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1 年 11 月 30 日
來自紅花坂:青青子矜
宮崎駿企劃改編佐山哲郎原作,宮崎吾朗執導的《來自紅花坂(コクリコ坂から)》,有如一則青青校園傳奇,清徹透明,直如中國作家鹿橋筆下「未央歌」的故事再現。
鹿橋在「未央歌」的開場寫著,「昆明的九月正是雨季的尾巴,雨季的尾巴就是孔雀的尾巴,是最富於色彩的美麗的……一切色彩原本皆是因光而來。而光在昆明的九月又是特別盡心地工作了。」《來自紅花坂》的故事地點設定在橫濱,不是昆明,雖然如此,兩個故事的選材卻有其相似度:「未央歌」是青春在戰火洗禮下茁壯,《來自紅花坂》則是歷經烽火劫難後,振臂重生的人們,生活中的壓力與青春煩惱,其實都在美麗的山河歲月中得到慰藉與舒展。
《來自紅花坂》其實也可以和名導演市川崑執導的《東京世運會》對照來看,那部經典紀錄片的開場就是為了迎接1964年那場盛會的來到,急著重建民族自信的大和民族,決定翻修東京市容,於是拆除工程隊對場址預定地的民房,就轟隆隆地以一記大錘鐵球迎面撞了過去,摧枯拉杇,往事成灰,電影準確記錄下求新求變的人們是何等強悍地執行除舊布新的工程,無暇去顧及那些拆遷戶的身影與心情。是的,時代的前進巨輪何等無情,《來自紅花坂》裡的高中孩子們卻試圖擋車,單純的理想,包含了真情與熱情,讓歷史的記憶有了不同的顏色。
《來自紅花坂》故事設定在1963年,地點為距離東京
家庭的責任讓小海顯得比同齡男生成熟穩健,每天走一段山坡路去上學,中午則是安靜地吃食著自製便當,相對於同齡的那些窮喳呼,愛玩高樓跳水池遊戲的輕狂男生,她低調地走著自己的路。但是跳水池的是文藝社社長,也是校刊「拉丁區週報」的編輯風間俊,不跳不相識的情緣,終於吸引小海走進了古老的社團大樓,認識了各式各樣的熱血學長,也在風間俊的請託下,開始刻鋼板油印講義的社團生活,莫名的青春激素快速萌芽滋生,從邂逅到織夢,高中歲月的點點滴滴就如「未央歌」所刻畫的那般山青水秀,純樸自然。
面對著學校即將拆除破舊社團大樓的決定,同學們展開自救,但是所有的提議都不如有潔癖的小海那般直接有效,她拿著掃把,挽起袖子,開始打掃舊大樓,自立自強的自清行為成了高中生自覺運動的第一步,從小海雙眼散發出的毅力決志,宛如就是她做家務的放大版,讓人們對她的感覺更從疼憐擴及到了敬重。因此,前往東京說服財團首腦的第二波自覺運動,她亦成為最關鍵的核心人物。
導演宮崎吾郎非常精準地選用了「刻鋼板刷油墨」的陽春印刷術(即用鋼針筆在鋼板上寫蠟紙,再用滾筒沾上油墨滾過蠟紙,印出文字或圖案),呈現出盛行於1960-1970年代的校園克難文化情貌;繼而又找到了知名歌手坂井九在1962年風靡世人的名曲「昂首前行(上を向いて歩こう)」,用歌詞中所強調的「我昂首前行,淚水才不會落下」精神,來註記大和民族要從破落廢墟中重建尊嚴的歷史印痕;至於在社團中心裡臥虎藏龍的青春人物,不管粗壯或清秀,個個都有著旭日初昇的英猛朝氣,明明是凝聚共識的辯論會,面臨學校師長巡查,卻又立刻變成校歌合唱的陽奉陰違手段,以及小海的妹妹小空敬佩學長,願意為社團拚盡全力的青春傻勁,當然,順便搭乘學長的單車,穿梭在山路與街道中,讓風吹過汗水,讓體溫伴隨心跳躍昇……這般校園往事,都是世人最難忘的青春記憶,宮崎吾朗只要掌握住「思無邪」的本質,再搭配手嶌葵的清麗歌聲與動人歌詞,就夠讓青春開出了繽紛斑斕的笑顏。
《來自紅花坂》除了熱血青青紀事,還空出極多的篇幅來書寫橫濱的山海風景,即使只是淡淡的背景,即使只有悠悠的歌聲在空間迴盪,卻是人間紅塵不可或缺的美麗時光,此時,如果你再翻到鹿橋在「未央歌」的最後一段:「他們(指小童與伍寶笙)仰看青天裏,風吹雲捲,四野泉水淙淙。正對面的鐵峰山上,去年藺燕梅談滇南好風光的地方,將將飄過一抹白雲,掛在山尖,拖成輕淡的一片霧。」你就明白,原來,青春原本是熊熊熱火,嗞嗞裂裂的焚燒後,終究只是清風白雲的人間風景,《來自紅花坂》的韻味在於清麗風景與熱火青春的調和均勻。
12月03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年度回顧:《三個傻瓜》
