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扮醜滑口搔搔癢

香港導演黃真真的新作《閏蜜》,英文片名叫做《Girls》,但是電影題材明顯類似《欲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若因此將《Girls》更名為《Sex and the Girls》是否更加精準?雖然全片的Sex,也只是嘴上說說而已,黃真真只想替女性觀眾搔搔癢,但她很懂女人心,從滿場歡笑的劇場效果來看,還真是很多人給搔到了癢處。

 

黃真真拍攝《閏蜜》有搔癢三招,「扮醜」是第一招,關鍵角色就是陳意涵。

 

飾演希汶的陳意涵在結婚前夕才撞見了未婚夫鍾漢良的外遇,睛天霹靂讓她整個人失魂失志,再也不是昔日那位美麗自信的女孩。陳意涵要先做到素顏,既而臉部肌肉失控,再來則是肢體任人蹂躪,三個表演要求的共同特質就是:重現失戀傷心人的情傷實況,她越敢扮醜,就越接近真實,情傷指數就直往飆點高,觀眾的共鳴迴響就更大,事實證明,陳意涵任人揉捏,要多醜就有多醜的表演尺度,僅次於「變胖增瘦」的「變形記」最高難度,那是把玉女形象踩在腳下,只求逼真,只求重現情傷極致的「實況」重生,因為陳意涵「敢」這麼做,也真的放得開,她的醜態因而同時兼具了愁苦與喜感,再也不似以往的半調子玉女。

girls015.jpg 

陳意涵的「敢」確實是《閏蜜》的動力發電機,也是黃真真的第二招。

 

黃真真的「敢」是把「性」的話題融入話白之中,她的策略就是先說一回,再做一回,說與做之間就創造了理論與實踐的空間,關鍵戲份就全交給了薛凱琪飾演的Kimmy

 

Kimmy是《閏蜜》三位姐妹淘的領頭羊,一方面是家世富有,可以照顧陳意涵與楊子姍兩人,她的個性設計又是情場前衛,閱人無數,所以總是有說不完的男人話題,片中經典台詞之一就是如何分辨男性是否為同志?一,褲子緊不緊?二,愛做什麼運動?三,怎麼看指甲?她說得理直氣壯,就算是歪理,也說得煞有介事,然後再由陳意涵直接把「心得」應證在余文樂身上。girls016.jpg

 

《閏蜜》的這兩場戲先是求逗趣,薛凱琪說得津津有味,陳意涵問得小心翼翼,很有乒乓球的來來往往趣味。可是,余文樂卻是除是陳意涵的新歡,就算他符合了同志三要素,但他畢竟不是同志,亦即黃真真只是消費余文樂來成就同志神話,卻讓觀眾不知如何再來界定這段初萌牙的戀情。也就是黃真真只替觀眾搔了搔癢,就把你推向一旁,不管你止癢了沒?這麼戲劇上的失落與不滿足,暴露了她在戲劇結構上還是力有未逮的盲點。

 

其次,薛凱琪敢於向姐妹淘分享「鼻子小,就那裡小」以及「太小了,放嘴裡沒感覺」的男性觀察(這又算什麼新話題?難道只因為華人電影以前很少有人公開談,口頭點到為止,就算是開疆闢土的前衛猛士嗎),卻也是耍耍嘴皮子,這個在姐妹淘心目中「要是打炮要收錢, 妳早就發財了」的前衛大姐,真正在生活中的實驗,也只有宴會上糾纏男賓的黏貼而已,沒有人知道薛凱琪真想要的欲望與愛情究竟是什麼,這個角色因此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花蝴蝶,她為了要勸退小美(楊子姍飾演)與九天(吳建豪飾演)的歐洲行,不惜獻身的行為,不但突兀,也還真的只能以小美的註解來形容她了:「妳只是嫉妒,為什麼九天沒有選擇妳,卻選擇了我。」

girls022.jpg 

黃真真的搔癢第三招則是「猶豫」。剪不斷,理還亂,確實折磨人,可以道盡癡情男女舉棋難定的微妙心情,但是「猶豫」的鄰居就住著「空洞」,稍一閃神,焦點就沒了。

 

相對於陳意涵和薛凱琪的外放表演,楊子姍受到角色性格的節制,表現上遠不如《致青春》亮眼。關鍵在於職場上的專業表現全是導演黃真真(就飾演導演黃真真)的施捨,不是她憑本事爭來的,電視導播的工作也無關乎她究竟拍到了些什麼,尤其還是只想依附在知名男人身旁(如李安或九天)找尋自己的位階,她的自卑與弱勢導致全片重心失衡,全得靠「不打不相識」的吳建豪用愛情來解救她,相對於陳意涵和薛凱琪的「敢」,她的「不敢」突圍,導致最後的港邊送別,只說明了她的信心空乏,難有同情,就更難有共鳴了。girls021.jpg

