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轟隆乒乓響

看人家玩Wii可以玩得多熱血?多興奮?Guillermo del Toro執導的《環太平洋(Pacific Rim)》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觀察點,不管雙人同玩的遊戲名稱叫做「神經元浮動連結」或者其他,只要在駕駛艙對著大視窗(亦即大電視?),同心同步操作,甚至相互掩護,就可以打敗怪獸強敵,何等快爽。

 

當然,《環太平洋》的遊戲配備等級是極高的,不再只是任天堂式的卡通寶寶模樣,看到主角盔甲上身的肌強體健造型,儼然已有了戰士上身的威風感,再加上Guillermo del Toro熟悉日式怪獸與動畫電影,不但有體態與戰力直追「噶幾拉」的各式怪獸(展翼高飛時,更似「摩斯拉」的再生,平頭怪臉的造型更是日本影集Ultraman常見的怪獸模樣),更直接套用《新世紀福音戰士》那種「人/機器」合一的操作模式,機甲獵人的鋼臂鐵拳已成為玩家的化身,用以痛擊體格壯碩的三四五代怪獸,卻又變成了摔角搏擊的自由決戰,主角可以「參與」,觀眾亦可以「感受」,這就是《環太平洋》比起《變形金剛》或者《鋼鐵擂台》更讓人覺得熱血的原因所在了(《變形金剛》中的人太渺小,只能看著機器人狂打;《鋼鐵擂台》固然有有拳拳到肉的快感,但是尺碼太小,遠不如放大數十倍的《環太平洋》。pr011.jpg

 

年輕人或許很享受這種實戰肉搏的感官刺激,不過,《環太平洋》在熱鬧之餘,暗中滲透的幾個獨特訊息,亦有值得深思之處:

 

首先,防堵無效,寧可進攻戰敗,不能只採守勢:地球人打不過怪獸,於是拚命建築鋼鐵長城,偏偏怪獸也會進化,所有的防禦工事,不管多壯觀,都註定徒勞無功,所有的鎖國策略,都等同投降,雪梨破牆記,堪稱其中代表。

 

進攻才是最佳防守,所有的軍火商一定熱切歡迎本片散發的軍國精神。pr008.jpg

 

其次,Idris Elba 飾演的Stacker元帥曾經是第一代的機甲獵人戰士,但是當初匆忙上陣,花了十四個月趕工,知道運用核能作戰,卻來不及加強核子防護措施,以致於身受輻射之害,不定時吃藥,就會流鼻血。

 

大元帥也是核能受害者,這款核傷訊息,應該也算「後福島」的啟示錄吧。

 

第三,新一代的機甲獵人都採數位通訊,遇到會發射電磁波的進化怪獸,瞬間全掛了,只有挨打的份,唯獨Charlie Hunnam與菊地凜子操控的「吉普賽危機(Gypsy Danger)」採類比通訊,即使老邁,卻英雄有用武之地,足夠來迎戰超強的第五代怪獸。

 

台灣在去年結束了無線電波的類比訊號年代,正式進入數位紀元,畫質更好,音質更佳,類比還有什麼利用價值呢?《環太平洋》突然來了個擁抱類比的思古情懷,反而像是摩斯密碼在《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的救亡功能了。如果Guillermo del Toro堅持不拍3D版,或許全片向類比致敬的閒閒一筆,就更耐人尋思了。

 

最後,怪獸目的要擊敗人類,掠奪地球資源,理應是世人公敵,但是敗亡怪獸的遺體與器官卻成了香港黑幫搶食分佔的戰利品,只要叫得出口的怪獸器官,Ron Perlman飾演的Hannibal Chau都有貨,都可以賣給你(更別提Hannibal這個名字與「人魔」的關連了)。

pr037.jpg 

《環太平洋》最壯觀的分食怪獸場景就有如一頭巨鯨被人獵殺後的切割屠宰,編導對華人什麼都吃,什麼都賣的揶揄註記,有沒有種族偏見或岐視呢?還是真有幾分真實呢?

 

電影沒有交代戰場為何發生在太平洋,但是亞洲風景卻是擅長拍怪物題材的導演Guillermo del Toro(別忘了他的《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與《地獄怪客(Hellboy)》向日本的怪獸電影致敬的一種方式,至於Charlie Hunnam與菊地凜子的不打不相識(那也是中國棍術的再發揚),不也有了《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碇真嗣與明日香的翻版變奏?

 

pr035.jpg我用轟隆乒乓響來形容《環太平洋》的觀影感,畢竟這是追求聲光之娛的作品,其他點到為止的訊息,嗯,參考就好,不必深究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