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龍高手2:細胞分裂學

同樣是龍族為害導致身體殘缺,為何有人心存憾恨?有人卻坦然接受?《馴龍高手2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2)》用對照法撩撥了想像,也從開示中撒下了愛的種子。

 

《馴龍高手》的第一集中,透過維京人的制龍寶典委婉點明了「恐懼」與「憤怒」比鄰而居的人心現實,但也透過「小嗝嗝(Hiccup)」與「無牙(Toothless)」的相知相惜,凸顯了唯有接觸與了解,才能化解「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偏見鴻溝。

 

維京人經歷了《馴龍高手》的洗禮,人龍一家親,第二集用類似《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中魁地奇競賽(Quidditch)的模式,安人了賽龍大會,透過高速奔馳,再鬥趣鬥力的彎轉競賽,將動畫電影的「想像力」踩足油門,不論是無辜羊兒的糗趣模樣,或者更勝雲霄飛車的彎轉驚呼,都滿足了歡樂的想像。howtotd-004.jpg

 

但是,第二集更高明的設計卻是Hiccup把爭雄遊戲留給了同伴,他偕同Toothless展翅凌雲,有如《天地一沙鷗》中的那隻李文斯頓海鷗,追求著飛行與速度的極致。他沒有高喊口號,只默默去拓展個人與家國的邊界,留下了「不與俗人同」的印記,但也因此才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馴龍高手》第一集採用了二元對立邏輯,人龍有別,面對生存壓力的顧慮與反應,也就各不相同;但到了第二集,卻改成了細胞分裂的論述法:人有矛盾,龍亦有矛盾。過不了自家人這一關,外面的世界就更混亂了。howtotd-008.jpg

 

兼任導演與編劇的Dean DeBlois巧妙安排了兩位龍騎士,同樣愛龍,一位是全力保護,就怕受傷害的Valka;另一位Drago Bludvist則是驅策群龍變戰士,唯有進攻,才能存活。更妙的是兩位龍騎士,同樣都知道只要駕馭了ALPHA這種大龍,群龍就有首,就能無往不利,只不過,一旦龍騎士起了衝突,原本各領風騷的ALPHA就得奉主人之命,骨肉相殘,用實力活下去。

 

這兩位龍騎士,一位以仁護龍,一位以暴馭龍,殊途卻難同歸。不但騎士的人生觀相差十萬八千里,失去一隻手臂的Drago Bludvist與裝上金屬義肢的Hiccup,也因為人格有別,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決戰因此難以避免,勝負卻也不難預料:主張暴力的必定會先演出秋風掃落葉的優勢鋒芒,但是仁心之士終必逆轉勝。

 

正邪對抗,黑白相爭,原本是最簡單的戲劇結構,《馴龍高手2》不搞族群對立,而是搞族群分裂的剖析圖,才讓看似遵循黑白對戰的傳統結構,從中調理出全新風味,耐人回味咀嚼。howtotd-009.jpg

 

因為,《馴龍高手2》同樣有父子矛盾,Hiccup不敢承接王位,能躲則躲,同樣地,Hiccup的母親Valka亦是不同意夫君Stoick的馭龍大計,所以遠走天涯,同樣想對權說不,兒子是若即若離,掙扎於理想與現實之間,妻子則是乾脆不聞不問,直接為理念獻身去了。同樣的細胞分裂,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人生的複雜度與真實度也就更加迷人了。

 

當然,《馴龍高手2》中最動人的感情戲就是看似粗枝大葉的Stoick,重見愛妻Valka時,情不自禁唱出相識情歌「For the Dancing and the Dreaming」,那麼大塊頭的人,遇到愛情也化為繞指柔,那副憨厚魯直模樣,完成了鐵漢柔情的最佳註解,也讓這部卡通片不再只是靠速度與動作來炫技,真情流露時就連大人都要動心動容,更讓《馴龍高手2》輕易就攻佔了老少咸宜的賣座山頭了。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因緣

寫書,怎麼可以沒有結局?看到《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 Fault in Our Stars)》中的這句對白,誰不會停下腳步,仔細思考咀嚼其中滋味?

