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阮的手:愛的平行線

莊益增、顏蘭權兩位導演合作的最新電影《牽阮的手》是一部教人泫然落淚的紀錄片,焦點不在田朝明與田孟淑的小情小愛,而是他們共同見証的台灣大愛。

 

一如片名,《牽阮的手》先是聚焦於一段台灣人的愛情故事,田朝明與田孟淑情繫六十年的愛情故事,其實在人生的角落中不時有各式版本映演著類似的故事,但是導演卻更想牽起年輕影迷的手,告訴大家,台灣的民主是人民用血淚打拚換來的,愛情只是楔子,民主才是骨肉。

 

人生的小愛與大愛,通常是兩條毫不相干的人生道路,小愛攸關個人幸福,也是拚盡全力就能有所成就的小小世界;大愛攸關家國幸福,卻未必是個人使力就能有成的龐大議題。田朝明與田孟淑曾經拚盡全力爭取小愛的獨立自主,亦從未放 棄在大愛上爭取尊嚴與自由,小愛的勇氣激勵了大愛的意志,大愛的浩瀚滋潤了小愛的私語,《牽阮的手》才得以得著不同高度的視野。

 

田朝明與田孟淑的愛情故事有三大傳奇,首先是年齡(男方35歲,女方16歲);其次是同姓;最後則是斷絕父女關係的悍然私奔。愛情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只有當事人能夠知曉與定義,但是田朝明與田孟淑的愛情抉擇,置放在1940-1950年代的台灣社會背景之中,或許只能歸類為:為了愛情不惜衝撞父權與傳統體制的無畏熱情(先是父親警告要斬斷男的腳後跟,後來則是兩人流放天涯般地為稻粱謀),即使他們真正契合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麗境界(田朝明中風後,田孟淑的悉心照料,其實也是醫院病間常見的人生真情),畢竟還是只能置放在兩人世界的框架中檢視,並不足以構成一部紀錄片的動人條件。

hands002.jpg 

並非我獨苛於田氏夫婦的愛情(愛情豈有高下之分?誰又有權評論他人的愛情?),他們走過的人間歲月,並非不熱切,亦非不動人,而是他們前半生的熱情或許只是成就了他們的愛情與婚姻,唯有後半生為了台灣民主與人權所奉獻出的熱情,才讓小愛得著了放大檢視的空間,唯有台灣人在追求民主的各項街頭運動中幾乎都看得見田氏夫婦的身影(尤其是田孟淑,這位人稱田媽媽的鮮明風格),唯有在大愛的召喚下,她們的人格特質也得以映照互現,進而可以檢視其連動關係。

 

台灣的民主是華人世界的前驅與驕傲,但是民主並非一蹴可就,要在充滿肅殺之氣的白色恐怖時期挺身而出,爭取民主與人權,其實是得冒著坐牢或槍決的風險,唯其艱難,參與過抗爭的人(不論是體制內或者體制外)才值得書寫與紀念,歷經黨外、解嚴、民進黨組黨,萬年民代、刑法一百條、農民運動到總統大選,無役不與的田氏夫婦恰巧就成了台灣民主運動重要的目擊者,這亦正是《牽阮的手》最初會選中田孟淑做為拍攝人物的主要動機。

hand009.jpg 

就像《無米樂》選中了活力旺沛的老農崑濱伯做主角,拍出了最富土地感情的人性作品一樣,導演莊益增和顏蘭權選擇了只為理念參與台灣民主抗爭,卻無權力上身的田媽媽為主角(如果是某位主席或者官員,就會產生誤解與誤導效應了),所有人生的平凡與不凡,都可以在她與田朝明(不論是他的日式教育,或者與李萬居或者雷震等國民黨頭疼人物的互動)身上得到有趣的對話,並且回顧過去生命的歷程,從敢於挑戰家父長威權的小愛總結出找她們敢於挑戰威權政府的人生骨氣,有了互相驗証的對焦位置。

 

就像一般歷史重建的紀錄片一般,《牽阮的手》的前半段面臨著影像奇缺的困擾,小愛如此重要,不可能迴避,如果只是拿著老照片話說從頭,既不耐久,卻會製造疲累與不耐,除了「重演」,就只剩「動畫」,但是重演工程太龐大,動畫在製作考量上,屬於經濟實惠的便利方案,卻也可能疏離了紀錄片仰賴的紀實張力,莊益增和顏蘭權因此做了動畫與紀錄片兩者兼並的掩護策略,田氏夫婦的前半生,由田孟淑的故宅重遊與情書重現帶來了往事追憶,透過動畫來呈現青春的浪漫,讓小愛的唯美包裝來掩護重建工程的艱難,但是在與黨外人士相互聲援與林宅血案的這些情節上,色彩從繽紛轉向灰暗的動畫設計卻也透露出濃烈的肅殺氣氛,特別是慘絕人寰的林宅血案如非訴諸動畫,又如何讓人面對既錐心又刺目的血案時,得能直視政治的殘酷無情?(當然,林義雄含淚在故宅中說出愛與饒恕的字句時,則又回歸了歷史影像真正動人的能量釋放。

hands004.jpg 

台灣自從黨外運動開始,非主流媒體即已開始大量累積影像資料,問題在於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需要引導議題,需要更宏觀的規畫,才能得著再生的活力,正因為《牽阮的手》選擇直接面對重要事件的創作態度,所以從農民街頭抗爭的水柱沖射到鄭南榕爭取言論自由的引火自焚,至死都還還彎舉雙手,以示抗議的現場肢體,都有如重錘擊向觀眾的心靈:熟悉往事的中年人,再次審視往事,對照今日,能不泫然?從未聽聞此事的年輕人,面對前所未見的慘烈史事,能不駭然?也正因為《牽阮的手》在愛情故事的導引下,溫柔地牽著大家的手再次走過那段台灣歲月,這部紀錄片書寫了台灣記憶,這部紀錄片完成了台灣記憶的傳薪工程,《牽阮的手》因此成了父母親可以牽著孩子的手,共同去回顧台灣歲月的力作。

