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神探:造型大競賽

徐克導演很念舊,於是我們在《通天神探狄仁傑》中,看到了許久未見的吳耀漢與泰迪羅賓,屬於1980年代的往日記憶,得能躍然眼前。

 

不過,吳耀漢與泰迪羅賓的出場戲只是要配合數位特效,玩一場變臉遊戲,不管是吳耀漢變成了泰迪羅賓,或者是泰迪羅賓變成了吳耀漢,《通天神探狄仁傑》把武俠小說常見的易容術結合了穴道傳奇,演出了一場具像魔法。

dp7325.jpg 

多神奇啊,只要壓住風池穴,臉部肌膚就會彈跳鼓動,變出一張新臉,換了一個新人,促進腦的代謝。中醫的主張是,針刺風池穴後,人體毛細血管的管徑會明顯擴張,能改善缺血性中風的腦血管循環障礙,電影不做生理考據,不做醫學解讀,只是套用一個古典名詞,套過最新科技來創造一種視覺奇觀,當然是說故事的趣味技法。

 

同樣的風池穴傳奇,《通天神探狄仁傑》的劇本將之轉化成為「神探」的敏銳感應線索,劉德華懂了風池穴的奧妙,也就連想得知知了李冰冰的秘密。

dp0745.jpg 

男裝勁女的中性英氣,一直是徐克偏愛的女性裝扮,《笑傲江湖》中的葉童如此,《東方不敗》和《新龍門客棧》的林青霞亦然。李冰冰飾演的上官靜兒是忠心耿耿的武氏看門狗,冒死執行所有武后交付的任務,穿上勁裝,戴上官帽,以俐落的鞭法整治對手(儼然又是《笑傲江湖》中的張敏和袁潔瑩的翻版重製了),但在眉宇間流露的英氣,比林青霞更剛猛,線條更硬,卻少了躲藏英氣之後,我見猶憐的那股柔弱本性,以致於未能在動心動情的微妙時刻,碰撞出更動人的情思,殊為可惜。

 

《通天神探狄仁傑》裡最有力的角色塑造,其實要算鄧超飾演的大理寺「刑事幹員」裴東來,光是一頭白髮的「白子」造型,就給人無數想像:是罹患了缺少黑色素的白化症?還是有著西域血統的胡人(否則何以名為「東來」)?唐朝盛世,四夷來朝的開放社會背景,原本就提供了電影自由組合的可能性,不論洛陽港口的各種奇珍異貨,鬼市裡六手彈琴的樂師,到專程來訪的大秦(羅馬帝國)使臣,都是基於同樣的創意下添加下去的時代背景元素。

dp540.jpgdp096.JPG 

歷史上並無裴東來其人,但是光憑這款白子造型,鄧超即已極其亮眼(比起《李米的猜想》中的「方文/馬冰」騙子男人二元論述更搶眼),再加上他銳利的眼神,和嘴上絕不饒人的鬥嘴本事(他和李冰冰與劉德華的言語機鋒,堪稱是全片最逗趣的舌戰了),眉宇、口角搭配矯捷身手,鄧超已然成為全片最鋒芒畢露的演員了。

 

至於劉德華的好戲全集中在頭上,倒是有些出人意料。《通天神探狄仁傑》裡剛出場的他是一頭蓬鬆長髮,畢竟坐了八年大牢,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並不讓人意外,上朝參拜武則天,也不修顏面,解釋成情事緊急,邏輯上也勉強交代得過去,反正亂髮上朝廷,還能御前賜座,富貴與寒嗆的不倫比對,就是極富戲劇性的安排。

 

只不過,隨後剪髮剃鬚,出門辦案的劉德華並沒有展現太多「推理論斷」的本事,反而不停地變換帽飾,從幞頭、進賢冠到通天冠,古書上找得到的唐朝衣冠,幾乎都要輪流在他頂上現身,儼然有如急追時尚流行的男模。或許是美術指導,急於炫耀美術團隊所花的考據功夫與重製功力,或許是編劇想要補償他八年寃獄的寂寞寒酸(國師陸離透過神鹿之嘴,要狄仁傑這顆太白星歸位,並非平反他的冤情,而是讓急需辦案人才的武則天有下台階,得能靠著「神喻天意」,從大牢裡徵召人才)。

 

dp098.jpgdp099.JPGdp090.jpg可惜,頂上功夫與辦案功夫不成正比,各種帽飾除了讓人看得眼花撩亂,分神亂想之外,別無其他加分做用,「刑事辦案」仰靠的是抽絲剝繭的細節推論,「赤焰金龜」的毒性固然有趣,但是交由元兇提供線索,指點迷津的安排卻顯得太過刻意要去誤導了(改從鬼市神醫嘴上指引或許更宜)…總之,神探辦案要有神,不能只玩花俏,衣帽上的喧賓奪主,讓劉德華只能停在明星層次,也是可惜了。

10月0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通天神探狄仁傑》

 

徐克導演報導的《通天神探狄仁傑》是一部以唐朝武則天時期為背景的電影,我首先想的是唐朝,該用什麼音樂來表現唐朝的感覺?

