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月21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好看電影:《給未來的我(L’âge de raison)》

 

有多少人會記得七歲的自己,那時候,世界很小,心卻很大;如今呢,世界很大,心卻變小了,只注意數字,只在乎業績,只在乎升遷,渾然忘了最單純的青春,最樸素的夢,還有最簡單的愛情。

 

給未來的我》吸引我的第一個原因是:蘇菲.瑪索,不老的蘇菲,這回要給我們什麼青春的夢?

L-Age-de-raison-004.jpg 

剛開場的她,在充滿線條和空間感覺的辦公室裡詮釋一位幹練的職場女性,游刃有餘,等到她接到童年的自己寫給當下的自己的信件時,她的矛盾與惶惑,同樣很有說服力。

 

給未來的我》吸引我的第二個原因則是:誰會在七歲時寫信給卅三年後的自己?癡人說夢的傳奇,其實亦是電影的奧妙之一。

 

蘇菲.瑪索飾演的瑪格蕾40歲生日這一天,收到7歲的自己寫給未來的自己的一大疊信,一封封的便條、剪貼、照片和少女的囈語,都是春春又青澀的夢想,讓急著算計明天得失的她,得能停下腳步,回頭看看昨天的自己,當然,還要想想今天的自己。

L-Age-de-raison-001.jpg 

法國導演Yann Samuell在《給未來的我(L’âge de raison)》中大量運用了在英國出生的澳洲歌手Lisa Mitchell的動人音樂,讓整部電影多添了青春的活蹦力量

 

使用音樂: 太平洋的風美麗的稻穗  愛在星空下原聲帶

Lisa Mitchell的歌01. Neopolitan Dreams  02.Sue   03.Time Means Nothing At All    04.Love Letter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法外見真情(Les neiges du Kilimandjaro

 

沒有法國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的名著《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也許,法國導演侯貝.格迪吉安(Robert Guediguian)未必想得出法外見真情》這麼貼近社會底層的故事。

sk611.jpg 

沒有美國文豪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名著《雪山盟(The Snows of Kilimanjaro)》,也許,導演侯貝.格迪吉安找不到更貼近的歌曲與象徵來詮釋法外見真情》中,這對結婚卅年的夫妻的深情與默契。

 

法外見真情》對社會問題提出了質疑與批評:犯錯的,未必全都是十惡不赦之人;表面上的公平正義,往往也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私心與偏見;遭人羞辱,必定有恨,但是沒有愛,怨仇或罪孽只是更結更深…

 

法外見真情》是一部非常樸素的電影,卻也是一部可以讓人深思的電影。

 

使用音樂:悲慘世界原聲帶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Jazz for seasond in love」蕭邦的Tristezze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慾望決勝點

cla210.jpg 

想像力是上帝賜給世人的禮物,電影就是靠想像力帶領我們起飛的藝術,今晚讓探戈音樂帶領我們到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吧。

 

到了阿根,有兩件事絕對不能不知道:探戈與足球。這兩者都需要較勁,都需要身段,都適合來詮釋人間的愛情拔河,

 

丹麥導演歐爾.克利斯汀.梅森(Ole Christian Madsen)執導的《慾望決勝點(Superclasico)》,拍出了阿根廷人的浪漫風情與城市美麗,針對人間情愛無常的主題,拍出了頗具南美節奏的抒情風味。

 

 

使用音樂:慾望決勝點原聲帶

《皮亞佐拉手風琴探戈音樂

08月04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奧運帶來的英倫印象

 

今年的奧運開幕式讓我動容,導演丹尼鮑育讓我看見的舊英倫的新聲音,讓我們看見了一場運動賽會的儀式慶典可以如何運用電影元素,達到雅俗共賞的樂趣,開幕式中用過的音樂,我無意重複,而是去尋找可能的新詮元素,翻遍唱片架後,我推出了以下不同的音樂組合:

olympics-mrbean.jpeg 

讓我們從「Race to the End」開場,《火戰車》的主題曲大家都很熟悉,但你可能不知道它亦是一首歌,可以演唱,當年黃鶯鶯唱過,今天則讓大家聽見Russell Watson的版本。

 

其次,英國的古典,我找出了《理性與感性》、《伊莉莎白》、《哈姆雷特》等著名文學、歷史和戲劇電影中的音符來詮釋;英國的童話世界則以《哈利波特》和《尋找新樂園》的迷人音符來註解;英國的現代則以《紅磨坊》和《新娘百分百》的音樂來詮釋。

ooc.jpeg 

奧運可以展現體能實力,奧運亦是歷史文化和音樂資產的重生,全看你用什麼心來迎接它,擁抱它。這半個小時的節目,我以《火戰車》的歌曲做開場,也以《火戰車》中較不為人所知的另一首主題音樂做終結,或許能有另類的英倫感受。

 

 

第一小時:第二部份: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女朋友.男朋友

 

gf343.jpg今天從愛情、青春記憶和人生的變與不變,來討論楊雅喆導演的新作品女朋友.男朋友》。

 

光是女朋友.男朋友》這個片名,你想到的或許就是一齣以愛情為主軸的電影,是的,第一次看見女朋友.男朋友》時,我就想起了法國名導演楚浮五十年前的代表作夏日之戀(Jules et Jim》,兩位男性好友,共同喜歡上一位女性,他們曾經擁有過歡樂青春,亦曾各自與她有過一段婚姻,那是集愛情與友情在一起的不等邊三角關係,女朋友.男朋友》同樣是一女兩男的結構,同樣是愛情與友情的複雜論述,但是導演楊雅喆從三角關係擴大成為五角關係,有了現實與舊情的掙扎,有同性與異性的糾纏,關係擴大了,視野亦就不同了,有了更多的當代情感。

