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來的季節:風景詩

 

《候島來的季節》是一部對台灣土地用情很深的電影,只可惜,電影雖然點出了城鄉矛盾,蔡銀娟導演最後卻把救贖給了都市,留給故鄉的則是一聲既無解又無奈的長歎。

 

《候島來的季節》透過一對雲林兄弟的成長對比,刻畫今日台灣重都市,疏鄉下的現況。溫昇豪飾演的家民,因為比較會唸書,總是拿第一,所以獲得寒家的全力支持;莊凱勛飾演的弟弟家雄,則因成績略遜一籌,只能以勞力養家,包括支持哥哥北上求學。但是家民學成之後,改棲都市,成了水鳥公園的導覽專家;困在家鄉的家雄,終日鬱悶酗酒,被肝疾毀了人生。

 

城市富裕,貧鄉窮苦,是蔡銀娟導演透過電影傳遞的第一個訊息,即使是水鳥公園,也反映著城鄉之別,北部有團隊,有硬體規畫,還有經費支持;中台灣的溼地,則是未開發的處女地,質樸依舊。其實,質樸並非壞事,對逐水草而居的候鳥而言亦有其生態魅力,只是愛水鳥的家雄沒有選擇家鄉,而是北上,他的選擇,透露著經濟實力與生活品質的召喚,留在家鄉的弟弟不但找不到工作(少數的工作則是奠高住家地基,不被水淹;不時還得陪著母親一起幹起掏水活兒,因為他們家同樣飽受地層下限之苦,常遭水泡浸),甚至連愛情也是虛空,透過仲介買來的異國婚姻,除了傳宗接代,別無幸福可言。

 

《候島來的季節》基本上算是紀錄片的變奏曲,一方面以極其優美的影像與風景構圖,紀錄了水鳥公園的自然生態,即使是窮破的鄉村景色,亦同樣有著動人的影像紀錄,反映著製作團隊對台灣土地的深情禮讚;另一方面則是以沈重而悲傷的筆觸,紀錄著土地上人們的空乏心靈,編導小心翼翼地用著許多生活細節來勾勒當代生活的浮世風情。stilt425.jpg

 

家民與妻子擁有小康家庭,卻飽受不孕症之苦,亦遇上了職場上的外遇誘惑;家雄的人生看不到出口,雖然窮悶,卻還是足以買到異國婚姻;雖然可以讓越南妻子受孕,卻買不到愛情與真心。這對兄弟的際遇,或多或少也反映著當代台灣人生活的實況寫真。

 

經濟壓力改變了家民與家雄的兄弟情誼,知識,讓哥哥取得了經濟優勢,也取得了母親的偏愛;勞力,則讓弟弟只能藉酒澆愁,更成為母親整日碎唸的對象。這對兄弟的矛盾,終究只能靠洩憤的拳頭和宣洩的淚水找到溝通的平台,這對兄弟的心結,終究只能靠著建立在金錢與生殖關係下的異國婚姻,找到解套的出口,《候島來的季節》的劇情走向,看似對主要角色都有著同情與諒解,本質上卻是極其無情的天地霜寒:勉強追求的都沒有結果(不論是不孕的妻子或者不快樂的異國婚姻),不能解決的,也只有放手任水流(荒涼的故鄉,下陷的土壤),《候島來的季節》紀錄了現實,但是開出的脫困解藥,卻是莫可奈何的一聲長歎。stilt466.jpg

 

