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觀與訊息:災難結構

啊,你,偉大的星球啊!假若你沒有被你蹂躪的人們,你的榮耀何在呢?

                        尼采/查拉杜斯特拉如是說序篇

 

對不起,我是故意騙大家的。

 

上面這句話不尼采說的,而是我竄改的。

 

尼采在「查拉杜斯特拉如是說序篇」描寫查拉杜斯特拉在山上葆真養晦十年後,決心下山濟世,於是他對著太陽說:「啊,你,偉大的星球啊!假若你沒有被你照耀的人們,你的幸福何在呢?」尼采的意思是太陽多餘的光明,若非得著了人的祝福與感念,也不過只是兀自發光的星體而已;我更動的文句,其實只想強調如非世間有人,所有的地殼變動,山崩海嘯,也只是兀自發生的自然現象,不會有淚水與哀號,亦不會有恐懼與煎熬了。

 

沒有凡人的膜拜或驚歎,大峽谷的冰河鐫刻,只能靜對星辰;因為有人,大峽谷才換來無數詩人的禮敬崇拜與文字歌詠。只因有人,不論是日出日落或天崩地裂,因此都有了完全不同的意義。

 

2001_a_space_odyssey_1.jpg大導演庫布立克(Stanley Kubrick)深諳此理,他在1968年完成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2001:Space Odyssey)》,就採用作曲家李察.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創作的「查拉杜斯特拉如是說序曲Thus Spoke Zarathustra)」音樂來破題,先是低微的長音,伴隨太陽星體的緩緩滾動,等到光芒開始射出,定音鼓聲越來越雄壯,直到太陽系九大行星排成一線時,高潮樂音也完成了世人對太陽的禮讚。

 

庫布立克更懂得所有的預言電影都在販售災難,不論源頭來自宗教預言或者科學數據,其實都少不了「奇觀」與「訊息」,前者讓人驚歎,後者讓人咀嚼。2001:太空漫遊》在人類還沒有登陸月球之前,就試圖勾勒出未來太空旅遊的面貌,踩著「藍色多瑙河」旋律在無重力狀態下行進的太空船,開啟了後來星際科幻電影的「奇觀」面貌(只可惜,即使天才亦有局限,庫布立克「想見」的太空旅遊還是只能參考飛機旅行的情貌,不論是太空餐或空中小姐,都是舊風景,欠缺新意);反而是劇情後半段的「電腦終必獨立,終必叛變」的科幻「訊息」,才成就了該片得以永垂不杇的科幻經典地位。

2001-4.gif 

世人迷戀電影,主要就是想從大銀幕上得著平常難以遇見的經驗,災難電影擅長利用電影特有的放大功能(大銀幕放大了災難,也放大了恐懼),創造驚人視效,也創造了驚人票房,更為庸碌人生創造了無數的災難話題。更重要的是地球災難層出不窮,而且屢屢突破人類畫設的災難等級,過去十年來,台灣人還沒擺脫規模7.3921大地震陰影,相繼又有規模8.0的中國汶川地震,以及規模9.0的日本東北大地震,地震何以頻仍的疑問與恐懼,同樣餵養著觀眾對於災難電影的期待養份。

 

1956年,大導演西席.地密爾(Cecil B. DeMille)把聖經故事「出埃及記」拍成了電影《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世人難忘的是「日間以雲柱、夜間以火柱引領」的神蹟,以及,神用大風將紅海的阿卡巴灣海水分開,讓以色列人得能穿越河床,然後海水聚攏,給予埃及追兵致命一擊的「特效」奇觀。雖然,以今日標準來看,特效合成痕跡太過簡陋粗糙,但在半世紀前,《十誡》卻堪稱是特效的先軀,少了這場戲,《十誡》少了史詩與神話的魅力,即使特效只是簡單陽春,卻已足夠讓人目瞪口呆了。

ten002.jpeg 

不過,《十誡》最濃烈的預言色彩,卻在於摩西向神祈禱後的「十災」應驗,從「血災」、「蛙災」、「蠅災」、「雹災」、「蝗災」到滅命使者靠著塗在門上有無羊血,挨家挨戶擊殺埃及人長子的逐一顯靈,就是要讓「不認識耶和華,也不容以色列人離去」的法老讓步妥協的關鍵歷程,每一災,都意謂著視覺奇觀,亦都勾引著觀眾的驚歎,神力摃上皇權的預言兌現,不但讓兩強攤牌的戲劇濃度更稠密,也虛驗了觀眾終必趴伏於奇觀下的消費心理。