 

把書寫完,給個結局,給個交代,真的是作家與讀者之間的承諾嗎?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女主角Shailene Woodley飾演愛讀書的肺癌少女Hazel,她向骨癌青年GusAnsel Elgort飾演)推荐一本自己愛不釋手的書「An Imperial Affliction」,描寫一位罹癌少女Anna的奮鬥人生,故事動人,很暢銷,平常只愛打電玩和看吸血鬼故事的Gus也看得津津有味,但是,怎麼小說沒有結局就嘠然而止呢?

fos016.jpg 

那可能是作家Van Houten(由Willem Dafoe飾演)的神來一筆,死神來襲,不會預告,多少生命就是在來不及說再見時畫下句點的。沒有結局的結局,當然是一種寫作手法。

 

問題在於HazelGus都不滿意這個結局,想盡辦法寫信給作者,想問出Anna的最後結局,如果你是Van Houten,你會如何回應這麼熱心又癡迷的讀者?電影給了兩個意想不到的答案,每一回的轉折都有震撼,但那屬於戲劇效果的曲筆,並不是本文的重點。

 

本文的重點在於:小說能不能沒有結局,吊足讀者胃口後,就拍拍屁股,一走了之?

fos006.jpg答案其實得看作家的才情。選項包括:

01.留下空白,是一種藝術選擇,亦是一種人生觀察;

02.非不為也,亦非不願也,實為不能也,因為作家亦不知如何收尾;

沒有結局,有時候是反高潮的刻意之舉,有時候則是力有未逮的馬虎了事。

電影該怎麼收尾?該給個什麼樣的結局?其實也面臨著相似的壓力。開放式結局,有時候會讓期待標準答案的觀眾覺得納悶?最後到底怎麼樣呢?但是有的人得能從多元解讀的模式下,享受思考與咀嚼的樂趣。明明是高明的藝術創意,未能穿越觀眾的心房,也就難有共鳴了。

 

不過,小說刊行或電影拍完之後如果解說內容或者結局,對創作者還是有點艱難,想說的,要說的,能說的都已經放進小說或電影之中了,那是代表交代得太含糊,大家都沒看懂?還是你的論述太艱深,溝通碰壁,共鳴有限,誰能無歎?

 

其實,很多讀者與觀眾只是想補充自己的感受與見解,再回頭問一下創作者,如此解讀是否正確?是否貼合創作始意?感動多過挑剔,好奇多過質疑,分享多過找碴,如果創作者放輕鬆些,享受各種意想不到的回應,聆聽「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各式迴響,都該是唇角上揚的。

 

fos020.jpg只不過,電影中的作家Van Houten是焦燥,又沒有耐心的,小說賣得好,他是受益得利人(才有能力隱居荷蘭,享受名士清閒),但他完全不想回應有關小說結局的問題(或許小說情節的無言結局,與自家女兒的痛苦經歷若合符節,每回重溫,就是再痛苦一次)。但是他有秘書處理信件,HazelGus的來信打動了秘書,於是有了荷蘭會面之約,甚至在秘書的細心安排下,還有一趟「成年啟蒙」的豪華宴招待。

 

問題在於作家與秘書是兩類靈魂,Willem Dafoe確實把作家只話在自己世界中,不願理睬俗人的心態做了「不近人情」卻又「完全殘酷」的呈現,在他火爆粗魯的對待下,HazelGus才是真正「啟蒙成人」了。

 

這場戲勾動了我的青春記憶,大一那年暑假,參加了耕莘文教院的文學夏令營,大作家朱西寧也是講師之一,那時正瘋迷他的「畫夢紀」和「八二三注」等小說,下課休息的空檔,當然就圍上前去,想要多問一點創作私密,就感動的小說內容多所請教,但是老師不太想理我們這些小毛頭,反而是與一位美麗長髮的女孩晤談甚歡,備受冷落的我,其實是有些心靈受創的(像極了HazelGus的憤怒與失落),只能憤憤離席。萬萬沒想到,廿年後,再度巧遇那位女郎,反而從昔日的「奪師之恨」成了交心好友,提起這段不恨不相識的往事,也只能莞爾一笑了。

 

人生機緣還真是難料,每部電影都有它的磁場與氣數,勾動出的磁場效應,更有諸多始料未及的因緣,這亦說明了何以李安會說;「電影的完成不在銀幕,而在觀眾的心中。」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相知

