音樂會提供了《阿爸》主要的音樂和影像元素,讓他們得以在音樂會舉行完的十一個月後又推出了這部電影。

 

洪一峰是台語歌謠的重要創作者與演唱者,以他生平為主的電影絕對少不了音樂,但是透過致敬演唱會做電影主軸,串接起六十年歲月的洪家與歌壇往事,卻也是精密用心的算計,一方面是讓洪一峰的老歌舊作,在五月天,周杰倫與阿妹等人新詮之下,得著更多的傳世能量,另一方面則是讓這批歌唱偶像的人氣,吸聚新一代影迷來認知昔日巨星的往事與風采。apa25.jpg

 

就音樂表現來論,《阿爸》只要是有音符流動的戲份,都能撩動觀眾共鳴(在戲院裡,不時可以聽見有觀眾附和輕唱),增添了可看性與可親性,小巨蛋的音樂演出,強調臨場感,卻能與刻意復古的洪一峰昔日歌唱融合轉接得天衣無縫,堪稱是杜篤之「聲色盒子」團隊一次飽滿酣暢的聲音魔法秀。

 

至於洪榮宏兄弟接受父親的發音練習或者河邊演唱的場面,從鋼琴音響到環境聲音亦都處理得栩栩如生,極其細緻,值得關心電影聲音的朋友好好拿來做研究,看看起承轉合如何圓潤。當然,如果你知道電影中許多的人物訪談都是用handycam的簡單拍攝(收音)器材收錄下來的,你就會驚訝於聲音工程可以整理到這麼乾淨,而且豐潤(乾淨往往難免清瘦見骨,唯有豐之潤之,才又得著血肉)。

 

但是《阿爸》太偏重當代歌手的演出比例和場面,卻也暴露了洪氏兄弟在歷史重建上的資訊與資源有限的困境。

 

《阿爸》要說洪一峰的故事,當然要話說從頭,重現洪一峰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以台語歌謠風靡台灣的風情,偏偏那是個影像奇缺的貧瘠年代,雖有海報、黑膠唱片(含封套)和歌本,留駐了音樂的「靜態」視覺記憶,但在「動態」視覺上,卻不能不訴諸「重演」的最基本技法,《阿爸》的重演戲碼,就人的部份是模擬有神的,就戲的部份卻是捉襟見肘的。

 

選角成功,是重演戲份生動有神的魅力所在,但是關鍵並不在於飾演洪一峰的林俊吉或飾演童年洪榮宏、洪敬堯的林洧鋌與高笙元究竟有多「形似」這對父子,而是在於他們彈琴演唱時的神色自若與深情自如,會彈會唱,才使得他們的音樂表演充滿說服力,得著恍如再世的「神似」震撼。

apa-21.jpg

 

可惜的是,洪氏兄弟重建了至少三個主要的時代場景:家中的發音練習;淡水河邊露天歌廳的燈火景觀,以及父子首次攜手登台獻唱。我無意挑剔重建工程的不足,那可能與資金或者創作視野有關(雖然不少道具與陳設已極力精準復古),問題在於活動在那三個場景的周遭人物卻是明顯生嫩與做作的(尤其是歌廳聽眾的互動神情,太過誇張作戲),簡言之就是:音樂表演,佳;戲劇表演,嫩。使得《阿爸》比較像是一齣精製的歌壇綜藝秀,卻少了紀錄片應有的人物厚度。

 

洪一峰曾有三妻,亦曾棄家不顧的傳奇人生,其實是很能編排故事的戲劇題材,但是《阿爸》選擇了從三兄弟的觀點追思父親,要在三兄弟與父親的互動中求得平衡,卻因少稀釋了純粹屬於洪一峰的立體雕塑。觀眾不清楚洪一峰是怎麼學會拉小提琴的,不清楚他與填詞人葉俊麟的互動關係(那不是一句等同於周杰倫與方文山就能夠交代的),更不明白洪一峰如何熬過第一任妻子的叛離(那亦不是歌詠一首「思慕的人」就夠滿足觀眾渴望的)……apa-cf.jpg

 

至於在那個廣播當道的年代裡,洪一峰帶著一群樂師和歌手紀露霞關在沒有冷氣的錄音室裡製播廣播節目的重建戲,卻輕輕帶過,都是相當可惜的決定,唯一的解釋是洪氏三兄弟與父親的大和解來得太晚,還有很多生命的拼圖尚不熟悉,以致於遇上闗鍵戲份,只能輕輕敲個門,就側身轉離去了。不過,濃郁的音樂風情,仍然使得《阿爸》不失為一部愉悅的歌唱紀錄片,如果能多給洪氏兄弟一點時間和資源,《阿爸》或許就會蘊釀得更像一位時代歌者的紀錄片了。

