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3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情海浮生錄(Ces amours-là)》

 

提到法國大導演克勞德.李路許,你一定不會忘記《男歡女愛》、《戰火浮生錄》和《偶然與巧合》,五十年的創作人生,他創造了太多動人的愛情電影,其中,音樂也成了隨片附贈的記憶,今年的節目一開始,就要把時間倒回到1966年,從他的成名作《男歡女愛》開始憶拾。

cesa002.JPG 

李路許的新作《情海浮生錄》,可以有三個切入角度來欣賞:愛情、電影與音樂。主要的時空背景還是在二次大戰的離亂分合,一位名叫伊娃的女郎,先後愛上了五個男人,有愛有恨,有國仇,亦有情傷,電影與音樂伴隨著愛情譜下了動人的回憶。

 

欣賞《情海浮生錄》,一定要特別注意法國音樂才子羅宏.庫松()的才情,人帥不說,音樂才情更高,第一次演電影,卻比一般小生更自在,尤其是有音樂演出的時候,更有如魚得水的力量,從古典的拉赫曼尼洛夫的第二號交響曲的傳奇,到流行香頌的魅力,以及小酒館裡熱情與真情,所有的音樂浮動,都讓人酣暢興會,過癮極了,最意外的則是連馬賽曲都成了一首動情的情歌,值得好好品味欣賞。

cesa006.jpg 

法國人給人特別浪漫的印象,本片的愛情論述主要是「愛得太快,斷得也太快」的人生浮世繪,愛沒有錯,但是衍生的結果,卻未必是自己能夠控制的。

 

至於有關電影史的連接,本片從最早的攝影機,戲院後台的魅力到電影院的放映師老闆,還有配樂家子女,有史的縱深,亦有電影產業的橫向解剖,節目難以細述,就請大家在部落格的文章中蒐尋吧。

 

使用音樂: 情海浮生錄》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olympus025.jpg最新電影:《全面攻佔:倒數救援OLYMPUS HAS FALLEN)》

 

好萊塢的冒險動作電影都很熱鬧緊湊,本片的娛樂性很高,主要是編導用了一些好萊塢的慣用公式,滿足影迷的欲求:

01.  奇想:白宮都可以被恐怖份子佔領,911症候群

02.  窺奇:白宮裡頭有多少玄機?有密牆?有密碼?誰能穿牆?

03.  新聞:恐怖份子是北韓臥底高手?南北韓的焦慮,一切好像真的。

04.  美國精神:勇敢的特勤,一人破一幫(終極警探的2013版)

 

使用音樂: 全面攻佔:倒數救援》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音樂話題: 杜鵑花與大白鯊

 

今天是三月份節目的最後一集播出,時令一過,也許就不適合再播出「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的名曲「杜鵑花」來感謝黃友棣老師了,基於這種心情,我就再度播出老師的名曲「遺忘」和他立足台灣所改寫的「農村組曲」來歌頌一個合唱音樂的美麗時光。

 

同樣地,今年奧斯卡盛會上,我們再度聽見了約翰威廉斯替《大白鯊》所打造的主題音樂,那是驚悚電影的音樂高峰,卻也可以轉化成為催得獎人快快下台,別霸著麥克風抒發情懷的提醒音樂。音樂的妙用無窮,一切就看有心人如何運用了。

 

使用音樂: 《大白鯊》原聲帶

 

 

03月23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電影音樂:《東京家族》

 

我一直關切作曲家久石讓的動向,最近的消息是他又完成了新片《東京家族》的配樂,這則訊息吸引我注意的,除了久石讓之外,還包括《東京家族》是名導演山田洋次根據小津安二郎的經典名作《東京物語》,全新翻拍的作品,向逝世五十週年的小津導演致敬。

 

山田洋次與小津安二郎的共同交集就是擅長描繪小人物的悲喜人生,他們都以庶民劇揚名影壇,差別在於山田洋次剛出道時,急著否定前輩,認為小津導演是權威的保守主義者,拍片手法老舊,直到後來拍了《男人真命苦》系列,從人的生活細節切入,才逐漸理解小津導演的偉大。

東京物語04.jpg 

為了介紹《東京家族》的音樂,我特意重看了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從笠智眾到原節子,古典的日本,黃金的年代,就像那輛穿越鄉野的火車,轟隆隆地撲面而來。

 

使用音樂:《東京物語》、《東京家族》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愛‧慕(Amour)》

Amour-Jean-Louis-Trintignant06.jpg 

電影最前線,有時候早早就介紹了知名電影,卻忘了在上映時提醒大家,我不曾忘記三個月前初看《愛‧慕》時的感動,如今電影已經在台上映了,就容我再次分析電影的特色吧。

 

今天的重點在於:問世間,愛為何物?