 

整體而言,《閏蜜》算是深諳觀眾心理學的精算設計,很多道具悄悄完成了置入營收,很多橋段擊中了慕情男女的微妙心思,編導知道觀眾的渴望,也把能收能放的演員推到極致,輕輕搔到了癢處,完成了商業電影的基礎工程。

 

等一個人咖啡:眼見實

江金霖執導的《等一個人咖啡》,中心思想叫做「玄」,主要技法叫做「迷」,關鍵訴求在於:你相信眼睛看到的,但它未必是真實;你相信聽來的傳聞,更多時候卻是他人加油添醋的結果。

 

電影的第一個策略在選角:看到女主角時,多數人會以為她就是夏宇喬,乍看五分相似,細看卻又有三分岐異,帶著二分難以確定惶惑,看到終場,才知道她叫宋芸樺。

 

coffee0015.jpg

其次,看到短髮拉子阿不思時,有幾人能一眼認出她就是賴雅妍?改頭換面的不只是外型,更是表演方式,賴雅妍自顧自地登高攻尖,不知情的觀眾讚歎又有新人輩出時,對她,不也是最美麗的讚美詞?

 

至於總是神思恍惚,周遊在傷歎幻境中的老闆娘,同樣又有誰認得出她是周慧敏?又或者說:「誰是周慧敏啊?」20年前迷戀過她的人,重相逢,未必還認得出她;10年來不曾聽過她名字的人,驟相遇,當然更認不得這位年近半百的昔日玉女了。一記接一記的伏筆,都在為最後答案揭曉時,安排驚喜。

 

然而這種皮相層次的不相識,只能算是噱頭,看不出太多功力。原著九把刀的古靈精怪在於大玩「真假難辨」的猜謎辯證遊戲。

 

電影開場的白菜比基尼傳說,看似校園社團的迎新簡介,卻替全片針砭批判的「人間流言」確立了紮實基礎,例如有一對酒窩的新人布魯斯飾演的阿拓,明明是男兒身,為何成天穿著比基尼,踏著輪鞋逛校園,而且身後總要拖著一只大白菜?繪聲繪影的是看圖說故事,再加油添醋的「流言」本色;當然,他的女友究竟是被拉子給搶走?還是倦了男女情,只想做自己的生命選擇?也在布魯斯與賴雅妍之間看似「今日情敵」,實則還是「昨日戀人」的曖昧對話,產生了誤導效應,再由「真相揭曉」帶來恍然大悟的戲劇翻轉效果。coffee0016.jpg

 

同樣的結構,也透過四處打工的布魯斯帶出了「海產店老闆暴哥」(由李㼈飾演)與「洗衣店老闆娘金刀嬸」(由藍心湄飾演)之間的「野史」和「正史」的辯證學,只不過九把刀和江金霖的企圖沒那麼雄大,一方面只想製造誇張諧趣(例如戲中戲的黑社會寫實戲碼,揶揄了台灣電視的浮誇表演,這亦是找來李㼈與藍心湄客串的考量),另一方面則是再次呼應了「傳說」與「真相」的誤謬指數(大嫂的水性楊花,是失戀人對感情仳離的過度演譯,大嫂的食物下毒,則是對海產店大廚的「錯誤報導」)。至於李㼈與藍心湄、宋芸樺與布魯斯的「情緒失控」指數,落在瞎掰世界的框架中,也就不顯得太過離譜了。

 

最關鍵的戲則在宋芸樺的偏「見」與偏「信」。偏「見」是《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的翻版,偏「信」則是癡情人才得擁有的特質,劇本先順著宋芸樺的偏「見」創造了一種「真實」,再透過她的偏「信」,替謎一樣的帥哥張立昂添加了故事的神秘與稠密。但是宋芸樺的偏「見」,既得著了布魯斯的「實證」,卻也另外還加上賴雅妍的「盲證」,有實有盲,迷離人生的「正反合」趣味因而格外動人(礙於電影結局趣味,在此只能先點到為止)。coffee0012.jpg

 

至於《等一個人咖啡》的愛情論述層次也有著拼盤趣味,既可以因為無感而變性;也可以因為愛戀太深,終日相守,難離難棄;可以明明有好感,卻更祝福對方得能愛其所愛,開闊的變奏組合,讓《等一個人咖啡》的愛情咖啡,除了多糖,還饒富意念香氣,也符合九把刀一貫的書寫風格(別忘了還有一把刀與九把刀的刀式幽默了)。