莫利柯奈:評審真傷心

當代最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美國要屬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歐洲則是莫利柯奈(Ennio Morricone),約翰曾經獲得四十五次奧斯卡提名,得獎五次;莫利柯奈曾獲四次奧斯卡提名,得獎零次。

 

我無意以輸贏論英雄,不管是45:5 或者4:0,都只是數字統計遊戲,不是藝術天平上的秤重砝碼。而且,電影獎究竟要頒給誰?坦白說,很唯心,沒有客觀標準,就像你很難想像約翰.威廉斯自從《辛德勒名單》之後,就再也不曾得過奧斯卡獎了,但是他在21世紀所交出來的音樂成績單,從《哈利波特》《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到《藝妓回憶錄》,難道會比其他得獎作品遜色嗎?同樣地,莫利柯奈的《新天堂樂園》和《四海兄弟》卻連奧斯卡提名的機會都擠不上,這又算是什麼樣的評審眼光?

 

比較有趣的是莫利柯奈在「莫利柯奈:50年一瞬的魔幻時刻」這本訪談錄中提到了他在1984年擔任坎城影展評審的心得。

 

那一年的金棕櫚獎頒給了德國導演Wim Wenders的公路電影代表作《德州巴黎(ParisTexas)》,還記得《德州巴黎》後來在台灣上映時,反應兩極,有人讚譽有加,推崇為經典;有人則是看沒五分鐘就沈沈睡去,卻因為面對著金棕櫚獎的金澄光環,不敢斥為悶片,只能消遣自己格局不高,看不懂藝術片。

 

我不知道莫利柯奈有沒有睡著,我知道他很不喜歡《德州巴黎》。他真正力推的作品是Marco Bellocchio執導,由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主演的《亨利四世(Enrico IV),盛讚該片是Bellocchio的最佳作品,卻被評審團主席狄.保嘉(Dick Bogarde)酸了回去說:「可想而知,其他的有多差。」

 

莫利柯奈想必是溫柔敦厚,不善辯論,可是要做電影獎的評審,不懂得慷慨陳詞,不懂得合縱連橫,最後必定是一肚子委屈,因為沒感覺的作品拚命獲獎,力保的作品卻得不到共鳴。

 

莫利柯奈在書中對於《德州巴黎》只有簡單的一句評論:「不太能說服我,我支持的片子在所有獎項中全軍覆沒,讓我覺得很洩氣。」

pt21.jpgpt22.jpg 

看過《德州巴黎》的影迷應當不會忘記男主角Harry Dean萬里跋涉的憔悴神情,亦不會忘記女主角Nastassja Kinski壓軸亮相時的紅豔動人,更不會忘記Ry Cooder的長調枯寂樂聲,人生的寂寞與失意,說不出的萬千心事對照著荒涼大地的景觀,就此起了緊叩人心的音樂魔法,我實在很想聽聽同為作曲家,莫利柯奈究竟怎麼評論Ry Cooder的音樂風格與成績,只可惜,大師提到《德州巴黎》就有氣,「恨」屋及烏,不想多評,訪問者亦未緊釘問下去,留下了我心頭無解的謎團與歎息。

 

有電影獎就會有得主,亦會有遺珠,得獎的人開心(最近的台灣電視圈卻是得獎人被罵得滿頭包,開罵的人卻未必真的看過得獎者的表演作品,因為他是黑馬),遺珠則必定扼腕。但是很少人知道,當評審有時候亦很無奈,尤其自己一旦淪為人微言輕的邊緣少數,卻被迫遵從民主投票機制,去替自己不喜歡的作品背書,那還真是心事誰人知呢,對照一下「莫利柯奈:50年一瞬的魔幻時刻」中的大師委屈,也許有更多的輸家就會釋懷了。

哈利波特:終於得獎了

電影類型很多,觀眾則是各有所好,有的人迷戀藝術小品,有的人獨鍾人生紀錄,更有人最迷歌舞熱力,有的人則愛聲光刺激其間沒有是非對錯,差別只在口味,但是很多的電影獎卻清楚標示著「藝術」或「技術」的標竿,看似客觀,卻有著隨評審不同,尺度就自由浮動的彈性,導致很多賣座電影始終與獎無緣,始終有憾。

 

根據暢銷小說改編的《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電影,雖然在過去十年中一共拍了八部(完結篇就有上下兩集),但是參加大小電影競賽,不過是拿下服 裝、音樂或特效獎,始終與大獎無緣,這兩天總算在2011年的尖叫電影獎(The 2011 Scream Awards)奪得了尖叫大賞。

 

尖叫電影獎其實只是美國加州一座有28年歷史的Spike有線電視台舉辦的電影獎活動,從2006年至今也不過才辦到第六屆,但是他們獨鍾科幻、奇情和恐怖片,看似通俗,卻很有大眾魅力,算是比較貼近消費大眾喜樂感情的電影獎,而非由文化菁英份子主導的高品味電影獎。