 

在什麼樣的狀況下,你會對自己最愛的人施加暴力:簡單的問題,答案卻很複雜,要分善意或惡意,爸媽對小孩,基於恨鐵不成鋼之心,但是有的父母則是情緒控管不佳,找小孩出氣,善意或惡意,暴力都不對。

 

愛人中風了,不吃藥,健康就會惡化,面對不吃藥的愛人,向她動粗,強迫她吃藥是對的事嗎?愛人生不如死,拒吃求死,該怎麼辦呢?動粗,就傷了愛人自尊,不強迫,就只能坐視愛人提早去世,生是折磨,死為什麼不是解脫?愛一個人,究竟要怎麼做,才真的談得上是愛呢?

 

電影提出了問題,把答案留給大家,唯有思考,電影的種子才能生根發芽,這是好電影的基本能量。

 

使用音樂:《愛‧慕 Amour,》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愛情超能量(Death of a Superhero)》

superh07.jpg 

同樣是一部討論生死的電影,差別在於《愛‧慕》的主角是八十多歲的老太太,《愛情超能量》的主角則是十五歲的小男生Donald

 

Donald罹患腦瘤,十五歲的青春就被病魔所困,誰不憤怒?他把怒氣出在漫畫創作和街頭塗鴉上,恐懼與脆弱的心情,透過漫畫得到了抒發,卻改變不了自己逐漸走近死亡的現實。他一方面必需努力就醫,符合父母親的期待,另一方面則像一般少年一樣,渴望愛情,甚至嚮往雲雨滋味,只是他年紀尚輕,不懂交際,也搞砸了第一次的約會,幸好有位心理醫生懂他,陪伴他,指引他,協助他,讓他在生命的餘暉時光,得以體會真愛,留下永恆的懷念。

 

一部青春的電影,本片的音樂選曲很能突顯青春的力量,從Angus & Julia Stone For YouWillowtree SignsBlind Freddy FeverLucy Farrell & Jonny KearneyTo The Boy都很動聽。

 

使用音樂: 愛情超能量》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二部份:

音樂記憶:青春的音樂記憶

simon01.jpg 

十四歲那年,開始和同學一起去學游泳,可是一直游不好,因為泳池畔總會不時播放動聽的流行歌曲,從「Knock Three Times」到「El Condor Pasa」,都讓我不時停靠池畔,貪戀著音樂。

 

其中譯作「老鷹之歌」的「El Condor Pasa」最是雋永,總讓人想要聞樂高飛,後來才知道那首歌出自賽門與葛芬柯二重唱(Simon & Garfunkel),後來才更清楚原來他們雖有天籟般的和聲,但是Paul Simon才是最關鍵的音樂創作者,只可惜我沒能趕上他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開唱的盛會。此生緣份就只能停駐在CD聆賞之中了。

 

今天的節目沒有播放知名的「沉默之聲(The Sounds of Silence)」「惡水上的大橋(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及「史卡波羅市集(Scarborough Fair)」,我還是選播了「老鷹之歌」,另外搭配中年時期的「50 Ways To Leave Your Lover」和「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當然還有「So Beautifuk or So What」中的「Rewrite」與「Dazzling Blue」,可以聽見他在近期致力與世界音樂合流交流的音樂風貌。

03月1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金馬奇幻影展的K歌人生

 

提供樂事讓找樂子的人們感到歡欣有趣,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電影文化生成魅力,其中,帶動唱更是最直接,亦最煽情的元素之一,有些動人的音樂電影,在流行文化的世界中扮演著承先啟後的傳承力量,也在觀眾心靈中烙下難忘的印痕。

 

bls007.jpg今年的金馬奇幻影展提供了真善美梁山伯與祝英台兩部經典的K歌場,歡迎舊雨新知一起來K歌,影展主辦單位能夠突破框架,嘗試更多擁抱觀眾或者服務觀眾的可能,基本上都是值得肯定的。

 

提到K歌,難免就要問,不論是《真善美梁山伯與祝英台》,你最熟悉或者最鍾愛那一首歌呢?今天的節目中會播放《真善美》的「Do Re Mi」、「The Sound Of Music」、「Edelweiss」「The Lonely Goatherd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遠山含笑」、「十八相送之三」、「回十八之一」等曲,至於著名的「So Long, Farewell」請朋友猜一猜,我會放在那裡播出呢?som003.jpg

 

使用音樂:《真善美原聲帶

梁山伯與祝英台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金馬奇幻影展的懷念人生

 

港星張國榮與梅豔芳離開人世都已十年了,金馬奇幻影展今年要重映當年兩人合作的《胭指扣》,是啊,十二少與如花的煙塵往事,已如夢中,當代影迷似乎只能像電影中的萬梓良與朱寶意一樣,在街角巷弄中去尋覓廣東大戲中的迷離往事了,也因此,我找出了幾首張國榮與梅豔芳主唱過的電影原聲帶,讓大家透過歌聲想見兩位巨星的昔日風采了。

rouge034.jpg 

此外,今年金馬奇幻影展亦可以重溫大師David Lynch的舊作風采,對很多人而言,看他的電影很有挑戰性,因為劇情節奏並非如一般戲劇結構,有一些如夢似幻的跳接,看似不盡合情理,卻另有其神韻脈絡,只能用心體會,難以用筆墨或文字言傳了。

