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飛鳳舞:一生一台戲

如果說,《父後七日》只是導演王育麟牛刀小試的前菜,《龍飛鳳舞》就可以算是花色繽紛的滿漢拼盤,因為他不但深諳歌仔戲與民同樂的通俗趣味,又兼及了華麗與奇觀,更用了紀錄片筆觸,把歌仔戲班(從團到演員)的滄桑滋味,精準濃縮在這部賀歲片之中。

 

電影的破題其實就看到了導演對歌仔戲議題的鑽研功夫,廟祝要搭戲台搬演戲曲酬謝神明,一切都要遵守既定儀式,一旦神明首肯,戲班子就得風雨無阻演出,偏偏一開始就遇上了颱風,強風襲捲,整個戲棚幾乎都要被風給拆散了,但是沒有擲筊問得神明應允,既不能撤台,更不能停演。這一場破題,包含了三層意義:第一,宗教與戲曲的密切連結(甚至信眾基礎非常深厚,香火錢極多的廟會,儼然已經成了戲班的最大金主);第二,避風雨,防垮台,怕漏電的諸多「誇張」表演,明確替電影寫下了時而荒誕滑稽,時而寫實催淚的敘事語法(例如沒頭沒腦就來一段殺很大的愛河泳裝慢跑秀);第三,狂風豪雨的避難場景似乎正是歌仔戲班風雨飄搖的真實對照。

fd3801.jpg 

但是,歌仔戲班看似只能窩在時代的邊緣角落,苦撐待變,卻也竟然能夠成為賀歲片的主題,不也說明了王育麟要從民俗趣味中淬煉菁華,換得時代新風貌的企圖心?《父後七日》成功向世人推介了台灣與眾不同的喪葬習俗,顛覆了別碰白事的既定偏見,《龍飛鳳舞》也以同樣的理路,提煉出台灣人都是這樣長大的成長經驗。

 

王育麟顯然花了不少時間,做了歌仔戲班的田野調查,但是他完全不想陷進紀錄片的窠臼公式中,田野調查只是提供他揮灑的戲劇骨肉,看電影和看戲的共同特都在要有好戲好看,有了田野調查做基礎,戲劇的說服力就更強了。王育麟在《龍飛鳳舞》的戲劇層次上,繞著兩個危機打轉:第一,老團長猝逝,誰能接班?他的解決方案是台前有女兒做當家小生,後台有女婿打點大小事;第二,偏偏小生卻出了車禍,行走不便,更不能拄著拐杖上台演出,演出合約誓必取消,戲班難以為繼,食指浩繁的諸多人口豈不慘哉?他的解決方案就是替身上陣。

 

「替身」確實是2011年到2012年非常有確的戲劇現象,我們先在《讓子彈飛》看見了周潤發有個冒牌替身,可以替他擋子彈,卻也因為替身先被當成告祭縣民的活口,激動了縣民抗暴之心,讓形勢急轉直下,有如黃河決堤,再難抗拒;其次,徐克執導的《龍門飛甲》也同樣玩起了真假太監的遊戲,陳坤既是怒目生威的大太監雨化田,另外亦是要在客棧裡玩家黑吃黑遊戲的江俠異人卜蒼舟,不管 是以假亂真,魚目混珠,或者假戲真做,一人兩魚的戲路落差及戲肉差異,都讓彈盡老調的這部電影總有了可看的一些趣味對手戲(只可惜,後來導演玩不下去,無法讓黑白陳坤演出更大的身份辨識趣味)。

 

一如周潤發與陳坤,《龍飛鳳舞》的替身戲交給了女主角郭春美,她既是戲班的台柱「春梅」,亦是在環保隊裡打掃馬路的小雜工「奇米」,春梅不能再登場,只因為五官相似,加上又是車禍肇事人,於理於情奇米都難以卸責,只能打鴨子上架,就半路出家,邊學邊唱,粉墨登場了。王育麟的說戲困境在於奇米的鬍子太假,一看就知是黏貼上去的假鬍子,但是用傳統戲曲的反串理念來解說這種「反串人生」的執行,就可知道性別的真實性從來不是戲曲世界的重點(看戲儘是癡人,才會有凌波和楊麗花這些知名女星可以反串小生,顛倒眾生),反正王育麟要搬演的是一齣「乞丐王子」的身份錯亂戲,就讓郭春美盡情揮灑,遊走於兩種不同出身、教養、德性與身段的錯身戲吧(米奇的邋遢工人裝扮,對照春梅的光鮮亮麗,恰恰就是乞丐與王子的對照,春梅失去舞台後的焦慮與迷惘,甚至還要上街掃地的身份錯亂,更是王子變乞丐的精妙轉換了。事實上,刮掉假鬍子的郭春美,反而精準地賦了兩個角色兩種表情,兩種肢體反應,最後還真有雌雄莫辨的混淆魅力,為全片生色不少。

