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危機:名畫的滋味

電影世界裡的影像絕少意外與偶然,絕大部份都是刻意的安排或經營,最新007電影《空降危機(Skyfall)》裡總共出現了四幅畫,展現了導演Sam Mendes透過圖像來說故事的能力,關鍵在於讀者接受到訊息時,讀懂了潛藏的深意。

 

過去的007總是習慣出入聲色場合,從夜總會到睹場都是他常去獵取情報或執行任務的地點,你很難想像他會出入藝廊,有閒情來看名畫,《空降危機》就帶給大家兩次驚喜。

 

第一次是他到了國家畫廊(the National Gallery),正襟危坐地坐在椅子上看畫,第一個鏡頭在他身後帶出了兩幅畫,分別是十八世紀畫家Joseph Wright of Derby 1768年的作品《氣泵里的鳥實驗(An Experiment on a Bird in the Air Pump)》,重點在於顯現工業革命初期人們從科學實驗中了解更多人生真相的故事;另外一幅則是Thomas Gainsborough1768年完成的作品《(The Morning Walk)》,描寫的是新婚的William Hallett夫婦的幸福富裕人生。

An_Experiment_on_a_Bird_in_an_Air_Pump.jpg 

由於男主角龐德根本沒注意這兩幅畫,只是背景,所以知其名,卻不必去深究其意,重點在於龐德眼前讓他駐足停留的是那一幅畫?答案是英國國寶水彩畫家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839年的作品《The Fighting Temeraire Tugged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ken Up , 1838》,那是一艘役齡已滿的老式戰艦被拖船拖回船塢,即將拆除報廢。是的,身心受創的龐德正在復健中,他的際遇與狀態是不是像極了這艘行將退役的戰艦?即使曾經功在國家,一旦老杇無用了,也只能黯然退場,以畫況人,還真有三分淒涼,難怪龐德的軍需官Q此時即時進場,加了一句「落井下石」的註解:「我總覺得有些感傷,戰艦老了被拖去拆解,時間的宿命啊,你不覺得嗎?你看到了什麼?」

 

電影中人都懂得這幅畫的名稱與內涵,所以語多機鋒,偏偏多數影迷都只能驚鴻一瞥,能知畫名即已有不易,又如何能拆解了悟畫後的深意?「龐德老矣,應否退役?」一直就是《天降危機》的主題論述,讓鮮少看畫的龐德去看畫,從畫廊裡與軍需官會面,當然是極其刻意的安排(以往都在MI6的實驗室中),導演Sam Mendes透過名畫丟出的問號,就看影迷是否有心,以及肯否用去見招拆招了。

skyfall-044.jpg 

夠用功的影迷或許會從畫家透納加註的詩名中更能體會此畫的深意,與導演的用心:「The flag which braved the battle and the breeze, No longer owns he/曾經在戰役和風中耀武揚威的旗幟,已經不再飄揚。」

 

第二幅另有深意的畫出現在上海的暗殺行動中,那是義大利名畫家莫迪里尼亞(Modigliani)的「搖扇的女人(Woman with a Fan)」,skyfall-045.jpg這幅畫在2010年的五月之前還高掛在法國現代美術館中,後來被竊賊闖入,連同畢卡索等人的畫作在內,一共有五幅失竊,價值一億歐元,後來警方找到嫌犯,卻找不回畫作,據說是竊賊先把畫藏在垃圾桶內,結果被當成垃圾給處理掉了。這種說法誰肯相信?

 

《空降危機》也沒買法國警方的賬,直接透過畫作在上海現身,告訴大家:「畫還在,正在等待買家出手。」買家是中國人,正在看畫時,卻遭到狙擊手從後方射殺,慘劇是慘劇,這場看畫喪命記卻點出了中國富商有錢,成了匪徒銷贜的新去處,從文明觀點來看,不啻是在消遣多金的中國暴發戶。

 

問題在於有多少人看懂這幅畫的「幕後新聞點」?讀懂了導演蛇鼠一窩的暗喻呢?

 

我用007史上最有深度的作品來形容《空降危機》的用力之深,這兩幅畫應是另外一個具體佐証了。

空降危機:悲劇的韻味

Sam Mendes 執導的《空降危機(Skyfall)》堪稱是五十年來最有深度的007電影。

 

一如古典悲劇的主角都在面對「死亡」或者「毀滅」的陰影,《空降危機》選擇了「死亡」與「重生」貫穿全片,還真的讓遭人質疑「老狗還能變出什麼新把戲?」的007得著了改頭換面的能量,畢竟007以往都是到處興風作亂,如今卻是變生肘腋,家門失火,連老巢都要被踢館炸爆,連007都有手不能舉,游泳會喘,槍射不準的「專業」及「中年」危機,無敵情報員龐德一路挨打,甚至還被男人摸大腿「性騷擾」……顛覆傳統的新書寫,呼應著「死亡」與「毀滅」的主題,因而有了讓人看他如何逆轉頹勢的懸念了。

 

死亡,是《空降危機》的第一個訊息,也是最重要的訊息。救援來晚的龐德(由Daniel Craig飾演)急著替中槍的同僚止血,老闆M夫人卻要他別管人,拿回被搶走的硬碟最重要,「冷血絕情」的主題就從這裡開始滲透進來,接下來的汽車、摩托車和火車大追緝,固然是007系列電影絕對少不了的開胃菜,關鍵點則在於火車即將過山洞了,一旁監控的狙擊手Naomie Harris再不扣扳機,恐怕就再也沒機會射殺正在車頂上肉搏的兩個人,「射啊!」Judi Dench飾演的M在辦公室遙控而下的指令,是那麼堅定而無情,相較之下,龐德垂直墜落的身影,配合Naomie Harris回報的那句:「Agent down.」卻也成了最讓人錯愕的身影。

