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而弒:暴力的素描

匈牙利導演Benedek Fliegauf執導的《隨風而弒(Csak a szél/Just the Wind)》,是一部在台灣市場上被觀眾忽略,但在主題和藝術手法上卻有其重量與高度的作品。

 

《隨風而弒》根據吉普賽人遭滅門屠殺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2008年八月到2009年八月,匈牙利吉普賽人聚集的城郊,發生九起汽油彈、獵槍攻擊事件,十多個吉普賽人家庭遭到攻擊,造成六人死亡,本片呈現就是一家四口遭屠殺前廿四小時的生活追蹤。

 

吉普賽人給世人的傳統印像是流浪的民族,天生有些散漫,迫於生計,善於行騙、偷竊,走私、行乞甚至賣淫,雖然納粹德國也曾廹害吉普賽人(據說達五十萬人),但是吉普賽人沒有國家,更沒有財經地位,得不到世人同情,雖然有心的吉普賽人曾於1971年成立國會,正名為Roma人,請求世人不要再叫他們Gypsy,顯然得不到太多的共鳴。

wind007.jpg 

採取類似紀錄片的「看見」策略,進入故事人物的生活情境之中,其實是導演Benedek Fliegauf最重要的美學選擇,拍過不少紀錄片的攝影師Zoltán Lovasi一路就持著攝影機跟著這一家三口(爺爺中風在床)的日常身影,從工作、求學到

流浪,一路跟隨的攝影機看見了主要角色的身影,也看見了他們所面對的環境。

 

看見的本質,有時主觀,有時客觀,看似隨機取樣的跟隨看見,但在電影中,其實就是一種選擇,一種評論,只不過,透過攝影機的跟隨,創造了一種有如「客觀」的紀錄氛圍,勾動了寫實的情貌。關鍵在於導演的「設計」是否太過斧鑿?是否太過煽情?Benedek Fliegauf展現的冷靜與低調,其實已然彰顯了他的才情。

wind002.jpg 

例如女兒要上學,但是校車過站不停,硬是往前多開了二十公尺才停下來,這個動作擺明了司機整人,也說明了吉普賽人的生存弱勢:愛搭不搭?要搭你就得跑步來搭車!

 

例如女兒到校,偷用學校電源替手機充電,當場被老師查獲,因而帶出了學校電腦螢幕和滑鼠遭竊案的「暗示」與「懷疑」。

 

例如女兒校園裡不時上演性侵事件,男生就大剌剌闖進了女生更衣室,公然要強暴女同學,未受騷擾的女兒面對公然的暴力,沒有尖叫,沒有幫忙抗拒,甚至在脫身後也未求救,她對別人的冷漠,與稍後別人對她的冷漠,只是單純的因果報應?還是社會道德的集體崩毀?wind005.jpg

 

例如母親一再叮嚀兒子別蹺課,但是兒子照蹺不誤,四處浪蕩,闖進才剛遭到滅門的兇案現場行竊,卻也因而巧遇辦案員警,聽見了更多案情內幕(觀眾也聽見了),同時也知悉了員警鄙夷吉普賽人的真心話(甚至討論誰才真的該殺)…然而即使如此,看見好東西,他還是照拿不誤…人生的無情與冷血,還有更貼切的表現法嗎?

 

例如兒子才從警方那兒聽到涉案兇手的的辦案手法時,立刻也察覺到自己已經被一輛黑色汽車給盯上了,他不敢回家,也不能回頭,只能繼續原本的步伐,但是他的眼角餘光說明他的心悸,耳畔傳來的引擎聲響,也比他的心跳更讓人不安了…兒子曾經挖了一個地窖,做為避難所,卻也被同學給發現了,看似同伴嬉戲的場面,不也暗示他就算避難也無處可逃嗎?jw004.jpg

 

例如這一家的父親遠在加拿大工作,女兒可以透過視訊,輾轉報告家鄉的血腥事件(情境一如當年歐陸的猶太人把唯一的希望寄託先行前往美洲的家人),父親只能叮嚀晚上別亂跑,門窗要關緊,但是無助的家人就算手牽手,卻也只是讓歹徒更加方便,一次掃射就能滅門了…無力的父親,無助的青春,對照求救無門的結果,《隨風而弒》沒有任何激情的控訴,所有的人都只能默默承受結果。

 

