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b14.jpg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天使與魔鬼》:悲傷俄羅斯

先從簡單的宗教故事上,討論天使與魔鬼的差異

這是一部快速導覽的電影,導覽的目標是羅馬城和宗教和藝術史

這是一部音樂強力主導的電影,Hans Zimmer的音樂讓電影更有熱度

這也是一部浮光掠影式的作品,節奏讓人眼花撩亂,但是熱鬧過後,卻什麼都不記得了。

天使與魔鬼》原聲帶

bb67.jpg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音樂:《莫利克奈/莫瑞康尼》來台演出

節目播出的此時,電影配樂大師莫利克奈/莫瑞康尼已經來到台北了,我們要用「I Knew I love You」做開場,讓大家聽見不同版本的詮釋風格,包括居爾特曲風的「Nella Fantasia」,還有呢,就是很少在節目中介紹的電視影集「撒哈拉沙漠」的音樂。

本段音樂:
大家都愛Morricone》原聲帶

撒哈拉沙漠》原聲帶

 

 

b22.jpg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魔鬼終結者4:未來救贖》

一旦開創了故事原型,後繼者就能坐收渔利

魔鬼終結者》的三大噱頭是:

01.打不死的機器人;人與機器的對抗

02.時光隧道可以改變什麼?

03.未來的就是還沒有來,父親還未遇上母親,兒子如何與父親見面呢?

魔鬼終結者4》的男主角就是黑暗騎士》中的蝙蝠俠克里斯汀.貝爾,一樣的演員,不一樣的風情。

本段音樂:
魔鬼終結者》原聲帶

黑暗騎士》原聲帶

 

 

b48.jpg

第二小時

2部份

星期假日,推荐三個休閒焦點:

一,不妨到誠品敦南店的地下二樓去看新聞攝影展,看攝影師匠心獨具的影象人生;

二,走出攝影展,往前五步,就可以看到比利時終極現代舞蹈團的創辦人凡德吉帕斯(Wim Vandekeybus)所拍攝的舞蹈電影《舞影之悸動》舞蹈影展;

三,另外,美國知名民歌樂團 MORIARTY 莫瑞提樂團要於六月五日來台演唱,也請大家先來聽聽動人的音樂吧。

b82.jpg

魔鬼終結者:英雄塑像

表情凝重,眉頭深鎖,心頭總有一抹抿不掉的陰影,一直是克里斯欽.貝爾(Christian Bale)帶給影迷的基本印像。《重裝任務(Equilibrium)》如此,《決戰3:103:10 to Yuma)》亦然,就算是滿心都有復仇火焰的《頂尖對決(The Prestige)》也不遑多讓,即使是《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他的陰鬱氣質也成為千萬富豪與黑暗王子的最佳註解。

 

有型,亦會演戲,是好演員的基本條件,但是老在相似的框架中重複近似的戲路,偷懶的演員或許心中暗喜於不必太花力氣,用心的演員則是厭煩於這種不求長進的原地踏步。跳出安全保險的框架,也許有人會因此腳步踉蹌,有人卻會欣喜於從此的海闊天空。

 

chr99.JPG

《魔鬼終結者:未來救贖(Terminator Salvation: The Future Begins)》籌備前有許多傳奇,最有趣的是克里斯欽自己爭取到反抗軍領袖約翰.康諾的角色,而且參與編劇,提供了不少建議,讓全片發展順著約翰的形象去量身打造。

 

我看到的約翰就是一個在生存遊戲中拚鬥得極其強悍的硬漢鬥士,平心而論,過去作品中,從《重裝任務》、《決戰3:10》到《頂尖對決》他都是不願被命運所困,掙脫既定牢籠的硬漢勇士,同樣是硬漢,差別在於過去的他,一身的剛強總被陰鬱給緊罩,意志顯現在五官之上,卻少了肉體的支撐,簡單來講,他不像其他的動作明星一樣,刻意展示自己的肌肉,他是一個內心交戰勝過肉體詮釋的演員,即使肉身總是被緊密又有型的戲服給包裹著,他還是有辦法破繭而出,讓你感受到他的威脅。

 

克里斯欽的改造工程大致是從髮型、聲音與肌肉三方面施工的。首先,過去的戲路再怎麼不同,一頭濃密的黑髮,不論是油亮、黏著或蓬鬆,確實還都合乎角色的生存環境,也還保留了三分帥氣,但在《魔鬼終結者:未來救贖》中,他毅然剪去長髮,以傳統軍人習慣的小平頭模樣亮相,求勝求生存是戰士唯一的奮鬥目標,兵馬倥傯之際,誰還有心料理頭髮?簡單俐落的髮型卻能夠準確反應出不拖泥帶水的戰士性格。所以,當他以執行對戰勤務做為自己亮相的第一場戲時,髮型與身手就形成了極具說服力的「形象」構圖。

