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赫遜:愛滋診斷書

離婚後,洛.赫遜的電影事業如日中天,他與桃樂絲.黛合演《枕邊細語》,轟動各地,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票房明星。面對盛名厚祿,洛.赫遜理所當然過著「雙面亞當」的生活,公眾場合他是風度翩翩、韻事頻傳的風流小生模樣,私底下則與不少男性有過糾葛。

1966年,洛.赫遜與環球公司解約,主因是他已不如以往紅辣搶手。事業走下坡,洛.赫遜也才從大明星的虛矯傲岸身段中走了出來,回復了以往率直親和的個性。然而,更重大的改變是以前一直以事業為重的洛.赫遜,對性的需索日日增強。

1977年,洛.赫遜與「這一生最重要的人」湯姆.克拉克同居。

洛.赫遜以往的「戀人」總是一頭金髮,留著兩撇小鬍子的年輕小夥子,湯姆卻是頭頂見禿,身材已露福態的中年人,不過湯姆意志力強,人又聰明,對洛.赫遜而言還真是個棋逢對手的好同伴。

湯姆和洛.赫遜同居了十年,興趣相投是主要因素,兩人都喜歡打橋牌、養狗、品酒、觀賞美式橄欖球、應音樂和旅行,「每件事都自然配合得恰到好處,毫無勉強。」湯姆如是說過。

湯姆是美國娛樂圈頗具名望的公關人才,通人情、識大體,進退有據,洛.赫遜和他在一起根本無需擔心旁人言語。「我可以帶他去任何地方,」洛.赫遜說:「甚至引他覲見英國的瑪格麗特公主。」他們就是這樣公然無所忌諱地出入大庭廣眾。當然,那也是因為他們擁有一個法律關係的護身符-─湯姆身兼洛.赫遜的私人公關。

湯姆曾經為洛.赫遜舉辦了他一生難忘的五十大壽生日宴會,那是個花招百出的化裝舞會,現場賓客高唱生日歌,然後對著只穿一條丁字褲、昂然闊步由樓梯走下的壽星猛吹口哨,喝采狂吼。

這對相差五歲的「戀人」同居三年後開始爭執吵架,主要是年輕湯姆太過保護洛.赫遜,事事盡心;然而洛.赫遜並不稀罕,反而覺得湯姆干涉太多。別人「床頭吵架床尾和」,他們卻因而裂縫越來越大。

花心是最根本的問題,洛.赫遜從來不想從一而終,經常出外偷香。密友喬治和馬克對他有時出入低級同性戀酒吧提出抗議,他還會振振有辭地辯解說:「我只是想去看看,我們應該看遍生活中的事事物物。」

1982年秋天,湯姆和洛.赫遜的關係陷入冰點。洛.赫遜對只能演出平庸的電視影集深感怨煩,盛名不再更讓他洩氣。終於與湯姆分房,一年後更結束了這段「五年天堂,五年地獄」的十年同居生活。

與湯姆分手前,洛.赫遜另外認識了年輕高大、金髮的馬克.柯里斯欽(Marc Christian)。洛.赫遜對於這位新歡相當癡迷,湯姆前腳搬走,柯里斯欽後腳就進了洛家門。洛.赫遜遠赴以色列拍《奉使記》時,兩人還如火如荼地寫了一大堆肉麻情書。

但是柯里斯欽並不「可愛」,洛.赫遜很快就查出他不但曾經「賣身賺錢」,而且是故意要以色相來釣洛.赫遜上鈎的。短短四個月的激情剎那間就化成了灰爐,兩人很快就分房;柯里斯欽還理直氣壯地告訴朋友那是因為他受不了洛.赫遜晚上睡覺會流汗。洛.赫遜對柯里斯欽極不信任。後來他不肯告訴柯里斯欽他罹患愛滋病,主要就是因為柯里斯欽曾經威脅過,要將洛.赫遜是同志的內幕情報賣給「國家詢問報」。

後來,洛.赫遜病倒巴黎,他已罹患愛滋病的真相大白於世,柯里斯欽才如受雷殛般,既憤怒又惶恐地以「直接受害人」的身分要求賠償。

洛.赫遜是在以色列拍片期間,體重開始銳減,當時還沾沾自喜,認為可以不再中年肥胖。不過,密友柯里斯欽那時已經注意他身上傳出異味了。「後來我想起來,我哥哥死之前身上也有這種味道。」柯里斯欽說。

湯姆.克拉克認為洛.赫遜可能是1981年十一月,在西好萊塢的希達西奈醫學中心動心臟手術時,經由手術輸血而感染AIDS病毒的,因為那所醫學中心附近的居民,同性戀者占了極大比例。

洛.赫遜原定1984年六月五日那天,動手術割除脖子上那顆大紅粉刺,但是醫師提前一周打電話給他,嚴肅地告訴他切片檢查報告:「你得了AIDS!」

洛.赫遜沒有告訴任何人這個消息。六月五日當天,馬克還是如期開車載他去醫院施行切除手術,事後並請洛.赫遜吃了一頓他最喜歡的午餐。然後,洛.赫遜才慢條斯理地告訴馬克,他得了二十世紀黑死病。

洛.赫遜隨後又向UCLA研究AIDS權威醫學中心求診,醫生告訴他:「如果我是你,我會趕緊安排後事。」洛.赫遜對醫生的答復相當氣惱:「我要打倒AIDS!而且醫生都錯了,我沒有得AIDS!」

罹患絕症的病人總是要經歷「恐懼」、「拒絕承認」、「生氣」和「接受事實」四個階段,洛.赫遜也不例外。不過,洛.赫遜居然順口又問了醫生:「還可以有性行為嗎?」醫生告訴他AIDS會經由性行為傳染,最好是配戴保險套。

詢問歸詢問,洛.赫遜還是滿有天良的,他悄悄發出匿名警告信給曾經與他有染的斷袖同志。信上大意是說:「嗨,很抱歉通知你,我已經染上了AIDS,為了你的健康著想,我建議你趕快去找醫生檢查。」

