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07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動人音樂:

看電影時,我們常被音樂感動,卻未必能夠即時獲知歌曲名目及資訊。

多年後,如果有癡情聽眾來問詢一些知名電影出現過的歌曲,

又能準確清晰地提供正確答案,其實是非常快樂的一件事。

 

例如,上個月有朋友問我《大戰巴墟卡》中,男主角墜橋下唱的那首曲子是什麼?一方面我個人非常偏愛《大戰巴墟卡》,也花過一番功夫研究歌名,所以立刻就能回答出歌名叫做the Minstrel Boy,重聽這首歌曲,似乎又重新看見了當年在戲院裡激動莫名的青春時光了。

 

例如,前兩集的節目中播過《美麗的稻穗》,有聽友告訴我,他能理解我播放楊弦版本的意思(無非就是那個時代的見証),但也提供了我聆聽原曲作曲家陸森寶的外孫陳建年演唱的版本。

 

我珍惜這一切的互動,我更懷念每一回的電影時光帶給我的溫暖與飽滿。

 

第一小時: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消失打看》

 

台灣導演陳宏一的新作《消失打看》,其實玩的是語言諧音的趣味,一個名叫「missing.com/ing」的網站,譯成中文,是不是就該叫做「消失達康」,再轉譯成「消失打看」,似乎就更有了更清楚的意像浮現了,

 

《消失打看》的核心精神就是消失與追尋。青春時時刻刻在消失,生命亦然,唯有在意,才會不捨,若不在意,就不痛不癢。所以,唯有肯去追尋的人,才能更清楚體會消失的意義。

pupu77.jpg 

女女角曾珮瑜飾演的電台主播Vicky,就是在乎的人,她的戀人Dog神秘消失了,所以她要去尋找,她是找回愛情?青春?記憶?惆悵?悔恨?還是……

 

不值得留下的東西,就會消失,想要留下的東西,卻又也未必盡如人願,就能留存,《消失打看》的問題,有時候可以在新詮釋的巴哈郭德堡變奏曲中,找到一點感想與答案。

 

 

使用音樂:《消失打看》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最新電影:《樂下星情(Country Strong)》

 

《樂下星情》是一部以鄉村歌手傳奇為主題的電影 ,吸引我觀看的原因有三:音樂,音樂,還是音樂。

 

同樣是音樂,還是有差別等級的。

cs6414.jpg 

首先,音樂本身必需動聽,否則,音樂就失了魅力(台灣有過少多少失敗的歌舞劇,好萊塢有過多少聽過就忘的音樂電影?)

 

其次,演員真的會唱歌,而且唱得好。《瘋狂的心》的傑夫布里吉如此,《樂下星情》的葛妮絲.派特蘿(Gwyneth Paltrow)亦然,何況全片還有她不假伴奏樂器的清唱,可以說,魅力四射。

 

第三,光唱歌不夠,還要唱出人間情味。《樂下星情》從三角戀到四角戀,看似混亂,卻一直沒有偏離歌手的空虛與失落主軸,話題或許不算絕對清新,卻依舊動人。

 

使用音樂:《樂下星情(Country Strong)原聲帶

All I Ask Of You

樂下星情:即興見真情

真情永遠無敵,刻意就有隔,就不美了。

 

以鄉村歌手傳奇為主題的電影《樂下星情(Country Strong)》少不了音樂表演,但是真正動人的演唱時刻,並非萬人圍聚的演唱會盛況,卻是在跡近即興清唱的時刻,因為一切發自心扉,無需雕琢,更無需偽飾或取悅他人。

 

觀看《樂下星情》之前,我知道女主角葛妮絲.派特蘿(Gwyneth Paltrow),卻完全不知道她在戲中飾演一位曾經拿過六座葛萊美獎的鄉村歌后凱莉,更不知道她在達拉斯演唱會上,因為酗酒,失足墜跌舞台,不但流產,還被送進了勒戒所,要戒除酒癮。但是這些情節都不重要,導演Shana Feste安排的亮相秀才是全片的重點,因為《樂下星情》至少唱了十二首歌曲,都不如她在第一場戲所唱的《Timing is Everything》這麼迷人。