 

tr48805.jpg

其次,則是沙啞的嗓音。面對未來世代與機器人的爭戰中,電子視訊與網路世界盡皆淪陷,廣播成為傳布訊息及激勵人心的管道,如果領導人還是一副細聲柔氣模樣,其實不符亂世英雄的期待,粗礪濁啞的嗓音,反而更能給人一種浴血拚鬥,寧死不屈的硬漢印象,克里斯欽的音頻原本就很低,拿起麥克風對著還活著的反抗軍同志喊話時,儘管還是略帶火氣地在嘶吼,卻強烈展示著硬頸不屈的氣息,看似凹凸不平的語調,卻散發出強烈的領導氣質,他的聲音演出一如他的髮型,精準而有力。

 

硬漢一定會接敵應戰,俐落制敵是英雄必備的身手,受傷療傷則是展示英雄肌肉的炫耀手段,克里斯欽接受了「身手」,卻避開了「手段」。他依舊用軍服包裝了自己戰士肉身,只有在解剖新型機器人的實驗室裡,看似不經意地露出了厚實的臂膀,那是一個直逼拳王泰森般的雄健肌肉,電影強調影象魅力,透過放大功能,一個精確的影像就會散發出強有力的訊息密碼,他的手臂肌肉只不過亮相了二三秒鐘,就足已讓所有觀眾接受到「勇士」┼「戰士」┼「鬥士」的密碼,完成了英雄形象構圖。

 

tr8811.jpg

 

克里斯欽外型與聲音的總合成績是不俗的,欠的是內心戲,一位不時聽著母親生前錄音的孩子,究竟要用什麼態度去面對自己「未來的」父親呢?全片最大的矛盾,其實也是全片最精彩的高潮,看著年紀比自己小一輪的「父親」,救回「父親」才能讓自己不致於如同泡沫消失的忐忑心情,卻全都淹沒在他不輕易流露自己感情的內歛眼神中,是的,《魔鬼終結者:未來救贖》只是前傳三部曲的第一部,未來,他要派父親回到過去「做人」,妻子肚中的小孩也即將臨盆,不易外露的人生感情,或許他要保留到後兩集才顯露吧,屆時,那也是我們鑑定克里斯欽演技的檢驗項目之一了。

魔鬼終結者:機車連想

有的畫面如果只出現一次,也許容易贏得你的讚歎,如果在不同的場合多次出現,可能就會讓你眉頭緊皺,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魔鬼終結者:未來救贖(Terminator Salvation: The Future Begins)》中出現了多款機器人,有體型壯闊的「收割者(Harvester)」,還有可以從腿部竄出來,以飛快速度去擒拿人類反抗軍的機動部隊。

其實,所謂的機動部隊就是會開摩托車的機器人,速度飛快,各種角度都能迴旋急停,如影隨形的追蹤術確實構成了全片既緊張又有趣的追逐動作戲。

可是,同樣是今年夏天的動作戲,同樣是科幻電影的續集作品,我們卻也同樣在《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看到了一輛帥氣時髦的未來機車。

故事發生在青少年時期的寇克艦長(由克里斯.潘恩/Chris Pine飾演)身上,他的父親聽到他出生時的啼聲時,就駕駛著太空船往敵艦撞去,他的血液中自然也流著父親遺傳的冒險犯難基因,初出場的他就也駕乘一輛紅色復古跑車縱橫在美國愛荷華州的原野上,紅色代表熱情,年輕人血性方剛,飆車行為經常可見,立刻就被警察釘上,一路緊追,勒令他停車。

styr29

帥氣的不是寇克的跑車,而是那輛警車,寇克的紅色跑車只能快意馳騁在馬路上,但是警方機車的「立足點」就不同了,它不走地,而是行空,根本就是一輛會飛行的機車,速度自然更快,執法也更有力,面對這樣強勢的警察,寇克竟然不聽命停車,還想落逃,是不是更直接有力地呈現了他的叛逆不羈性格?

配備等級不同,奔馳速度亦不同,身手縱有多麼靈活,想逃也是徒勞,只見寇克來到了懸崖邊,他沒有能力飛過懸崖,演出飛天神技,於是最後關頭,只能棄車逃生,車子一溜煙墜入深谷,寇克則是幸運地勾住了崖邊,最後攀爬了上來。

等一下,這場戲,你會不會覺得很眼熟?