 

詩與歌吧。

 

想起的是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再配一首《越人歌》,再配一首《佳人曲》

再聽一首《漁陽顰鼓動地來》,再搭一首《六軍不發奈若何》

那是我的記憶庫與音樂庫裡能有的唐朝音樂了,就用這五首音樂來開場,如此能打造出唐朝的時代氣息了嗎?

dp7310.jpg 

武則天面對的挑戰是如何發揮盛唐績業?如何收服男人?如何青史留名?

因為是歷史電影,所以:服裝、場景、人物和傳奇,成為導演和編劇可以縱橫來去的細節。

我們且從洛陽,從上官婉兒變成靜兒,從天樞變成通天浮屠談起,

繼而再談何以有陸離國師,又可以如何改派狄仁傑的傳奇一生

 

《通天神探狄仁傑》的武打場景傳承的是《東方不敗》和《新蜀山劍俠》的風格,夜戲偏多,鞭法依舊;口舌爭鋒的鬥嘴功力,則是比《笑傲江湖》更上層樓;只可惜,武則天的戲則有型,沒有神,未能未添戲肉。

 

使用音樂:

《十面埋伏》原聲帶

《夜宴》原聲帶

《長恨歌》

《將進酒》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借來的幸福》

 

一位熱心社會運動的女人,如何兼顧她的家庭與事業?

一位無法和女兒交心的媽媽,如何面對自己只知叛逆,卻不負責任的往事?

卅年後,一位女人出現在妳面對,要妳對以往的失職道歉贖罪,你該如何?

es-kommt-der-tag-2.jpg 

導演蘇珊.施奈德(Susanne Schneider)在這部今年女性影展的閉幕片上,選擇了廚房和餐桌做為全片的戲劇焦點,爭執由此生,矛盾由此生,告白亦在此落幕,女人熟悉的場域,有她的主權,亦有她的失落,從傳統的觀念出發,檢視女性的困局與出口。

 

使用音樂:

《藍色協奏曲》原聲帶

《破碎的擁抱》原聲帶

《悲傷草原》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追思電影人:張雨田與阿瑟潘

 

黑澤明導演在長期合作的音樂夥伴早坂文雄的葬禮上,選用了他替《七武士》打造的主題音樂來替老友送行,感念與感恩之情,溢於言表。

 

台灣人能夠在將近半世紀前看見《宮本武藏》、《大鏢客》和《大劍客》和《荒野大鏢客》,認識三船敏郎這樣一位演員,得力於台灣發行商張雨田的引介,張先生已於中秋節辭世,今天讓我們以他引進台灣的電影的配樂,來送張先生一程。Beatty-and-Dunaway-as-Bon-006.jpg

 

另外,八十八歲辭世的大導演亞瑟潘,當年拍過一部亡命之徒的電影《我倆沒有明天》,大膽與創新的手法,一新世人耳目,那也是四十年前的往事了,今天我們用另外一部描寫亡命之徒傑西詹姆斯最後人生的《刺殺傑西》電影配樂來替大師送行。

 

使用音樂:

《七武士》原聲帶

《大鏢客》原聲帶

《刺殺傑西》原聲帶

通天神探:古意翻身術

照著歷史複製的電影,有如閱讀一本教科書,肯定讓人看了昏昏欲睡,一切有所本,卻能夠自由出入,隨意剪裁,遊走於史實與想像之間,才是本事,《通天神探狄仁傑》的編劇張家魯和陳國富,交出了一張充滿想像力的成績單。

 

《通天神探狄仁傑》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唐朝的武則天時代,基於以下三種考量,讓電影呈現了有趣風貌:首先,文化鼎盛的唐朝,不論美術或服裝都可以強調大國朝儀的宏觀視野;其次,百夷來朝,尤其與西域各國往來密切,因此有了多元文化的插排可能;第三,女人當朝,男人不服,政爭紛湧,提供稠密的戲劇爭鳴空間。

 

不過,張家魯和陳國富顯然做了不少考據功課,選擇洛陽做為故事發生地,就是從史實出發的浪漫第一招。

 

唐朝首都是長安,洛陽只是東都,到了武則天時代,才將政經勢力東移,把洛陽拓建為「神都」。史書上對於黃河中游的洛陽,大致形容如下:「四面環山、六水併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交通便捷是洛陽成為歷史名城的主要地理因素,不論千年前的黃河、洛河和伊河能否行船,《通天神探狄仁傑》卻已經直接把洛陽視為重要的通商口岸,有船有貨有碼頭,歷史的繁榮,就在充滿想像力的大膽演繹之下,為大唐帝國的黃金盛世多添了幾許夢幻色彩(就不要再去考據合不合理了)。

dp20111.jpg 

浪漫第二招則在於打造出一座號稱66丈高的「通天浮屠」,做為劇情中最重要的布景。1丈等於10尺,3尺等於1公尺,這座通天浮屠等至於至少220公尺高,雖然比不上台北101大樓的508公尺高度,但在那個沒有摩天大樓的唐朝時光,絕對是傲人的建築,符合歷史傳奇中唯大是尚的夢幻色彩。

 

《通天神探狄仁傑》中的通天浮屠採大dp7316.jpg佛造型,目的就是崇隆及歌頌武則天的政績,另外則拿來轉化成為失意政客一心復仇的陰謀工具。這個發想並非無中生有,武則天就曾命令自己的情人薛懷義監工打造294尺高的明堂,有龍紋,亦有鐵鳳。另外還在明堂北方蓋起五層樓高的「天堂」來收納一尊光是手指都可以站立十多人的超大佛像;另外還曾集合天下二百萬斤銅鐵。打造105尺高的「天樞」鐵柱,這些文字俱在的歷史紀述,就極有說服力地餵養出通天浮屠的幻夢沃土。