 

skyfall-042.jpg但是,M只有黯然,沒有流淚,英雄不流淚的絕情,伴隨著Adele演唱的主題曲「Skyfall」「終點到了,屏息數到十吧(This is the end , hold your breath and count to ten)」,007系列電影絕少見的淒厲與絕望之情,成為電影片頭最詭異的氛圍。

 

沒有人相信一個紅了五十年,拍過23部系列電影的銀幕傳奇,真的會就此落幕,《空降危機》的槍口這回不再朝向國際恐怖份子,而是禍起蕭牆,當年,M的棄子Silva(由Javier Bardem飾演)全力反撲,炸毀了MI6總部,還入侵電腦主機,逐步洩露臥底特工名單,無一不是因為Silva視M為首惡,想要直黃龍,擒敵擒王,Silva受的苦,觀眾無法體會,卻可以透過另一位棄子龐德後來的借酒澆愁與滿面于思,得到部份驗証(氰化鉀的毒害,絕非留在龐德身上的銀色彈屑可以比擬),也唯其發揮了對比功效,《空降危機》的戲劇功力才更鮮明。

 

編劇設下了三個難關來雕塑龐德,首先是心理關。他是領有殺人執照的殺人機器,理應鐵面無私,殺人不貶眼,只是一旦親耳聽見長官下令開槍射殺,誰能承受?忠誠何等廉價?背叛何等容易?一切就如新首長Mallory(由Ralph Fiennes飾演)問他的:「你幹嘛要回來?不是每個人都要這樣的退休機會。」何況,回家的他得不到英雄式的接待,沒有溫暖擁抱,懶得用繁文褥節來應對進退的M,直接用她的伶牙俐齒告訴房子已經被她賣掉的龐德說:「你別想住我的家。」Judi Dench用她的冷霜表情接納愛將,準確傳達出情報頭子不能感情用事,不玩兒女私情的硬心腸,不如此絕情,你如何想像Silva呼天不應的棄子心情?若非龐德一面以「M=Bitch」的心理測驗反諷M,一面卻又萬死不悔,拚死亦要執行任務,龐德的決心與忠心特質,又如何被人看見?

skyfall-019.jpg 

但是這種無情另外還有變奏曲,那場國會聽証會當然是外行領導內行的專業踐踏,卻有著民主的神聖外衣,Silva的適時殺進,固然是快刀斬亂蔴的攻其不備,卻也悄悄解了M的套。主旋律與變奏相輔相成,確實氣象萬千,互通聲氣呢。

 

第二關是肉體關。龐德老了,傷了,體力不濟了,槍法不準了,疲態畢露的目的是要把他天上仙班打回紅塵凡間,不再是往年「醇酒美人談笑間,強虜飛灰湮滅」的帥哥英雄了,他的平凡有了俗人滋味,雖然不能縱橫自如,隨手探囊取物,必需更多纏鬥,以及更多僥倖,但也唯其如此,他的奮戰勵志,他的技巧經驗,也就磨琢得更有份量了。這種灰頭土臉才得逆轉勝的手法,不也是贏取觀眾同情的高招?skyfall-022.jpg

 

第三關則在斷根,因為要重生,就得斷根。Skyfall是地名,有「危機」,卻不是「空降」,知彼知己的Silva把龐德逼得走投無路,只能回歸Skyfall,還不得不把傷心老巢徹底炸毀,表面上那是龐德的生命底牌的一次梭哈(孤兒身世,地窖巨變),敢於面對舊傷口,一次解決,就意味著他完成面對它,解決它的徹底治療了。老家都沒了,還要替有著母子主從情誼的M送終,甚至還得與新任的Q答嘴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多少英雄,《空降危機》根本就是一部重新來過的「大掃除」電影,英雄末路有著不同顏色與份量,在在引人低迴。

 

Sam Mendes在《空降危機》中最大的失策是未能替Javier Bardem多設計不同出場橋段,他困在情報局的玻璃窗內,雖然容器變了,但是卻根本就是《沈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中的鳥籠翻版,至於Javier Bardem穿起警察衣帽,利用地下鐵穿梭自如的身影,不也是《捍衛戰警(Speed)》中的丹尼斯.哈潑(Dennis Hopper)嗎?元兇極惡卻沒有自己座標,盡借他家方位,終究只是拼盤,真是可惜。skyfall-032.jpg

 

不過,Sam Mendes的打鬥戲處理得極其不俗:火車頂的拚鬥,剪接的速度與力道,頗具雲霄飛車之力;強光下持槍挺進的剪影人生,讓動作片有了三分詩意;至於上海灘的暗殺戲,以霓虹燈影做前景,殺手卻如暗影浮動,有如一場光影舞蹈,美到讓人驚豔;至於莊園決戰和冰湖求生戲都是「古典」對「現代」的戰術運用,誰是貓?誰是老鼠?隨時都有易位可能,當然就更讓人看得目眩神迷了。

 

skyfall-043.jpg總而言之,《空降危機》是一部讓人驚豔的007電影,既有生死忠誠的生命議題,更有集聲光肢體之美的動作刺激,人文與娛樂兼具,不俗、不易亦不凡。 

 

2012歐洲電影獎:入圍

2012年歐洲電影獎113公布了入圍名單,影展當局雖曾先行公布了年度47部精華電影片單,最後獲得提名的作品全部只有15部,可以說三分之一弱,顯然大家的意見相當集中,尤其是《愛慕(AMOUR (Love))》和《謊言的烙印(JAGTEN (The Hunt))》兩片,在最核片心的影片、導演和編劇獎項上都獲得提名,理應是最有望贏得年度最佳影片的熱門作品了。

 

至於六部最佳影片入圍作品都有機會在台灣看到,有的剛看了,還來不及寫,有的則是早已有過評論文字,算是參與感還不錯的一次提名了,日後再來詳述作品成績,以下是今年的入圍名單:

 

2012歐洲電影(EUROPEAN FILM 2012:

《愛慕(AMOUR (Love))》

《為愛出走(BARBARA)》

《凱撒必湏死(CESARE DEVE MORIRE (Caesar Must Die) )》

《逆轉人生(INTOUCHABLES (Untouchable))》

《謊言的烙印(JAGTEN (The Hunt))》

《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

 

efa2012.2.jpg 

2012歐洲導演(EUROPEAN DIRECTOR 2012

Nuri Bilge Ceylan for BİR ZAMANLAR ANADOLU’DA安那托利亞故事(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

Michael Haneke《愛慕(AMOUR (Love))》

Steve McQueen《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

Paolo & Vittorio Taviani《凱撒必湏死(CESARE DEVE MORIRE (Caesar Must Die))》

Thomas Vinterberg《謊言的烙印(JAGTEN (The Hunt)

 

2012歐洲女演員(EUROPEAN ACTRESS 2012

Emilie Dequenne喜歡你沒道理A PERDRE LA RAISON (Our Children))》

Nina Hoss《為愛出走(BARBARA)》

Emmanuelle Riva《愛慕(AMOUR (Love))》

Margarethe Tiesel《天堂:愛情(PARADIES: LIEBE (Paradise: Love))》

Kate Winslet今晚誰當家CARNAGE)》

 

2012歐洲男演員(EUROPEAN ACTOR 2012

François Cluzet & Omar Sy《逆轉人生(INTOUCHABLES (Untouchable) )》

Michael Fassbender《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

Mads Mikkelsen《謊言的烙印(JAGTEN (The Hunt))》

Gary Oldman《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Jean-Louis Trintignant《愛慕(AMOUR (Love))》

 

2012歐洲編劇(EUROPEAN SCREENWRITER 2012

Michael Haneke《愛慕(AMOUR (Love))》

Tobias Lindholm & Thomas Vinterberg《謊言的烙印(JAGTEN (The Hunt) )》

Cristian Mungiu山丘上的靈與慾DUPĂ DEALURI (Beyond the Hills) )》

Olivier Nakache & Eric Toledano《逆轉人生(INTOUCHABLES (Untouchable) )》

Roman Polanski & Yasmina Reza今晚誰當家CARNAGE)》

 

2012歐洲攝影(CARLO DI PALMA EUROPEAN CINEMATOGRAPHER AWARD 2012

Sean Bobbitt《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

Bruno Delbonnel 浮士德魔鬼的誘惑FAUST)》

Darius Khondji《愛慕(AMOUR (Love) )》

Gökhan Tiryaki安那托利亞故事BİR ZAMANLAR ANADOLU’DA (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

Hoyte Van Hoytema《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2012歐洲剪輯(EUROPEAN EDITOR 2012

Janus Billeskov Jansen & Anne Østerud《謊言的烙印(JAGTEN (The Hunt) )》

Roberto Perpignani 《凱撒必湏死(CESARE DEVE MORIRE (Caesar Must Die) )》

Joe Walker《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

 

2012歐洲美術設計(EUROPEAN PRODUCTION DESIGNER 2012

Maria Djurkovic《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Niels Sejer 《皇家風流史(EN KONGELIG AFFÆREARoyal Affair))》

Elena Zhukova浮士德魔鬼的誘惑FAUST)》

 

2012歐洲音樂(EUROPEAN COMPOSER 2012

Cyrille Aufort & Gabriel Yared 《皇家風流史(EN KONGELIG AFFÆRE (A Royal Affair))》

François Couturier她與詩人的故事IO SONO LI (Shun Li and the Poet))》

George Fenton《天使威士忌(THE ANGELS’ SHARE)》

Alberto Iglesias《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南方小羊牧場:青春夢

非常台灣,非常青春。有一點傳奇,一點寫實,再加上一點純情,侯季然執導的《南方小羊牧場》完成了熱力四射的青春夢想。

 

長度不過百餘公尺的台北市南陽街是知名的補習街,過去半世紀來,考高中、大學、留學或者國考的年輕人,都適合來這裡取經練功,青春的追求與挫敗,青春的駐足與呼吸,讓這條全台北補習班最密集的小街,有了最多元生命力。從「南陽」變成「南方小羊」,再把「補習班」轉化成為「牧場」,趣味橫生的修辭學,不落俗套,卻又充滿綺情迷思,這款電影片名,已經充份說明了身兼編劇與導演的侯季然,要把青春心緒還諸童話綺夢的企圖。

sheep810.jpg 

《南方小羊牧場》的編劇手法稱得上嚴謹精緻:「傷情」開場,「情定」終場,期間靠著一張「我去補習了」字條的尋尋覓覓,主旋律輕快明確,結構細膩,讓人看到了男主角阿東(柯震東飾演)「眾裡尋她千百度」的癡情,既而又因為整理置物櫃,起了「物歸原主」的行善動念,帶動出一連串溫情故事,更是用「浪漫糖衣」包裝了阿東的善行善念,極度純情化的人物雕塑,讓青春得能緊緊沾黏著「無邪」主題,因而討喜。

 

除了阿東尋情記,《南方小羊牧場》另外還有幾段副歌,從黃金炒飯哥到小羊,年紀輕輕,卻已各有刻骨銘心的傷情往事,小兒女的小情歌,雖然被放大成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所說的:「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卻沒有那麼悲壯的控訴,幾回委婉清唱,從紙飛機到蛋炒飯,甚至那隻走失的狗狗,都散發著清爽悅耳的能量。

sheep821.jpg 

重視細節的導演都能從細節中得到能量,侯季然在前作《該死的茱麗葉(即三段式電影《茱麗葉》的第一段)》中,從鉛字印刷廠,找回了白色恐怖年代的驚魂記憶;既而又在《小夜曲(即20段式電影1010》的一段)》中,重建了當年廣播音樂節目的現場播音場景,舊日風情,躍然銀幕,非常動人。這一回,更在《南方小羊牧場》中積極經營「尋常小物件,深藏人間情」的細節,光是老式置物櫃,不但讓人看見了「男女共一櫃」的「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奇緣,也衍生出「被遺忘的時光」的老友重逢趣味,看似不起眼的一點小聰明,卻有餘韻萬千,還真有「舉重若輕」的功力了。