DRAG234.jpg 

不過,這齣乞丐王子的戲碼可不是只有身份迷亂的趣味而已,王育麟在「乞丐」身上溶進了歌仔戲演員花果飄零的走唱人生,他們唱遍江湖,感情世界卻往往欠缺停泊港灣,所以奇米從小就在後台打轉,看多聽多,好歹也能唱兩句,讓他的臨陣磨槍,有了合理脈絡;更重要的是奇米的際遇,在其他演員的男女關係上,似乎也可以看見複寫的版本(李珞晴飾演的小睛因為感情紛擾,攜子出走,另投他團,還有未婚生子的年輕團員,不也都是另一闕變奏曲?)。DRAG235.jpg

01月21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小段:

最新電影:珍愛泉源

 

2011年的國際大事之一就是茉莉花革命,非洲獨裁國家的長期領導人從埃及的穆巴拉克到格達費都相繼下台,政權易主,阿拉伯社會發動改革,人民的覺醒是主要的力量。前年我們看到了動畫電影《茉莉人生》,如今則有《珍愛泉源》取而代之。

 

La_source_des_femmes03.jpg電影的重點如下:

01.阿拉伯世界裡的女人究竟受了什麼委屈?電影告訴大家失業的阿拉男人可以悠閒下午茶,婦女卻必須踩著蜿蜒的小徑至山頂取水,容易跌倒,容易流產。

 

02. 阿拉伯世界裡的女人有什麼武器?電影的趣味則是女人懂得利把性愛當作一種談判籌碼與手段。

 

03.電影試圖透過大男人的思維,突顯女男不平等的議題:例如女性受了教育,開了智慧,就會需索更多;村落裡有了自來水,女人就會要洗衣機,就要多用電;最悲哀的是男性如果連妻子都管不住,工作也保不住

 

04.外在的壓力還可以抗爭,內外的矛盾最難排解,如果妻子的昔日情人出現,那是對領導革新的人一種打擊?還是一種淬煉呢?

 

《交響人生》的導演哈杜米赫羅(Radu Mihaileanu)以幽默手法描寫了傳統男性沙文思維與現代女性自由思想覺醒的矛盾拔河。

 

使用音樂:《珍愛泉源》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金球獎音樂獎得主》

 

還記得這份金球獎音樂獎項的入圍名單嗎?

最佳電影配樂 BEST ORIGINAL SCORE – MOTION PICTURE
a.《大藝術家》THE ARTIST
b.《溫莎公爵夫人》W.E.
c.
《千禧三部曲I: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d.
《雨果的冒險》HUGO
e.
《戰馬》WAR HORSE

最佳電影主題曲 BEST ORIGINAL SONG – MOTION PICTURE
a.”HELLO HELLO” —
《糯米歐與茱麗葉》GNOMEO & JULIET
b. “THE KEEPER” —
《重裝教士》MACHINE GUN PREACHER
c. “LAY YOUR HEAD DOWN” —
《奇異人生》 ALBERT NOBBS
d. “THE LIVING PROOF” —
《姐妺》THE HELP
e. “MASTERPIECE” —《溫莎公爵夫人(W.E.)》

 

最後得主我已用紅字標示出來了,今天的節目就是重溫精彩的得獎作品。

 

還記得第一次播出瑪丹娜演唱的《溫莎公爵夫人(W.E.)》主題曲 “MASTERPIECE” 時,有聽眾留言給我,盛讚歌曲動人,這首歌的最大魅力在於用蒙娜麗莎借喻名人窘況,非常動人,值得細品,以下就是歌詞的重點:

madonna4.jpgIf you were the Mona Lisa      徜若你是蒙娜麗莎

You’d be hanging in the Louvre  就會被懸吊在羅浮宮內

Everyone would come to see you 眾人皆會來看你

You’d be impossible to move    你再難閃躲挪移

It seems to me is what you are   在我心中,你就像是

A rare and priceless work of art  稀世無價珍品

Stay behind your velvet rope    停駐在紫袍之後

But I will not renounce all hope  但我沒有斷絕希望

And I’m right by your side      我會一直在你身旁

Like a thief in the night         就像入夜後

I stand in front of a masterpiece   站在珍品前的竊賊一般

And I can’t tell you why         我無法清楚說明

It hurts so much               愛上一件珍品

To be in love with the masterpiece 何以會如此心痛

‘Cause after all                 畢竟世上

Nothing’s indestructible          並無永恆不杇之事

 