《隨風而弒》最後留下了一個疑問,奪門而逃的兒子,究竟有沒有躲過追殺的子彈?我選擇回到電影的開場,裸著上身的兒子,遊盪在曠野上,遠遠有一群男人在狂歡嘶吼,但是他沒有現身,更不想參與,他躲在草堆旁窺視,吉普賽人的社會邊緣人宿命,他早已了然,即使苟全性命於亂世,他也只能繼續在角落流竄……《隨風而弒》的劇情結束在暗夜,稀微的光明卻挪到了片頭,光明真的會光明嗎?黑暗卻註定會更黑暗,這款美學選擇,不也充份說出了導演的心頭歎息了嗎?電影不能改變歷史,電影只能提點人生,《隨風而弒》的才情在此,《隨風而弒》的沈重亦在此。

 

NO:黑霧中的政治精算

智利導演Pablo Larrain執導的《NONo)》有歷史的層面,亦有政治層面,只看見歷史結果,忽略了政治作用,就太可惜了。

 

在歷史層面上,《NO》重現了1988年智利軍事強人皮諾契特,在掌權十五年後,想要再連任八年,於是舉行了一場「yes」或「no」的全民公投,只要「yes」過半,他就可以大權續握。智利大法官不許競選活動,只許正反陣營每天有十五分鐘的電視宣傳時間,各自拉票。於是執政黨主打安定牌,強調如今安居樂業,繼續效忠強人有何不可,反對陣營原本要打悲情牌,推出受難家屬控訴皮諾契特暴政,結果由影星Gael García Bernal飾演的廣告才子René獨排眾議,以陽光、歡樂與希望訴求美麗的明天,激發了集體共鳴,大聲向皮諾契特說「no」,原本穩操勝券的軍事強人無法迴避公投結果,只能乖乖交出政權。

no809.jpg 

智利公投的歷史,紀錄著人民的勝利,NO》在重述歷史時,一方面忠實呈現陽光廣告從發想、執行到風靡的過程,另一方面,也不忘讓René在引領風潮之時,遭遇到情治人員的跟監關心,甚至還有半夜電話,提醒René注意小孩安全,連René住家門窗都會遭人塗鴉,丟擲石頭,甚至徹底給翻抄一遍甚至透過前妻(比他更激進,更勇於上街頭抗爭的異議份子)的街頭歷險,委婉呈現了皮諾契特當政時期,鐵腕治國的霸氣,不過,越是如此粗暴,最後的勝出才更形珍貴。

 

 歷史不可少,歷史亦不可忘,《NO》的歷史戰功本身就有著讓人熱血沸騰的民主勝利火花,但是歷史只是戲劇的基礎,當政治進入戲劇時,《NO》的視野與格局才得著了脫胎換骨的升級。關鍵人物就是René的頂頭上司(或曰老闆)Lucho(由智利男星Alfredo Castro飾演)。

no813.jpg 

反對陣營剛開始接觸René擔任廣告總監時,Lucho就已經開始焦慮,他們原本只是單純的廣告人,每天只要發想廣告文案就可以賺大錢,何必去淌政治渾水?他試圖勸退René,卻又不想傷了和氣,畢竟,事先沒有人料到這場公投會改寫智利歷史,René沾觸一下註定要失敗的反對陣營,對公司的損害程度應該還在可以忍受的範圍。no812.jpg

 

但是眼看René的陽光策略奏效時,執政黨焦慮了,Lucho也急了,他若不即時向執政黨表態,誰知道日後會不會反遭池魚之殃?皮諾契特蠻橫亂幹的事什麼時候少過?他的投靠,或許是無奈(「yes」陣營找他,他敢拒絕嗎?),也許亦是「買保險」的投機策略,Lucho左右兩邊都押寶的政治精算,成為全片最深沈的政治手痕。

no805.jpg 

Lucho看得懂René的廣告策略,氣勢上既已輸了先機,他的迎戰策略是打混仗:改變相對陣營的產品「差異性」,你有的,我都有,一起來比陽光和歡樂,不再突顯黑白對立的矛盾,同質化的結果,或許可以抵銷「no」陣營的高漲氣勢,只要民眾看不出雙方有何差別,主打安定牌的「yes」陣營或許還有一線生機。而且,他只是救火隊,「yes」陣營已經輸了先機,即使最後他無力反敗為勝,也輪不到他來當戰犯。

 