 

blue327.jpg使用音樂:《新夜半歌聲原聲帶胭脂扣原聲帶

似水流年原聲帶英雄本色原聲帶

藍絲絨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心靈勇氣》

 

這是一部有關土地開發與環保操作的當代人生議題電影。

 

貧窮的鄉野,因為地下蘊藏豐富的天然氣,引來大公司的覬覦,派出外表忠厚誠懇的麥特.戴蒙,以厚利和笑容,全力爭取住民的授權,盼能在公投中取得法律位階,執行開發,創造利潤。

pl019.jpg 

利益誘人,但是土地一旦授權任人開發,你熟悉的生活模式就得改變了,那是你要的人生嗎?鎮民如何看待這一場誘惑?是天降甘霖?還是毀家滅園的挑戰?

 

如果你相信公司的理念,忠實屢行自己的信念,也許一切順理成章,要在理性和利益上創造雙贏;如果你發現其間有人動了手腳,用了迂迴的手段,要來摧毀看似正義的力量,你要如何面對呢?

 

《心靈勇氣》好看的地方在於你可以認識面對誘惑的諸多人性,你可以聽見Danny Elfman打造的動人音樂。

 

使用音樂: 心靈勇氣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電影音樂的黃金時代

 

如果你知道「綜藝一百」這個卅年前的電視節目,你一定知道主持人張小燕曾經化身易百拉,每一會都會以「打滴打達答」的簡單哼唱做開場,那五個音就是史匹柏的科幻名片《第三類接觸》的主旋律。

 

最近有機會重新聆見了《第三類接觸》的原聲帶,想起了當年看片的諸多感動,那是一個電影音樂充滿創見和發想的年代,人類和外星人的對話方式就用「打滴打達答」的高低頻音樂來交流,那是一位音樂人夢寐以求的創意實踐空間,John Williams也交出了傲人的傳世傑作,今天就讓這首主題旋律分享電影音樂的黃金舊夢吧。

thirdc.jpg 

除了《第三類接觸》,最近,法國電影《玫瑰人生》也在台灣重映了,Edith Piaf的傳奇人生,在幕後主唱Jil Aigrot的詮釋下,有了栩栩如生的音樂詮釋力量,值得重溫與回味,我在節目中特別安排了Jil Aigrot最愛的「La vie en rose」與「La foule」兩曲,不過,演唱的版本可是Edith Piaf的生前錄音。

 

 

使用音樂: 《第三類接觸》原聲帶   Edith Piaf精選集

 

希望之國:核災奏鳴曲

日本導演園子溫執導的《希望之國》適合在311日本福島核災紀念日時,重新檢閱審視。

 

《希望之國》的故事取材自福島核災事件,只是把福島改成了長島,一個虛構的城市,一個標榜「原發之町」(核電城市),坐享諸多核電利益回饋的城市,卻上演了一則從真實翻模的悲劇,潛藏在真實與虛構間的人性戲劇,噴發出比紀錄片更耐人尋思的力量。

 

《希望之國》描寫日本長島的酪農家族小野一家人在遇上強震後,核電廠氣爆後的際遇。政府緊急劃出二十公里警戒區,但是「立入禁止(禁止進入)」的柵欄與警告牌,就直接拉到小野家的花園口,左鄰右舍都被強制撤遷,只有小野一家不必遷搬。但是20公里20.001公里,有多大差別?呼吸一樣的空氣,喝一樣的水,真有輻射外洩,誰能倖免?20公里逃命區的「學理」,能夠說服誰呢?(5公里50公里的人為界定,同樣可笑),那一條拉在家門口的黃線,道盡了官僚照數字辦事的荒謬。loh002.jpg

 

小野家族面對核災有兩種態度,留下或出走。但是不管你做了那一種選擇,都是無所逃於天地間的淒然。

 

老爸老媽屬於留下的一族,一方面是年歲已高,去日無多,也無處可去;另一方面則是老媽得了失智症,唯一會唸的事是:「核電廠蓋好了嗎?真可怕!」渾然不知,不但核電廠早已蓋好,也在營運後遇上地震與海嘯,爆炸了,記憶一直停在昨日的老媽,就用著看似喃喃自語的複誦,透露出早已深埋在基因底層的恐懼。也正因為老媽渾然不知今日核變,穿上和服,要去參加以盂蘭勝會時,才會闖入禁區,才帶出故鄉殘破的末日光景。

loh06.jpg 

鄰居都撤光了,逃命圈外的小野家族就好似遺世獨立的孤兒,沒有了朋友,也沒有了未來,連曾經花開繽紛的花園都已逐漸荒蕪枯毀,小野老爸面臨的是要不要射殺他曾經用心畜養的牛隻?又如何用自己的身體再一次帶給妻子溫暖的擁抱?他的每一個選擇都是無奈,園子溫用「毀滅」來塗寫「絕望」,淡淡一筆,即已夠讓人眩泣落淚。