洛.赫遜的垂死掙扎,過程相當艱苦。他曾經希望自己心臟病發,一死了之;他也曾不顧醫生勸告瘋狂酗酒,有人勸他,他還會惡狠狠地說:「我沒有病!我沒有病!」

1984年八月,洛.赫遜聽說法國發明了壓制AIDS的新藥,兼程趕往求診。七個星期的治療後,醫生告訴他血液裡已經沒有發現AIDS病毒,體重也保持不再下降了,但是病還沒有好,必須繼續服用新藥,否則病毒會再滋生。

洛.赫遜隱瞞了醫生後半段的話,裝出興高采烈的樣子,堅持回美國去工作,他說:「巴黎太冷了,又沒有事做,我的病已經好了,我不要再聽到巴黎這兩個字。」

過了半年,他還是被迫重回巴黎,只不過那時他已經病容枯槁,生命之燈搖墜得直如風中殘燭,大羅神仙也救不了他了。

洛赫遜:生死見真情

洛.赫遜一生雖是雕刻假面的「幻象大師」,但與他合作過的女演員,如桃樂絲.黛和伊麗莎白.泰勒卻都非常珍惜懷念曾經共事的時光,因為,洛.赫遜很懂得女性心理

例如,他在一九六一年與桃樂絲.黛合拍《愛人回來》時,為了排遣拍戲無聊,他就拚命朝桃樂絲.黛扮鬼臉,鬧得桃樂絲.黛正經不住,笑意頻仍,連吃了十二次NG才完成,這段往事至今仍為她所津津樂道。

例如,洛.赫遜第一位同居密友傑克的媽媽與妹妹,都是他的標準影迷,有一次,她們也擠在影迷人潮中狂聲嘶叫著洛.赫遜的名字,洛.赫遜側頭看到她們,乃排開人群向前和她們握手,還親了面頰,使得她們又感動又驕傲。「洛.赫遜其實並不需要那樣做,」傑克後來回憶說:「但他就是那樣周到,使得我們不能不愛他。」

洛.赫遜讓人懷念的地方,除了他的熱情,就是體貼。

洛.赫遜在油盡燈滅之前,依然興致勃勃地演出了電視影集《朝代(Dynasty)》,而且每次播出第二天,他總會逼問好友是否看了昨天的影集,「我想我演得好極了!我初出道時就是那副樣子!」

可是,很快地洛.赫遜就收到了要他與女主角琳達.伊凡絲親吻的《朝》劇新劇本。

洛.赫遜傻了!怎麼辦?

那時候,接吻被認為是傳染愛滋病的主要途徑,洛.赫遜不可能毫無理由地去要求編劇修改劇本,「好萊塢大情人拒演吻戲?」鐵定會被傳播媒體追根究底地誇張渲染。除了狠心吻下去,否則他只好公開承認他得了愛滋病啦!

經過一星期的考慮,洛.赫遜作出了「事業選擇」–吻吧!洛.赫遜一生向來都是事業第一,愛面予的他說什麼也不肯在真相未明前自揭瘡疤。

拍吻戲的那天,洛.赫遜事先用盡了他所有的漱口水、香水來「消毒」,才披掛上陣。事後,他很洩氣地說,那天是他一生中最悲慘的日子之一。

後來《朝》劇播出時,「密友」喬治反覆仔細看了幾回錄影帶後,他鬆了一口氣。「洛.赫遜真可愛,」他說:「我清楚地看到洛.赫遜緊閉雙唇,側著面頰低吻而下,但是他始終沒有張開嘴伸舌,更別提什麼唾液接觸。」

《朝代》接吻事件後來終於喧騰一時,不少年輕影迷對洛.赫遜死要面子,不惜「傳染」琳達.伊凡絲的不道德行為反應激烈。倒是身歷其境的琳達對於洛.赫遜的「節制」行為了然於胸,雖然還是不愉快,但是畢竟不曾因而染病,只好對洛.赫遜那種「自以為是」的「周到」默默寬容了。

就在洛.赫遜奄奄一息的時候,影響他一生最重要的人湯姆克拉克Tom Clark回到他身邊來了。

滿懷忐忑心情的湯姆,全身顫抖地走進洛.赫遜的病房,只見洛.赫遜眼睛一亮。隨後,兩人只簡單地互相問好,但是從洛.赫遜的目光和聲音之中,湯姆知道「過去的不快都已隨風飄逝,一切又都恢復從前了」。

從此,湯姆每天早上八點就到醫院陪洛.赫遜,一直待到晚上九點才走。每天,湯姆就負責讀報給洛.赫遜聽,陪他看電視,連哄帶騙兼脅迫地要他多吃東西。洛.赫遜在湯姆面前也馴若綿羊,珍惜短暫的黃昏聚守。

湯姆重回洛.赫遜身旁時,馬克Marc Christian曾經懷疑他別有企圖,特地找他密談,告訴他洛.赫遜預立的遺囑上並未列他姓名,將來他分不到一毛錢遺產。

湯姆則漠然地告訴馬克:「我才不管什麼遺囑或愛滋病,我只想陪洛.赫遜度這段最後的時光。」

洛.赫遜堅持要死就死在自己的床上,所以從醫院搬回家中,湯姆也重返舊巢,日夜相守。白天,湯姆代他過濾訪客,入夜後則上床陪他度過漫漫長夜。「有時候他會握著我的手。」湯姆說:「我想他很了解我,整個晚上我會儘量多找些話題和他聯天,讓他不覺孤單。」

過世前一個月,洛.赫遜特地鼓起精神,在兩位護士的撐持下,手捧蛋糕,主唱「生日快樂歌」為湯姆慶生。湯姆沒有想到病入膏肓的洛.赫遜居然還記得他的生日,整個人為之泫然欲泣!

