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焦慮2012

日前與一位電影界朋友聊天,他興奮地說:「你看,台灣電影回來了,今年的春節檔,至少有六部台灣電影會上檔,許多好萊塢電影都還排不上檔期呢,一切似乎都回到了1980年代的光景。」

 

是嗎?台灣電影真的回來了嗎?我心裡嘀咕著。電影市場很現實,台灣電影不賣座的時候,任誰大聲疾呼都沒用,所有的戲院都朝好萊塢靠攏;2011年,台灣電影至少有三部破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甚至在香港都打敗了周星馳的《功夫》,躍登票房總冠軍……這等氣勢,坦白說,在2008年的《海角七號》前,台灣電影人難以想像的盛世光景。

 

只不過,2012的春節檔主要還是靠手上握有強片片源的好萊塢代理商,他們代理發行才能敲定聯映戲院家數。一旦票房失靈,觀眾熱潮散去,市場的鐘擺很快還會偏回向好萊塢的。我的2012焦慮主要在於台灣電影的腳步衝得太快,虛胖的體質未必承受得起市場的狼吞虎嚥。

 

我曾用「從單車到火車」形容台灣電影從1980年代的蕭條清寒到2011年的熱鬧繽紛,但是火車的比方只是意謂台灣電影有此衝刺能量,並不代表台灣電影的體質已經從手工業晉升到工廠化的制度規模,畢竟,這列台灣電影的火車,目前還只是雜牌拼裝車,還沒有全面昇級到齊一規格。

 

最大的問題在於市場胃納太一窩蜂了。《海角七號》、《艋舺》到《雞排英雄》的接連三年破億佳績,讓很多投資者和拍攝者對於台灣電影有了信心與勇氣,這是好事,但是台灣電影的體質只像是久病初癒的病人,就算容光煥發,朝氣蓬勃,面臨市場的需片孔急,卻也立即面臨了虛擲體力的現實考驗。

 

因為有人為了趕檔期將就上片;有人為了趕上台灣電影風潮,明明知道電影還有很多問題,還是急著趕節氣推出;有人看到別人破綻百出的電影一樣可以賣錢,就以為自己只要如數抄襲,就可以成功。《賽德克巴萊》的前後,有多少台灣電影熱鬧上映,即使媒體報喜不報憂,卻因票房數字難看,只能悄悄下片?……為了檔期趕拍的電影,即使是工業先進國家,都難有勝算,何況體質孱弱的台灣電影,春節檔期由台灣電影掛帥,不算壞事,問題在於有幾部作品真的能夠打動人心?或者滿足視聽之娛?

 

越是景氣繁榮的時刻,評論工作就愈形重要。有的電影要從大處著眼,從工業企圖看到電影的格局與經營,有些電影則是要從小處著手,挑剔連基本技法都不及格的疏失,以免創作者讓票房紅字遮蔽了雙眼,一片功成,就儼然以大師自詡了。

 

但是更可怕的評論現象則是太多年輕朋友,學會了不少華麗的電影詞藻,隨意用了聳動的名詞來裝點一些文實不符的作品,當初台灣電影的快速殞落,其實就在於評論揭櫫的義理,太過清高,脫離現實,無法得到共鳴,護航心切,反而讓評論失去了客觀仲裁者的高度。

 

我不是預言家,1985年的夏天看完洪金寶執導主演的《夏日福星》時,我寫下了「創作者的墮落,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的文字,被憤怒的片商罵破了頭。洪金寶的聲勢沒有因為那篇評論而垮台,繼續火紅了兩個世代,只是多數做為演員和武術指導,很少再導戲了。

1988年台灣電影開始實施分級制,先是限制級及普遍級,半年後又加了一級輔導級,那一年台灣電影市場還是華語電影的天下(因為好萊塢電影有配額限制),每年都有上百部電影映演,熱門的春節檔期更可能出現五六部華語電影打對台的盛況。可是年產百部片,怎麼可能部部皆佳作?許多濫竽充數的電影就穿插空檔上映,當時很流行鄉野傳奇電影,多數都只是拼湊一些街頭巷尾的傳說,就趕鴨子上架了,那時候有位電檢委員受不了那麼多的打混電影,脫口說出電影分級除了那三級之外,還要加一級「愚蠢級」才貼切,新聞一見報,業者跳腳,直把我當成國片殺手了。

講實話的,通常不受歡迎;太早講實話的,一定會被當成魔神烏鴉,除之唯恐不及。我在2012年的第二天寫下這篇文字,前提是因為今天看到了一部賀歲片,陣仗搞得極大,卻是連基本文法都不通,連戲也連得破綻百出,電影終場時,我呆坐在椅子上,低頭問自己:「這就是我期待的賀歲片嗎?」這時,一位朋友拍了拍我的肩膀:「走了啦,有什麼好坐的。」是啊,我有什麼好不捨的,好電影就會留下,爛電影不用你罵,自己就會消失的,走過最低谷的台灣電影,再壞也不過那樣了吧,我的不捨只在於台灣電影好不容易有了起色,怎麼還是有人端出這種陳年老菜呢?