 

已故的美國文化評論家蘇珊.桑塔(Susan Sontag),曾在1965年發表了一篇名為《災難的想像(The Imagination of Disaster)》的論文,直指災難電影都有脈絡可循,都有是先有異象發生,卻只有主角能見人所未見,大聲示警,卻未獲重視;直到發生強大的毀滅災難,主角頓成救世主,得到當權者肯定與授權要去找出旋乾轉坤的妙計與解藥,但在此時,主角的家人親友在遇上劫難,讓他公私兩難…

 

用這個公式檢視1998年的《彗星撞地球(Deep Impact)》,吻合度七成;檢視2004年的《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吻合度更達百分百;至於2009年的電影《20122012)》也同樣完全遵照著桑塔公式來訴說人間災難,更妙的是《明天過後》和《2012》的導演同樣都是羅蘭.艾默瑞奇(Roland Emmerich),劇情同樣都是氣候變遷下,災鴻遍野的世界做為人間煉獄。

 

《明天過後》成本花了一億二千萬美金,全球電影票房卻達五億四千萬美金(影碟及其他通路不含在內);《2012》花了兩億美金拍攝,全球電影票房更達七億七千萬美金…驚人的票房數字,充分說明了好萊塢迷戀災難電影,無非就是因為有利可圖,所以一方面結合最新科技,經營大場面的影音特效(《明天過後》讓你一次看見三個龍捲風蹂躪洛杉磯;《2012》則讓公路和城市在你眼前坍塌崩毀。科學理論只是包裝用的幌子,馬雅預言更是無從驗証的唬人噱頭,東拼西湊的拼貼主義竟然成了後現代主義下最好用的電影行銷工具了。

 

但是災難特效只能提供一時刺激,《明天過後》和《2012》在激情過後,都欠乏耐人咀嚼回味的餘韻,更欠缺《2001:太空漫遊》的「電腦恐懼論」那種先知論述,看過即忘,也不會有任何的文化影響,不過,新一類的福音電影也就在這種貧血的環境下因應而生,2010年,好萊塢推出了《末路浩劫(The Road)》與《奪天書(The Book of Eli)》兩部電影,劇情同樣設定在核子災變後,文明已毀,世界已成廢墟,人類幾成野獸的時空下,卻猶有癡人掙扎求生的故事,主題相近,卻得著的評論卻有天壤之別。

 

《奪天書》試圖透過聖經的薪火相傳,應允文明的再生,因而慘遭批判為一廂情願的癡人福音;《末路浩劫》則是體力日虛的父親陪伴著幼兒要穿越煙塵與灰燼,在糧食匱乏的冰雪廢墟中,尋找溫暖與活命的可能,這對父子即使飢腸轆轆,面如槁灰,也緊守人性尊嚴,不願吃人的最後堅持,即使希望黯淡,生死一線,依然能有一絲人性溫暖穿透觀眾心房,散發出動人力量。

apes002.jpg 

同樣是核災電影,最經典的作品應屬法蘭克.雪夫納(Franklin J. Schaffner

1968年拍攝的《浩劫餘生(Planet of the Apes)》,男主角與猿人對抗的情節一直讓人摸不著頭緒,直到最後一幕,男主角在海邊望見了半掩在沙堆裡的自由女神像,才明白了讓他受盡猿人折磨的星球竟然是地球,核災已使猿人取代人類,講著英語統治世界,那是教人錐心刺骨的殘酷真相。

 

《末路浩劫》的劇情同樣在海邊畫下句點,才埋葬了父親遺體的小男孩卻發現自己並不孤單,新文明或許另有轉機,堅持或許並不寂寞,嘠然而止的生命訊息反而滋生無盡的希望能量,有了人味,電影才有份量,《浩劫餘生》和《末路浩劫》都是這樣的電影。

05月21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翻滾啊,阿信》

翻滾啊,男孩2005年的紀錄片,

《翻滾啊,阿信》是2011年的劇情片,

導演都叫林育賢,主角都叫林育信

因為主角是導演的哥哥,因為主角是體操選手,曾在亞運奪銀。

記得紀錄片的影迷,應該不會忘記「牛奶糖」jump003.jpg的縮略圖

看過劇情片的影迷,應該不會忘記飾演林育信的彭于晏

 

因為體操的動作都由他擔任,夠拚命的,

或許你更不會忘記柯宇綸的頹廢與叛逆表演,比《一頁台北》更上好層樓了。

今天搶先介紹,2011年台北電影節值得看的台灣電影。

 