回家等死的最後一個月前,他的密友懷著複雜難宣的矛盾心情,衝進他的房間,告訴洛.赫遜:「你成了世界英雄啦!」

洛.赫遜不相信,「我沒有做什麼事啊!」他說。

「你罹患愛滋病的消息已經成為轟動全世界的頭條大新聞了。就因為你的知名度,各國政府都撥出大筆專款來研究防治愛滋病了。」

洛.赫遜還是不肯相信。

「我們已經收到三萬封來自各地影迷的信,」馬克說:「你現在的知名度,比你以往主演的六十四部電影時期都要紅。」

洛.赫遜沒有料到他傾全力遮掩的醜事,居然會為他帶來世人好評。他從來不是正義勇士,他從來也不想公開他的私人內幕,但是就在紙包不住火的最後關頭,他不得不承認他是同性戀,也罹患了愛滋病。而世人實在厚愛他,震驚之餘,並未苛貴他,反而多方鼓勵。只可惜時日已無多,洛.赫遜已無能利用此一大好時期「反敗為勝」了。

湯姆曾經數度試著鼓舞洛.赫遜的求生意志,要他像往日一樣再和他攜手並肩作戲,但是洛.赫遜不再堅持作「幻象大師」了,他告訴湯姆:「不必了,湯姆,我已經準備好上路了。」

上路之前,洛.赫遜作了他一生最明智的抉擇--讓真相大白。

他以臨終告白的方式,在過世九個月後刊印了傳記「洛.赫遜的故事」,讓世人看到了被稱為「孽子」的同性戀者的真實面,他們也是人,有欲望,也有膽怯,和懦弱的時刻,卻也有濃情高義、肝膽相照的時候。

洛.赫遜離開人世已經二十年了,他的好友伊麗莎白.泰勒曾經立志要做愛滋大使,為愛滋研究募款,要呼籲世人重視愛滋病患的人權,然而愛滋病和同志之間的關係已非等號,愛滋病的HIV病毒早就透過輸血、共同針頭,或者垂直感染的方式繼續傷害著許多無辜的人們,天主教依舊排斥同性戀,同志電影依舊觸動著世人的敏感神經,創作者依舊要以隱諱的方式探索同志的卑微處境……

對抗愛滋的人士已之誓要在2030年之前擊敗愛滋病毒,愛滋病已受到全球公益人士和醫界關心,致力解開致病謎團,做為早期的愛滋名人,洛.赫遜的誠實告白,解開了許多謎團,撥開了許外迷霧,或許這也是孽子能為世人所做的回饋了。

戰龍無畏:跟導演讀書

如果你工作忙碌,沒空去挑書,或者,嫌書海太遼闊,無處下海撈針,跟著名導演一起去看書,也許是個最省力,又能增長見聞,更能跟上時代流行的方式。

跟著紐西蘭導演彼得.傑克森讀書就是一種方式。

1999年之前,台灣人讀過《魔戒(Lord of the Rings)》小說的人並不多,但在彼得推出《魔戒首部曲》之後,《魔戒》三部曲小說狂賣暢銷,讀者和書商都笑開了懷。

彼得.傑克森最近開出了兩本書書單,應該又會在書市上造成一陣轟動,首先是女作家艾莉絲.席寶(Alice Sebold)在2003年出版的暢銷書「可愛的骨頭(The Lovely Bones,台灣的譯名叫做:『蘇西的世界』)」,另外則是納歐密.諾維克(Naomi Novik)所寫的奇幻小說三部曲「戰龍無畏/飛天巨龍(Téméraire)」

彼得預期在2007年的秋天推出《蘇西的世界》,故事描寫一位十四歲少女蘇西(Susie Salmon)遭鄰居少女哈威強姦謀殺後,魂魄上了天的所思所想,小說的第一句話就是:「1993年12月6日,我被謀害時不過14歲。」接下來就是蘇西站在天堂上回看人間,看到悲傷的母親,也看到悲憤的父親遷怒她的好友克拉莉莎,要她為女兒的死贖罪,天堂人間的對話與觀點,就是小說的趣味所在。

天堂景觀到底該長成什麼樣子?正是彼得在《蘇西的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他認為原著小說對天堂景觀的描寫相當簡略,一切都訴諸讀者自己的想像,「蘇西上了天堂後該變成什麼樣子?天堂又該是何等模樣?其實都是電影可以表現的空間,」彼得.傑克森說:「我會盡量做得優雅、感性,不能虛情假意。」

不過,如果你是彼得.傑克森的影迷,你可能會對他剛買下版權的「戰龍無畏/飛天巨龍」更感興趣,納歐密.諾維克的小說其實是三部曲,包括了「王之龍(His Majesty’s Dragon)、「玉之棘/勇闖皇城( Throne of Jade)」 和「黑粉戰(Black Powder War)」.三本,重點是在第一集中,英國海軍艦長威爾.勞倫斯(Will Laurence)在迎戰拿破崙王朝大軍之前,意外攔截到一艘法國貨船,上面載有一枚巨大的龍蛋,那是中國皇帝(應該是清朝乾隆皇嗎?哦,不,拿破崙在第一共和執政那年,乾隆剛好駕崩,那就應該是嘉慶君了)送給拿破崙的禮物。後來,龍蛋孵化,小龍出世,名字就叫做Téméraire,威爾理所當然成了小龍主人,進一步把小龍訓練成空軍,成為迎戰拿破崙大軍時最神勇的空中武力。

「飛龍在天」語出易經,金庸寫成降龍十八掌之後,大家還是只能想像,一直要到《魔戒》電影中,你才看到戒靈騎在龍背上,垂天而降,摧枯拉杇的驚人武力,彼得早就懂得如何駕馭飛龍,《戰龍無畏/飛天巨龍》的速度和威力肯定會更上層樓,更讓人期待的,「我最感興趣的題材就是:『奇幻』和『史詩』,」彼得.傑克森說:「《戰龍無畏/飛天巨龍》剛好兼而有之,你想想看,拿破崙軍團大戰飛天巨龍的場面有多壯觀,看電影的人不就愛看這種場面嗎?」