今年初的澳洲大戲《澳大利亞(Australia)》中,女主角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的團隊趕著大批牛隻要突破封鎖,趕往港口,避免債務危機時,不也是遇上競爭對手設局,沿途放槍放火驅趕牛隻搞破壞嗎?發狂的牛隻於是拚命往前衝去,眼見前面就是一個大懸崖,只要剎車不急,肯定就會演出牛隻集體墜崖的悲劇了。

危難出英雄,這是戲劇作品最愛玩的把戲,男主角休.傑克曼(Hugh Jackman)不是就能即時趕到懸崖邊解除危機嗎?這和寇克即時逃生,不是異曲同功嗎?

這種群牛狂奔的戲,當然也不是《澳大利亞》首創的,《金剛》中,我們看見的是恐龍的爭先恐後狂奔於山道上,一擠一碰,自然就有恐龍墜崖,看得觀眾目瞪口呆;同樣地,陳凱歌的《無極》中,不也是有牛隻狂奔的戲嗎?張東健的崑崙奴不也在這個場合才大顯神威的嗎?

有些電影場景是神似,有些電影則是貌似,不論神似或貌似,只能說原創真的很難,相互參考,相互啟發,其實是人生常見之事。

奧斯卡:猜獎的喜悅

今天是大年初三,理應休假的。

但是為了李安,為了奧斯卡,還是來加班了。

早在一個月之前,報社內部開會的時候,大家都認同我的分析,李安本人及他的《斷背山》在今年的奧斯卡入圍大賽中絕對獲得提名,我們可以在大年初三好好做做報導,讓大家在年節時候也能有喜樂的新聞來分享。

今天的入圍名單一公布,幾乎完全在意料中。其實,猜中入圍名單或得獎名單,眼光固然重要,運氣成份也不可少,最開心的是你對影壇大勢的發展和觀察,可以得到一些共鳴和呼應,例如我始終就認為《斷背山》的演員表現,不是只有男主角希斯.萊傑而已,飾演他妻子的蜜雪兒.威廉斯和他的男友傑克.葛倫霍都是極其重要的綠葉,他們的肢體與表演都讓《斷背山》的人生戲味更加鮮明,意境更寬廣,提到《斷背山》的表演,光提名希斯.萊傑是絕對不公平的,不論最後能不能得獎,奧斯卡的提名肯定就是對於曾經努力過的演員一次很窩心的回應了。

至於《衝擊效應》的六項提名對我而言是實至名歸的結果,至少,它是我2005年的十大佳片榜首呢,該片承繼了好萊塢所謂「超連結」的人生網絡結構法,看來毫不相關的人物與角色,最後卻能連成有機體的精彩戲劇,導演保羅.海吉斯的企圖心非常驚人;另外一部同樣被我列入良心電影的則是根據勒卡雷小說改編的《疑雲殺機》,嚴厲批判了英國大藥廠以非洲人命為芻狗,實驗了有生命危險的肺結核新藥,電影的結構有前後跳躍的時空變化,還有錯綜複雜的政商關係與國際現實的利益雜陳,但是拍得遠比《諜對諜》清楚感人(因為本片根本就是一部愛情電影),所以我更慶幸的是《疑雲殺機》並沒有擠進決選名單,否則可能還會感動一些以白人良心自許的投票委員。

年假這幾天都在補看該看卻沒看的電影進度,看完《疑雲殺機》時,我就忘不了瑞秋.懷茲;看完《傲慢與偏見》,對於琪拉.奈特莉的型與戲更是印像深刻,一進報社,就拜託編輯找出她們的照片備用,幾個小時後,她們果然分別獲得提名,果然所見略同,更是讓人有惺惺相惜的欣喜。

至於音樂獎項,最有意思的是早就已經是影史上最多次得獎者的約翰.威廉斯,再度以《慕尼黑》與《藝伎回憶錄》獲得兩項提名,他是電影音樂的首席宗師,曲風類型千變萬化,戲劇情味更是充滿了煽情魅力,《藝伎回憶錄》不中不日的美術風格固然耀眼,但是若無大約翰的音樂,戲味是絕對出不來的,五個入圍機會他包辦了兩項,固然並不保証一定得獎,卻已經說明了他果真「薑是老的辣」!

本屆奧斯卡的主要得獎名單如下:

最佳影片:《斷背山》、《晚安,祝好運》、《慕尼黑》、《柯波帝:冷血告白》和《衝擊效應》

最佳導演:李安《斷背山》、喬治.克隆尼《晚安,祝好運》、史蒂芬.史匹柏《慕尼黑》、班奈特.米勒《柯波帝:冷血告白》、保羅.海吉斯《衝擊效應》

最佳男主角:希斯.萊傑《斷背山》、大衛.史崔森《晚安,祝好運》、菲利普.霍夫曼《柯波帝:冷血告白》、泰倫斯.霍華《Hustle & Flow》、瓦昆.費尼克斯《為你鍾情》

