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布爾喬亞青春曲

艾倫.庫特(Allen Coulter)執導的《記得我(Remember Me)》是一部用了「布爾喬亞(bourgeoisie)」包裝紙精心包裝過的電影,談的是布爾喬亞式的心理創痛,書寫的是布爾喬亞階級如何用他們的財富與權勢來弭平心靈的傷口。

 

用這樣的開場文字來形容《記得我》,我承認,確實相當殘忍,揀用布爾喬亞的「階級」畫分做為論斷事物的標準,確屬太過簡單的二分法,以此來論斷電影的內涵與成就,有失公允,但是劇中人物經歷的生活與苦悶,真的是專屬於「布爾喬亞」階層那種既逍遙又遙遠更夢幻,所有「憤世嫉俗」及「不合時宜」的青春情懷,其實像極了辛棄疾所寫的古詞意境:「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少年心田有股氣恣意亂竄,想說愁卻莫名所以,強說愁了半天,卻找不到出口。

 

《記得我》的主要創作動機其實就是要替新生代演員羅伯.派亭森(Robert Pattinson)量身打造新世代的叛逆英雄形象,他的前輩包括了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和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派亭森有狄恩的眼神,亦有白蘭度的野性,確實像是當下叛逆青年的新典型,只是他的戲路更接近《天倫夢覺(East os Eden)》和《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中的詹姆斯.狄恩,那位眼神總是憂傷,下巴總是上揚,在桀傲的身影下掩不住寂寞心緒的少年,他渴望自尊,盼望能與父親對話,有知心的朋友,卻總是孑然一身。

rm059.jpg

 

叛逆不成問題,問題在於他有的只是「布爾喬亞」式的叛逆,雖然特意包裹了三帖「青春」符號,卻還是有些格格不入。

 

《記得我》給派亭森的第一帖「青春」符號是迷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想做什麼,連當下都不確定了,更不清楚未來會如何,這種「迷茫」的情緒,普遍藏在年輕人心中,議題有共鳴,就有磁吸效應。

 

雖然,「徬徨少年時」的主題已不夠新穎,導演艾倫.庫特卻另外做了有趣又貼切的安排:讓派亭森飾演的男主角泰勒成為紐約大學的旁聽生,他可以選任何自己想讀的課去旁聽,沒有學分壓力,沒有學位目標,看似瀟灑,其實卻是心無定見;看似無憂無慮,其實卻得要有一位有錢老爸,才能供養他住進紐約鬧區的學生宿舍,還有能力邀請女孩到名貴餐館約會用餐。泰勒享受的是只有貴族子弟才配享的夢幻人生,卻與供養他的父親完全無法溝通,開口就有氣,相視就怒目,代溝如此嚴重,卻從來不見他反省自己如何擁有如此輕鬆寫意的人生。

 

更犀利的劇情安排是他挑釁警官,挨打還坐牢,立刻就會有律師出面交保,他可以嘴上嚷著不稀罕交保,卻又大剌剌地走出監牢,重享自由,再去拜會老爸說:「我會還你律師錢!」老爸對兒子的呢喃根本不在意,但是更不在意的卻是泰勒本人,他沒有因此去打工,更沒想過要如何積極還錢。這種「布爾喬亞」式的叛逆,真的就只是嘴上嚷嚷的姿態而已。

 rm08.jpg

《記得我》給派亭森的第二帖「青春」符號是書寫。泰勒有一位敬愛的兄長,卻在二十二歲生日那天自殺了,早逝的生命與青春,成為他的成長魔咒,於是他不時在筆記本上書寫自己的青春心情,引述著印度聖雄甘地的名言:「你在生命中所做的事都是微不足道的,重要的是你去做了whatever you do in life will be insignificant. But it’s very important that you do it)。」泰勒只同意這句話的前半段(那是人生虛無的文字符號),但是他的青春卻在實踐後半段標榜的「追求與力行」生命態度。

 

引述名人名句,基本上就是一種炫耀,既是博學,又能高舉著某種生命標竿,有了名言加持,文化高度似乎就已不凡。然後再適時加進去:「甘地在廿二歲就已經有了三個孩子,莫札特已經寫出了卅七首交響曲」泰勒沒有說出口的卻是自己的兄長在廿二歲自殺,自己亦即將廿二歲了,卻是一事無成的惆悵歎息?寂寞青春渴盼認同的焦慮,也就在此時悄悄流露出來了。

 

《記得我》給派亭森的第三帖「青春」符號是愛情。泰勒生活中所遇見的不合時宜,其實都植基於溝通困難,孤立無援的泰勒,一旦遇見愛情,人生有了互動,有了尊重與體諒,愛情帶來的暖流讓心防鬆動了,門戶開了,看得人生的角度就寬闊了,愛蜜莉.狄.瑞文(Emilie de Ravin)飾演的艾莉,不算絕色佳麗,卻有活潑靈光,夠讓泰勒和觀眾驚豔、相信與接受了。他們的愛戀與誤會,扶持與參與,都是必要的人性糖衣,輕輕咬噬,即有蜜汁流瀉,也因此讓浪子憤世嫉俗的銳利鋒芒得以圓融。rm40.jpg

