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教師:戰爭與影后

《鋼琴教師(La pianiste)》其實是一部沒有子彈的戰爭片。

 

這場戰爭以五個型態貫穿全片:母親Vs.女兒;老師Vs.學生;崇高Vs.傖俗;男人Vs.女人;理智Vs.欲望。最終要講的卻是一個「愛無能」的故事。

 

「性無能」通常是生理病癥,有部分受到心理影響,經過藥物治療通常可以痊癒;「愛無能」則是心理殘障,心病通常無解,所以鋼琴教授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最後只能一刀刺向左肩,寂寞又踉蹌地走出演奏廳,消失在車陣中。

 

人類行為研究家一直對於Testosterone(睪固酮或睪丸酮)的魔力很感興趣,因為我們表現在外的陽剛或陰柔舉止,往往受到睪丸酮的限制或誘導,那是家族遺傳的特徵,但是人類的行為卻也受到社會、禮教和環境的制約和激發,呈現不同的發展。有的讓人驚豔,有的讓人驚訝,導致了人與人間不同程度的緊張關係。

 

雨蓓在鋼琴世界裡優遊自在,但是卻有強烈的煩躁與不安全感,她受不了平凡庸俗的學生,卻又怕學生比她強,即使只是代替學生演出,也夠讓她的腎上腺素強烈噴發!她關切的議題一直是舒伯特和舒曼的音樂何等「崇高」迷人,為何卻都有染上梅毒和發瘋的「凡俗」疾病?

 

在欲望面前,人人平等;在權力面前,人人貪婪。她的心病,其實是花花世界的真相縮影,苦的只是編導集世間眾病於她瘦小的身軀上,對比得格外強烈。

 

雨蓓真正的毛病在於她根本不懂得怎麼接觸人,更別說去愛人了。從心理脈絡上探源,她的父親一直沒有出現在電影中,除了死去那天的短短一句話,沒有哀悼,也沒有眼淚,觀眾只看到她和母親相依為命,卻明白她可能是男性沙文世界的受害者,因而更能明白為什麼她對性,有那麼強烈的本能饑渴,卻只能在汽車電影院中偷窺自慰或寧可花錢去男人世界裡看A片。

 

至於母親的緊迫釘人,又愛又恨的母女關係,已然是男女情愛的變奏,最後母女在床上的情緒潰堤,讓人更添同情,卻又完全使不上力。

 

正因為愛無能,所以面對生物本能的性衝動時,她寧願用手和口撫慰男人,卻不願男人吻她,甚至發生性行為;她撩撥了男人的欲望,卻以強烈主觀的支配口吻喚來使去,享受男人的挫敗。

 

但也因為愛無能,一旦男性勢力昂掦抬頭,她的態度頓時丕變,想全力迎合,卻也因此優勢頓失,在緊張的男女關係中一再落居下風,再也無能扭轉。

 

Holly Hunter以《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奧斯卡封后,Huppert以《鋼琴教師》坎城稱后。兩人都是為了戲好情真,苦練琴藝而且成績奐然的女明星,但是程度有別。

 

琴藝上,Hunter是業餘的鋼琴愛好者,流暢樂音談出了抒情與言志;Huppert則是專業教授,氣定神閒中還要有大家風範,難度更高。

 

氣質上,Hunter啞口無言,嬌弱但有軔性;Huppert假面示人,霸氣中卻見卑微,因此在面對命運巨輪的輾壓下,Huppert的脆弱愈發襯托出人生海海,唯獨情字最傷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