電影以候鳥為名,明顯是想透過候鳥的象徵來解寓台灣人的困境,溫昇豪是逼不得以,每回都要靠母親召喚才回鄉的青年,算是失根的候鳥,而且故鄉的溼地美景,並不能換得他的深情凝視;不曾離鄉的莊凱勛則像是失志的留鳥,縱有萬千柔情,眉頭與心頭卻一味掛著愁苦兩字,他唯一做好的事是成全了越南妻子的返鄉心願,倦遊的候鳥終能回返此生最愛水草地,然而,代價卻是母子分離的血緣割裂。相對於候鳥爸爸不忍幼鳥猝死,終日徘徊的身影,溫昇豪與白歆惠夫婦認養弟弟小孩的結局,或許是父死母散狀態下的最好選擇,卻因為少了對海倫清桃的關懷,只讓人看見她對昔日戀人的思念,卻完全不見她對腹中胎兒的血肉之情,兩相對照之下,鳥兒比人深情的淡淡一筆,讓人何等心驚。stilt426.jpg

 

《候島來的季節》中有許多刻意安排的細節,有時候是劇情走向的伏筆,例如,一直想要自己生小孩的白歆惠,偶然知悉自己其實才是養女,卻因為養父母盛讚她比親生骨肉更貼心,因而接納了認養小孩的選項;有時候卻是強加註解的贅筆,例如,莊凱勛發現昔日戀人,如今成了發放薪資的老闆娘,卻也只能默然承受這種生命苦悶;有時候則是莫名所以的懷舊書寫,例如,兄弟倆一直不曾忘懷童年逐夢的那顆棒球,卻只剩弟弟還不時在球場邊看著孩揮棒,找不到使力的空間。

 

在演員的表現上,莊凱勛的外型確實搶眼,粗獷不失細致的內心戲,具現了台灣莊稼人的良善本色,只可惜兄弟肉搏交心的那場戲,跡近失控的淚水與嘶喊,固然是想傾訴平生不得志,也想享受一下做弟弟的特權,卻也因為發洩得太飽滿,反而給人太做戲的遠距效應。

stilt460.jpg 

《候島來的季節》並沒有交代雲林溼地那麼迷人,何以愛鳥的溫昇豪寧願北上,卻不要留駐家鄉,溫昇豪的選擇,其實已經說明了台灣都市化的必然結果,《候島來的季節》完成了生命紀錄,卻也留下了一位電影導演無法解答的生活難題,美麗的風景詩,沒有答案的生命,《候島來的季節》留下的人生空白,或許任人填寫感懷,卻也註定難有交集。

 

10月27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音樂:2012世界電影音樂獎贏家

 

今年獲得年度作曲家的得主是西班牙作曲家亞貝多.伊格雷西亞斯(Alberto Iglesias),他的今年代表作品有三部:

禁慾出口(Le Moine (The Monk))》

《切膚慾謀(La Piel Que Habito (The Skin I Live In))》

《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其中,《諜影行動》也同時獲得了今年的最佳電影配樂。

Tinker-Tailor-Soldier-Spy-006.jpg 

《諜影行動》是一部描寫英國情報員的電影,男主角蓋瑞.歐曼(Gary Oldman)飾演的情報員Smiley,跟我們熟悉的007,同樣是英國國際情報局 MI6的探員,但是他只像個規規矩短的上班族,沒有他出生入死的冒險犯難場景,只有情報任務出了岔,開始要找出誰才是蘇聯臥底的雙面間諜。

 

《諜影行動》屬於冷調的情報電影,強調角色的內心波動,面對複雜詭譎,真假難辨,彼此爾虞我詐,卻又隨時有生命危機的鬥智場域,亞貝多.伊格雷西亞斯的音樂給予多重配器,相互爭鳴的多元效應,也給予角色的內心矛盾,相對應的音符與旋律

 

使用音樂:諜影行動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經典電影:《教父》與《教父續集》在台重映godf065.jpg

 

《教父》與《教父續集》在台重映是影癡的佳音,因為這兩片是經典中的經典,一生至少要看一回吧。配合電影的捲土重來,我們也重新回味了這兩部電影的主題旋律。

《教父》與《教父續集》列名經典:橋段至今仍為後人學習,難以超越,信手拈來至少可以提到的內容就有:

01當頭照下的室內暈黃燈光/神秘暗室

02好萊塢的談判術/不肯用我的人,殺掉你最愛的馬

03老大被殺重傷住院,如何在醫院滅口,又如何自保

04不想接棒的人,以為父報仇之名,在餐館中槍殺了黑心警官

05亡命天涯的麥可,有了最浪漫的逃亡人生卻,卻也有了最驚險的際遇。

06教堂為妹妹的孩子施洗,做其教父,同時卻也展開最血腥的復仇。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亞果出任務》

好萊塢明星班.艾佛列克拍出的第二部劇情長片,以美國CIA救回留滯伊朗外交官的神奇故事做背景,電影的趣味包括:

01.  真人實事改編的恐怖經歷:197911月,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憤怒民眾攻陷時,該做什麼?又該如何破解碎紙機想要毀掉的真相?

02.  真人實事改編的救援傳奇:48小時內救出困在加拿大大使官邸中的美國六名大使館官員,方法是讓他們變成外景隊人員

 

argo0030.jpg03.  拍電影都是騙人的,可以騙觀眾,何以不能騙官僚

04.  神通廣大的CIA可以染指任何行業,可以買通人頭、新聞版面和放假消息,但是說停就停,期間花了多少冤枉錢?

05.  神通廣大的CIA外勤人員,如無支援,如何達成任務?

06.  出不去的人質,情緒怎不焦燥?可以出去,但有風險,豈不更焦燥?

 

使用音樂:《亞果出任務》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人物:艾曼妞,再見

 

Sylvia-Kristel04.JPG主演情色電影《艾曼妞(Emannuell)》,在1970年代顛倒眾生的法國Sylvia Kristel日前在睡夢中辭世,享年六十歲。

 

情色電影在電影世界中有一定地位,一方面是爭議的源頭,一方面則可以滿足觀眾的期待。但是豔星的生涯短暫,肉體比演技更受人重視,暴紅之後的失落後會更強烈,Sylvia Kristel後來的嗑藥、吸毒和酗酒都是自我毀滅的必然過程。

 

荷蘭出生的她,人生有些坎坷,對老男人情有獨鐘,但是幸福並未因此伴隨,在那個保守的年代中,《艾曼妞》好不容易通過電檢,卻已經是支離破碎的殘缺版了,但是性感女神的封號在很多少男心中還是有其地位的。

 

使用音樂:《艾曼妞》原聲帶

男歡女愛》原聲帶

10月2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音樂:「2012世界電影音樂獎World Soundtrack Awards)」

 

正在比利時根特影展舉行的2012第十二屆世界電影音樂獎,Argo.jpg預定十月二十日(亦即台北時間明天清晨)宣布得獎名單,我個人最看好的法國作曲家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不久之前才又交出了《亞果出任務(Argo)》的原創音樂作品,再度挑戰了中東音樂和人聲的表現空間,非常動聽,因此理所當然成我今天介紹2012世界電影音樂獎的前菜(雖然,《亞果出任務》沒有列入今年的競賽名單,卻還是非常精彩,值得見聽為快的)。

 

五部年代最佳電影音樂的入選作品是:01.《落日車神(Drive)》 Cliff Martinez

02.《雨果的冒險(Hugo)》Howard Shore

03.《丁丁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John Williams

04.《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 Alexandre Desplat

05.《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Alberto Iglesias

 

由於霍華.蕭爾(Howard Shore)的《雨果的冒險(Hugo)》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的《丁丁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intin)》都已在年初的節目中多次介紹,今天節目只先和大家再次分享西班牙作曲亞伯陶.伊格雷西亞斯(Alberto Iglesias)的 《切膚慾謀(La Piel Que Habito (The Skin I Live In))》;克里夫.馬丁內茲(Cliff Martinez)的《落日車神(Drive)》與《全境擴散Contagion)》,主要是因為這些作品,風格各不相同,有的邀請聽眾熱情參與,有的則是刻意保持審美距離,能夠認識這麼寬廣的創作心靈,對我而言,就是一種幸福。

