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攪局陽光

陽光代表什麼?

有人選擇希望,有人選擇熱情,有人認為是光明,有人認為是生機…

《明天過後》的陽光普照時,超級風雪已止,救難專機開始出動,浩劫人生有了轉機。

《阿拉伯的勞倫斯》中,刺眼的陽光,讓人睜不開雙眼,教人全身冒汗,不如此,你感受不到勞倫斯的辛苦與勇氣。

同樣是《阿拉伯的勞倫斯》,阿拉伯軍隊終於攻佔土耳其要塞時,勞倫斯騎著駱駝,在紅通通的夕陽下來到海邊,那是將軍百戰成功的榮光

《俠女》中,力不敵喬宏,假裝臣服的韓英傑,變生肘腋,一把刀刺向喬宏小腹,一抬頭,陽光就從喬宏腦後迎面罩下,韓英傑驚慌莫名,小人固然可以得逞一時,最後成就的卻是一代名僧的得道仙逝,標準的「禪的一觸(A Touch of Zen(《俠女》的英名片名)」。

《黃士地》中的炙熱陽光總是伴隨著龜裂的土地出現,接下來你就會看到一張張黝黑乾巴的臉孔,祈求著龍王能降甘霖。

可是,什麼時候你看到陽光閃動時會忍不住大笑起來呢?

答案在2005年的新版《傲慢與偏見》中。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女作家珍.奧斯丁的作品,原著小說中非常委婉地呈現了十八世紀英國兒女對愛情的渴望。歷來有無數的影視改編版本,大家計較的無非是誰比較像達西先生,誰能夠具現伊麗莎白的機智與細緻,這些都是文學改編的主要噱頭,但是很難有眾議咸同的共識,因為大家在讀小說時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圖像,像不像?遠不如演得好不好?更引人關切。

讓我爆笑的陽光出現在歷經波折後,傲慢的達西與伊麗莎白終於在露水未乾的清晨相見了。他們都是輾轉反側的癡人,他們都被愛情的利齒啃噬得徹夜難免眠,搶在日出之前走野外散心,陌上相遇,四目相對,一切已不需再多言語了,所有的矜持與傲慢身段都該放下了,於是達西開口示愛,伊麗莎白欣然首肯,兩人頭越靠越近,唇和心的距離也一步步不見了,終於人和唇者相連在一起了,此際天破曉了,陽光出來了,最超級神奇的是,陽光非常準確地就從他們的面唇交接處直接射了進來,亮澄澄的光芒點出了他們的喜悅,也點燃了觀眾的期待。

原著小說中,達西和伊麗莎白只是沿路走著,談著,完全忘了時間,沒有陽光,也沒有風露立中宵的癡情。陽光就是電影的新設計,而且這道陽光絕對不是巧合遇上的,這道陽光是工作人員等候多時,就守著黎明破曉的那一刻,要晨曦才剛爬上樓台,要草上的露水還在晶瑩燦閃的時分,捕捉到光芒直射的那一剎那。

但也就在此刻,我忍不住大笑了起來。

我不是故意要破壞情調,守住陽光守住你,那是多美麗的人生美景啊!我不是不解風情的人,但是那道陽光卻讓我看到人工,而非天意。是天意,就有渾然天成的美;是人工,就有刻意打造的造做,藝術的境界固然很多時候都是巧心加巧手的結果,但是看得出痕跡,意境就淡了,就遜了。陽光在山崗背景跳了出來,很美,那是他們愛情生活的黎明破曉;然而陽光直直從戀人的雙唇中跳了出來,嗯,那就是人工美了。

親愛的珍.奧斯丁女士,請原諒我的唐突與失禮,我不是要故意狂笑破壞情調的。我很喜歡2005年的《傲慢與偏見》,更喜歡漂亮的女主角綺拉.奈特莉,但是那道陽光,真的,讓我的偏見囂張了起來,讓我傲慢地狂笑了起來,請接受我的道歉。

傲慢與偏見:天邊明星


喧賓奪主這個詞,用在現代演藝人生的意思就是配角不應強過主角。

事實卻不然,太多的電影硬是配角比主角搶眼。《第六感生死戀》中的靈媒琥碧.戈德柏就是典型實例;《畢業生》裡的羅賓遜太太,就硬是比她的女兒搶戲。

回到古典戲曲的世界中,可能就看得比較清楚,《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四九與銀心,有插科打諢和綠葉旁襯的效果,可是戲份和表現都不會搶過梁山伯與祝英台與丰采。

相似情況也出現在《白蛇傳》中,白素貞當然是主角,小青只能是配角,除非你是李碧華,故意要來做翻案文章,故意讓《青蛇》也有機會動色心,嘗試雲雨情,否則白蛇就是主,青蛇就是副。

問題在於《西廂記》的女主角到底是紅娘?還是崔鶯鶯?不是崔鶯鶯,張君瑞不必那麼辛苦爬高牆;可是沒有紅娘,《西廂記》還有什麼好看的呢?