 

那是勒戒所的房間內,她的戒酒療程已經告一段落,即將出院,她的輔導員Beau(由Garrett Hedlund飾演)也是一位鄉村歌手,差別在於Beau只愛寫歌唱歌,名利不是他最在乎的事,遇上凱莉後,兩人臭味相投,以樂會友,勒戒時光也就過得非常順暢。這場戲先是由Beau坐在床邊,彈著吉他哼唱著:「 …I remember that day when we first met…」Beau唱一句,凱莉就跟著哼一句,或者加油添醋做旁白註解,從「天黑了,雨落了,舞台溼了Beau被凱莉鬧到唱不下去了,就把吉他交給凱莉,吉他在手,靈感泉湧,凱莉即興改起了歌詞,旋律在空間飄盪,歌詞在心田飄過,即興創造出一種生命正在開花茁壯的力量,凱莉自在輕唱的神情,更讓油生一種風從臉上拂過的舒暢感覺此時,Beau再把吉他接過來,順著凱莉改動的歌詞,繼續填唱下去。

cs412.jpgcs6417.jpg 

如果愛情是相愛男女聯手打造的作品,情歌創作也有同等動人的力量,導演Shana Feste顯然是性情中人,懂得箇中情味,她安排的這場男女主角對手戲,不費力氣地就交代了一代歌后的演唱實力,也讓流轉在他們之間的情愫,有了具體實証:我忘不了我們初次相見的那一刻/I remember that day when we first met…,那不只是歌詞,字裡行間隱藏的真情告白,配合他們眉開眼笑的歡欣神情,都讓這首曲子,多添迷人情韻。

 

《樂下星情》的劇情轉動係從凱莉的經紀人丈夫詹姆斯(由Tim McGraw飾演)急著安排凱莉復出登台開始,詹姆斯原本安排了年輕貌美,但是信心不夠的新歌手雀兒喜(由Leighton Meester飾演)做暖場歌手,卻意外發現Beau有大將之風,不但能夠照顧凱莉,穩定凱莉情緒,也會替雀兒喜圓場,即時伸出援手,於是同樣找他參加巡演,負責暖場演出。從此,兩男兩女之間就有了曖昧、嫉妒、惜才、仰慕、覬覦與競比的複雜情緒流轉,其中,凱莉肩負著東山再起的心理壓力,稍有意外刺激,心情就會潰堤;他人稍有粗疏大意,就會胡思亂想,凱莉的復出之旅,因此極不順暢,但是她也努力調整步伐,參加了一位血友病兒童的生日派對,為病童親自唱一首歌,這就是導演Shana Feste最相信的即興魅力,不管劇本背得多熟,就讓演員即興發揮吧,沒有人清楚她喃喃低唱的歌曲究竟唱了些什麼,但是每個人都感受到一位失去胎兒的母親,面對著一位脆弱多病的孩子,有了觸景傷懷的惆悵,她的歌聲變得更加甜美宛轉,母性就在吉他和人聲吟哦自然流瀉出來了。陪在一旁的經紀人老公詹姆斯看在眼裡,也忍不住紅了眼,上前抱起妻子婆娑起舞了。

 

cs6402.jpg《樂下星情》的男女情愛是開放,不受禮法羈絆的,圍繞在兩男兩女的四角關係非常複雜,但是兩兩相對時,卻都是真實而又動人,雀兒喜與Beau的互動關係也落實在音樂創作上,不管是填詞,或者合唱,眉宇和心靈之間流動的好感與愛慕,超越了他們的肉身與肢體,凝聚成極有說服力的化學合成物,也是讓人觀看《樂下星情》時,既能享受音樂風情,還能分享情愛喜悅的動人原因所在了。

 

情真,人生就美麗,《樂下星情》做到了這一點。cs6416.jpg

 

更好的世界:義氣解剖

受欺的,落單的寂寞心靈,一旦得著意外的溫暖,心頭會浮生多少的感動?丹麥電影《更好的世界(HævnenIn a Better World)》對於寂寞與溫暖著力甚深,對於青少年的孤獨亦有著動人的描述。