Cliff-drive.jpg 

使用音樂:亞果出任務原聲帶

落日車神原聲帶

全境擴散原聲帶

切膚慾謀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罪愛誘惑(Love Crime)》 

 

法國名導演亞藍.柯諾(Alain Corneau),離開人間兩年了,留下的未完成的電影《罪愛誘惑(Love Crime)》,已由助理完成推出,但是風格不夠齊整,節奏亦很凌亂,美國導演Brian De Palma後來找來了《龍紋身的女孩》Noomi Rapace來完成好萊塢的商業報復版。

 

亞藍.柯諾的電影一向關心權力操弄下的人心質變,從《艾蜜莉的日本頭家(Fear and Trembling)》到《日出時讓悲傷終結(All the Mornings of the World)》,無不如此,《罪愛誘惑》更是直接點明了權力與名譽所扭曲的人性:一場職場戰爭變成人命血案。

lc217.jpg 

女主角克莉絲汀是一位女強人,她利用了伊莎貝拉的才情與奉獻,搶下功勞,但是伊莎貝拉也染指了她的男人,工作威脅與情場威脅,開啟了兩個女人之間的戰爭。若非亞藍.柯諾辭世太匆促,《罪愛誘惑》的成績絕非如此,我因為看見了阿藍的名字,所以租回了《罪愛誘惑》的DVD,也重新聆賞了《艾蜜莉的日本頭家》《日出時讓悲傷終結》的原聲帶,追思這位法國才子。

 

使用音樂:《艾蜜莉的日本頭家》原聲帶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超級戰艦(Battleship)》

BS2914.jpg 

Peter Berg執導的《超級戰艦 》做到了三件事:

 

01再創海戰電影的熱潮,那是中斷許久的戰爭電影類型了,從戰術到場景皆是。

 

02.電影的根本趣味在於一位人人喊打的「痞子」,因緣際會成了救世主「英雄」。這是好萊塢商業電影百試不爽的萬靈公式。

 

03.外星人的入侵不需要拐彎抹角,新科技的硬碰硬,成就了銀幕奇觀。

 

電影的戰爭場景讓人看得屏氣凝神,廣播只能讓你再度聽見電影的原聲帶,但是透過分析與解說,進而來了解創作者的所思所想吧。

 

使用音樂:《超級戰艦》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危險療程(A Dangerous Method)》

dm204.jpg 歷史上最著名的兩位心理醫生分別是奧地利的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一位是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一位是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他們共同打造了廿世紀精神分析學的門派與風潮。

 

他們都是一代宗師,他們曾為師徒,曾為同志,後來卻又反目成仇,他們之間的恩怨究竟為何?電影安排了一位名叫莎賓娜的女人,她是榮格的病人,亦是情人,卻也發揚光大了精神分析學的理論,也提供了電影討論的素材。

 

榮格一生有三個重要女人,結縭四十年的髮妻艾瑪,在學術和愛情上滋潤她的病人學生情人 Sabina SpielreinToni Wolff《危險療程》選擇了 Sabina Spielrein作核心,從發狂到理性,從狂愛到攤牌,英國女星Keira Knightley給了大家最激情的一次表演,只不過,我更感興趣的是電影帶動的心理分析議題,又讓我想去展讀「夢的解析」這些書本了,那是青春時期必讀的書啊。

 

對了,《危險療程(A Dangerous Method)》的配樂出自名家Howard Shore之手,亦是今年世界電影音樂獎的入圍者之一。

 

使用音樂:危險療程原聲帶

10月13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麵包情人》

 

這是一部花了13年時間才完成的紀錄片,故事核心是四位離鄉背井來台灣賺錢的菲律賓勞工。因為是勞工,就反應出以下三點現象:

mh74.jpg01.外勞的工作是什麼?台灣人何以不做?答案是老人看護,台灣老人因為怕拖累年輕人,所以志願或者被動送往了老人院,從餵食、扶持到洗浴,《麵包情人》揭露了外勞在台勞動的本質。

 

02.外勞在異鄉照顧別人家老人,難道不思念家鄉親人嗎?她們的離鄉反應了菲律賓的貧窮,也揭露了菲律賓人勞動報酬不理想,工作不好找的生存現實,使得想要改善家庭環境的她們,離開家鄉至少八到十年,家鄉的一切,信仰的一切,會不會因為時空的變動,而有變化?