 

所有的電影獎其實都和評審的組成方式及其品味有關,不同組合的評審就會產生不同結果的給獎名單,問題在於這些評審是怎麼選來的?他們的多數決議又如何創造話題,形塑影響力?類似這種貼近普羅大眾口味的給獎結果,確實比較難獲得媒體嚴肅的對待與討論,明明就是有很多人排隊想看《哈利波特》系列和《暮光之城》系列,可是這些作品卻很難在藝術殿堂佔有一席之地,這群死忠影迷能不有憾?這或許正是諸如MTV電影獎和尖叫電影獎能夠呼風喚雨的原因所在,畢竟他讓這些擁有不少死忠影迷的作品,亦能有些獨特位階的金獎加持,滿足影迷的期待或討論。

 

畢竟,一份不痛不癢的得獎名單,一份引發不了激情回應的給獎名單,又有啥意思呢?

 

以下是2011年尖叫電影獎的得獎名單:
 

尖叫大賞The Ultimate Scream:《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第二集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2)》
 
最佳科幻片Best Science Fiction Movie:《超級八(Super 8)》
最佳奇想片Best Fantasy Movie:X戰警:第一戰( X-Men: First Class)
最佳恐怖片Best Horror Movie:《噬血童話(Let Me In)》
最佳驚悚片Best Thriller:《藥命效應(Limitless)》
最佳電視秀Best TV Show:《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
最佳導演Best Director:達倫.亞倫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黑天鵝(Black Swan)》
最佳尖叫戲Best Scream-Play: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第二集》 
最佳追逐戲Best Chase Scene: Chase through London in《神鬼奇航:幽靈海(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On Stranger Tides
最佳奇想女主角Best Fantasy Actress: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黑天鵝》 
最佳奇想女主角Best Fantasy Actor:丹尼爾.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第二集》 
最佳科幻女主角Best Science Fiction Actress: 蜜拉.喬娃維(Milla Jovovich,《惡靈古堡IV:陰陽界3DResident Evil: Afterlife)》
最佳科幻男主角Best Science Fiction Actor: Matt Smith, 《超時空博士(Doctor Who)》
最佳恐怖女主角Best Horror Actress: Chloe Grace Moretz, 《噬血童話》
最佳反派Best Villain: 洛夫.費恩斯(Ralph Fiennes)《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第二集》 
超級英雄Superhero: Chris Evans 《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
最佳女配角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Mila Kunis, 《黑天鵝》 
最佳男配角Best Supporting Actor: Peter Dinklage, 《權力遊戲》
最佳女配角
Best Horror Actor: Alexander Skarsgard, 《嗜血真愛(True Blood)》
最佳男新人
Breakout Performance Male: Joe Manganiello, 《嗜血真愛》

最佳女新人Breakout Performance Female: Emilia Clarke, 《權力遊戲》
最佳驚鴻一瞥
Best Cameo: Hugh JackmanX戰警:第一戰》

最佳集體演出Best Ensemble: 《嗜血真愛》
最噁心場景
Most Memorable Mutilation: Scalped Alive by Motorboat, 3D食人魚(Piranha 3D)》
打鬥戲Fight Scene: 《歪小子史考特( 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 

 Holy Sh!t Scene of the Year:《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第二集》 

最佳獨立電影Best Independent Movie: 《異獸禁區( Monsters)》
最佳 3D電影Best 3D Movie: 《變形金剛3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
最佳特效Best F/X: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第二集》 
最佳畫冊小說或漫畫Best Graphic Novel or Comic Book:《行屍走肉(The Walking Dead)》

最佳漫畫作家Best Comic Book Writer: Ed Brubaker《美國隊長》

最佳漫畫畫家Best Comic Book Artist: John Romita, Jr., 《復仇者聯盟(Avengers)》,《特攻聯盟2 Kick-Ass 2)》
最佳漫畫電影Best Comic Book Movie: 《歪小子史考特( 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 
最期待的尖叫電影Most Anticipated Scream: 《黑暗騎士: 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鋼鐵擂台:金剛不壞身

從漫畫到電玩,畫家和遊戲設計師都用驚人的影像構圖完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以企及,只能在心中或夢裡豔羨的肌肉與能量,Shawn Levy執導的《鋼鐵擂台(Real Steel)》則是坦然面對人體局限,透過虛擬世界的具體投射,擴大了世人對機器人症候群的反應與解讀空間。

 