真正的問題在於主角如果真的實力和外型都不夠強,鎮不住場面,當然就會被配角搶走了鋒芒,《靈異第六感》的布魯斯.威利完全不敵小童星海利.喬.奧斯蒙 (Haley Joel Osment)最是殘忍;《無極》裡的張東健、真田廣之、張柏芝和謝霆峰四個大牌完全不如劉燁搶眼,更是 殘酷。

珍奧斯汀在她的《傲慢與偏見》中曾經說二姐伊麗莎白,美麗遠不及她的姐姐珍;達西先生在第一次的舞會中也曾經說這場舞會中,只有珍的丰彩最是驕人。這句評 語,恰巧被伊麗莎白聽見,她不能爭辯,只能承受,只能暗恨在心。問題在於伊麗莎白才是《傲慢與偏見》的主角,達西先生肉體和魂魄都為之著迷的也是伊麗莎 白,而非珍,如果你是《傲慢與偏見》的導演,最漂亮的女星應該派來演伊麗莎白或是珍呢?

要忠於原著,外貌第一名,當然是珍,可是並不代表智慧和靈氣也同樣由她拿第一,伊麗莎白就是以聰明和智慧見長,才能征服達西先生。這時候,電影創作者幾乎 沒有其他選擇了,女主角如果美麗和靈氣都排第二,觀眾的信心與眼光就都不會認同與追隨伊麗莎白,選中才年紀才二十歲,卻已經有耀眼光芒的綺拉.奈特利 (Keira Knightley),其實是非常明智與必要的決斷。

電影明星與一般人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尋常人就像大海撈針,看過即忘,很難有印像,然而明星一亮相,你的眼睛就會隨之一亮,你的目光就會追隨他,綺拉.奈特 利在《亞瑟王》中就以Guinevere野性十足的女戰士形象讓人驚豔,你立刻就同意亞瑟王一定會臣服在她的石榴裙下;同樣地,在《傲慢與偏見》中,姐妹 再多,就是沒有人能夠遮住她的光芒,甚至你一定會同意只有她的尊嚴與智慧,可以承載家族的私密,甚至在看完電影之後,你根本不記得其他丫頭長成什麼模樣 了。

雖然,《女魔頭》的南非影后莎莉.賽隆已經鐵口直斷說:「綺拉.奈特利完全沒有得奧斯卡獎的機會(茱蒂.丹契也沒有)!」今年奧斯卡獎的大節氣或許是在美 國本土,而非英國,但是電影與人生最不相同的地方就在電影放大了人生影像,綺拉.奈特利的倩影,綺拉.奈特利的笑靨,都是《傲慢與偏見》最鮮明的印記,那 就是明星功能的充份發揚了。至於飾演珍的Rosamund Pike是何方神聖?你記得嗎?你關心嗎?

日舞影展:夢幻的網站

要想做個頂尖的影展,至少一定要能實踐影癡的夢想。

影癡的夢想是什麼?你的答案可能包括了:拍好片;看好片;能夠聽到或看到創作者的交心剖腹;有文字或影像資料可以再三回味…

勞勃.瑞福的日舞影展在一月底已經順利落幕了。我心嚮往之,卻始終無緣得見其風采,心中一直有憾。如果,我亦能在台北看到日舞影展的參展或得獎作品,是不是能稍解心頭痛憾?

有這樣的疑問,就有相對應的答案。這就是日舞影展最可愛的地方。

日舞影展以鼓勵年輕優秀的電影創作者為宗旨。年輕就是名氣還不大;年輕就是巴望著自己的創意和才華,能讓更多的人聽見或看見;年輕就是願意多和別人切磋觀摩…基於這樣的前提,日舞影展的官方網站做了一項很值得台灣人參考的創舉,就是在官網上讓你一舉看遍今年的短片和動畫作品。

你只要點選http://festival.sundance.org/2006/watch/index.aspx?guide=all 這個網址,只要你家裡裝有寬頻,你可以相當流暢地觀賞到今年日舞影展的四十七部參展作品,至於得獎的作品則是另有標示,可以讓你更快速地找到今年最拔尖的創作。

如果英文夠好,你可以聽到名導演文.溫德斯和演員兼作家山姆.薛帕德的對談,還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活動表演和創作者的心情交換。

看到日舞影展的影音連結平台,你真的必需歎息,做一個影癡,你真的願意定期來這裡朝聖。只有在這裡你才可以和美國的獨立創作精英一起呼吸,一起體會他們心靈運算的成果。

反觀台灣,口口聲聲說要建立影音平台,可是我們到底做了什麼?口號多過行動,一切都是讓長官好做官而已,不曾真正落實到電影人的血肉生命中。

1996年,我擔任中影製片部經理時,台灣的網路風潮還正在起步階段而已,我在公司主管還搞不清楚狀況之前,就搶先登記了一個http://www.movie.com.tw/

台灣電影網的網址,這個網址的真正意義是任何一個外國人如果想要查詢台灣的電影現況,卻不知道如何下手,直接用最笨的查詢方式,在搜尋欄打上movie和com.tw來連結,就一定會連上中影的網站。「讓中影成為台灣電影的入口查詢網站吧!」我在簽報長官的公文上這樣寫著。