但是,他也不必擔憂「no」陣營(或者René)的反彈,畢竟他的反制宣傳,也可以解釋成是在替「no」陣營順水推舟,你一言我一語,相近的訴求與理念在相亙激盪,反而成為共創歷史浪潮的共振波紋了。當然,公投結果,智利重嘗民主果實,社會歡騰,做為廣告商,獲利空間也就更開闊了。

no0012.jpg 

廣告人的前提是以創意服務客戶,達成客戶需求,不管創意來自良知、熱情或者利害盤算,導演Pablo Larrain透過Lucho的政治盤算,同樣書寫了小人物在大時代裡滾翻,不想溺斃的機巧掙扎;René奉行強人頒布的遊戲規則,卻能從中找到顛覆與突破的縫隙,又是多麼帥氣的才情啊,此時導演Pablo Larrain給了René一個滑板,讓他可以用最瀟灑的身影,穿梭街頭,人帥氣了,點子就能夠裝點得更加不凡,戲劇世界裡的小細節,往往就這樣編織出一副彩虹般的人生圖案了。

 

03月3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情海浮生錄(Ces amours-là)》

 

提到法國大導演克勞德.李路許,你一定不會忘記《男歡女愛》、《戰火浮生錄》和《偶然與巧合》,五十年的創作人生,他創造了太多動人的愛情電影,其中,音樂也成了隨片附贈的記憶,今年的節目一開始,就要把時間倒回到1966年,從他的成名作《男歡女愛》開始憶拾。

cesa002.JPG 

李路許的新作《情海浮生錄》,可以有三個切入角度來欣賞:愛情、電影與音樂。主要的時空背景還是在二次大戰的離亂分合,一位名叫伊娃的女郎,先後愛上了五個男人,有愛有恨,有國仇,亦有情傷,電影與音樂伴隨著愛情譜下了動人的回憶。

 

欣賞《情海浮生錄》,一定要特別注意法國音樂才子羅宏.庫松()的才情,人帥不說,音樂才情更高,第一次演電影,卻比一般小生更自在,尤其是有音樂演出的時候,更有如魚得水的力量,從古典的拉赫曼尼洛夫的第二號交響曲的傳奇,到流行香頌的魅力,以及小酒館裡熱情與真情,所有的音樂浮動,都讓人酣暢興會,過癮極了,最意外的則是連馬賽曲都成了一首動情的情歌,值得好好品味欣賞。

cesa006.jpg 

法國人給人特別浪漫的印象,本片的愛情論述主要是「愛得太快,斷得也太快」的人生浮世繪,愛沒有錯,但是衍生的結果,卻未必是自己能夠控制的。

 

至於有關電影史的連接,本片從最早的攝影機,戲院後台的魅力到電影院的放映師老闆,還有配樂家子女,有史的縱深,亦有電影產業的橫向解剖,節目難以細述,就請大家在部落格的文章中蒐尋吧。

 

使用音樂: 情海浮生錄》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olympus025.jpg最新電影:《全面攻佔:倒數救援OLYMPUS HAS FALLEN)》

 

好萊塢的冒險動作電影都很熱鬧緊湊,本片的娛樂性很高,主要是編導用了一些好萊塢的慣用公式,滿足影迷的欲求:

01.  奇想:白宮都可以被恐怖份子佔領,911症候群

02.  窺奇:白宮裡頭有多少玄機?有密牆?有密碼?誰能穿牆?

03.  新聞:恐怖份子是北韓臥底高手?南北韓的焦慮,一切好像真的。

04.  美國精神:勇敢的特勤,一人破一幫(終極警探的2013版)

 

使用音樂: 全面攻佔:倒數救援》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音樂話題: 杜鵑花與大白鯊

 

今天是三月份節目的最後一集播出,時令一過,也許就不適合再播出「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的名曲「杜鵑花」來感謝黃友棣老師了,基於這種心情,我就再度播出老師的名曲「遺忘」和他立足台灣所改寫的「農村組曲」來歌頌一個合唱音樂的美麗時光。

 

同樣地,今年奧斯卡盛會上,我們再度聽見了約翰威廉斯替《大白鯊》所打造的主題音樂,那是驚悚電影的音樂高峰,卻也可以轉化成為催得獎人快快下台,別霸著麥克風抒發情懷的提醒音樂。音樂的妙用無窮,一切就看有心人如何運用了。

 

使用音樂: 《大白鯊》原聲帶

 

 

03月23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電影音樂:《東京家族》

 

我一直關切作曲家久石讓的動向,最近的消息是他又完成了新片《東京家族》的配樂,這則訊息吸引我注意的,除了久石讓之外,還包括《東京家族》是名導演山田洋次根據小津安二郎的經典名作《東京物語》,全新翻拍的作品,向逝世五十週年的小津導演致敬。