 

只不過,導演江金霖的技法略嫌毛燥生嫩,太濃烈的鄉土劇與偶像劇色調,讓全片包了太多糖衣,吃不到原味了;至於人物枝節,也略嫌冗長,故事若再精簡,節奏再快一點,這杯咖啡肯定更可口了。

 

王家衛:如歌的行板

詩人比眾生多了一隻眼,多了一隻耳朵和一顆心,所以信手拈來盡是詩。王家衛的電影也合宜做如是觀,即使只是一部商業短片。 閱讀全文 王家衛:如歌的行板

伴唱人生:起舞弄清影

台灣歌唱事業一向是華語歌壇龍頭,日換星移,出過無數巨星,但是我很少關心巨星身旁的樂團或伴唱,最著名的例子大概要算高凌風生前曾經陪他一起蹦蹦跳跳的「合音天使」阿珠與阿花了。美國紀錄片導演Morgan Neville拍攝的《伴唱人生》講的就是和音天使的故事,差別在於主角之一曾經得過葛萊美獎,甚至曾經入選搖滾名人堂,但是台灣的阿珠與阿花則只能在高凌風的高峰過後,嫁為人婦,難有第二春了,

 

《伴唱人生》描寫Darlene LoveMerry ClaytonLisa FischerJudith Hill四位合音天使的故事,時光跨幅長達半世紀,等於就是半部美國流行音樂史的紀錄片了。只不過,多數美國人也許聽過她們的聲音,卻叫不出她們的名字,更不知道有多少紅花在她們的綠葉嗓音旁襯下曾經風靡一時。美國人都不熟這些美國歌曲的綠葉了,台灣歌迷或影迷,豈不更遙遠了?20-002.jpg

 

傳奇,其實是《伴唱人生》最精巧的設計,畢竟若要認識綠葉,從紅花著手,也許就事半功倍了。

 

例如,年輕歌迷都知道Michael Jackson2009年猝逝之前,原本正規畫「This Is It」的巡迴演出,他曾指名與Judith Hill合唱一首「I Just Can’t Stop Loving You」,麥可走得匆匆,Judith Hill的星夢幾乎是瞬間成了泡影,但是麥可有保祐,她在麥可追思音樂會上演唱一曲「Heal the World」,以歌喉和真情驗證了何以她成為麥可最後指名的合唱伙伴,因此有了無數邀約。

 

有了紅花背書,綠葉的魅力真的就容易凸顯,同樣的公式也可以用在Merry Clayton身上,她是半夜時分被經紀人找去與「滾石(Rolling Stones)」合唱團的 Mick Jagger搭手,合唱了一首「Gimme Shelter」,她就以獨一無二的高亢嗓音,完全顛覆了滾石純男聲的風采,有藝聞,亦有內幕,果真很有「娛樂」效果,夠讓歌迷看得津津有味了。

20-98.jpeg 

當然,曾獲得Lisa Fischer更是星途坎坷,她曾被經紀人糟踏出賣,落寞好了一陣子,同樣也是與Mick Jagger搭檔巡檔才能翻身,只不過,她隨後發行的第一張專輯,雖然有技驚同行的「How Can I Ease The Pain」,卻是銷路不佳(簡單來說,就是少了聽眾緣〉,也成了她的最後一張專輯。

 

至於24歲就已拿下單曲冠軍,直到73歲躋身搖滾名人堂的Darlene Love,則是與影歌雙棲的奇人,合作過的歌手人人誇她,在2011年名人堂的紀念儀式上,歌手Bette Midler所唸的頌詞堪稱經典:「她改變了我的世界觀,聽她的歌,你就會跳會舞,你就會急著尋找叛逆男孩!(she changed my view of the world, listening to those songs, you had to dance, you had to move, you had to keep looking for the rebel boy.)」

 

光看上述這些銀河傳奇,再搭配一首接一首的動聽歌曲,《伴唱人生》確實有豐沛的娛樂性,但是更重要的是全片的文化視野。

 

傳統的合音天使,都信守基本原則:不能喧賓奪主。合音就是合音,不是主唱,然而《伴唱人生》這四位女郎,都有著獨當一面的唱歌實力,卻註定只能當合音,有人是抗壓性不足,有人是時運不濟,有人則是姿色不佳,只不過,她們讓人「聽見」的關鍵則在於「唱出了自己」,她們不只是大咖的背景合音,也不再只是左晃右擺,聊備一格的木頭女郎,她們活了,她們熱力四射了,歌手同樣沾光,相得益彰。這種看似不可思議,其實道理簡單不過的化學效應,不也是極其動人的職場哲學?每個團隊都是多角體,大家都強,團隊就強,只想或只能凸出一點,或許尖銳,卻也註定單薄。