 

村上淳和神樂坂惠飾演的小野家族第二代,則是懷抱著香火傳承的信念,遠走他鄉。懷有身孕的神樂坂惠卻陷入核災焦慮症,深怕自己感染輻射,傷及腹中孩子,於是進出都要穿全罩式防護衣,新家門窗也都封得密麻不透風,深怕輻射穿透…在其他孕婦眼中,她簡直就是被核災嚇怕了的瘋子,陽光如此明亮,空氣如此清新,政府都保証核災和核輻射都已經控制住了,何必要自己嚇自己呢?loh0058.jpg

 

村上淳和神樂坂惠最後選擇一路南行,感覺上像是來到了天涯海角,面對著陽光和海水,神樂坂惠終於脫衣了防護衣,與其他天真無邪的孩子一起在海邊戲水,此時村上淳隨身攜帶的輻射感應器卻開始叫響了起來,指數快速從零畫過中線,超標破表了,都已經到了海角了,還能往哪兒逃?感應器的嗶叫聲,成了最絕望的控訴……

 

不是發生了福島核災,園子溫不會想要拍攝《希望之國》,他花了六個月時間深入災區做入無數訪問與功課,才把酪農自殺的新聞事件融入這個「看似虛構,實則句句血淚」的故事,園子溫放棄了灑狗血的災變重現(沒有海嘯,地震也只是劇動之後的室內全黑),改採了「孤寂」詩情來對照絕境下的人生。

loh014.jpg

 

《希望之國》其實是新聞事件與未來寓言的混血論述,園子溫特意採用了馬勒(Gustav Mahler)的第十號交響曲貫穿全片,因為這首交響曲,討論了生之煎熬,有如「煉獄」的人間苦難,亦有著來自消防員喪禮中的鼓聲靈感,音樂面臨「死亡/幻滅」主題,其實更有悲憫世人,盼能從苦難中得著啟示重生的籲求,是的,一旦核災降臨,人生何只沈重?正因為如此沈重,有多少人選擇了逃避?又有多少人願意直視問題,尋求解決之道?《希望之國》是一首反核抒情詩,獻給天涯知音。

決殺令:鮮血口水齊飛

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執導的《決殺令(Django Unchained)》走了一步險棋:把黑奴血淚史變成兼具血流成河的復仇記,也在嬉笑怒罵的手勢下,極盡消遣白人的樂事。

 

血漿與暴力是昆汀偏愛的創作工具,噴紅就讓人興奮,其實是好萊塢B級電影普遍信仰的賣座公式,差別在於除了以最基礎的感官刺激,達到「娛樂」目的之外,他總還想多滲透一點「啟蒙」思想進去,Django07.jpg《惡棍特工》的納粹陰影與《決殺令》的黑奴慘事,其實有著異曲同功的效應。

 

昆汀在決殺令》中,做了幾招奇險選擇。首先是把黑奴血淚(Slavery)揉進了「通心粉式西部片(Western Spaghetti)」,玩出了混血新猷,大膽挑戰了傳統的悲情或者史詩框架,但也因為跡近走火入魔的噴血處理,讓黑奴電影挑戰了前所未見的暴力定義,問題在於他的處理是更接近或偏離真實?

 

激進與偏狂,無疑是多數人對昆汀風格的基本認知,雖然全片灑了極多血漿(或者番茄醬),但是黑奴的非人際遇,在他極度暴力與血腥的處理手法下,除了讓人看得不忍卒睹,卻又足夠見証明白惡人蹂躪黑人的斑斑血淚(從惡犬分屍到肉搏致死,無不如此),激進偏鋒此時或許更能讓人體會兩百多年前的黑奴處境。

 

只不過,決哥脫困前的那一場大廳決戰,在白人的肉身上拚命開花濺血的爆破特效,卻又是《追殺比爾(Kill Bill)》血肉長河的強力翻版,肉身開花,完成了「血債血還」的贖罪祭禮,同時也成就了昆汀的個人風格美學,不管喜不喜歡?接不接受?風格標籤已然如此烙印而成。Django05.jpg

 

激進,或許是美學的耽溺,諧謔則需要才情。決殺令》最逗趣的設計就在於消遣了三K黨的面罩,三K黨傳統的蒙面造型確實駭人,但是昆汀卻來了場實地檢驗,從眼洞要挖多大?鼻孔能不能呼吸?馬上奔馳起來會不會遮眼又不能喘息?三K黨的神話符碼經歷此一「解碼」工程,還真起了謫眨效應,罵一個人不用一個髒字,就能夠讓人捧腹大笑,點頭稱是,這不叫功力?要叫啥呢?