讓觀眾愛上主角,電影的魅力就能穿透人心。《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 Fault in Our Stars)》有兩大穿透力:女主角Shailene Woodley飾演的肺癌少女Hazel,男主角Ansel Elgort飾演的骨癌少男Gus

 

上述一百字裡,癌症出現兩次,幾乎就已揭露了《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的主軸:青春正好,明日無多,一切全因癌症攪局。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最不俗,也最動人的書寫在於雖然他們都癌症纏身,但是從不哭天搶地,也不自怨自艾,以極其優雅與尊嚴的體態,爭取幸福,「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將「缺憾還諸天地」。

 

fos015.jpg電影開場時就是Hazel的母親(Laura Dern飾演)與醫生都咬定罹癌的Hazel有「憂鬱症」,Hazel則以堅定但不動氣的口吻說:「I am not.」她很清楚自己的狀況,抗拒不了病魔,但她可以堅持自己的腳步。只不過,因為體弱只能在家自學的她,並不排斥參加支持團聚,正因為她敢於面對其他病友,才會遇見同為天涯罹癌人的Gus

 

電影中的Hazel,一直在鼻間插著鼻管,還得牽著隨身呼吸器,鼻管就像「紋身」,呼吸器則像包袱,讓Hazel的腳步走得比別人更艱難,但她不以為意,坦然承受。陽光與陰霾是這麼不諧調地衝撞著她的身心,但她卻也能逆來順受,揉合得如此順暢,讓人油生「我見猶憐」的疼惜之心,這也是何以片名中,「美好」與「缺憾」能夠同時並存。fos005.jpg

 

Shailene Woodley的美麗在於容貌與氣質。容貌順眼,可親,有讓人一見鍾情的磁吸能量,那是老天庇蔭;氣質在於病痛讓她早熟,隨遇而安,可以讓周遭的親人少一些愧疚;但也有著最起碼的堅持,讓自己可以抬頭挺胸,走自己的路,那份灑脫與貼心,則是參透角色靈魂後得到的後天琢磨。庇蔭與琢磨,兩者得兼,她的一顰一笑,她的悲喜際遇,也就容易緊扣人心。

 

Ansel Elgort的不俗在於幽默與不群。骨癌讓他裝了金屬義肢,但他樂於示人,殘疾不能奪志,不諱言自己愛看庸俗小說的癖好,卻又樂於接受直挖人心創痛的文藝作品。他的矛盾在於有時超自信,有時卻又極忐忑。例如他怕人遺忘,卻又明白人終將歸諸塵土,一如他看似愛模彷叛逆少年,老愛叨根菸,卻又從來不抽它,只因他想藉由抗拒,來顯示自己的意志超越。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採取了雙主軸的敘事基調,一為癌症,一為愛情。癌症讓HazelGus逐步衰弱,但是愛情則讓他們得見夕陽餘暉,他們確實同病相憐,卻不隨便將就,唯有掏心交肺,真能靈犀相通後,才開始牽腸掛肚。Hazel等待Gus來電的寤寐思服,因此更添動人神韻;Gus不願辜負佳人,一定要讀完小說才肯回電的魯直,不也成就了「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的青春志氣?

 

過去的《愛的故事(Love Story)》與《最後一次初戀(Restless》,都只是女方得病,男方陪她走過最後歲月,留下最美回憶,本片的最大不同在於男女同樣罹癌,只是不知誰會先走一步而已,正因為他們很難擁有這個世界了,僅剩的那一點堅持,只有每天都面臨「失去」威脅的人才能會明白,因為懂得,也就更彌足珍貴了。

 

電影詮釋癌症時,選擇了一個很不凡的面對態度:兩人都接受「Pain demands to be felt. 的這句小說名言,因為多數人遇上痛苦只想轉身,只想避逃,但是他們不能,因為藥石無效,癌細胞一再增生,根本無處可躲,所以只能轉身迎向痛苦,感受它、面對它、擁抱它、處理它(像不像法鼓山聖嚴法師的名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即使如此,Gus還是會怕,還是會哭;Hazel同樣會痛,也會絕望,但是與心愛的人一起去看最後夕陽的那份執念,則讓所有的「痛」都昇華了,這也是為什麼GusHazel一定要去趟荷蘭,可以接受最迷戀的作家的盛宴款待,也被他的粗魯毀了一切;一定要辛苦爬上閣樓,見證「安妮日記」的少女如何看待生命,才能明白活在當下有多幸運,能夠執子之手,是多難得的福份……因為痛過,才知人生想要l無憾,何其艱難?

