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倫:千秋或一時

大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經常在作品中質問著浮世男女在滾滾紅塵中始終參不透的生命議題。最近他的生命感懷,同樣亦能帶給世人極多的生命思考。

如果有人指著名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鼻子說:「你不是個藝術家。」旁觀的人可能認為你太傲慢與自大了。

 

伍迪.艾倫的第41部長片《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不但是在巴黎實地拍攝,更獲選為2011坎城影展開幕片,理所當然就成為坎城影展開幕時最閃亮的一顆星,偏偏他卻在記者會上語出驚人地坦承:「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藝術家。

 woodt2011.jpg

他的理由有二,首先,眾所公認電影大師黑澤明(Kurosawa、柏格曼(Bergman、布紐爾(Buñuel和費里尼(Fellini是藝術家,他則絕對不是,因為他自認既無深度,又乏才情,更沒有藝術家的天賦。

 

其次,他認為美國人拍電影的目的就是去賺錢,但是法國人卻尊崇電影導演為藝術家。所以才會產生諸如楚浮(Truffaut 、高達(Godard)和尚.雷諾(Jean Renoir  等導演。

 

人性總愛吹捧或誇耀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的事情永不嫌多,別人或許含笑聆聽,卻未必以為然;但是能夠掫揄或消遣自己的人,或許讓人捧腹大笑,卻往往更能贏得尊重。

 

誰是藝術家?其實不是洋洋灑灑寫個萬言論文,就會得到共識,是不是藝術家,不是自己說了算,世人心中自己一把尺,不是一時風光就永恆,更非雄辯滔滔,就能爭得千秋肯定。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不論是寫詩或小說,拍電影或創作音樂…皆然),才是真正的藝術家真正要關切的事。

 

現年七十五歲的伍迪.艾倫日前特許紀錄片導演韋德(Robert B. Weid)到拍片現場紀錄他的拍片實況,主要就是因為韋德纏了他廿年,一直吵著要拍他的紀錄片,就算他有鐵石心腸,就算他真的相信自己不夠格當一位藝術家,面對一位苦追廿年的癡情人,他還是動了心,破了例,而且是讓韋德一連跟了他一年半,拍出了《美國大師:伍迪.艾倫(American Masters: Woody Allen – A Documentary)》,預定2011年就要公開放映。

 

不承認自己是藝術家的伍迪,也不認為自己拍過偉大的電影,在紀錄片的訪談中親口告訴韋德說:「我的作品,沒有一部會被世人記得的。」怎麼可能?聽到伍迪這麼說的人,第一個反應應該就是怎麼可能?

 

韋德的反應亦然,他認為伍迪的作品或許並非部部經典,但是至少拍過《安妮霍爾(Annie Hall)》、《曼哈頓(Manhattan)》、《漢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和《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等片(換成是我來對談,我則會另外提出《變色龍(Zelig)》和《開羅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兩片)。伍迪的回應則是:「那些作品還好啦,可是不算偉大作品,不能像《單車失竊記(Bicycle Thieves)》或《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那樣禁得起時間考驗。」果然,每位創作者在乎的不只是一時的風光,還有永恆的不朽。

Woody005.jpg

 

提到《曼哈頓》,我很難忘記伍迪在該片的開場處理,他透過一位劇作家書寫紐約的四種草稿形式,讓曼哈頓的多元文化與生活情貌,得到了反覆辯證延伸的機會,每一種筆法,都是紅塵男女接觸一座偉大城市,難免井底觀天,卻也各自擁有一片風景的視野,拼貼組合後,卻更能完成這座複雜城市的立體浮雕,或許曼哈頓凹凸不一,曲直互現,卻有著極其鮮明的稜角與個性,與蘇東坡的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相映成趣。

 

不過,伍迪卻是對這部很多人視為經典的《曼哈頓》有意見,當初竟然一再哀求出品的聯美公司(United Artists)千萬別發行《曼哈頓》,他願意免費再替聯美拍一部電影,以片換片,就是希望《曼哈頓》永不見天日。為什麼?韋德並沒有在日前接受英國衛報的訪問中透露伍迪真正的想法(或許等來日,紀錄片公映時就可以得著答案),但是至少讓我們知道了大導演對於自己作品的嚴苛對待心態。

 

看完伍迪.艾倫最近在法國曝光的一些新聞報導及訪談心情,我自己的感想是:寫了一輩子詩的詩人(音樂家/小說家/導演),最後能有幾首作品傳世?能有幾部作品能夠後人記憶(願意重看或者誦讀)?我日日在部落格上的筆耕,不也有著同樣的問號?答案啊,答案,究竟在那裡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