 

青少年的孤獨往往有一種特殊的耽溺,老覺得自己的心事無人能解,身旁沒有一個可以信任的朋友,對身邊所有的一切都看不順眼,似乎一切事物在與你作對,得不著安慰,更得不著共鳴,孤獨因而有如無底深淵,讓人墜落,也因為高速墜落,孤獨滋味就變得更厚實濃鬱,除了自我舔拭,再也無人會幫你療癒傷口。

 

更好的世界》兩位主角是Elias(由Markus Rygaard飾演)和Christian(由William Jøhnk Nielsen飾演)其實就是飄盪在孤獨國裡的兩隻青春身影。Christian因為癌症奪走了母親,走不出遭死亡劫掠的憤恨影影;Elias則是在校園常受到同學霸凌,即使父母都出面向學校申訴了,依舊得不到該有的重視與平反。

 

同是天涯孤獨人的他們,卻意外成為同班同學,而且課堂座位就是並肩靠坐,成雙了,就不孤單了,就有了相互聲援的可能性。Christian上課的第一天,就曾目擊Elias遭人霸凌的事件,當時他只是旁觀,直到看見Elias被人惡搞,洩了單車輪胎胎氣, Christian看不過去,仗義質言,卻也遭籃球襲臉,流了不少血,這時他們也就有了「同時天涯淪落人」。

 

差別在於,Elias習慣忍氣吞聲,很有主見的Christian就在下一回的霸凌事件發生時,從背後撲倒霸凌同學,甚至拔出腰間小刀,比著對方咽喉,要脅不能再有霸凌事件。確實,以暴制暴是最直接快速的生命主張,對於習慣張牙舞爪,揮舞拳頭的惡人確有震嚇功效。

heaven506.jpg 

然而,很多老師對於同學們的拳腳相向,或許不以為意,懶得積極處理,學生們會在校園拔刀,等同於威脅了生命,非同小可,可是沒有人找得到那把小刀,EliasChristian都承認打架,卻否認有刀,他們連手迴避了成人世界的焦慮,卻也滋生了情義相挺,互相掩護的好友默契。更重要的是,看似弱小,沒有主見的Elias卻知道在天花板的夾縫裡藏住Christian的小刀,Christian更不惜把這把小刀送給Elias,一來一往之間,男孩間的義氣情懷完成了平鋪直敘的交流互動。

 

但是,刀是兇器,就是不祥,《更好的世界》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透過小刀的流動轉手,交代了分享與交棒的男兒情義,但是另外亦賦含了暴力即將擴大的暗示。因為兩個小孩即將面對「世不更事」的災難,這回不再是小刀了,而是殺傷力極強的土製炸彈了。

 

Elias是聰明的孩子,他目擊Christian的試爆成功,當時確實有著放鞭炮般的喜悅與興奮,而且Christian做炸彈的目的,卻又是替Elias的父親Anton出口鳥氣,懲治那位出言不遜,還恣意動手羞辱人的粗魯工人,Elias其實很難拒絕Christian的實彈邀約,忐忑不安的Elias試圖向遠在非洲行醫的父親請益解惑,卻得不到他所想要的答案,只好放棄理性,從血性激情中激發自己的義氣共鳴。

heaven524.jpg 

Christian不知天高地厚,一味沈溺在自己建構的世界中,Elias想要踩煞車,卻拗不過朋友的堅決眼神,更不想失去唯一的朋友,縱然明知不妥,還是得咬牙以赴,Elias在爆炸前一刻的掙扎與良知,卻也透過他的肉身血祭,即時讓他和Christian的青春狂想曲,從任性偏執的小圈子擴張達到深情人性的格局。

 

孩子不壞,何以孩子會走岔路呢?《更好的世界》讓我們從兩個小男生的義氣情懷中,看到孤獨怪獸的巨大殺傷力,那才是最讓人悚然一驚的人生觀察。

王者之聲:古典樂運用

好電影都有豐裕的面向任人挖掘取材,《王者之聲 (The King’s Speech)》中對古典音樂的運用,就饒富興味。

 