小說這麼多,彼得為什麼會選中《戰龍無畏/飛天巨龍》呢?他的簡單回答,其實很能道出他的選材品味,也可以做為年輕作家的寫作參考,他說:「首先,每回讀小說時,眼前都彷彿有影像歷歷如現。其次,小說寫得好的魅力還包括:故事新鮮,有原創力,而且節奏快速,角色鮮活,而且性格真實。」

嗯,我應該把這幾句話送給台灣的新生代作家九把刀。

賣身賣子宫:虛假人物

知識份子都有身段,很難放下象牙塔內的虛矯身段,深入底層,關心與挖掘更多的人生不平事,即使給你一台攝影機,也未必能做出反應真實的調查報導。

 

香港導演邱禮濤執導的《我不賣身,我賣子宮》,以在九龍深水埗的公寓中比鄰而居的兩位女子來探索底層悲情,主題符合寫實主義的取樣,手法卻與寫實主義大相逕庭,他設計了黃秋生(飾演保險業務員)與森美(飾演攝影師)兩位外來者,用他們的眼光與力量來刺激化學效應。

 

sale1202.jpg

邱禮濤對於森美飾演的阿志攝影師,其實原本是有一點批判企圖的。首先,他想要拍攝勞工的零工生活,為了先有生活體驗,於是到了勞力市場去應徵零工,年輕力壯的他很容易就被工頭挑中,但是他的生活體驗卻可能剝奪了真正需要這份工作來維持生計的平常人,於是黃秋生橫刀切入,直接告訴工頭,年輕人沒有經驗,志不在此,不耐操的,尤其他還隨身帶了本英文書上工,顯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可信靠。

 

這款連罵帶眨的人物出場法,確實還算新鮮又犀利,堪稱是《我不賣身,我賣子宮》最來勁的人物設計,而且黃秋生壞了森美的好事之後,卻也開始算計起可以替這位年輕人設計何種保單?也替電影的「功利人生」帶來了淺淺的逗笑效應。

 

不過,森美的角色卻是蒼白又空洞的,打不成零工,他轉而接受了到中國礦坑的採訪任務,拍回了許多礦工生活照,看似符合文藝青年的入世演出,卻被編輯一句話給洩了氣:「你怎麼都沒拍出他們的手指呢?」是啊,不是人到了礦工現場就一定能捕捉到他們的靈魂,煙塵滿面的造型確實是清楚鮮明的生命影像,但也只有真正用手掘過煤,流過汗,或許才可以從他們已經粗糙又扁凹,而且還納藏著無數煤垢的手指中,體會出他們奮鬥人生的辛酸歷程。

 

True091.jpg

平心而論,森美的角色算是《我不賣身,我賣子宮》中最有進化空間的角色,一開始他是半吊子的知識份子,等到受命去拍攝妓女黎鐘鐘(劉美君飾)的故事時,才算懂得了如何登堂入室。但是,導演對他的期許卻是小丑多過小生,他想接近黎鐘鐘,卻老是不得其門而入,所以用現金買採訪之外,只能像是八卦雜誌的狗仔攝影一路跟蹤偷拍,他的躲藏身影成了笑譚,只能在門外梭巡的遙遠陌生,更在另一位女人黃蓮花終於在公車上生產時達到尷尬的最高點,因為他既欠缺了專業攝影的直覺反應(搶快就按快門,不用近身也能完成難得一見的生命採訪),更少了急著扶弱濟貧的男兒血性(雖然是插花的配角搶走了他跟拍的主戲,但是生死關頭的熱情義助,不正是他做為調查報導記者的人生信念嗎?)

 

總而言之,阿志的角色欠缺了靈魂說服力,只像是串場花瓶,導演只是想透過他的攝影作品做為片尾時,黎鐘鐘的生命轉機,問題是一位永遠得不到被攝者信任,只能靠著偷拍去揣摸主角心情的遙遠採訪,能產生多大的震撼?沒有氣質與靈魂的阿志,他所完成的作品不但捕風捉影,隔了好幾層,也只是導演一廂情願的道具而已,黎鐘鐘不會在乎,觀眾也不會感動,只有熟識黎鐘鐘的黃秋生因為看到這樣一則報導,再度決定改變人生路程,願意中途下車重新開始,一廂情願,不幸就成為《我不賣身,我賣子宮》不上不下,不商業亦不藝術的曖昧關卡了。

賣身賣子宮:女性拼圖

 

香港導演邱禮濤的《我不賣身,我賣子宮》,光看片名,電影的旨趣已然彰明。

 

這是一部描寫兩位香港女人的故事,她們同樣只能靠肉體營生,差別只在於一位賣身,另一位則是賣子宮。賣身的說法比較傳統,簡而言之就是別無長技,又染上毒癮,所以自願為娼妓;另一個則是從中國大陸嫁到香港,貪圖居留權及多賺一點錢的需求,所以自願嫁給香港老男人,賣子宮只是個象徵說法,她用子宮受孕,來改變自己的人生際遇。

 

賣身也好,賣子宮亦好,兩人同居在香港九龍西北的深水埗的公寓裡,當然就是一種刻意經營的戲劇對比,黃婉伶飾演的黃蓮花已經替港佬生子一女,肚子裡還有一對雙胞胎,但是老公還有元配及子女,她是道地的二奶,而且打工維生的老公也因工墜樓而亡,她只分到一點微薄的喪葬奠儀及保險費,她要如何迎接未來?至於她和同住一棟公寓的妓女黎鐘鐘(劉美君飾),則是不時擦肩而過,黎鐘鐘不忘逗小妹妹開心,黃蓮花卻嫌黎鐘鐘低賤,既怕教壞了妹妹,更怕染病的她傳染了疾病。

 

Tru09.jpg

對比,原本是突顯戲劇高潮的手法之一,身體與子宮,原本都是人體器官,有的人,伺候的男人比較多,有的人則是只有一位男人,不以數量來秤量,而以動支身體器官的方式來維生,卻也更像一部無助人生的平面圖。器官營生術的對比,即使刻意,但能準確呼應劇情走向,只能說刀法鮮明,斧鑿甚深,倒也無甚大礙。

