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末日:就怕貨比貨

相似的題材,你會想要在一年內看兩次嗎?《白宮末日(White House Down)》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我們才在2013年的三月看過了 《全面攻佔:倒數救援(Olympus Has Fallen)》,四個月之後,《白宮末日》還能帶來多大的興奮呢?

 

《全面攻佔》也好,《白宮末日》也好,都是美國白宮被「恐佈份子」攻佔,甚至摧毀了,美國總統不是成為人質,就是成為政爭上的犧牲品,但都幸虧有了死忠又幹練的特勤人員救駕/護駕,終能化險為夷。

wd099.jpg

 

《全面攻佔》與《白宮末日》劇本究竟何以如此相似?製片與編劇之間有沒有人在醉夢中洩露天機?還是純屬英雄所見略同?這些恐怕只有去問那些「寒天飲冰水」的製片公司才能理解了,搶到先機的《全面攻佔》,確實佔盡便宜,在後頭苦苦追趕的《白宮末日》,就顯得有些氣極敗壞了。

 

兩部電影都有國際政治的效應,想要佔領白宮都靠理應外合,《全面攻佔》比較誇張,罪魁推給北韓特務,兩國元首拜會就能躲進地下堡壘,而且是一位說不太清楚動機的叛變小特勤,就能操縱局勢,而且全美核彈都要發射了,還想找軍機逃亡,邏輯比較不通;《白宮末日》則以伊朗做藉口,實則是軍火商看不慣簽署和平協議,加上James Woods飾演的特勤主任Walker要為子復仇(還有一點白人特勤看不起黑人總統的微妙情意結),才能濫用權力,集結反對勢力滲透白宮,甚至還懂得利用急著奪權的副總統與包藏禍心的國會議長,美國內爭的政權角力確實更有可看性了。

 

《全面攻佔》與《白宮末日》同樣玩著小孩的遊戲,前者是熟門熟路的總統之子,後者是熱衷政治的特勤之女,《白宮末日》的勝出在於劇本鋪排很有章法,Joey King飾演的Emily,先是怨Channing Tatum飾演的老爸Cale食言,沒有出席她的旗舞表演,卻又因為Cale拿到了白宮參觀券,証明老爸心中確實沒有忘記她念茲在茲的事,心頭怨恨就此一筆勾銷,甚至最後還靠她舞動大旗旋轉乾坤,開場時看似閒閒一筆,收尾時卻能發威,就是功力。

 

更何況,Emily巧遇總統(由Jamie Foxx飾演)時,既有早熟又犀利的問話(解答了她的政治/白宮狂熱),更有著用youtube影音發表作品的契機,為後來上傳的歹徒身份影像,提供了順理成章的科技基礎,在在具現了編劇的巧思。wd095.jpg

 

《白宮末日》比較遜色的是火力不夠強。首先,Channing TatumMan勁比不上《全面攻佔》的Gerard Butler,中駟對上駟,氣勢就被比了下去;其次,佔領白宮單靠內線奧援如何擋得住森嚴警戒?《全面攻佔》的攻守武器都頗有可觀,甚至還有外援攻堅,裡應外合才會殺個白宮警衛措手不及,《白宮末日》則像是自說自話,單憑幾位影音放映的修理工人(就算他們都是中東前線的狙擊高手),還有一兩輛支援車輛就能攻佔白宮,太過脆弱的防線,太過容易的得手,都無法解釋明明歹徒手上就沒有擄獲總統,何以不拚盡一切去獵蒐,反而任其在電梯間或寢室間潛逃避閃?

 wd094.jpg

導演Roland Emmerich擅長的是文明景觀的毀滅,偏好在廢墟中找到重生的力量,相較之下,《白宮末日》對白宮的破壞程度太過手下留情了,既比不上《星際終結者》,也比不上《全面攻佔》,亦即Roland Emmerich的強項都不見發揮,卻儘在一些小細節中兜圈子,於是我們只見總統與保鑣開著防彈車在花園裡閃躲火箭筒的伏擊(那像極了一場小規模的家家酒遊戲,雖然,那也符合了白宮導覽時的簡介重點),好像外頭的國民兵與裝甲車都成了廢人廢物。

 

《白宮末日》比較好看的是政治奪權的微妙細節。總統出事,誰最想救總統?誰又最不想救他?千算萬算,自以為得計了,卻沒算到身後還有一隻黃雀,第一枚飛彈射出時擊中的飛機,算是全片最有創意的劇情轉折點了(只可惜,Channing Tatum無法再和幫他搞到白宮參觀券的情人再相會了,但是Channing Tatum打通手機,通報總統下落時,公誼與私情再難一刀切割的尷尬,則是全片難得的好戲了)。