Django08.jpg 

昆汀.塔倫提諾和希區考克一樣,都愛在自己的電影中客串演出,決殺令》中的他雖然只是演個小癟三,沒兩下就飛火煙滅了,表現卻也還算中規中矩,絕不突兀,算是他和影迷舊識打招呼的簽名了。

03月0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NoNo)》

 

這是一部歷史事件簿電影。

 

這是一部公民投票電影。

 

這是一部廣告人用創意改寫歷史的電影。

 

電影片名就叫做:《No》,不太像片名的片名,卻有著獨特的歷史標記。

 

帕布羅.拉瑞恩(Pablo Larrain)執導,代表智利角逐201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2012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最佳影片。智利軍事強人皮諾契在1988年舉行公投,由人民在yes」或「no中做出選擇,決定未來八年的智利是否仍受皮諾契特的統治。

no005.jpg 

軍事強人握有執政優勢,只要打安定牌和恐嚇牌,就穩操勝券,不料反對黨並沒有死守悲情牌的傳統訴求,用陽光、歡樂與溫情,創造了人同此心的感動力量,大聲說no」的結果,就此改寫了歷史。

 

皮諾契特當權時曾經綁架刑求反對派人士,很多人因此失蹤,因此喪生,有人因此流放異域,電影《911事件簿》中,就曾經從智利人的觀點批判美國人,因為美國人遇上911事件,固然讓人同情,但是美國勢力在智利造成的人命流喪,其實威力不下於另一個911事,這部電影控訴的政府就是皮諾契特執政下的智利。

 

台灣即將舉行核四公投,這部智利的公投電影,提供了另一種借鏡的視野。

 

使用音樂: No中,公投廣告的主打歌曲「Chile la Alegria ya viene」、「Intiillimani Historico演唱的「VUELVO」、-Angela Carrasco演唱的「Lo quiero a morir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派特的幸福劇本The Silver Linings Playbook)》

silver02.JPG 

獲得2013奧斯卡8項提名,包括男女主角、男女配角在內的所有演技項目,關鍵在於布萊德利.庫柏和珍妮佛.勞倫斯各自演出了心有千千結,生命備受挫折,得靠藥物穩定,得靠親朋好友和家人體諒支持的心理殘障人生,他們並非常人,但是所有的情緒異常,都有脈絡可循,演來絲絲入扣,觀眾也能看得心領神會,創造熱烈的劇場效果。

 

男主角派特因為妻子偷情,再也無法聽見鍾愛的情歌「My Cherie Amour」,只要聽見就會發狂,甚至有時根本沒有人在放這首歌,也會在他的腦海裡浮現,他一心一意想要重拾舊愛,卻在另一位傷心人蒂芬妮的協助下,重新培養出承諾與責任心,也體會了人生中也許不是初度相逢,卻能在驀然回首時,力挺相伴的浮生感情。

 

《派特的幸福劇本》一如片名,劇本非常精彩,對白非常犀利,對幸福的註解也啟人深思。

 

使用音樂:《派特的幸福劇本》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我的鬱妓回憶錄(Memoria de mis putas tristes

 triste009.jpg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小說風格被人稱為魔幻小說,意識與時空的交流對話,相當複雜,但是此一風格,卻極適合改編成電影,《我的鬱妓回憶錄(Memoria de mis putas tristes)》,是一部90歲老男人的懺情錄,黃昏時光猶眷戀不忘女性胴體,依舊渴望以金錢滿足自己對於性與愛的滿足。

 

《我的鬱妓回憶錄》的劇情主要以記者人生和情欲人生雙線進行,Emilio Echevarría飾演的男主角El Sabio(電影意譯成「智者」),年輕時,他曾經聽著廣播寫下了歐戰爆發的新聞,年老之時,他在報上寫的專欄卻以自己的九十歲買春紀錄,演變成愛情頌歌。有點一廂情願的劇情,一方面訴說著老人的情欲,一方面分享著富有人家的情海飄流,限制級的主題,唯美的畫面,構成了獨特的異色美學。

 

使用音樂:墨西哥音樂與Michael Galasso 的「Scenes」專輯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決殺令(Django Unchained

 

這是一部可以與《林肯》對照來看的電影。

 

《林肯》要解放黑奴,《絕殺令》則是控訴白人究竟如何蹂躪黑人。

DJA023.jpg

 

故事發生在1863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前兩年,德裔賞金獵人舒華茲〈克里斯多夫沃茲飾〉靠著黑奴決哥〈傑米福克斯飾〉指認了白人歹徒,條件是還給決哥自由之身,他發現決哥身手俐落,不但培植他成為快槍俠,還要幫他找回當年慘遭交易變賣的妻子。

 

暴力與血腥是昆汀塔倫提諾的註冊商標,本片的特色就是重現義大利通心粉式的西部電影美學,用大量的血漿來刺激感官,但是對白人虐奴的歷史回顧才是重點。

 