 

《伴唱人生》提供了很多人生啟示錄,其中,四位主角都很愛唱歌,唱歌讓她們快樂,也使聽眾快樂,有人唱歌唱成了閃耀巨星,有人永遠距離聚光燈還有數呎之遙,但是伴唱有伴唱的樂趣,《伴唱人生》看見了她們,也聽見了她們,還拍成了一部得獎紀錄片,人生能夠自娛娛人,已然甜美了。

20-005.jpg

猩球崛起2:猿不殺猿

Matt Reeves執導的《猩球崛起:黎明的進擊(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 是一部非常悲觀,卻又非常真實的電影,人類的滅絕是咎由自取,但是星球換成猩猿當家,又能好到那裡去?

 

電影一開始,我們看到已經在叢林世界建立猩猿部落的猿猴們,開始教起子女讀書識字,其中老師刻在牆上的「教誨真言」就是:「猿不殺猿(Ape not kill Ape)!」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四個大字,有如憲法戒條,深深烙印在猿猴心中,但隨著劇情發展,這四個字也成就了全片最諷刺的教義。

 

Ape not kill Ape!」這四個字應該拿來和基督教「十誡」中的「Thou shalt not kill(不可殺人)」來對比。

 

先知摩西從西奈山帶下來上帝頒賜的「十誡」,對罪孽深重 的世人諄諄教誨,有慈光指引,有戒律相輔,理應大步邁向美麗新世界,但是千百年下來,有幾位忠誠教徒真的信守了「十誡」教義?多少人以生存為名,不惜干犯戒條,大開殺戒?多少電影描寫了信仰同一位神明的教徒兵戎相向,卻也會在耶誕夜那天停火,共唱聖詩,齊聲祝禱,隔日再繼續交火!

 

經文歸經文,戒條歸戒條,若為生存故,一切皆可拋。其實才是人間真理。

989.png 

《猩球崛起:黎明的進擊》的主角是帶領猿猴獨立建國的凱撒(Caesar Andy Serkis飾演),「猿不殺猿!」就是他頒布的憲法,但是手下第一悍將 Koba(由Toby Kebbell飾演 )卻因深受人類折磨,身上處處疤痕,因此忌恨人類,因此也看不慣凱撒向人類示好,同意人類修復水力發電廠,又目擊人類正在整軍經武,決定制敵機先,對人類宣戰。

 

但是為達目的,必需先搞政變,才能發號司令,他唯一的選擇就是跨過Caesar的屍體。暗殺領袖,暗殺朋友,不但重演了《凱撒大帝》的莎劇,也宣告著猿猴與人類天性,相差無幾,悲劇只會循環。

 

但是,電影最犀利的論述則在於不但Koba要犯戒兩次,Caesar也同樣不能不破戒。planet001.jpg

 

Koba暗殺Caesar是第一次破戒,表面上是為信念而戰,實則是奪權野心;就在他攻擊人類,殺得眼紅之際,同伴開始覺得不妥,質疑他的決策,為了立威,也為了鞏固王權,他「必也,殺猿乎!」就此猛踩油門下去了。

 

比較無奈的是Caesar,他僥倖死裡逃生,要重整山河,勢必還得單挑Koba,不論誰勝誰負,猿殺猿」是唯一的選項,「你不是猿」既是藉口,也是犯戒之人的救贖,但是不管你用什麼美麗的口號來包裝殺戮,「猿殺猿」成了血淋淋的事實,更是立法者自己踐踏了法條。

 

《猩球崛起:黎明的進擊》的「反派」都是極度欠缺安全感的受害人(人類把滅絕悲劇怪罪猿流感,卻不追究病毒來自人類實驗室,猿類則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聞人色變),一旦反撲,力道自是猛烈;有心為善的「正派」,卻也都面臨無力迴天的尷尬處境,Caesar的那句結論:「我原本以為猿猴比人類優秀,無奈…」他的歎息,就是全片最深沈,也最悲觀的歎息!