From the moment I first saw you  初次相遇時

All the darkness turned to light    黯黑就有了光

An impressionistic painting      一幅印象派的畫作

Tiny particles of light           微細纖小的光質

It seem to me is what you’re like   在我心中,你就像是

The “look but please don’t touch me” type只能遠觀,不能觸摸的類型

And honestly it can’t be fun       坦白說,做個神選之人

To always be the chosen one      一點都不好玩。

使用音樂:

《溫莎公爵夫人》原聲帶

《大藝術家》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春節推荐電影:《痞子英雄首部曲》

bw217.jpg01.  從片名中的首部曲或者全面開戰,你就知道這是一部向好萊塢看齊的作品

02.  從題材的警匪跳樓槍戰伏襲劫機和迫降畫面,你就知道這是一部向好萊塢取經的作品

03.  從趙又廷既像《不可能的任務》中的湯姆克魯斯及《捍衛戰警》中的基努李維,你就知道這是一部向好萊塢英雄致敬的電影。

04.  城市支援電影拍攝的典範,一個港口,一個碼頭,一棟大樓的煙消雲散,商業電影可以想見的創意模式都已見其企圖與規模了。

使用音樂:

痞子英雄》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春節推荐DVD《跳越時空的情書》

 

春節適合出遊,不管是上山,或者是走向田野,每一回走過一個城市,一個巷弄,會不會多一點沈思,尋想上個世代曾有誰在此歡笑或哭泣?

 

阿根廷導演亞力山卓艾格瑞斯提Alejandro Agresti執導的《跳越時空的情書The Lake House》描寫的男女主角因為尋找愛情,所以去認識城市,因為心中有一位觸不到的戀人,相思與惆悵才更深長。《跳越時空的情書》或許邏輯不通的愛情電影,卻因為是愛情電影,一旦男女主角散發的魅力夠強夠猛夠夢幻,邏輯就不必多介意了。

 

lake05.jpg 

不過《跳越時空的情書》真正迷人的地方在於建築的空間,建築的記憶。關鍵在於主角住屋外有個魔法郵筒,2004年的男主角卻可以收到2006年的女主角所寫的信,只要把回信投入郵筒,2006年的信也可以立刻傳到2004年的人手上,時間的定義被顛覆了,郵件的「未來/過去」(把信寄往未來,說的卻是過去的事)的定義也被改寫了(把信寄往過去,說的卻是未來的事)。

 

至於,你會不會去向一家餐廳訂下兩年後的位子呢?對你,明明是兩年後的事,對你的愛人而言卻是明天的事,這種戀情,既是巧思,亦是煎熬。

 

使用音樂:《跳越時空的情書》原聲帶

It never happened before」和「It’s too late

 

01月14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音樂:《永恆的電影歌曲》

 

有些歌標誌著時代的印痕,有些歌收藏世人的懷想,今天就讓我們以「Que Sera Sera」的歌曲做開場,這首耳熟能詳的老歌,會讓你想到什麼?是人?是事?還是電影?

Doris_Day_3.jpg 

我的答案是電影─是大導演希區考克的驚悚經典《擒凶記》

我的答案是女星─是在《擒凶記》中唱紅這首曲子的一代女星桃樂絲.黛(Doris Day192243-)。

 

她的年表清楚註記著:今年九十歲了,去年底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特別頒發了終身成就獎給她,九十歲高齡的昔日甜姐兒,一定很高興還有人記得她。

 

桃樂絲.黛唱過的電影主題曲,不論是「Secret Love」或者「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都得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獎。今天的節目中除這兩首名曲之外,還穿插了「Fly me to the Moon」和「You are my sunshine」等歌曲,再搭配Pink Martini詮釋的「Que Sera, Sera」,讓大家想見美麗往日。

 

使用音樂:Que Sera Sera」等曲。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音樂:《金球獎最佳電影音樂》

 

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今晚揭曉,69th金球獎頒獎典禮則是在台灣時間元月16日早上頒獎,金球獎只能說是奧斯卡的風向球,大年初二晚上宣布的奧斯卡入圍名單,未必就代表著這個結果,但是至少有著參考作用,今天的節目就要一次聽完五部入圍電影配樂的作品:

we001.jpga.LUDOVIC BOURCE:《大藝術家(THE ARTIST)》

b.ABEL KORZENIOWSKI:《溫莎公爵夫人(W.E.)》

c.TRENT REZNOR, ATTICUS ROSS 《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d.HOWARD SHORE :《雨果的冒險(HUGO)》

e.JOHN WILLIAMS:《戰馬(WAR HORSE)》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龍紋身的女孩》

 

