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傳記電影如果只讓我們看見了主角的背影,該算是成功或失敗?
分類: 影視評論
昨日的記憶:牽阮的手
昨日的記憶:時間暫停
昨日的記憶:迷走青春
鐵娘子:大珠小珠落玉盤
雨果的冒險:電影課堂
如果你不知道梅里葉(Georges Méliès)是何許人也,你可以不必讀這篇文章,如果你不知道梅里葉是何許人也,你一定要看《雨果的冒險(Hugo)》這部電影,這是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創作這部電影的始意:獻給天下電影愛好者的入門獻禮。 閱讀全文 雨果的冒險:電影課堂
繼承人生:笨拙與柔軟
分居風暴:拔河的藝術
時序才到二月,就已經把《分居風暴(Nader and Simin:A Separation)》,列入我的2012十大影片片單之中,因為,人生最難是驚豔,一旦驚豔,你就再也捨不得放過了。 閱讀全文 分居風暴:拔河的藝術
天堂的孩子:素樸之美
要從簡單的故事中提煉出動人的力量,攸關創作者的巧思與慧根,《天堂的孩子》就是一部極其簡單,卻又極其動人的電影。
痞子英雄首部曲:挑戰
觀看蔡岳勳作品《痞子英雄首部曲》的心情跡近於1987年初見徐克監製、程小東導演的《倩女幽魂》。
1987年版《倩女幽魂》的最大魅力在於視覺與特效,徐克引進了好萊塢的製作團隊,提昇也改變了香港電影的特效工業,雖然特效瑕疵不少,工業等級只算堂登,尚未入室,但是初生之犢的少年英銳,卻已改寫了香港電影工業情貌(連柯波拉的《吸血鬼(Dracular)》中Gary Oldman的吸血鬼造型都受到《倩女幽魂》的姥姥造型啟發)。
《痞子英雄首部曲》當初的電視版就已改變了電視劇陽春麵式的簡單製作體質,如今從電視邁向電影,蔡岳勳的創意箭頭已然直指好萊塢,不僅是師法好萊塢,更想挑戰好萊塢。但從好萊塢動作電影的格局與能力來審視,《痞子英雄首部曲》的工業成熟度只能從嚴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來界定;可是若從華人電影的視野與規模來檢視,《痞子英雄首部曲》的成就已然算是「開台灣電影工業未曾有之奇」,蔡岳勳想玩敢玩又能玩的企圖心與執行力,都足以讓《痞子英雄首部曲》夠格做為一部緊湊熱鬧又精彩的賀歲片。
心很大,動作也很大,要算是《痞子英雄首部曲》最明確的一個身影,一如《賽德克巴萊》的史詩書寫,魏德聖立下了台灣電影中的戰爭標竿,蔡岳勳則是試圖透過《痞子英雄首部曲》樹立台灣動作片的新標竿,不僅要大幅拉開中國電影的差距,更要甩開港片障礙,雖然整部電影的投資規模與工業等級還玩不到諸如《變形金剛第三集》那種大樓攔腰折斷的視覺震撼,但是至少諸如《魔鬼大帝》或者《空軍一號》的視覺與場面調度,他已然努力複刻重製,而且做得不草率,不心虛,一步一腳印地大步往前邁進。
處處可見好萊塢的身影,誠然是《痞子英雄首部曲》的利多,卻也是其障礙。趙又廷與黃渤的英雄與痞子搭配,一白一黑的雙簧拔河,在好萊塢的警匪電影中在所多見,英雄表演身手,痞子大耍嘴皮子,亦是既定模式,趙又廷的身手在蔡岳勳不用替身的堅持下,確實比一般華語動作片多了七分寫實力道,而且李屏賓的攝影機緊緊黏纏的追隨互動,更突顯了拳拳到肉的勁力。
差別在於動作設計還不夠激情,還可以參考成龍的肉身神話工程;差別在於敘事安排上,還需要多設計幾個反應鏡頭:例如趙又廷開場的跳橋戲,若能多補一個科學精算的瞬間反應,就能讓他的匹夫血性,有著有膽有謀的智慧光芒;例如黃渤等人開著小艇閃過大輪船的場景,若能多補一個虛驚一場,或者拍胸逞能的反應畫面,都能讓這群混混不知天高地厚的傻蛋性格,得著更有力的背書,更能讓小孩玩大車的視覺語言,發揮暗示力量。
蔡岳勳對於好萊塢電影公式有過嚴謹的分析與計算,《痞子英雄首部曲》幾乎是每五到七分鐘就會來一場大場面的動作戲,從一開始的運鈔車搶案開始,一路歷經直昇機垂降到海港追殺,到最後的空中大戰,目不暇給,氣不暇喘的層層堆疊模式確實是掌握到商業電影的萬靈丹核心。
但是在對白上,還是有太多講得太白的劇情介紹或者心情剖白(明顯受到電視作業的浸染影響),如果能夠修得更精練一點,廢話少一點(觀眾都是聰明人,一點就透的),節奏就會更快更流暢,口白趣味也就會更圓潤多汁了;而且在情節上亦有著重心拿捏不穩的毛病,例如:人物太多太複雜,有些線收不回來(留做第二集的伏筆嗎),雖然增加了劇情追隨的複雜度,卻也難免因為枝節過於龐大而失焦,甚至還為了呼應電視劇的往昔印象,頻頻出現南區分局的老李和浩克等警員特寫或者藍鑑識員的聲音,卻又派不上有份量戲份,其實只要湯志偉的賤嘴和小綠的內應,就已經足夠完成《痞子英雄》的家族構圖了。
最可惜的則是多此一舉,硬要趙又廷在飛機上來一場懼高症(那個毛病如果出現在前面的跳橋戲或跳樓戲,也許更有說服力),雖然蔡岳勳的目只是要突顯有懼高症的趙又廷依舊能夠懸空搶救墜機的艱難,卻也因此讓英雄本色頓失勁力,不過,劇本適時扳回一城,讓黃渤拿趙又廷的「恐懼說」來反將一軍,則是全片最精彩的話白設計了。
從2011年的《賽德克巴萊》到2012年的《痞子英雄首部曲》,台灣電影就是靠魏德聖與蔡岳勳這些熱血漢子帶頭猛衝,才會殺出一條前所未見的血路,台灣電影已然來到花季初綻的分水嶺,讓人捨不得求全苛責,但也因為有太多原地踏步,坐等收割的投機舊思維在掣肘,在龍蛇雜混的混沌天地裡,我才會以高標準期待蔡岳勳來日還能更上層樓,才要在細節上駐足挑剔,嚴苛琢磨。
平心而論,《痞子英雄首部曲》的製作視野與企圖直接挑戰好萊塢格局(但是資金規模卻又不成比例),以前沒有人敢想像的直昇機追車或者飛機撞樓場景,都已經嘩啦啦地直接印在台灣電影的膠捲與歷史之中,蔡岳勳的才情與大器,其實是《痞子英雄首部曲》的最大資產與動能,我似乎已經看見一部台灣電影的火車頭要隆隆起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