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球:動眼動腦又揪心

想看一場棒球,想感受運動場上誰是強力王者的盛況,走進球場或者準時收看電視上的運動頻道就夠了;走進戲院看一場以棒球為主題的電影,你不會只想看一場棒球,除了球場上的光鮮亮麗之外,如果還能看見球場後台的運作法則與實況,是不是更開了眼界?也補實了對運動賽事的全面觀照?班奈特.米勒(Bennett Miller)執導的《魔球(Moneyball)》超越了一般運動電影的規格,塑造了新世代極其動人的賽事魔力。money10.jpg

 

《魔球》的魔力不在球場上,而在球團的辦公室裡,那是一個九成九以上球迷都不曾進去過的運動空間,差別在於球場上的球員拚的是智慧、體力與技術,那間辦公室裡卻是勞心勞嘴的另類運動空間。辦公室的責任在於開出漂亮的球員陣容,讓球隊能夠獲勝與掙錢;球隊的責任則在於利用這樣的陣容到球場上創造佳績,只要能夠交出漂亮成績單,球隊和辦公室的成員盡皆獲利,反之,則只有捲鋪蓋走人了。

 

《魔球》的最大貢獻則是讓影迷和球迷都明白一項事實:球隊經營不只是去追求一場追求勝利或破紀錄的運動遊戲而已,它更是一門只看業績的現實生意,球團在意的是對球隊的投資能否回收?球隊在意的是球員的表現能否符合他所拿的薪資?只要資方或者管理階層對你有意見,你隨時就得打包走人,明星崇拜是球迷才會幹的傻事,球員只是球隊的投資目標,只要上頭另有盤算,球員只是棋子,只能任人擺布,簡單明白的交易規則,充份顯示了

Moneyball08.jpg

資本主義市場只顧追求獲利的現實性格,揭開球隊運作的真實面,看到不一樣的賽事內幕,正是好萊塢片商經過市場分析後,確認有其賣點,才決定拍攝《魔球》的真正動機。

 

《魔球》的另一個有趣觀點則在於全片的核心主軸在於一種人生與事業經營的哲學理念:經費短缺,亦缺少明星球員的小大衛如何去挑戰財大氣粗的哥利亞巨人?而且是這個理念經過實証,確曾可行!

 

《魔球》一開場就明白替美國洋基棒球隊貼上哥利亞的巨人符號,因為他們在2001年的季後賽險勝了奧克蘭運動家隊後,就乾脆重金買下了該隊的重砲手吉昂比(另外一隻強棒強尼.戴蒙則被紅襪挖走),洋基隊一向相信花錢可以買到勝利,他們擁有的總冠軍數與付給球員的年薪數,都是美國職棒之最,卻也因為他們敢於花錢,擲銀彈,所以被稱為「邪惡帝國」,但是洋基隊只是《魔球》的開胃前菜,台柱都不見了的運動家隊究竟該怎麼辦?才是《魔球》的重頭戲。

 

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飾演的是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賓恩(Billy Beane),運動家隊老闆給他的年度球員預算只有排名倒數第六的4100萬美元,相較於洋基隊12600萬美元的總薪資,差距不只是只有洋基的三分之一而已,而是根本無法對抗的天壤之別,但是一如「侏儸紀公園」裡的那句名言:「生命自己會找到出口的。」就在一籌莫展之際,他接納了經營菜鳥Peter Brand(由喬納.希爾/Jonah Hill飾演)以上壘率取代打擊率的理念,找來一群統計數字不算差,物美卻價廉的各隊棄將,以全新舞台,激發其潛力,終於創下了和洋基隊同樣擁有全年103場勝場的佳績,並以20連勝的破紀錄表現,寫下了小兵立大功的奇蹟。

 

運動家隊如非在2002年創下20連勝和103總勝場的佳績,《魔球》就少了撼動人心的魅力,雖然運動家隊還是在季後賽落敗,還是始終與全美總冠軍無緣,但是光靠2002年的戰果就已經提供了足夠發人深省的生命素材,《魔球》最動人的一場戲就在於心中早有定見,已然決心一搏的布萊德.彼特如何引蛇出洞,聽完球探老臣的舊思維後,開始雄辯滔滔地逐一駁斥。money11.jpg

 

球場如戰場,能出奇兵才有勝算,打擊率最好的球員既然都已被人高薪挖走,銀彈比不過洋基的運動家隊再怎麼努力也只能買到次級品,再打也是註定必敗的戰役,何不接受另外一套數字邏輯,進行全新的棒球革命?《魔球》的劇情其實是最佳的職場生存指南,例如他力駁球探的那場辯論,就點出了原地踏步與求新求變的兩種戰略高度,只有確知生存危機,才能理出足以生存的替代方案,一味在舊框架中原地踏步,其實只是在重複和重演失敗模式,依舊停留在表面階層的人,自然就無法說服早已看透事理底層的人了。