使用音樂:《翻滾啊,男孩》原聲帶

 

第一小時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情欲內視鏡》

 

請容我周夢蝶的詩來形容世間男女的愛情:每一隻蝴蝶,都是一朵花底靈魂,回來尋訪它自己。

 

羅貝托‧加伽利(Roberto Garzelli)執導的情慾內視鏡》描寫一段不只愛皮相與肉體,更愛內部肌理、骨骼和臟器的特殊愛情。

 

男女主角都是醫學相關人士,女主角艾蓮娜(由安娜貝兒‧黑特曼/Annabelle Hettmann飾演)專攻醫學繪圖,因為背痛求醫,卻意外發現提布‧瓦松(Thibault Vinçon)飾演的年輕教授貝諾瓦偷偷多拍了一張她的胸部X光片,這才明白貝諾瓦對人體內腔有一種特別的狂熱與迷戀。

 

sof605.jpg老生常談的議題是:愛一個人,不只愛他的外表,更要愛他的心,本片要討論的議題則是如何進入到人的內在,創造一個更神奇的人體世界

 

 使用音樂:波伽利的《愛慕

 

第二小時

電影音樂:《蒙特婁的莫札特L’enfant prodige

加拿大導演Luc Dionne執導的《蒙特婁的莫札特(L’enfant prodige)》的法文原名指的就是「神童/(L’enfant prodige)」,主角就是只在人世短短活了卅九年的加拿大作曲家/鋼琴家安德烈.馬修(Andre Mathieu),神童的崛起與沒落就成為《蒙特婁的莫札特》的主要結構與魅力。

ep002.jpg 

莫札特在人世只活了卅五年,卻留下無數精華作品,安德烈.馬修只活了卅九年,作品數量雖然不能等量奇觀,但是同樣有著迷人的神童傳奇:

01.四個月就會說單字

02.七個月就會走路

03.四歲就會作曲

04.六歲時就舉行了自己的第一場音樂作品發表會

05.七歲時CBC電台還實況轉播他擔任獨奏的第一號協奏曲發表會。

06.十一歲就以職業演出擔負家計。

他曾經獲得大鋼琴家拉赫曼尼諾夫的聆賞與肯定,曾經聽著拉赫曼尼諾夫的唱片就整個人全都聽呆了。

電影有無往不利的神童時光,電影確實散發出迷人的傳奇神采。

是的,小時了了,大卻不佳時,最是摧折人心。

 

使用音樂:《蒙特婁的莫札特》原聲帶

情慾內視鏡:骨子騷動

每個人對欲望的感受程度不一,面對欲望誘惑的反應指數亦不相類,如果要問那一部電影裡的性愛畫面最讓人難忘,相信一百位讀者至少應該會開列出洋洋灑灑的百部片單,有人喜歡《巴黎最後探戈》,有人迷戀《艾曼妞》,有人推崇《色,戒》,有人認為《戀愛中的女人》兩位男性的全裸角力即已足夠……

 

上述的影片實例,都訴諸演員的肉身,直接讓觀眾看見,在肉香四溢的撩動下,散播欲望的變奏曲,我的偏見,可能與眾不同,我寧願選擇看不見的戲份,因為只有看不見的時候,才有無盡的想像力。

 

nwo500.JPG我選擇的作品是導演羅傑.唐納森(Roger Donaldson)執導的《軍官與間諜(No Way Out)》,其實,這部國防部長失手害死情婦,引爆連串政治陰謀與迫害的電影,其實有多場男女豔情戲,因為女主角西恩.楊(Sean Young)飾演政壇交際花,雖有貴為國防部長的男友(由吉尼.哈克曼(Gene Hackman)飾演),但是忙於公務應酬的部長,未必有空陪她,於是在狂飲之後,認識了俊挺的海軍軍官凱文.柯斯納(Kevin Costner),兩人在豪華禮賓車上熱吻狂擁的豔情戲,確實有讓人看了臉紅心跳的熱力。

 

不過,看得見的無非就是唇齒交疊,肉身交錯的糾纏而已,《軍官與間諜》真正讓我產生內心騷動的戲份卻是西恩.楊與吃醋的部長爭吵,推打間失手墜樓身亡後的驗屍報告,法醫從她的子宮中驗出了男性的精子殘留,因此積極要從那一點精液中找出她生前交往的親密伙伴,只要找出此人,就可成為代罪羔羊,就可以讓部長脫身。

 