 

中學時期你最討厭誰?第一名?最後一名?班長?還是風紀股長?很多人可能會選教官。從易智言的《藍色大門》、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到楊雅喆,象徵軍人威權的教官都成為戲劇描寫的對象,女朋友.男朋友》則是從髮禁與思想禁制雙管齊下,既寫出了青春噩夢,也書寫了青春的反叛能量。

gf342.jpg 

直率與熱情是青年最珍貴的資產,卻又是什麼原因讓夢想變質,熱情降溫呢?生命中的變與不變,有太多可以著墨的空間,女朋友.男朋友》用對比手法讓我們看見了夢想與人的本質。

 

使用音樂:夏日之戀主題曲「Le tourbillon de la vie」的原唱、新唱和快板翻唱三種不同版本。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熊麻吉

 

這是一部重新詮釋Peter Pan情意結的電影。

 

什麼時候的你,會去把玩泰迪熊布偶?男孩約翰8歲在聖誕夜收到泰迪熊做禮物,那種喜悅,不讓人意外,他許願「泰迪能說話」,泰迪熊果真會說話了,嚇壞了約翰的雙親,卻就替全片的夢幻色彩定了調。

ted2516.jpg 

什麼時候的你,會拋開泰迪熊布偶,追逐另外的人生?答案可以參考《玩具總動員》第三集:男孩長大去唸大學時,就會與玩具說再見了。

 

熊麻吉》的男主角約翰卻一直拋不開泰迪熊,這隻名叫Ted的泰迪熊竟然能夠「與子偕老」,不,應該是「與子共生」,男孩變成男人後,所有會做的事Ted亦都會,一起鬼混,一起打屁,但也因此限制了約翰的戀愛與求偶。

 

原本只是一齣小男孩變男人的獨立宣言,卻在「合久必分」的成長規律下,面臨考驗,轉換成愛情與友情的取捨之爭,是「轉大人」的青春洗禮,觀點有趣,但是劇情稍嫌失控,危機的設定太勉強,反而無趣了。

 

使用音樂:《熊麻吉原聲帶

07月14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音樂:電影情歌悠悠唱  

 

1970年代的成長歷程中,美國知名歌手安迪.威廉斯(Andy Williams有如糖水般的溫柔多情歌聲,一直縈繞在周遭的空間中,電台愛播他的歌,遊泳池裡也常聴見,不知不覺,歲月就流逝過去,人也變老了,歌手和聽眾俱都老矣。

 

然而情歌依舊在,重聽老歌,往事回來了,青春,好像也回來了…

 

今天的節目要從燠熱的七月天談起,七月最適合去看海,去戲水,去看夕陽,就最適合聆賞「散塔露西亞」,還記得這首義大利民謠嗎?黃昏遠海天邊…

andyw.jpg 

接下來要播五首安迪.威廉斯,最經典,最膾炙人口的歌曲,而且都是和電影有關的歌曲:

01.《教父》的“Speak Softly, Love”

02.《愛的故事》的“Where Do I Begin?”

03.《獅子與我》的” Born Free?”

04.《第凡內早餐》的 “Moon River”以及“Moon River Cha-Cha”

05.《相見時難別亦難》的 “Days of Wine and Roses”

當然,還有他所唱的Danny Boy,獨特的安迪式唱腔,一種老式的甜美唱腔,一個時代的記憶。

 

使用音樂:安迪.威廉斯歌唱精選輯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畫皮二:轉生術ps2-266.jpg

 

從聊齋故事衍生而來的愛情故事,2008年先有《畫皮》,2012年則有《轉生術》,同樣是九霄美狐小唯(周迅)介入人間愛情故事,同樣是破壞了趙薇與陳坤間的愛情,同樣有異獸(從蜥蜴變成了靈雀)的冷眼旁觀,同樣質疑了人間的愛情質量,質疑著愛情究竟重皮相或重心靈的議題。

 

一如傳統的愛情故事一般,得不到的愛情才教人刻骨銘心,輕易就到手的,反而不知珍惜了,轉生術》的主題在於誰能心甘情願把真心獻給九霄狐狸小唯,她就能得道,就能轉生為人,只想聞見花香,只想嘗到真愛,但是愛情永遠教人心疼,再加上太多的特效場面時,轉生術》就給人不似在人間的虛幻滋味了。

 

使用音樂:轉生術的「畫夢」

轉生術的「畫影」

大王四神記》原聲帶

 

最新電影:《女朋友,男朋友

 

走過2012年的我們,有多人還記得1970年代的台灣人穿什麼衣服,留什麼頭髮?看什麼樣的電影和電視?聽什麼樣的歌?讓我們從李泰祥的名曲「告別」改編版開始這趟時光回溯之旅吧。

gf333.jpg 

我的1970年代台灣音樂組曲還包括了洪小喬(是的,她就是永遠猶帶寬帽半遮面的金曲小姐)的「愛之旅」,林文隆的「友情」還有劉文正的「小雨打在我的身上」。我試圖用音樂來記憶1970年代,主要是要帶出楊雅喆導演的新片女朋友,男朋友》,因為該片用了極濃烈的深惰,回顧了1980年代,那是個台灣即將解嚴,即將走向真正民主的關鍵年代,黑霧還很深濃,但是青春的花朵已然兀自開放,才會有著羅大佑的《家》系列,訴說著一種深情的人生眷戀。

gf320.jpg 

楊雅喆導演很有童心,很會拍校園故事,但是女朋友,男朋友》的企圖心則是要從1980年代一路走向2011年,曾經勇敢對抗威權,追求自由人生的孩子,會有什麼變化呢?有些事情會改變,有些事情換了新一代的人來演出,卻又繼續面對著前一代孩子的歷程,曾經追尋的,因此失去的,都是人生必經的風景了。