 

03.獨在他鄉為異客的菲勞,如何看待台灣?如何服務老人?如何消磨在台灣的歲月?電影此時揉合了攝影、動畫、詩歌等元素,碰觸了她們的夢想與鄉愁。但是更重要的是,攝影機不是只守在台北,只聽取她們的片面之言,李靖惠的工作團隊前進菲律賓所採訪到的素材,讓菲律賓人的樂觀生命力及現實生活的苦悶,都有了全然不凡的視野。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即刻救援2Taken 2

TKN2-049-1.jpg 

《即刻救援2》是一部續集電影,師承前集人物、結構與劇情,連恩.尼遜(Liam Neeson)飾演退休的特務布萊恩,第一集,他在茫茫人海中救回了女兒,第二集則是女兒救父,同樣是手機協力,同樣靠特務本事;另外多了一旦做了俘虜,布萊恩威爾要如何脫困?

 

答案之一是靠聽覺,其二是記憶。聽出他被罩上頭套時候,沒有了視力,只剩聽覺,但是有一感官就夠了。專業訓練的記憶,會讓每一個聲音都發生功能。

 

但是恩仇難了,多少人不問自己做錯過什麼?受辱就要報復,血債就要血還,世間恩仇困難無非就是如此。

 

使用音樂:《即刻救援》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皇家風流史(A Royal Affair)》

a_royal_affair003.jpg 

這是一部畫面極其精美,歷史背景相當有趣的北歐皇族歷史電影。在兩個半小時的時空中,讓我們看見了18世紀專制皇權與民主自由浪潮碰撞下的情貌,也碰觸了寂寞後宮中,失衡的男女關係,以及覬覦皇后,終必只能賠上小命的必然宿命。

 

《皇家風流史》有三個訴求:

01.  嫁給一個不愛你的老公,註定是悲情一生,追尋愛情有錯嗎?答案是政治婚姻,就註定不愉快,偷情就更悲慘了。

02. 啟蒙時代的理想主義者,要怎樣才能遂行改革理念?先要與王室或貴族虛與委蛇,才能掌權,但是一旦有權了,卻又與私欲衝突時,還有多少人會堅持理想?原來,政治真的是高明騙術?。

03. 伴君如伴虎,年輕的丹麥國王,喜怒難料,不但王后難為,群臣亦很尷尬,做為他的信任夥伴,該如何左右逢緣?如何明哲保身?又如何追求自己的欲望?

 

今天的節目中,好久不見的Gabriel Yared,交出了一張新的原聲帶,讓我們聽見了北歐宮庭中的歎息與歷史的氣息。

 

使用音樂:《皇家風流史》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候鳥來的季節》

stilt93.jpeg 

台灣有兩類生態場景,關渡自然水鳥公園;雲森成龍溼地。前者是經過細心規畫,有專人導覽的知名場景,後者則偏自然存在。經專業規畫的水鳥公園,成了每年候鳥過境棲息的場址,習慣了,就成了留鳥。候鳥與留鳥的對比,在本片中,成為異鄉遊子的心情對比。

 

《候鳥來的季節》透過一對在雲林長大的兄弟,從青春到成長期間所面臨的求學、經濟和愛情壓力來剖析今日台灣社會的各種情貌,編導的野心很大,但是很多意念藏在詩情畫意的自然場景中,需要用心去體會。

 

使用音樂:李欣芸《故事島》

10月0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心情點滴;秋天的音樂

 

悄悄的,秋天就已經來到了,秋天的季節,我們要用什麼樣歌曲來歡迎秋天?

