贖罪日之戰:危機生機

Guy Nattiv執導的《贖罪日之戰(Golda) 》的敘事集點集中在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Golda Meir)如何面對1973 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每次危機浮現,就要有人決斷,判斷錯誤,就可能亡國,判斷正確,同樣要碎裂上萬家庭,製造孤兒寡婦。

戰神是帶領以色列打贏六日戰爭的獨眼國防部長戴陽,起初他不相信敘利亞、埃及會聯手同時自北/南兩面攻擊以色列的情報,反對先發制人。第二天戰爭爆發,戴陽到前線探勘戰情,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哀嚎,震撼莫名,嚷著只能動用核武了,那是與敵偕亡的垂死掙扎。Helen Mirren飾演的梅爾夫人沒讓他繼續發言,命令他回家休息,再授命其他將軍接替指揮。將軍亂心,戰爭就不用打了,唯有元帥不亂,或可挽狂潤於既倒。

梅爾夫人的決斷包括她相信情報,但她沒有先發制人(因為埃及和敘利亞「入侵」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並非以色列建國的合法領土),以國家安全之名攻擊敵人,連美國人都不會挺她。然而,她不積極應戰,受傷害的就是前線戰士以及他們的家庭。TO BE OR NOT TO BE,每個決斷都是愧咎與惡業。

說服/脅迫季辛吉支持以色列,則是《贖罪日之戰》可看性最高的政治談判。季辛吉是猶太人,沒道理不支持血源家族,他提醒梅爾夫人:「I am first an American, second I’m Secretary of State, and third, I am a Jew.首先,我是美國人;其次,我是國務卿; 第三才是猶太人。」美國優先勝過猶太優先,是政治,也是人性現實,這句話聽在所有仰賴美國軍援/經援的國家與人民耳中都非常尖銳刺痛。電影中的梅爾夫人則四兩撥千斤頂回去:「你忘了,以色列的文字是從右到左。

至於談判前堅持先喝碗羅宋湯,則是訴諸歷史情懷,手腕柔軟高明。季辛吉原本拒絕,梅爾夫人輕聲告訴他:「廚子是納粹屠殺的倖存者。」猶太人的傷痛歷史和當下危機濃縮在那碗湯裡,季辛吉不得不喝,氣勢也跟著弱了下來。

更犀利的記憶分享則是提到季辛吉鯁在心頭的政治大患:蘇聯。她提到幼年時光,最怕哈薩克軍人燒殺擄掠,她永遠不會忘記父親把孩子關進地下室避難的眼神,仇恨傷痕有多深?當事人最清楚,2024年的中東戰爭並非以色列主動挑起,然而如今的巴勒斯坦難民又如何記憶以色列的血腥報復?冤冤相報無了時,因果輪迴難釐清,一部電影無法回答歷史和政治議題,只能用滿地麻雀象徵和一位母親的眼淚來提點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