 

薛懷義雖為武則天的面首,也曾奉命到白馬寺出家,更曾為了挽回武則天的寵幸,一度火燒明堂,這些歷史枝微細節,剛好提供了《通天神探狄仁傑》中那一位行蹤神秘的「國師」陸離的人物原型(「陸離」這個名字,一定會讓人想起「光怪」的前文),所以他必然與武則天有私,更是武則天排除異己的工具(李冰冰飾演的上官靜兒雖然脫胎自史冊上的上官婉兒,卻也兼具了爪牙功能),亦必然有恨(成為梁家輝飾演的沙陀化身),真實加上想像,融合再消化之後,就為《通天神探狄仁傑》的懸疑劇情提供了若有所本,似假還真的故事情貌。

dp7309.jpg 

通天浮屠也好,天樞也好,這個龐然大物其實符合了導演徐克偏愛的工藝考據癖,他的第一部武俠電影《蝶變》就大玩金鐵機械的機關設計,後來的《新蜀山劍俠》和《蜀山傳》中,同樣也是在古文物和金屬機械的諸多發明之間,玩得不亦樂乎,《通天神探狄仁傑》的通天浮屠,不論是龍骨主軸,升降梯、盤根鐵橋,唐代工藝水準究竟有多麼了得?就在這樣的劇情設計下得到了「復古翻新」的揮灑空間,把現代機械的實用理念套進古典文物與素材的包裝之中,時古時新,正是徐克最愛的創作印記。

 

至於狄仁傑的歷史功績,其實也提供了《通天神探狄仁傑》另類的歷史新詮空間,例如打入大牢八年,卻可以扮瞎子,每天負責燒奏摺,就是極有趣的瞎掰奇想。

D-Project877l.jpg 

歷史上的狄仁傑是遭人誣陷,寧可先認罪,以免被酷刑打死的明智之士,電影中讓扮瞎子以苟全性命於大牢,其實有異曲同功之妙,但是燒奏摺之前,明眼的他可以逐一細讀奏摺內容,明白武則天的勤政英明,讓他從反武大臣,變成願意協助武則天查案辦案,則是提供了極有說服力的內心轉折。

 

只不過,何以要大牢囚徒來燒奏摺?官方文書的保存作業系統真的這麼草率嗎?恐怕都是禁不起細究的盲點。至於一代名臣有沒有終老鬼市?真的只能視為稗官野史,一笑置之,認真不得的(不過,卻是順應劇情邏輯的合理發展)。

 

dp2019.jpgdp2014.jpg

 

全片真正的遺憾在於武則天的塑造非常失敗。

 

我挑剔的不是她的八字宮眉,或者花鈿額黃的扮妝,也非嫌她後來夜訪狄仁傑時所穿的歐式花服,而是全片並沒有讓人看到這位女皇帝傲立於男人之間,操馭有道的「帝王之術」,當一位皇帝對著心腹說出:「欲成大事,至親亦可殺。」心腹能不懼怕?心腹還有啥安全感?還能期待明天的厚賞嗎?這種只能放在心中,運用於手腕中的帝王心理,一旦成為台詞(武媚娘當年為了陷害皇后,就親手毒害了女兒),反而露了餡,只能讓人急著想溜走,再也不想賣力效命了,編劇為了突顯她的心狠手辣,卻失去了人心邏輯合理性,這種角色塑造就不能服人了。

 

況且,堂堂一國之尊,還需要親自拜訪大臣,要他停止查案嗎?登基前夕,怎會容許親王號召人馬,伺機政變?該狠的時候不狠,不該軟的時候卻軟了,劉嘉玲的武則天其實只有空殼,錯失了利用歷史來翻案或新詮的機會了。

 

 

追思張雨田:典範日遠

早晨到台灣大學對面的基督教浸信會懷恩堂,參加了張雨田先生的安息禮拜,再度聽聞了醇厚的影人掌故。

 

安息禮拜的儀式簡單隆重,與張雨田互動密切的前電影處長廖雄祥導演,前中影總經理明驥、江奉琪等人都早早趕來送老友最後一程,日本東映公司特別派了國外部長福中修來台追悼,東映老闆岡田茂的花籃也擺在教堂外側,人與花,已經說明了日本影人對張先生的懷念。

 

我認識福中修,全是因為張先生的引見(生平第一回吃到河豚沙西米,在銀座的小巷子裡吃到的燒烤小雞飯,其實亦都經張先生的熱情安排,才有了難忘的美食回憶)後來多次到日本採訪,或者是其他國際影展上也幾度相逢,他都很,熱情地招呼我,今天台北再相逢,沒想到卻是在老朋友的喪禮上,他緊緊再握住我的手,我們都已老了,在這個場合亦不知道能再說些什麼,只能彼此互道祝福。

 

福中修上台用日語致詞,幾度哽咽,朋友情義,讓人動容。福中修特別提及六十年前為了東映電影公司的作品如何進軍東南亞的華人市場,專程拜訪張先生,得到大力指引,就此相交一甲子,日本電影能夠重新進入台灣電市場更要感謝張先生的出錢出力,多方奔走。如今台灣人看日片的管道非常多元,很難想像二十五年前日本片得靠配額才能進入台灣的年代。