電影音樂的功能至少包括了摹擬、敘事、抒情和言志等面向,《王者之聲》卻又另外擴充了治療功能,讓觀眾在面對動人的古典音樂時,不但可以笑得開懷,還可以從音樂中找出襯顯主角意志的對位樂趣。

 

《王者之聲》講述英國艾伯特王子(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從小口吃結巴,卻因哥哥艾德華八世不愛江山愛美人,寧可遜位也要迎娶離婚婦人,他因而接位成為英國國王喬治六世。電影的開場戲是影星柯林.佛斯(Colin Firth)飾演的艾伯特王子應邀在1925年大英帝國體育館開幕禮上發表壓軸致詞,這場演說因為要做全英國連線播出,導演湯姆.霍伯(Tom Hooper)一開場就用了三個麥克風的特寫鏡頭,突顯了廣播時代,麥克風有如怪獸的巨大形體。這個麥克風的巨大形像不但顯現了廣播媒體在那個時代的龐大威力,也具現了艾伯特王子面對怪獸,惶惶難安的心理情境。 

King's Speech905.jpg 

大英帝國體育館開幕典禮的演講是王子的大挫敗,因此才會由王妃出面密訪名醫,找上了傑弗瑞.洛許(Geoffrey Rush)飾演的語言治療師萊諾.羅格。宿疾讓王子顏面大失,但是為了顧全王室和個人尊嚴,不得不治療口吃,只是來到萊諾的簡陋診所,看著診所裡那一面斑駁,沒有刷漆或者掛畫的破牆時,頓然油生王子蒙塵的受屈心理,名為看診求醫,其實有大半的時間都在發洩自己說不出口的情緒。但是,他罵得越大聲,口吃的毛病也就越明顯,等同是親自示範了自己的口語表達障礙。

 

萊諾提供的第一道治療方式,就是請王子戴上耳機,聽起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序曲,然後唸一篇文章,好讓萊諾錄下他的聲音切片。焦燥的王子不懂治療的奧妙,也無心細聽《費加洛婚禮》的美妙旋律,依舊碎碎唸著,嫌怨聽不見自己的聲音。

 

ks32007.jpg是的,正因為聽不見自己的說話聲音,沒有讓敏銳的耳朵接受到更多讓他心虛與焦慮的斷裂口白,王子才得能自在地唸下自己該唸的文稿,華麗的《費加洛婚禮》旋律,原本就可以讓人心曠神怡,如今更可以讓病患忘卻隱私,找回自己的聲音,《王者之聲》的音樂處理非常有趣地開發,也示範了音樂的癒療功能。

 

《王者之聲》的高潮重點在於王子正式接位成為英王喬治六世,面對德國元首希特勒劫掠歐洲的狂猛攻勢,他必需正面迎戰,偏偏希特勒雄辯滔滔,天生是個演說家與煽動家,明知自己不敵,卻又不能示弱,不能洩了民心士氣,因此他的開戰宣言就是歷史上的重要時刻,一位口吃君王終於慷慨陳詞,此時導演讓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第二樂章哀而不傷的小快板樂音悄悄浮現,伴隨著漸入佳境的國王演講,逐步由弱而強,一步步拉昇觀眾的情緒,文字的張力,搭配樂音的氣勢,一位自信心不足的君王終於克服自己的心理與生理殘疾,展現了王者風範。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是英勝德敗,《王者之聲》不多討論已知的歷史結論,反而停格在這場關鍵的歷史分水嶺上,第七號交響曲的莊嚴氣勢呼應了王者主題,讓神聖的莊嚴氣派得著了最紮實的影音聚焦點,就點選了主題,也突顯了主角的意心與成就,堪稱是極其沁貼人心的音樂處理。

04月3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更好的世界(HævnenIn a Better World)》

 

丹麥女導演蘇珊娜.畢爾(Susanne Bier相信暴力可以逞一時之快,一吐胸口島氣,卻也相信暴力會帶來更多傷害。她在更好的世界》中不但關切了校園霸凌事件,也點出了粗魯莽夫的蠻橫霸行,甚至更批判了軍閥獨夫終究也是一介病人,也得靠醫生診治救命,但是人生更大的暴力是什麼?是戰爭?還是死亡?