 

此外,「小羊與大野狼」在考卷上的漫畫接力,亦堪稱神來一筆。不停寫考卷,是補習班填鴨教育的萬靈丹,在補習班的必備元素上做文章,就突顯了南陽街的地理與人文特色;其次,小羊的塗鴉算是抒情小品,大野狼的突然加入,則多了互動趣味,讓學子得著了騷動的喜悅,也讓小羊與大野狼有了「筆友」的對話默契,鋪下了順理成章的愛苗;第三,「小羊與大野狼」的出現,更讓電影得以透過動畫來註解青春的思緒,為幅員有限的南陽街,多了異色呼吸空間。

 

至於子夜時分在館前路出現的「派報夾報工人」,以及不時在街頭躹躬哈腰送傳單或者舉牌子的打工學子模樣,都讓補習街風情有了更精準的符號紀錄,讓寫實與浪漫之間得到了迷人的平衡效應。

 

《南方小羊牧場》本質上只是一部青春小曲(同樣描寫補習班中的青春歲月,1980年代的台灣電影曾有過《國四英雄傳》的淒厲指控,侯季然卻避開了沈重的歷史包袱,改用當代青春的逐夢筆觸來撩撥時代印痕),但是單純卻不簡單,作品才有重量,侯季然因而花了不少力氣來豐富內容的可看性,例如泥偶動畫常見的「停格/stop-motion」技法,就成為阿東初到影印店工作時的趣味紀錄,不採「stop-motion」技法,無損青春滋味,用上「stop-motion」技法,就有了鮮趣;同樣地,在雲彩上書寫倒數數字的動畫,也有著「把思念託給雲彩」的詩情,侯季然顯然懂得如何取悅觀眾。

 

sheep809.jpg至於類似《駭客任務(Matrix)》中基努.李維(Keanu Reeves)在網路世界中穿越不動人群的人形立牌特效,亦成為「小羊與大野狼」這段戀情的攤牌背景,侯季然的刻意雕琢,有了讓人耳目一新的能量,再適時插進舊愛的適時現身,既是攪局,又是選擇,更是終結,一魚三吃的一網打盡,吊足觀眾胃口,更說明了侯季然說故事的技法已然更上層樓,更加自如了。

 

最重要的是,《南方小羊牧場》的選角極其稱職,柯震東、瑤瑤、蔡振南和聶雲都是擺對位置,又能發揮所長,至於飾演小羊的簡嫚書,天真浪漫的笑容與從容自在的肢體,都比十年前,在《藍色大門》中初試啼聲的桂綸鎂更加亮眼,是的,一個國片新世代,就從《南方小羊牧場》中展開了。

草泥馬:艾未未浮雕

 

電影世界最神奇的力量,往往來自於拍攝現場的突發事件,來自超越劇本規畫的靈光閃動。會講中文與希伯萊語的美國紀錄片導演陳愛麗(Alison Klayman)執導的《艾未未草泥馬(Ai Weiwei Never Sorry)》,因為一隻貓一個人,而得著了畫龍點睛的能量。

 

「草泥馬」是中國國罵的諧音字,是藝術家艾未未用文明包裝後的罵人話語,也是艾未未挑戰中國威權,自貼於額頭上的反動標誌,《艾未未草泥馬》從選材到片名都已充分展示了電影的挑戰性格,如果沒有採用更高明的象徵,就少了讓人深思回味的餘韻,艾未未家的那隻會開門的貓,即時解決了導演陳愛麗在處理艾未未那種只能「衝衝衝」,來不及轉彎的衝撞快車的敘事結構。

 

2006年起在中國住了五年的陳愛麗,在2008年才剛始接觸艾未未時,剛巧遇上了中國逮捕劉曉波事件,撲天蓋地的反民主浪潮並不能淹沒人們追求真相的心,艾未未的挺身對抗國家體制,以及陳愛麗拍攝艾未未紀錄片都反映著知識份子的醒悟與抉擇,但也正因為政治旗幟如此鮮明,《艾未未草泥馬》除了為弱勢代言發聲的重責大任之外,其實還應在藝術世界上取得一度之地,那隻貓因而發揮了「明喻」的力量。ai-317.jpg

 

艾未未愛貓,也養過多隻貓,貓有自己的世界,不太搭理俗人,以貓況人,那種自行其是的本色,還真有名士風流的氣魄,但是陳愛麗卻注意到艾未未家有一隻貓會開門:不管主人是不是關門鎖貓,怕貓亂跑,想出門的貓兒就會跳上門把,用腳一踏,門就開了,愛去哪就可以去哪,《艾未未草泥馬》選擇了這隻會開門的貓做為開場戲,絕非即興,亦非巧合,而是直接以貓喻人:身材矮胖,人貓相近;出入自主,人貓一族;慵懶精明,人貓同源。中國可以封鎖艾未未的微博,警察可以打他,可以軟禁他,但是這隻胖貓自有因應之道,他根本就是那隻會自己開門的貓兒。

 

至於「人」,自然指的就是艾未未本尊了。《艾未未草泥馬》中的艾未未其實會讓人想起拍攝過《柯倫拜校園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和《華氏911Fahrenheit 9/11 )》等片的紀錄片導演Michael Moore:有信念,有勇氣還有行動力的鬼才。ai-314.jpg

 