 

山田洋次與小津安二郎的共同交集就是擅長描繪小人物的悲喜人生,他們都以庶民劇揚名影壇,差別在於山田洋次剛出道時,急著否定前輩,認為小津導演是權威的保守主義者,拍片手法老舊,直到後來拍了《男人真命苦》系列,從人的生活細節切入,才逐漸理解小津導演的偉大。

東京物語04.jpg 

為了介紹《東京家族》的音樂,我特意重看了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從笠智眾到原節子,古典的日本,黃金的年代,就像那輛穿越鄉野的火車,轟隆隆地撲面而來。

 

使用音樂:《東京物語》、《東京家族》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愛‧慕(Amour)》

Amour-Jean-Louis-Trintignant06.jpg 

電影最前線,有時候早早就介紹了知名電影,卻忘了在上映時提醒大家,我不曾忘記三個月前初看《愛‧慕》時的感動,如今電影已經在台上映了,就容我再次分析電影的特色吧。

 

今天的重點在於:問世間,愛為何物?

 

在什麼樣的狀況下,你會對自己最愛的人施加暴力:簡單的問題,答案卻很複雜,要分善意或惡意,爸媽對小孩,基於恨鐵不成鋼之心,但是有的父母則是情緒控管不佳,找小孩出氣,善意或惡意,暴力都不對。

 

愛人中風了,不吃藥,健康就會惡化,面對不吃藥的愛人,向她動粗,強迫她吃藥是對的事嗎?愛人生不如死,拒吃求死,該怎麼辦呢?動粗,就傷了愛人自尊,不強迫,就只能坐視愛人提早去世,生是折磨,死為什麼不是解脫?愛一個人,究竟要怎麼做,才真的談得上是愛呢?

 

電影提出了問題,把答案留給大家,唯有思考,電影的種子才能生根發芽,這是好電影的基本能量。

 

使用音樂:《愛‧慕 Amour,》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愛情超能量(Death of a Superhero)》

superh07.jpg 

同樣是一部討論生死的電影,差別在於《愛‧慕》的主角是八十多歲的老太太,《愛情超能量》的主角則是十五歲的小男生Donald

 

Donald罹患腦瘤,十五歲的青春就被病魔所困,誰不憤怒?他把怒氣出在漫畫創作和街頭塗鴉上,恐懼與脆弱的心情,透過漫畫得到了抒發,卻改變不了自己逐漸走近死亡的現實。他一方面必需努力就醫,符合父母親的期待,另一方面則像一般少年一樣,渴望愛情,甚至嚮往雲雨滋味,只是他年紀尚輕,不懂交際,也搞砸了第一次的約會,幸好有位心理醫生懂他,陪伴他,指引他,協助他,讓他在生命的餘暉時光,得以體會真愛,留下永恆的懷念。

 

一部青春的電影,本片的音樂選曲很能突顯青春的力量,從Angus & Julia Stone For YouWillowtree SignsBlind Freddy FeverLucy Farrell & Jonny KearneyTo The Boy都很動聽。

 

使用音樂: 愛情超能量》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二部份:

音樂記憶:青春的音樂記憶

simon01.jpg 

十四歲那年,開始和同學一起去學游泳,可是一直游不好,因為泳池畔總會不時播放動聽的流行歌曲,從「Knock Three Times」到「El Condor Pasa」,都讓我不時停靠池畔,貪戀著音樂。

 

其中譯作「老鷹之歌」的「El Condor Pasa」最是雋永,總讓人想要聞樂高飛,後來才知道那首歌出自賽門與葛芬柯二重唱(Simon & Garfunkel),後來才更清楚原來他們雖有天籟般的和聲,但是Paul Simon才是最關鍵的音樂創作者,只可惜我沒能趕上他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開唱的盛會。此生緣份就只能停駐在CD聆賞之中了。

 

今天的節目沒有播放知名的「沉默之聲(The Sounds of Silence)」「惡水上的大橋(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及「史卡波羅市集(Scarborough Fair)」,我還是選播了「老鷹之歌」,另外搭配中年時期的「50 Ways To Leave Your Lover」和「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當然還有「So Beautifuk or So What」中的「Rewrite」與「Dazzling Blue」,可以聽見他在近期致力與世界音樂合流交流的音樂風貌。

03月1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金馬奇幻影展的K歌人生

 