長官其實是不上網的,長官其實是搞不清楚狀況的,但是長官至少聽過網路,為了不讓自己顯得太落伍,欣然批了個可字。但是我在中影只待了半年,那個網站乏人經營,中影從來也不知道如何利用網站的力量來吸聚電影人口,你聽過民間有心人經營的「開眼」http://www.atmovie.com.tw/ ,雅虎和kingnet資訊網(http://movie.kingnet.com.tw)的資訊也很多,他們都是民間力量,但是資料至少一點一滴在往齊備的路上邁進。

有官方資金介入贊助的網站,坦白說只有台灣電影筆記最值得一看,點選http://movie.cca.gov.tw/index.asp的網址,你多少還會覺得那真是一個電影愛好者的可以落腳,可以呼吸的地方,至於光點台北(http://www.spot.org.tw/)、國家電影資料館(http://www.ctfa.org.tw/)以及新聞局的哈台影音快遞(http://www.gio-media.com.tw/newsletter/list.html)也都還有些活動內容可以查考,雖然官方機構的內容都殘缺不全,名字你記都記不全,內容甚至規畫得零零落落,純粹只是虛應故事,納稅人的錢真的被人白白給浪費了…但是就算是這麼不堪,你根本不會用到台灣電影網來查資料。網址真的不重要,你不會經營,你沒有經營,不過是佔著茅坑不拉屎的過客而已。

匆匆十年過去了,中影已經風雨飄搖,老闆換了人,公司可能會在二月二十八日之前就結束營業了。員工正愁拿不到薪水了,誰會去經營那個網站呢?匆匆再點一次http://www.movie.com.tw/,你就看到那個網站名字叫做「電你網」,你就赫然發現網站上最後登錄的活動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的「少年耶!來學拍電影ㄟ!」活動訊息,最後的影片則是去年十月二十一日映演的中國電影《芬妮的微笑》的介紹,中影公司的影片檔案只有區區的五頁,不到三十部影片的籠統介紹而已。

中影曾經是台灣最大的電影公司,如今呢?電你網彷彿成了外界追悼中影公司,追悼台灣電影的一個紀念碑了。有空上去看看,你或許會對台灣電影衰敗的實況有更深的體會。

顫慄時空:難忘雪中情

只為了一顆發餿的饅頭,《無極》中的謝霆峰,就被張柏芝剝奪了做好人的機會。

只為了一碗吃剩的殘麵,《如果愛》的周迅搭上了金城武,想借他的住處洗個澡。

只為了拋錨的車子重新運轉,《顫慄時空》中的綺拉.奈特利永遠記掛著在美伊戰爭中腦部受傷的退伍軍人安卓亞.布洛迪雪中送炭的義舉,他送她的那面兵籍牌,就成為少女賈姬定情的禮物。

人生非常奇妙,刻意的經營,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無意間一個小小的動作,卻往往可以給人刻骨銘心的記憶與烙印。採拾無意間投擲的漣漪,激盪放大出層層的波 紋,就是電影創作上經常使用的手法。所有的無意,其實,也就是故意壓低姿態的刻意。電影是高密度的創作,看似無意,實質卻是故意,看得出手痕,意境就遜; 看不出脈絡,才有水到渠成的快感。

《顫慄時空》其實就是現代版的《似曾相識》加上《魔鬼終結者》,當然,另外加了變奏。

《似曾相識》為的是當下未能得圓的愛情,要回到過去,完成無解的惆悵與相思。《魔鬼終結者》是為了解決當下的生死存亡困境,乾脆回到過去時空,意圖改寫歷 史,省卻未來的爭戰煩惱。這兩部電影都是想回到過去,只是前者穿梭時空只為一段情,後者回到過去,則是要改變現狀,創造適者生存的生機。

《顫慄時空》採用了《似曾相識》中為情圓夢的呼喚;另外採用了《魔鬼終結者》中歷史可以改寫,生命可以重來的邏輯,雜混重組之後,再把時空座標往後挪移, 要男主角安卓亞.布洛迪奔向未來,從事件結果中推理出事變原因,尋找癥結源頭,讓人生可以重新來過,讓當年一段無心插柳的路邊情,有了花團錦簇的可能。

綺拉.奈特利在《顫慄時空》中的角色原本只是路邊一個孤苦無依的小女生賈姬,母親嗜菸又磕藥,冬天雪地裡,車子拋錨卻又完全無能為力,正在路邊挨餓受凍 時,遇見了安卓亞.布洛迪,沒有人知道他是不是修車專家,總之,他搬弄兩下,車子就重新發動了,兩人歡呼擁抱,此時,半昏厥的母親猛然醒來,懷疑他是別有 居心的男子,大聲叱罵,要他把髒手拿開,讓知情的女兒滿心愧咎,但也只能黯然分手。

這場戲是《顫慄時空》的關鍵戲,但是銀幕乍現時,水波不驚,易讓人以為只是無聊的過場戲,只有最後抽絲剝繭,真相大白時,才會赫然發現「巧遇不是偶然」, 一切都是算計,就像麥可.道格拉斯在《致命遊戲》中的所有際遇都是遊戲情節一般,「恍然大悟」成為電影迷宮中最重要的一劑解藥。