使用音樂: 《決殺令》原聲帶

決殺令:魑魅魍魉現形

得獎有時是靠運氣的,美國鬼才導演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的新作《決殺令(Django Unchained)》,雖然在第85屆奧斯卡競賽上拿下了男配角獎,卻未必是最佳選擇。

 

首先,美國影藝學院會員還真的很偏愛克里斯多夫.沃茲(Christoph Waltz〉,讓他得能接續《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的納粹狂魔之後,再以《決殺令》中的白人良心角色獲獎,但是,他在《決殺令》中確是有些手足無措的,面對由山繆.傑克森(Samuel Jackson)飾演的黑心黑奴史蒂芬,鋒芒全都被搶光了,然而山繆.傑克森壞到骨子裡的表演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討論與重視,實在可惜。

 

沃茲在《決殺令》中飾演老謀深算的賞金獵人舒茲,凡事總棋先一著,先有了盤算,輕聲笑語中就閃電出手,殺得對手措手不及,再立即扮乖巧,裝孫子,在法官的簽字文件中找到自己的護身符。初開場,這一招確實唬人,玩到第三次,皮笑肉不笑的招式,就因為少了意外,黯然褪色,甚至到了「糖果樂園」,更因為動機和手段都太過清楚明白,面對底牌被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飾演的農場主人掀開時,他再也無力照自己的劇本去戲弄對手,反而成了束手就擒的獵物,前後落差太大(雖然最後的袖中槍,還是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給人頭重腳輕的失衡感。

Django13.jpg 

克里斯多夫.沃茲的勝出魅力在於舒茲的角色定位,為了緝拿歹徒,舒茲必需與黑奴決哥〈傑米福克斯/Jamie Foxx飾演〉合作,由決哥(這個名稱譯法實在很彆扭,強哥才是正確音譯,「決」哥似乎要對應《決殺令》的片名,但是《決殺令》的「決」字用法也不如《絕殺令》來得精準)負責認人,只不過,怒火滿心的決哥是天生好槍手,略加調教,線民成了助手,舒茲用「還汝自由」的期約,建立了決哥的信心,從練槍到換裝,一個白人良心的印象就此形塑完成。只不過,電影並沒有交代舒茲何以「超越」時代的共識,給予黑奴「自由人」身份,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性命,來完成自己的承諾。

 

太完美的角色,往往太不真實。特別是舒茲在訓練決哥狙殺能力時,特別要求他當著人子面前射殺其父,那是何等冷血又殘忍的要求,那是「只知有已,不知有人」(稚子何辜?只為了成全自己的賞金,也就無法兼及無辜稚子的脆弱心靈)的獵人天性,但是嗅覺如此敏銳的獵人,卻未能察顏觀色,體認形勢丕變的暗潮翻滾,也讓先前的角色雕塑,顯得蒼白空洞了。

 

舒茲的貧血與失血,關鍵在於他遇上了山繆.傑克森飾演的黑奴總管史蒂芬。

Django04.jpg

 

中文世界有「為虎作倀」的寓言,描寫虎大王愛吃人,人死了就成了倀,甘為虎大王役使,幻化成人形繼續找更多的肉身,以填飽虎大王的肚腸,史蒂芬明明就是黑奴,但深諳生存之道,他能體會白人之心,虐待黑人的伎倆與德性,更勝白人,更因為他洞悉黑人同胞習性,眼光犀利,拿捏精準,對待自家人的手段更加狠毒殘暴,因此贏得白人的信賴,他也樂於享受這種高同胞一等,還能喝著紅酒,頤指氣使,耀武揚威的吆喝人生。

 

山繆.傑克森的厲害在於他把囉嗦和精明都寫在臉上,骨碌碌的眼睛流轉,把所有的算計與心眼都勾畫了出來。莊園大小事,這位名叫史蒂芬的家臣,比白人主人的意見還多,成天碎唸個不停,就算主人最後有裁決權,卻也都只能在他已經建構好的框架上去裁定,坐實了他才是「地下總管」的威權高度;其次,別人酒酣耳熱,言不及義,唯獨他能在舉手投足的眉宇動作中,察覺細微訊息,一旦他起了疑心,就有了危機,疑或不疑,就成了《決殺令》吊人胃口的關鍵。Django11.jpg

 

昆汀的厲害則在於他讓白色混進了史蒂芬的外貌之中,史蒂芬是資深老管家,就歲月而論,白髮白眉順理成章,但是白髮白眉加白衫的造型,則讓他替矢志效忠白人,兼具家臣、家奴與家犬角色的人格特質得到精彩的色彩提點:白色不但亮眼,也蘊藏了意在「色」外的暗示能量。另外,史蒂芬有些老態,走起路來略嫌佝僂駝背,但越是行動不便,每一回移動所釋放的能量氣息就更有迫人,那是一位好演員才抖得出來的氣氛,山繆.傑克森一出場,克里斯多夫.沃茲就「不見」了,落差如此巨大,何以從影評到給獎,山繆都沒份呢?難道真是因為《決殺令》的本意在替白人贖罪,代表白人良心的沃茲,才得能勝出嗎?我的不平,不能改變改獎事實,卻權充為一位評論者的歎息吧。