 

安息禮拜上印有張先生的生平事略,其中特別提及日本巨星三船敏郎的代表作品《宮本武藏》、《大鏢客》和《大劍客》當年都是張先生引進台灣的,這亦說明了他當年在發行《二0三高地》時,何以能夠請到三船敏郎來台宣傳,同時,還安排我做專訪的原因了。

 

李行導演上台追思他心中的張大哥時,特別找出了一張風景明信片,那是張雨田先生在紐約的金都戲院站著看完李行執導的《養鴨人家》時,滿懷激動地寫下一封鼓勵他繼續拍片的信,「他看我還是個人才,所以多方鼓勵。」面對故人情誼,李行感念良多,隨即又掏出一封兩頁的信,那是李行在中影拍攝《碾玉觀音》時,張雨田錯過了開鏡典禮,所以另外寫了信,提出了一些對李行電影拍攝手法的建議,論語中所謂「益者三友:直、諒、多聞」的氣度與行事,可以說是具體落實在張雨田的為人處事上了。

 

張雨田曾經投資李行拍攝了《貞節牌坊》,結果電影賠錢,李行特地登門致歉,不料張雨田反過來安慰他說:「你拍片時非常辛苦,大家都看見了,你已經盡了力,電影不賣錢,是我們做的不夠,不怪你的。」投資老闆的大度與豁達,更讓李行銘刻在心。

 

後來,李行和張雨田等人合資成立了天下公司,拍攝了《玉卿嫂》,原定導演是但漢章,不過他的構想與原著作家白先勇相去甚遠,白先勇要求換導演,不然就要收回版權,張雨田和李行為此大傷腦筋,最後換成張毅才算完成了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但也因為台灣製片業的細節非常複雜,以致於天下公司在拍完《玉卿嫂》之後就收了,未再投資其他台灣電影,殊為可惜。

 

瞻仰過張先生最後儀容,走出懷恩堂時,台北的陽光正豔麗,昨夜的雷電風雨已然將整個城市清洗了一番,但我知道前輩的典範,已成空谷足音,謹以本文追記一路照顧我甚多的這位前輩影人。

 

亞瑟潘:我倆沒有明天

即使是43年前的電影了,重看亞瑟.潘(Arthur Penn)執導的《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依舊可以感受到當年撼動江湖的威力。

 

首先是女主角費.唐娜薇(Faye Dunaway)的開場全裸戲。

 

沒有人會用「絕色」來形容費.唐娜薇,她的魅力來自於顴骨高聳的她,總能從外表與肢體,就讓人看見她的內心焦慮與悸動。

faye-dunaway-bonnie-and-clyde.jpg 

《我倆沒有明天》開場所見到的她是一位閒居無聊,無所是事的女孩,一絲不掛地在床上翻來滾去,然後起身照鏡,或者面對衣架,明明全裸,肉香四溢的身材卻也能三點不露的巧妙鏡位,讓人看見了一顆焦燥不安的靈魂。

 

隨後,她在窗台邊看到了意圖偷車的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faye-dunaway-bonnie-and-clyde03.JPG,先是大聲喝斥,但是全裸的肉身也立時吸引了華倫的好奇,於是有了對談與回應,於是開啟了他們的生命冒險之旅。

 

最初,飾演Bonnie Parker費.唐娜薇原本只當飾演Clyde Barrow華倫.比提是個少不更事的小混混,可以玩玩,不必認真,沒想到他竟然露出藏在腰間的小手槍,這把槍對於只能在餐廳當服務生的Bonnie當然是極新奇的刺激,於是亞瑟.潘安排了第二個極犀利的畫面:Bonnie伸出手,一把就握住了這柄槍的槍桿。

 

這個握住槍桿的手勢,像極了《臥虎藏龍》裡,玉嬌龍當著俞秀蓮的面,用手指滑過青冥劍的「主權宣示」意味,只是《我倆沒有明天》比《臥虎藏龍》早了卅二年想出這種比方:槍或刀,在心理學中的隱喻解讀中,其實是男性性器的象徵,女人的手勢,既是性的接觸,亦是認同的標示,多元涵意,任人解讀了。但在《我倆沒有明天》中,這一握,就代表了Bonnie從此成為Clyde的女人。

 

至於後來Clyde帶著去Bonni試槍,Bonni瞄著廢輪胎直射而去視覺場面,兼具了雄性「武力」與雌性「性器官」的暗示力量,也算是極其高明的神來一筆了。bac02.jpg

 

好玩的是,Bonnie遠比Clyde狂猛與主動,當她們第一次打劫成功時,臉紅氣喘,冒險得逞的她,血衝腦門,意興遄飛,就如餓虎撲羊般撲向Clyde身上,狂吻緊抱起來,不料,Clyde卻一把了推開了她,這對鴛鴦大盜的性向論述,突然就又多添了多元的可能性,至於費.唐娜薇氣極敗壞,覺得備受羞辱的表情,則是她最有名的演技標記了。

 