《龍紋身的女孩》曾經是膾炙人口的小說,也曾經率先由丹麥和瑞典人搬上了銀幕,打造了一位叛逆女郎的傳奇,如今好萊塢drag667.jpg也搶著跟進翻拍,這種心態其實跡近於《三國演義》或《西遊記》歷來翻拍過多少版本?故事大家都已耳熟能詳,如何說好一則老故事,如何說出新意,才是本事,也才見本事。

 

說故事的本事主要有二:

  一,視覺:選角、美術與特效

  二,敘事:節奏、剪輯與音樂

 

女性自主,是這位有龍紋身的女主角最鮮明的個人特色:從行動、情欲、調查到追緝,她都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使用音樂:《龍紋身的女孩》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二部份 

新片啟示錄:分身本尊/乞丐王子

 

今年開始,我們每個月來一場從台灣電影市場所做的的電影文化觀察報告,今天登場的報告題目就是:真假身份。

 

去年初,我們在《讓子彈飛》中看到了真假周潤發;

drag777.jpg去年底,我們在《龍門飛甲》中看到了雙面陳坤;

今年初,我們則在《龍飛鳳舞》中看到了真假小生郭春美 ;另外《不可能的任務4鬼影行動》中亦有冒牌情報員,以前的電視影集強調人皮面具,易容術,如今則是直接冒名頂替,魚目混珠

 

《讓子彈飛》、《龍門飛甲》和《龍飛鳳舞》的主角都有長相相似的替身,《龍門飛甲》的遺憾在於替身好戲 ,可以利用卻沒有利用,沒有利用卻意外利用,前者是笨,後者是巧;戲劇的魅力就在於:「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

 

使用音樂:《不可能的任務4鬼影行動》原聲帶

龍門客棧》片頭國樂、《龍飛鳳舞》原聲帶

~

01月28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春節推荐DVD《劍岳》

春節期間,九天連假,誰不想出外走走?但我們要問:登山的人兒目的究竟為何?

以下的四個選項,你會選那一個

01見識自然之美

02健身練膽識與意志

03較勁比賽

04厚植國力,完成地圖堪輿

 

summit003.jpg日本著名攝影師木村大好首次當導演所拍的《劍岳》就以登山為題材,細剖了人們登山的目的,有的就是要搶第一,有的則是要實踐使命,不論所為為何,黑部立山絕美的山色搭配男兒競爭的主題,以及韋瓦第的四季音樂,都讓《劍岳》成為假期中最適合全家一起觀看的電影。

使用音樂:四季:夏;《四季:冬》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春節推荐DVD島嶼寫作

island326.jpg 

2011年最讓人興奮的創作突破就是一群紀錄片工作者試圖將文學與電影做出另類的結合,完成了《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從《尋找背海的人》—-王文興;《朝向一首詩的完成》—-楊牧;《如霧起時》—-鄭愁予;《逍遙遊》—-余光中;《化城再來人》—-周夢蝶到《兩地》—-林海音,都為文學創作者留下了美麗的歷史與身影!

 

2012年島嶼系列團隊創作者還要「往下走」,下一步想拍香港作家,如西西、董啟章,一切就像知名哲學家康所說的:「島嶼因在廣大的海洋漂流,所以分享了那廣大的海洋。」 

使用音樂:島嶼寫作原聲帶;「向海洋」和「車過枋竂」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春節推荐DVD《博士熱愛的算式》

 

今年春節有九天假期,適合出遊,亦適合看電影,不論到戲院看新片或者租DVD回家看,就讓我們推荐幾部適合全家一起觀賞的電影。

pmms0313.jpg 

首先是讓全家老少一起認識什麼叫做完全數和友愛數的數學電影:《博士熱愛的算式》,數學課也可以是人生哲學的縮影,何等美妙。

 

《博士熱愛的算式》也可以教小朋友從棒球員的背號中找到魅力與特質。例如全壘打王王貞治的背號是1號,他的死對頭江夏豐卻是28號,28就是第二個完全數,象徵著球藝和人生的完全。

 

數學人生何等美妙,創作者的巧思更讓人拍案叫絕。

 

使用音樂:《博士熱愛的算式》主題曲

加古隆創作音樂

 

百年製片廠:柏林視野

看到2012年第62屆柏林影展的海報還是拿熊來做圖示,坦白說,我已經沒有什麼感覺了,從顏色、形象到構圖,幾乎與過去都沒有太大出入,又是一個影展即將開始的訊息吧。

 

今年的柏林影展最吸引我的話題並不是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獲頒終身成就金熊獎,亦不是大導演邁克.李(Mike Leigh)出任評審長。梅莉.史翠普在影史上的地位早已確立,多一個獎,不會更添光彩,反而是她該得獎時沒得獎,其他人才會益形心虛吧;大影展的評審展歷來都愛請知名導演帶隊,名氣再響亮,主持會議的技巧再高明,最後還是得靠多數決,才能產生得獎名單。

 

今年的柏林影展最吸引我的話題是:「生日快樂,巴布斯堡影城(Happy Birthday, Studio Babelsberg)」。

aerial view Studio Babelsberg.jpg 

電影問世至今已經有117年歷史了,世上有多少家影城或者是攝影棚能夠歡慶百歲生日?歷史悠久的攝影棚其實不少,問題至於能夠繼續營業者幾希?