末日列車:階級的框架

從科幻電影的格局來看,《末日列車(Snowpiercer)》並無太多銳猛新意;從奉俊昊導演的實力來看《末日列車》,好萊塢顯然不懂得如何善待這位南韓才子。

 

《末日列車》最主要的論述在於人類面臨地球暖化的危機,相信人定勝天,相信只要發射有降溫奇效的CW7,就可以調節氣溫,避免地球浩劫,不料,CW7降下的溫度遠超乎科學家的預期,全球急凍冰封,只剩一列動力和食物都能夠自給自足的火車,載著倖生的旅客,在地表上沿著軌道前進。snowp-07.jpg

 

是的,這輛列車就是「諾亞方舟」的神話翻版,差別在於「諾亞方舟」避開了舟上的矛盾鬥爭,《末日列車》則是血淋淋地揭露了即使到了逃命列車,人類還是不可能同舟一命,還是會搞階級,唯有鬥爭或者革命,才可能改變現況,這樣的劇情,不是像極了Neill Blomkamp的《極樂世界(Elysium)》。

 

是的,傲慢的科學家與政治家,他們信仰的尖端科技救不了世界,反而毀了世界,《末日列車》的主要命題在電影的第一分鐘就已講完了,接下來的則是「救世主」Wilford(由Ed Harris飾演)應運而生,救了蒼生,卻又陷進了另一個專制霸道的框架體系之中,再度應驗了基督教思想主張的「七宗罪」邏輯:傲慢自大是最根本的大罪。撒旦挑戰上帝,所以墜入地獄;俗人與天比高,因此只能在紅塵煎熬受罪。

 

《末日列車》的第二命題則在於既然江山代有惡魔出,賤民不起身反抗,就只能註定世代沉淪了。差別在於《極樂世界》是從地球向天仰攻,《末日列車》則是困居在末節的賤民一路往前節車廂進攻,《極樂世界》打出了經線的弧度,《末日列車》則畫出了緯線的運動。經線也好,緯線也好,既然差別不大,失了先機的作品,就給人東施效顰的印象了。

 

一如所有的抗暴電影,Chris Evans飾演的賤民領袖Curtis,就是比別人冷靜,算得出閘門開關時間,計算著子彈還剩幾顆,同時也比別人驍勇,拿起斧頭往前衝,職業軍人也莫可奈何,但是導演卻忘了交代,長期營養不足,每天只有一片蛋白質口糧,不得已還吃過人肉的賤民,那有力氣來拚鬥?他們能夠革命,不也說明Wilford享受慣了順民歌諛,再也無力防杜漸,只能坐視自己從「偉大領袖」變成「亡國之君」。

 snowp-05.jpg

刀法太過鮮明,符號太過刻板,其實是《末日列車》最大致命傷,美麗的Tilda Swinton 願意戴短勁假髮,套上暴牙,扮演言必稱領袖的「監軍」角色,固然創造了討論話題,但是她「遇弱則強,遇強則弱」的言行舉止太可預期,尤其是把鞋子放在頭頂上,來嘲諷賤民要安份,別囂想逾越的「體態」,都因為誇張過度,色厲內荏的結果,讓這個本來就不討喜的角色,更少了讓人驚服的力道;至次宋康昊飾演的列車設計師南宮民秀,除了裝酷扮帥,抽上最後的兩根紙菸之外,遇上難關時,看不出有如先知般的從容,應對上,也看不到乾淨俐落的梟雄手段,也就下一位坐冰監的異議份子,重見天日後也不過爾爾,不也是一種失落嗎?

snowp-08.jpg

 

從尾節車箱到引擎室,《末日列車》清楚定義出了車箱依排序,就有不同階級與待遇的人生實況,Wilford只想控制生態平衡,完全不想經營美麗新世界(或許亦是能力有限),那是編劇亦不知從何說起的尷尬,但是至少美術設計完了不少階級示意圖,一方面實踐了電影的科技論述(有花圃,有水池,有肉林,有課堂,有夜店,亦有毒品(但是毒品與炸藥的連結點,既牽強又處理乏力),另一方面則是要以美術工程,服務挑剔影迷。snowp-10.jpg

 

只可惜,《末日列車》的絕大部份論述都只是重複廣為人知的理念,美術設計亦只停留在「重複」的框架裡,少了讓人驚豔的力道,理念不新,技藝不新,「諾亞方舟」以飛鳥銜來了橄欖枝做結,《末日列車》則以雪地裡的白熊揭示地球解凍的生機,技法何其相似,只是換了動物而已,《末日列車》就此撞毀,也算是不勉強的結語了。

 

世界音樂獎:Francis Lai

世界電影音樂獎今天公布了第14屆終身成就獎的得主:高齡已82歲的法國作曲家法蘭西斯.雷(Francis Lai)。

 