最佳女主角:茱蒂.丹契《裸體舞台》、莎莉.賽隆《北國性騷擾》、費莉斯蒂.霍夫曼《窈窕老爸》、琪拉.奈特莉《傲慢與偏見》、瑞絲.薇斯朋《為你鍾情》

最佳男配角:喬治.克隆尼《諜對諜》、麥特.狄倫《衝擊效應》、傑克.葛倫霍《斷背山》、保羅.賈馬蒂《最後一擊》、威廉.赫特《暴力效應》

最佳女配角:蜜雪兒.威廉斯《斷背山》、瑞秋.懷茲《疑雲殺機》、艾咪.亞當斯《甲蟲》、凱薩琳.基納《柯波帝:冷血告白》、法蘭西斯.麥朵曼《北國性騷擾》

最佳動畫:《酷狗寶貝之魔兔詛咒》、《霍爾的移動城堡》、《提姆波頓之地獄新娘》

最佳原著劇本:《衝擊效應》」、《晚安,祝好運》、《愛情決勝點》、《烏賊與鯨》、《諜對諜》

最佳改編劇本:《斷背山》、《柯波帝:冷血告白》、《疑雲殺機》、《暴力效應》、《慕尼黑》

最佳藝術指導:《晚安,祝好運》、《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金剛》、《藝伎回憶錄》、《傲慢與偏見》

最佳攝影:《斷背山》、《蝙蝠俠:開戰時刻》、《晚安,祝好運》、《藝伎回憶錄》、《新世界》

最佳配樂:《斷背山》、《疑雲殺機》、《藝伎回憶錄》、《慕尼黑》、《傲慢與偏見》

最佳外語片:《帝國大審判》(德國)、《心中野獸》(義大利)、《聖誕快樂》(法國)、《天堂不遠》(巴勒斯坦)和《黑幫暴徒》(南非)

卡特教頭:一球定江山

喜歡籃球的球迷,大概都不會忘記2004年五月十四日,湖人隊在最後0.4秒擊敗馬刺隊的瘋狂戰役。

那場戰役,湖人一路領先,第三節最多還領先了十六分,但是打到終場前0.4秒馬刺隊卻追了上來,以七十三比七十二超前湖人隊。只剩0.4秒,只輸一分,很多人應該都認了,沒勁了,也不拚了,但是那一年,湖人隊的費雪卻不信邪,球才到手,立刻轉身後跳,在第一時間出手,球才出手,時間已到,然而結果球兒應聲入網,裁判判定球進算,湖人隊贏得好險,卻也好過癮。

人生就像球賽一樣,不到最後槍響,結果都有可能改變。

在結尾高潮時分,調調觀眾胃口,其實就是很有趣的學問。

扭轉乾坤,反敗為勝是最容易討喜的戲劇手法,在1977年轟動台灣的籃球運動電影《一對一(One On One )》就讓我們看到一直備受教練打壓的高中天才球星羅比.班遜 (Robby Benson)終於有機會上場時,果然就怎麼投怎麼進,保住了自己的大學獎學金,也享受了美麗的愛情。羅比.班遜在最後關鍵的每一次投籃動作都緊緊扣住觀眾的心,大家只巴望著他進球,神準成為大家的共同心願。

春節假期,因為孩子的關係,看到了山繆.傑克森主演的《卡特教頭(Coach Carter)》,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運動勵志電影,雖然是根據真人實事改編,描寫美國加州瑞奇蒙一位黑人籃球教練,不忍見學弟只會打球,不會唸書,最後更因升不上大學,高中畢業後只能鬼混,鬱卒一生,所以一方面嚴格要求學生練球,一方面則是督促大家一定要兼顧學業,最後甚至為了要求球員的學業表現,不惜封鎖體育館不讓球員練球,最後自然是球員認同他的理念,大家重回球場,挑戰加州冠軍隊,而且也是第三節還輸了十三分,最後八秒鐘竟然反而領先了一分,可是對手還有八秒鐘的反攻時間…

這八秒鐘就是《卡特教頭》的最後高潮,對方進了,主角就輸了。結果呢?對不起,我必需洩露劇情:最後半秒鐘內,真的歷史就完全不一樣了。

勵志電影會鼓勵勝利英雄?還是失敗英雄?