 

台灣過去知名的影城包括了民間的華國、聯邦,有公家色彩的中國製片廠(軍方)、台灣電影製片廠(台灣省政府)和中央電影公司(國民黨),這些大廠如今安在哉?前四家早已走入歷史灰燼了,沒有幾個人記憶或者討論了;碩果僅存的中影公司也是一度面臨解散易主,好不容易才找到財團接手,去年投資了《賽德克.巴萊》和《皮克青春》等片,總算又有了些活力(當然,不能不提到後來在台灣最低潮時崛起的阿榮片場,在風雨飄搖之際,獨力撐起了台灣電影的香火,才能有今天的榮景)。

 

台灣人愛看電影,卻不太珍惜電影歷史,影城或影棚的沒落,固然是時代變遷的必然結果,卻也反應著台灣商人急功近利的心態,不賺錢,就打烊吧,文化算什麼?電影算什麼?在追求數字業績的商場現實中,沒有人願意供養賠錢貨的。但在台灣電影其開始活絡的今日,影棚未能發揮更大支援戰力,不但荒謬,也考驗著那些口口聲聲愛電影,願意發展影視產業的五都的執政者的眼光與誠意,五都幅員遼闊,有沒有人想要善盡地利,重起影城呢?

 

德國電影曾在1920年代帶動了表現主義的風潮,1930年代更向世人示範了政客如何利用電影來行銷理念與英雄偶像,1970年代則由雪朗朵夫、溫德斯、法斯賓達與荷索等人,帶動了世所矚目的德國新電影運動,不管運動如何起伏,巴布斯堡影城從1911, Bioscop公司建立攝影棚,並在1912的二月由丹麥導演Urban Gad在此開拍了電影《The Dance of the Dead》後,一百年來,不管幾度易主?不管是公營或私營,就一直與電影工業脫離不了關係,Ufa電影公司更在此投資 Fritz Lang拍出了傳世之作《大都會(Metropolis)》,1929年,德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心之韻律(Melodie des Herzens/Melody of the Heart)》在此完成,連一手捧紅超級巨星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的《藍天使(The Blue Angel)》也是在此誕生。

 

後來連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和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都是在這家影城完成他們的代表作品,柏林影展替巴布斯堡影展舉辦百年生日派對,不但即時應景,更多的是一份薪火傳承的驕傲,就算德國電影對世界影壇的影響力,排名遠不如好萊塢、寶萊塢、法國或香港,但是至少他們有家百年片場,而且設備持續更新(例如下圖的機艙內景,應該就是《痞子英雄》被迫花大錢向老外取經的場棚設備;再下圖的柏林街景,也有德國城鄉風貌,夠讓電影人安心取鏡了),最近交出了《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Hanna)》與《莎士比亞的祕密(Anonymous)》等片,持續滾動,持續生產,就是一家百年片場的最大榮光了。

Crash-Kabine-12.jpgBerliner22.jpg 

影展當局排出了十部片子(每個世代一部代表作)做為向百年影城致敬的特別獻禮,因此我們不但可以看到大導演穆瑙的1924年作品《最後一笑(Der letzte Mann (The Last Laugh, 1924)》,其他還包括

《藍天使(Der blaue Engel (The Blue Angel))1930

《吹牛大王歷險記(Munchhausen (The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hausen, 1943)

《兇手就在你身邊(Die Morder sind unter uns (The Murderers Are Among Us, 1946))》

Das Kaninchen bin ich (The Rabbit Is Me, 1965)《戈雅(Goya)》(1971

《河屋(Das Haus am Fluss (The House on the River))1985

《搖滾東柏林(Sonnenallee (Sun Alley))1999

《戰地琴人(The Pianist)》 (2002)

《為愛朗讀(The Reader)》 (2008)洋洋灑灑,也算一時俊彥了。

 

懂得珍惜歷史的人,就能夠從歷史中整理出傲人素材,坎城影展廣邀世界導演拍短片,金馬獎去年做到了,柏林影展替百年影城所做的事,我們一時還做不到,忙著選總統的政治人物,一時大概也沒有空去思考這種文化議題,就權且讓我的文字給朋友們一點反芻思考吧。