 

使用音樂:歌林精選回憶錄

羅大佑精選集

《多美麗啊》王城作品

07月07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不倒翁的奇幻旅程

 

不倒翁的奇幻旅程》是一部勇氣十足的電影,如果在執行細節上多些講究,格局應能更上層樓。

jb003.jpg 

01勇敢的嘗試,跨界的嘗試;真人與動畫的結合;文學與電影的結合,台灣電影《星空》和《國士無雙》都做過嘗試,但是比重不如本片。

 

02.真實的人生,夢幻的勇氣:jumping Boy 患骨肉瘤的小咖左腳完全被切除,剩下一隻只能蹦蹦跳的腳,持續跳下去,跳到五百萬次,就會看到不倒翁罹。小咖果然全力以赴,也與童話作家田邊有了一段老少情緣。

jb013.jpg 

03.不管是童話或者真實的人生,想像力確實可以解決許多問題,不倒翁的奇幻旅程》提出了很多妙的問題,也都讓想像力提供解答,如果多一點合理性,就更有說服力了。

 

使用音樂:不倒翁的奇幻旅程原聲帶

微笑的魚原聲帶

 

 

第一小時: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電影人生

 

很難想像,一部由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1988年的電影《暗夜哭聲(A Cry in the Dark)》,在時隔廿四年之後依舊會攻佔媒體頭條。一切只因為這部根據真人實事改編的電影,相關當事人在廿四年後得到法院的背書,得到了平反。

a-cry-in-the-dark.jpg 

1980817,當時32歲的琳蒂與丈夫大衛.張伯倫帶著僅9周大的女兒Azaria,赴澳洲Uluru烏魯魯國家公園露營,但女嬰卻在半夜失蹤,而且遍尋不著屍體。琳蒂堅稱,是一隻或一群野狗闖進帳棚內將幼女咬走,但檢方懷疑是張伯倫夫妻殺害,遂以謀殺罪名起訴琳蒂,夫婦倆更在1982年因殺人罪入獄。

 

1986年,警方在野狗巢穴發現了阿薩瑞亞當時穿的外套,澳洲重新展開調查。但是一直到201212日澳洲裁判法院才做出最終判決,認定小女嬰的死因是遭野狗攻擊。

 

梅莉.史翠普在《暗夜哭聲》中的造型有三分邪氣,或許因此才被衛道人士視同可能弒子的女巫,真相與偏見的距離真的很難認定。

 

使用音樂:暗夜哭聲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台灣電影:陣頭

 

今年春天,有兩位台灣電視知名導演投身了電影創作,亦都創下了上億的票房,其中,由馮凱執導的《陣頭》更入圍了今年的台北電影獎。

lp001.jpg 

陣頭》的努力至少完成以下幾點:

01電視與電影不再井水不犯河水,交流亦能有火花,電視演員的浴火重生,從阿西、廖峻到柯素雲,甚至還有高鳴與陳淑芳,還有三立電視台,在春節檔期的風光奏捷,意外著電視陣容亦有機會勝出。

 

02台灣廟會文化與陣頭的傳統/宋江陣與八家將的文明再生,傳統素材可以借用,可以轉化,但是不必深陷其框架之中。

 

03台灣新聞事件的再利用/九天民俗技藝陣上玉山,三太子跑撒哈拉馬拉松。

 

04三太子故事是最早的父子代溝傳奇,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都提到哪吒是李靖的第三個兒子,因為打死東海龍王的三太子,最後只能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父子矛盾也提供豐富的戲劇表現空間

 

使用音樂:陣頭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YIM.jpg

電影話題:台灣電影的音樂在今年的金曲獎上,綻放魅力。

 

《翻滾吧,阿信》的音樂創作人亂彈阿翔成了歌王

 

被遺忘的時光》的鍾興民則獲得「演奏類最佳作曲人獎」、「演奏類最佳專輯獎」兩項獎

 

賽德克巴萊》的何國杰是最佳演奏專輯製作人。就讓我們在「看見彩虹」與「誰偷走了時間」中回味去年的電影風景。

06月3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新手人生

 

每個人喜歡一部電影的原因各不相同,我喜歡美國導演Mike Mills編導的《新手人生(Beginners)原因有三:

 

一,音樂太動人/Dave Palmer and Roger Niell Brian Reitze三人打造的主題音樂在簡約中,散發迷人詩情,一聽就會動心,電影中穿插的黑人歌曲,亦是淡而有韻味。

BEGGINERS0301.jpg 

二,導演很會說故事/

01.  對比/用1955來對比2003

1995年結婚的父母親,那是什麼年代,有什麼戰爭?有什麼威權?有什麼總統?美的標準是什麼? 

2003年出櫃的父親,又是什麼年代,有什麼戰爭?有什麼威權?有什麼總統?美的標準又是什麼? 