《艾未未草泥馬》的本質,其實是向透過「草泥馬」的粗口抗爭,向世人介紹艾未未其人其事,北京奧運的鳥巢體育館只是他的藝術設計才情,電影核心是他在四川地震後,不相信官方公報,展開追蹤究竟豆腐渣校舍工程害死多少學生的「公民調查」展開,其間兼及了他如何惹惱官方,警察跑到他的旅館查房,竟然還使暴出手,一直到報官不理,乾脆自己上門找動人警察……凡此種種,充份展現了他善用媒體,利用媒體的機伶性格,但是他也有足夠手段,能夠讓擋路的、攔路的的人與事都再也無所遁形,兇暴的人最後變成尷尬的人,《艾未未草泥馬》的內容趣味,恰是一頭精於世故的狡滑老貓,不耐煩地反咬了陳舊社會一口的反噬動作,艾未未的行動力量,更具體實踐了存在主義作家卡繆的「我反叛, 因此,我存在」的理念,畢竟「荒謬」與「反叛」,正是「理性的人」遭遇到「毫無道理的世界」 唯一能夠採取的姿態。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的集權體制下,有多少人敢對抗政府?又有多少人想得出突破政府封鎖的「策略」?《艾未未草泥馬》所引介的對抗手段,已經儼然革命教材,對當代年輕人都能帶來啟蒙震撼的。


除了政治,《艾未未草泥馬》更值得一書的是電影除了突顯爭議,亦不忘回到藝術與人性層面,多元審視這個人的複雜面向。就藝術而言,慕尼黑的So Sorry」展覽,讓人看見他的大器與卓見(用幾萬個書包組成的書包牆來悼念川震死難的孩子,搭配「她在這個世界上開心地生活過七年」的標題字句,誰能不痛心?不驚心?);就人性而言,電影亦未迴避他除了妻子,還有情人,還有未婚生下的兒子的真實素描,就算陳愛麗只是輕輕帶過,不曾去碰觸敏感的情愛糾結,亦也算是完成了藝術家的浮雕了。

ai-313.jpg

 

好的紀錄片,首先讓人看見「真實」,繼而勾動人心思維,《艾未未草泥馬》不忘告訴大家,就算艾未未天生反骨,一旦被官方拘禁後,還是會有噤聲無語的無奈時刻,他的傲骨,讓人欽佩;他的軟弱,讓人唏噓,《艾未未草泥馬》得能兼備這些元素,自是更值得讓人再三咀嚼了。

 

不老騎士:黃昏進行曲

《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島日記》是部「好看」的紀錄片,原因之一是勵志;之二是體材貼近生活,易起共鳴;之三,確實有幾位動人老人,發揮了畫龍點睛的功能。

 

不過,《不老騎士》的「好看」,基本上是在打水飄,表面上騰跳熱鬧,水花四濺,人物有血有肉,有妙語有豪情,唯獨少了更深的靈魂關注,我們清楚看見環島之旅的完成,背後的動機與毅力,只有點的突破,未能帶動全面出航。

 

go8613.jpg《不老騎士》的初衷只是側拍台灣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所推動的17位平均81歲的長者,從台中出發,一路往南,繞經東台灣北上,再折返台中的13天摩托車環島之旅,隨著贊助經費日增,規格日大,於是從短片成了長片,老人持志奮起的動人主題搭配成功宣傳(很容易就想起數年前帶動單車環島遊的《練習曲》,差別在於主角不再是俊美壯健的帥哥,而是白髮蒼蒼,隨時都怕出了出情況的老人家),創下了2012年的最佳紀錄片票房。

 

但也正因為《不老騎士》的起動在於機車環島之旅,初始的蘊釀艱難,就在影像不足的情勢下,只能簡略帶過,難免蒼白了些。不過,阿桐伯在亡妻墳前灑銅板求聖筊的畫面補拍得宜,發揮了臨門一腳的煽情力量,搭配在機車前端擺放愛妻照片,再來一趟環島行;以及環島圓夢之後,在除夕夜的紡織廠再與妻子照片對話憶述的場景,導演華天灝確實在「補實」的工程上,花了不少心血氣,更在動人的分寸拿捏上,克盡職責,才能匯聚摧淚動心的能量。go106.jpg

 

17位長者確實各有故事,但是有人內向,有人拙於言詞,有人耳朵重聽,答非所問,所以,鏡頭也就自動朝向有戲肯秀的老人集中,使得這趟千達一千多公里的側拍紀錄,因而少了更多元的聲音與觀點,甚至很多時候要以老人基金會的幹部訪問(或者每天的工作檢討與翌日規畫會議)來補實,其實,沒有這些年輕人的規畫聯絡與安排,前頭開道,後頭呵護,甚至動員打氣,這趟環島之旅未必能夠順利走完,只可惜,他們受訪的內容有些重複,如果能多兼及不同老者的情境,或許就能使得這群老人的浮雕,就能有在有人濃妝,有人淡抹之間,得到更平衡的觀照了。

 

即使老人的空間不過集中在五六人身上,華天灝還是很努力從老人的族群與歷史記憶中找到了很精彩的熔接點,例如有人是神風特攻隊的教官,日語說得比國語還要溜;有人則是在中原打日本,再到寶島開山鑿洞的外省老兵,歷史的因緣際會,讓原本對立的軍士們在年華老去後,一笑泯恩仇…台灣過去半世紀的歷史紛擾與族群溶入,也就成了《不老騎士》信手一揮的政治印痕。

go108.jpg

 

當然,帶著一口外省口音的德玉爺爺,出門在外心頭還是惦掛家裡,一定打通電話,只想聽孫子一句話,春節前夕要帶著子孫寫春聯貼春聯,在台灣安身立命的生命態度,已然是台灣人的共識,諸如這類老人心情的書寫紀錄,亦都讓《不老騎士》多添了三分溫情糖衣。

 

至於理應是核心重頭戲的環島旅程,在行經南迴段時,音效、音樂與畫面的配合精準,帶出了不少氣魄震撼,只可惜諸如風吹雨淋,路況艱難,有人摔車,有人疲累的行進「細節」,在「即時」紀錄的工程上就顯得明顯不足,行進畫面少,休息場景多,當然也悄悄透露出拍攝規格有限,現實難以兼顧的困境訊息。

 

不過,《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島日記》的基本精神還是在於透過「挑戰八十,超越千里」的口號,來傳布老人不老,有夢就要去追逐的生命訊息,看著戲院裡面有這麼多的觀眾來看一部紀錄片,同時也呼應著電影情節有時歡笑,有時流淚,我必需說,台灣觀眾真可愛,厚道知足而不挑剔,台灣電影工作者真幸福啊!