 

2011奇片:噪反城市

相見恨晚,有時候是人間憾事,有時候卻還是來得及說聲:「慶幸!」因為就算晚了些,畢竟得能相見就是有緣,亦有幸,也就不必嫌晚了。

 

2012初始第三天,遇見了瑞典導演歐拉、辛蒙生(Ola Simonsson)與約翰.史特傑恩.尼爾森(Johannes Stjärne Nilsson)執導的《噪反城市(Sound of Noise)》,既有著相見恨晚的懊惱,又有著三生有幸的喜悅。

 

《噪反城市》的原始創意源自於瑞典導演辛蒙生與尼爾森在2001的成名短片《One Apartment and Six Drummers》,藉公寓裡的各種日常用品創作出意想不到的音樂與節奏,但是隔了十年後,故事放大,短片變成了長片,背景則從公寓變成了城市,一位反體制反威權的鼓手創造了一首四個樂章的交響樂「Music For One City and Six Drummers」,就在女友Sanna發動下,邀集了頂尖鼓手,協力完成了反社會的一次音樂表演。

son002.jpg 

《噪反城市》的創意來自於如何表現聲音?《噪反城市》讓人動容的成就則在於提供了人間樂音與噪音的反思。

 

故事發想人約翰.史特傑恩.尼爾森提供了兩個非常古典的音樂元素做開場,其中之一是男主角的小名叫做「Amadeus」,其次則是每回的音樂表演時都少不了節拍器。眾所周知,Amadeus是莫札特的小名,但是Bengt Nilsson飾演的Amadeus卻不是音樂神童,即使出身音樂世家,卻彈不了琴,只想安靜過日子,差別在於他的弟弟成為知名的指揮家,他卻成了反恐怖份子的警探,而且這回他要偵辦的對象卻是每回犯案都會留下節拍器的「音樂」恐怖份子,他們雖然會用噪音來造反,但是離不開節拍器的犯案模式,卻也暗示著他們的叛逆,依舊踩著古典的基礎前進。凡此種種,都是有趣的古典變奏曲。

 

女星Sanna Persson所飾演的Sanna是被音樂系開除的學生,因為她發表的作品不再是古典學院所相信的古典音樂美學,而是著迷於現代人對聲音與生活現象的深層反思(她會在發表會上對著煙霧偵測器點火,啟動警報器與灑水裝置,在混亂中找尋現代音樂的可能表現面向,看似帶有濃濃的實驗精神,卻也直接提供了一個聲音美學的思辨:無所不在的噪音,有無合宜的表現空間?

 

反體制的Sanna執行的音樂處方就包括了在手術房用人體與儀器演出音樂(Doctor Doctor Give Me Gas (In My Ass));到銀行用數鈔機、廢紙機和蓋章戳印的敲打聲即興演出(Money 4U Honey);在音樂廳外用挖土機和電鑽等重型工程器具破壞海頓交響樂的音樂會演出(Fuck The Music (Kill! Kill!));以及把鼓手掛在電線上敲打電纜線(Electric Love The Wires),每一次的音樂演出其實都突顯了生活裡無所不在的雜音或者噪音世界(手術房的醫療器材、銀行裡的顧客號碼牌顯示器,總是擾人清夢與工作的重機器噪音,甚至還有浮盪在空中的線纜聲與電磁波),每一次的音樂表演其實就在重新檢視紅塵濁世的亂耳噪音,其實是那麼強烈地干擾著我們對聲音的感知。

son006.jpg 

更諷刺的是Amadeus在追緝音樂恐怖份子時,耳朵被蜂鳴器給震破耳膜,出了血來,他必需戴耳塞才能去聽弟弟指揮的海頓《驚愕交響曲》音樂會,偏偏《驚愕交響曲》雖然有優雅的主題,但是重複兩次八小節後,卻也會讓定音鼓來個驚天一擊,讓他受創的耳膜更加不堪(何只噪音傷人?優雅的古典樂亦會傷人?),簡單又饒富趣味的音樂設計,頓時就讓噪音、樂音及知音之間產生了發人深省的拉扯拔河(別忘了,son011.jpg《驚愕交響曲》的首演傳奇中,就包括了定音鼓一聲巨響,曾讓許多貴族名流誤以為出了大事,驚慌逃出演奏廳),《嗓反城市》借用了這樣一則音樂典故,融合成音樂恐怖份子的干擾效應,用海頓的人間遊戲來呼應電影的噪音論述,亦堪稱是神來之筆了。

 