02.旁敲/明明是關懷同志的電影,卻以異性戀的兒子做主軸

母親死後半年,七十五歲的父親才對兒子說:我是同志。卅八年的婚姻代表了什麼?一場戲,一場禁忌,壓抑的欲望,假扮的人生。

 

三,迷人的臉孔/不管是年輕的Ewan McGregor ,年邁的Christopher Plummer或者清麗的Melanie Laurent,男男女女都能找到投射的夢境空間。

 

當然,還有那隻名亞瑟的傑克羅素犬。

 

使用音樂:《新手人生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最新電影:凱撒必湏死》

 

我喜歡義大利資深導演塔維安尼兄弟(Vittorio Paolo Taviani)的新作《凱撒必須死:舞台重生(Cesare deve morireCaesar Must Die)》)原因有三:

 

一,莎士比亞《凱撒大帝》劇本永垂不杇,不時重溫,都有動人光輝。

caesar640.jpg 

二,導演用了色彩來切割時間,亦用彩色反應了人生的夢境祈願及現實困頓,每一回的色彩安排,都會刺激觀眾去思考導演的用心。

 

三,導演用了紀錄片的型式呈現了劇情片的張力,而且牢房的空間陳設都能夠呼應當代劇場的美術情趣,煞是有勁。

 

使用音樂:《凱撒必湏死》原聲帶

《羅馬帝國淪亡錄》原聲帶

《萬世英雄》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玉卿嫂

 

1982年,台灣新電影開始展露頭角,到了1984年,JADE101.jpg更多的新銳導演開始取得發言權和拍片權,在古典和新潮之間擺盪,可以拍寫實批判,歷史省思或者文學改編的題材,不是只有瓊瑤或者古龍而已,還有黃春明、白先勇、王拓、楊青矗、蕭麗紅和廖輝英。

 

當然,知名小說有其魅力,亦有其想像空間,大量的文學改編,卻少不了商業算計,欲望、情色,挑動人心禁忌的題材,逐一有了映象化的實踐空間,重要的是,在這塊土地上的記憶與氣息有了些呼應。

 

今天的節目中,要讓大家聽見楊惠姍的歌聲,她和庾澄慶合唱的「少年往事」─《玉卿嫂》的主題曲

另外,亦要推荐她的迷人表演,能讓少爺容哥安心,能讓慶生亂心的女人,該有多少風情?

 

已故作曲家張弘毅的傳世音樂,再度在空中播送。

 

使用音樂:《玉卿嫂》原聲帶

 

 

新手人生:寂寞的顏色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曾在《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說過一句膾炙人口的對白:「All the world’s a stage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世界就像是個舞台,男男女女都只是演員。」美國導演Mike Mills編導的《新手人生(Beginners)》則把「人生有如一場戲」的微妙精神做出動人的詮釋。

 

《新手人生》描寫的是一位在七十五歲高齡宣布出櫃的老先生Hal(由Christopher Plummer飾演),他的性向、愛情與婚姻的「演技」,迷惑也錯亂了他的獨子Oliver(由Ewan McGregor飾演),電影透過Oliver的憶述,就在1955年(父母親結婚那年)和2003年(父親臨終前夕)的兩個時空裡擺盪穿梭。

BEGGINERS0300.jpg 

Hal是在妻子過世後半年,才對兒子說:「我是同志。」結束了四十四年婚姻的他,如釋重袱的他,就在生命黃昏的四年時光中,開始熱烈追求自己的「本性」人生:包括愛情和友情。Hal的演技騙過自己的兒子,但在Oliver的回憶中,觀眾卻也清楚看見,當年,Hal忙於公務,冷落了妻子,雖然出門前不忘輕吻,卻只是儀式,不見真心,備感失落的妻子一轉身就開始對兒子玩起魔法遊戲,不是手指一揮就要兒子暈倒,就是以手為槍,要兒子演出中彈身亡的模樣,兒子也是全力配合演出,但是母親總不滿意,總告訴兒子:「你可以演得更好!」看似不經意的童年回憶,卻輕巧點出了《新手人生》的「演戲」主軸,父親演了一輩子戲,臨老才現原形,兒子從小就配合演戲,卻不夠精練,還要切磋。

 

《新手人生》的第二個「表演」階段則在於Olive身陷父喪的悲情之中,即使埋首創作(他是插畫家),也一直沈浸在以「悲傷」為主軸的人情悲情中,好友看不下去,拉他外出參加變妝派對,於是他戴上假髮,黏上鬍子,扮起聆聽病人心聲的精神醫師佛洛伊德,卻被另一位假扮啞吧的演員Anna(由Melanie Laurent飾演)一眼就看穿他的寂寞心事,直接就在筆記上寫下:「你這麼悲傷,何必來參加派對?」這段愛情始自表演,始自偽裝,卻也因為靈犀默契,有了快速進展,但是他們仍然不時靠著扮戲吐露心聲,特別是Anna一直拒接父親來電,直到透過與Oliver互換身份,演出一場假性電話對話,才挖出了Anna的父親情意結。

BEGGINERS0321.jpg 

父親老年才出櫃,對Oliver是一場難以想像的震撼,見証了父母親貌合神離的假婚姻,他還會相信多少世間愛情?他對愛情的卻步與猶豫,不時散發著詩人與藝術家特有的敏感焦慮;同樣地,不時忙著試鏡與演出的Anna,總是流浪在城市的旅館與公寓之間,直到Oliver邀她住進他的家,Anna有了一個自己的房間,她雖然感動流淚,卻也依舊無法排遣午夜夢醒的疏離感,這對一直不懂得如何表達愛情感覺的男女,直到兩地分隔,直到相思爬上心頭,才終於有了邁出安全小窩,勇敢追尋真愛的決志。但也直到Oliver直飛紐約去敲Anna的公寓之門,才得知Anna一直都還在洛杉磯,一直都瞞著他,因為有這場隱藏影蹤的「假戲」,才讓萬里追愛的「真情」不再尷尬,得著了不必再演戲的真心對待。