 

人生都得面臨大大小小的暴力,有些習焉未察,有些渾然不覺,有些只能逆來順受,有些則讓人怒極反撲。問題不在於情緒,而是在於激情之後,猶需面對的善後結果。 

 

更好的世界》兩位主角是同為七月七日出生的丹麥中學生Elias(由Markus Rygaard飾演) Christian(由William Jøhnk Nielsen飾演)。EliasChristian的表演非常精彩,友情與義氣的自然顯現,悔恨與焦慮的澎湃於心,都讓人印像深刻。iabw002.jpg

另外值得參考的是編劇Anders Thomas Jensen的對照手法,他選用了兩組平行線來訴說人生的暴力現像,一組是孩子與父親面對暴力人生的血性與理性反應;一組則是丹麥和非洲兩地各以不同情貌上演的人生暴力情貌,人種有別,文明有別,暴力卻相似。

 

使用音樂:

希臘作曲家Mikis Theodorakis 指揮Dimitris Typaldos兒童合唱團演唱的Olympia

挪威歌手Kari Bremnes演唱的Fantastisk Allerede精選集

 

 

第二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化城再來人》

 

今天繼續介紹【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影展─《化城再來人》】,主角是曾經在台北市武昌街明星咖啡屋的樓下走廊邊的書攤賣書的詩人周夢蝶,一位被喻為詩僧的詩人。

 

poetzho2.JPG要介紹周夢蝶的傳奇,不如先來讀有關他的詩作,本集節目中介紹的周夢蝶詩作至少包括了以下三首:

 

讓軟香輕紅嫁與春水

讓蝴蝶死吻夏日最後一瓣玫瑰,

讓秋菊之冷艷與清愁

酌滿詩人咄咄之空杯;

讓風雪歸我,孤寂歸我

如果我必須冥滅,或發光──

我寧願為聖壇一蕊燭花

或遙夜盈盈一閃星淚。

 

 

是誰在古老的虛無裏

撒下第一把情種?

從此,這本來是

只有「冥漠的絕對」的地殼

便給鵑鳥的紅淚爬滿了。

 

想起無數無數的羅蜜歐與茱麗葉

想起十字架上血淋淋的耶穌

想起給無常扭斷了的一切微笑……

 

我欲摶所有有情為一大渾沌

索曼陀羅花浩瀚的瞑默,向無始!

 

poetzho4.jpg

 

徘徊

 

一切都將成為灰燼,

而灰燼又孕育著一切──

櫻桃紅了,

芭蕉憂鬱著。

 

祂不容許你長遠的紅呢!

祂不容許你長遠的憂鬱呢!

「上帝呀,無名的精靈呀!

那麼容許我永遠不紅不好麼?」

 

然而櫻桃依然紅著,

芭蕉依然憂鬱著,

──第幾次呢?

 

我在紅與憂鬱之間徘徊著。

 

 

使用音樂:《大時代的避風港》

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的主題樂章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與愛別離》

loveleft00803.jpg

 

新導演林孝謙執導的《與愛別離》,描繪的是一則殘酷的愛情故事,一段一男兩女的三角關係,發展出一段意外戀情,讓三個人的一輩子都難逃巨大的哀傷。

 

《與愛別離》的故事框架並不新,首先是情緣,兩個女人是最好的朋友,只是不巧都愛上了同一個男人,而且亦都各自懷了他的孩子;其次是現實,元配是平常女工,第三者是老闆女兒,愛情與現實的拔河成了另一層誘惑。

 

人生面臨各式誘惑,也面臨選擇與決定。每個選擇,都會改寫人生路途,有時候一個決定,更會讓相關的關係人一輩子都活在苦惱與懺悔的深淵,

 

