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銓:緃情詩詞歌賦

初識胡金銓,首推《江山美人》的大牛。

在「戲鳳」一曲中,他對趙雷飾演的正德皇帝唱起:「你說愛又談情,存的是甚麼心 ?再要不安份,送你進衙門。」這是對把妹痞子的嚴正警告,但是林黛飾演的鳳姐芳心已動,最後乾脆攤牌:「我,一見你就討厭,再見你更傷心,你要帶她走,我就跟你把命拚。別以為梅龍鎮上好欺人。

就這兩句,卻已經光芒四射。後來的配角戲,不管是《金鳳》的小癩子,或者《雪裡紅》的小麒麟,都是那麼搶戲。

真正折服於胡導演才情的作品,始自《大醉俠》。

一方面是他開啟武俠電影中「客棧戲」的世代傳承,一方面是他展現了戲曲世界的說唱素養。

『大醉俠』中男主角岳華飾演的范大悲在客棧中所演唱的歌謠,曲調脫胎自京劇『打麵缸』,但胡金銓填的詞,三字三字又七字,暗藏玄機,又饒富趣味,作曲家周藍萍把它點化得更加上口,更加流暢,字字句句都在暗示,女俠金燕子的心聲。

青竹竿,細又長,從南到北把天下闖;風吹雨打太陽曬,沿門乞討吃四方(吃呀吃四方呀)

看破世態與炎涼,高官厚祿全不想。功名富貴由他去 ,
生平只好黃米湯(黃米湯呀黃米湯)

不管是花雕高粱,一杯在手我什麼都忘。世間多少傷心事 唉!葫蘆肚裡情最長(情最長呀情最長)。

以上是江湖大俠大隱隱於市的夫子自道,接下來則是點化金燕子:「高山上出賊黨,敢把按察大人綁;明裏搶暗裏藏,一封書信要領賞。
(一封書信呀要領賞)

不求金不求銀,只求朝官換草莽。總督衙門呀起驚慌,燕子展飛到山崗。(燕子展飛到山崗)。」

鄭佩佩飾演的金燕子不是笨蛋,續求指點迷津,於是有了「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南洋,十字對十字,日頭對月亮」的謎猜。

觀看《大醉俠》時,我年僅九歲,被胡導演逗得開心極了,一路唱著「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南洋,十字對十字,日頭對月亮」回家。

說唱藝術與古典詩文後來繼續在胡導演作品中扮演重要角色。

例如,『迎春閣之風波』中,韓英傑搖著響板,冷嘲熱諷道盡客人心機,功力直追『大醉俠』的范大悲。

然後又唱出了關漢卿的散曲
「沉醉東風」:
咫尺的天南地北
霎時間月缺花飛
手執著餞行杯
眼擱著別離淚

剛道得聲保重將息
痛煞煞教人捨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萬里

『迎春閣之風波』講元朝故事,唱散曲殺韃子,都是時代參數,胡金銓導演博學又一例。

韓英傑撥奏三弦,宛轉吟哦,配著白乾吃羊肉,確實能給客棧旅人,酒入愁腸的旅情發酵;當然也是妙手神偷,趁機闖空門的好時機。

作曲家顧嘉煇才情不俗,可惜不如周藍萍。「沉醉東風」低調迴旋,有意境,卻不動人,更不易唱,終究沒能勾動迴響。

至於『俠女』中石雋仰慕徐楓,但也只能仰慕。直到那個月夜,古宅相見,徐楓低眉撫琴,輕聲唱起:「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然後,兩人相擁,下一個鏡頭就是兩人合衣共眠。

一晌貪歡,俠女就懷了身孕,再無夫妻情,再無兒女歡。戲劇人生有如這首詩後半:「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真實人生中,胡金銓的愛情與婚姻,也快速直白,有如他擅長的動作剪接。