 

比利.賓恩的全新理念自然有其風險,有人看笑話,有人扯後腿,他自己更不能嘴上嚷嚷口號,還要以更多的干預技巧來完成自己的理念。從來不進球場看球,從來不與球員交心的比利,固然有其「見面三分情,日後難砍人」的經營理念,但是為了完成理念革命,他也不能放下自己的身段與堅持,要從更多人性面上去激發所有隊友的潛力,他的煎熬與轉變,同樣也是《魔球》中迷人的人性論述了。

 

《魔球》不只是一部棒球電影,它是商戰電影,亦是哲學電影,做老闆的人或許會得到更多精打細算的啟發,做經理的人或許體會到人生中許多「長久不以為是錯的理念,並不代表它就是對的」,做勞方的人或許更明白機會在敲門時自己該有的決心與拚勁,一部電影能讓各個階層的人都能找到對號入座的解讀空間,就在娛樂性和智識啟發性上都達到了不凡的標竿了。

全境擴散:惡夢休重提

看完《全境擴散(Contagion)》心頭頓時有三個問號,第一個問號:好萊塢怎麼會網羅了三位奧斯卡影后來拍一部有關病毒的新聞紀錄片? 電影成品符合了原始企畫主旨嗎?製片接受風格這麼清冷的作品嗎?

 

第二個問號是這位曾經在奧斯卡競賽中打敗過李安,贏得最佳導演獎的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怎會失手拍出這麼平淡無味的作品?

 

第三個問號是《全境擴散》究竟想傳達什麼我們不知道的訊息呢?是大自然太神秘,科學至今未能解讀其密,以致於透過環境中的蝙蝠與豬仔接觸,就會引發讓人無從預防的病毒?還是在病毒猖獗的年代裡,我們只能與世隔絕,自求多福呢?

contagion03.jpg以新聞紀錄片來形容《全境擴散》,其實已經透露了我的歎息感受,畢竟電影邀來了葛妮絲.派特蘿(Gwyneth Paltrow)、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和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三位影后,再搭配麥特.戴蒙(Matt Damon)、裘德.洛(Jude Law)與勞倫斯.費許朋(Laurence Fishburne)三位男星,也算是夢幻組合了,但是三生三旦有發揮任何魅力嗎?沒有,六個人都只像是走馬燈的浮光掠影一般,就算不時在眼前轉動,卻留不下任何印像。

 

確實,葛妮絲.派特蘿的貢獻在於以化妝術揭露病毒的催命致死威力,凱特.溫絲蕾則是以身殉道的抗菌前鋒,瑪莉詠.柯蒂雅則成了自願做人質以換取解藥的白人良心,或許各有功能及動機,但是每個人性格都平板無神,沒有心理縱深,更沒有立體曲線,都只是SARSH1N1疫病流行期間,媒體曾經報導過的新聞人物的翻版複製而已,只像是導演擺放的棋子而已,沒有靈魂,亦沒有氣質,更無法贏得觀眾的同情或者投射。這不僅是浪費,更讓人納悶導演和製片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以新聞紀錄片來形容《全境擴散》,當然不只是因為電影情節除了重複我們已經熟知的病毒入侵下的人性症候群之外,別無其他新意,而且是因為全片欠缺戲劇高潮所期待的火花碰撞。contagion05.jpg

 

索德柏或許完全不想拍成類似《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這類已然走火入魔,全靠血腥和暴力來煽情的驚悚電影,或許他只是想告訴大家一個血淋淋的事實:這種疫病一來,凡夫俗子其實束手無策,只能任由恐慌蔓延,只能任憑醜陋的人性黑魔四竄為虐。不管它的名字叫做SARSH1N1或者任何一個新名字,只要成形,大夥就無計可施,「絕望」成了凡夫俗子唯一能夠得到的答案,「無力」的氛圍就這樣籠罩全片,不想灑狗血,卻又找不出新觀點來敘說故事的索德堡,只能讓劇中人備受病毒帶來的恐慌翻滾煎熬,看戲的人何嘗不是坐立難安,不知如何使力?

 

救贖的曙光,其實是《全境擴散》一直營造的期待。但是一切就靠著Jennifer Ehle飾演的實驗室醫生,以自己肉身做實驗,率先嘗試疫苗,才能確認解藥有無功效;而且擁有疫苗的高官,也寧願犧牲自己的權益,把疫苗轉送給其他更需要的孩子,用這麼光明面的手法來做《全境擴散》的結尾,確實是庸俗到讓人錯愕。但是這種庸俗比起葛妮絲.派特蘿在染病後,依舊要過境芝加哥與舊情郎短暫聚晤的曖昧,來得高明一些。畢竟這般不堪細究的人生際遇,似乎又在暗示她是因為偷情受到懲罰,而且讓她的丈夫麥特.戴蒙與女兒在只知其一,不明確實動機的猜疑下,一輩子受著憤怒與受傷的情緒煎熬(連她的母親都要出面替女兒背書悔罪),其實更是讓人情何以堪。contagion08.jpg