墜樓猝死的西恩.楊確實留下了很多歎息,但是她體內的精液,卻意謂著她曾在生前曾經歡喜接納過一位情郎,發生過極親密的體液交換行為,電影不需要告訴我們她與凱文.柯斯納在前一晚有過多少翻雲覆雨的日子,卻從驗屍報告的結果中提供了她生前最後的雲雨時光,體內殘留的精液是不是更清楚交代了她們之間的性行為,並不是一場金錢愛情交易(沒用保險套),同樣地,也交代了情深意切,無所忌諱的真實熱情。

 

前一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導演其實什麼都沒有拍,觀眾亦什麼都不曾看見,卻足以在聽聞這場驗屍報告的時候,感受到體內有一股熱流騷動,關鍵因素之一是情人身份尚未曝光的凱文.柯斯納很急,對方已經布下了天羅地網,等到從精蟲驗出他的真實身份時,就百口莫辯,sof002.jpg只能乖乖頂罪了。知道他無辜的觀眾因此替他心急;關鍵因素之二則是,雖然春夢了無痕,但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有精蟲鐵証,其他的濃情風景,就任由觀眾在腦海心田自行想像與繪圖了。

 

《軍官與間諜》是1987年的電影,我在2011年的暮春時節會想起這部古老的電影,原因是我剛看了法國電影《情慾內視鏡(Le Sentiment de la chairThe Sentiment of the Flesh)》,這部電影同樣也是用眼睛「看」是不夠的,用心「想」,才是精髓。

 

羅貝托‧加伽利(Roberto Garzelli)執導的情慾內視鏡》描寫女郎艾蓮娜(由安娜貝兒‧黑特曼/Annabelle Hettmann飾演),因為背痛求醫,卻意外發現提布‧瓦松(Thibault Vinçon)飾演的年輕教授貝諾瓦偷偷多拍了一張她的胸部X光片,艾蓮娜擔心醫生隱瞞病情,於是直接請教貝諾瓦,甚至去旁聽他的課,貝諾瓦才委婉透露自己對人體內腔的狂熱迷戀,於是他不但瘋狂佔有艾蓮娜的肉身(那是一般俗世男女的肉慾愛戀),甚至經常透過X光片顯影或者超音波的律動,「神遊」艾蓮娜體內(那是「庖丁解牛」式的「自在悠遊」了)滿足更深層的情欲飽足。基本上,他就是從「目視」階段晉升到「神遇」,從「官知止」提升到「神欲行」,《情慾內視鏡》儼然已經進入到專業大師才能企及的精神出竅狀態了。

 

貝諾瓦要的愛情與性欲不是一般的皮相肉感,亦非只有小小的陰道可以滿足,而是要鑽進體內,通體繞行,從外到內,徹底摸個透徹,追求類似骨子騷動的狂喜,所以才有最後透過磁振造影機器(機體的設計又很像極了象徵生命源泉的女性陰道與子宮),利用RF射頻波激發出高磁場信號影像的華麗交響樂。

sof005.jpg 

世間情人最怕不懂對方的心,可以牽手,擁吻,甚至水乳交融,卻未必真的懂對方的心或靈魂,《情慾內視鏡》的貝諾瓦有著俗人難以理解的偏執情欲,但是他樂此不疲,要以不同的視覺與想像,完成自己進入愛人體內,在她的臟器與骨架間遊走的狂想樂趣。

 

只可惜,導演開發出極其新奇又古怪的臟器崇拜概念,卻無法真的點醒或散播出那款既有新奇視覺,又能神遊其間所能帶出的悸動或者騷動感覺,以致於最後的手術檯上的舔血交歡,就只有古怪,而欠缺動人的共鳴了。

陽光練習曲:寂寞人生

編劇有時很像走鋼索的畫家,神來一筆,或許有畫龍點睛之效,可以龍舞九天;萬一畫蛇添足,反而壞了精心鋪排的格局。我相信《陽光練習曲(Sunshine Cleaning)》的編劇Megan Holley面對著要不要讓兩位女主角在少女時期,曾經撞見母親自殺的命案場面,猶疑再三。

 

《陽光練習曲》的兩位主角蘿絲(艾美.亞當斯(Amy Adams)飾演 )和蘿拉(由愛蜜莉.布朗(Emily Blunt)飾演)機湊巧成為命案現場的清潔人員,要去面對人生最艱難的末日時光,面對血花四濺的牆壁、床單和地毯,要忍住惡臭,逐一清理還原,死者的幽靈還在隔壁,生前的最後掙扎或者幽怨,依舊迴盪在空間之中,只有神經大條的人可以勉強勝任,一旦神經敏感纖細,恐怕早就承受不住這些細微的連結。

 

既然,蘿絲和蘿拉的工作都已如此沈重,編劇Megan Holley另外又替這對姐妹增加了一段童年陰影,有必要嗎?