初識作家鍾玲,暢談終夜。告別之後,胡導從紐約打電話到加州,在電話中直接告訴鍾玲:「你就跟了我吧?」

然後,然後鍾玲就答應了。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1997年1月14日胡導演辭世。轉眼28年過去。胡導演,想念您。

空山靈雨:貪婪的素描

佛門本是淨地,何以入了佛門,卻貪心未減?佛經本為「欲令眾生,除疑捨邪執」的身外物,何苦為了佛經動貪心邪念?啟殺機?「六祖壇經」中的那句名言:「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實為最佳註解。

胡金銓導演的《空山靈雨》描述三寶寺住持智嚴寂滅前,廣邀大財主文安、地方官王將軍,悟外法師共商接任人選。紅塵俗人最關切的卻是鎮山之寶─玄奘手抄《大乘起信論》,他們各自心儀及擁立的佛門子弟,也承諾他日若能接位,必以該經相贈,亦即佛門淨地只剩利益交換了。

三寶寺守護《大乘起信論》之所以珍貴,一在經文,一在玄奘,有玄奘譯抄,佛法才能弘揚。然而,俗人眼中只見玄奘手稿,只在意骨董身價,忘卻佛經本質,有人想偷盜,有人想霸佔,佛門淨地因而俗穢不堪。接班住持不堪其擾,乾脆一把火把手抄本給燒了,少了物執,應該就沒了我執吧?剪掉三千煩惱絲,人生清淨,大火燒掉寶物,燒掉的何只是三千煩惱?

除此之外,住持另外謄寫了經文,分贈施主,強調佛經之重在其內容,而非誰家手卷版本,若能人手一卷,眼中只見佛法,紅塵名利不就沒啥好搶好爭的了嗎?

《空山靈雨》是1979年作品,世上僅存的拷貝底片不是殘缺,就是褪色刮傷及長鰴,直到國家電影中心在2018年完成數位修復,才讓經典得能重現舊貌,才讓胡金銓透過佛經開示人心愚昧的初衷得能繼續傳世。然而,就在《空山靈雨》修復公映後兩週,也曾拿佛經大作文章的武俠小說名家金庸辭世,不禁就讓人想起他在1969年創作《鹿鼎記》中描述的四十二章經爭奪戰。

《四十二章經》是第一部漢譯佛經,傳入中土的年代更早於《大乘起信論》。金庸同樣亦並不關切經文,而是把佛經的特殊身價,另外添附了清室龍脈及藏寶地圖的傳奇,而且分藏在八本經文之中,由八旗旗主保管,能夠找到這八本經文就能富甲天下,還可以反清復明,所以從真天下到假太后,天下梟雄狗熊無不爭相競逐,最後陰錯陽差全都落入識字不多,只會把堯舜禹湯唸做鳥生魚湯的假太監韋小寶手中。

《空山靈雨》與《鹿鼎記》的交集都在佛經,胡金銓與金庸都懂得從佛經中書寫人性貪婪,因為有貪就有執,有執就妄,有妄就嗔,計較心與得失心相碰相撞,就此成就了無盡功名海的滔天巨浪。

人生的戲劇故事多數起自貪念,從貪食、貪財、貪色、耽權到戀棧,可悲可笑之處皆來自只顧一己之私的貪。固然,貪是人性,然而,執迷不悟更是人性,不管前輩先知如何苦口婆心開示,遇貪能貪時,人就會動心,再難抗拒,有貪必醜,人生的貪念醜態,因此成就了影視藝文創作者最鍾愛的照妖鏡。

空山靈雨:佛法入膠捲

未命名_thumb
參加完金馬獎「向大師致敬」文物展的開幕式後,心中百感交集,回到家,什麼事都不想做,順手抽出牆上影櫃中,胡金銓導演的《空山靈雨》DVD重看(主要是因為這次的經典重映作品中,並沒有包括這部電影),重溫大師手痕。
閱讀全文 空山靈雨:佛法入膠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