答案其實要看創作動機,然而不落俗套,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才是漂亮的戲劇手法。

如果主角真的贏了,你一定會大叫:「吼,我就知道!」那是很能討好觀眾的傳統手法,然而贏歸贏,硬是被你料中結果的發展,卻又不是那麼讓你服氣的。

只有主角輸了,你才會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主角要怎麼走下去?」

是的,能讓觀眾錯愕,進而思考,才會有更多的體會。《卡特教頭》要在四個月之內把一所爛高中球隊改頭換面真的很不容易,能夠打入加州決賽已經是奇蹟了,而且電影的目的不是在傳達籃球奇蹟,而是傳達另一種教育觀念:「讓孩子自由伸展比較好?還是用紀律和方法適時引導,讓他們得能術德兼修更好?」加上電影又是根據真人實事改編,輸贏既要忠於史實,所以讓創意更能發揮就益形重要了。

從電影結尾高潮戲的處理手法,可以看到創作者的企圖心,也是很有趣的人生啟示錄。

三岔口:影帝郭富城

曾經說過「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同金馬獎扯上關係」的郭富城,在2005年十一月得到金馬影帝時,許多人都認為是黑馬出頭,口氣有點酸,有點質疑,可是未必能說出個反對道理來,原因是郭富城得獎的作品《三岔口》還沒有在台灣上映。

我真的看到《三岔口》時,卻是在春節期間,距離郭富城得獎,已經過了兩個月,我不曾注意到《三岔口》是不是曾經在台灣映演過,畢竟我看的不是大銀幕上的《三岔口》,而是靠DVD來理解。

我的結論是:《三岔口》是一部被忽略的電影,郭富城不是真正的演技高手,但是至少,他很努力,也很真誠地演出電影中那位失去愛人的警察角色。相對於其他港星的誇張與重複,他的真誠格外珍貴。

郭富城最大的障礙在於他的形比戲突出。在「香港四大天王」中,郭富城的外貌不算最俊美,卻是最有陽剛氣的,加上他的身材堪稱是天王中最勻稱,最健美的一位,使得他未必適合在脂粉群中演出愛情纏綿戲,因為發達的肌肉是他的特色,卻也成為他的負擔。從早年杜琪峰執導的《赤腳小子》以來,郭富城能打,卻未必能演,成為很多製片人的成見。

《三岔口》中他在街頭上追逐吳彥祖的那場奔跑戲中,我們看到一個永遠不會疲累的肉體,以超強的意志和體能,以飛豹般的矯健英姿奔竄街頭時,你會讚賞他的勇猛。看到他和吳彥祖在菜市場中,被塑膠袋罩頭,幾乎無法呼吸,還要大打出手的拳腳戲;看到他和鄭伊健在停車場上,纏著一根鋼絲又翻又滾的生死決戰時,你會讚賞他的俐落。再加上導演陳木勝喜歡測試他從高樓跳到快速道路上時,站都站不穩,還要避免撞上車子;以及車子撞來撞去,整個人就要滾進車輪底下的肢體反應,你會讚賞他的平衡與機警,他一定會同意是四大天王中真正適合演出動作戲的演員。

然而,勇猛、俐落和機警都不是一般人所認定的表演藝術,那是武打演員的基本技術,進入角色的內心與靈魂才是功力。

《三岔口》的片名字取材自京劇著名的武生戲碼,戲名也同樣叫做《三岔口》,原本是北宋楊家將故事的野史傳奇,描寫焦贊打死奸臣王欽的女婿謝金吾,被發配沙門島,夜宿黑店,還好有楊延昭派出部將任堂惠一路暗中保護的故事,三方勢力在黑店中角力的故事,戲劇張力和動作趣味十足。陳木勝導演對於電影的進一步解釋則是:「《三岔口》是一個很黑暗的地方,身在其中每一步都不能走錯,一出錯就是死亡。《三岔口》電影就是這樣的意境。」電影中的三方勢力就幻化成為一個失去摯愛的警察孫兆仁(郭富城飾),一個不守規則的殺手(吳彥祖飾),一個遊走於法律與正義之間的大律師杜厚生(鄭伊健飾)。

電影是由曾經編寫過《甜蜜蜜》、《男人四十》和《特務迷城》的作家岸西負責編劇,她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經這樣說:「一個員警失去了女朋友,一個洗黑錢的人要對付證人。我是先想到這兩件事,因而我需要一個員警,一個壞人,一個律師,那還有一個人去幹掉這個證人,那就是殺手了。」不過,受限於片長,岸西給予吳彥祖和鄭伊健的戲份都只有淡淡的旁襯,焦點因而全都轉而集中於郭富城身上,內心戲因而也就成為郭富城最大的考驗。

從一開場他在飛機上押解人犯,看到女乘客,就成了李心潔;打開雜誌看到的廣告人像,也成了李心潔,短短的兩分鐘內,他的癡心與恍神,就構成了強有力的伏筆。雖然答案要到片尾才有交代,然而他的一往情深,與他在執法過程中的挫敗,都構成了他所以會形容憔悴的強而有力的心理背景,也讓他在見到了鄭伊健的妻子李心潔時,才會把這位長頭髮的女孩看成是自己的舊愛,也才會去跟蹤,也才有了決戰(但是他的跟監位置是個敗筆,李心潔看得到他,鄭伊健卻看不到?),也才有李心潔在雨夜中回答他的十年相思時說:「我也找了你十年。」的那種迷離錯愕,構成了完全錯覺。