拍自己想拍的電影吧,不要為了檔期拍片吧!2012年元月二日我在日記上如此寫下我對台灣影壇的焦慮,祝福與祈願!

新年伊始:回顧2011

羅馬神話的一月之神,名叫Janus,羅馬梵締岡有一座Janus石像,清楚雕刻著他一頭向左,Janus-Vatican.jpg一頭向右,但是世人的解讀卻是他在歲暮天寒之際,一頭回顧著過去,一頭瞻望著未來,最有歲序感覺,因此習慣也稱他做時間之神。

 

1956年時,美國人Bryant Haliday Cyrus Harvey Jr.在紐約創立了Janus Films電影公司,由於Haliday另外還在曼哈頓經營了一家藝術電影院「the 55th Street Playhouse」,所以他們專事進口藝術電影,就在自家的戲院裡細水長流地向美國民眾介認大導演費里尼、安東尼奧尼、柏格曼、小津安二郎和黑澤明的精彩作品都,有了Janus Films的耕耘,看慣好萊塢電影的美國人才知道天外有天,電影藝術何其寬廣深厚。Janus Films在創立50周年時,還特別與自家的DVD發行公司the Criterion Collection整理發行了janus_B.jpg過去50年來Janus Films曾經發行過的 50部經典之作,號稱「Essential Art House: 50 Years of Janus Films」,算是對影史交出了一張漂亮成績單。

 

我從1984年開始寫作電影文字,歲月年資、熱情與見識都難與前輩並比,但是每到年尾歲初之際,總也會打開記事本,整理回味一些往昔曾經動心的作品,最想做的事是寫下一些曾經讓自己動心的電影片段,而非只是列出一張10大或25大的電影片單而已,只可惜心有餘,力未逮,工作總把自己的時間切割得太瑣碎,太細,以致於只有斷簡殘篇的一些心得,不能成就一篇文章,在此只能暫且列舉一兩段自己的筆記內容,完整內容還是暫且留放在筆記本中,得日再做整理了。

 

例如,我一直沒有好好來寫《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評論文字,但是我的筆記本可就註明了兩個我曾經動心的橋段:

 

最清純的勇氣:柯震東飾演的柯景騰考試考輸了,願賭服輸,就去理了小平頭(應該要是光頭才對),理髮前,頂著風雨前行,說出愛慕心情的那段私心衷曲,導演安排在電影最後才讓其浮現,清楚說明了少男愛在心裡口難開的情懷(曾經動心談情的男孩,誰不曾有如此激動心情?),如果再搭配後來沈佳宜的馬尾造型,九把刀用髮型訴說青春心事的手法,簡單直接,準確擊中了少男少女的心。

 

最激情的勇氣:沈佳宜嫁人了,柯景騰不是新郎,心中豈能無感?面對新郎拒吻擋吻的護花宣示:「要吻新娘前,要先吻我…」柯景騰立刻飛撲而上,曾經錯失的遺憾,今後要如何彌補?不如此犧牲,如何得遂心願?唯有如此拚命,才是最淒美的,向舊愛告別的身影!

 

2011年來不及寫的評論文章太多了,殘缺的心願,盡力在2012年實踐補圓好了,至少我還是努力在2011年看過將近四百部作品(只是有太多看過就算了的作品),以下就是我個人心中的年度佳作片單,初分為華語片與外語片兩大類型,排序只代表著我個人的偏好,也就不特別說理由了:

 

2011精彩華語片

01.10+10

02.賽德克巴萊

03.尋找背海的人

04.讓子彈飛

05.牽阮的手

06.河豚

07.到阜陽六百里

08.武俠

09.消失打看

10.小偷,下落村的來電

12.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13.沈沒之島

14.非誠勿擾2

15.星空

16.阿爸

17.命運化妝師

18.龍門飛甲

19.翻滾吧阿信

20.刀見笑

21.寶島曼波

22.歸途

23.皮克青春

24.轉山

25.遙遠星球的孩子

 

 

2011精彩外片

01.選戰風雲

02.博士熱愛的算式

03.借物少女

04.更好的世界

05.我愛故我在

06.猩球崛起

07.落日車神

08.玩命關頭5

09.魔球

10.傷心潛水艇

11.永生樹

12.裝扮遊戲

13.生命之詩

14.王者之聲

15.夢露謎情

16.險愛勿近

17.美髮師的夢想

18.妳離開的時候

19.異想奇謀

20.藍色情人節

21.真實的勇氣

22.冰封之心

23.我不要死

24.生死接觸

25.再見紅花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