fos014.jpg

 

Shailene Woodley Ansel Elgort渾然天成,看不出表演痕跡的雕刻刀法,讓《生命中的美好缺憾》更添說服力,明明我們的雙眼看見了缺憾,但是我們的心靈卻都是美好的歎息,本片就像是一杯悲喜雜陳的雞尾酒。

 

 

舞力假期:愛情會轉彎

假期、歌舞、青春和暈了頭的愛情,提供了《舞力假期(Walking on Sunshine)》的娛樂元素。

 

《舞力假期》描寫妹妹TaylorHannah Arterton飾演)和姐姐MaddieAnnabel Scholey飾演)先後在渡假期間愛上了義大利男子RafGiulio Berruti飾演),結果姐姐後發先至,要和Raf結婚了,妹妹此時才知舊愛要做姐夫了,當年錯過的,如今還要繼續錯過嗎?姐妹情仇,可以是傷心無情的悲劇,但是《舞力假期》無意深陷迷宮,唱唱跳跳的電影,只是強調愛情讓人暈頭,但亦只有愛情值得人勇敢面對。wosun0008.jpg

 

關鍵點不在於妹妹Taylor是不是障礙,關鍵在於姐姐Maddie太容易陷入情網,她要嫁給Raf,一方面確實是動心(既壯又帥),另一方面則是想療癒情傷,因為她不堪舊愛DougGreg Wise飾演)花心,決定琵琶別抱,另找出路。

 

禁得起考驗的才是真愛情:Maddie都要嫁人了,何以舊愛Doug一現身,她又芳心大亂?不該去的約會,最後還是去了?Taylor可以為了學業忘了Raf,何以四年後再相逢,卻又難忘昨日?

 

《舞力假期》的劇情架構其實是非常通俗老套的結構,危機在婚禮前夕逐一引爆,轉機也一定也在婚禮上得到逆轉,劇本設計出了一「躲」一「追」兩條線,相互拉扯,才有了不俗之趣。

 

躲的線頭在Taylor身上,她為了成全Maddie的婚姻,不願坦承姐夫是她舊愛(關鍵在於重相逢,她還是會動心),一路閃躲,卻又躲不了,最終還是得攤牌。尷尬的當然是Raf,四年前,他對Taylor有過海誓,雖說Taylor音訊全無,不全然是他的錯,但是他畢竟還是不曾「追」到底,才有陷入「妹夫」變「姐夫」的困局。wosun0006.jpg

 

《舞力假期》的好看之處,在於Doug這個角色的癡纏趣味。不是Doug另有新歡,Maddie不會另覓港灣。但是到了Maddie大婚前夕,他的回頭追求,給足了Maddie面子,也暴露了Maddie耳根軟心眼軟的毛病,果真是一個巴掌打不響的一對活寶冤家。

 

Greg Wise飾演的Doug用黏來表現癡心,用打死不退來感動情人,用排場和氣氛來有著大情聖的信心,死皮賴臉不只是他慣用的泡妞手法,更顯示他對Maddie的弱點知之甚詳,只要出手,Maddie就跳不出他的手掌心,所以只要完成了「約會」、「候床」和「教堂反對」三部曲,給足了Maddie下台階,他期待的愛情就一定會有結果。

 

《舞力假期》的愛情,其實只是「假期」式的愛情,因為曾經「失去」,所以懂得珍惜與呵護,但是所有的脆弱與虛浮,並沒有因為「假期」的熱力激盪而有任何的改變,「結局」究竟是甜或酸,忙著變裝,縱情歌舞的「假期」中人其實完全來不及思考。wosun0009.jpg

 

不管別人怎麼笑你,不管自己多麼忐忐,「勇敢去愛」,成了《舞力假期》唯一的主題。電影中的男男女女都經歷過:

It must have been love but it’s over now那一定是愛,但已經結束了
It was all that I wanted, now I’m living without
那正是我所需要,如今卻短缺的

(主題曲之一「It must have been love的歌詞)但是幾經生命彎轉的考驗後,一切卻又回到片名《Walking on Sunshine》的同名主題歌曲「Walking on Sunshine」的歌詞所指涉的心情起伏:

I used to think maybe you loved me now baby I’m sure 我想你可能是愛我的,現在我相信了」,所以就有了Walking on Sunshine的狂喜心情,假期中的愛情,就讓我們輕鬆以對吧。

wosun0005.jpg

肌膚之侵:科幻的迷宮

俗人讀莊子,多數取其易,例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及「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的辯論,知名MV導演Jonathan Glazer的電影《肌膚之侵(Under the Skin)》則是選擇了一條艱難的道路:子非外星人,安知外星人之心?


《肌膚之侵》的女主角Scarlett Johansson飾演披著人皮的外星人,她在蘇格蘭四處開著大車遊逛,找男人搭訕,只要起了色心的男人,往往就陷入深淵,再難動彈。但她所為何來?目的何在?電影完全不想解答,因為導演說「外星人」的世界不是我們的心智能夠理解的,也不會以地球人的觀點來做他們要做的事,一旦遇上了,你就只有認了,你無法從地球人的邏輯來找答案,改從Scarlett Johansson的角色,換從「外星人」的角度上來看,或許才能有所得。

unders_0027.jpg

 

這個說法當然玄之又玄。偏偏,玄,就是《肌膚之侵》的神髓所在。

 

玄的金文大篆就是一根繩子纏兩個繩結,不知從何起,不知何所蹤,讓人漫無頭緒,無從下手。08.gif一旦遇上非我族類的外星人,誰不是滿腦子問號,怎麼兜圈子也得不到「合理」的解釋。《肌膚之侵》的劇情與剪輯,其實是想挑戰科幻片迷的習慣節奏,Scarlett Johansson的逛車河大致就繞著這個8字圖形轉繞,男人上鉤的方式也大同小異,如果美色不若Scarlett Johansson,答案可能就有所不同,正因為有了Scarlett Johansson的這張人皮,這個8字就可以橫倒下來變成,一切順理成章地無限循環了。

 

這款布局大致相近《聊齋志異》中的「畫皮」:男人遇到的Scarlett Johansson是迷途問路的女司機(「在亡之人,烏有定所」),男人「憐妾而活之」(從指引道路到交談甚歡,想盡地主之誼),想與「寢合」(進而有了一夜情的綺思),但是隨即再無生機。蒲松齡的意思是諷勸「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為美…愛人之色而漁之」,必有後患。偏偏,《肌膚之侵》也不想做這種道德教誨,困在黑澤中的人體或許慢慢枯萎乾癟,卻不見外星人有任何研究或剝削之用,懲戒不似懲戒,戲弄不似戲弄,繞著字轉的俗人,也就滋生更多問號了。

 

玄的另一個解釋是黑色。《肌膚之侵》的背景設在多雨的蘇格蘭,導演又偏愛黯黑的夜生活與室內場景,特別是每到色誘神與時刻,就是在黑霧中朝稀微的肉色前進,Scarlett Johansson的胴體同時吸引著男人與觀眾的目光,差別在於觀眾目睹男人逐步沒入黑淵之中,再搭配迷離樂音,形式美學的概念一體兼備,卻也說不出那裡特別詭異,意即前衛的程度不夠前衛,想要激進,似乎又激進不了,因而陷進了渾沌曖昧的框架之中。

 

《肌膚之侵》的謎在Scarlett Johansson身上,解藥亦在她身上。每一回的色誘程度其實有著極其細微的差異,從衣帶漸寬,半解羅衫,肉相示人到肉身布施,可以解讀成是這位外星人在漸進演化(男人色欲的研究?性衝動與理智的拔河?),但是自從她遇到一位會和她說「晚安」的男人後,她才開始對「愛」與「尊重」有了一絲半解,因此她願意「初試」雲雨情,也急著拿檯燈照著下體,檢視自己「不能」的原因何在?雖然,她恐怕亦不知此行的目的究竟為何,一位無法理解的女人,一趟說不出目的旅程,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unders_0026.jpg