豐富的城市聲音,對於觀賞《噪反城市》的觀眾而言既是刺激,亦是挑戰,因為導演在主角出沒的生活環境中找齊了各種城市聲音:從刺耳的警鈴聲到汽車行駛聲,無所不包,既困擾著主角,亦混亂了觀眾。做不了正規音樂家的Amadeus,卻是唯一懂得這六位音樂恐怖份子的知音,最後他不但親臨鼓掌,甚至還創作了一首集合電力、燈光及雜音的「光音」交響樂共襄盛舉,更讓噪音美學攀抵了匪夷所思的高度。

 

我用「奇片」來形容《噪反城市》,不但是因為編導懂得從人間噪音編織出充滿生命哲思的動人故事,更因為音樂家能夠身體力行,真的從人間雜音中創造出新式的生命交響樂,有理念,亦有執行力,《噪反城市》的聲音成就值得所有音樂愛好者仔細聆聽。

01月07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最新電影音樂:《金陵十三釵》

朋友送來張藝謀最新作品《金陵十三釵》的電影原聲帶,原本淡而視之,可是一看到陳其鋼的名字,我就迫不及待想要打開來聽了。

 

fow053.jpg理由之一:張藝謀的前一部作品《山楂樹之戀》有點可笑,但是音樂極其動人,同樣是陳其鋼的手筆。

理由之二:陳其鋼寫過《大紅燈籠高高掛》芭蕾舞劇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主題曲《我和你》,用札實的古典音樂訓練,來寫流行音樂,韻味自是不同。

理由之三:《金陵十三釵》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當年譚盾的配樂寫得極其沈重,如今呢?我充滿好奇。

電影還來不及看,但是既然有了音樂,就先從音樂切入吧。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年度回顧:2011十大外語電影》

我的年度十大外語片排名是:

01.選戰風雲

02.博士熱愛的算式

03.借物少女

04.更好的世界

05.我愛故我在

06.猩球崛起

07.落日車神

08.玩命關頭5

09.魔球

  10.傷心潛水艇

 

且讓我分成三個單元來介紹:

第一部份:我最心儀的三部作品:

選戰風雲》的魅力在於突顯人性的醜陋,理念可以掛在嘴上當行銷,一旦遇上利益衝突時,你的選擇就更加突顯了人性的現實與無情

《博士熱愛的算式》的魅力在於清淡但有韻味,所有的生命哲理轉化成為數學來解析時,似乎都會有了新的體悟。

借物少女艾莉緹》的魅力在於透過比例尺的改變,看見了大呼小叫,大驚小怪的基本人性,透過「借物」概念進而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pmms037.jpg使用音樂:《選戰風雲》原聲帶

借物少女艾莉緹》原聲帶

第二部份:三部探索人間暴力的歐洲作品:

更好的世界》透過在非洲戰場行醫的父親,回家鄉面臨自己小孩受到同學霸凌,自己也遭人羞辱的諸多人生暴力情貌,讓暴力造成的世界悲劇有更多引人深思的迴旋空間。

《傷心潛水艇》透過一對兄弟在兒時照顧小弟,卻不幸往生的傷痛,進展到他們頹廢人生中,仍想為下一代盡點心,卻力有未逮的人間殘酷。

我愛故我在》一齣極盡物質與欲望之美的中年女人愛情故事,不對稱的愛情,要如何才能確定你的愛情是真?值得犧牲一切去追逐呢?

使用音樂:《更好的世界》原聲帶

我愛故我在》原聲帶

 

第三部份:幾部好萊塢作品:

首先是討論續集電影究竟該怎麼拍?

傳統是一集接一集,順著故事劇情走下去,

第二種則是回到源頭,詳加解釋人物爭鬥的源起

第三種拍法則是人物相彷,但是故事單獨成立,可以單獨觀賞

《哈利波特》屬於第一種

X戰警:第一戰》屬於第二種

《猩球崛起》屬於第二種的變形記。

《玩命關頭5》屬於第三種

另外再簡單介紹《魔球》

至於《落日車神》就且待來日了。

新年伊始:焦慮2012

日前與一位電影界朋友聊天,他興奮地說:「你看,台灣電影回來了,今年的春節檔,至少有六部台灣電影會上檔,許多好萊塢電影都還排不上檔期呢,一切似乎都回到了1980年代的光景。」

 

是嗎?台灣電影真的回來了嗎?我心裡嘀咕著。電影市場很現實,台灣電影不賣座的時候,任誰大聲疾呼都沒用,所有的戲院都朝好萊塢靠攏;2011年,台灣電影至少有三部破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甚至在香港都打敗了周星馳的《功夫》,躍登票房總冠軍……這等氣勢,坦白說,在2008年的《海角七號》前,台灣電影人難以想像的盛世光景。