使用音樂:2008響韻嚴選》

 

更好的世界:暴力解剖

人生遇上暴力,該忍氣吞聲?還是以暴制暴?丹麥女導演蘇珊娜.畢爾(Susanne Bier)在《更好的世界(HævnenIn a Better World)》提出了耐人深思的問題,她相信暴力可以逞一時之快,卻也相信暴力會帶來更多傷害。沒有標準答案的答案,反而打造了一個更寬闊的天地,任人翔遊思索了。

 

更好的世界》兩位主角是同為七月七日出生的丹麥中學生Elias(由Markus Rygaard飾演) Christian(由William Jøhnk Nielsen飾演)。Elias的父親Anton(由Mikael Persbrandt飾演)在非洲行醫,照顧難民,母親(由曲娜.蒂虹/Trine Dyrholm飾演)則與父親失和分居,他自己則不時在校園受到身材高壯的同學霸凌,新近才因母親罹癌去世,從倫敦轉學回到丹麥的Christian看不過去,直接拿單車打氣筒和小刀就打倒了霸凌同學,從此免除了校園滋擾,驗証了「以暴制暴」確實是避免爭端的有效方法,EliasChristian也因此結為好友,不時出遊。

heaven522.jpg 

但是Elias的父親Anton卻因為在公園裡排除小男孩的爭執,意外遭到對方家長的耳光羞辱,追求和平,不相信暴力的Anton不願與對方一般計較,吞下所有委屈,但是EliasChristian卻忍不下這口氣,決定要用他們相信的有效方式制裁粗暴野人,愛打電動玩具的Christian參考了網路資訊和倉庫的煙火材料,研製成了土製炸彈,要來懲罰惡人。

 

編劇Anders Thomas Jensen選用了兩組平行線來訴說人生的暴力現像,一組是孩子與父親面對暴力人生的血性與理性反應;一組則是丹麥和非洲兩地各以不同情貌上演的人生暴力情貌,人種有別,文明有別,暴力卻相似。

 

劇情的矛盾焦點在於隻身前往非洲照顧戰難災民的Anton,銳利的焦點更如雙刃在他們的工作和家庭場域上考驗著他的信念與毅力。

heaven5011.jpg 

電影的第一個畫面就是Anton坐著敞蓬貨車駛進難民營,成群的非洲孩子跟在車後高喊著:「How Are You? How Are You?Anton則拋下一顆足球讓孩子們逐球戲耍,他無法改變非洲軍閥的殘殺暴行,只能默默行醫助人,只是一旦軍閥都登門求診,他該醫或不醫呢?他的病人質疑他普度眾生,不辨善惡的盲愛,他的醫療團隊亦不願伸手協助殺人惡魔,但是Anton的眼中只看見了瘸腿病人,全然不顧他的身份,該醫就要醫,他的做為基本上就是醫聖希波格拉底斯Hippocrates)誓詞的人間實踐:「無論到了什麼地方,也無論需診治的病人是男是女、是自由民是奴婢,對他們我一視同仁,為他們謀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

 

只是,醫生也是人,一但軍閥傷好了,能站起身來了,卻又出言不馴,羞辱一位亡故女性時,Anton也會暴怒,也會驅趕他的病人,任由憤怒的民眾把怒氣發洩在體力依舊孱弱的軍閥身上。一位希望在戰場中散布愛與和平的醫生,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暴力事件在眼前上演。

heaven505.jpg 

更不堪的是,他在丹麥家鄉面對惡人時的說理態度與不抵抗主義,因為惡人依舊囂張,依舊耀武揚威,他不與豎子計較的信念並不足以說服孩子,反而刺激了心有不平的孩子去製作土製炸彈,尋求自力救濟的暴力洩憤管道(編導此時亦很委婉地暗示了電動遊戲暗含的暴力殺伐元素,以及網路上隨手可得的暴力資訊)。人性是如此脆弱,神出鬼沒的魔鬼不時就會出面邀你共舞,不但困惑著Anton,也質問著觀眾:換成是你,會如何因應呢?