 

關鍵在於導演能不能在排列戲劇高潮時,帶出多強,又多意外的衝突?黃蓮花與黎鐘鐘都靠出賣身體才能熬過今天,等待明天,但是邱禮濤的最氣弱的地方卻在於交代她們的昨天時,是那麼的蒼白與無力。

 

首先,黃蓮花是因家貧,所以不嫌老公老醜,錢又不多(也可能是遭蒙騙),所以寧願做二奶,只圖取得前往香港的身份証,換得港幣好衣錦還鄉,但是她所遇非人,意外頻傳,卻在徬徨街頭時,赫然在電視新聞上發現前男友竟然成了人權鬥士,要為新移民爭取工作權(他也是為了換取居港權,所以拋棄蓮花,娶了香港女人來順利赴港),異地相逢,人事全非,這種滄桑滋味當然叩人心弦,卻因缺少前塵往事的積累,一下子就要推銷給觀眾,太過勉強刻意的手法,快速讓勉強要擠出的一點眼淚,又快速消退。這一切攸關著導演說故事的功力。

 sale201.jpg

另外,黎鐘鐘的問題也差不多。她是一位不時會摀著嘴的女人,或許是因為一嘴爛牙,或許是因為口臭,但是導演沒有讓男人的反應來說明她的生理困擾,後來竟然發展成為她急著迎來送往,原來是只圖整治自己的牙齒好回家探視重病的母親。她屬雞,出生後祖父與父親相繼辭世,江湖術士鐵口直斷是她命運相沖,剋死了家中男人,但是這又與她後來在自己家中養雞,甚至在馬路邊為眾雞立下生靈牌位,不時上香,有什麼必然的內在邏輯呢?

 

單獨來看,黎鐘鐘的每一則生命軼事都很富傳奇色彩,從剋男、養雞到牌位似乎都可大做文章,甚至她的名字「黎鐘鐘」,都還是配合恩客黎鐘而取的,黎鐘每回見到她都會說要不是她接客太多,他所有的兄弟都做過入幕之賓,面子上太難看,所以才會另外想要回大陸去娶中國妹。故事很多,傳奇性亦夠,但是一切只像剪貼,沒有關懷,更沒有同情與理解,即使黏貼在同一捲膠捲轉盤上,亦無法拼組出一個感人的故事。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本片也被稱為《性工作者2》,是邱禮濤持續探性工作者的系列作品,但是從片名來看,顯然賣子宮的黃蓮花才是主線,賣身的黎鐘鐘其實只是搭配黃蓮花的副線。但是黃婉伶的表演既傳統又平板(那攸關劇本深度不足);劉美君的容貌與身材都不差,卻不符合電影設定的流鶑定義,她因為染上毒癮,所以只能靠身體還債,但她癮頭犯時的表演,卻只像是伸個懶腰一般,遠不如《門徒》中的張靜初那樣掙扎起伏,令人印像深刻;比較清楚的表演印記反而是永遠穿不好那雙高跟鞋,走路永遠扭擺擰腳的模樣,至於她和黎鐘的恩客交易情更陌生又遙遠得像是一則荒野傳奇,看不出任何心裡糾結與期待(願意冠男人的名姓,內心裡要有多少的癡想呢?不是免費貼送,更不是用片尾字幕時的餐飯廝守可以交待的)。

 

劉美君戲演得很用力,卻累積不了動人的戲劇力量,看完《我不賣身,我賣子宮》,不禁想要問去年的金馬獎評審,真的沒有其他人好選了嗎?她是如何成為影后的呢?

MTV電影獎:目瞪口呆

MTV電影獎最吸引我的地方不在於誰是最後贏家(事實上,沒有多少人在意或記得MTV電影獎的最佳影片或最佳男女主角究竟是誰?),我感興趣的重點在於MTV電影獎的分類。

 

有些獎講究傳統和正統,定規矩的人講究正統,不太接受挑戰,後繼的人只能跟著傳統走,不太敢創新嘗鮮。多數的電影獎因此都被傳統與正統給緊緊掐住了脖子,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年輕人接受MTV音樂影帶的快速剪接與表現手法,因運而生的MTV電影獎因而也在傳統的夾縫中殺出自己的道路,因而得能在年輕世代的影迷心目中產生了一定的共鳴效果,是的,奧斯卡追求的是影響力(不管是票房口碑或藝術指標,希望藉由奧斯卡的標籤,發揮加持效果),MTV電影獎的目的則在激發影迷的共鳴,特別是一些大人不看也不恥的作品,卻能說出青春孩子心聲的作品。

 

今年MTV電影獎的競爭大局是《暮光之城-無懼的愛(Twilight)》對決《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就算《貧民百萬富翁》有了奧斯卡的金獎光環,但是遇上了年輕人當家的MTV,沒有人敢打包票,它一定能打敗《暮光之城-無懼的愛》,理由很簡單:評審決定了結果,不一樣的評審,可能就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給獎結果,事先難以預料,其實也成了MTV電影獎就算在五月卅一日才頒獎,照樣有許多年輕人巴望著能選出最合他們口味的作品。

 

MTV電影獎有一半的獎項符合傳統電影獎的分類方式,例如最佳影片共有五部入圍,除了《暮光之城-無懼的愛》與《貧民百萬富翁》之外,還包括了《鋼鐵人(Iron Man Iron Man)》、《蝙蝠俠: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歌舞青春3:畢業季(High School Musical 3: Senior Year)》,是的,不要懷疑,不但《蝙蝠俠:黑暗騎士》不能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怨氣在此大吐一氣,《歌舞青春3:畢業季》更直接說出了年輕人的心聲,年輕人的電影獎就頒給他們愛看的青春電影吧!