法蘭西斯這一輩子遇過三位關鍵人物,改寫了他的生命際遇,分別是一代歌姬Edith Piaf,法國導演Claude Lelouch,及美國導演Arthur HillerEdith Piaf帶他走進音樂殿堂,Claude Lelouch讓他揚名國際,Arthur Hiller則讓他摘下了奧斯卡獎。

 

1932426在法國尼斯出生的法蘭西斯,其實是義大利移民後裔,在地中海浪漫風情的影響下,從小就迷戀上手風琴,而且早早就下海參加小樂團的伴奏琴師,穿梭在尼斯著名的歌舞場榭,在酣歌暢舞的耳濡目染之下,他很清楚知道法國人的聽覺品味。

 

後來,他進入尼斯音樂院和法蘭西音樂學院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同時也專攻法國的民族音樂,雖然學了一身古典技藝,但是謀生不易,畢業後只能投身流行樂團擔任樂器伴奏混飯吃。就在此時,他遇上了縱橫法國歌壇三十年,堪稱當代最著名的香頌歌手琵雅芙(Edith Piaf),在大姐大的絕世嗓音領軍下,法蘭西斯隨著樂團深入香頌殿堂,在蒙馬特的舞池中掌握了香頌的訣竅和靈魂。

 

琵雅芙在1963年去世後,比他年輕五歲的導演克勞德.李路許(Claude Lelouch)成為他生命中的貴人。拍廣告片出身的李路許,很敢創新,但也很在意市場反應,他的作品非常強調影與音樂的結合,他認為法蘭西斯的音樂平易近人,能夠捉得住聽眾的耳朵,只要他的影像和故事劇情夠強,就能夠征服影迷。

 

1966年他們合作的《男歡女愛(Un homme et une femme)》FromOneFilm.jpg就以黑馬姿態奪得了當年坎城影展的最佳影片大獎,法蘭西斯創作的主題曲「Un homme et une femme」就以獨特的cha-ba-da-ba-da的人聲吟唱方式「一新」世人耳目,成為當年最受歡迎的情歌,至於片中的多首插曲「Aujourd’hui c’est toi」、「À l’ombre de nous」和「Plus fort que nous」,都寫盡了男女主角Anouk AiméeJean-Louis Trintignant糾纏在情愛世界中,想愛卻又怕受傷,不知該如何擁抱的忐忑心情,浪漫綺麗,頗有入耳即酥軟之媚,音樂註解了男女情思的冥想,再搭配男歡女愛的歡情影像,音樂和影像發揮了「魚幫水,水幫魚」的互利效果,果然風靡全球。

 

兩人打鐵趁熱,再度合作了《愛情生活(Vivre pour Vivre)》,由Pierre Barouh Nicole Croisille,一首接一首唱出了動人的法語和英語情歌,票房極佳,法蘭西斯就此一躍成為1960年代法國樂壇的創作主力,美國電影也都紛紛找他作曲配樂。

 

1970年,好萊塢導演Arthur Hiller特地邀請法蘭西斯來替《愛的故事(Love Story)》創作音樂,電影強調Ali MacGrawRyan O’Neal兩人信仰自由戀愛,不惜背叛家庭,卻因女方得癌症早逝,只能悵惘告別,但是這一趟愛情路,他們還是可以驕傲地昭告世人:Love means never having to say you’re sorry.

les6.jpg 

故事屬於標準的瓊瑤式電影,卻絕對符合法蘭西斯雷的浪漫曲風,他寫下的「愛的故事」主題曲「Where do I begin」,Carl Sigman填寫的歌詞,就委婉細述:Where do I begin

我該從何說起,

To tell the story of how great a love can be

訴說這段最偉大的戀情呢

The sweet love story that is older than the sea

甜美的愛情故事比海還老

The simple truth about the love she brings to me

她告訴我愛的真諦

Where do I start

但我該從何處說起呢

 

With her first hello

從第一聲哈囉開始

She gave new meaning to this empty world of mine

就讓我的空虛人生有了全新意義

There never be another love, another time

今生再也不會有任何一個愛可相比

She came into my life and made the living fine

她來到我的生命,讓一切更美好

She fills my heart 

她豐足了我的心

 

Ryan O’Neal是那個年代火爆浪子的典型,但在面對Ali MacGraw的真心柔情時,鐵打的漢子也成了癡情男,這首「Where do I begin」也就成為嬉皮世代中「最反動,卻是最保守」的流行旋風,法蘭西斯更因這首曲子獲得了奧斯卡獎,也奠定了他的流行大師地位。

 