電影中,郭富城最精彩的戲份當屬吳彥祖告訴他真相,頓時心如刀割,一臉錯愕,一滴淚以極慢速度從眼式中悄悄滑落的場景,哀莫大於心死的他,坐在駕駛座上的他,無力再踩煞車,整部車子就從斜坡往後滑去,後車避閃,最後卻無可避免地輪轉碰撞的那場驚心動魄戲,絕望的人生在這個完全顛覆了正常人生的運動線條下,有了強力的影像論述,也讓他的心痛有了不言可諭的感染力。

《三岔口》的郭富城表現是稱職的,但是陳木勝的場面調度,卻是使得郭富城得能脫離動作境界,多了內心層次的關鍵所在。郭富城得能封帝,他是盡了全力,然而導演陳木勝卻是首要功臣的。

藝伎回憶錄:群音畢至

  • 2006年的二月八日,知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就要歡慶七十四歲大壽了。

很多人在七十四歲就要退休了,但是他卻在七十四歲生日前一個星期又悄悄締造了一個高峰奇蹟,第七十八屆奧斯卡提名名單中,他分別以《藝伎回憶錄》和《慕尼黑》兩部電影音樂,獲得了最佳電影音樂獎項的提名,使得他累積的提名次數達到了四十五次,和電影作曲大師亞弗瑞.紐曼(Alfred Newma)並列影史第一。

/

整整半世紀前,剛出道的約翰到了好萊塢發展,就是獲得當時福斯公司的音樂總監Alfred Newma賞識,聘他擔任鋼琴手,才得以進入電影音樂創作的世界中,奮鬥了半世紀,終於得能追上老師腳步,得能和心中偶像並駕齊驅,他的感慨應該是遠超過我們這些隔著太平洋寫文章的人能夠想像的。

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音樂獎項的提名《藝伎回憶錄》和《慕尼黑》,其實是兩部風格完全不一樣的電影音樂,約翰是在去年九月全心全意先去做《藝伎回憶錄》的音樂,十月和十一月再轉身去做《慕尼黑》的電影音樂,「那是一百八十度的大改變。」約翰笑著說:「如果你同時做兩部愛情電影的配樂,想要做出風格完全不一樣的音樂,那可是真難呢,還好,就是因為風格大逆轉,從愛情文藝片轉到了暗殺悲情電影,反而可以有全新的表現空間。」

2005年,約翰一共完成了四部電影音樂,分別是《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世界大戰》、《藝伎回憶錄》和《慕尼黑》,從陽剛史詩到電子音樂的迷離動亂,從日本樂器到波斯樂器的雜揉混和,風格各不相同,給人的感覺是大師繼續在往前探索電影音樂的各種可能性。

早在1997年《藝伎回憶錄》的小說問世時,約翰就先看了小說,喜歡得不得了,一聽到史匹柏買下了小說版權打算拍成電影時,他就跑去跟史匹柏說:「如果你要開拍《藝伎回憶錄》時,可不能找別人來配樂哦,我會寫出很精彩的音樂的。」後來,雖然史匹柏改任監製,換成《芝加哥》的導演羅勃.馬歇爾,但是史匹柏沒有忘記老友的叮嚀,硬是做東安排了約翰和羅勃一起用餐,飯局中,約翰暢談了他的音樂想法,兩個星期後,他接到羅勃打來的電話,聰明的羅勃做出了最聰明的一項決定:確定了由約翰出任音樂作曲。

「我雖然很喜歡《藝伎回憶錄》的小說,」約翰說:「但是我從來不曾看著小說或劇本就來創作音樂。」這正是他音樂創作生涯中最關鍵的奧秘,「我一定要看到影像,受到影像的刺激才會油生相對應的音符。」約翰對羅勃.馬歇爾的畫面經營給予高度的評分,他說:「當我看到《藝伎回憶錄》的影像時,覺得實在是太美了,其實,我八年前讀小說時,很多細節早已忘光了,看到影象時,整個人才又像回復了當時看小說的感動。」

創作是極其神秘的,許多當代音樂家只要坐在電腦前,或是手彈著鍵盤,就能源源不斷地彈出樂音,但是約翰的創作手法很古典,他依舊是拿著鉛筆在舊式的五線譜上寫下自己感動的樂章,而且非常強調影像的對話效果,「因為我寫的是電影音樂啊!」約翰如是說。

《藝伎回憶錄》的演員表現、場面調度與東方美學很多人有不同看法,但是該片的音樂力量與成就卻是眾議咸同的,沒有約翰的音樂來妝點與煽情,《藝伎回憶錄》的成績恐怕還要褪色五分。雖然有些太鼓的樂聲旋律,並沒有擺脫《末代皇帝》主題樂章的東方魅影,但是東西樂器的相融、知名演奏家的如虎添翼都讓《藝伎回憶錄》的音樂更添魅力,最適合來做電影音樂教學範本的素材。