 

是的,《肌膚之侵》不想走一條科幻/靈異電影常走的路,但是一再地重複,極其細微的變化,容易就磨蝕掉觀眾的耐心,加上又沒有更驚人的「真相」來壓軸解謎,這條玄之又玄的字大道就容易讓人中途而廢了。

是知裕和:走路的速度

speedj001.jpg看見書名,看見作者之名,卻沒有會心一笑,想當是枝裕和的粉絲,你還要多看他的電影。


是的,是枝裕和是最會拍走路戲的導演,也最能從走路中拍出人生韻味的導演。

 

以真理教殺人事件為背景的《這麼⋯⋯遠,這麼近》中,攝影師就扛起攝影機,一路隨著當事人家屬翻山越林,深入水源湖泊,探索至親心境,不是道路那麼漫長艱難,觀眾就感受不到宗教狂熱的驅策!

 

《我的意外爸爸》中,福山雅治只因為抱錯孩子,只因為血緣亂了,親情與價值觀也翻天覆地起了變化,最難過的不只是親生孩子不認他,而是一手撫養長大的慶多也用無助眼神問著他:何以「昨是今非」?父子倆最後走在一上一下的平行山路上,路的圓成相逢,也完成了和解與寬恕的人生告解。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中,子兼母職的柳樂優彌唯一能送給小雪妹妹的生日禮物,就是把她裝扮得漂漂亮亮地,穿上小熊維尼的拖鞋,走上街道,走向紅塵,仰頭看著單軌電車駛過時,他真的不知道,小雪的人生最後旅程竟然與電車有關。

 

更別說《橫山家之味》的英文片名乾脆直譯成《Still Walking》。橫川家的主人翁恭平醫生是退休多年的小鎮醫生了,每天時辰一到,他就會外出散步,走過小路,就這樣悠悠走看了人生風景。

speedj005.jpg 

是枝裕和用書名「宛如走路的速度」標舉他的創作手痕,影迷循線看片,應該就能窺見他的創作精髓,這是他送給影迷的小禮物。導演的書寫一如電影書,總是讓人見窺見其心思,繼而得見其心法,本書中,當然亦有這種功能。

 

例如,聲音其實是是枝裕和揮灑自如的另一根魔法棒。

 

書中,是枝住進了前輩大導演小津安二郎寫劇本時待過的「茅崎館」,白天人聲雜沓,海潮不入耳;真正帶給他感動的是夜間傳來的海潮聲,入夜後,曾經陪伴過小津的潮汐聲同樣召喚著他,人與海的空間對話,不正是藝術名歌「教我如何不想他」中所歌詠的「月光戀愛著海洋,海洋也戀愛著月光」的癡慕情懷?

 

有這種詩人情懷,才能從「擠牛奶」的聲音療癒「服喪」的悲傷;有這種人生流連才能精準寫下對颱風的回憶,不是風,亦非雨,而是父親急著拿起鐵鎚敲向鐵皮的鎚釘聲響,那是一家之主唯恐強風吹垮住屋的心思與努力。

 

speedj007.JPG看見了是枝對於聲音的多元描寫,你就能夠明白《橫山家之味》中,樹木希林在廚房裡的刀切聲和蒸籠水氣如何勾引起我們對美食的嚮往,她又如何能一首演歌,悄悄完成女性的復仇;你就能明白《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中,小雪那雙吱吱叫的拖鞋是多麼童稚又純情的思親心聲?你就能明白這麼⋯⋯遠,這麼近》的山林安靜與城市喧囂,是多麼精準地呼應著角色的波瀾心思!

 

是枝裕和以紀錄片起家,本書也附帶了一位電影工作者在頂尖影展的見聞錄,那是微形的紙上紀錄,不過,動人的並不是他個人對「參展」或「參賽」的豁達心情,而是他敢於對主流風潮提出異議,Michael Moore的《華氏911》究竟是經典,還是時事創造出來的情緒之作?他的冷筆剖析,其實就是最動人的一篇紀錄片宣言,他的立論,就像那位在觀景窗後冷眼旁觀,不為掌聲迷惑,敢於挑戰,亦敢於質疑的創作靈魂。

 

是枝裕和這本書,有如導演陪著我們走一趟人生歲月。他在紙上走,我們走在時間裡,昔我往矣,楊柳青青,一個章節接一個章節的速度讀下去,就是歲月靜好的呼吸了。

行動代號孫中山:面具

看過《藍色大門》的你,最難忘的是哪一個鏡頭?