 

「青春」符號的包裝,確實讓《記得我》的韻律與節奏變得輕盈與迷人,但是全片的「布爾喬亞」盲點也在最後高潮前一一顯現,泰勒的父親動用了權勢,趕走了戲弄女兒的同學,又親自到看守所保釋了泰勒,更放下嚴父身段,親自去接送女兒上學(卻還是一路相對無言…),看似大圓滿的甦轉,看似親情的覺醒,其實卻是父權意志的高度張揚結果,泰勒卻因而釋懷,願意重回父權懷抱,認同父親的價值與手段,那不就意謂著過去的質疑與叛逆只是個姿態,只想撼動不動冰山而已嗎?

 

布爾喬亞的甜美與溫暖,真的很迷人,夠讓叛逆小子回歸安全又保守的傳統價值;但是布爾喬亞的虛空,會不會讓徬徨的少年更加徬徨?還是迷途的少年已無意再堅持原本就不確定的生命方向呢?

 

4月1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410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坎城影展》─從海報談起

 

音樂常有特殊的地理與時空座標功能,聽見音樂,心思就會飛往那個地理與時空。

 

今天節目開場的音樂,就很有法國風,因為我們選擇了Yann Tiersen《艾蜜莉的異想世界》打造的音樂,順便也要介紹他的新作《法國帆船之父》。

介紹法國,純粹就是因為法國坎城影展己經提前公布了影展海報,海報上所用的照片是法國傳奇攝影家布莉姬.拉康(Brigitte Lacombe)的作品,她替女明星茱麗葉.畢諾西所拍的照片,見到畢諾西,就會有法國的座標浮現,就會有一些獨特的音樂連結,包括《藍色情挑》,包括《紅氣球》…

 

本段音樂: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原聲帶

《法國帆船之父》原聲帶

《藍色情挑》原聲帶

《紅氣球》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坎城影展》─從開幕片談起

 

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執導的《羅賓漢》,由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飾演羅賓漢,凱特.布蘭琪飾演(Cate Blanchett)瑪莉安,日前已被選五月坎城影展的開幕片。

 

本集節目中就要回顧過去三部的經典羅賓漢電影,

一部是1935年由埃洛弗林(Errol Flynn)主演的《俠盜羅賓漢》

一部是1976年由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主演的《羅賓與瑪麗安》

一部是1991由凱文.寇斯納(Kevin Costner)主演的《俠盜王子羅賓漢》

音樂當然就是三部電影的原聲帶嘍。

 

robin23.JPG

本段音樂:

《俠盜羅賓漢》原聲帶

《羅賓與瑪麗安》原聲帶

《俠盜王子羅賓漢》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坎城影展》─從評審長談起

 

今年的影展評審展邀請素有鬼才導演之稱的Tim Burton擔任,

他在記者會上表示,詩情與意義一直是他追求的創作目標,這一點,法國人比美國人更能支持。

詩情與意義因而成為本段的焦點

他的故事總是陰森、古怪,造型奇特,美術過人,然而,音樂也是強項,

所以我們就從他的音樂夥伴Danny Elfman的作品中,

分享這對「天才」加「鬼才」的合作成績吧。

 

tim.JPG

 

本段音樂:

Danny Elfman影視音樂精選集》

 

第二小時

部份

電影話題:誰是你心目中的最佳女明星

 

男人是土,女人是水,男人看女人,女人看女人,看的部位不一樣,比較的重點亦不同,心動的層次當然亦不相同。

英國的Radio Times日前收集了二千位讀者的意見,完成一份男女民眾心目中最喜歡的女明星民調。

我們的節目則只介紹女性的觀點,而且從第二名開始介紹起,略過第一,其實是想留給大家去想,你心目中最喜歡的女明星到底是誰呢?

前二三名都由茱麗.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包辦了,第二名是她在《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中飾演的那位會唱歌的修女瑪莉亞;第三名則是同樣會唱歌,同樣也有萬能管家魅力的《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第四名則是唱出人人心中彩虹夢想的《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的茱蒂.迦倫(Judy Garland),第五名則是《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中的妓女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既能逛遍精品店,還能擒獲企業主的芳心,也說出了很多人只能放在心中,無法說出口的小小心願。

 

本段音樂:

《真善美》原聲帶

《歡樂滿人間》原聲帶

《綠野仙蹤》主題曲「彩虹彼端」

《麻雀變鳳凰》原聲帶

記得我:從紳士到霸主

看到皮爾斯.布洛斯南的演技精進,看電影的樂趣也就更豐富了。

閱讀全文 記得我:從紳士到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