歌喉讚:誰的青春誰的歌

Jason Moore執導的《歌喉讚(Pitch Perfect)》其實不太需要電影評論,因為電影的主要訴求在青春與音樂,劇情用一句話就講完了:Barden大學兩個音樂社團的競技。

 

《歌喉讚》的人物塑造不論是男女交往、父女矛盾、同性相斥、胖妞自嘲、黑人就賤或亞裔就怪,這些偏見塑造全遵循著美式校園電影的刻板印象,並無新意,轉折都可預見,勝負結果沒有意外、至於不時脫口而出的粗口俚語,亦只是青春叛逆的口舌之快。全片的的美麗與哀愁,基本上都纏繞著阿卡貝拉(a cappella)運轉。pp882.jpg

 

阿卡貝拉原意是無伴奏合唱,指的是一種無伴奏的音樂形式,全靠人聲來哼唱出旋律與節奏,《歌喉讚》裡安排了純男聲和純女聲的兩個阿卡貝拉團體「美麗女聲(The Bellas」和「痞子幫(Treblemakers)」來打對台,性別成了最鮮明的標記,因應性別而生的青春爭議,卻也因此顯得太過直接而膚淺(例如:打對台就是世仇,就不能與對方有性關係,否則就得逐出團體;但是美麗女聲的座車沒油時,還是得向世仇求援,同車出賽……諸如這類食古不化的死腦筋,自我設限的死胡同,其實都只是愚頑不靈者,終必自食苦骨的校園電影老梗了)。

 

《歌喉讚》的阿卡貝拉呈現法分為兩種:有音樂伴奏,以及純人聲組合。坦白說,純人聲就有如原汁原味的天籟入耳,有音樂伴奏,固然也動聽,卻因為後天加工,不再純粹了,宛如人工美。

 

天籟就教人難忘,《歌喉讚》的兩場戲就極富魅力:首先是女主角Anna Kendrick飾演的Beca首度參加阿卡貝拉社團甄選時,席地而坐,手拿著塑膠空瓶,一面開口清唱,一面用手擊空瓶與地面,人聲器物聲,聲聲交錯,抑揚頓挫的旋律,看似信手拈來的即席演唱,卻別具韻味,功力不凡;其次則是痞子幫在校園中進行社團招生時,你唱我和,就靠著天然嗓音與高低音交錯的和聲來吸引同學,同樣讓人聽得好生迷醉。pp708.jpg

 

只不過,「美麗女聲」和「痞子幫」並沒有享受到以阿卡貝拉唱出人間絕美的樂趣,《歌喉讚》其實是一場透過社團競賽而衍生的校園權力爭奪戰,例如「痞子幫」的首腦Bumper(由Adam DeVine飾演)可以只因為我不喜歡你身上的氣味就排拆新血加盟,在舞台上更以尖酸苛薄的語句羞辱對手;「美麗女聲」的首腦Aubrey(由Anna Camp飾演)同樣也是只會死抱傳統,不知變通的保守女郎,她在意的不是團員的心聲,而是笛聲一響,大家就得齊一行動的指揮威權。不管是BumperAubrey都未曾在音樂的和諧或創新中找到飽滿酣暢的幸福滋味,Bumper更因為好萊塢一招手就棄團而去…諸如此類的插曲,都讓《歌喉讚》的青春信念更加狼狽,格局更加庸俗。

 

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阿卡貝拉究竟怎麼唱才是好?才能勝出?電影中的評審不曾吐露片語隻字,全靠兩位比賽轉播主持人的嘴皮子接龍,但是談的多是服裝和舞姿,少了音樂高低的分析,多數歌曲又都有電音襯底,原味盡失,只知臧否皮毛,未能畫龍點睛,直指勝負關鍵,所以最後也只能看結果,看不出門道了。

 

《歌喉讚》另外有一個有趣的文化觀察點:字幕。電影中的校園男女都不忘耍嘴皮子(接字歌的社團比賽更是有趣),但是語句機鋒,或者押頭韻的旁白趣味,都在考驗中文字幕翻譯師的功力,有些傳神點出了噱頭所在,讓人莞爾一笑;有些則是略過不譯,讓人悵然若失,譯或沒譯?通不通達?都夠讓有心人好好做比較功課了。

12月22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電影話題:年度好片

 

一直有個小小的心願,如果能在一集的節目中介紹一年的佳作,用一小時回顧這一年,該是多精緻,密度又多高的年度饗宴啊!

 

年底時光,最適合這種回顧氛圍,今天的節目就試圖以年度好片的觀點來介紹一些曾經獲得影評人團體大獎的作品,我的挑揀基準是以剛出爐的金球獎戲劇類電影入選片單做基準,因為五位最佳導演的入圍者同樣就是。

 

這五部電影及導演分別是:

《亞果出任務(Argo)》導演:班.艾佛列克

《決殺令(Django Unchained)》導演:昆汀.塔倫提諾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導演:李安

《林肯(Lincoln)》導演:史蒂芬.史匹柏

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導演:凱薩琳.畢格羅

gg.jpg 

非常難得地,五部作品中有三部都還不曾在台灣上映,但是我幸運都取得了原聲帶,才使得今天的年度回顧,能夠提到什麼電影,就有那部作品的原聲帶可以搭配,讓大家聽著原聲,想像電影風情。

 

使用音樂:《亞果出任務(Argo)》原聲帶

《決殺令(Django Unchained)》原聲帶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原聲帶

《林肯(Lincoln)》原聲帶

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年度好片

 