 

年輕人就愛走自己的路,不管成人嫌他們標新立異或者品味不高,都沒關係,自己開心,電影看得開心,給獎也給得歡聲雷動才符合他們辦電影獎的最大目的,於就是有了「Best Villan/最佳反派獎」,「Best Comedic Performance/最佳喜劇演出獎」、「Best Fight/最佳打鬥場面獎」、「Best Kiss/最佳吻戲獎」以及「Best WTF Moment/最佳目瞪口呆時刻獎」,其中最搞怪的當然要數年輕人最創的怪字「WTF」,其實,「WTF」等於美國人的口頭禪俚語,意思就是What The Fuck,我不太能找出完全貼切的翻法,只能用目瞪口呆來形容一二。 

 

入圍的五部作品分別是:

▲《寶貝媽媽(Baby Mama)》中女主角Amy Poehler尿急,打不開馬桶蓋,只好蹲到洗臉槽去反尿尿的爆笑場景;

 

▲《刺客聯盟(Wanted)》中女主角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那顆會轉彎,可以接二連三解決所有刺客聯盟中的頂尖高手,甚至自己也逃不了的子彈;

 

▲《貧民百萬富翁》中飾演少年賈默的Ayush Mahesh Khedekar為了爭睹明星風采,不惜使出「屎遁」的「下策」帶著一身「黃金」嚇跑所有閒人如願以償的傳奇;

 

▲《開麥拉驚魂(Tropic Thunder)》男主角班.史提勒(Ben Stiller)入戲太深,意然親吻起那顆拿在手中的敵人人頭;

 

    《忘記莎拉馬歇爾(Forgetting Sarah Marshall)》中老是吵吵鬧鬧,嚷著要分手的情人冤家,一旦全身上下精赤全裸,大概就沒時間再鬥嘴了。

 

其實,這五部戲我只看過三部,其他兩部的入圍片段全都是看MTV電影獎官網上的附掛影片檔才能略知一二的。是的,電影獎要打動年輕人的心,就要用他們習慣的語言來對話,包括獎項設計、名稱和內容呈現的方式,有空,請大家上MTV電影獎官網看看,人家辦得多熱鬧,讓觀眾玩得開心,也就會想起當初在看電影時那種驚聲尖叫的目瞪口呆經驗(即使你錯過了這些片段,透過官網上的介紹,你也大概跟上了潮流,不會遜色太多),善用網路優勢,懂得結合年輕人看電影時追求的過癮刺激,這個獎真的就能自成一格了。

麥可福克斯:打擊魔鬼

人生難免老病,艱難的不是如何抗拒老病,而在面對老病。

 

多數人都不願自己的老病模樣顯現在別人眼前,因為老病意謂氣弱,氣色必定不佳,特別是一向給人光鮮感覺的名人明星,最怕引發世人由衷一歎的感受。

 

我可以理解一代紅伶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急流勇退的心情,她是從默片進入有聲片時,歐陸最紅的女星,但是1941年拍完《Two-Faced Woman》後,才37歲的她,受到二次世界大戰的衝擊,認定世局已變,過去的努力算是有一點價值,可以寫進歷史,於是毅然宣布息影,移居紐約,從此過著隱姓埋名,在住處種花養草的恬淡人生。

 

garbo.JPG

她一旦息影,就真的息影了,紅塵萬端情緣再也牽動不了她的心,沒有人知道年邁的她究竟如何了,神秘的嘉寶成了媒體圈的神話,嘉寶在84歲那年辭世時,世人依舊只記得《茶花女(Camille)》和《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中的她,美麗就此停格,記憶永遠如此黃金,你不能不讚美,她其實是最聰明的女人。

 

老病上門前,嘉寶就選擇了離開,其他人卻未必有選擇權,一旦被老病選中突襲時,也只能黯然接受,主演《超人(Superman: The Movie)》系列電影,贏得影迷愛戴的影星克里斯多夫.李維(Christopher Reeve)是另一個例子。

 

我清楚記得1995528那天上午,我正擔任TVBS午間新聞的製作人,國際中心主管在報稿時通知有一則外電,《超人》影星克里斯多夫.李維墜馬,脊椎嚴重受傷,可能會全身癱瘓,我幾乎毫無猶豫,就把這則新聞排到最新即時新聞的第一區塊中了。「超人不再是超人,竟然也癱瘓了!」我心中想著,凡認識他,喜歡他的影迷應當也都會油生如許歎息。

 

此後的李維只能靠輪椅代步,但是他沒有因此灰心喪志,不但成立了基金會,推動幹細胞研究,盼能幫助脊髓損傷的人找回行動自由,他在2004年辭世前奮戰不懈的鬥志,其實讓更多影迷看到「超人」的底層意義。

 

最近在時代周刊上讀到了好萊塢影星麥可.福克斯(Michael Fox,對不起,我真的沒有辦法接受台灣片商把Michael翻譯成米高,就允許我續用麥可吧)的訪問,他曾經因為主演《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系列電影,成為1985之後最紅最搶手的明星,但在1991年拍攝《好萊塢醫生(Doc Hollywood)》時才驚覺自己的身體有了毛病,可能罹患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他曾經試圖隱瞞,也曾找到替身來演出自己可能會穿幫的一些動作,但是1998年時他終於坦然面對病情,接受電視訪問,坦承自己罹患了巴金森氏症,他也同樣以自己的姓名成立基金會,推動幹細胞研究,希望找出治療巴金氏症的良方。

 

michael-j-fox.jpg

「一旦疾病找上了你,你別無選擇,只能接受。」麥可在訪問中如是說,他就像叫你起床的鬧鐘,提醒你,只要是人,都會死,你就得即早面對。」我相信他不是一開始就這麼豁達的,可是一旦他能說出:「上天賜給我演戲的才情,但要我去致力推動疾病研究,卻又是另一種特許的使命。」我更相信他已經走出生死迷宮,找到自己的道路。

 

主演《回到未來》之前,他只是美國電視影集《Family Ties》的主角,連拍三集的《回到未來》確實改變了他的演藝道路,那種駕著流線型跑車在時光隧道和電流與氣流的世界中穿梭來去的夢幻歲月,讓他享受到了飛翔於雲霧中的名利滋味,只可惜短短的七年內,病魔就找上了他,他未必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學道理,卻也避開了生死玄關的哲理辯論,趁著有限青春,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也許「死後方知萬事空」,但是能為後人多盡一份心力,改善一點醫療環境,還是值得行舉手禮致敬的。