 

答案必定因人而異。

 

有人喜歡孟克柔與張士豪的單車被紅燈攔停下來時,你前進一步,我也要前挺,誰也不肯輸對方一步的小小較勁。

 

有人喜歡那種充滿善意的分手與祝福。

 

有人喜歡張士豪反覆強調自己是吉他社、游泳隊的魯勁:沒有這麼多符號,似乎自己的青春還不夠勇健。

 

有人喜歡那種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多年後,會站在一個藍色大門前的美麗嚮往…

 

有人喜歡孟克柔夾在「她喜歡的人」和「喜歡她的人」之間的維妙感情……

sun775.jpg 

我則是看到《行動代號:孫中山》的男生戴面具的那場戲時,猛然想起了《藍色大門》中的面具戲。原來,有些導演就是有創作密碼,時而重複,時而進化,卻也萬變不離其宗。

 

《藍色大門》中的那場戲是孟克柔的閨密林月珍暗變著張士豪,於是依著他的模樣製作了一紙面具,要孟克柔戴在頭上,想像她就是張士豪,於是可以共舞,甚至可以親吻。

 

這是青春突破不了現實,於是另覓出口的權宜之計。林月珍「異性戀」的「虛擬」想像,卻也讓孟克柔得著了「同性戀」的「實質」觸碰。雙方都因此被「電」著了,但是「觸電」的體會與解釋各不相同,「一段愛情,各自表述」,誰不莞爾?

 

性向與愛情的摸索是《藍色大門》的主軸之一,青春就是在摸索中啟蒙與成長。然而,《行動代號:孫中山》同樣出現了面具,卻不再糾纏於男女情愛,而是用性別混亂的外衣,來遮掩行動身份,以不合時宜的荒謬與乖張,突顯喜劇效應。

 

不管是阿左或者小天,他們都明白只要戴上了面具,就可以耍脫身份辨識,就可以為所欲為,明明是男生,卻選擇了美少女戰士的面具,不只是遮去了原本的「面容」,連「性別」都倒置了,這是精算後的心計。

 

其次,人人一個樣,個個都是美少女戰士,再也分不清楚你是那一個團隊的混仗,在戲劇中打造了笑點。黑暗中大家埋頭搬運孫中山,誰也不去細想何以人數多了一倍?一團混亂中,有便宜行事,亦有將錯就錯,更有瞎起鬨的喜感!

metings027.jpg 

而且目標既然鎖定孫中山,搬出不來,一切白忙,所以效法「西遊記」裡拔一把猴毛,吹口氣就可以幻化成諸多孫悟空的技法,先把孫中山綁上車,再來確立所有權吧,這又悄悄滲透了一則政治嘲諷:兩岸政權為了各自目的,同尊孫中山,卻又各行其是,例如「土地漲價歸公」的理念,不論你是左派或右派(同一所黃埔軍校裡,也曾訓練出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兩派軍人,各為其理念殺伐),最後的結果卻都是漲價歸「私」,有本事者全拿。

 

當然,分不清敵我陣營的美女少戰士們,不也宛轉指控了現行教育體制下,學子們有如罐頭生產工廠打造出來的「清一色」產品?sun777.jpg

 

就視覺效果而言,美女少戰士們的面具充滿了不合時宜的驚喜;就戲劇效果而言,美女少戰士們的面具開發了多元解釋的空間。面具是易智言的魔法棒,至於魔法效果有多強,就看觀眾的想像力有多廣了。

行動代號孫中山:青春

韋瓦第(Anton Vivaldi)的「四季」,大家耳熟能詳,除非你學音樂,否則你未能精準哼出這首名曲前三小節的音符,可是只要進入《行動代號孫中山》,「四季」的「春」就不時出來誘惑你,覺得似曾相識,卻又不敢相認,絕對的古典,卻又絕對的鮮嫩,侯志堅的改編音樂,替整部電影敷上一層魔法,輕輕一觸,人就眩迷了。