《我倆沒有明天》第三個有趣點是「名人」與媒體間的互動關係。打劫之前,德州或全美國,誰聽過BonnieClyde之名?誰在乎他們是誰?可是惡名傳播開來之後,他們開始對媒體的報導內容有意見,開始計較起媒體寫的報導實不實在,最後甚至可以即興寫詩,把他的犯罪人生寫成詩作,而且投稿媒體,讓報紙如獲至寶,全文刊出這對鴛鴦大盜的手稿創作。

 

這對匪徒提供了媒體無數報導素材,但是他們也操控了媒體,如願以償地以自己想要的英雄形象來亮相,搏得世人目光,這和當年「白曉燕命案」的歹徒在落網前,逐一接受電視台主播電話叩應的「互相利用」心態多麼相似?媒體需要歹徒,歹徒則是利用媒體,各取所需的「名人」與媒體生態,多少年來,一直以不同形式,反覆上演著。bac07143.jpg

 

《我倆沒有明天》最後的壓軸精華則是槍林彈雨的暴力經典,BonnieClyde最後踏進警方安排的陷阱後,被亂槍射殺的場景,原本大約只有七八秒鐘的長度,亞瑟.潘卻用了慢動作攝影和抽格減格的剪輯手法,讓這場槍戰戲拉長到了二十一秒鐘左右,亂槍穿身時的肢體抖動在這樣的手法表現下,有如一場迎風飄抖的舞蹈,讓「現場直播」式的血腥暴力,變成了一場血之祭典,而非單純的暴力相向了,因此也啟發了後世電影人爭相模彷的先河。

 

 

 

 

湯尼寇蒂斯:熱情如火

流星雨是天文奇觀,一旦銀河發生了流星雨,夠讓新聞工作者手忙腳亂了。曾與瑪麗蓮.夢露合作過喜劇經典《熱情如火》的影星湯尼.寇蒂斯,九月二十九日辭世,看他在電影中的年輕模樣,可以想見1960年代當紅奶油小生的風采。

閱讀全文 湯尼寇蒂斯:熱情如火

紀念張雨田:一代影人


929清晨從美國回抵台灣,手機中響起的第一通電話就是祁台生先生親自打來的訃聞通告:「張雨田先生過世了!」101上午10時將在台北市懷恩堂舉行告別式。

 

接到這通電話時,我木然了好一會兒,思緒立刻回到1984年的初冬,那時候,我己經在聯合報做了半年的電影記者,我的主管唐經瀾主任有一天突然問我說:「你跑了半年電影了,有沒有採訪過張雨田?」答案當然是沒有,入行很晚的我不知該如何回應,只能呆呆地搖頭,他沒罵我,也沒多囉嗦,隨手抄了個電話給我,要我自行聯絡。

 

回到座位上,我隨即打了電話給張先生希望登門拜訪。完全沒有料到這一通電話,大幅改變了我的採訪人生。

 

很多電影發行商都是精於算計的生意人,嗓門和動作一樣粗魯誇張,但是張雨田先生卻是溫文儒雅的書生典範,他的電影公司取名為「中國育樂公司」,就可知其器宇、見識與政治風向的掌握(命名典故來自蔣介石補充孫文民生主義的「民生主義的育樂兩遍補述」育即教育;樂是健康娛樂)。至於談吐的文雅風趣,更是充滿見聞廣博的知性涵養與感性溫潤,拜會相談,如沐春風,從此我就以張先生之名相稱,成為我尊敬的長者之一。

 

張雨田先是青島人,嫻熟日文,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從事電影工作達半世紀以上,曾任邵氏公司駐日本代表,對日本電影的了解之深與人脈之廣,台灣少有其匹。

 

1984年,台灣政府在禁演日片十二年之後(1972年台日斷交的文化報復),決定採專案方式開放日本電影進口映演,先在金馬獎國際影展上做觀摩放映的《望鄉》、《砂之器》、《老師的成績單》和《203高地》等片,幾乎擠爆了放映的台北市新聲戲院(如今已拆除了),《望鄉》更在19849月獲准在台灣做商業映演,女主角栗原小卷來台隨片宣傳,同樣造成轟動。台灣既然重啟了日本電影的映演商機,日本人也投桃報李,特地在1985年的22338於東京和大阪兩地舉行了中華民國台灣電影展活動,一口氣向日本影迷推介了《油麻菜籽》、《小逃犯》、《玉卿嫂》、《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和《小畢的故事》等六部台灣電影,六部電影的導演和主要演員都隨行赴日,幕後居間協調,打開禁閉大門的主力推手就是張先生。

 MIFUNE01.jpg

當時,我亦隨團到東京和大阪採訪,一路上聽著張先生訴說他的從影往事(一般人都只知道他是日本通,卻不知道他就是當年引進《荒野大鏢客》的片商,更不知道他也曾是李行導演作品《貞節牌坊》的製片,更是後來李行監製,張毅執導的《玉卿嫂》的出資老闆之一),同時也看著他以流利日語向台灣影人介紹日本東映公司老闆岡田茂、東寶老闆松崗功,東映國際部長福中修,東寶國際部長菊池雅樹等人的神采,至於專程來捧場的大明星三船敏郎,更是張先生的多年故交,看著他們言笑宴宴的模樣,就可知道日本人對張先生的敬重與禮遇了。

 