 

鬱妓回憶錄:魔幻人生

丹麥導演Henning Carlsen根據小說家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小說改編的《我的鬱妓回憶錄(Memoria de mis putas tristes)》,是一部老男人的懺情錄,對於性與愛的辯証,標識著濃烈的雄性思維與感歎。

 

《我的鬱妓回憶錄》的主角是Emilio Echevarría飾演的資深記者  El Sabio(電影意譯成「智者」),年紀雖大,筆鋒猶健,文采更見風流,他在報上寫的專欄不但叫好又叫座,而且可以掛上報紙頭版,他在九十歲生日前夕,決定送自己一個生日禮物:找到昔日相熟,卻已睽違廿年未來逢的妓院老相好Rosa(由吉拉汀.卓別林/Geraldine Chaplin飾演),請她代尋一位年輕處女。他要在年輕的胴體上找到最暢快的肉體歡愉。

 

馬奎斯的小說以「魔幻寫實」著稱,明明踩在當下的土地上,思緒卻是任意組合排列:時序上是時而童稚,時而中年,時而蒼老的歲月剪影;空間上卻是同一幢老屋,曾經繁華極盛,人聲鼎沸,卻亦有著人去樓空,舊日不再的空乏;人物則是將昔日肉體豐滿,讓人沈醉求歡的名妓,換成如今臉若雞皮,只能以輪椅代步的老鴇,另外再讓觀眾從兔唇的印記,去尋找辨識曾讓「智者」論及婚嫁,最後卻逃婚的貴婦……無可諱言,導演Henning Carlsen確實充份發揮了電影的剪接魔法,將意識流與魔幻寫實的小說技法熔鑄成一部揮灑自如的時光織錦,導演的炫技,輕易就能蠱惑期待煙花的觀眾。

triste005.jpg 

智者還是少男時期,就有著戀母情結,穿著浴衣,隔窗偷聆母親的輕歌劇詠唱,成為他對異性與美麗最深情的凝視,但也因為出身豪門,所以早早就有了金錢實力,闖進妓院買歡,陷進乳房與體味的溫暖中,開啟性事竅門;後來更彷效聖堂婚約儀式,向妓院總管盟誓,要一輩子「忠誠」於滿院鶯燕(他要睡遍全部的五百多位妓女);甚至在龍鐘老年時,他還不忘消遣Rosa說,都是妳們,害得我根本沒空結婚……《我的鬱妓回憶錄》的這些尋歡情節,基本上都屬於有錢男人的唯物消費觀:男人相信有錢就買得到性,女性只是商品,一個願賣,一個願買,銀貨兩訖,各取所需,兩不相欠。甚至「智者」還可以大刺刺地在章欄上分享著自己的黃昏心情:「性是對那些還沒有找到愛的人的慰藉/Sex is the consolation for those that have not yet found love.」當然,Rosa對於智者的諷勸還有一句:「你這一生可別還沒嘗過因愛而性,就死了!」

 

正因為如此物化女性,九十歲的智者獻給自己的生日禮物還是買一個女人,而且還指定要是年輕處女(Rosa勸他,處女未必合宜的成人級對話,是老江湖的行話,卻也準確呼應著買春行業,一切以討金主歡心為準的基本思維),接下來的情節其實近似於川端康成的《睡美人》了:有錢的老頭,在冬夜裡找了不省人事,徹夜昏睡的姑娘陪睡,最後卻在青春的胴體上找到了生命的救贖。問題在於這份愛的啟發與感動,還是來自於金錢交易,而非機緣巧合下的真情流露。

 

triste002.jpg從道德觀點來省察,《我的鬱妓回憶錄》可以被批得體無完膚,這也是小說成書之後,遭不少國家禁刊,電影拍成之後,亦引發抗爭的原因;但是從人性私欲的觀點來看,智者老驥伏櫪,依舊耽戀青春,那是亙古不變的人性,卻也唯也在力不從心的黃昏時光,才讓人得能從但求發洩滿足的感官皮相上,取得了退縮的距離,才看得珠圓玉潤的豐美,先懂得欣賞青春與美麗,才能把自己的懺情化身為頌讚,寫成一篇適合全民朗讀的情詩,《我的鬱妓回憶錄》此時進入到人生與藝術的對話境界:創作時或許都基於私情的悸動,最後卻能轉化成為文盲大眾亦能聆聽/揣想的有聲詩作,「智者」從佔有者變成歌頌者時,他的文字才情讓私欲變成了讚美詩,讓那些在成衣工廠埋首縫衣,靠著維薄薪資養家度日,甚至還得瞞著同伴女工,化身深夜神女的女工們,有了一些得以暫時忘情繁瑣人生的情愛想像。