 

環太平洋:轟隆乒乓響

看人家玩Wii可以玩得多熱血?多興奮?Guillermo del Toro執導的《環太平洋(Pacific Rim)》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觀察點,不管雙人同玩的遊戲名稱叫做「神經元浮動連結」或者其他,只要在駕駛艙對著大視窗(亦即大電視?),同心同步操作,甚至相互掩護,就可以打敗怪獸強敵,何等快爽。

 

當然,《環太平洋》的遊戲配備等級是極高的,不再只是任天堂式的卡通寶寶模樣,看到主角盔甲上身的肌強體健造型,儼然已有了戰士上身的威風感,再加上Guillermo del Toro熟悉日式怪獸與動畫電影,不但有體態與戰力直追「噶幾拉」的各式怪獸(展翼高飛時,更似「摩斯拉」的再生,平頭怪臉的造型更是日本影集Ultraman常見的怪獸模樣),更直接套用《新世紀福音戰士》那種「人/機器」合一的操作模式,機甲獵人的鋼臂鐵拳已成為玩家的化身,用以痛擊體格壯碩的三四五代怪獸,卻又變成了摔角搏擊的自由決戰,主角可以「參與」,觀眾亦可以「感受」,這就是《環太平洋》比起《變形金剛》或者《鋼鐵擂台》更讓人覺得熱血的原因所在了(《變形金剛》中的人太渺小,只能看著機器人狂打;《鋼鐵擂台》固然有有拳拳到肉的快感,但是尺碼太小,遠不如放大數十倍的《環太平洋》。pr011.jpg

 

年輕人或許很享受這種實戰肉搏的感官刺激,不過,《環太平洋》在熱鬧之餘,暗中滲透的幾個獨特訊息,亦有值得深思之處:

 

首先,防堵無效,寧可進攻戰敗,不能只採守勢:地球人打不過怪獸,於是拚命建築鋼鐵長城,偏偏怪獸也會進化,所有的防禦工事,不管多壯觀,都註定徒勞無功,所有的鎖國策略,都等同投降,雪梨破牆記,堪稱其中代表。

 

進攻才是最佳防守,所有的軍火商一定熱切歡迎本片散發的軍國精神。pr008.jpg

 

其次,Idris Elba 飾演的Stacker元帥曾經是第一代的機甲獵人戰士,但是當初匆忙上陣,花了十四個月趕工,知道運用核能作戰,卻來不及加強核子防護措施,以致於身受輻射之害,不定時吃藥,就會流鼻血。

 

大元帥也是核能受害者,這款核傷訊息,應該也算「後福島」的啟示錄吧。

 

第三,新一代的機甲獵人都採數位通訊,遇到會發射電磁波的進化怪獸,瞬間全掛了,只有挨打的份,唯獨Charlie Hunnam與菊地凜子操控的「吉普賽危機(Gypsy Danger)」採類比通訊,即使老邁,卻英雄有用武之地,足夠來迎戰超強的第五代怪獸。

 

台灣在去年結束了無線電波的類比訊號年代,正式進入數位紀元,畫質更好,音質更佳,類比還有什麼利用價值呢?《環太平洋》突然來了個擁抱類比的思古情懷,反而像是摩斯密碼在《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的救亡功能了。如果Guillermo del Toro堅持不拍3D版,或許全片向類比致敬的閒閒一筆,就更耐人尋思了。

 

最後,怪獸目的要擊敗人類,掠奪地球資源,理應是世人公敵,但是敗亡怪獸的遺體與器官卻成了香港黑幫搶食分佔的戰利品,只要叫得出口的怪獸器官,Ron Perlman飾演的Hannibal Chau都有貨,都可以賣給你(更別提Hannibal這個名字與「人魔」的關連了)。

pr037.jpg 

《環太平洋》最壯觀的分食怪獸場景就有如一頭巨鯨被人獵殺後的切割屠宰,編導對華人什麼都吃,什麼都賣的揶揄註記,有沒有種族偏見或岐視呢?還是真有幾分真實呢?

 

電影沒有交代戰場為何發生在太平洋,但是亞洲風景卻是擅長拍怪物題材的導演Guillermo del Toro(別忘了他的《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與《地獄怪客(Hellboy)》向日本的怪獸電影致敬的一種方式,至於Charlie Hunnam與菊地凜子的不打不相識(那也是中國棍術的再發揚),不也有了《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碇真嗣與明日香的翻版變奏?

 

pr035.jpg我用轟隆乒乓響來形容《環太平洋》的觀影感,畢竟這是追求聲光之娛的作品,其他點到為止的訊息,嗯,參考就好,不必深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