真人世界的拳擊賽比的是氣力與技巧,拳擊手無不擁有能打亦耐打的超凡肉身,結實有力的渾身肌肉,更成為陽剛雄健的代號。但是人體有其極限,不論是暴力的能量或者肌肉的強度,再怎麼雕塑訓練,都難以超越紅塵俗世的物理法則,但是從漫畫到電玩,卻深諳「放大」美學,從體態到造型,都可以直追「超人」規格,摔開世俗框架,直接訴諸夢幻標準,《鋼鐵擂台》就採用此一放大理念,把拳擊場的拳手換成了機器人,肌理強千倍,抗壓力勝萬倍,暴力等級更上層樓的結果,就是讓追求刺激的觀眾得著更新鮮,也更異樣的滿足。

 

rs-43.jpg《鋼鐵擂台》的高明之處在於一面追求「非人化」,另一方面卻在「擬人化」,看似矛盾的兩種理念,卻能交織成人性還能在其間悠遊來去的戲劇張力。

 

機器人非人化的意義在於突顯機器人的耐操耐打,所謂「鋼筋鐵骨」再也不是文人的想像世界,「鐵打的好漢」再也不是一句形容詞,它們的身材比凡人大上好幾倍,蠻力強度更勝過一人,組合在一起的結果就是改變拳擊場上血汗齊飛的殺戮效果,超越了世俗肌力的等級,讓巨大的金鐵交鳴聲,以及揮拳不累的虎虎生風,塑造出更高等級,更突顯視聽震撼的娛樂刺激。

 

非人化的目的只在刺激感官,真正迷人的卻還是在於擬人化的進化。

 

機器有其剛強硬度,人類卻有著機器難以企及的柔軟度,這種柔軟度的前提要求,就讓動畫設計師有了挑戰《變形金剛》的細膩空間。例如,電影劇本設定休.傑克曼(Hugh Jackman)飾演過氣拳擊手Charlie,目的就在由擬人化的進化過程中,讓機器人Atom得到「名師」指導,得著其他機器人所欠缺的獨家心法與身法。

 

更重要的是讓Atom實踐了他在真實生活中從來不曾得圓的夢想,這種凡人透過機器來圓夢的邏輯,其實就是電玩心理學的具體投射,差別在於電玩的優劣高下端賴你對遊戲規則的操作熟悉度,亦即你只能照著別人定下的規則模式去玩,沒有自己創作的空間;《鋼鐵擂台》的勝利方程式卻是AtomCharlie的臨場反應與即席創意下去克敵制勝,玩家的靈敏聰慧才是關鍵,玩家的參與度與主宰力才是根本關鍵,這亦即何以Atom的勝出才是Charlie的勝利,畢竟,沒有了CharlieAtom只是貌不起眼的機器;有了Charlie,連Atom都可以不再是回收場裡的一堆廢鐵了。

 rs15.jpg

當然,Atom的擬人化是刻意埋下伏筆的,Atom得著小男孩Max的慧眼賞識才有了廢鐵重生的機會,AtomMax的雙人舞,不只是Atom拳賽前的餘興噱頭而已,它已具體標示了Atom的記憶能力,就算只是單純的模彷(Max的肢體節拍),卻也可以內化成為「天生」的程式功能之一,只要再來一個關鍵點撥,Atom就有可能從模彷進化成學習,進而修正或者調整,甚至改進或革新了。

 

《鋼鐵擂台》的第二集已經設定在2014年推出,Atom能否得著人工智慧?能否改寫自己人類玩偶的宿命?其實也提供著無窮的想像空間,就看編劇如何自圓其說,但又能說出一個不流於俗套的動人故事了。

 

鋼鐵擂台:萬靈丹公式

善用公式,就可以得著美妙的結果,Shawn Levy執導的《鋼鐵擂台(Real Steel)堪稱是好萊塢公式的得利者。

 

《鋼鐵擂台》的故事描寫一位失意潦倒,債務滿身的過氣拳擊手Charlie(由休.傑克曼(Hugh Jackman)飾演),意外重逢了遺棄了十一年的小孩Max(由Dakota Goyo飾演),陌生如同路人的這對父子,卻因為彼此都熟悉拳擊對戰的機器人,在賺取生活費與實踐人生夢想的短短兩個月時光中,都找回了過去人生中失落的美夢碎片。

 

這種青春勵志的電影,是好萊塢最擅長操作及影響觀眾的作品,《鋼鐵擂台》的主要操作公式有以下四點:

公式之一:不負責任的父親,天良發現後,終於贖罪懺悔。

 

公式之二:人生如果能夠重來,還有第二次機會,必能改寫罪過。

 

公式之三:大衛挑戰巨人哥利亞,最是煽情。

 

公式之四: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憑著天真與直覺挑戰世俗虛假的世人。

rs40.jpg 

這四則公式的成功關鍵在於:第一,父親天良如何萌生?畢竟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懺悔要能真誠不做作,才能動人。

 

其次:人生容易重覆,即使重來,也可能重蹈覆轍。

 