香頌音樂聽久了會嫌甜嫌過膩,法蘭西斯也曾試圖改變曲風,情色電影《艾曼妞第二集(Emmanuelle: L’antivierge)》中,美豔女星Sylvia Kristel飾演的艾曼妞到了泰國和香港進行性的探險,法蘭西斯的音樂就試圖搭起香頌與東方音樂的溝通橋梁,渲染情欲世界的激情音響,《艾曼妞》系列電影前後拍了六集,只有第二集的藝術成就最高,關鍵就在於法蘭西斯的音樂拓展了飲食男女的品味格局。

les4.jpg 

1980年,法蘭西斯再度與李路許合作的《戰火浮生錄(Les uns et les autres)》再度轟動世界,因為他們用「波麗露(Bolero)」一曲貫穿全片,絕美的音樂原本是單純人生的藝術追求,但在戰火動亂下,人性慘遭扭曲踐踏,但在歷經浩劫後,受苦的人們還是想要以藝術來療傷,舞者在巴黎鐵塔前跳出的「波麗露」,不但跳出了藝術經典,也讓浩劫餘生的世人共掬一把傷心淚。透過這首曲子和影像的絕妙剪接,一氣呵成,催人熱淚,讓人一點都不覺得度過了三個小時的觀影時間。

 

les5.jpeg1998年,一部《偶然與巧合(Hasards ou coïncidences)》讓法蘭西斯與Claude Lelouch再度風靡台灣,這部探討生死不渝的愛情電影連演了將近200天,不論是不可思議的生命旅程,或者是女主角Alessandra Martines癡情無悔的眼神到含笑誘人的美豔模樣,以及法蘭西斯從爵士到古典,風格多變的音樂創作,都蠱惑了觀眾,連帶也使得Lelouch的舊作《女人只有一種(Une Pour Toutes)和《男人女人戀愛手冊(Hommes, femmes, mode d’emploi)》都有了在台灣上映的機會,更重要的是Lelouch與眾不同的愛情觀點及女人觀察,都成功創造了討論話題,法蘭西斯音樂創作的浪漫氛圍,更讓電影得著了「提味加料」的加持,不論是「Symphonie du Hasard」或「Le Tango des Coincidences」的配樂或者「Hasards ou Coincidences」的同名歌曲及滿是浪漫綺思的「Bonsoir Jolie Madame」,音符承載的愛情語絲,都讓電影的魅力更加深入人心。

cesa099.JPG的縮略圖 

台灣影迷在2013年看到的《情海浮生錄(Ces amours-là)》,同樣也是一大串匪夷所思的愛情,但是只要樂音開始浮動,不管是敵我之愛,否則生死之愛,所有的情緒都讓音樂給帶著起飛了。

 

從香頌起家的法蘭西斯.雷是世界影壇的配樂家中,少數能夠自由出入於古典和現代的大師,82歲才得終身成就獎,是晚了些,但還不遲,值得浮一大白。

07月1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動聽歌曲:《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 Fault in Our Stars )》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是一部癌症電影,也是一部愛情電影,更是一部療傷電影。

 

本片最迷人的地方在於:一旦罹癌,與其怨天尤人,自我折磨,不如坦然面對。

 

本片在今年初夏,發揮小兵立大功的戰績,創造票房佳績,得力於女主角Shailene Woodley飾演的肺癌少女Hazel,脆弱而堅強,美麗又貼心;當然,男主角Ansel Elgort飾演的骨癌少男Gus,有些叛逆,卻又能說出個道理,在極短的人生旅程中,散發出動人的星光。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讓我們先看見了他們生命的缺憾,再讓我們看到「積極」與「正面」的人格特質,讓他們得能從容面對病痛、友情、愛情與死亡。他們改變了癌症與死亡的連結,但是他們可以改寫缺憾的面貌,讓美好的感受可以相互滋潤心田。faults893.png

 

本片的對話非常精練有趣:有人害怕死後會被人遺忘,但是身後本來就一場空,你的懸念,不是白忙嗎?

 

本片的歌曲非常深情迷人,這就是我在今天節目一開場就介紹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的原因。

 

使用音樂:生命中的美好缺憾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人物:是枝裕和。今天我們要送出兩本是枝裕和的最新散文集《宛如走路的速度》,請注意節目內容。

 

是枝裕和從拍紀錄片出身,觀察人生,常有獨到體悟,例如,面紅耳赤未必能夠解決問題,交給時間,有時才是最佳報復。

sw9002.jpg 

《橫山家之味》的男主人在晚餐時起了每次聽音樂會,老婆都會睡著,還打呼,她突然提起了老公也會唱演歌的往事「秘密」,她走進臥室,拿出一張舊黑膠唱片播放那首「ブルーライ ト‧ヨコハマ」(Blue Light YOKOHAMA/橫濱暮色)