阿爸:且來新唱舊歌詩

洪家三兄弟攜手合作完成的電影《阿爸》其實接近了爵士大師的紀錄片賀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的經典紀錄片《爵士浮生(Herbie Hancock: Possibilities)》,台灣人才有心亦有力,可惜少了臨門一腳。

 

《爵士浮生》的創作始意在於賀比.漢考克在2005年時,決定探索及挑戰一條音樂新路,開始與當代著名歌手展開一場文化與風格的碰撞之旅,他邀請了十三位當代知名歌手,一起來接受一場混血效應,這十三位歌手包括了英國詩人歌手史汀 Sting)、拉丁搖滾大師山塔那(Santana)、西非歌手安潔莉克.琪蒂歐 Angélique Kidjo)、保羅.賽門(Paul Simon ) 、前舞韻合唱團主唱安妮.蘭妮克絲(Annie Lennox)、克莉絲汀(Christina Aguilera)和愛爾蘭創作男歌手戴米恩( Damien Rice) 等人,他們各有音樂特質與喜好,一旦遇上了強調即興演出的爵士音樂,能夠有多少的互動可能?

 

《爵士浮生》的成品分為唱片和紀錄片兩部份,唱片更名為「漢考克/ 音樂無極限」發行,音樂依舊動人,收錄了這群高手過招後的才情火花結晶,可惜的是看不見藝人合作間的眉目與肢體神采,反而是《爵士浮生》的影像紀錄才得著了藝人之間的互動能量,讓人難忘。

 

red21.jpg《阿爸》的主體來自洪一峰過世後,洪家三兄弟動員歌壇人脈,廣邀台灣老中青三代歌手協力演出的「戀花寶島青春夢─群星向洪一峰致敬演唱會」,光從演出陣容來看,堪稱是2010年台灣歌壇罕見的巨星總動員,從紀露霞、鄭日清到余天,老一代的歌手能再登台獻唱,不只是見証與傳唱他們與洪一峰共同走過的人生歲月,能讓近萬歌迷得聞他們的歌聲,實踐他們當年不曾有過的小巨蛋演出經歷,自是更加難能可貴。但是更值得一提的卻是洪榮宏與洪敬堯與其他當紅藝人的互動。

 

紀念洪一峰的方式很多,讓洪一峰的生平代表作品,讓更多年輕人得能聽聞分享,就是洪家三兄弟的重要工程。洪敬堯譜曲的「戀花」,固然有他自己發想的旋律,也從洪一峰的舊作「舊情綿綿」與「可憐戀花再會吧」中找到靈感骨血,填實而成,一首新歌卻猶有父親老歌的脈動,既有DNA的傳承,亦有著新世代的傲然突變,這種新舊交融的骨血精神,不就是動人的薪火相傳?

 

其次,則是讓洪一峰的技法得著更多的討論。洪榮宏在錄音室裡向五月天合唱團的成員示範當年父親教唱的發聲法,從音樂性到技術性絲毫都不古板,不只新人耳目,更有著發聾振瞶的啟蒙功效。洪榮宏一氣呵成,毫無瑕疵的即席示範,不但充份說明了他在這種洪家發聲法打下的紮實基礎,也讓他的音樂才情畢現無遺,虎父無犬子的傳統說法在他身上充分適用。

 

再者則是替洪一峰的舊作尋訪新精神與新軀殼。從「淡水暮色」、「孤兒淚」、「蝶戀花」、「淡水河邊」、「舊情綿綿」到「思慕的人」,這些洪一峰早期寫作的傷情情歌,都帶有濃烈哀愁的日本演歌歌謠風情;至於「山頂的黑狗兄」和「可憐戀花再會吧」雖然更是直接翻唱自日本歌謠,亦明旋律明快可親,早已內化成為台灣歌謠的脈絡一支,間接提供了他再創作「寶島曼波」和「快樂的牧場」的創意養份,所以一旦能找到.林志炫、張信哲、張惠妹、五月天和周杰倫用新唱腔與新編曲來重唱這些舊時名曲,舊曲已然不舊,已然換穿新衣,在新嗓音新音樂的加持下得著新時代的新氣息,悄悄遞出了傳世的火苗。

abba512.jpg 

同樣地,在這場洪一峰音樂的召喚下,庾澄慶唱出了新版的「最長的擁抱」,周杰倫更交出了「阿爸」這首曲子,這些新血新創作根本就是《爵士浮生》的台灣版了,如果能讓洪家三兄弟再好好反芻這場音樂會所累積的資源與能量,或許日後他還能交出一張比《爵士浮生》更精彩的音樂合輯或者歌手互動紀錄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