有一些民謠,有一些古典,不管是「歸來吧,蘇連多」或者「鄉間騎士間奏曲」,樂音飄動下,黯然有些蕭索秋意了。

 

不過,我真想介紹的卻是莫札特音樂的重新詮釋,特別是在《巴爾札克與小裁縫》這部電影中,莫札特可以是毛澤東的好朋友,可以是文革青年的絆腳石,卻也是一種青春的不變嚮往;至於《遠離非洲》中的莫札特音樂,訴說著一段戀情,一個男人身上的氣息,還有一趟非洲冒險的生命記憶,善用古典音樂,電影的咸情記憶,也就格外不同了,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超急快遞Premium Rush

 

影史上最著名的單車電影,是那一部呢?不同年紀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

二十歲左右的年輕孩子,不會忘記《藍色大門》中,桂綸鎂與陳柏霖騎著單車在民生社區自由來去的瀟灑模樣;同樣地,《夏天的尾巴》中,鄭宜農在南台灣的土地上,不也訴說著極多青春的夢想。

1112341996.jpg 

四五十歲的影迷,不會忘記萬仁、侯孝賢和楊德昌導演都曾經用單車紀錄一個暗黃時代的記憶(從《油麻菜籽》、《戀戀風塵》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更不會忘記《虎豹小霸王》中帥氣的保羅.紐曼還會倒騎單車的絕技;更不會忘記義大利電影大師狄.西嘉膾炙人口的《單車失竊記》,以及楚浮導演描述二男一女戀情的《夏日之戀》中,三人三輛單車出遊的浪漫神采。

 

最近意外看見兩部與單車有關的電影,勾起了我的單車情懷,畢竟,不時騎著單車上班或到電台錄音的我,對於齒輪轉動的流暢聲音,一直有股深情的戀眷,認為那是最華美的機械聲響。

pr41.jpg 

今天節目安排了單車二重奏,首先是David Koepp執導的《超急快遞》,電影描述了美國紐約曼哈頓的單車快遞人生,在人潮與車潮熙來攘往的紐約街頭,輕便的單車取得了來去自如的優遊空間,演員的肌肉勁力,單車齒輪轉動的滑暢俐落,在車陣中自由款擺的挪動身影,在視覺和聽覺上都構成了強烈鮮明的流動感。電影想要透過單車紀錄紐約的街景,只可惜好萊塢不忘刺激,也不忘夾帶黑道,安排了不可思議的快遞主題,反而因為牽扯出太複雜的人與事,反而弱了戲劇說服力。

 

使用音樂:《超急快遞》原聲帶

《月升世界》原聲帶

《心靈錀匙》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騎單車的男孩(The Kid With A Bike/ Le gamin au vélo)》

 

本片為比利時導演達頓兄弟Jean-Pierre DardenneLuc Dardenne的第八部長片,同樣關懷弱勢兒童,同樣關切社會失能的家庭與親子關係,其中,單車更是得見主角心聲的重要工具。

kb006.jpg 

被送到教養院的12歲男孩,不相信父親會棄養他,急著找爸爸,急著找到爸爸送他的單車,他的焦燥顯示他對父親的在意,對自己成為棄兒的焦慮,人生因為對某些事特別在意,因此就會顯現特別的情緒,達頓兄弟光是開場三場戲,就讓父子情的一廂情願(兒子的)與一走了之(父親的),得著了讓人不忍正視的犀利震撼。

 

其次,騎單車的男孩得到善心的美髮師珊曼莎照顧後,生活有了重心,卻也在單車失竊的焦慮下,進入交友不慎的生命成長歷程,電影隨即轉入了人生犯了錯,究竟要要多大的力氣才能贖罪?才能消氣的殘酷命題。