 

暴力是股怒氣,有時讓人出氣,有時則會累積鬱氣,更好的世界》完成的暴力解剖,面向相當多元,在在發人深省。例如,Christian是因為病魔以暴力奪走了母親,他只能在母親的葬禮上朗誦著以往是母親哄他入睡的安徒生童話「夜鶯」片段,心中怨怪著父親不曾盡力救助母親,母親亡逝的痛就鬱積成為地雷,一旦遇見有人恃強凌人,隨時就一觸即發。至於他偏愛走上工廠頂樓陽台邊緣,體會天堂和地獄只有一腳之隔的危險心靈,更充份解釋了少男對生命徬徨與失落情懷。

heaven510.jpg 

至於丹麥當家花旦曲娜.蒂虹則是從另外的人性角度來討論與情緒與暴力的流轉效應,面對兒子重傷,她把怒氣全出在同學身上,渾然不知自己的語言暴力會對幼小心靈造成多少傷害?事後得花多少力氣才能彌補(甚至可能來不及搶救)?暴力就是魔鬼的試驗,能過關者幾希?

 

更好的世界》耐人咀嚼的韻味就在於每一位角色面對暴力(或者使用暴力)的方式,各不相同,電影只能提醒,至於觀眾體會,真的只能各憑機緣與造化了。

背著你跳舞:本尊替身

人比人,有時候真的會氣死人;有時候卻也未必是壞事。

 

去年十月,台灣導演李芸嬋要推出《背著你跳舞》時,女主角徐若瑄飾演的夏璇,終極心願就是要在舞台上演出「天鵝湖」。徐若瑄穿上白色舞裙的模樣確實迷人,踮起腳尖開始旋轉起舞的身影,因為有替身舞者接替演出,不細看(導演的鏡位永遠只拍到舞者的頸部以下,始終不帶臉),未必會清楚辨認出來,但是鏡位魔法卻瞞不過內行人,而且就是因為徐若瑄只能做做樣子,一部舞者的電影,就困在演員的舞技困局中,被迫另尋出路。

 

我並不確知李芸蟬的創作始意,我只能從選角及演員的表現來討論《背著你跳舞》的突圍或者避重就輕的做法。dwy1015.jpg

 

把《背著你跳舞》拍成浪漫喜趣,顯然是李芸嬋的努力目標,既然演員的舞技達不到一流水準,就不必硬碰硬,自暴其短。李芸蟬的解決方案之一是讓徐若瑄的出場就是在深入湖水中的碼頭長廊上,一不小心,就撲通一聲落了水,每天夢想遇見外星人的楊祐寧,因此有了勇救外星人的神勇功蹟,也因此展開一場童話式的冒險傳奇。

 

李芸嬋的解決方案之二是讓徐若瑄陰錯陽差成為鞋店店員。芭蕾舞者除了講究肢體律動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腳踝的保養,在鞋店打工的人生中,全片因而可以與女鞋產生諸多的狂想連結,最後甚至由徐若瑄以芭蕾舞者的優雅身段取代了臨陣傷腳的首席名模,在走秀中找回自己的表演信心。dwy91003.jpg

 

徐若瑄在《背著你跳舞》中的跳舞表演,算是敲門,還沒登堂,更別說入室了,只是既然電影並未強調高水準的職業舞團表演,權充是一般舞者的天鵝之夢,就算跳來不夠流暢動人,只要不致僵硬生疏,就不算離譜了。否則一旦像好萊塢電影《黑天鵝(Black Swan)》那麼強調紐約芭蕾舞團的公演,就非得演員真的會跳兩三下才行,只是演員的專業表演或許難以與專業舞者匹敵,找來專業舞者上陣代跳,也是強化錯覺效應的電影創作手段之一。

 

替身就是替身,一旦替身喧賓奪主,急著拋頭露臉,則是電影製作過程難免會遇到的風險之一。

 