《顫慄時空》其實有些小趣味與小失誤的。

先說失誤:例如安卓亞初識賈姬時,嫌天涼,特別解下頸上圍巾,幫她禦寒,那是很溫馨的小動作,可惜,下一個鏡頭中,那副圍巾又回到了安卓亞的頸上,那是很 可怕的失誤:第一,圍巾失去了定情功能;第二,暴露了場記的不專業,大大降低了電影的說服力。來去未來,同樣只為一段情。

再說趣味。看過《似曾相識》的朋友不會忘記在大飯店裡當服務生的亞瑟,因為亞瑟,男主角才會走進博物館看到女主角的肖像,才有動能回到從前,後來,當他在 舊時光中再遇到童年時沒地方打球的苦悶亞瑟時,男主角和觀眾都有一種「哈,我知道你是誰,可惜,你不知道我是誰」的捉狹快意。

同樣地,在《戰慄時空》中,安卓亞全力要來改寫歷史,正因為他知道真相,所以他所做的每一個小動作都是「用心良苦」的行為,每一回見到童年賈姬,他都不忘 播下愛的種苗,讓年紀小他一大輪的賈姬保持好感愛苗,甚至還會提醒賈姬的母親要用「小花瓣」來稱呼女兒,他就像知曉天意的先知,用自己的行為來洩露天機, 創造自己苦盡甘來,卻能夠重生的契機。此時,因為觀眾也知道真相了,所以也共同參與了他的甜蜜陷阱計畫,精心布署他的蜜甜未來。

當然,安卓亞和綺拉在雪夜中再度相逢的那一天是聖誕夜,更是精心安排,因為是聖誕夜,呆站在雪地上的安卓亞篤定叫不到車,心情苦悶卻宅心仁厚的綺拉才會 「停車暫借問」,才讓安卓亞發覺她就是賈姬;不是聖誕夜,醫生不會急著下病,而忘了將安卓亞從屍體櫃中拉出來,才讓他有機會穿梭時空。至於為什麼是聖誕夜 呢?那更是西洋文化的重要迷信了,聖誕夜是神蹟顯靈的夜晚,只有奇蹟才能改寫人生傳奇。《戰慄時空》格局不大,但是小陷阱小趣味還不少,就看大家如何解讀 了。

至於美豔的綺拉,一開始眼影畫得太深,看得出她的寂寞,但是菸抽得太兇,酒喝得太猛,具現了一位失職母親對女兒造成的不良影響,所以等她得悉真相,戮力幫 忙安卓亞時,清素的模樣才有了洗心革面的對比。但是,她有易胖的體質,臉蛋也不夠嬌小,醉和醒之間的差距不夠鮮明,都可能是她從影人生的障礙,等待著她努 力瘦身以跨欄成功嘍!

綠光計畫:人生當有夢


「飲水思源」是人生中極其珍貴的美德,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大家都急著追求成功,快步向前,誰會在名利加身的時刻驀然回首,想起過去的辛酸,想要找回當時的渴望與期待?幫助更多的人不要再那麼辛苦地一步一徘徊。

麥特.戴蒙( Matt Damon)與班.艾佛列克( Ben Affleck)的崛起,是90年代最膾炙人口的影史傳奇,1997年,他們先從電影《心靈捕手》劇本創意一路發展到電影演出,從原本的默默無聞,一夕成名,成為好萊塢的當紅子雞。這款傳奇,正是「美國夢」的最佳典範:平常勤耕耘,時機一到,總有花開結果的美景。

更難得的是麥特.戴蒙和班.艾佛列克在人潮簇擁和鎂光燈下紅了十年,他們從來不曾忘記來時路,而且早在2000年時,他們就已經發展出一個發掘新人的「綠光計畫(Project Greenlight)」活動,懸賞一百萬美金要給熱愛電影的年輕朋友,鼓勵大家寫出好劇本,他們則是透過已經累積的人脈,協助更多的年輕人完成進軍影壇的夢想。

「綠光計畫」的發想其實很簡單:兩個已經幸運成名的年輕明星,為了鼓勵心態和夢想都和他們相同的創作者,因此設立這項劇本比賽獎。

人紅了,就紅了,何需飲水思源?不回饋,也不會有人嫌棄他們,做該做的事和做想做的事,坦白說都是人生的選擇而已。不必做卻一定去做,而且做得轟轟烈烈,無非就是人生品味的實踐,無非就是另一個人生願景的打造了。

有大明星的加持,以及他們平步青雲,平地起高樓的成功實例,「綠光計畫」一開始就很叫座,從2000年的九月發動開始,短短的四個星期時間內,一共吸引了七千多位年輕人交出了他們的戲劇創意參加角逐。

參加的人一多,評審工作就格外辛苦。要從7000本劇本大綱中挑揀出250本初選入圍作品,對多數人而言絕對是件苦差事,但是,「綠光計畫」懂得運用網路資源,他們成立了「綠光計畫」網站,而且公開徵求合格的網友登錄成為初審評審,根據大家的審閱票選結果,選出了前250件作品。