威廉戈曼:傳奇編劇家

「如果有人要拍歐巴馬(Obama)的勝選電影,第一場戲應該從歐巴馬的共和黨競爭對手馬侃(John McCain)的團隊辦公室開場。」現年七十八歲的好萊塢知名編劇威廉.戈曼(William Goldman)一出招就很驚人。

 

不從主角本身開場,卻選擇競爭對手,為什麼?當然是因為歐巴馬是史上第一位競逐總統的黑人,馬侃陣營想出的反制手段之一就是找來女性副手做搭檔,「所以,第一場戲就應該是馬侃在辦公室裡密會阿拉斯加州州長Sarah Palin。」民主黨選黑人競逐總統,共和黨就選擇女性做副手,兩個陣營的性別與種族盤算,形成了美國2008年總統大選時最精彩的選戰策略。

 

這個劇本還沒有人寫,也沒有這個電影企畫,一切都只是威廉.戈曼在接受英國衛報記者訪問時,隨口即興拋出的議題。只是,光就這麼一個小小的例子,我們就已經看到了這位知名作家的尖銳觀察,至少,他知道怎麼說好一個故事。

 

sun59.jpg

威廉.戈曼曾經以《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和《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兩片獲得過奧斯卡編劇獎,曾在1982年出版過一本名叫「銀幕交易探險記(Adventures in the Screen Trade)」的書,大爆好萊塢的內幕,其中最知名的一句名言就是:「沒有人知道啥(nobody knows anything)」意思指的是電影會不會賣不賣座?事先根本沒有人料得到,一切都是事後諸葛,贏家說了算,例如,他舉例說:「誰知道《即刻救援(Taken)》的票房會衝破上億美元?誰會相信都快花甲的連森.尼遜(Liam Neeson)竟然還能生龍活虎地演出動作片?當初不是有片商根本不看好《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建議直接發行DVD就好了?我真的很想知道當年做這個決定的人究竟是誰?後來到底怎麼了?」

 

很多人都形容拍電影像豪賭,人人有信心,個個沒把握,最好的點子可能變成大爛片,不堪入目的小說卻可能變成經典大片,威廉.戈曼也曾經看走了眼,拒絕了《教父(Godfather)》與《超人(Superman)》的劇本邀約,至於他精心創作的《虎豹小霸王》也曾經被影評人批評為「慘不忍賭」,結果不但大賣,還創造了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的一世英名,最近還有人打算重拍呢。

 

Marathon Man09.jpg

衛報記者Joe Queenan的這篇訪問主要是記述戈曼的傳奇人生,偶而聽他月旦銀幕傳奇,還算有趣,例如他就盛讚《霹靂鑽(Marathon Man)》的天王巨星勞倫斯.奧立佛(Laurence Olivier)的事必躬親與活力無限,拍片時他都已經六十九歲,可是要演起那位可以拿牙鑽來折磨拷問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時,他可沒有半點鬼混,即使膝蓋腫脹,行動不算方便,卻依舊挺直身子一再排演,他看到的就是一位大明星的敬業與專業,「因為他是勞倫斯.奧立佛!」聽到一位大師讚美另一位大師,真的就讓人油生「典型在宿昔」之歎!

 

他也對已經78歲的的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 for)讚譽有加,「很多導演到了六十歲就不行了,」他說:「不是太有錢,不再有拍片衝動了,就是沒力氣再拍片了。」長命,而且活力充沛是老導演還能奮戰不懈的關鍵,他所點出的生命幽微,確實發人深省。

 

當然,他也不忘替年輕人打氣,例如他從小的寫作就不怎麼樣,後來參加創作班,得分更是慘不忍睹,「你想想看,日後想要靠寫作過日子的人,一旦寫作成績老是丙或丁,那是多殘忍的打擊。」他是怎麼走過來的呢?其實,他也說不出個道理來,一切就像他的名言:「沒有人知道啥。」

 

奇蹟的夏天:青春印痕

在什麼樣的心情下,你會拿起照相機拍照?意外?欣喜?感動?留念?

在什麼樣的心情下,你會開始拍起紀錄片?紀錄?感動?

從動機到結果,其實是一條漫長的路。

拍攝劇情片時,絕大多數都是先有藍圖,然後按圖施工,變化不大;紀錄片則不一樣了,一直在成長,一直在變化,紀錄片因而有了另類的生命力,一個超越規畫,也超越人力控制的生命。

公元2006年,全球有二十億觀眾都在風魔足球,願意徹夜守候,願意狂吼狂歡,擅長掌握球迷心理的Nike順勢在全世界各地都製拍了以踢球青年為主題的紀錄片,台灣的紀錄片工作者楊力州也應Nike之邀到達花蓮美崙國中,想要拍攝這隻國中足球隊的紀錄片《奇蹟的夏天》。

為什麼是美崙國中?

答案或許有一些小小的功利與算計:因為他們曾經是世界分齡足球賽的冠軍,曾經是台灣中等學校足球賽的冠軍。就算台灣的足球實力在全界排名屬於敬陪末座的一百多名,要討論台灣的足球,選擇美崙國中其實是拍攝紀錄片的捷徑:因為他們有體育班,因為他們的足球踢得還不錯。

如果《翻滾吧,男孩》的宜蘭公正國小體操隊不是實力堅強,不是隊員有從醜小鴨變鳳凰的實力,這部體操選手的故事會不會少了點魅力?紀錄片有時候是生命卑微角落的故事,有時候則是訴諸歷史名人或勝利贏家,選對了名牌,風險比較少,比較容易吸聚目光焦點,拍攝的人,除了一點感動的力量之外,難免會有投資風險的考量,從題材的選材,你幾乎就已經可以看到拍攝者的動機始意了。