 

電影中的智者替他的女神取名為「Delgadina」,意思即是不堪盈手握的「小不點」,情境跡近於《夢幻騎士 (Man Of La Mancha)》中的唐吉訶德把驛店裡的下女Aldonza稱之為Dulcinea一般,俗世裡不堪聞問,不忍直視的卑賤人生,可以因為信念,可以因為藝術的提點而得臻情境昇華,智者的文字成為少女和其他女工一個逃避的天堂,雖然那亦是智者所代表的雄性/男人心態的一廂情願。

triste0012.jpg 

中美洲的文學有著不一樣的文化視野,《我的鬱妓回憶錄》的空間視覺有著奢華與叢林的對比趣味,音樂處理更是深得貴族的優雅情趣,只要不深究男人玩弄金錢與肉體的主題意識,光是看老人情欲的著墨,以及時光流轉的生命倥,還是一場豐盛的電影饗宴。

Jil Aigrot:玫瑰人生原聲

Jil Aigrot的台灣譯名叫做吉爾.愛格,三月五日到六日將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兩場, 2007年名片《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裡Edith Piaf的主要歌聲都是她幕後代唱的,不是內行人,很難分出究竟是本尊Edith Piaf或Jil Aigrot所唱的,正因為如此,我特地跑去參加她的訪台記者會,也因為到得早,見証了她的事前彩排,有三分驚豔,因此順便也做了簡單的採訪。

第一分驚豔,來自身材。Edith Piaf被法國人稱之為「La Môme」,意即「小麻雀」,個頭雖小,聲氣卻能直衝雲霄,因為備受寵愛,Jil Aigrot其實也同樣嬌小,蓮步輕移,走向舞台的神采,就有如麻雀要變黃鶯了。

054_Jil_Aigrot-2.jpg
第二分驚豔,來自嗓音。Edith Piaf的演藝人生從街頭獻唱開始,從運氣到唱腔,不特出,就無法吸引路人停下腳步來打賞;Jil Aigrot一開唱,先是讓人訝異於宛如重新聆見了Edith Piaf之聲(那正是Jil Aigrot幕後代唱的功力),既而則是讓現場全然靜肅,不敢稍有聲響噪動的禮敬。

第三分驚豔,來自註解。Jil Aigrot告訴我:「Edith Piaf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她的音色,不論什麼歌曲都能唱得那麼神勁有力,人要先有熱情,才能釋放出激情,所以我每次站在台上的時候,只希望自己能做到一件事:感動觀眾。大家對歌曲的感覺各不相同,不管是笑聲或者淚水,只要觸到觀眾心弦了,都是美。」

Jil Aigrot來台演唱兩夜,曲目各不相同,初夜全以Edith Piaf代表歌曲為主,
第二夜則以法國香頌為主。「法國香頌最大魅力在那裡?」這是我問Jil Aigrot的第二個問題,她給了我三個答案:「第一,手風琴吧(不可否認的,她在採排時演唱的「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時,先是只有鋼琴伴奏,歌詞唱過一輪之後,手風琴師開始加入,頓時情思飛揚,感性層次更加豐實了,只不過,倒也不是每首法國香頌都得靠手風琴來調味,只是Jil Aigrot的樂團班底,包含了鋼琴師、手風琴師和低音大提琴手,已然註記了她的音樂特質);第二,節奏不同。法國香頌強調旋律節奏,但亦有很多彎轉變化;第三,法國香頌總帶有淡淡的哀愁與悲情,好像要唱出人生不得意的鬱悶之氣。」

我當然也不能免俗地請Jil Aigrot幫我挑三首,她最鍾愛也最有韻味的Edith Piaf歌曲,理由是既然她是Edith Piaf的新世代代言人,一定有獨到看法,以下就是她的選擇:01.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02.La foule/群眾;03.L’hyme a l’amour/愛的禮讚。

「玫瑰人生」和「愛的禮讚」都是Edith Piaf傳世名歌,音樂會上不唱這兩首曲子,歌迷一定會鼓噪,但是選中「.La foule/群眾」卻很出乎我的意料,Jil Aigrot向我眨眨眼說:「你們台北的夜市很有名,我昨晚去了,人很多,整個人就像潮水般被人潮擠過來,擠過去…」說著說著,她的兩隻手就模彷潮水運動比畫了起來,「Edith Piaf用歌聲告訴我們,是人潮把她擠上了愛人的身旁,但也同樣是人潮淹沒了愛人的聲音,逼使她們分離了,紅伶的無奈,這首歌詮釋得多傳神?」

午夜回家,開始我的日記書寫時,我在youtube上找到了這首是Edith Piaf演唱的「La foule」版本,赫然才明白,她的手勢,其實就是複刻是Edith Piaf的招牌動作,做為Edith Piaf的傳人,Jil Aigrot儼然已形神藝兼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