 

Mike Mills很會說故事,《新手人生》的「演戲」主題,其實是想帶出美國同志在過去半世紀裡被迫得低調,被迫要扮演異性戀,甚至還得成家生子,壓抑本性的諸多委屈,Christopher Plummer確實演活了老同志的靈魂解放喜悅,但是Mike Mills無意張揚他的快樂晚年(只要有神采飛揚的自在,或者是自然的親吻即已足夠),反而是採用了極其鮮活的排列比對手法,先排列出「1955年結婚的父母親,那是什麼年代?陽光如何?星雲如何?有什麼戰爭?有什麼威權?有什麼總統?美的標準是什麼? 」的舊照片與畫冊素材,既而再以「2003年臨終前的父親,又是什麼年代?陽光如何?星雲如何?有什麼戰爭?有什麼威權?有什麼總統?美的標準又是什麼?」的當下素材做對比,完成了雄辯滔滔,卻又發人深省的歷史對照圖鍵,同時也在音樂家David Palmer, Roger NeillBrian Reitzell聯手打造的輕盈動人,卻又深情迴轉的低限樂音中,完成沁人心脾的人生關照

BEGGINERS0302.jpg 

藏身在這些歷史符號中的「總統」肖像,其實正是國家機器與意識型態的象徵,也反映著同志人權受踐踏的具體符號(無庸諱言,小布希總統代表的保守意識,正是好萊塢人最痛恨的代表,因此一直以他做標靶,盡情揶揄與批判,甚至才剛寫會在牆壁塗鴉的Oliver,塗鴉處女作也不忘消遣起保守固執的布希,只是,Mike Mills無需大聲撻伐,只是輕輕碰觸一下,即已達陣,識者都有會心一笑

 

Mike Mills說故事的技巧,當然也在於他創造了一隻聽得懂150個人類單字的傑克羅素犬「亞瑟」,他是父親最鍾愛的寵物,父親往生後,Oliver收容了亞瑟,不但成了他最貼心的寵物,深體人意的亞瑟也成了孤單的Oliver最重要的對話管道,那場Oliver在公園裡溜狗,亞瑟懶得搭理其他狗兒,只聽著Oliver喃喃自語的場景,就散發出人狗同樣寂寞,同病相憐的共振效果。

BEGGINERS0319.jpg 

至於亞瑟用哀叫聲表達自己意願的設計,更是有趣,它先讓Oliver有不忍割捨的心疼,打造出人狗相依為命的情懷,後來Oliver要去追尋真愛,好不容易才交給了父親生前的愛人,那一天,亞瑟不再哀叫,看似所託得人,卻又有難言惆悵的失落神情,精準傳達出兒子對父親感情世界的羨慕與嫉妒之情,夠讓人拍掌叫好的了。

 

《新手人生》的「新手」指的是男女主角都渴望愛情,卻不知情為何物,因為是新手所以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也因為是敢於表達自己的新手,所以就有了豐厚的生命啟示錄,任人揀拾,至於每個人的開悟註解為何?就讓大家藏乎心中,不必再訴描了。

凱撒必湏死:戲夢人生

看見形式,往往就看見了創作者的用心。

 

義大利資深導演塔維安尼兄弟(Vittorio Paolo Taviani)贏得今年柏林影展金熊獎的作品《凱撒必須死:舞台重生(Cesare deve morireCaesar Must Die)》就選擇彩色/黑白交錯的形式,來呈現一個由羅馬郊區Rebibbia監獄中的受刑人演出的《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舞台劇,看似意在言外的「戲中戲」,卻又有著濃烈的紀錄片性質,從「色彩」到「戲劇」,兩款形式都允許多元解讀,耐人細嚼。

 

《凱撒必須死:舞台重生》有非常濃烈的紀錄片元素,卻拋開了紀錄片的傳統框架,不借助旁白解說,更無需當事人的訪問,明明是監獄劇團一場戲劇演出的選角、排練和公演全紀錄,除了典獄長宣布要演出劇碼的儀式(約卅秒)之外,其他場景卻跳過了繁文褥節,直接就跳進有如《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或者《舞動世紀(The Company)》的選角試鏡,每位應徵囚犯都要以兩種腔調做自我介紹,展示自己的表演能耐與伸展空間,雖說每位囚犯的台詞與聲音表情,差異不多,變化不大,不如《徵婚啟事》或者《非誠勿擾》的男女百態來得精彩,但是簡約的形式,配合相關的犯罪與坐監紀錄字幕,卻已精準完成了這個監獄劇團的立體浮雕。

 caesar647.jpg

《凱撒大帝》是英國大師莎士比亞的知名劇作,迷信的凱撒如何被誘導出席元老院,又如何親信布魯特斯刺殺,凱撒的愛將安東尼又如何在凱撒的葬禮上,透過犀利精彩的「Friends, Romans, Countrymen」煽動言詞,表面上推崇布魯特斯是「an honourable man」,實則卻徹底推翻布魯特斯的政變理論,每個細節都具現了政治圖謀與人性的陰暗計算,這些囚犯演員都有販毒或幫派犯罪前科,至少要坐十幾二十年牢,他們的真實人生中其實也曾上演過許多殺到眼紅的背叛或鬥爭往事,血淚與圖謀,都是生存的工具而已,由這些業餘演員來詮釋羅馬帝國的政客鬥爭,即使身上只是簡單的便服,也沒有濃裝打扮,對白也只是大遵循莎翁原劇的精神,允許演員適度刪減或添加,這在這款如魚水的自然註解下,竟然有了些許戲夢人生恍如一體的連結感覺。