這250位入選人接下來就要各自交出一隻三分鐘的作品,展示他們的企圖心和操控影像的能力,再由麥特.戴蒙和班.艾佛列克及其他夥伴一起觀看篩選,選出30位複賽入圍者,看這篇文章如果只是閱讀,你一定很難想像要看250部三鐘的作品要費時多久?完全不吃不喝不休息,不算上下帶的機械操作時間,至少就要750分鐘,那就是至少要花12.5小時。一口氣連看30部作品,其實一點都不痛快,只覺得是無窮盡的折磨。

接下來,一向支持小班和麥特的美國Miramax公司也派出專業人員來評估最後三十位入圍者的劇本,再次挑揀出最後的十位決賽入圍者,每位入圍者都可以先獲得價值八千美元的獨立電影人獎 ( Independent Filmmaker’s prize),提供了專業的數位攝影、剪接的軟硬體設,然後再使用這套器材,根據他們完成的劇本拍出三分鐘長的電影 。

三分鐘作品完成後,就是準決賽的決戰時刻,大家帶著作品來到洛杉磯舉行短片首映會,再由麥特.戴蒙和班.艾佛列克等三位評審選出參加最後決賽的前三名。這三位入圍者都要接受嚴苛的詢問,追問他們要如何完成自己的作品,如何克服可以預先的困難,如何解決創作或行銷的瓶頸障礙等問題,最後才會選出可以得到一百萬獎金來完成自己作品的優勝者,當然Miramax公司也承認一定會排出檔期,安排「綠光計畫」的得主作品上院線映演。

「綠光計畫」的得獎者不保証一定成功,但是小班和小麥有夢想,也知道如何實踐夢想。台灣也曾有公視和新聞局打算橫向移植這類的計畫,獎金同樣是一百萬元,但是少了明星光環,少了行銷宣傳,也少了其他的支援、拍片和發行計畫,許多年輕新秀根本不知道這件事,根本不知道如果有夢,該怎麼樣來實踐,今天,我把「綠光計畫」的原委做了大致的簡介,台灣有錢又有心的媒體操控者要如何來實踐相同的夢想呢?但願這篇文章還能有點參考價值,千願不要橘逾淮為枳,就好了。

企鵝寶貝:情人節賀卡


電影可以在情人節做什麼事?發揮什麼功能?

答案可能有:

一)陪你的愛人一起挑一部電影來看;

二)向你的愛人推荐一部你曾經鍾情的電影─讓他(她)更懂你。

三)挑一首你們共同喜愛的情歌─想起從前(就像安迪.威廉斯的歌聲那樣)。

四)選一首電影歌曲表達你的心聲─他(她)熟的,他(她)會懂;他(她)不熟的,從歌詞或曲調中,他(她)會驚豔的。

五)你可以演一段電影情節給他(她)看。

六)你可以唸一段電影台詞給他(她)聽。

七)你可以剪輯一段愛情或爆笑或驚悚電影精華給他看

八)可以單獨看片療傷,讓眼淚來熨平胸口塊壘。

九)我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許多新點子可以繼續地寫下去(也歡迎大家留言建議……)

忙了一天的我,在午夜時分,只能填到第八點了,不過,英國衛報網站提出了我沒有想到的第九點:寄一張電影劇照,當做情人卡,寫上你的祝福或思念,只要上網登錄,網站就會在二月十四日當天把這封電影情書送到愛人的電子信箱中。

這款點子,不新,頂多只是電子賀卡的「電影版」而已,電影劇照只是背景,重點還在於你選的是那一部電影?你要寫的話是什麼?愛人會是一笑置之?還是會細細收藏,不時勤翻看?

衛報網站安排的都是2005年知名電影的劇照,從《斷背山》、《愛情不用尋找》、《來跳舞吧》到《金剛》,還有卡通的《酷狗寶貝》及紀錄片的《企鵝寶貝》一共八部。

我會選的是《企鵝寶貝》的劇照。

一方面是因為同事今天告訴我,學術研究已証實,「鴛鴦」不論公母都劈腿成性,古人說:「只羨鴛鴦不羨仙。」其實是很有前瞻性的大膽性冒險宣言(他話才說完,編輯檯上不論男女同事都笑厥了過去)。

另一方面,純粹是視覺上的感受。愛情讓人黏纏,讓人相互吸聚,不忍離捨,企鵝的動作多自然,多美麗。

就拿這張劇照和所有上網的朋友一起分享吧。

但是,別忘了告訴我,電影還可以在情人節做什麼?你有其他的答案?其他的選擇嗎?