後來張先生以2280萬的驚人天價,標到了日片第二次專案進口的兩部配額時,曾經苦笑對我說:「日本片身價這麼高,日本人賺到了面子,台灣政府則是賺到了裡子,卻苦了我。」但是他更清楚,他的投資策略未必會賠,卻可以讓日本友人和台灣政府對他更加信任,所續的配合互動自然也就更加熱情了。

 

張先生面對記者的態度一向是有問必答,言無不盡,關鍵在於你知不知道該問一些什麼?例如,他標得了《新里見八犬傳》的日片配額時,多數記者只問了他何時進口。只有我私下多問了句:「真田廣之和藥師丸博子來不來?」於是就搶到了當紅女星藥師丸博子訪台行程的獨家新聞,見報後很多同業找他抗議,他也只是笑笑說:「不是我主動說的,是藍先生問了,我才說的。」

 BOES.jpg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日本大導演今村昌平要來台灣拍攝《村岡伊平治傳》(後來更名為《女衒》),即透過張先生向中影接洽,偏偏那天他去拜會中影總經理林登飛時,卻在電梯間巧遇到我,張先生其實守口如瓶,對外不曾透露半字,因為他若主動發布新聞是對日本人不敬,好像趁機替自己造勢,即使看到小老弟的我,也只是笑笑,不肯多說,但是我一看到他在中影出現,直覺有事,多方查証之後,最後一通電話才打給他,把我採訪到的訊息一一分享後,電話那頭的張先生才歎了口氣,把進一步的細節都告訴了我,可想而知,第二天張先生又要承受多少採訪同業的抗議電話了。

 

張先生曾經送過我三本書,兩本是黑澤明的傳記《蝦蟆的油》,另外一本則是他自己寫的《中國電影事業論》。KUROSAWA004.jpg

 

張先生最初送我的《蝦蟆的油》是英文版本,黑澤明出版自傳書當然是影壇大事,聯合報的萬象主編獲悉後,立即要我摘譯成「大師開講」的系列報導(當時著作權法尚未立法,只要能先取得書,有能力看懂,就能搶先刊載),不過,我心中可是暗自叫了一聲慘,因為我的電影史知識太過膚淺,坊間日本電影參考書不多,許多日本片名和人名不知從何查考比對,於是趕緊再向張先生求援,張先生除了有問必答之外,更立刻再送我一本日文版的《蝦蟆的油》,英日文兩種版本兩相比對後,人名和片名就大致不差了。

 

於是我花了十天時間,看完《蝦蟆的油》,也趕譯出了長達萬字的十篇文章,讓不少讀者還真以為我是黑澤明通,孰不知,在那之前,我看過的黑澤明電影不過《大鏢客》、《蜘蛛巢城》、《七武士》和《亂》等區區幾部而已(其他的都是後來才逐部補看的),全靠張先生的暗中加持,才能矇混過關。

 

至於《中國電影事業論》則是張先生一生用心、用情與用力都最深的力作,一般片商只顧做生意,誰肯去花時間研究各國電影制度,從電影檢查、製片到發行的細節環節都一一鑽研?甚至寫成文字,期許台灣電影亦能有「事業」規模,而非只是娛樂雜技而已。雖然該書的寫作背景是在1968年,但是他所開出的「台灣影業的苦衷」診斷書中提到的:稅捐太重、晚會太多、電視威脅、義務負擔過重、政府欠缺輔導等五項,等於是把民國卅九年到五十七年間的台灣電影生態留下了極其詳盡的紀錄。

 

至於「理想的中國電影政策」中提到的十點意見,同樣擲地有聲,有些已經現在理所當然的政策,有些則是因為政府的忽略,導致了電影生態傾斜的發展,書生報國全靠文字,如今再看張先生所寫的這十點條目,歷來的電影官員還真的愧對張先生的遠見與卓見:

bluezhang02.jpg的縮略圖一,從速創立中國電影法

二,輔導和管理雙軌並進

三,電影院的管理

四,培養電影專業人才

五,獎勵投資製片事業

六,改善管制外片政策

七,管制美商發行機構的參考

八,籌措國片輔導金

九,改善檢查制度

十,輔導香港自由影人。

 

不過,讓我感念在心的卻是張先生居間牽線,化解我和李行導演誤會的那件往事。

 

我是在《玉卿嫂》的華國片廠中第一次見到李行導演,他是仰之彌高的電影界大老,我是個菜鳥,那敢隨意近身聊天?即使後來有機會採訪《唐山過台灣》的拍片過程,也不曾好好聊過,1986年,《唐山過台灣》殺青完成,評論意見臧否互見否,英國影評人艾德里(Derek Alley)來台看片後,隨即在「國際電影指南(International Film Guide)」上撰寫了一篇批評文字,我則是將其摘譯成新聞報導,結果大大刺痛了李行。

 

新聞見報後的第二天晚上,我在報社接到李導演的來電,把我臭罵了一頓,當時,正與李導演共餐的張先生,深知李導演的火爆性格,沒有多做勸解,但亦深知我被長輩臭罵一頓,心情必不好過,半小時之後,他才又單獨打了電話給我,約我在街頭相見,多方勸解,還促成我與李導演握手言歡,沒想到我就此與李導演結成忘年交,連兒子都尊稱李行為李爺爺呢。

 