 

不過,塔維安尼兄弟真正的功力卻在於用牢房的空間來解讀與呼應劇場與戲劇的關係,不管是在長廊、鐵窗或者囚室的空間中排戲,極其侷限的空間,極其優雅又有詩意的構圖,不但顛覆了一般牢房的刻板印象,更得著了當代劇場的解構美學氛圍,攝影師Simone Zampagni的鏡位捕捉及光影運用,讓《凱撒大帝》的排練就已如同在小劇場演出,洋溢著濃厚的實驗趣味,更讓《凱撒必須死:舞台重生》超越了舞台劇電影虛實參半的混搭結構,而是把性格鮮明的實景,直接轉化成為適合重新詮釋戲劇精神的虛擬空間(亦即明明全是牢房空間,卻宛如古羅馬的適時重生)。caesar641.jpg

 

至於伴隨著劇場導演左右的聚光燈,則是等同於把人犯催眠成為演員的魔法召魂,有光就有能量,有光就有好戲,極其犀利的道具安排。

 

《凱撒必須死:舞台重生》的開場戲是彩色的,是布魯特斯敗戰求死,終於長眠的舞台搬演,就在戲終謝幕後,演員們帶著滿座喝采聲,還是得在重重警衛護送下,回到獨居牢房,此時畫面才又淡轉為黑白,回到六個月前開始試鏡及排戲的往事回憶。黑白與彩色的清楚分立,許可評論家來做文章,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彩色=當下;黑白=往日。」複雜一點的則是:「彩色=夢幻;黑白=現實。」再進一步的分析則是「彩色=榮光;黑白=困頓。」第一個層次是「時間標識」,第二個層次是「行動追求」,第三個層次是「心靈情境」,對應著戲劇情節的搬演,色彩變化的意境就更悄悄起了騷動的變化。caesar653.jpg

 

私人感情的高度節制,則是《凱撒必須死:舞台重生》最不俗的神韻,塔維安尼兄弟完全不想觸碰囚犯演員的私密人生,也不想分享太多他們的靈魂角落,只偶而讓他們對著催著排戲的導演抱怨一下:「我都關在這裡二十年了,你還在說我別浪費時間?」荒謬的處境與對白,因而替電影添加了極有魅力的一抹詼諧色彩。

 

至於監牢同意演戲,目的在於感化囚犯,偏偏《凱撒必須死:舞台重生》也無意做道德傳聲筒,戲演得再動人,掌聲再熱烈,演員再激情,最後還是得乖乖回到牢籠裡,歡騰的彩色人生,明明還在耳畔,現實的寂靜與孤獨人生,卻才是最真實的黑白宿命,不多做樂觀的註解與期許,反而讓電影有了更真實的立體形象了。


 

06月23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與音樂:六月結婚季

 

六月是畢業季節,亦是結婚季節,電影中有不少在婚禮上做文章的電影,伴隨而來的音樂也就各有情貌,今天來個應景的回味吧。

 

《教父(The Godfather)》 從婚禮上看到家族的背景與教父的為人

《媽媽咪呀(Mamma Mia!)》婚禮上總是讓人暈頭轉向,事如此,人亦如此。

《喜宴》鬧洞房的的習俗就是讓人難忘

《悲傷草原(Weaping Meadows)》目的在介紹安哲羅普洛斯的《鸛鳥踟躕》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的,今天的節目要重聽一次黃梅調,畢竟祝英台是最勇敢的愛情信徒,比起《畢業生》的班傑明更讓人動容。

fiddler.jpg《屋頂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有一首最深情的婚禮歌曲,有家長的回顧,亦有新人的喜悅,親愛的朋友,你想起了歌名嗎?

 

使用音樂:上述各片的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Fow001.png 

自從北京奧運後,陳其鋼教授與張藝謀多次合作了電影配樂,從《山楂樹之戀》到《金陵十三釵》,都偏重小曲形式,前者配合純情之戀,尚稱允當,後者用來詮釋中日戰爭期間的南京屠殺,則就顯得輕重失衡,雖然音樂本身還是動聽的,只是用來詮釋沈重的歷史悲劇,只呼應了小兒女的心情,少了時代的感覺。

 

《金陵十三釵》的故事主題在於「女學生」與「妓女」面對無情戰火時,固然都難逃一劫,但是生死關頭,良善的人性也可能淘洗出一朵聖潔的花,只可惜,《金陵十三釵》的劇情太過一廂情願,太過簡化的結果,讓電影少了動人的真情。

 

使用音樂:《金陵十三釵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台灣新電影卅年our21.jpg

 

電影史學家通常把1982年推出的《光陰的故事》視為台灣新電影的開山奠基之作,今年台北電影節在七月十九日閉幕當天,亦要推出《光陰的故事:數位修復版》,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四位導演,當年拍出了〈小龍頭〉、〈指望〉、〈跳蛙〉、〈報上名來〉四段短片,從選材到表現手法,都帶動了不少話題,本片可以讓年輕影迷得見當年盛況,亦可讓懷舊影迷重溫昔日場景,更重要的是台灣新電影的重要推手,前中影總經理明驥已於六月十五日病逝,今年節目就試圖回到1980年代初期,台灣電影本身創作貧血,外又有港片大舉入侵的風雨時刻,台灣影人如何走出那個困窘時期呢?