原著現身:大白鯊傳奇


答案是:《大白鯊》。1975年的夏天,數以萬計的影迷在看完史匹柏執導的《大白鯊》之後,真的就不太敢再去海邊游泳了,深怕海底真會冒出一隻鯊魚,把人給咬了。

寫下《大白鯊》的作家彼得.賓奇里(Peter Benchley),台北時間13日凌晨因為肺病辭世,享年65歲。 《大白鯊》讓他功成名就,但是他一直很後悔在小說和電影中徹底把大白鯊妖魔化了。「我一直告訴大家,我寫的只是虛構的小說,不是真實故事。」從小就喜歡潛水,也喜歡觀賞鯊魚,甚至在寫小說前就已經替一些雜誌寫過鯊魚報導的彼得.賓奇里生前曾如是說:「馬里歐.普佐寫了《教父》,就讓很多人聽到黑手黨就冒冷汗,人家看了我的《大白鯊》就害怕游泳,或者鲨魚,我也沒辦法。」

紐約出生的彼得曾經當過華盛頓郵報和新聞周刊記者,還一度被請進白宮,擔任美國總統詹森的講稿撰稿人,1969年離開白宮後,成為四處投稿每天為稻粱謀的自由投稿人,只要有人肯付錢,什麼文章都肯寫,包括影評,遊記,當然包括出版社預付七千美金請他寫的小說《大白鯊》。

《大白鯊》的靈感來自1964年的一則報導,紐約長島的一位漁民捕獲了一隻重達四千五百五十磅的大白鯊,當時彼得就心生幻想說:「如果海邊出現了一隻大白鯊,又不肯離去,會造成多大的恐慌呢?」故事在肚子裡足足養了七年,他才開始執筆試著寫成長篇小說,沒想到出版社看好他的題材,早早就發動耳語攻勢,預告著有一本暢銷小說即將問世,甚至早早就賣出了電影版權,1974年小說出版,1975年拍成了電影,錢潮和大白鯊所激盪出來的浪潮幾乎一般高。

成名後,他才發覺其實自己的鯊魚知識很不正確,「鯊魚不愛吃人的!通常咬一口就吐掉了!」彼得說,「因為人的骨頭太多,太硬,還不如去吃其他肥滋滋的海底魚類。」而且,鯊魚通常不會攻擊船隻的,不可能像電影中那樣把整艘捕鯊船都給撞毀了。

他曾經親眼目擊鯊魚從海底竄出,掠食海鳥,但是漁船靠近鯊魚時,有時候牠會讓渔民摸摸牠的頭。更緊張的是有一回他到巴哈馬潛水,完全沒看到背後有隻鯊魚正朝他的方向游過來,海面上的朋友看到人與鯊即將相遇,臉都嚇白了,怎麼拍怎麼叫,人在海底的他卻什麼都聽不到,猛一轉身,人和鯊幾乎是鼻頭對魚頭,雙方都愣住了,鯊魚沒咬他,鰭一沈,放個屁,轉身就落跑了,「廢話,那還用問!」彼得笑著說:「我當然也是嚇得拚命往反方向遊閃人去了。」

唯一的一次浴血驚魂是他的腳被魚線割傷了,鯊魚聞血而來,他連忙用角叉防衛,瞄準鯊魚眼睛刺下,卻只刺到了鯊魚的嘴,鯊魚一痛,咬著魚叉轉身就走,可是角叉套環卻套在他的手腕上,他竟然因此還被拖行了好一陣子,才把魚叉套環給解開了。

「史匹柏的電影拍得真不錯,」彼得笑著說,「約翰.威廉斯的音樂更精彩,樂音一響,大家就緊張了。那種感覺就像是《驚魂記》中,變態男子拿著刀走進浴室的那場戲一樣,真的會讓人嚇得屁滾尿流。」

後來,彼得到澳洲潛水,突然就擔心起來,不曉得已經被他醜化成嗜血怪大白鯊會不會找他尋仇?從此,他走遍全球,在各地進行保護鯊魚的工作,也算是洗心革面,懂得反省的有識之士了。

彼得後來還寫了幾本海底故事的小說,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描寫海底沈船的《深深深》,導演是彼得葉慈,男主角是羅勃.蕭,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可惜片商的焦點全在女主角賈桂琳.貝茜(Jacqueline Bisset)凹凸有致的身材,釘著看她的緊身衣有沒有激突露點,白白浪費了黃金組合及很有趣的海底沈船故事。

伊福部昭:大恐龍傳奇

許久不曾到日本網站去瀏覽,因此就不知道日本著名動畫大匠押井守又完成了以日本傳統為主題的新作《立喰師列傳》,更錯過了頂尖作曲家伊福部昭 (Ifukube Akira)已經於二月八日去世的消息,這位曾日本怪獸電影《哥吉拉》打造了主題樂章,成為日本電影史上最著名的系列電影音樂的音樂家,因為多內臟器官功 能衰竭而在東京都目黑區醫院中去世,享壽九十一歲。那一天,卻也正是美國音樂大師約翰.威廉斯的生日呢。

約翰.威廉斯替《大白鯊》和《侏羅紀公園》打造的主題音樂,早已是影史經典,伊福部昭也同樣靠著《哥吉拉》揚名立萬,二00四年他的最後一部電影配 樂作品,同樣是《哥吉拉:最後戰役(Godzilla: Final Wars)》,兩位音樂奇才都和怪獸有著奇緣因緣,可說是又一則極其巧合的影史傳奇。