 

索德柏或許完全明白,人生太脆弱,凡夫俗子有許多微妙心思,禁不起在陽光下逐一曝曬,但是《全境擴散》的重點全在疫病對抗史,根本來不及細究這些受傷的人們如何走出創痛陰影,以致於我們看到的麥特.戴蒙是超凡入聖地安度劫波,瑪莉詠.柯蒂亞則是以肉身見証了特權體制下的利益交換…這些細節或許都符合了真實人生的某些現象,卻隨意雜混,不見章法,亦不見脈絡,千頭萬緒,只有一個亂字了得,觀眾就難以找到自己的認同位址了。

 

整部《全境擴散》的雕刻手工,當然以話從第二天講起的情節設計,最為刻意,問題是,第一天又如何呢?蝙蝠的排泄物讓豬吃了,基因起了變化,催生且餵養了病毒,這麼簡明的科學論述,也許非常真實,卻失去了戲劇解謎的高潮期待,反而像是一部新聞紀錄片在告訴大家:因為如此,所以這般。問題是,這些事實,我們不是早就新聞報導中得知大半了嗎?這樣的電影處理,怎不讓你心頭的問號直冒呢?

 

11月05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魔球(Moneyball)》

美國與台灣職棒的熱季都剛落幕了,但是一部描寫美國職棒內幕的電影卻即時映演了。

 

這部電影雖然以美國歷史悠久,也曾經拿過九座總冠軍的奧克蘭運動家棒球隊為背景,但卻超越了傳統運動電影的框架,球場上的勝負固然重要,幕後的運作毋寧卻是更吸引人的觀察。

 

更重要的是《魔球》透過運動來包裝的哲學電影,讓我們知道資本主義下的人的價值,讓我們看見爭勝一直是運動場和職場上最重要的細節。

money03.jpg

 

更迷人的是布萊德彼特越來越會演戲,他的魅力讓這部電影有了更有趣也更迷人的戲劇光采。

 

電影音樂:《魔球(Moneyball)》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全境擴散(Contagion)》

 

台灣人應當都還記得,曾經有一種病叫sars,一旦發病就來不及了,讓人措手不及,在生死存亡的威脅下,在口罩隔離與猜忌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再難信任…

 

台灣人應當都還記得,曾經有一種病叫新流感 H1N1,同樣也有奪命威脅,同樣也有著搶打疫苗而發生的信任危機…如今如果還有又有一種同等效力的病再度發作,我們的社會該如何因應?

contagion04.jpg 

這是一部給合SARS與新流感往事的電影,問題在於一件人人都知道的往事,導演史蒂芬.索德柏如何捉住戲劇核心來呈現人性的光輝或醜陋?

 

電影音樂:《全境擴散(Contagion)》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星空》

你是否曾經對過天空想心事?對著天空唱歌呢?

 

走過1960年代的孩子,一定會唱這首「靜夜星空」。

 

走過1980年代的孩子,一定會唱這首「天天天藍」。

 

走過2000年代的孩子,想來不會忘記看著幾米繪本「向左走,向右走」所唱的「遇見」。

stAR607.jpg 

2011年又有多少孩子哼著五月天譜寫的「星空」歌詞:摸不到的顏色 是否叫彩虹? 看不到的擁抱 是否叫做微風? 一個人 想著一個人 是否就叫寂寞?…期待著幾米繪本改編的最新電影《星空》呢?

 

我們要從童年的記憶走到世人的共同夢想,也去欣賞徐嬌和林暉閔這兩位年輕演員的精彩表演。

 

電影音樂:《星空》原聲帶、「靜夜星空」、「天天天藍」、「遇見」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阿爸》

 

這是一部可以認識台灣低音歌王洪一峰傳奇人生的電影,這是一部可以好好品味洪一峰音樂的電影。

 

abba513.jpg《阿爸》試圖重建歌手們曾經嚴謹訓練孩子發音練唱,曾在淡水河邊演唱的台灣歌謠年代風情,《阿爸》亦由洪一峰的三個兒子洪榮宏、洪敬堯和洪榮良在一場名為「寶島.青春..群星向洪一峰致敬演唱會」上,讓年長的人得以重溫洪一峰的昔日歌謠之美,亦讓年輕孩子在五月天,周杰倫與阿妹等當紅偶像的歌聲新詮下,承接了名曲傳世的能量。

 

音樂是《阿爸》最傲人的元素,亦是表現最精彩的細節,細看《阿爸》,對於台灣的昨天就會有更清楚的輪廓,亦會對台灣的明天有更多的期待了。

 

使用音樂:洪一峰作品;「寶島.青春..群星向洪一峰致敬演唱會」現場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