歌詞是:

那個人已經離去遠走了,

再也不會回來了

擦肩而過,謊言成性,又沒有定性的男人

漫無目的,流浪的吉他手,

那個人已經離去遠走了,

已成了陌生的人了

 

男人突然住口了,女人在顧全男人顏面的機緣下,揭露男人最不堪的往事,讓男人無所遁形,也無從解釋,「橫濱暮色」是老公外遇時,在女人家所唱的演歌,老婆知情,偷偷買了黑膠唱片,存放卅年後再當著子孫之面拿出來,向老公示威:我其實什麼都知道,我只是不說而已。

 

這位懂得復仇之道的女性就是由資深影星樹木希林飾演,她是一位懂得用背影來演戲的好演員,會主動要求導演不要給她特寫,只要演出了角色的心情與味道,沒有臉部特寫,觀眾也都能清楚體會的。

 

使用音樂:《花與愛麗絲》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動聽歌曲:台灣知名導演最愛那一首英文歌?

我的答案是:Smoke Gets in Your Eyes。今天就來講這首歌的故事。

 

作曲:Jerome Kern

Fredginger.jpg

填詞:Otto Harbach

 

問世:1933 音樂劇Roberta》的插曲

 

電影:1935 改編成電影《Roberta》同樣也用了這首曲子,電影中的男女主角Fred AstaireGinger Rogers,踩著音符婆娑起舞的模樣,恰是音樂歌舞片的極美表演。.

 

音樂傳奇:1958年由黑寶合唱團(The Platters)唱紅。

 

採用電影:至少還有其他13部,包括楊德昌的《恐怖份子》 (1986) 侯孝賢《最好的時光》2005

 

terror002.jpg歌詞如下:

They asked me how I knew my true love was true

曾有人問我:我怎麼知道我的真愛為真?

I of course replied

我一定如此回答:

“something here inside cannot be denied

我的感動,刻骨銘心

They said

他們說:

“someday you’ll find all who love are blind”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愛人都是盲目的

When your heart’s on fire,

當你的心著火了

You must realize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你知道,煙霧會迷濛了你的雙眼

 

So I chaffed them

於是我挖苦他們

And I gaily laughed to think they could doubt my love

喜孜孜地嘲笑著他們竟然質疑我的愛

Yet today my love has flown away,

如今,我的愛已遠颺

I am without my love

我失去了吾愛

 

Now laughing friends deride tears I cannot hide

現在,淚水奪眶任由朋友訕笑

So I smile and say “when a lovely flame dies,

我還是笑著說:當愛的火焰熄滅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煙霧會迷濛了你雙眼threetimes765.jpg

 

電影中會出現某些歌曲,或許是導演的人生記憶,或許是劇情需要的安排,或許只是情緒填充的一種營釀,同樣一首曲子出現在不同的電影中,知情的你,會如何評斷?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坦然欣賞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創作心思?還是斤斤計較於藝術手段的高低呢?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舞力假期(Walking on Sunshine)》的娛樂元素。

wosun0004.jpg 

《舞力假期》是一部歌舞電影,也是一部愛情電影,這部電影組合的娛樂元素,反應了歐美影人對娛樂電影的基本共識:

第一:要有俊男美女,誘人胴體。

第二:要有左右為難的愛情抉擇。

第三:要有動聽歌曲。

第四:要有華麗舞姿。

第五:要大團圓,美夢成真。

 

《舞力假期》描寫一對姐妹的愛情習題。妹妹Taylor來到渡假勝地,才知道姐姐Maddie要結婚了,才知道姐姐愛上義大利男子Raf正是四年前曾經和她有過山盟海誓的男人。Taylor該怎麼辦? MaddieRaf又真的是天造地設的神仙美眷嗎?

 

使用音樂:《舞力假期》原聲帶

 


乾旦路:戲曲浮生錄

電影資料館2014年718日起要在台北市真善美劇院推出「銀燈影戲耀紅氍」影展,精選24部華語經典戲曲電影,壓軸的《梁紅玉》,我童年時曾跟隨父親去(新世界戲院?印象模糊了)看過。1962年,我才七歲,聽不懂徐露女士的唱腔,倒是對武場戲印象深刻,匆匆半個世紀過去,時光倥憁,再也不是字典中的空洞形容詞了。

本文係配合「電影欣賞」主編邀稿,《乾旦路》是一部紀錄片,在世界的角落裡,即使戲曲已然式微,還是有人聽聞鑼鼓喧,就能引吭歌。

閱讀全文 乾旦路:戲曲浮生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