《藝伎回憶錄》中的東方樂器包括了太鼓、三味線、尺八和箏,聲稱最佩服日本作曲家武滿徹的約翰就認為箏的音感與西洋的豎琴非常相似,所以他試圖先用箏來做開場,再以豎琴來接替,東西交融的音樂效果,既讓箏的音色更顯光輝,同時不但保持了原著希望經營的東方情調,卻又能有更多西方音樂情境的互動與共鳴。

此外,馬友友和帕爾曼以大小提琴來詮釋電影主題的做法,更是高明的藝術登峰及商業行銷的平行策略,因為,有了馬友友和帕爾曼的助陣,《藝伎回憶錄》的原聲帶肯定更好賣,更重要的是在名琴家的詮釋下,《藝伎回憶錄》的音樂境界才得以更上層樓,約翰和馬友友相識多年,他曾經形容說:「替一位相識多年的老友樂聲來寫點東西,本身就是個靈感(I think when you sit down to write for someone whose voice you know so well, that in itself is an inspiration.)。」事實上,馬友友對藝伎主題的詮釋也卓然有成,寫作本文的此刻,我不需要重聽《藝伎回憶錄》的原聲帶,口中,心上,自然浮現的都會是馬友友的大提琴樂章。

至於《慕尼黑》的音樂怎麼樣呢?對不起,電影還沒看,今天僅能整理外電資料,另外加了一些看法完成這篇文章,來替大師暖壽,祝大師能順利拿下他的第六座奧斯卡金像獎嘍!

千杯不醉:飲食男女情

選材的多樣性,就可以窺見電影工業的生命力。

看到《千杯不醉》的片名,你一定會想到酒。是的,酒的電影不好拍,好拍的話就不會掐指算來卻算不出三五部來了。

酒的電影怎麼拍呢?喝不到,聞不到,是不是只能像《尋找新方向》那樣從品酒哲學中找到人生趣味?還是像《紅高梁》那樣,以酒坊主人和釀酒傳奇來說故事,還是像《失去的週末》和《遠離賭城》那樣,以酒徒的悲慘人生做重點呢?或者從醉拳做文章,拍出武術史上的傳奇《醉拳》呢?

爾冬陞的《千杯不醉》其實是一部以酒食為包裝,實則以男女情愛為重點的市井小人物傳奇故事。在看電影之前,我從來不知道香港有所謂的啤酒小姐,三三成群,遊走在夜市或火鍋店去向民眾勸酒,要當啤酒小姐,酒量一定要好,不但能說笑、更會自嘲,不但老闆歡迎,更能逗客人開心,酒喝得越多,她們賺的錢就越多。問題是這樣的職業,這樣的工作背景,能創造出什麼樣的愛情故事?

這些只勸酒卻不賣身的女郎,每天見盡男人喝醉後的各種德性,印像最深刻的當然就是男人會自吹自擂,還會挖心剖腹公然求歡求愛的各種醜態。爾冬陞看中《千杯不醉》的趣味就在於明明女主角楊千嬅已經看透紅塵是非,偏偏她是單身一人,就會期待愛情,就會在醉酒男人中找到一個還算順眼,還可以改造的對象。楊千嬅糊裡糊塗和經營餐廳失利,買醉療傷的吳彥祖沾上關係,也就莫名其妙地同居一間房,進而投資他開菜色古怪的法國菜餐館,甚至捲進了另一位連鎖餐廳女經理的橫刀奪愛三角戀中。

《千杯不醉》的構想不錯,骨架也有形,可惜的是血肉不足。既然要拍酒國和美食文化,卻沒辦法在菜色中找出人間對話關係,也就是酒歸酒,法國菜歸法國菜,各自有一片天,卻相互連結不在一起,唯一可以和劇情扯在一起的就是「十大出事烈酒」的那場做媒大會 ,楊千燁的狐群狗黨想將男女主角灌醉,好讓他們大醉圓房,劇情的發展是一如意料,但是卻與《千杯不醉》的原題有了出入,畢竟楊千燁真要「酒不醉人人自醉」才能成就姻緣,然而如此一來卻與千杯不醉的本性完全不合,為了成就這段姻緣,前面的千杯不醉鋪排都成了白忙一場,感覺就是牽強,愛情也就有了勉強的感覺。

其次呢,吳彥祖既然要做前衛青年,立志要推廣法國菜,為何又會接受胡靜飾演的餐飲界女强人的邀約,成了迎來送往的餐廳經理呢?劇情不能與人格相連,劇情的發展完全推翻了前題假設,那就是編劇的盲點,導演不能導正盲點,也就讓劇情完全喪失說服力了。

