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蜜莉亞:夢想起飛時

我由衷感念能夠增廣見聞的電影,印度女導演Mira Nair執導的《愛蜜莉亞:夢想起飛(Amelia)》訴說著美國飛行女豪傑愛蜜莉亞.埃爾哈特(Amelia Earhart) 的傳奇,但是最最迷人的並非她幾度飛越大西洋的事跡,而是她在星空下書寫的青春詩篇。

 

愛蜜莉亞曾在1928年,從紐芬蘭飛到了威爾斯(目標愛爾蘭),成為第一位飛越大西洋的女乘客;然後在1932年,她從美國飛到了愛爾蘭(目標巴黎)成為第一位飛越大平洋的女性駕駛員,但在1937七月二日,她和飛機消失在太平洋上空,《愛蜜莉亞:夢想起飛》就以這場環繞世界的世紀飛行做起點與終點,中間穿插了她在十年期間的點點滴滴。

amelia-foto8.jpg 

對於不懂飛行史,只是勉強知道林白(Charles Lindbergh)曾經創下單人飛行紀錄的影迷而言,《愛蜜莉亞:夢想起飛》精簡又扼要地補白了歷史課本中的空白章節。

 

然而,愛蜜莉亞不只是用身體寫歷史的傳奇人物,她因為嫁給了知名出版家喬治.普特南(George P. Putnam),出版過兩本書,輯錄了很多個人的飛行語絲,成為導演Mira Nair得以取用的素材,反而賦予全片珍貴的生命火花。

ame510.jpg 

例如,她形容自己七歲時,父親送給她的生日禮物就是一個地球儀,她就慢慢轉動著地球儀,一個一個唸出地球儀上既陌生,又遙遠的地名。每唸出一個城市或者地名,其實就包含了極多的沈思與遐想,人生的浪漫種籽就此生根,飛行的憧憬夢想就在地球儀之上,勾動了觀眾的想像與認同了。

 

例如,愛蜜莉亞成為名揚全球的飛行女英雌之後,不時有演講,不時要回答大家有關飛在天上的心情感受,導演Mira Nair用了不少朝雲層直奔而去的飛天畫面,但是更動人卻總是從她的書信與著作中摘錄出來的文字力量,聽著她用「沒有疆界,一望無際,只有自由(No borders, just horizons. Only freedom.)」的詞句 形容自己飛在天上,追求閃亮冒險的感受時,心中彷彿也有了宋朝宰相寇凖名詞的「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的那般氣象萬千了。

 

例如,面對其他有志飛行的女孩子,愛蜜莉亞根本不憂自己的領先位置會不會被人超越,反而是說出了自己的人生座右銘來分享:「如果我聽信那些『根本不可能』的說法,我就根本飛不成了,不要讓別人壞了你的人生If I listened to everyone who said it was impossible,I’d never be flying. Don’t let anyone turn you around.)」人生夢想的完成原本即應操之在己,勇敢去逐夢,才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amelia-foto6.jpg 

正因為如此,《愛蜜莉亞:夢想起飛》的結語其實是既有力,又有韻味的,愛蜜莉亞最後駕馭的飛機,在油料不足,通訊斷續的情況下,在太平洋上失去了蹤跡,在人機都未尋獲的狀況下,「失蹤」是比較阿Q但保險的說法,電影無意在這個生死議題上糾纏,那片汪洋大海或許是愛蜜莉亞最後看見的人生風景,但是導演卻在那片海景上,繼續讓女主角希拉蕊.史汪克(Hilary Swank)唸出了全片最有詩意的對白:「每個人都有汪洋等待飛越,只要你有心去飛,那是冒險嗎?或許,但是夢想為何要有邊界呢?我想著自己握過的手,看過的地方,踩過的大地,世界改變了我Everyone has oceans to fly. As long as you have the heart to do it.Is it reckless? Maybe.  But what do dreams know of boundaries?  I think about the hands I have held, the places I’ve seen, the vast lands whose dirt is caked on the bottom of my shoes.The world has changed me.)」

 

導演選擇這段話,做為艾蜜莉亞的最後告白,浩瀚江海就在眼前,你要不要飛越呢?《愛蜜莉亞:夢想起飛》以這個開放性的結尾留給觀眾自己去做答,人生詩境,就此完成,不太喜歡電影把主題講太白的我,因而在此長歎一聲了。

 

Enhanced by Zemanta

三槍拍案驚奇:瘋鬧記

看完張藝謀執導的《三槍拍案驚奇》,你難免驚歎:「張藝謀是不是瘋了?」這話,當然不是我說了算,張藝謀自己在接受中國媒體訪問時就曾坦承:「《三槍》是喜、鬧、瘋,其中,鬧和瘋更重。」當然,他的「瘋論」,指的是形式與內涵,我的「瘋論」指的是他的創作心態。

