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救援2:續集變奏曲

續集電影和影迷之間都有「合約」默契,前集特色不但不可少,還要有脈絡傳承,至於花招噱頭更要創新,才能讓喜新不厭舊的影迷歡欣舒暢。

 

Olivier Megaton《即刻救援2(Taken 2)》 在傳承上有模有樣,創新上亦能多突顯細節,讓Liam Neeson飾演的Bryan老爹,追趕跑跳時都不至於心餘力絀,反而另有老薑的嗆辣威力。

 

《即刻救援》的主軸是特勤退休的Bryan憑著過去的專業訓練、直覺與人脈,總是能夠負隅頑抗,在劣勢中等待對手破綻,即時反撲突圍,第一集中,他靠著行動電話的訊息及對空間環境的嗅覺判斷,就在1200萬人的茫茫人海中,救回了被人肉販子綁走的女兒Kim(由Maggie Grace飾演);《即刻救援2》同樣是家人被綁票,變的是角色對換,Bryan與前妻(由Maggie Grace飾演)同遭復仇客綁票,成了人囚,唯獨女兒Kim倖免;不變的是,Bryan依舊神通廣大,眼睛罩上了頭罩,目不能視,耳朵卻依舊靈光,就靠著迷你小手機,Bryan逐步指導Kim找到監禁小屋,終於得能脫身,「父權」那隻手,透過搖控,依舊可以逆轉劣勢,那是多恐怖的敵人?那又是多可貴的神通?(全看你是敵或友了)taken2008.jpg

 

這種從「不變」到「微變」的小小變奏曲,可以滿足觀眾的期約心情,但也不失新點,調和的比率還算可口。

 

有了《即刻救援》的成功經驗,沒有人會懷疑Bryan的本事,但是電影要服人,不能唬人,要拿出合乎邏輯的論述,訴諸清楚可見的線索,以創造共鳴或者歎服,不是編導自說自話就算數。《即刻救援2》因此玩了一場非常炫奇的聽覺記憶法,Bryan一方面在心頭讀秒,鋪設記憶座標;一方面則是聽聲辨位,從座標方位中找到破解之道。

 

這個聲音細節的雕琢法,平心而論,噱頭大過實質(例如Bryan被綁時,歹徒是開車前行,脫困後的Bryan則是以步行去尋聲音座標,速度不同了,計算單位也不同了,他要如何精準比對?甚至被綁是白天,再回頭已是黃昏,時序都變了,但是拉琴的琴師依舊在路邊咿咿呀呀拉著琴,莫非真是在等Bryan來比對座標?),目的只是要顯Bryan臨危不亂,心細如髮,能用的細節絕不錯失,這種從細節出發的辦案/破案手法,不就是「福爾摩斯」得以獨領風騷的特殊本事嗎?懂得向神探取經,《即刻救援2》隱然亦沾附上了些神話色彩,讓Bryan的英雄傳奇更加神奇了。taken2002.jpg

 

《即刻救援2》的劇本亦算盡心盡力了,一開始是Bryan要陪女兒試車考駕照,後來則是用出生入死的飆車來完成父女相傳的「啟蒙」震撼,再用跡近滿分的路考做終結,首尾呼應,還能兼及變化趣味,看似簡單,實則密度厚實,功力不俗。

 

更犀利的則是「以眼還眼」的血債恩仇論,Rade Serbedzija飾演的反派頭子其實只是想替死去的兒子復仇,不問是非,只問誰殺了我兒子,就要拿命來還的「血性」邏輯,讓他殺得眼紅,也殺得「理不直」卻是「氣很壯」,甚至最後Bryan還得問Rade Serbedzija還有沒有兒子,畢竟他老了,也累了,冤冤相報無了時,將來也不知該如何捍衛寶貝妻女了,Bryan的坦白,老實說,還真是真誠的告白。不過,我相信,如果還有《即刻救援3》,他那位還未進門的女婿,肯定是隻可堪大用的伏兵,一切就待未來驗証了。

 

 

taken2007.jpg

皇家風流史:繁華舊夢

如果電影院像教室,Nikolaj Arcel執導的《皇家風流史(En kongelig affære A Royal Affair)》讓影迷在137分鐘內上了三堂課:一堂是歷史,影迷得以知悉18世紀中葉的丹麥歷史;一堂是政治,如何從懦弱國王手中掌權,但又不致賠上一條小命?第三堂則是美術,如何優雅地翻動歷史與人性書頁?