 

本片的男女主角都很會演戲,他們所帶出的生命難題因此極具說服力,因而也帶給世人極多省思空間。

 

使用音樂:《騎單車的男孩》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太極:從零開始》

 

被列為類型的電影,往往就意味有過太多相似的作品,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是華人世界最為鍾愛的傳奇類型,有人拍得極其認真嚴肅,有人則是想顛覆前輩,另起爐灶。

taichi0308.jpg 

馮德倫執導的《太極1從零開始》就是一部一方面搞顛覆,另一方面又依循古典傳統的武俠電影。它的顛覆包括摻雜了電玩世界的視覺包裝,也有了古典默劇的巧妙運用,當然也不忘把古典音樂換了個有趣的組合方式。顛覆的目的就是要讓觀眾覺得新鮮,取得與年輕人對話的位階,但是古典的「學拳」、「闖關」與洋人來襲,毀家抒難的民族主義情懷,卻也都是以往的武俠與拳腳技擊電影常見的細節,只是玩得更野更猛而已。

 

我們今天的音樂安排也同樣參酌了「顛覆」與「古典」的兩個傳統,希望配合電影主題,有些不同的聽覺連想。

 

使用音樂:《功夫》原聲帶

《東邪西毒終極版》原聲帶

 

麵包情人:時間的長河

印度大導演薩雅吉.雷(Satyajit Ray)生前接受Bert Cardullo訪問(Revisiting Satyajit Ray: An Interview with a Cinema Masterhttp://brightlightsfilm.com/50/rayiv.php) ,提到電影術的本質時曾經說過:「我認為電影藝術最強的性格在於捕捉與溝通人心的細微。這種細微可以透過動作、姿態、聲音起伏、光影變化或者周遭環境的變動來呈現,但是未必要用一連串的鏡頭或演員動作來完成這種論述。演員可以是內藏卻成長的。我願意用「成長(Growth)」,而非動作「(Movements)」來形容這個電影最重要的特質,而且為了描繪這種真實狀況,探觸這種人際關係的極致,就必需避免過去常用的便捷手法,例如風景式或美化的畫面。

 

台灣紀錄片導演李靖惠花了十三年時間拍攝完成的紀錄片《麵包情人(Money and Honey)》,就紀錄了主要角色的「成長」:不論是工作上的歡喜或者哀愁;同時也紀錄下台灣社會的變遷:不論是親子責任的迴避或者用金錢購買勞力的理直氣壯。

 

《麵包情人》是一部外勞紀錄片,主角是四位來自菲律賓的勞工,她們匯聚在台北市東區的一家老人院中,專事照顧家人無暇照顧的老人,這四位外勞在菲律賓都有家,都有子女,離鄉背井來台灣做勞工,前提就是台灣人給付的薪水夠誘人,可以改善老家環境,供養家人升學或生活,勞工薪資就是麵包,她們深信有了麵包,愛情才會穩固,只不過,「愛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美麗祈願,只是詩人的想像,不能朝朝暮暮的親情與愛情,其實是三分悽愴,又有七分無奈,這種萬般雜混,難以言宣的滋味卻也正是《麵包情人》最讓人回味的地方。

honey601.jpg 

李靖惠因為自己的親人也在養老院裡,因而得以認識這批外勞,從單純的生活紀錄,進而發展成為社會經濟的供需實況追蹤,《麵包情人》與其他外勞紀錄片最不同的地方在於導演沒有死守在養老院裡,既然外勞才是主角,台灣只是她們營生的所在,勞動實況的紀錄只是果,家鄉的渴望才是因,把鏡頭轉向菲律賓,伴隨著她們返鄉,紀錄她們家鄉的實況,《麵包情人》就不再只是「家庭相簿」的衍生品而已,態度決定高度,《麵包情人》對一個議題的持續關注與拍攝,才讓電影中的主角呈現了生命長河的流動氣象,才讓全片得著了氣血奔騰的能量。

