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島日記》是部「好看」的紀錄片,原因之一是勵志;之二是體材貼近生活,易起共鳴;之三,確實有幾位動人老人,發揮了畫龍點睛的功能。
不過,《不老騎士》的「好看」,基本上是在打水飄,表面上騰跳熱鬧,水花四濺,人物有血有肉,有妙語有豪情,唯獨少了更深的靈魂關注,我們清楚看見環島之旅的完成,背後的動機與毅力,只有點的突破,未能帶動全面出航。
《不老騎士》的初衷只是側拍台灣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所推動的17位平均81歲的長者,從台中出發,一路往南,繞經東台灣北上,再折返台中的13天摩托車環島之旅,隨著贊助經費日增,規格日大,於是從短片成了長片,老人持志奮起的動人主題搭配成功宣傳(很容易就想起數年前帶動單車環島遊的《練習曲》,差別在於主角不再是俊美壯健的帥哥,而是白髮蒼蒼,隨時都怕出了出情況的老人家),創下了2012年的最佳紀錄片票房。
但也正因為《不老騎士》的起動在於機車環島之旅,初始的蘊釀艱難,就在影像不足的情勢下,只能簡略帶過,難免蒼白了些。不過,阿桐伯在亡妻墳前灑銅板求聖筊的畫面補拍得宜,發揮了臨門一腳的煽情力量,搭配在機車前端擺放愛妻照片,再來一趟環島行;以及環島圓夢之後,在除夕夜的紡織廠再與妻子照片對話憶述的場景,導演華天灝確實在「補實」的工程上,花了不少心血氣,更在動人的分寸拿捏上,克盡職責,才能匯聚摧淚動心的能量。
17位長者確實各有故事,但是有人內向,有人拙於言詞,有人耳朵重聽,答非所問,所以,鏡頭也就自動朝向有戲肯秀的老人集中,使得這趟千達一千多公里的側拍紀錄,因而少了更多元的聲音與觀點,甚至很多時候要以老人基金會的幹部訪問(或者每天的工作檢討與翌日規畫會議)來補實,其實,沒有這些年輕人的規畫聯絡與安排,前頭開道,後頭呵護,甚至動員打氣,這趟環島之旅未必能夠順利走完,只可惜,他們受訪的內容有些重複,如果能多兼及不同老者的情境,或許就能使得這群老人的浮雕,就能有在有人濃妝,有人淡抹之間,得到更平衡的觀照了。
即使老人的空間不過集中在五六人身上,華天灝還是很努力從老人的族群與歷史記憶中找到了很精彩的熔接點,例如有人是神風特攻隊的教官,日語說得比國語還要溜;有人則是在中原打日本,再到寶島開山鑿洞的外省老兵,歷史的因緣際會,讓原本對立的軍士們在年華老去後,一笑泯恩仇…台灣過去半世紀的歷史紛擾與族群溶入,也就成了《不老騎士》信手一揮的政治印痕。
當然,帶著一口外省口音的德玉爺爺,出門在外心頭還是惦掛家裡,一定打通電話,只想聽孫子一句話,春節前夕要帶著子孫寫春聯貼春聯,在台灣安身立命的生命態度,已然是台灣人的共識,諸如這類老人心情的書寫紀錄,亦都讓《不老騎士》多添了三分溫情糖衣。
至於理應是核心重頭戲的環島旅程,在行經南迴段時,音效、音樂與畫面的配合精準,帶出了不少氣魄震撼,只可惜諸如風吹雨淋,路況艱難,有人摔車,有人疲累的行進「細節」,在「即時」紀錄的工程上就顯得明顯不足,行進畫面少,休息場景多,當然也悄悄透露出拍攝規格有限,現實難以兼顧的困境訊息。
不過,《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島日記》的基本精神還是在於透過「挑戰八十,超越千里」的口號,來傳布老人不老,有夢就要去追逐的生命訊息,看著戲院裡面有這麼多的觀眾來看一部紀錄片,同時也呼應著電影情節有時歡笑,有時流淚,我必需說,台灣觀眾真可愛,厚道知足而不挑剔,台灣電影工作者真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