美國芭蕾劇院( American Ballet Theatre)的舞者莎拉.蘭(Sarah Lane),在《黑天鵝》的女主角娜坦莉.波曼(Natalie Portman)順利封后後,就頻頻接受電視媒體訪問,宣稱娜坦莉在片中只跳了百分之五左右的戲份,其他全是她的表演,導演只是巧妙用了臉部置換的特效處理,換上了娜坦莉的臉型取代了她的表演。她還堅稱製片要求她在奧斯卡前夕安靜點,少說話,以免影響了娜坦莉的形象,也影響了娜坦莉奪冠的機率。

 

確實,娜坦莉會跳芭蕾,不但事先勤練芭蕾,爭取演出機會,而且絕大多數場面都是由她本人來跳,這些事先就已散播開來的宣傳文稿,營造了極有力的正面形象,一位勤奮的演員跳得這麼認真,確實讓很多人印像深刻,但是替身的事後爆料,確實也帶來了頗多的話題討論,逼得《黑天鵝》的工作團隊不得不出面闢謠。

 

我們先來聽聽剪接師Andy Weisblum的說法:「整部《黑天鵝》一共有35場全景舞蹈鏡頭,其中12場是娜坦莉自己跳的,其他的則是莎拉代勞。」他的意思是娜塔莉至少跳了三分之一以上的芭蕾戲。

 

至於導演Darren Aronofsky的說法則是:「整部《黑天鵝》一共有139場舞蹈戲,其中有111場是娜坦莉本人跳的,其他的28場則請莎拉代跳。」他的意思是娜塔莉至少跳了八成以上的舞蹈,而且他還強調莎拉代跳的戲主要都是廣角全景的場面,長度通常不到一至兩秒鐘,但是他承認有些舞戲時間長了些,不能迴避正面表情,所以用了臉部替換的特效,將莎拉的臉換成娜塔莉的臉。

 

演員的肉身傳奇,很多時候都是刻意打造的神話,演員享盡光采,替身待遇也菲淺,堪稱是肉身和影子兩皆蒙利,並無不好。一旦肉身神話就揭穿,難免有些小小的不堪與不快。不過,明星不是萬能,高難度動作仰賴替身演出,其實是片場裡公開的秘密,莎拉.蘭的爆料只是拆解了部份神話,其實無法撼動娜塔莉的影后地位,反而以後沒有人敢找莎拉.蘭做替身舞者了(不過,好萊塢的芭蕾電影原本就少,莎拉.蘭也不需要靠替身賺錢維生)。

dwy1014.jpg

 

《黑天鵝》無法迴避「天鵝湖」的正面對決,只能仰靠專業舞者的內身來打造神話,李芸嬋的《背著你跳舞》其實花了很多時間在女人的腳踝上做文章,只可惜,不論是紅舞靴或者高跟鞋,或者楊祐寧幾番替徐若瑄洗腳的場景,都輕輕帶過,未能在腳踝上連結女性的美麗與脆弱,做出動人的論述,還真是可惜呢。

 

初戀風暴:青春的失落

台灣電影並不擅長糖衣小品,江豐宏執導的《初戀風暴》把偶像劇的魅力盡皆融鑄於全片之中,企圖心和創作能量都吻合了商業電影的基本需求。

 

《初戀風暴》劇情主題很簡單,品學兼優的高材生凱恩(陳妍希飾演),意外撞見媽媽(陳孝萱飾演)與一名男子(湯志偉飾演)約會,為了挽救家庭幸福,她開始調查起母親的秘密,認識了那位男子的宅男兒子阿哲(楊祐寧飾演)。全片至少從古典中擷取了三項創作元素來背書,首先,女的精,男的呆,女的主動,男的被動,這是從《梁山伯與祝英台》以降,屢試不爽的動人愛情公式;其次,導演深諳平行論述的必要:當代的冒險,必定呼應著昔日的衝動與激情;第三,糖衣的功能就是一定要蜜甜,導演選擇了俊男美女,極其夢幻的服飾與場景,再加上爆笑的偶然巧合,能用的公式,幾乎全都派上用場了。

tfl33.jpg 

公式與結果,未必有必然關係,《初戀風暴》票房不如預期,問題不在公式,而是加料運作下的意外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