第三:以小搏大,原本就是一本萬利的行為,只要敢於挑戰,不論結果勝敗,動機與過程都已夠讓人立於不敗之地。

 

公式之四的勝利關鍵在於:年紀雖小,卻懂得一語直中核心,不跟成人虛與委蛇,大膽直率就能贏得萬千共鳴。

 

默寫公式一點不難,活用公式才是本事。《鋼鐵擂台》的奧秘就在於劇本的邏輯環扣很像零件拆除工程,顛倒了組成公式與出現順序後,一切的算計都符合人情義理,讓觀眾更加容易解讀與接受,快速進入電影設定的情境之中。

rs39.jpg 

例如父子關係的主戲一定要熬到Charlie已經山窮水盡時才能上場,不如此,不能突現他連哄帶騙,要到十萬美金就願意放棄父親監護權的「無心」與「無情」。

 

例如,Charlie利用聲控器講了半天話,機器人卻毫無動靜,看不下去的Max就憑著打電動的經驗,能夠精準喊出日語指令,讓機器人聽令行動…不如此,不足以襯顯Charlie的粗枝大葉與一知半解(難怪他老是吃敗仗),不如此,不足以布出Max小小年紀就能實際參與機器擂台的合理性。然而,Charlie亦非百無一用,女友讓Max看見昔日風光剪報,不但是要填補缺席的父親形象,同時也埋下了日後東山再起的線索與能量了。

 

例如,這對父子到回收場找拼裝零件,Max失足墜崖,全靠Charlie即時伸出援手,才保住小命,讓父愛在生死關頭自然浮現,自是有力。況且,這場戲的目的還在於要讓Max挖出已經半身泥濘的報廢機器人Atom(Atom的意思明明是「原子」,不知何以片商譯作「亞當」)得到再生機會,呼應了「人生可以重來,廢物可以再生」的主題論述。

 

例如,Max堅持見好就收,賺錢就跑,Charlie卻認為有利可圖,非要拚鬥下去不可,結果卻導致頭殼都被打飛了;後來變成Charlie想收手,Max卻不肯罷休,兒子的眼光硬是比老爸精準,其實只是對比噱頭,最終的冠軍戰還是得靠Charlie場面示範,才能制勝。

 

例如,《鋼鐵擂台》的機器人Atom少了人工智慧,無法進化(導演若有意似無意地常將鏡頭停留在Atom的藍光眼神上,保留了不少曖昧神秘),但是視力很尖,很會模彷,它與Max的合舞,是拳賽前的暖身小菜,它接受Charlie的訓練,學會拳術指令的訓練過程卻成了類似《洛基》系列拳賽電影的勵志人生(那也是賣座公式的翻抄)。Shawn Levy帶給《鋼鐵擂台》最犀利的進化設計,在於Atom明明已經被對手打聾,聽不見音控指令,只剩眼睛還能看時,Charlie的肉身上陣,竟然成了最有效的一劑還魂散,只要他活了,Atom也就篤定勝利了,此時的Max,眼神不再看著擂台上的Atom,反而直釘著場邊的老爸不放,一位前兩小時都過著失敗人生的老豆,最後竟能在拳賽中復活再生,觀眾此時才恍然大悟,那位挑戰巨人哥利亞的大衛,不只Atom,既是Max,亦是Charlie,更是他們父子的合體了。

rs23.jpg 

嚴格來說,《鋼鐵擂台》小瑕疵不少:小男生如何挖得動四百多公斤的機器人Atom?對手Zeus尚且有電能耗盡的時刻,一路挨打的Atom何以還有餘力反擊?機器人耳朵都打聾了,何以眼睛還能接受視訊,模彷回擊(別忘了所有的拳賽電影,都讓觀眾看見了眼睛打到腫脹,瞇到只剩一條線的悲慘模樣)……不過,多數人不會計較這些小罅漏的,公式設定得漂亮,戲就好看,從Max直接宣布挑戰Zeus的那一刻開始,電影的氣勢早已底定,再加上導演來一計父親重生的回馬槍,休.傑克曼大概一輩子也沒料到,他只要在場邊打空拳,就能賺人熱淚,財源廣進了,這不也是電影世界才有的奇蹟嗎?