提供樂事讓找樂子的人們感到歡欣有趣,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電影文化生成魅力,其中,帶動唱更是最直接,亦最煽情的元素之一,有些動人的音樂電影,在流行文化的世界中扮演著承先啟後的傳承力量,也在觀眾心靈中烙下難忘的印痕。

 

bls007.jpg今年的金馬奇幻影展提供了真善美梁山伯與祝英台兩部經典的K歌場,歡迎舊雨新知一起來K歌,影展主辦單位能夠突破框架,嘗試更多擁抱觀眾或者服務觀眾的可能,基本上都是值得肯定的。

 

提到K歌,難免就要問,不論是《真善美梁山伯與祝英台》,你最熟悉或者最鍾愛那一首歌呢?今天的節目中會播放《真善美》的「Do Re Mi」、「The Sound Of Music」、「Edelweiss」「The Lonely Goatherd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遠山含笑」、「十八相送之三」、「回十八之一」等曲,至於著名的「So Long, Farewell」請朋友猜一猜,我會放在那裡播出呢?som003.jpg

 

使用音樂:《真善美原聲帶

梁山伯與祝英台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金馬奇幻影展的懷念人生

 

港星張國榮與梅豔芳離開人世都已十年了,金馬奇幻影展今年要重映當年兩人合作的《胭指扣》,是啊,十二少與如花的煙塵往事,已如夢中,當代影迷似乎只能像電影中的萬梓良與朱寶意一樣,在街角巷弄中去尋覓廣東大戲中的迷離往事了,也因此,我找出了幾首張國榮與梅豔芳主唱過的電影原聲帶,讓大家透過歌聲想見兩位巨星的昔日風采了。

rouge034.jpg 

此外,今年金馬奇幻影展亦可以重溫大師David Lynch的舊作風采,對很多人而言,看他的電影很有挑戰性,因為劇情節奏並非如一般戲劇結構,有一些如夢似幻的跳接,看似不盡合情理,卻另有其神韻脈絡,只能用心體會,難以用筆墨或文字言傳了。

 

blue327.jpg使用音樂:《新夜半歌聲原聲帶胭脂扣原聲帶

似水流年原聲帶英雄本色原聲帶

藍絲絨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心靈勇氣》

 

這是一部有關土地開發與環保操作的當代人生議題電影。

 

貧窮的鄉野,因為地下蘊藏豐富的天然氣,引來大公司的覬覦,派出外表忠厚誠懇的麥特.戴蒙,以厚利和笑容,全力爭取住民的授權,盼能在公投中取得法律位階,執行開發,創造利潤。

pl019.jpg 

利益誘人,但是土地一旦授權任人開發,你熟悉的生活模式就得改變了,那是你要的人生嗎?鎮民如何看待這一場誘惑?是天降甘霖?還是毀家滅園的挑戰?

 

如果你相信公司的理念,忠實屢行自己的信念,也許一切順理成章,要在理性和利益上創造雙贏;如果你發現其間有人動了手腳,用了迂迴的手段,要來摧毀看似正義的力量,你要如何面對呢?

 

《心靈勇氣》好看的地方在於你可以認識面對誘惑的諸多人性,你可以聽見Danny Elfman打造的動人音樂。

 

使用音樂: 心靈勇氣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電影音樂的黃金時代

 

如果你知道「綜藝一百」這個卅年前的電視節目,你一定知道主持人張小燕曾經化身易百拉,每一會都會以「打滴打達答」的簡單哼唱做開場,那五個音就是史匹柏的科幻名片《第三類接觸》的主旋律。

 

最近有機會重新聆見了《第三類接觸》的原聲帶,想起了當年看片的諸多感動,那是一個電影音樂充滿創見和發想的年代,人類和外星人的對話方式就用「打滴打達答」的高低頻音樂來交流,那是一位音樂人夢寐以求的創意實踐空間,John Williams也交出了傲人的傳世傑作,今天就讓這首主題旋律分享電影音樂的黃金舊夢吧。

thirdc.jpg 

除了《第三類接觸》,最近,法國電影《玫瑰人生》也在台灣重映了,Edith Piaf的傳奇人生,在幕後主唱Jil Aigrot的詮釋下,有了栩栩如生的音樂詮釋力量,值得重溫與回味,我在節目中特別安排了Jil Aigrot最愛的「La vie en rose」與「La foule」兩曲,不過,演唱的版本可是Edith Piaf的生前錄音。

 

 

使用音樂: 《第三類接觸》原聲帶   Edith Piaf精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