張先生是在中秋節辭世,我最後一次見到他是在李行導演的八十大壽壽宴上,臉色有點蒼白,但他來去匆匆,簡單寒喧幾句,沒有多談,就告別了。通報訃聞的祁台生先生告訴我,是李行導演交代一定要通知到我,當年往事,昔日因緣,點滴在心頭,謹以此文紀思。

 

月滿軒尼詩:愛人一笑

「我會逗她開心,你能嗎?」港片《月滿軒尼詩》中的阿來(由張學友飾演)被情敵男友阿旭(由安志杰飾演)一拳打倒在地上,還被罵說:「你這麼軟弱無用,怎麼保護愛蓮(由湯唯飾演)?」躺在地上的阿來回過身來,悠悠地回了上面這一句話。

 

情敵比心,而非較勁,一句真心話就能擊倒對手,才是真本事,《月滿軒尼詩》的導演岸西不愧是編劇高手,就靠這一句話,點出了《月滿軒尼詩》最牽動人心的情愛關鍵;這憑這一句,讓觀眾大呼痛快。

 

讓愛人笑,讓愛人開心,難嗎?談戀愛時,因為戀情正濃,因為全力討好,或許不難;等到愛情有了歸宿,大勢底定後,很多人或許就忘了該怎麼繼續討愛人開心歡笑了,反而計較起自己到底開不開心,懶得搭理愛人究竟如何了。《月滿軒尼詩》的導演岸西就因為懂得笑與愛情之間的關連,一旦把愛情爭勝的焦點鎖定於用「誰才懂得讓愛人開心」來決定愛情的歸屬,就肯定能激出強烈的迴響了。CR003.jpg

 

《月滿軒尼詩》的阿來算是晚熟的中年人,年過四十還會賴床(連爸爸病重都起不床去送老父最後一面),得靠老爸生前透過音響設定的「命運交響曲」叫鈴,才能勉強起身,即使如此,他也總是要鬧到全家人都受不了,才能喚醒他急急起身來切斷音樂。阿來一直單身,家人擔心他關在家中當宅男,一直努力安排他相親,清明一次,重陽一回,他也總是虛應故事,只圖能讓老媽安心而已,因為心中總掛念著青梅竹馬的戀人敏如(由張可頤飾演),偏偏敏如早已棄他別嫁,直到離婚後才又返港找尋這位可以分享一切心事的朋友。

 

愛蓮則是被舅舅逼著去相親的,清麗可人的湯唯故意塗抹胭脂,畫了一張村姑般的大花臉去相親,然後在餐宴上大口吃食,想盡辦法讓阿來反胃噁心,斷了再約會的念頭,她才可以和曾在公車上為她大打出手,把手毛手腳的色狼痛毆一頓的男友阿旭共效于飛。

 

男女之間究竟適合當朋友或者戀人?當事人常常搞得一頭霧水,《月滿軒尼詩》討論的無非即是「朋友或戀人」的男女關係。這對相親男女,其實心中都另有牽掛,卻在虛應故事之間,讓彼此看到了對方的真性情,而且發覺了彼此同樣都愛看推理小說,一本《第六感追緝令》的小說,可以讓沈默是金的兩人開始侃侃而談,一位茶樓裡的囂張印度服務生,也可以讓兩人掰出一個匪夷所思的扮裝傳奇,逗到彼此都笑開了懷。

CR002.jpg


 

我們都是單純的個體,找伴相陪,若對方不懂你,或者彼此欠缺交集共識,言談乏味,勉強擠在一個屋簷下,其實是痛苦的折磨;《月滿軒尼詩》的片名有點像是好萊塢電影《發暈(Moonstruck)》;亦有點像法國大師侯麥的《圓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背景只是香港銅鑼灣和灣仔間的香港街景,人物亦都是平凡之至的俗世男女,所有在理容院和茶樓中所關切的世間男女的情愛追逐與迷惘,構成了一面寫實反光鏡。張學友與湯唯無需任何的肢體接觸,因為知心,因為理解,所以彼此原本抗拒,原本拒絕承認愛情的滋味,才得以從生活的縫隙中悄悄浸潤開來。

 

至於安志杰與張可頣則是當不成戀人,卻可以註解朋友的定義,同樣地,鮑起靜、朱咪咪和李修賢等老一輩的演員,也詮釋了老年人的黃昏心情,做為主軸的平行線,也提供了更多屬於「朋友或者戀人」的辯證趣味,交響共鳴的效果既多元又有趣。

 

岸西執導的第一部作品《親密》,刻意走捲簾倒敘的形式路線,斧鑿之痕較重,《月滿軒尼詩》則在張學友和湯唯的精彩詮釋下,有了歲月悠悠的清新之美,味覺雖淡,餘韻卻極醇厚(比較刻意的一場戲是張學友應前女友張可頤之邀當起模特兒拍照,卻是困坐牢籠的囚徒,清楚在指涉張學友的角色,不管人生或愛情都困居牢籠之中,象徵的指涉意味太明顯了),特別是岸西用愛人的開心微笑來定義人生愛情的基本功

 

為愛朗讀:帶狗的女士

出國當天,特意繞到書店去,想找兩本書上飛機或者旅途中打發時間,一眼在書架上看見契訶夫小說《帶小狗的女士(The Lady with the DogDama s sobachkoy)》新譯本,就順手放進了行囊內,理由很簡單:第一,因為那是契訶夫(Anton Chekhov);第二,因為那是《為愛朗讀(The Reader)》中,這則短篇小說扮演著關鍵角色,女主角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at)飾演的漢娜開始識字的第一篇小說。

