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海浮生錄:影癡對話

他們在魯米葉攝影機前相遇,愛情從那裡滋生;男人在戰場前線拍攝戰爭實況,被落彈炸死,愛情在那剎那終結。

 

他們在戲院裡分手,因為女人另結新歡了;他們在戲院相識,因為男人出拳捍衛了女人,那個場域是愛情的終點,亦是愛情的起點。

 

母親把他託給了戲院服務生,但他不安於位,走到了後台,尋找銀幕上的演員本尊,開啟了他對電影的迷戀;他曾經在冷戰時期,跑到蘇聯學電影;再回到巴黎,向戲迷解說蒙太奇的奧妙;再拿起攝影機見証了那則在鋼琴旁上演的愛情連續劇,從此相信愛情,相信電影……

cesa099.JPG 

前面這三段論述,那一段符合法國大導演克勞德.李路許(Claude Lelouch)的電影人生?答案是第三段,《情海浮生錄(Ces amours-là)》可以算是他的電影人生回憶錄,但是所有的回憶,在戲劇元素的湊合撥弄下,原味人生起了些許的變化,不盡純粹,卻另有韻味。

 

熟悉李路許的生平,再來看《情海浮生錄》或許就更有趣了,首先,他在二戰前誕生,少年時期,他隨父母親避居鄉間,希望能逃過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母親相信最理想的避難所就是電影院,於是把他藏身電影院裡,成天泡在光影夢幻之間,人生路途就此確立,他曾經說過:「電影讓知道了世界,讓我愛上人生,電影就是雙親二合一的綜合體。」青年時期,他的父親送他一台攝影機,讓他逐夢,也讓他實驗電影可能。他更在1957的冷戰時期,前往莫斯科求學,追隨名導演米亥.卡拉托佐夫(Mikhail Kalatozov)見習了《雁南飛Letyat ZhuravliThe Cranes are Flying》,更加確信自己一輩子都要獻給電影了

 

李路許在《情海浮生錄》中找到一位頭髮濃密的年輕人飾演那位在小酒館裡,拿著攝影機追蹤拍攝女主角伊娃(Audrey Dana飾演)與男主角SimonLaurent Couson飾演)又彈又唱又熱吻的歡情場面(李路許有阿爾及利亞血統,濃密黑髮堪稱是他的註冊商標,熟悉他的模樣,一見此君造型,對話連結即已完成),然後再以「見証人」的身份坦承:「就是這一吻,讓我相信了愛情,我這一輩子的電影都在歌詠愛情。」

 

接下來,就是李路許的作品總回顧,從影五十二年,他拍過五十多部長短電影,絕大部份都圍繞著人生風月轉,「人間自是有情癡」,堪稱是他最鮮明的創作印記,他把鏡頭下的男女演員都來個倒帶總回顧……是的,這絕對是一位導演最自溺,也最自戀的處理手痕,畢竟他並不是《情海浮生錄》的主角,而是浮光掠影下的一位見証者而已,一下子反客為主,確實讓電影的敘事基調起了「跳Tone」效應,但是做為《情海浮生錄》的真正作者,他放大自己的角色,縱屬行為失控的過火耽溺,卻也更讓人看見他利用本片書寫電影人生的「傳記」企圖了。cesa0019.jpeg

 

電影中的這家電影院名叫Eden Palace(權且譯成「伊甸園宮」,巴黎市內也有一家同名電影院,我欠學,不知是否與電影有關連),放映的都是1930-1940年代之間的知名老片,從Marcel Carné的《北方旅館(Hôtel du Nord (1938))》和《日出(Le jour se lève (1939))》,尚嘉賓(Jean Gabin)擔綱主演的《拖船(Remorques (1941))》以及好萊塢經典名片《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1939))》,確實都可以讓人想見電影的黃金時代,更有趣的無非就是《亂世佳人》的白瑞與郝思嘉都入境隨俗,講起了法語,cesa097.jpeg電影中兩位美國大兵跨海來到巴黎,看見講法語的大明星,難免唐突又好笑,卻也見証著世界電影史曾經有過的語言趣味(中國大陸常把蘇聯、日本和美國電影配成華語,台灣人則是愛把日劇和韓劇配上國語),只想「聽」電影,而非「看」字幕的人民習慣,也是極其有趣的文化現象。

 

《情海浮生錄》中的電影細節,讓我比較懷念的則是盧米葉攝影機的重現江湖,電影史是這樣靠著手搖技術搖出朗朗乾坤的,雖然李路許對此著墨不多,百年回顧的凝眸直視,仍能讓影癡動容,至於走進戲院後台找尋演員蹤跡的橋段,以及走進放映室感受光影魔法的癡情章節,可以解讀成1988年義大利電影《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的變奏;可以在《美麗人生(La vita è bella)》奧斯卡稱帝的義大利影星Roberto Benigni的童年回憶中找到印証(他在後台看《賓漢》,一直以為《Ben Hur》的本名應是ruH-neB》);亦可以在2013年的台灣電影《親愛的奶奶》找到呼應的對話,這些電影趣味,就是影癡間的通關密語了。