 

加了,確實可以讓她們在處理這種善後工程時,多了一些清贖往事的心理復健工程,替別人善後,亦即是替自己療傷;不加,其實光是蘿絲和蘿拉各自面對未亡人的兩場戲,其實已經足夠交代她們的體貼、溫柔與不忍。sunc14.jpg

 

Megan Holley先用出糗,描寫這對外行姐妹初次入行的生疏與魯莽,沒有手套,亦沒有口罩,笨手笨腳的所有跌跌撞撞,自是逗趣的設計。但是她們的工作卻也是入侵了死者的私領域,認識了一個接一個曾經寂寞、困頓、受挫的靈魂,因為清理工程不免就會隨手翻動死者的筆記、日記或相簿,所有的悲歡喜愁情緒就這樣清楚映入眼前,於是蘿拉動了心,處理完一位自殺老太太的後事之後,忍不住循線找到了老太太生前縈念的女兒琳恩(由Mary Lynn Rajskub飾演)。

 

或許只是想要告訴她母親已經過世的消息,或許是想要化解橫亘在這對母女之間的冰山層隔,或許有三分好意,或許有五分好奇,還有兩分難以言喻的直覺,於是這位辦事不牢的女郎真的就來到了琳恩家樓下,還來不按鈴,琳恩卻已開門走了出來,來不及應變的蘿拉只好轉身追隨她到了辦公室,兩人擠在同一個電梯裡時,神經兮兮的琳恩突然就開口問蘿拉:「你為什麼要跟蹤我?」人生突然來到攤牌時刻,總是劇力萬鈞,特別是那個狹窄空間裡的兩人獨對,既直接又尖銳的問題,確實讓人無從閃躲,這場戲堪稱是《陽光練習曲》中情緒最緊繃,也最讓人心揪在一起的情節設計。sunshine-cleaning082.jpg

 

琳恩是敏銳的,但她誤以為蘿拉是想要追求她的蕾絲邊,渾然不知蘿拉只是想要通知她母親的死訊,將錯就錯的蘿拉,或許暫時遇上了人生另一個新風景,終究還是要讓琳恩知道她的始意,只是清官難斷家務事,每個家庭都有些不可告人的秘密,琳恩的決絕成為陽光普照下,也難免有的陰暗遮蔽角落。對照她們萍水相逢時意外擦撞出的情誼火 花,一切或許只是個美麗的錯誤,卻也夠讓人輕聲一歎的。

 

如果蘿拉的工作是去探索一個陌生的心靈,Megan Holley派給蘿絲的工程則是將心比心的體貼慰安。

 

蘿絲趕到了一件自殺凶案的現場,發現一位老太太正坐在門外廊沿下的涼椅上,嘴裡碎碎叨叨地唸著老伴的往事,於是她不急著進屋去清理現場(另外亦有人要搶生意,先到見贏),反而坐了下來,握著老太太的手,甜言好語地多方慰解,死者已矣,卻是生者備受折磨。Megan Holley就透過這麼一個小細節既讓人看到了蘿拉的善良與可愛,也就此帶出了蘿拉在少女時期也曾經歷過的喪母之痛,在那個嬉戲的午後,蘿拉打開母親的房門,才知道母親選擇了最狠心,也最慘烈的人生告別式,她的幼小心靈始終忘不掉當時的驚愕與創痛,她的陪伴老太太,似乎是在重溫自己在母喪時最渴望的一雙溫暖手臂的呵護。Sunshine-Cleaning212.jpg

 

Megan Holley的心與手,確實精巧,蘿拉與蘿絲姐妹在工作之餘所撿拾,或者扮演的其他生命角色,都有著人性的溫度,真摰動人,就算蘿拉沒有那段童年噩夢,亦完全不會消減那讓人同情落淚的力量,但是Megan Holley卻還是加了這場戲進去,對我而言,那就是畫蛇添足了,難道一定要受盡前塵往事的幽暗折磨,才有今生此刻的救贖熱情嗎?如果,蘿拉與蘿絲完全沒有算計的自然流露同情之心,不是就更真摰動人了嗎?

 

生命多了彎轉,風景或許真有不同,但是唯有質樸的心,才見真性情,一如蘿絲只想告訴琳恩:「妳的母親去世了。」蘿拉的陪伴老婆婆原本亦應是人皆有惻隱之心的同理心,就已足夠了,多添一筆前塵往事的對照,哎,就可惜了!