 

只不過,2012的春節檔主要還是靠手上握有強片片源的好萊塢代理商,他們代理發行才能敲定聯映戲院家數。一旦票房失靈,觀眾熱潮散去,市場的鐘擺很快還會偏回向好萊塢的。我的2012焦慮主要在於台灣電影的腳步衝得太快,虛胖的體質未必承受得起市場的狼吞虎嚥。

 

我曾用「從單車到火車」形容台灣電影從1980年代的蕭條清寒到2011年的熱鬧繽紛,但是火車的比方只是意謂台灣電影有此衝刺能量,並不代表台灣電影的體質已經從手工業晉升到工廠化的制度規模,畢竟,這列台灣電影的火車,目前還只是雜牌拼裝車,還沒有全面昇級到齊一規格。

 

最大的問題在於市場胃納太一窩蜂了。《海角七號》、《艋舺》到《雞排英雄》的接連三年破億佳績,讓很多投資者和拍攝者對於台灣電影有了信心與勇氣,這是好事,但是台灣電影的體質只像是久病初癒的病人,就算容光煥發,朝氣蓬勃,面臨市場的需片孔急,卻也立即面臨了虛擲體力的現實考驗。

 

因為有人為了趕檔期將就上片;有人為了趕上台灣電影風潮,明明知道電影還有很多問題,還是急著趕節氣推出;有人看到別人破綻百出的電影一樣可以賣錢,就以為自己只要如數抄襲,就可以成功。《賽德克巴萊》的前後,有多少台灣電影熱鬧上映,即使媒體報喜不報憂,卻因票房數字難看,只能悄悄下片?……為了檔期趕拍的電影,即使是工業先進國家,都難有勝算,何況體質孱弱的台灣電影,春節檔期由台灣電影掛帥,不算壞事,問題在於有幾部作品真的能夠打動人心?或者滿足視聽之娛?

 

越是景氣繁榮的時刻,評論工作就愈形重要。有的電影要從大處著眼,從工業企圖看到電影的格局與經營,有些電影則是要從小處著手,挑剔連基本技法都不及格的疏失,以免創作者讓票房紅字遮蔽了雙眼,一片功成,就儼然以大師自詡了。

 

但是更可怕的評論現象則是太多年輕朋友,學會了不少華麗的電影詞藻,隨意用了聳動的名詞來裝點一些文實不符的作品,當初台灣電影的快速殞落,其實就在於評論揭櫫的義理,太過清高,脫離現實,無法得到共鳴,護航心切,反而讓評論失去了客觀仲裁者的高度。

 

我不是預言家,1985年的夏天看完洪金寶執導主演的《夏日福星》時,我寫下了「創作者的墮落,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的文字,被憤怒的片商罵破了頭。洪金寶的聲勢沒有因為那篇評論而垮台,繼續火紅了兩個世代,只是多數做為演員和武術指導,很少再導戲了。

1988年台灣電影開始實施分級制,先是限制級及普遍級,半年後又加了一級輔導級,那一年台灣電影市場還是華語電影的天下(因為好萊塢電影有配額限制),每年都有上百部電影映演,熱門的春節檔期更可能出現五六部華語電影打對台的盛況。可是年產百部片,怎麼可能部部皆佳作?許多濫竽充數的電影就穿插空檔上映,當時很流行鄉野傳奇電影,多數都只是拼湊一些街頭巷尾的傳說,就趕鴨子上架了,那時候有位電檢委員受不了那麼多的打混電影,脫口說出電影分級除了那三級之外,還要加一級「愚蠢級」才貼切,新聞一見報,業者跳腳,直把我當成國片殺手了。

講實話的,通常不受歡迎;太早講實話的,一定會被當成魔神烏鴉,除之唯恐不及。我在2012年的第二天寫下這篇文字,前提是因為今天看到了一部賀歲片,陣仗搞得極大,卻是連基本文法都不通,連戲也連得破綻百出,電影終場時,我呆坐在椅子上,低頭問自己:「這就是我期待的賀歲片嗎?」這時,一位朋友拍了拍我的肩膀:「走了啦,有什麼好坐的。」是啊,我有什麼好不捨的,好電影就會留下,爛電影不用你罵,自己就會消失的,走過最低谷的台灣電影,再壞也不過那樣了吧,我的不捨只在於台灣電影好不容易有了起色,怎麼還是有人端出這種陳年老菜呢?

拍自己想拍的電影吧,不要為了檔期拍片吧!2012年元月二日我在日記上如此寫下我對台灣影壇的焦慮,祝福與祈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