2011世界電影音樂獎:得主

世界電影音樂獎(World Soundtrack Awards1022日於Kuipke表演廳產生了2011年得主,從入圍的作品數量來論即已技冠群雄的法國作曲家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第三度獲得年度電影音樂作曲家獎,完成了罕見的三連霸大業。

 

戴斯培遇到的對手都是一時俊彥,從漢斯.季默(Hans Zimmer)、克林.孟塞爾(Clint Mansell)、約翰.鮑威爾(John Powell)到派崔克.杜爾(Patrick Doyle)都有悅耳動聽的音樂表現,因此才使得他的終極勝出,顯得格外不凡,也再度替他彌補了接連兵敗奧斯卡,就是摘不下奧斯卡獎的遺憾。

 

至於屢敗屢戰的漢斯.季默以《全面啟動(INCEPTION)》奪得最佳電影音樂獎,也算是第二名,也算是讓更多人有機會再度討論他的創作風格了。

 

以下就是本屆世界電影音樂獎的得獎名單:

年度作曲家(Film Composer of the Year
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


adalex.jpg他過去一年完成的電影配樂作品至少包括了:《一個更好的人生(A Better Life)》, 《塔瑪拉小姐(Tamara Drewe)》, 《神鬼獵殺2The Burma Conspiracy)》, 《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 《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 《掘井工的女兒(The Well Digger’s Daughter)》,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上、下集(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 Part 2 )》,作品風格各不相同,但是旋律強烈,讓電影成品能有如有風吹過,卻有如他的印記手痕,還是可以清楚辨識出來的。

 

最佳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Film Score of the Year
《全面啟動(INCEPTION)》漢斯.季默(Hans Zimmer

最佳電影歌曲(Best Original Song written directly for a Film
‘WE BELONG TOGETHER’ 《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
曲詞:Randy Newman   演唱:Randy Newman

年度新秀獎Discovery of the Year):

Alex Heffes 作品:《一年級生(The First Grader)》和《現代驅魔師(The Rite)》

 

觀眾票選獎Public Choice Award
127小時(127 Hours)》 作曲家A.R Rahman

歐洲新秀作曲家Sabam Award for Best Young European Composer
Gabriel Heinrich

終身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喬吉歐.莫洛德(Giorgio Moroder

adalex02.jpg

十大電影劍俠:英雄榜



用心的電影雜誌或者專欄,最宜博古通今,針對一部新映作品,能夠細數同類佳作,提供影迷或讀者細細品味。

 

最近又有一部根據法國文豪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père)的名著《三劍客(Les Trois Mousquetaires)》改編的新片《3D劍客聯盟:雲端之戰(The Three Musketeer)》,有的人或許就愛細數從1903年的默片以來,歷來的三劍客電影中,那一個版本的達太安最帥?那一個版本的紅衣主教最陰險?或者是那個版本的場面最壯觀?有的人則一定會賣弄知識,告訴大家《三劍客》典故多得,有人譯作《俠隱記》,有人則是取名《三個火槍手》,相去甚遠,其實說的都是同一件事,同一本書。不管焦點為何,只要有人做考據,必定可以得到引人入勝的結論,這也是聽達人細品古今的功力與魅力所在。

 

時代周刊的選擇則是比較另類,三劍客的故事固然膾炙人口,但是熱鬧有餘,經典稍欠,不會有太多人有時間與精力來做版本比較學,既然《三劍客》是歷史武打劇,帥氣的打鬥動作不少,何不細數古往今來最吸引的刀劍戲呢?

 

於是時代周刊的編輯就推出了一個Top 10 Movie Swordsmen

專題,從台灣的《臥虎藏龍》到日本的《盲劍客》和《用心棒》全都入選,連科幻電影《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亦在榜上,對我而言,確實是很有趣的排列法,細看這些劇照,細看那些連結其後的電影片段,似乎當年曾經看得如癡如醉的美好印象,又重新甦活了起來(例如,我確實忘不了勝新太郎聽音辨位的盲人拔劍法,但是我也同樣忘不了他和美女一起泡湯,在溫泉水中抬起頭來面對美女,讓對方躲也不是,不遮亦不是的進退維谷場景) 。

crouchingtigercrop.jpg有十大,就必定有遺珠,不知有多少沒入榜的作品,會讓曾經心醉的影迷為之扼腕,因此,誰來補遺?誰來挑剔?又成了另外一個層次的觀影炫技競賽了,同樣也會是一個話題。總之,有點子,又有執行力的電影達人是穩贏不輸的。

 

以下就是「十大電影劍俠」專題的十部電影片單:

《臥虎藏龍》2000

《三劍客(The Three Musketeers)》, 1973

《血性船長(Captain Blood)》, 1935

《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 1999

《盲劍客:座頭市物語(The Tale of Zatoichi)》, 1962

《追殺比爾(Kill Bill Vols. 1 and 2)》, 2003/4

《用心棒/椿三十郎(Yojimbo/Sanjuro)》, 1961/2

《公主新娘《(The Princess Bride)》》, 1987

《神鬼戰士(Gladiator)》, 2000

《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 1998

 

時代周刊做的專題策畫,其實就是一個電影部落格或者電影節目(不論是廣播或者電視)該做的事,平日工作太忙,無力做此規畫,看到有人如此經營,只能輕聲一歎,就把我看到的美麗與讀者一起分享吧。