陽光練習曲:無用人生

電影常愛製造英雄,《陽光練習曲(Sunshine Cleaning)》中的所有主角卻都是生活與生命中的失敗者。

 

亞倫.阿金(Alan Arkin)飾演的老爸,成天活在自己的白日夢裡,自以為是地買了一池冷凍蝦,心想就此一本萬利,結果卻是沒有一家餐廳敢買他的蝦。sunshine_cleanings05.jpg

 

愛蜜莉.布朗(Emily Blunt)飾演的妹妹蘿拉連在餐廳端盤子都會摔跤,讓菜

餚亂飛;去清掃整理房子,最後卻是一把火把房子都給燒了。

 

傑森.史佩華克(Jason Spevack)飾演的兒子奧斯卡則是對於自己的生前死後充滿疑惑,每天問個不停,而且受到阿姨蘿拉的童話故事影響,到學校卻愛到處舔東西,老師的腿都不放過的問題小孩。

 

艾美.亞當斯(Amy Adams)飾演的女主角蘿絲則是每天忙著打零工,晚上還嚷著要去補習考掮客証照,其實卻是上賓館和昔日男友偷情,她的特長是能讓每個人都需要她,卻不想娶她或者與她公開約會。

 

《陽光練習曲》的四位家族成員就是如此平凡的失敗人生大集合,蘿絲受不了僵化的學校教育,四處要幫奧斯卡轉學,先是既不專業,又不上道的瞎打誤撞,後來則是懂得成立陽光清潔公司,買了車,也有了專業設備,在世人最不想碰觸的生命慘劇角落,既辛苦又喳呼地賺取不算微薄的生活費。suns23.jpg

 

因為都是平凡人物,所以經常出糗,《陽光練習曲》的編劇Megan Holley卻是深諳莊子「人間世」名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的高手(雖然莊子標榜的是生命的相對價值,勸世人不要被定於一尊的價值觀念綑綁束縛,我在這裡的引用,其實是另類的文字遊戲),表面上他是踩著他們的生命窟窿,一步一步往前邁去,主角的糗與痛提供著劇情輪轉的動能。但是Megan Holley若只會消費他們的殘缺與無能,最多只是一齣博君一粲的生命鬧劇,《陽光練習曲》的醇厚卻在於Megan Holley像是出席學校母姐會的媽媽,看似在數落著家中小孩的諸多缺失,其實卻有著平淡自然的驕傲,是啊,就算慵懶不愛做家事,衛生習慣不好,不愛刷牙洗澡…數不完的糗事,卻是最真實的人生,有了這款審視生命的從容與優遊態度,生命其實就變得更真實,也更寬厚了。

 

真實讓人願意相信與接納,寬厚因而得著了生命的啟示,《陽光練習曲》因為明白生命的殘酷(現實迫人,生計沈重),所以才會安排蘿絲一定要去參加高中同學會,蘿絲以前是校花,是活潑亂蹦的啦啦隊隊長,男友更是橄欖球隊的四分衛明星,按理來說,她應該前程似錦,事業婚姻兩得意,事實上,她卻成了單親媽媽,而且男友既未娶她,也只要她當情婦(特別是妻子懷孕時),工作上更是朝不保夕的臨時工…她的生活混亂得有如一團漿糊,但是其他同學卻是有的嫁入豪門,有的家財萬貫,從穿著到談論議題都與她相距甚遠,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何況是蒙塵的校花?一事無成的蘿絲想要與昔日同學相會,確實需要相當的勇氣,但是正因為她能坦然面對自己的命運(雖然她也得誇大宣稱自己也是個企業老闆,雖然那只是處理屍體現場的陽光清潔公司),她越做越像回事的努力踏實,因而才有了血汗尊嚴。Sunshine-Cleaning214.jpg

 

職業無貴賤,唯誠有成,《陽光練習曲》的每位主角都有說不完的糗事,蘿絲姐妹剛開始做起命案現場清理工程的外行與粗笨,確實製造了不少笑料,但是粗手笨腳迎接生活的每一個考驗,卻也讓她們得到了應有的尊嚴與尊重。,無用之人,讓人搖頭;無用之事,讓人扼腕,但是無用人事的組合,卻是紅塵浮世繪的勁力素描,《陽光練習曲》雖然刻意追求類似《小太陽的願望(Little Miss Sunshine)》的小家庭小螺絲釘奏鳴曲形式(例如照樣請出亞倫.阿金飾演意見多多,卻不合時宜的老爸),但是每顆螺絲釘都有獨自的光采與螺紋,因此形式雖然不新,手痕卻依舊動人,還是會有小小暖流打心房穿過。