伊福部昭是一九一四年五月卅一日生於北海道東端的漁港釧路,有人說他是日本原住民阿衣奴(AINU)族(或稱蝦夷族)人,他的作品都帶是以富有民族色彩的雄壯交響曲風見長,其實童年時的部落音樂對他產生極大影響,才能在後來的作品中自如運用日本傳統樂器。

十五歲開始他自己拿著小提琴就開始自學自拉,十九歲時創作了《日本組曲》,曾在威尼斯國際現代音樂節上獲獎。他大學讀的是森林學系,一九三五年在北 海道大學林學系畢業時,就完成了《日本狂詩曲》,並獲得在巴黎舉行的亞歷山卓.柴普尼(Alexandrov Tcherepnine)大賽獎,也使得他得能進入柴普尼的師門之列,還在一九三八年親自指揮伊福部昭的芭蕾作品《Bon Dance》在維也納首演呢。

02-75 一九三六年他的作品獲選參加德國柏林第十一屆奧運會的國際音樂藝術競賽,當時日本選出五位作曲家與賽,其中伊福部昭、山田耕筰、諸井三郎和萁作秋吉 四人的作品都告落選了,反而是來自台灣的江文也,以《台灣舞曲》獲得「入選外的佳作」(入選三名,事實上,江文也得到的特別獎等同於第四名),這場音樂大 賽,勉強可以算是伊部福昭和台灣音樂家的第一回交手。至於他和華人的第二回交手,則是多年後,應邵氏公司之邀替電影《妲已》寫下配樂,堪稱是《花樣年華》 和《十面埋伏》的日本作曲家梅林茂的前輩先行者了。

伊福部昭的音樂人生分為創作和教學兩分面,創作上,從一九四七年替三船敏郎主演的第一部電影《銀嶺的果實》配樂以來,一共譜寫過約四百多首日本電影主題曲,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就是一九五四年推出的《哥吉拉》主題曲。

《哥吉拉》的註冊音標一定先有沈重的腳步聲,繼而是怪獸的低吼聲,層層上揚的主題樂章就跟著滑翔開來,哥吉拉是日本原爆悲劇後的科幻產品,卻是日本 人悲劇心靈的代表,它所到之處,城破屋毀,人們所有的武器,日本所有的怪獸都不能整制得了它,它根本就是日本帝國的大魔神,而伊福部昭就成了世人認識哥幾 拉最便捷的管道。

教學上,他從一九四六開始就到了東京音樂學校作曲系任教,卅年後更出任東京音樂大學校長,培育過不少音樂人才,他的學生真鍋理一郎、芥川也寸志、齋藤高順和黛敏郎等人都承繼他的衣缽,在古典音樂和電影音樂上創造過許多動聽樂章。

二戰期間,伊福部昭曾經接受日本政府委託,替日本政府根據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扶植菲律賓獨立建國,而創造了一首長達二十分鐘的《贈與菲律賓之管弦樂序曲》,也反應了戰爭期間,日本藝術家必得為國效命的時代精神。

連著三天晚上,我都在聽著從日本買回來的伊福部昭音樂輯,從《銀嶺的果實》、《望鄉》到《忠臣藏》都是東洋風味濃郁的傳統配樂,至於《日本沈沒》和 《大魔神》等則是運用西方交響樂的配制與精神呈現了氣勢磅薄的曲風,但是怎麼聽,都還是最喜歡他的《哥幾拉》音樂,理由很簡單,那些作品多數是進修日本電 影史的選修作品,感情不濃,反而是《哥幾拉》是我從小學時期就已經深深為之著迷的音樂了,如今,我家下一代的小朋友,從小跟著我看《哥幾拉》電影,也都會 在鋼琴鍵上彈出主題樂章,那是多美麗的傳承啊。

02-74

伊福部昭應該特別懷念一九五四年,因為那一年東寶公司指派他替年紀長他三歲的導演本多豬四郎(Ishiro Honda)的特效怪獸電影「哥吉拉」配樂,那是一個演員戴上恐龍外殼,在模型城市上走來走去,踢來踩去大搞破壞的「愚蠢」電影,沒想到原爆陰影的文化符 碼如此深植人心,電影和音樂就此一舉成名,隨著影片銷行各地,演員的口白或許會改變發音,但是伊福部昭寫的音樂可都全部保留,因此就理所當然成為國際知名 度最高的日本作曲家。後來,他在一九八0年代中葉整理舊作完成了《哥吉拉交響幻想詩(Godzilla’s Symphonic Fantasia)》,更是滿足了無數影迷的想像呢。

慕尼黑:黃金夢幻隊

 

美國人自詡是世界之最,所以,明明只是美國與盟邦組成的少棒聯盟,也要號稱是世界大賽,然而,台灣在最需要民心士氣打氣的年代底下,虛幻的世界少棒冠軍卻也1969年前後成為台灣人徹夜守候的棒球傳奇的開展。