吐司:開啟感官的世界

觀影,有時候很像瞎子摸象,摸到鼻子或象腿,可能對大象的解讀就南轅北轍;有時候則很直覺,生命裡曾經在意的事,如果也在電影中浮現了相似的景像,就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英國導演S. J. 克拉克森(S.J. Clarkson)執導的《吐司:敬!美味人生(Toast)》,講的明明是英國名廚奈傑.史萊特的成長故事,卻沒有用天才軼事來附庸名廚傳奇,反而看到是他童年時只知愛慕美食,卻無緣得嘗,自己挽起袖子來試做,卻也總是灰頭土臉,毫無所成,他的覺悟與精練,不是電影歌誦的重點,反而是生命中無意烙印下來的熨貼心得,才得著了生命旨趣,格外引人遐思。toast114.jpg

 

例如,奈傑從小只知美食誘人,口水常流,卻不懂得如何形容美的感動,直到他遇見了Matthew McNulty飾演的園丁Josh,才從人工加料的世界裡走了出來(母親不愛生鮮食材,偏好罐頭食品),雙手才得緣觸及堆肥,感受到泥土的溫度與熱力,更重要的是Josh還要他把臉湊進花苞裡,問他:「你聞見了什麼?」

 

大哉問!我當然好奇小男生會如何回答,但是我更佩服的卻是Josh何以這樣問?他想得到什麼樣的答案?

有小聰明的人可能回答:「花香。」卻未必能更精準地形容香氣的類別,或者聞香時的感官飽滿,奈傑不是天才,更非先知,從來不曾好好品花香,一時激動之下,自然也找不出適切的話語來描繪自己的感受,他愣了半天,答不上話,此時,Josh直接告訴他:「pleasure!」是的,沒有什麼大智慧,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語句,只是單純地從生理反應轉換成為心理感受,聞花香則喜,簡單至極的人性,用最簡單的一個字就可以精準道出了。於是,奈傑後來用最簡單的野菜果子,替Josh備妥他的第一份茶點時,簡直就是這堂花香啟蒙課的人生搬演了。

toast61.jpg 

不過,這句「聞花則喜」的對話,讓我動容的原因其實非常私密。有一回,在我大學授課的最後一堂課上,我買了五十朵新開的玫瑰,送給班上的同學,在下課鈴聲響起前,我放了一首英國詩人Robert Burns的名詩歌曲「(Oh my love is like)A red red rose」,然後對同學說:「跟了我半學期上電影賞析的課,每堂課都想讓大家見証電影的美麗,最後一堂課了,送大家一朵玫瑰花,請大家觸觸花辮,記得它的光滑質感,請大家聞聞花香,記得它的清麗香氣,多年之後,盼你還能記得我們一起上過的這堂電影課。」

 

我的用意只想讓年輕的同學們能夠堅持英國詩人渥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在他那首「彩虹( The Rainbow)」中所刻畫的意境,莫忘少年初見彩虹時的雀躍之情,老年亦要常保赤子之心。因為我在大學時所上的第一堂英國文學課上,老師就是翻來覆去講授這首「A red red rose」的意境,一堂課,似有所悟,終身受用,永遠難忘。後來,有緣能做傳薪人,我自然也想要把玫瑰花的歡欣喜悅,送給我課堂上的孩子。只要有一人能記住那一剎那,我已心滿意足。

 

那天,意外在電影中見到這場聞花戲,我的前塵思緒就此排山倒海滾滾而來:天下就是有這麼多花癡,從花中悟道,我的私人感受,已經脫離了電影格局,成了自己的時光對話機了。

toast109.jpg 

《吐司:敬!美味人生》帶給我的第二個意外震動來自奈傑開始到餐廳打工時,遇上了一位俊秀的老闆親人(是的,奈傑是同志,總是對看對眼的男人格外有感覺,不過,那不是重點),看著他總是率性又帥氣地以自以為是的方法來做菜,瀟灑極了,更增好感,好不容易才有了搭訕機會,對方坦承自己其實還在遊戲人間,並不知道未來究竟如何規畫才好,心裡只是不想照著父母安排的路去走,卻也跌跌撞撞,理不出個頭緒來

 

這麼平凡的自白,卻也觸動了我塵封多時的心弦往事:我確實羨慕那些早早就知道自己人生方向,早就做好準備,早就全力衝刺,而且粲然有成的人。我的人生卻是經常在茫然中摸索,曾在煙塵中跌倒多次,勉強爬起身來再去跋涉歷險,總是讓機會從指縫中悄悄滑過,留下無可告人的無盡懊惱,看著奈傑在對方的激勵下終於走上廚師大道的毅然決然,我其實又看見了極多還在摸索中前進的徬徨身影《吐司:敬!美味人生》中的奈傑故事,很有勵志色彩,但是不同成長背景,不同成長經歷的人,就會有不同面向的解讀,如此唯心,如此個人,觀影人生真的很多時候不必強求標準答案,捫心自問,就有所得,也是幸福美事一椿。