全面攻佔:硬漢在白宮

《全面攻佔:倒數救援(Olympus Has Fallen)》是一部想要利用國族受難,以激勵美國人愛國心的動作冒險電影,雖然充斥美國人的偏見,核心焦點其實在於編導如何善用好萊塢公式,創造最大商業利潤

 

《全面攻佔:倒數救援》的基本主軸是《終極警探(Die Hard)》的白宮版,都是由落單的男主角單槍匹馬幹掉匪徒,解決危機(《終》片是John McClane,《全》片則是Gerard Butler飾演的      Mike Banning),差別在於白宮版的規格遠大過華盛頓的杜勒斯機場,面對的是亡國滅種的危機:北韓人闖進白宮,佔領白宮,想要引爆核彈,讓美國人嘗到遍地糧荒的災難。

 

基本上,《全》片還是套用著911事件的框架,不但敵機可以直飛首府,撞斷華盛頓紀念碑,暗藏的重型機槍還可以擊落軍機,更掃射白宮,世界第一大國的政軍樞鈕,13分鐘內就被恐怖份子佔領……是的,劇情何等誇張與荒誕,911事件之前,有誰相信紐約世貿大樓會爆出自殺飛機攻擊事件?追尋比911事件更高規格也更激情的災難,消費白宮無疑是相當具有號召力的標的。

olympus018.jpg 

只不過,本片的英文片名《Olympus Has Fallen》,不只炫耀了特勤人員的白宮代號(奧林帕斯山是希臘神話中的眾神聖山,此處轉喻為權力中心的代號),也點出了神聖不可侵犯的聖山也有淪陷的危機警訊,原本兼具了古典與權力的趣味,翻成中文卻成了平鋪直述,olympus024.jpg毫無想像的《全面攻佔:倒數救援》,白白浪費了白宮與奧林帕斯的趣味,著實可惜。

 

《全》片雖然消費白宮,卻也在行銷白宮。特勤人員面對突襲時,束手無策,慘遭槍彈屠殺的血腥場面,其實是在重複《終極警探》篤信的好萊塢公式:「先輸個徹底,再贏個痛快!」先讓強敵展現摧枯拉杇的強烈火力,最後只靠單槍匹馬就能扭轉乾坤。正因為強敵叩門,特勤人員遁入地下碉堡,恐怖份子逐廳搜索,Mike Banning自由出入秘室夾層與隔間、Rick Yune飾演的北韓大反派kang對白宮改建史的如數家珍,對地獄犬計畫的瞭若指掌,以及破壁而出的逃生安排……其實都是好萊塢白宮導覽團的戰果,透過緊張行動,讓觀眾「窺見」了白宮內幕,也「知悉」了應變救援的標準作業流程。

 

要完成Mike Banning「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神話,一方面得訴諸經驗法則,另一方面則得誇大其辭,他原本是美國總統最信任的特勤侍衛,卻在雪夜發生車禍,折損了第一夫人而遭調職,正因為曾是「御前一品帶刀侍衛」,所以嫻熟機關巧門,才能闖進楕圓型辨公室取得衛星電話,問題是都已經調識一年半的人,如何能再靠舊密碼開櫃,甚至通過手指辨識系統,使用樞密電腦?這些情節隙漏其實都暴露了編導無視「國安系統」的作業邏輯(一般公司的離職員工,都不可能用舊id或密碼進出公司系統,更何況是一國核心),禁不起事實檢驗的戲劇盲點,當然也提供了影迷鳴鼓攻擊的柴火。olympus020.jpg

 

導演安東尼.法奎 Antoine Fuqua)和編劇Creighton RothenbergerKatrin Benedikt其實是做了不少功課,結合了北韓緊張的國際局勢做背景, 更將北韓滲透南韓軍情系統的「韓戰憂慮」發揮到了極點(錯,都是南韓的錯,誤將北韓大奸當親信,累及美國),至於大反派kang射殺南韓總理、折磨參謀總長和國防部長的取得核武密碼手法,都是直接把北韓人畫上魔鬼等號,諸如此類的「韓禍」恐懼,其實都透露著好萊塢的偏見(冷戰時的逢蘇必惡,中東戰爭的兩伊素描皆然),不值識者一笑了。

 

僅管缺點不少,《全面攻佔:倒數救援》的敘事主軸倒是環扣嚴謹,危機與轉機的輪替流轉,都符合著商業電影的輪轉機制,娛樂性與緊張性都夠,美國國旗被打得千瘡百孔,還被人強行降下的「災難」,都說明了編導深諳灑狗血之道,至於那些不勝枚舉的缺點,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olympus0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