 

《三槍拍案驚奇》是一部看過就忘的電影,很難在影史上留名,事實上,張藝謀的創作目的在帶動皮相娛樂,創造當下驚喜,至於永恆呢?太遙遠,也太沈重了,就不必刻意去追求吧,《三槍》果然如願創下了中國國產電影首日最高票房,但是中國媒體戲稱該片該拿金掃帚最佳大爛片獎,也是必然的結果。

 

視覺的俗豔與嘴皮子的感官樂趣,是《三槍拍案驚奇》兩大利器,俗豔的視覺,承繼著「五色令人目眩」的張氏傳統(從《英雄》到《滿城盡帶黃金甲》無不如此);嘴皮子的樂趣,則是最起碼的脫口秀效應了。

th2614.jpg 古人用「文武崑亂不擋」,形容傳統戲曲藝人技藝不凡,從崑曲到亂彈,從內斂到毫放,唱做唸打,文戲武戲,各種戲路都能任意發揮,縱橫自如,張藝謀嫻熟於純情小品的《我的父親母親》和《一個都不能少》,亦狂飆於奢華場景的《英雄》、《十面埋伏》與《滿城盡帶黃金甲》,如今改嘗試純以逗弄為樂的驚悚喜趣,或許亦是他追求「崑亂不擋」的轉型嘗試了。

 

嘴皮子的樂趣是有的,從一開始閻妮飾演的麵館老闆娘要向波斯商人殺價喊價,以買槍殺夫時,從比手畫腳的不知所云,再透過夥計陳七把「Must Die!」翻成「馬死得快?」,然後老闆娘再添加上阿拉伯數字「一到九」的英文繞口令,沒頭沒腦,卻又死纏賴打的貿易語言,就已經將全片活蹦亂跳,不想照牌理出牌的瘋狂性格定了調。

 

three06.jpg趙本山飾演的偵察隊長登場後,嘴皮子遊戲就如同偵察馬隊攜帶的風哨哨鈴一般,加速旋轉,外貌上,他深得吹鬍子瞪眼睛的官僚德性,滿嘴政令口號揮灑自如的順溜模樣,也吻合了喜丑的基本性格,面對男夥計陳七急著撇清自己女夥計趙六的私情時,一句:「我們是青春年華,正常戀愛的。」趙本山立刻打蛇打七寸地回應說:「你別『糟蹋』青春這倆字兒了,你已經立秋了。」既準確又帶勁,深得語言絕倒之妙。

 

然而,人生一旦事涉瘋鬧,就易失控,嘴皮子功夫尤其如此,開場食髓知味後,張藝謀就更加油添醋了,趙六與陳七之間胡說八道地搶話對嘴,就有如失控的雲霄飛車,特別是兩人遇見了苛刻老闆,催討不著工資後,乾脆自己開櫃取錢,然後又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解時,張藝謀先是讓油腔滑調的「我的錢被人綁架了,談判無效,我去解救,這能叫偷嗎?」營釀強詞奪理的好辯心聲,繼而再大玩「陳七請注意……」和「趙六請注意……」的對口相聲,展現即席機智的巧言令色,樂趣是有的,但卻停留在「皮笑肉不笑」的簡單感官刺激上,渾然若似「脫口秀」的即席幽默,卻也只有嘴皮子的快感,再無動人心的回味空間與感動力量。

th2621.jpg 

是的,「無情」正是《三槍拍案驚奇》最大的罩門所在。忙著瘋亂的張藝謀渾然忘了喜劇劇本即使天馬行空,亦仍需仰賴精準完備的劇本與人物性格。

 

例如,小瀋陽飾演的李四理應是和老闆娘有動人私情,才能讓老闆娘敢冒生命危險買槍殺夫(畢竟倪大紅飾演的王五老闆,酷虐成性,可有著人人畏懼的陰森威嚴),但是前頭的鋪排卻是兩人窮喳呼地瞎忙,以致於後續的毀死滅跡,就全然喪失了脈絡痕跡,很難相信,張藝謀的人物素描就這樣全失了靈魂。

 

例如,趙六與陳七之間可以是同為天涯淪落人的同病相憐,亦可以是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統戰夥伴,明明兩人要同穿一條褲子,同一個鼻孔出氣,卻如同烏合之眾,一驚兩散,張藝謀當年愛玩的「弱勢對抗強勢(從《紅高粱》、《菊豆》到《大紅燈籠高高掛》無不如此)」模式,如今早已成了空殼,那是進化?轉型?還是退化?答案還不夠明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