然而,紀錄片最美麗的地方就是一切不會照著劇本走。

美麗,必定有陣痛,有煎熬與猶疑。

楊力州原本找了他在復興美工的學生張榮吉擔任攝影助理,到了學校後,才發現花蓮的孩子對導演都心有敬懼,動輒就是躹躬說聲:「導演好。」這種相敬如賓的心態是沒有辦法拍出有人味的電影的,剛好身材清瘦,又一副娃娃臉的張榮吉就成為足球員可以交心對談的大哥哥,也使得《奇蹟的夏天》出現了兩位導演,「阿吉負責拍球員的生活細節,」楊力州:「我則可以保持一定的距離來觀察及取鏡。」

「我們第一次進入美崙國中足球隊員的寢室時,幾乎只想要吐,」張榮吉想起初次和球員見面的場景時,臉上浮現了不可思議的表情,「那不只是青春的汗臭和腳氣,還有窩居在滲水地下室的潮濕氣味,就這樣猛然地撲鼻而來,你很難頂得住的。」然而,久而久之,阿吉習慣了那股氣味,他和球員的距離也悄悄消散了。

《翻滾吧,男孩》的高潮是他們在運動會上的勝利,那是傳統運動電影的美麗結局,充滿了光明和希望;《奇蹟的夏天》的始意也是如此的,楊力州和張榮吉要紀錄一群東部孩子的青春,拍攝他們從人生邊緣的無聊學子,透過體育班的淬練終能找回自我成就感的歷程,其中,一路過關斬將的勝利光榮,成為他們青春最重要的記憶。

可是,《奇蹟的夏天》開了球員和紀錄片的工作者一個玩笑,一旦發現冠軍在望的美夢即將擦肩而過的時候,有的人錯愕,有的人發呆,有的人不知道該如何反應……偏偏,紀錄片的真正生命力就在不按劇本演出的脫軌剎那開始的。

2006年的夏天,一群足球員試著要去分辨成功與失敗的雙重滋味;2006年的夏天,一群紀錄片工作者先是告訴出資的老闆說:「我們不拍短片,故事太精彩了,不拍長片,對不起這群孩子。」三個月後,他們再度向老闆報告:「故事完全不一樣了……結局完全不同了……」

生命能夠繼續,那就是奇蹟,電影結局的大逆轉,更需要奇蹟來關照,《奇蹟的夏天》其實是一部很有意義的生命啟示錄,它讓你先看到了所有人的期待,也讓你看到了如何在意外轉折後,轉向攀上另一個高峰,老天創作的劇本原比所有的人心智慧更高明有力,你必需慶幸自己見証了這次奇蹟。

駭人怪物:南韓幻想曲

拍電影,參考前輩公式,省力又省事,但是新意不多;不參考公式,你就得另起爐灶,挖空心思想點子,但是陽光底下沒有太多新鮮事;最聰明的方式就是明明有公式的影子,卻總是峰迴路轉,另闢蹊徑。

南韓導演奉俊昊的新作《駭人怪物(The Host)》,就是努力在公式範本中走出一條新路。

有人說《駭人怪物》的魚獸就是新版的噶幾拉(Godzilla),亦有人說是《侏儸紀公園》的變奏曲。前提是對的,因為他們都是人類污染而生的怪獸,噶幾拉是核爆產物,侏儸紀裡的暴龍是野心科學家的實驗噩夢,而魚獸則是美軍基地濫倒福馬林的結果。

但是相繼而來的差異性卻看得出奉俊昊另譜怪獸電影新曲的企圖心:噶幾拉漫無目的地毀滅文明,卻很少食人;魚獸攻擊力不強,對文明沒有興趣,它只想獵食飽餐。噶幾拉威力強力,卻動作緩慢;魚獸則是威力和衝力都平平,卻行動快速,不但懂得獵食,還會戲弄獵物。

但是硬要來做怪獸比較學,其實是搞錯重點,因為奉俊昊無意在魚獸身上大做文章,他要探討的其實是人的問題。

《駭人怪獸》做為一部南韓的怪獸科幻電影,著力的重點於南韓文化弊病的銳利批判,例如美軍上司下令污染漢江之前,還期勉南韓人的心胸要學漢江的廣闊;例如 美國醫生在檢查宋康昊的腦部之前,還不時罵他明明接到女兒的求救電話,為什麼不向媒體或人權組織求援;例如一家四口在靈堂前哭得死去活來的時候,媒體卻冷 酷地拚命攝影;例如,道貌岸然的美國軍醫明知根本沒有病毒,卻以最高機密為由,繼續開腦取漿…諸如此類的社會寫真,不但讓人有何不食肉靡之歎,更有殖民地 任人魚肉的無奈。

不過,奉俊昊最高明的技法則在於既悲又喜的自在手法。

魚獸肆虐,眾人急著逃命的時候,宋康昊拉著女兒的手拚命往前衝,待回頭,才發現拉錯了別家少女的手,導致女兒為魚龍所擄,驚險中冒出荒謬,讓觀眾哭笑不得,這就是在公式之外找尋自己出路的手法之一。

其他諸如老爺爺要和魚龍決戰,明明說好還有一顆子彈,臨扣扳機,才知根本已沒子彈了;射箭國手要箭射魚龍,瞄了半天,速度卻比不上直奔而來的魚龍;明明要 投擲汽油彈了,手卻鬆了,拋到腦後去了;身穿防毒衣罩的官員想要裝權威,還沒開口就先滑了一跤,《駭人怪物》明明是部要來駭人的電影,卻在在都有環扣,要 逗人開心,偏偏你卻又才剛冒出一身冷汗,對於自己克制不住的笑聲,卻又備覺尷尬,因為你更嫌棄自己的冷血。

《駭人怪物》的特技小組打造的怪物其實新意不多,正因為如此,人類面對異種怪物的身心反應才是電影重點,特別是一家四口,前仆後繼對抗角龍,想要救出小么 妹的決志,蛻變成劇情接力賽,一波接一波,人物的個性都可以在所持的武器(大學畢業的小叔研製汽油彈就是光州事件的餘波)上找到對應文章,也是精彩的編劇 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