時序來到年底,該是秋收冬藏的回顧時刻了,本周開始,陸續介紹今年曾在台灣上映,但是當時來不及多做介紹的一些特殊電影,有的賣座,有的冷門,然而至少都在2011年曾以不同的方式在台灣市場與影迷展開對話,我的目的就是重新檢視這些作品,讓不曾得見的朋友,得能即時補遺,讓已經看過的朋友,亦能溫故知新。
首先介紹的是印度賣座電影《三個傻瓜》,這是一部用寶萊塢的歌舞形式來探討教育與友情主題的電影,三位主角都是印度知名理工學院電機系學生,但是從新生訓練的第一天開始,阿米爾.汗飾演的Rancho就以不接受既定思潮束縛,勇於質疑與對抗,贏得其他兩位室友的尊重,進而發展出堅定不移的友誼,他們出身各不相同,有人習慣逆來順受,有人則是忍氣吞聲,Rancho則是不時挑戰系主任,從針鋒相對的言詞辯論與抗爭行動中,暴露了教育體制下的虛偽和謬誤。
《三個傻瓜》的魅力有三:
一,同情成績差的同學,透過他們的奮鬥奇蹟散播迷人的生命拚鬥訊息;二,以歌舞形式表現大學時期的悲歡離合情節,在如沐春風的歡樂情緒中,享受他們總能逢兇化吉的神奇命運;
三,做為一部青春勵志電影,所有的教條內容看似教條,卻處理得絲毫不刻板與陳腐,反而創造了「有為者亦若是」的激情感動。
使用音樂:《三個傻瓜》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年度回顧:《穿風信子藍的少女》
這是一部製作並不成功的電視電影,如果不是葛倫.克蘿絲主演,如果不是以荷蘭畫家維米爾的畫作為主軸,也許電影至今還在出租店的架上站衛兵呢。
知名的荷蘭畫家從林布蘭特、維米爾到梵谷,都曾有電影人把他們的故事搬上了銀幕,《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小說家看著畫作發呆之後,自己想出來的故事,透過精細的考據與歷史重建,讓畫家、畫作與人物的關係,產生了微妙的化學效應。
《穿風信子藍的少女》最犀利,也最迷人的一點則在於維米爾從來不曾畫過這一幅畫,即使是從荒煙蔓草裡蹦出來的一幅彷作,卻也因為小說家有些奇想,也讓我們看見了維米爾的那個年代,他的家園與家人,以及他創作上的困境。
無中生有最是難,《穿風信子藍的少女》的失敗在於故事拖得太長,而且焦點模糊了,但是光憑這個「無中生有」的豪情,就夠讓人駐足流連了。
使用音樂:《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原聲帶
第二小時:
電影話題:金馬獎點點滴滴
過去四十八年來,金馬獎的給獎標準究竟為何?一直沒有定論,亦不可能有定論。有時是政治掛帥,有時候標榜藝術品味,有時候則反應市場力度,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參賽組合,不同的評審,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永遠不會有可供參考或依循的標準答案。
《賽德克巴萊》獲得最佳影片,已經不只是著眼於電影的藝術完整性,毋寧說是電影成就改變了台灣電影的工業格局,也提昇電影的文化影響力,《賽德克巴萊》讓台灣人和看過片的觀眾重新檢視台灣歷史,認識台灣的原住民。提到凝聚台灣共識,電影比政治的力量強得太多了。
有比賽就有遺珠:姜文執導的《讓子彈飛》,不但商業效果佳,整體的藝術水平更是讓人驚歎,它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樣,在多數的細節內容上都兼及了觀眾的胃口與反應,得能名利雙收。
回顧2011年的台灣電影,簡單來說就是創作活力回來了,電影類型拓廣了,內容趣味提昇了,觀眾自然也就回來了,我的觀察點是以從「單車」到「火車」,分析台灣電影的起飛歷程。
使用音樂:《太陽照常昇起》原聲帶
《賽德克巴萊》原聲帶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原聲帶
《幾度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