今年得獎最多的電影應屬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執導的《愛‧慕(Amour)》,從坎城影展一路到歐洲電影獎,可以說是所向披靡,看過《愛‧慕》,你就會同意從選材到表現,本片堪稱是精品中的精品,太多面向可以討論。

amour003.jpg 

今天先從詩經著手吧,「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何等讓人嚮往的境界啊,問題是兩人一起老了,其中一人有了病痛,身不由己了,老先生該怎麼來照顧老太太呢?老人化社會的逐步來臨,會帶來更多的家庭與社會試煉,一位真誠的創作者總能夠洞燭機先,從生命的困境中發掘問題,《愛‧慕》就是這麼一部讓人難忘的生命電影。

 

人老了,難免對於往日的美好時光多所眷戀,《愛‧慕》的男女主角都是音樂老師,教出了得意門生亞歷山大,學生登門拜訪,看到因中風而半身麻痺的老師,當然大吃一驚,拗不過老師的要求,重彈了貝多芬的鋼琴小品,那是師徒間的第一堂課,多年之後再重溫,美好的昨日歷歷如現,有五分馨甜,但不亦有五分惆悵?好電影就能有這種酸甜並陳的力量。

 

使用音樂:愛‧慕》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音樂話題:童年的歌

 

少年時期,你迷戀的是誰的歌?你是聽誰的歌長大的?

 

每個世代都有不同的選擇,我這個世代,周藍萍先生是重要的創作者,因為他寫的黃梅調音樂,從「遠山含笑」到「十八相送」,我們都琅琅上口,他寫的流行歌曲,如今還依舊在我們的生活或記憶中晃盪著,從「綠島小夜曲」到「回想曲」,無不如此。

 

台大圖書館日前推出了《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贈藏展》,深情回顧了已經被很多人遺忘的往日時光,正因為如此,我才又翻箱倒櫃找出了昨天曾經迷戀過的歌曲,除了不同版本的「綠島小夜曲」之外,還有著「我愛唱的一隻歌」和「昨夜你對我一笑」兩首歌曲,動人的音樂讓我的童年變得多彩多姿,如今也到了薪火相傳的時刻,有緣聽見本集節目的朋友,或許也會因為重聞佳音,有了唇角上揚的微笑。

12月15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捍衛聯盟》

 

Peter Ramsey執導的這部動畫長片可以從三個方向來解讀:

 

一,主題上,看似黑暗勢力與夢幻勢力的對決,卻是歐美童話故事人物的總動員。

 

gua0022.jpg二,視覺上,從夢幻童趣世界到黑暗勢力,造型各有特色,千軍萬馬氣勢亦都不凡,正因為有眾家好漢的大集合,觀眾就有了挑揀評比的空間了,你最愛那個角色呢?每個選擇都是話題。

 

三,音樂上,產量極多,韻味又精美的Aleandre Desplat,持續以他節奏鮮明的動能和迷人主題,完成了與視覺和劇情的拔河。

 

使用音樂:《捍衛聯盟》原聲帶

12月的應景節令歌曲:「Walking in the Air Goodbye my love」「Halleluiah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哈比人:意外旅程》

 

紐西蘭大導演Peter Jackson繼《魔戒三部曲》後又要推出《哈比人三部曲》,同樣是托爾金的小說改編,《哈比人:意外旅程》當然是乘著《魔戒》的翅膀,一方面引領《魔戒》迷回味美好舊時光,畢竟轉眼就已十年過去了;另一方面則是《魔戒》問世的年代,3D還不成氣候,如今,擅長特效的Peter Jackson又能如何善用3D技術來創造視覺奇觀呢?問號,就是問號,能否用驚歎號來收場?又考驗著Peter Jackson的才情了。

hobbit001.jpg 

訊息之一,Peter Jackson這回用了每秒四十八格的速度(以前電影的運動速度是每秒二十四格),是更飽滿?更豐富?還是會暈眩呢?我期待著。

 

訊息之二,《魔戒三部曲》替作曲家Howard Shore的創作人生,另添了三座奧斯卡獎,他一方面要用舊主題旋律來「溫故」,另一方面則要替哈比人寫下「創新」主題,他面臨的挑戰,坦白說,絲毫不輸Peter Jackson

 

電影還沒看,不過,就讓我們先從原聲帶來認識這部電影吧。

 

使用音樂:《哈比人:意外旅程》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甜.秘密》

 

今年金馬獎的開幕電影,選用了台灣導演許肇任的最新作品《甜.秘密》,這是一部愛情喜劇,電影的節奏與一般的台灣電影不同,看似小情小愛的故事架構,卻有著完成浮世繪雕塑的企圖。

 to705.jpg

《甜.秘密》的核心人物是黃劭揚飾演的十七歲小男生小揚,他的家人、同學和朋友都各自被愛情所惑,也勇敢去追尋,以他為核心所放射出去的情感波長就兼及了這些親友的悲歡離合,故事架構近似英國導演麥可.溫特波頓(Michael Winterbottom1999年執導的《奇異果夢遊仙境(Wonderland)》,有著人間關懷,亦有著常駐人心,很難改變的情愛嚮往。

 

《甜.秘密》中的主角鍾鎮濤和隋棠曾經共同創作了一首歌曲「如果情歌都一樣」,這個技法和《K歌情人(Music and Lyrics)》中的休.葛蘭(Hugh Grant)要寫出一首名叫「找回舊日的愛( Way Back Into Love)」的歌曲一樣,讓主題曲有了合理出現的時空環境,舒米恩創作的「如果情歌都一樣的」其實也相當動聽,只可惜創作動機與心理邏輯安排得略嫌勉強,不過,電影的紀實企圖與詩意手法,還是頗有可觀的。

 

使用音樂:

甜.秘密》主題曲「如果情歌都一樣」

奇異果夢遊仙境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回顧2012

 

今天初春,看見《新手人生(The Beginners)》時,除了讚歎老牌演員Christopher Plummer收放自如的表演之外,也激賞電影選擇老同志的議題來書寫人生的情愛冒險,更讚歎電影的動人歌曲,今天要來回顧2012,我避開了傳統的十大評比法,只來分享一些曾讓人心動的音樂,聽見而能喜歡,就有驚豔的樂趣,就對2012有了更深情的回眸了。

 

今天的節目以知名音樂的重現做主題,例如動聽的《諾瑪》歌劇詠歎調《聖潔女神(Casta Diva)》曾經在電影《聽風者》和《鐵娘子》中兩度現聲,誰的處理比較高明呢?