 

 

 

吐司:廚房主權爭奪戰

廚房是很多廚師的私人禁地,不容外人插手,亦不許置喙,如有冒犯或者覬覦,勢必全力反撲,發動領土保衛戰。

 

英國導演S. J. 克拉克森(S.J. Clarkson)改編自英國名廚奈傑.史萊特(Nigel Slater)同名回憶錄的《吐司:敬!美味人生(Toast)》,其實就是一場廚房保衛戰,雖然只是家庭內戰,卻層次分明,訴說著不同戰爭關係下的生命情味。

 

《吐司》的第一個層次是挑戰經典名言:「要捉住男人的心,最便捷的管道就是透過他的胃。」焦點在於奈傑從小就對美食充滿了嚮往與想像,偏偏母親手藝極差,不愛生鮮食材的現炒現做,蛋糕也烹製不成,每天就只能把罐頭加熱,吃著別人調配的現成食物,所以奈傑最懷念的童年食物,竟然是烤麵包機烤出來的抹奶油半焦吐司。toast288.jpg

 

不懂烹飪的母親,如何捉住丈夫的心?如何調教或造就出一代名廚呢?《吐司》的第一個論述其實是「親情無敵」。

 

Victoria Hamilton飾演的母親在廚房裡確實粗手笨腳,卻因此提供了Oscar Kennedy飾演的少年奈傑一個出主意及動手幫忙的空間,他在廚房裡的發言權,提供了全然不同的回憶重量,這對母子在廚房裡的互動,不論是鍋碗瓢盆翻落一地的混亂,或者是打開烤箱的失落表情,都構成了有趣的母子同心又連手的生命回憶。後來罹患重病的母親,仍然盛裝與奈傑跳了一隻舞,想讓兒子留住與母親共舞的美好記憶,即使腳步全然生硬不純熟,身材比例亦極不對襯,然而就在「If You Go Away」的動人旋律中,卻洋溢著母親呵嚀難捨的心意,創造了讓人泫然的親情感染。

 

toast287.jpg只不過,奈傑家的餐桌時光很不愉悅,肯.史托(Ken Stott)飾演的爸爸雖然對於呆板食物甘之如飴,表情卻總是單調刻板,讓人感受不到享受天倫的親情蜜甜,對奈傑說話時也總是有著恨鐵不成鋼的不悅語氣。餐桌上的隱忍,其實是鋪排精於廚藝的波特太太(由海倫娜.波漢.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飾演)在妻子過世後出現的魅力空間,一旦波特太太順利攻佔廚房,端出一盤盤佳餚時,就因為腸胃已經歡欣投誠,他的心很自然地也就棄械降服了。

 

《吐司》的第二個層次在波特太太出現後,就從親情眷戀上轉進到母親保衛戰。同一間廚房,同樣的器皿,母親做不來的,波特太太全都完成了,餐桌上的眉開眼笑甚至歡聲雷動,不但意味著廚房王國已然改朝換代,更意味著母親的地位也被取代了。奈傑急於對抗波特太太,想靠自己的手藝贏回父親的心,不但是想捍衛母親的顏面,也要守住父親(還有兒子)對母親的記憶堡壘,更重要的是他在家中的位階亦因波特太太的大軍壓境而起了變化,眼中只見新人笑的父親,不也意味著他即將成為老家王國的邊緣人?

toast104.jpg 

主中饋的女人都相信:「要捉住男人的心,最便捷的管道就是透過他的胃。」但是波特太太只捉住了奈傑父親的心,卻奈何不了奈傑。因為他即使難以抗拒美食的誘惑,每一回吃到美食時,真正關心的卻是:「這道美食怎麼做出來的?」他真正在意的是要如何跟進,才能完成他那種「彼可取而代之」的微妙心願?波特太太雖然捉住了他的胃,卻捉不住他的心,奈傑的反動心情與反撲行動,毋寧就是一場失勢王子的家庭保衛戰的變奏曲。

 

照著食譜學做菜,就算有模有樣,亦難成就一代宗師,波特太太的廚房與名份威脅,刺激了奈傑的全力反撲,愛不能成就他的名廚技藝,卻是因為恨,因為嚥不下那口氣才激發出他的潛能,他是該怪波特太太?還是該謝謝波特太太呢?很可惜地,《吐司:敬!美味人生》的原動力雖然由衷讚美著美食的華彩,卻因為奈傑心中有恨,始終不能接納波特太太,甚至老死不相往來,顯見他還不懂苦澀的人生滋味卻也是人生成長的另外一種必要養份,驀然回首,只有一刀兩斷的決然,這款人生美味,顯然走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