另外,今年778日兩天,台北電影節將特別舉辦『台灣新電影三十而立』論壇,邀請台灣電影界不同世代的重量級影人,聚焦「台灣新電影」議題,其中張毅與魏德聖探討「跨世代追夢人」;楊惠姍與李烈討論「新女性與新電影」;「電影與文學的共舞」由小野、楊雅喆對談;「新電影到新勢力」則是影壇三代導演侯孝賢、鈕承澤、林書宇互談。

 

使用音樂:用羅大佑唱過的《光陰的故事》《風兒你在輕輕的吹》《閃亮的日子》回味那個年代,用《淚王子》中,有俄國民謠風味的主題曲和從小蟲名曲《紅玫瑰白玫瑰》的改編曲,追思明驥時代的抗爭往事。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手機裡的眼淚

 

cell98.jpg一部以日本311大地震做為時間背景的電影,

一部以兩位實習醫生的愛心人生做為劇情主軸的電影

一部企圖心極大,也拍出了台北市捷運之美的電影

一部從古典音樂中找到動人元素,發揮輔佐力量的電影

只可惜人物感情不夠自然,互動不夠真誠,弱了動人力量。

 

使用音樂:《手機裡的眼淚》原聲帶

金陵十三釵:工匠本色

張藝謀確屬技藝純熟的藝匠,而非視野恢宏的一代宗師,似乎已是華人影壇的公論,他的新作《金陵十三釵》就因斧鑿之痕,太過清楚鮮明,再度驗證了此一事實。

 

所有的藝術都靠設計才能完成,即使渾若天成,也只是悄然掩下去了刻意設計的痕跡,設計遭人批判,差別在於用心,關鍵在於用力,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建立在一個刻意突顯矛盾的主題上,用心不純,用力太過,以致開花不成,反而遺人笑柄了。

wof89.jpg 

中日戰爭期間的南京屠殺是悲慘的暴力歷史事件,面對如此沈重的悲劇,《金陵十三釵》選擇了以小觀大的微觀視野做切入,只要拿捏得當,剪裁適宜,原本無可厚非,偏偏從嚴歌苓的原著到張藝謀的電影,卻不約而同將「女學生」與「妓女」並置,要她們在生死一線間做出違背人性的選擇,只因陪同死神一起掠過人間大地的無情戰火,也可能熔鑄淘洗出一朵聖潔的花,《金陵十三釵》的英文片名為《The Flowers of War》,就是基於如此一廂情願的前提。

 

193712月,日軍打下了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廢城殘垣,人命如賤蟻,逃不走的女學生和秦淮河畔的妓女全都躲進了南京城內碩果僅存的一座天主堂裡,偏偏神父也死了,一位專程趕來處理神父殯葬事宜的禮儀師約翰(由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飾演),陰錯陽差地從見錢眼開的酒鬼成為神父,要帶領這群無辜婦女閃過日軍的魔掌。

 

wof911.jpg清楚鮮明的對比,其實是最簡明的戲劇手法,《金陵十三釵》的布局就採取了極其便捷的方式,讓貪財貪杯又好色的酒鬼,從原本貪生怕死,只想苟全性命於亂世的他,在女學生的尖叫逃竄聲中,血衝腦門,良知上身,就此搖身一變而成捍衛天使短短幾天之內,人生可能演出如此「神蹟」嗎?張藝謀幾度從天主堂的彩色玻璃天窗打下強光,投射在神父約翰的背上,人神連結的意圖清楚明白,視覺上相當迷人,但是對於約翰的心情變化,卻欠缺合情入理的描寫,一味相信俗人亦可能變神人,生死關頭就能幡然反正的邏輯,簡化了人性,亦弱化了高潮,只成為公式的套用,別無神采了。

wof86.jpg 

其次,同居一堂的「女學生」與「妓女」,原本一直處於對立面,那是階級與身份的對立,亦是傳統禮教觀念傳達的尊卑之分,但是《金陵十三釵》同樣將其簡化為「處女情意結」,把生死尊嚴議題徹底庸俗了。關鍵在於日軍闖進天主堂時,女學生驚惶奔逃,來不及躲進妓女藏身的地窖,只能往樓上驚逃,日軍看見女學生時,不禁脫口而出大叫:「好多處女啊!」張藝謀的始意是要突顯日軍的見色心喜的獸欲暴行(包括渡部篤郎飾演的長谷川大佐,手上可以彈著故鄉之歌,耳朵可以聽著天籟合唱,眼睛卻釘著那十三朵處女之花,腦海裡想著幾天後的慶功會上的女色祭禮),但是這種色欲結構,回到「女學生」與「妓女」的現實矛盾上時,卻成為無解的價值選擇,清白處女不可玷污,風塵女子就姑且逆來順受的二分法,讓人性成為是非題,再無其他解讀空間,顯示,張藝謀已然深陷於只求火辣衝突的戲劇迷宮之中,完全忽略了人性的體察與尊重了。

 

天主堂是女學生的家,拒絕妓女使用浴室,清楚標識了清白之身不屑煙花的傲慢,少了共患難的同理心;僥倖逃過日軍的蹂躪魔掌後,對於霸佔地窖的妓女,更有著「都是你們害的」暗恨心理;但在不甘做為日軍色欲羔羊,即將跳樓之際,只因為妓女願意挺身替代,就頓時改志,接受妓女的犧牲。這個逆轉,其實並不能紓解對立許久的階級矛盾,反而突顯了「下人替主人而死」的階級意識,有人替死,自己就鬆了口氣,有無再去體會對方的生命價值,還是只更突顯了「處女至上」的清白尊貴,妓女既非處女,就承受得起東洋禽獸?就可以出賣尊嚴,忝顏事仇?