 

奧妙在於侯志堅用慢板取代了快弦急拉,用鋼琴取代了小提琴,明明是熟得不能再熟的旋律,經過這兩層處理後,氛圍全變了,一如舊時相識換穿新衣亮相,美好依舊,另有鮮潤風情,更加讓人留連難捨。

spring-sheet.jpg 

因為音樂如此特殊,我特別請教了易智言導演,因為他的《藍色大門》明顯受到巴哈音樂的影響(我最早看的是他的初剪毛帶,還沒有加進侯志堅的「藍色意識」的音樂),而《行動代號孫中山》則是直接點明了採用「四季」的「春」。

 

易導的回答如下(這一段,我相信是有關《藍色大門》的):「一般的想像,巴洛克音樂和青少年會有違和感,這種違和感,對我又是好玩的挑戰(因為我對這部電影有些搖擺,想做些新鮮的感受)。關於巴洛克音樂,其實大部分是直覺。一直覺得我拍的小朋友(指的是桂綸鎂和陳柏霖吧?)有種特別「安穩」的氣質,好像很適合巴洛克音樂。」

 

不過,我的理解有些出入,我倒覺得《藍色大門》的音樂風格是一種高明的「對位法」,焦燥的青春,急著尋找肯定答案的青春,安穩只是表象與假象,如果音符對準情緒去加料,只會更加花燥與狂火,反而少了沉澱反芻的力量,侯志堅的音樂適時讓青春行動,有了踏實的力量,可以反彈,可以跳升!

 

至於《行動代號孫中山》的音樂處理,易導的回應是:「至於這次的春天,開始時完全是直覺,後來用了喜歡「春天」這名字,更喜歡有種「戲要開始」的人為氛圍,而侯志堅居然也喜歡,就決定用了。」metings019.jpg

 

這段告白,說明了電影音樂中很多「不能說的秘密」,關鍵在於「直覺」,不管是「春天」這個「標題」帶來的想像靈光,或者是鋼琴慢板彈奏出讓人耳朵尖豎的「初戀」力量(那有一種讓人一「聽」鍾情的磁力),套句王家衛的囈語哲學就是:「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春天」的變奏與換器,就有了「堂堂溪水出前村」的昂然氣勢。

 

韋瓦第的「春天」充滿了生之喜悅,提琴以風起雲湧的振動氣勢,直接書寫青春萌動的力量,但是《行動代號孫中山》拒絕了韋瓦第的樂理,慢板輕敲的目的除了一新耳目的感官訴求之後,更是深入劇情血脈之後的詠歎,同樣是該欣欣向榮的春天,他們不能像其他草木一樣呼喊春天或者擁抱春天,不是不願,而是不能,他們必須先解決荷包窘澀的困境,他們的青春有著太多說不出口的壓力,慢板是被迫轉進的休止符,鋼琴則是單槍匹馬就得上陣的血色蒼白。metings009.jpg

 

易智言對青春的能耐拿捏得極其精準:他們可以憤世嫉俗,可以積極行動,但也只能以最陽春的方式,迎接突如其來的逆流;他們可以理直氣壯,可以咬牙拚到後,但是面對徒勞無功的青春虛耗,也只坐視缺撼還諸天地……這些無可奈何的青春,在極其緩慢,又極其清脆的「春天」主題召喚下,訴說著這些小草們正努力要扛舉冰封雪壓的冬寒,找到自己位階的吶喊。

 

除此之外,易導也分享了一個「消去法」的音樂選擇,他說:「關於音樂問題,我真的想不出什麼好的答案,就是感覺我拍的小朋友,好像適合這種音樂。也曾經試過搖滾,甚至電子,但是我和侯志堅都搖頭覺得不對,做音樂時好像成了削去法。這次本想用類似英國獨立搖滾,或是南歐吉卜賽的音樂,但電影中的小朋友比較呆,但又不夠狂,很難成局,最後還是回到了古典風格了。」易導的結論是:「每次做電影音樂,都像是賭局,沒有一定的章法。」

metings003.jpg

 

我的結論是《行動代號孫中山》音樂讓人聽見,讓人尋思,讓人體悟,侯志堅的設計讓音樂有魂,電影有靈,何其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