 

《皇家風流史》的主角是Mikkel Boe Følsgaard飾演的克里斯欽七世(Christian VII),他不到十七歲就登基,欠缺帝王訓練,加上信心不足,意志薄弱,卻又喜怒無常,在位四十二年,有卅多年歲月都是傀儡帝王,總理大臣只要他在法令上簽名,才懶得理睬他的雜音。他唯一認真做點正事的歲月,則是干犯眾怒,指定他的私人醫生Johann Friedrich Struensee (由邁茲.米克森/Mads Mikkelsen飾演)出任總理大臣,Struensee曾是熱血青年,愛讀伏爾泰(Voltaire)和盧梭等人的「禁書」,算是趕在法國大革命(1789年)之前,就曾在丹麥施行了民權理念(廢除出版檢查制度、農奴和刑求制度),但也因為克里斯欽七世既非霸主,實質掌權亦不過短短數年,終究未能在歷史上留下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ara02.jpg

 

一如片名《皇家風流史》所示,導演Nikolaj Arcel並未選擇如椽之筆,書寫這段歷史的剖析,他用的是細筆工法,從愛情面向來解析那個年代,艾莉西亞.薇坎德(Alicia Vikander)飾演的卡洛琳皇后因而扮演了點燃史頁火炬的角色。卡洛琳出身英國皇室,從小就被許配給克里斯欽七世,也被灌輸能吸引皇帝臨幸,才算是成功皇后的觀念,偏偏所嫁非人,克里斯欽七世不但性格怪異,而且相信只有庸人才會迷戀妻室,卡洛琳雖然有辦法讓他履行義務,也順利產下王子,但是那都是極其勉強的生殖關係,並無愛情可言,也才讓觀察細微,深諳皇帝習性的總理大臣Struensee,有機可乘,做了卡洛琳的入幕之賓,甚至產下一女。

 

然而,《皇家風流史》的片名卻也混淆了電影的歷史重建企圖,曖昧的地下情只是劇情一條線索,專制王朝如何面對伏爾泰等民主思想的浪潮,則是另一道波濤洶湧的歷史浪潮;Struensee善用皇帝信任以奪權,得勢後同樣也想把皇帝擱置一旁的專斷心態,更是一場讓人看了膽戰心驚的權力分食戰爭。然而,錯綜複雜的歷史與權力關係,最終還是因為愛情的僵局(再顢頇的皇帝,也不會忍受親信睡過自己的女人,就算他對女人無愛,就算他極其寵信權臣,畢竟還是有顏面底線),而到達終湏攤牌的臨界點。ara05.jpg

 

飾演Struensee的邁茲.米克森不愧是北歐紅星,光是看似內歛,卻有思慮澎湃的眼神,就把熱血青年的信念及觀風辨色,投皇帝所好的人性機巧,掌握得極其精準,而在權力肉博戰中展現的蠶食鯨吞本事,也同樣兼具了隱忍守候,出手就不留情的豺狼本色,稍弱的則是他和卡洛琳的那段情,因為從動心到動情的歷程,都不足以解釋這麼一位政治精算師,甘心鋌而走險的愛情召喚。不過,他的終必崩毀,固然是保守勢力的反撲結果,倒也提供了一則千古不變的警訊:老大的女人,碰不得。不管,那是真情?欲望?或是權力固椿。

 

真正不俗的表演則屬飾演克里斯欽七世的米克.波佛斯嘉(Mikkel Boe Folsgaard),先要有孩子氣的妄誕嬉戲,還要有暴喜驟怒的率性,甚至在權臣威逼下,還能雕刻出四種不同程度的人性反應:任人擺布不以為意;鼓起勇氣的絕地反擊;被親信怒罵後的呢喃;以及逼宮下的瑟縮。克里斯欽難以預測的怪異個性,讓他每一回的出場都散發出難以預料的魅力,他的情緒反應不但宰制著政事與人臣的命運,也讓電影凝聚了讓人期待的戲劇轉折,看似小丑,卻是主軸,柏林影展頒給他最佳男主角獎,無非也是看到了他帶動劇情的火車頭能量。ara04.jpg

 

不過,《皇家風流史》更迷人的細節則在於影音節奏融為一體的敘事美學,知名作曲家Gabriel Yared(代表作為《英倫情人》和《羅丹與卡蜜兒》)打造的主題樂章,緩慢而優雅的旋律,賦予電影一種脫俗性格,導演就配合這款律動,緩緩陳訴起北歐宮廷內的如煙往事,歷史人物,風流往事,踩著慢板音符緩緩呈現,恰是翻讀史冊的那份心情,繁華舊夢悄俏在眼前舒展開來,讓看電影有如一場精緻又多元的文化洗禮,足以舒人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