 

伍迪艾倫:千秋或一時

大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經常在作品中質問著浮世男女在滾滾紅塵中始終參不透的生命議題。最近他的生命感懷,同樣亦能帶給世人極多的生命思考。

閱讀全文 伍迪艾倫:千秋或一時

05月14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下流正義( The Lincoln Lawyer)

 

布萊德.符曼(Brad Furman)執導的《下流正義( The Lincoln Lawyer)》是一部配角陣容超強,讓電影劇情運轉得極其順暢可信的高級娛樂作品。今天的節目就試圖來分析導演在片中運用的敘事手法。

TLL445.jpg 

《下流正義》是犯罪電影、律師電影,亦是法庭電影,導演布萊德.符曼一開場就要求:

 

一,給觀眾看見一個精明能幹的律師:看他如何呼風喚雨,看他如何因應各個角色的不同需求,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細節越多,就越讓影迷看得津津有味。

 

二,即使是這麼精明厲害的律師,也會受騙,也會步入陷阱,他受制於敵手的細節歷程,不只是英雄受難記,也有著英雄力敵魔鬼的戲劇趣味。TLL577.jpg 

 

三,所有的苦難都是英雄反擊的養份,接下來就要看這位能幹律師如何反敗為勝,他的手法,坦白說,正好符合電影片名所說的:下流正義,只要正義得行,多數人不太計較手段是下流或上流的,不是嗎?

 

《下流正義》在主角雕塑和抽絲剝繭的劇情處理上都表現得極其圓潤自在。

 

使用音樂:《下流正義》原聲帶

 

第一小時: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你現在在哪

 

這是一部獻給二十一年前曾經站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推動野百合學運的年輕人的作品,有些人已經墮落沈淪,有些人卻還不改其志,繼續在社運、農運、環保、公平正義與藝術領域奮戰不懈

 

這部排定5 22日晚上十點在公視頻道「人生劇展」首播的作品套用了《超級公民》的政治熱心人士的幻滅與覺醒框架,也參考了《一席之地》搖滾歌手的悲情人生架構,透過一位計程車司機阿亮偕同情傷女乘客娟娟尋找情郎的歷程,也尋找了自己的往事

way720.jpg 

迷惘回憶的主題手法不新,《你現在在哪》最新的視野則是即使你已忘記了昨天,但是你活在今天,活在當下,過去失落的那一切,如今會不會讓你更珍惜此刻呢?

 

使用音樂:《超級大國民》原聲帶

野百合也有春天

 

 

第二小時:

最新電影:《關雲長

 

香港導演麥兆輝與莊文強想要替忠義傳世的關雲長換穿新裝,武戲全看甄子丹,也煞是好看,文戲全看姜文,果然也盡得一代梟雄本色。

三國演義中,關雲長「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困局在於劉備兵敗小沛,投奔袁紹,關雲長則是死守下邛,捍衛護劉備妻小,大英雄為了大哥,不惜屈志辱身,在敵營苟活,確實極不容易。

 

但是《關雲長》卻試圖重寫這段史實,利用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極盡禮遇能事,也不能說服關羽的原因在次夫人與夫人兩位嫂子的身旁另外有一位關雲長的暗戀情人:孫儷飾演的劉備小妾綺蘭。只不過,劉備搶先他一步,把綺蘭納為小妾,關羽縱有萬般不捨,也只有愛在心裡口難開。

lb0921.jpg 

癡情的電影男主角只是容易贏得同情,只可惜甄子丹只演出了忍,少了內心的煎熬與掙扎,癡而不能動人,可惜了。

 

還好,情戲不強,武戲好看,一把青龍偃月刀,陪著甄子丹過五關斬六將,每一回的挑戰,都在書寫長兵器的虎虎生風,連敵手的情緒,亦各有特色,不是單一模式。

 

至次文戲方面,曹操的禮遇手法,是經營學上唯人才是用,很值得參考的案例;至於梟雄的心詐,卻也讓人看見他的複雜性,主人想什麼?手下要代勞,卻不能張揚,還得爭著受罰,才不致震主,更是職場生存之道的重要範本。

lb0917.jpg 

至於王柏傑飾演漢獻帝的無奈、忍耐與暴走,亦算是他比較有戲感的表演了。

 

