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Moore執導的《歌喉讚(Pitch Perfect)》其實不太需要電影評論,因為電影的主要訴求在青春與音樂,劇情用一句話就講完了:Barden大學兩個音樂社團的競技。
《歌喉讚》的人物塑造不論是男女交往、父女矛盾、同性相斥、胖妞自嘲、黑人就賤或亞裔就怪,這些偏見塑造全遵循著美式校園電影的刻板印象,並無新意,轉折都可預見,勝負結果沒有意外、至於不時脫口而出的粗口俚語,亦只是青春叛逆的口舌之快。全片的的美麗與哀愁,基本上都纏繞著阿卡貝拉(a cappella)運轉。
阿卡貝拉原意是無伴奏合唱,指的是一種無伴奏的音樂形式,全靠人聲來哼唱出旋律與節奏,《歌喉讚》裡安排了純男聲和純女聲的兩個阿卡貝拉團體「美麗女聲(The Bellas)」和「痞子幫(Treblemakers)」來打對台,性別成了最鮮明的標記,因應性別而生的青春爭議,卻也因此顯得太過直接而膚淺(例如:打對台就是世仇,就不能與對方有性關係,否則就得逐出團體;但是美麗女聲的座車沒油時,還是得向世仇求援,同車出賽……諸如這類食古不化的死腦筋,自我設限的死胡同,其實都只是愚頑不靈者,終必自食苦骨的校園電影老梗了)。
《歌喉讚》的阿卡貝拉呈現法分為兩種:有音樂伴奏,以及純人聲組合。坦白說,純人聲就有如原汁原味的天籟入耳,有音樂伴奏,固然也動聽,卻因為後天加工,不再純粹了,宛如人工美。
天籟就教人難忘,《歌喉讚》的兩場戲就極富魅力:首先是女主角Anna Kendrick飾演的Beca首度參加阿卡貝拉社團甄選時,席地而坐,手拿著塑膠空瓶,一面開口清唱,一面用手擊空瓶與地面,人聲器物聲,聲聲交錯,抑揚頓挫的旋律,看似信手拈來的即席演唱,卻別具韻味,功力不凡;其次則是痞子幫在校園中進行社團招生時,你唱我和,就靠著天然嗓音與高低音交錯的和聲來吸引同學,同樣讓人聽得好生迷醉。
只不過,「美麗女聲」和「痞子幫」並沒有享受到以阿卡貝拉唱出人間絕美的樂趣,《歌喉讚》其實是一場透過社團競賽而衍生的校園權力爭奪戰,例如「痞子幫」的首腦Bumper(由Adam DeVine飾演)可以只因為我不喜歡你身上的氣味就排拆新血加盟,在舞台上更以尖酸苛薄的語句羞辱對手;「美麗女聲」的首腦Aubrey(由Anna Camp飾演)同樣也是只會死抱傳統,不知變通的保守女郎,她在意的不是團員的心聲,而是笛聲一響,大家就得齊一行動的指揮威權。不管是Bumper或Aubrey都未曾在音樂的和諧或創新中找到飽滿酣暢的幸福滋味,Bumper更因為好萊塢一招手就棄團而去…諸如此類的插曲,都讓《歌喉讚》的青春信念更加狼狽,格局更加庸俗。
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阿卡貝拉究竟怎麼唱才是好?才能勝出?電影中的評審不曾吐露片語隻字,全靠兩位比賽轉播主持人的嘴皮子接龍,但是談的多是服裝和舞姿,少了音樂高低的分析,多數歌曲又都有電音襯底,原味盡失,只知臧否皮毛,未能畫龍點睛,直指勝負關鍵,所以最後也只能看結果,看不出門道了。
《歌喉讚》另外有一個有趣的文化觀察點:字幕。電影中的校園男女都不忘耍嘴皮子(接字歌的社團比賽更是有趣),但是語句機鋒,或者押頭韻的旁白趣味,都在考驗中文字幕翻譯師的功力,有些傳神點出了噱頭所在,讓人莞爾一笑;有些則是略過不譯,讓人悵然若失,譯或沒譯?通不通達?都夠讓有心人好好做比較功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