1989年,台灣電影首度在歐洲三大影展的威尼斯影展中奪得了最佳影片金獅獎,當時的電影處長廖祥雄在享受台灣電影的風光時刻之際,也就突發奇想,要在第二年的金馬獎影展中舉辦一個影展中的影展,即是廣邀十個世界知名影展那一年的最佳影片來台映演。切磋觀摩,當然是好事一件,可是那一年的新聞局野心勃大,不想純觀摩,於是花錢請了五位知名的國際影人來台當評審,要向這十大影展的最佳影片評頭論足一番,選出冠軍中的冠軍,要讓金馬影展成為影展中的影展。

這算是雄心嗎?對於不懂國際行情的人而言,是的,就算打腫臉硬充胖子,也要這樣認定的。但是對於這些國際影展主辦單位而言,這是嚴重的挑釁行為。如果坎城輸給了柏林,法國人服氣嗎?德國人就會阿Q似地沾沾自喜嗎?如果大家都因而不開心,紛紛起而抵制,不再邀台灣作品參賽,你這個影展不就白辦的嗎?錢不就白花的嗎?

那個年代,絕大多數的台灣官員還搞不清楚國際影展到底怎麼回事,所以,邏輯簡單地就辦了個世界大展,各地的反應只能以「激烈」來形容,那一年好像是今村昌平的《黑雨》和美國導演艾洛.摩理斯(Errol Morris)的《正義難伸(The Thin Blue Line)》並列最佳影片得主(年代實在久遠,記憶有些蒼白了)。新聞局姿態擺得很低,絕口不提各國抗議,反正就此一次,以後就不再辦這類自以為是的世界大展了。

看完史匹柏的《慕尼黑》,我心中就自然浮現起這段不堪的往事。

別誤會,我不是批評《慕尼黑》有些狂妄自大,不是的,回味這場金馬獎的世界影展活動,對我而言有點像是去看日本怪獸總動員的《哥吉拉的最後戰役》,也有點像「異形」決戰「終極戰士」的《異形戰場》,或者是史恩.康納萊集結了吸血鬼、英國化身博士和隱形人各種傳奇英雄於一片,讓你看著他們如何縱橫來去,在九小時內拯救世界的的《天降奇兵》。雖然荒誕不經,但是熱鬧中還是有點活力趣味。

史匹柏的《慕尼黑》對我而言,卻像是個美國影壇的夢幻隊。美國夢幻籃球隊曾經所向匹敵,但也曾在2004奧運會上潰不成軍,夢幻不一定成功,但是夢幻有其號召力。《慕尼黑》的夢幻不在好萊塢卡司,而在歐洲卡司。

《慕尼黑》中的主力演員,其實台灣影迷都很熟,《綠巨人浩克》在台灣賣座平平,艾瑞克.巴納的型與戲都不像偶像紅星,想紅很難,但是詮釋死忠的以色多人卻是綽綽有餘的;想看看第六代007情報員詹姆斯.龐德長成什麼樣樣的影星,看到丹尼爾.克雷格在片中的愣直表演,想來還是不如重看一下他在《瓶中美人》中的薄倖詩人神采。至於一直演硬漢角色的西亞朗.辛德斯其實是最有說服力的配角,但我卻更懷念他在《恐懼的總和》飾演俄羅斯總統的冷靜與沈著】;至於只會拆炸彈,卻硬被指派去裝炸彈的馬修.卡索維茲更是法國影壇最有人氣的實力派演員,從他執導的《恨》與《接班人》到演出的《赤色追緝令》都是好看的作品。當然,《鋼琴師》的奧斯卡影帝傑佛瑞.羅許更展現了薑是老的辣的壓軸實力,從《鵝毛筆》、《莎翁情史》、《揮灑烈愛》到《神鬼奇航:鬼盜船魔咒》,不論戲長戲短,有他演出,就有戲味。

然而,《慕尼黑》最大的魅力卻在於每位配角演員都是極其稱職的栩栩如生,不論是真實存在的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Lynn Cohen飾演),看到那麼嬌小的身軀,卻那麼剛強的意志,你就如同看到了猶太人的靈魂,同樣地,飾演教父的法國老牌影星(Michael Lonsdale),型與戲,都是老奸巨滑的代表,卻依舊可以有一種溫暖的關懷,讓觀眾好希望他能承諾,保全巴納的一條小命,至於負責接頭的法國影星Mathieu Amalric,更是一眼就讓你看到高盧血統的魅力,當然,最讓我心動的是終於再次在大銀幕上看到了《5x2愛情賞味期》中魅韻四射的法國女星Valeria Bruni-Tedeschi,她雖然只在教父的花園餐會上驚鴻一瞥,然而她的不屑,她的質疑,是多麼地精彩…

《慕尼黑》的暗殺團在歐洲跑來跑去,故事背景讓電影終能出現好萊塢電影中罕見的歐洲班底夢幻組合,看《慕尼黑》的時候,簡直就是在做一場影迷識人大賽,你既釐清複雜的人物關係,還要迅速地從影史資料庫中找出過去曾經讓你心動的舊片經典,眼前的影像快速滑動,腦海的資料庫也急速地做著比對,心裡面自然就會想著,如果好萊塢以後的作品都來這種歐美混血大拼盤,不是更有趣味?更有挑戰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