使用音樂:《見龍卸甲》原聲帶:《赤壁:決戰天下》原聲帶

 

台灣紐約:光陰的故事

肯做事,有在做事的人,都應該先拍拍手,打打氣的,至於能不能做得更好,有沒有改善空間,平心而論,那是第二階段的事。

 

今天,在紐約時報網頁上瞧見了《童年往事》中的游安順劇照,先是覺得意外,稍一細想,就知必定是新聞局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電影出擊行動了。

 

確實,新聞局與紐約林肯中心電影學會從五月六日到十九日起在林肯中心的Walter Reade放映廳,舉行了二十部精選作品的「台灣電影展」,其中包含了五部新片,分別是《艋舺》、《茱麗葉》、《第四張畫》、《眼淚》及《海角七號》;另外還有《蚵女》、《啞女情深》、《秋決》、《街頭巷尾》、《俠女》、《西施》、《台北發的早班車》、《家在台北》、《母親三十歲》、《光陰的故事》、《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怨女》、《青少年哪吒》和《暗戀桃花源》等十五部經典台灣作品。

 

乍看這份片單,我是錯愕的,「老」片太多,新片太少,是我的第一個反應,原因是要介紹台灣電影,何以還是原地踏步,一直圍著老經典上打轉,既然要行銷台灣,何以不介紹活力四射,選材求新的新導演?久久才文化出擊一次,卻拿不出太多新菜色,不積極經營新生代,還是不停地倚賴早已名垂影史的舊作,會不會讓人產生台灣電影就是拿不出新佳作了的「錯覺」?

 

關鍵可能在於辦活動的心態。新聞局行銷的不是新台灣,而是昔日台灣。

 

新聞局到紐約辦「台灣電影展」的始意是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才會從台灣過去五十年的作品中選出二十部,算是一次總回顧,難免就老片偏多,不知情的老外,如果聽說「台灣電影展」之名,想藉此觀賞到新人新片風采,就此認識台灣最新風貌,就難免覺得菜色老了;但是若想一次認識台灣電影的發展面容,這次的「台灣電影展」倒也提供了歷史回顧的欣賞管道。

 

要向老外介紹台灣並不容易,要在文化首善之都辦電影活動更不容易,如果不是訴諸老導演和名導演的名字,幾乎不容易找到交集與共鳴(雖然,你只要接受這層論述,就代表著你亦同意台灣電影的國際知名度,有著嚴重的斷層現象),我不是愛挑剔,細讀紐約時報的介紹文章,他們對於鈕承澤、鄭文堂、魏德聖和鍾孟宏的名字其實是相當陌生的,文章提到的名導演不是侯孝賢,就是楊德昌和蔡明亮,當然還有李安,由前輩帶領新人,未必是壞事,只是江山風景不能全靠老撐持,畢竟要持續有新血,才能常保氣血紅潤。

 

我從1984年開始跑電影新聞,每個星期至少可以寫一篇報導,提到侯孝賢、楊德昌和萬仁導演的新作又獲得某一個歐美影展的邀約參展,那是台灣新電影廣受歐美重視的關鍵分水嶺,新聞局又不時會安排國際影展的選片人直接來台看片兼做導演訪問,彼此互動極佳,由於大家對台灣電影很覺驚豔,邀約頻繁,而且頻頻在各大小影展得獎,喜訊不斷,先是有人譏諷,都是一些鳥不拉屎的鄉鎮影展來邀約(殊不知,那個時候的台灣電影人就是如此這般走遍大都市或避暑勝地,散播台灣的影像魅力);繼而又有人批判,台灣新電影的娛樂性不高,票房不成比例,得獎影片必屬悶片……但是曾幾何時,台灣電影在國際影壇的熱潮逐漸退燒,媒體已經很難看見外國人如何看待台灣電影的報導了,重要影展上也很少再看見有台灣影片入選的消息了,唯一還算讓人欣慰的消息是台灣民眾對於自家電影的關心程度逐日回溫,如果再有銳利新作,贏得更多的國際關注,或許就能應驗一代新人換舊人的名言了。

bale.jpg 

這次的「台灣電影展」中有一部象徵台灣新電影里程碑的《光陰的故事》,我心中想起的就是台灣電影曾經風光走過國際,如今依舊在尋找肯定的光陰故事,游安順在《童年往事》中鐫刻的台灣孩子形象其實是1980年代的記憶了,下一回,紐約時報再來介紹台灣電影時,會不會改用《第四張畫》裡的畢曉海劇照?或者是《賽德克.巴萊》中的莫那魯道呢?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