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線追緝令:經典惡魔

青面獠牙的惡鬼,猙獰嘶吼,確實駭人,但是不算恐怖之最;心平氣和,輕聲細語,卻聲聲穿腸入腦,讓人上下發毛,才見功力。

 

David Fincher的《火線追緝令(Se7en)》做了「緩」與「爆」兩個佈局選擇:犯下連續殺人罪的John Doe(由Kevin Spacey飾演)要電影演到九十分鐘之後才亮相,如此方能有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懸念(「緩」也!);因為有了如此漫長的鋪陳及困滯,真兇猛一現身,才展現了圖窮匕現的攤牌張力(「爆」也!)。

Seven_094.jpg 《火線追緝令》無意多介紹John Doe的犯案動機,能夠想到用「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的概念來犯案,就已經夠讓人汗毛直豎了,電影真正的厲害在於讓他始終佔上風,主導一切,要風怎麼吹,就會怎麼吹,Morgan FreemanBrad Pitt一老一少兩位警探,再有神通,也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如此才夠格當頂尖惡魔。

 

掌控全局的John Doe,始料未及的是Morgan Freeman竟然能從借書紀錄上理出脈絡,兩位主角徘徊門外,還不知要不要闖空門時,採買回家的John Doe立刻聞嗅出敵意,從長廊遠方就直接開槍。這場奇襲戲說明了:第一,他警戒心強;第二,隨身攜帶兇器;第三,心狠手辣,說開槍就開槍。唯有豺狼本性,才會一出招就如此凶猛,導演的出場序曲,何等明快!

Seven_093.png 

其次,警方真能找上他,讓他有了棋逢對手之感,但是他嘴上所說的:「我真的好敬佩你!」卻是標準的言不由衷,讓人發麻!畢竟兩位警探即使到了門口,還不知已達虎穴,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導戰局,於是先取下無辜人頭,再直奔警局自首,他先連聲叫喚警官之名(指名叫陣),再雙目直視著審訊室的窗子(窗後有人監聽),再指定警官押他前往取屍,肉體上,他看似任憑警方擺布的極弱勢,情境上,警方卻才是只能讓他牽著鼻子走的迷途羔羊,弱者卻能主導一切,還真是無堅不摧的柔勁啊!

 

最重要的是,John Doe的「七宗罪」還欠「嫉妒」與「憤怒」兩罪,他若非擔下「嫉妒」之罪,就引生不出「憤怒」之罪,全場只有他是下棋人,所以他先對自己下了一著「將軍」死棋,才能順利換來失控的「憤怒」之罪,他的死棋卻成就了「七宗罪」得能「功德圓滿」的逆向邏輯,《火線追緝令》「捨身成奸」的殘酷用心,確實超越了世俗邏輯,也才讓人窺見了無間地獄的闇黑無邊。

Seven_092.jpg 

Kevin Spacey的表演其實可以和《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中的Anthony Hopkins相媲美,聲嘶力竭大吼尖叫,只是皮層功力,越是低調,越是囈語,反而才更似已經逼近邪惡靈魂,大海波濤固然可以折帆翻船,最後卻是深不見底的深沉海底成為眾人埋骨地,老是掛在Kevin Spacey唇角的那一抹微笑,才是他最神秘的武器,那是「強虜飛灰湮滅」的成竹在胸,那是貓捉老鼠的嬉戲玩耍,《火線追緝令》透過Kevin Spacey完成的惡魔雕塑,大體可做如是觀。

 

對了,《火線追緝令》的預告片中沒有Kevin Spacey,海報上亦不見人見圖,刻意神隱,到了戲院中才揭露意外大禮,這也是David Fincher高明的攻堅策略了。

 

 

 

火線追緝令:經典結構

David Fincher是奧斯卡獎多次忽略的名導演,從《火線追緝令(Se7en)》開始,歷經《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到《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掌聲不少,得獎卻不多,只能說才華洋溢,命途多耑,與獎無緣。

 

《火線追緝令》是標準的類型電影,淋雨滴漏、暗影幢幢的風格攝影,讓全片散發著濃稠陰鬱,符合犯罪電影的基本色調。不過,意像最豐富,視覺最奇特的場景則在於見證最後兩起血案的空曠沙漠。

 

《火線追緝令》描述歹徒John Doe採用宗教文學名著《神曲》和《失樂園》中曾大加描述的「七宗罪」罪名來犯案,警探要能看得懂他在現場所留字跡的含意,才能解開殺人之謎。這場結尾戲安排在人跡罕至的沙漠,卻是高壓電線林立的供電輸電的電網區,視覺上,有如一排又一排的十字架,儼然「罪人」世界的圖騰,精準呼應著電影主題。當然,這種荒野上的人性淬煉,卻也是《神曲》主角的生命追尋歷程,讀過《神曲》的影迷,會勾起昔日讀書的記憶,沒看過《神曲》之人,也能從意像中直接撞見這個充滿宗教風情的符號。

 

實質上,高壓電網林立的這塊命案現場卻也是John Doe精心安排的場域,送貨之人要在七點前將「人頭」送達,正因為來得莫名,所以在空中尾隨的跟蹤警力無法迫降現場,無從支援,亦無從制止最後因為「憤怒」而犯下的罪行。

brad-pitt-007.jpg 

有宗教象徵,還能兼具犯案實用,這個呼天搶地的曠野景觀,堪稱是選景美學的經典了。

 

編導用七宗罪來勾勒犯罪心理,脈絡雖然清楚,卻說不出必然性,即何以致此?又何以是這些人?一切都是命案發生後,再從果解因,有其邏輯,卻只有兇手說了算,警方無策 ,觀眾亦然,只能冷冷地任由歹徒牽著鼻子走。

 

不過,《火線追緝令》透露的辦案門道卻也另有趣味。Morgan Freeman飾演即將退休的警探,遇上智慧型歹徒,先是到桌上有綠燈的圖書館查書找線索,其他警員面對知識寶庫,只顧著打牌,唯獨他不改其志,嘴吧上嚷著快退休了,不接一時片刻破不了的懸案,行動上卻是打蛇隨棍上,非要查個水落石出不可。這座圖書館的鮮綠檯燈非常醒目,意境完全不輸《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esby)》中一路召喚著男主角逐夢的碼頭綠燈。

7-freeman3.png

 

許多電影細節,初看並不經意,等到閱歷略豐,再看就有不同韻味,那一盞盞的綠燈,就如同開示明燈。

 

至於Morgan Freeman從「厚重」原著中找線索,Brad Pitt則是讀「極薄」的「摘要本」,那幾冊黃皮小本,外文系畢業的同學應不陌生,當年囫圇吞棗的我們,不也是靠著消化速簡版矇混過關的嗎?

 7-freeman2.jpg

另外,Morgan Freeman的破案關鍵在於美國FBI會從圖書館的借書記錄中找尋涉案嫌疑人,按圖索驥,就能逼近兇手,即使2014年的今天,從巨量數據中理出世事線索脈絡,已成時髦口號,但從1995年的經典中重溫此一論述,還是津津有味,不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