wof901.jpg 

《金陵十三釵》或許是想要檢視困境下的人性尊貴,但是張藝謀忘了站在人人平等的水平上,給予女學生更多的反省空間(她們譏諷「孟書娟(張歆怡飾演)的父親拿不出船票,卻變身漢奸的伶牙俐齒,又與秦淮河的妓女有多少不同?),卻只讓有了替死鬼之後的孟書娟願意叫妓女大姐玉墨(倪妮飾演)一聲姐姐,這種轉變,何等廉價?又何等蒼白?更別說光憑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酒猶唱後庭花。」的慷慨陳詞,就能讓一直站在勢利現實端的妓女,搖身一變而為身懷利器,慨然上戰場的烈士?

wof990.jpg 

少了細節,少了理解,少了關懷,《金陵十三釵》所有人性的故事都是虛假的,亦是可以事先預期,更嚴重的是,都是先有了結論,才去完成戲劇填充的營建工程,以致於徒有軀體,卻少了氣質與人性,若非電影開場的逃亡與槍戰戲,以及神父到妓院救人的尋覓戲,還有極其流暢的鏡位運動,保全了張藝謀的藝匠令名,否則還真是不忍卒睹(但是演了半場好戲的李教官(佟大為飾演),最終在紙鋪決戰,引信拉爆漫空紙花的場景,再度驗証了張藝謀自始至終都不忘要在中國傳統上經營視覺意像的耽溺與偏執了)。

手機裡的眼淚:說電影

缺少影像的年代,口沫橫飛地說書,可以刺激聽眾想像,自行營創畫面;到了影像年代,所有細節轉折,卻還是選擇「聽我道分明」的「說電影」方式,逐一排列顯現,就讓人扼腕了。

 

張世儫編導的《手機裡的眼淚》,先設定以日本311大海嘯做核心,再從中畫出三個同心圓,因此先要完成台日連結,於是就有了台日混血醫生Masahiro(由征山蔭彥飾演)來台實習,一方面懸念在宮城失聯的姐姐,另一方面則同時接獲神秘的孩童電話;接下來則從另一位實習醫生Lily(由朱芷瑩飾演)的路邊奇遇,帶出家暴兒「小小」的悲慘人生;再從一起夜市家暴事件帶出另一位愛心老師鄭文濤(由黃健瑋飾演)曾經苦口婆心照顧學生立偉(由傑恩飾演)的師生往事,三段互有交集的人間情緣,就此交錯進行,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顯示了張世儫宏大的創作企圖,可惜在全片敘事結構上採取「說電影」的方式,演員說出重要對白時,隨即有影像或情節呼應,說明得一清二楚,但是如此淺白的處理,反而簡化了電影的魅力。cell86.jpg

 

例如,Masahiro打不通日本電話,就無心照顧急診室病患,因此慘遭主任(單承矩飾演)糾正修理,就在他憤忿不平,認為主任小題大做之際,就有了王琄飾演的護理長即時出面,說出了(亦搭配了往事影像)主任曾有醫生打錯藥的喪女之痛,因此誓願救盡蒼生,所以不能坐視醫生草率的情意結。例如,小女孩的媽媽現身解釋神秘電話的原由時,畫面就會即時出現小女孩的父親出意外的前後場景……這種一路隨行,細膩解說的影像輔助手法,非常吻合新聞報導或節目的傳統節奏:有文字,就有影像;有聲音,就有畫面。觀眾無需再思索或整理,有響斯應,戲劇故事就有了對號入座的實際效應。

 

但是,如此一來,藝術不見了,只剩下平凡的人生紀錄。cell92.jpg

 

《手機裡的眼淚》的第二個盲點是故事明明取材自真實人生,卻虛妄得有如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生祈願。例如,小女孩想透過手機,和遠方的爸爸說話,可是Masahiro只是會說日語而已,聲音明明就不像小女兒的父親,小女孩還會一打再打嗎?而且失禮的母親,懂得把一張名片上的手機號碼給Masahiro,難道就不會先打個電話,說明原委,祈請援助嗎?故布疑陣,卻有違人情義理,如何能生感動?

 

cell88.jpg

 

劇情如果建立在不符人情事理的事件上,就容易變得虛空不實,矯揉做作,例如,立偉班上一再發生的霸凌事件,竟然是他們測試老師真情假意的試金石,如此虛妄情節,所為何來?假又如何?真又如何?如此一闕青春暴衝曲,豈不只成了一種姿態?

 

劇情一旦陷進了不食人間煙火的模式,就容易變成了虛無的荒謬劇,例如,小小明明已經被父親打到鮮血淋漓了,上了天台救援的老師,第一個動作竟然不是細探她的傷勢,而是打電話給Lily醫生,因此帶出後續的飛車救人記,渾然忘卻了更即時更有效的社會救援體系;例如,視學生立偉如親兒子的鄭教授,明知立偉生死未卜,還是同意出席師生聚會,卻對滿座同學視若無睹,其他同學也全無一擁而上的熱情,虛空的掌聲一如他們與老師的距離,生冷又虛偽,以致於席不暇暖,就黯然離席,就算搭上了「念故鄉」的煽情樂聲,亦難產生動人親情。cell99.jpg

 

《手機裡的眼淚》透過台北捷運文湖線,拍出了內湖之美,也帶出了全片刻意營釀的「小資」或「小布爾喬亞」的浪漫身段與仁義情懷,其實,從日本311大海嘯帶出台日人民的共鳴與互助,是一則美麗的祈願,如果剔除了從頭到尾,敘敘不休的旁白,以及「說明光,就有光」的造物主視野,Masahiro回到宮城去的生命選擇,不也就有更動人的震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