 

此外,在諾貝爾獎的頒獎熱季上,如果聽聞《卡農》音樂,是否可以想見盧.貝松這位法國導演如何在《以愛之名(The Lady)》中用「卡農」來表現翁山蘇姬的奮鬥人生呢?

DRAG24.jpg 

當然,描寫歌仔戲團飄浪人生的《龍飛鳳舞》中,出現鳳飛飛演唱的「牽成阮的愛」是否已然精準呈現了走唱人生的滄桑意境了呢?

12月08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如果在法國。一個旅人》

 

觀看最新法國電影《如果在法國。一個旅人(Journal de France)》,可以認識一位大師,認識一種生命態度,認識一種創作理念。

 

電影主角是法國知名攝影家雷蒙.德帕東(Raymond Depardon1942-),他的攝影鏡頭曾經記錄了世界的動盪,亦捕捉了當下的人生,是生命縮影,亦是世界顯像。

 

我們常用曲線婀娜來形容動人的胴體,好看的電影亦能得著動人的曲線,《如果在法國。一個旅人》的線條很像迴紋針,主線敘描德帕東開車行經法國大街小巷以及城市鄉村,要為美麗的建築留下動人身影,因為建築收載著人的記憶與活動的能量;副線則是到德帕東的資料室裡,整理出他過去的採訪影片,回顧他走過的採訪人生。

journal-005.jpg 

德帕東的攝影心法是「只拍一點點,卻能呈現全部面貌的方式」,讓攝影機緩慢移動,只做一個沈默的旁觀者,從他的創作風格中,我們對於「攝影機只做旁觀者,只作靜觀默察式的記錄;拒絕重演,不用燈光,沒有解說,排斥一切可能破壞生活原生態的主觀介入」的真實電影或直接電影的理念就能得著更有趣的啟發了。

 

使用音樂:

《如果在法國。一個旅人》中的法文歌曲

使用音樂:Contre Jour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歐洲電影獎

 

今年歐洲電影獎的得獎結果一如預期,並沒有太多意外。奧地利名導演麥可.漢內克的《愛慕(Amour)》奪下四座大獎,為最大贏家。愛情不是少年人的專利,中年人,甚至老年人的愛情定義其實更寬廣,也更複雜。等日後看過電影,再來細談吧。

 

今天節目的重點在於第一次看過,沒看懂,錯失很多趣味的《諜影行動(Tinker, Taylor, Soldier,Spy)》,後來買了藍光片,重看兩次,很多謎團迎刃而解,關鍵就在於導演的手法非常細緻,每個眼神,每個動作或者對白都有原因,亦有關連,在一個強調「不能相信任何人」方的情報組織裡工作,爾虞我詐難免,但是只要有私心,就有見縫插針的可能了。

tinker001.jpg 

《諜影行動》的作曲家已經連續在世界電影音樂獎奪下年度作曲家和最佳電影音樂兩項獎,又是歐洲電影獎的最佳音樂獎得主,理應再度來細聆該片的音樂魅力。

 

使用音樂:《諜影行動(Tinker, Taylor, Soldier,Spy)》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浮士德》

 

12月的季節一到,耶誕歌曲就可隨處聽聞,但是波蘭名作曲家普瑞斯納的Moje kolędy/我的耶誕頌歌》卻不是每個人都熟悉的,今天從基督教的傳統節慶音樂中來介紹一部有文學意境亦有電影視效的特別電影《浮士德》。

faust0013.jpg 

浮士德的傳說源自於中歐社會,一位博覽群書的大知識份子為求心願得遂,不惜將靈魂賣給了魔鬼,這個故事從馬羅的劇本,歌德的詩作及湯瑪士曼的小說,歷來已經有無數的電影改編版本,俄國導演蘇古諾夫的最新作品獲得了威尼斯影展的肯定。

 

老故事要找新觀點切入,考驗著每位改編的創作者,《浮士德》的犀利點從人的身體出發,曾經風光一時的,最後也只剩具臭皮囊,但是解剖了人體器官筋脈後,卻找不著靈魂處所的浮士德,對生命依舊充滿了疑惑,也依舊會受到自己身體的饑餓感宰制,因而會去典當,因而認識了魔鬼,因此認識了美麗的女性胴體,也見証了魔鬼的怪異軀體,相信的,不相信的矛盾,就在浮士德的身邊展開。

 

一位特殊導導演,用了特殊的切入點,完成一部特別的電影。我選的配樂,當然也呈現了另類的氛圍,請大家多指教嘍。

 

使用音樂:普瑞斯納作品Moje kolędy/我的耶誕頌歌

歌手卡蘿姬演唱作品The Christmas Song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回顧2012

 

時間座標來到128了,2012年即將落幕,回顧過去這一年,我們見過多少動人電影?又聽過多少動聽音樂呢?今天開始,每一集節目的最後一小段節目就是我的年度回顧,選的音樂都是曾經讓我停留,讓我讚歎過的音樂。

gb909.jpg 

首先,最動人的愛情音樂是《女朋友.男朋友》中的「美麗島」,那首歌的本質是台灣民眾政治覺醒的代表歌曲,有時代的刻痕,但是電影中卻用在中正紀念堂野百合學運中一段走私的同志戀情,導演的手法,讓一首知名歌曲有了全新風采。

 

其次是倫敦奧運閉幕式上的老歌「Imagin」,英國人示範了我們可以怎樣來紀念一位國家歌手,珍惜我們的文化資產。

 

最後則是一個搖滾團體如何應用他們的才華,替好萊塢商業電影打造了動人的電影配樂,團體名叫化學兄弟,作品叫做《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

 

 

使用音樂:《女朋友.男朋友》原聲帶

《倫敦奧運閉幕式音樂集》

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原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