 

《麵包情人》的台北段落,主要在於勞動實況及思鄉情懷,李靖惠對這群外勞極其寵愛,鏡頭之前,常帶感情,電影從她們對家鄉的思念(不帶子女相片,以免相思苦);喃喃的家書絮語;穿插著跨年夜101煙火所撩想起的思鄉心情;到看著同郷即將可以返家,也想把自己當成行李託運回家,硬要往行李箱裡鑽的神情,更是苦中作樂,卻又真情畢現,再搭配外勞浪跡台灣時寫下的詩句,以及掛在嘴邊就哼唱而出的菲國歌謠,遊子與勞工心聲得著了委婉又動人的書寫。

 

不過,《麵包情人》對這群外勞的由衷感謝卻在於她們對異鄉長者的奉獻與照顧,把生活失能的長者送進養老院,是忙碌營生的當代子孫,不得不的選擇,他們做不來的、沒空料理的、不耐或不屑為之的照料細節,全都透過金錢交易委託外勞去代勞,只要外勞不用心,不用力,照顧就可能是虐待,《麵包情人》固然有著一些外勞吃力做著替老人翻背、餵食或者扶持的生活細節描寫,卻也不忘捕捉她們在告別前夕,逐一與負責照顧的長者話別的泣訴鏡頭,因為分手時的態度,才見人生真情(情場如此,職場亦如此),她們的淚水已讓她們的勞動,不再只是單純的勞務報酬行為,唯有真心付出,才會讓鮮少盼到家人的這些長者,依依難捨。

 

朝夕相處是現實(導演極其委婉地訴點出了她們不時亦有超時工作的苦勞人生),但亦是無奈(很多人來台十年,從來不知台灣何以叫寶島,因為鮮少離開工作巷弄),的人生,《麵包情人》無意比照其他外勞紀錄片,高舉鮮明旗幟,檢視勞資矛盾,但是對台灣人的功利素描,卻已都輕輕點出,夠讓有心人低迴三歎了(不罵不批評,激發的反應力道卻更強,《麵包情人》的選材與表現手法,堪稱是示範作品了)。

honey602.jpg 

不管來台勞動是犧牲或者營生,《麵包情人》最鮮活的一點就是回頭檢視讓她們獨在他鄉為異客的流浪動機:不論是養家、供學、起房舍、富裕民生(大量買Made In Taiwan商品),金錢流動固然反應著「麵包」現實,卻更訴說著她們心中的「情人」主軸(從親情到愛情兼而有之),李靖惠把自己攝影的工作影像都帶到菲律賓,讓外勞家屬目睹妻子/母親/阿姨在台工作血淚,更讓紀錄片的「實用價值」,勝過千言萬語的家書。

 

當然,李靖惠實地走訪了菲律賓,甚至逐一訪問返鄉菲勞,也讓她們的現實與夢想有了對照實證,為了家人,為了心願的犧牲,或能圓滿,或許殘缺,人生未必盡如人意,特別是大學文憑渾然無用的真相,讓已經夠讓深怕台灣「菲律賓化」的學者和家長焦慮難安,但是李靖惠的鏡頭卻又真實呈現了有的新生代找不到工作,有的則是不急著找工作的生活態,同樣亦極其有力地佐證了經濟活力與民族性的連動關係。

honey9604.jpg 

外勞替台灣人分擔了許多勞務,《麵包情人》以感恩之心向外勞的美麗靈魂致敬,至於《麵包情人》的主角究竟是「幸運」的特例(台灣不是有太多虐勞與逃跑外勞的個案)?還是「祈願」的啟示錄(相逢自是有緣,勞資雙方未必要怒目對立,端賴彼此修行)?電影其實在觀眾心中埋下了一顆種籽,我相信,很快就會在曾經被電影情節撼動心靈的觀眾人生中,開花,然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