《千杯不醉》是小人物的愛情故事,街坊酒肆的每個配角都有形有神,可愛極了,尤其是方中信飾演的黑道大哥角色,平日就色厲內荏,卻又喜歡打腫臉充胖子,每一次出場都讓人捧腹大笑,完全顛覆了他過去的酷男形象,去年的金馬獎肯定了他和楊千燁的演技,還真是很中肯的評斷呢。

赤眼玄機:空中殺紅眼

如果你帶大腦去看《驚聲尖叫(Scream)》導演韋斯.克里文的新《赤眼玄機(Red Eye)》,可能會神經短路,覺得處處不通。

如果忘了帶大腦去看呢,《赤眼玄機》其實還很能刺激你我的腎上腺素,期待著電影中緊張的下一步結局呢。

我從來不排斥把大腦放在枕頭上,只靠腎上腺素來刺激心跳,畢竟那也是娛樂電影很重要的條件。

《赤眼玄機(Red Eye)》的英文片名Red Eye不是指殺人魔殺紅了眼(只是在預告片裡玩了小小的噱頭),可是片名取得好,就容易製造多重解讀的氣氛,本片的Red Eye指的是便宜的夜航班機,擔任客房經理的女主角瑞秋.麥登絲(Rachel McAdams)參加完外祖母的葬禮後就要搭機回家與老爸相會。偏偏天候不佳,飛機延誤,她遇上了俊帥的西利安.墨菲(Cillian Murphy),原本以為是天作之合,孰料卻上了恐怖份子精心布置好的一場陷阱。

禁閉的空間,卑微的苦命主角得不到外界的奧援,是多數經典恐怖片都不捨得放棄的元素,但是元素妙不妙,不在會不會運用,而在於前提夠不夠說服力,運轉得順不順暢。

《赤眼殺機》的劇情其實很簡單,矢志要以嚴厲手段制服恐怖份子的美國國土保安長官就要進駐瑞秋的旅館,但是西利安則是在飛機上制服了瑞秋,又用她老爸的性命做要脅,逼她運用職權另行更換房間,好讓黨羽得以能從海上進行飛彈暗殺行動。

問題就在於這種威脅行動,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不一定要上飛機。硬要擠進飛機去,不但多此一舉,而且狀況變數多:萬一天候不佳,不能起飛;萬一通佳不良,無法打通電話;萬一閒雜人太多,拆穿他的詭計…數也數不完的漏洞,硬是撲風而來,讓你的大腦不斷快速運轉,幾乎到了快要失控失火的程度。

韋斯.克里文不是一位很會說故事的高手,但是他有控制節奏和氣氛的能力,不管劇情通不通順,他就是能夠順著關節一路掰下去:例如老爸才把錢包放在桌上,就有人伸手拿走,而且快遞到另一個機場;例如雷雨天等飛機,就讓你有不祥之感;例如機場遇上奧客,就讓西利安找到介入的關鍵;例如好端端就要帶出國土保安部長官的身份…太直接的手痕、太過鮮明的道具、太多刻意的巧合,都只會讓人搖頭失笑,卻是韋斯.克里文卻能橫衝直撞地告訴你,電影就要在這樣不管合不合理的基礎下飛躍前進。

不管如何,西利安如何在狹小的機艙內控制瑞秋,完成他的勒索,其實就是《赤眼殺機》真正的趣味所在,所以他說翻臉就翻臉,帶著笑容透露自己的威脅動機的那一場戲,明明大家都已經心理有了準備,還是會被他的坦率嚇了一跳,這麼早就攤牌,後面還有怎麼演下去呢?接下來,他又直接用頭把瑞秋撞昏,更是罕見的怪招,突兀與不合常理的動作與情節,同樣也是驚悚電影的要素,韋斯.克里文倒是運用得很純熟,所以才會緊叩觀眾心弦,在老舊和硬拗的格局中,繼續等待著結局;繼續看著他們在廁所裡搏命,卻被空中小姐視為賓館偷情的冷笑話;繼續看著咽喉被筆插中還能夠萬里追殺的神話。

後來的機場逃生,飛車亡命,同樣是遵循節奏擺第一,情理放兩旁的基本公式,流暢的運鏡與剪接,讓電影不致冷場,這時,一場最別致的海上飛彈攻擊事件,更把本片「千山萬水擋不住,我就是要這樣硬幹」的創作心態發揮到了淋漓盡致。至於最後的浴室追殺戲則是總算得到了些希區考克的場面調度的神采了。

腎上腺素讓我們心跳加快,讓我們流汗,雖然很廉價,然而便宜租個DVD回家,一家四口看看,還是覺得不帶大腦看電影的感覺,挺不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