 

在旅次中讀完《帶小狗的女士》,我卻是渾身冒出了冷汗。

 

真的不要小看電影中曾經出現的訊息,即使只是短短的幾句話,即使只是「聽說濱海道上出現了個新面孔,帶小狗的女士…」。

 

有些電影因為創意混亂,即使拼貼了很多文化符號,卻也只是拼貼,禁不起深究;有些電影則是布局嚴謹,每一句對白,每一件事物,都不是隨意出現或者隨手擺放的,都有原因,亦都有妙趣,密度因而極高,劇力因而萬鈞。

 

《為愛朗讀》是我很鍾愛的一部作品,我選入了個人的2009十大影片片單,去年看完電影後,一口氣寫下了五篇影評文字,其中一篇就是以契訶夫為題,文章中提到小說的片段,我是如此書寫著:「不過,選擇了契訶夫的「帶狗的女人」,則另有趣味。首先,這是一篇描寫男女偷情故事的小說,第一句的開場白就寫著:「濱海道上出現了個新面孔:一個帶小狗的女人」一個男人就這樣開始了他在雅爾達的獵豔人生。《為愛朗讀》並不想帶領大家去深究小說情節,知道契訶夫的人,自然知道小說和電影情節相呼應的微妙力量,不知道契訶夫的人,眼看著漢娜那種癡情神往的表情,其實,也彷彿感應到契訶夫的獨特魔法,聽著漢娜一次接一次地唸起「帶狗的女人」的英文「The Lady With The Dog」,似乎也恨不得趕緊找來這本小說一讀,看看這位養了一條白毛的博美的女人,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這就是電影附加商品的神奇魔法效應)。

 

DOG001.jpgDOG02.jpg重讀自己寫過的文字,必需承認,沒有讀過這篇小說,寫出來的文字和心得就是有隔,意思相近,情趣卻相隔甚遠,關鍵在於《為愛朗讀》的導演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是專程為觀眾和知音挑揀了這本《帶小狗的女士》。

 

小說中的主角狄米崔.古諾夫是位視女人為「下等人」的銀行家,每一回的獵豔總能輕易得手,雲雨歡情後總是快速捨棄與遺忘,直到他遇見了帶著小狗的女人安娜後,才有了懸念之心,這位年紀比他小了一倍的女人,竟然讓他朝思暮想,掛念極深,不但會到女人居住的城市去尋覓情婦蹤影,還會刻意到歌劇院裡去偷窺情婦的先生是何模樣……套句小說裡的描寫就是:「直到頭髮發白,他才真真切切地好好愛上一個女人─這可是他生命的頭一遭。」

 

TheReader04.jpg為愛朗讀》描寫十五歲少年麥可由大衛克羅斯David Kross飾演愛上卅六歲少婦漢娜,同樣是一段不倫之戀,同樣是歲數差上一倍的老少戀(只是這位是女大男小),那是麥可初嘗雲雨歡情的少年情史,成年後的麥可也許有過無數的情海韻事,卻一直無法跨出自我保護的柵欄,疼愛起他交往過的女人(這即是他在片頭會為女友煮了顆蛋,用一顆蛋表白他如果不想再見到對方,就不會刻意為情人煮蛋的男人心思)。至於他對漢娜的那段情,同樣也是刻骨銘心,卻一直只能放在心田深處,直到獲悉漢娜被關進牢中,他才明白自己可以像以前一樣再為情人唸起一本又一本的書,當然,漢娜也因此得能寫出生命中的第一封信給他。

 

電影中出現了小說,小說註解了電影,正因為結構如此嚴密,表層現象與深層內容交互驗證,《為愛朗讀》的創作密度堪稱千錘百煉,至於有緣得去細DOG01.jpg讀《帶小狗的女人》的讀者,必能有著從電影與小說的交集點暈染開來的感動,徜若再重看《為愛朗讀》,也許就更有體會了。

 

文學史告訴我們,一百二十年前,契訶夫因為罹患了肺炎,醫生囑咐他要到氣候溫暖的地方養病,於是他來到了雅爾達,就在這個渡假勝地寫下了《帶小狗的女士》。

 

我不曾看過Josef Heifitz執導,在1960年的坎城影展上獲得人道與藝術精神特別獎的《帶小狗的女士》;至於俄國大導演米基塔.米蓋柯夫(Nikita Mikhalkov)在1987年以這篇小說為藍本,改編成電影《黑眼睛(Dark Eyes (Italian: Oci ciorni)》,並在坎城影展上為男主角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再爭得一座最佳男演員獎,我也只是慕名,未能找到電影,細細品嘗,實在可惜。

 

在旅次中,闔上書本,我在心頭暗自誦念了幾回The Lady with the Dog,我知道,我要再重看《為愛朗讀》,我要找到《黑眼睛》。

電影人生:父子觀影記

我很少替書寫序,這本《父子影癡俱樂部》因為勾起了父親帶著我,以及我帶兒子去看電影的心緒,於是有了寫作衝動,今天亦是父親辭世的第十一周年。

閱讀全文 電影人生:父子觀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