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怪獸想什麼

電影比較學是一門很有趣的學問,舊片重拍,透過電影比較學,不但讓我們看到時代的印痕,科技的進程,更可以讓我們看到心靈的力量。

第一版的《金剛》是1933年的作品,2005年的《金剛》則是整整隔個七十二年後的作品,拿今昔之作來對比,毋寧是很有趣的功課。

首先,就是心靈和技術的成長。彼得.傑克森曾經坦承他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金剛》時,就滿心感動,立志要當導演,而且一定要拍出一部就像《金剛》的電影, 十三歲那年,就拿著超八攝影機、,把一張床單畫上紐約的街景,再用一個卡楞紙板做成帝國大厦模型,就打算拍起他的「手工版」金剛了。整整三十年後,彼得挾 著《魔戒》系列的全球賣座佳績,他終於順利圓夢了。

我想,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年輕時的感動,於是他重拍《金剛》時就有了更多要和當代影迷對話的思維。

長度是一個考量:1933年的版本只有100分鐘,2005年的版本則是長達187分鐘,而且是從開場過後的七十分鐘內,沒有人提到金剛,沒有人看到過金 剛,彼得是在考驗觀眾的耐心嗎?還是展示他說故事的魔法功力?答案是,彼得不只是想要展示他的特效魔法,他更要証明自己說故事的功力,沒有金剛,也不需要 金剛,他就已經能夠具體証明,做為一位劇情片的創作者,他有能力重建經濟大蕭條年代的人心、道德和名利場的戲劇高潮與矛盾。

特技是另一個考量:1933年的版本採用的是STOP MOTION(間歇攝影)的技術來拍攝金剛大戰恐龍等奇觀畫面,這個技術在當年屬於炫人耳目的新式科技,如今卻已成為博物館裡的老骨董了;2005年的版 本則是利用數位特效和遙控模型,創造了體積更大、數量更多、種類更繁複的怪獸世界,看完2005年的《金剛》,你必需承認彼得.傑克森不但讓古往今來的恐 龍片創作者全都退位讓賢,他更應該直接受封為21世紀排名第一的「Puppet Master」,只不過,以前的Puppet指的是戲偶,如今的Puppet卻是虛擬世界的擬真玩偶了。

2004年九月,彼得在《金剛》的開拍記者會上曾經回答有關新版《金剛》最大的特色是什麼的問題,他的回答簡單明瞭:「角色性格嘍!」

彼得傑克森的說法是:「金剛其實是隻老式的兇暴猩猩,對於其他生物毫無憐憫之心,牠看到美女時,原本應該殘殺了事,但是牠卻悄悄邁開了腳步,開始兜起圈子來了,牠到底在想什麼?金剛心理學其實就是最有趣的地方了。」

是的,探索金剛心理學就是新版《金剛》最有趣的變計。舊版《金剛》受限於科技,很難在五官表情上做戲,人獸之情,模糊得有如深不可測的動物心理學;然而新 版的《金剛》中,金剛對女主角娜歐蜜.華茲(Naomi Watts)的感情,從獵物、玩物到知音的轉變,層次分明,而且多添了許多環境細節,讓觀眾更可以看到這隻寂寞大猩猩的心路歷程。

例如,金剛是吃素的。肚子餓了,他會啃食一旁的樹幹,他或許得和巨大的恐龍、蜘蛛、蝙蝠決戰,經常毀壞山林,但是它不像其他肉食恐龍會去吞食其他生物,這也說明了他不以人體為食物,骷髏島上原住民雖然以人做獻祭,他卻不屑以人肉來填肚腸。

例如,娜歐蜜.華茲原本只是傳統劇場的雜耍演員,靠著肢體逗笑是她的基本功力,在懸崖前翻滾扮弄以取悅金剛,無非就是演員專業的再次施展,有因才有果,這 就是編劇技巧的功力,金剛看得興起,才會一再用手指操弄娜歐蜜,讓她在筋疲力竭下,憤而喊出一聲:「No!」這一叫,就讓全片進入了傳統愛情電影中,傲慢 的男主角面對敢於反抗的女主角,先是動心,繼而動情的模式了。

例如,金剛明明就和娜歐蜜在結冰的公園中快樂地跳著華爾滋,為何要在軍方火力的追殺下攀上毫無退路,必死無疑的帝國大廈的頂層呢?答案同樣是早就悄悄埋下 了線索,金剛歷經千辛萬苦才在眾多暴龍和怪獸手中救回了娜歐蜜,一起回到了他在懸崖峭壁的老宅,一起面對著夕陽山風,一起享受著苦盡甘來的快樂心情,那不 正是傳統定情男女最美麗溫馨的畫面嗎?

紐約沒有懸崖,只有帝國大廈夠高,於是金剛就帶著娜歐蜜攀牆而上,而且就在塔頂前的小平台上休息片刻,只有在那裡,金剛才彷彿回到他最熟悉的故鄉風情,才 可以重溫他生命中最美麗的時刻,金剛其實只是位孩子,他在骷髏島上沒有同伴,也沒有朋友,沒人陪他看日出與夕陽,更沒有生物敢在他面前搞笑,每次打敗強 敵,他都會興奮地拍胸脯大叫,那是少年才有的自我英雄崇拜啊,同樣地,他珍惜知音玩伴(未必是想要結做連理的人獸戀),在彼得.傑克森細心規畫的情境對照 下,其實有著極強烈的暗示與襯托效果。

雖然,《金剛》的藝術和技術成就都堪稱大片,彼得.傑克森也改寫了好萊塢魔咒:大片之後的導演,不是一定先拍部爛片,就是不想再拍片了(這個魔咒適用的對 象包括了《鐵達尼號》的詹姆斯.柯麥隆和《鋼琴師和她的情人》珍.康萍……),然而我們也必需指出,金剛的創作原型有著極優越的白人意識,才會讓金剛讓渾 身漆黑的土著不屑一顧,唯獨對金髮美女驚若天人,彼得的改編版本,只能屈就於原版,未能提出更有力的新觀點。

不過,至少,彼得在電影中安排了一位水手努力地讀書充實自己,他唸的書就是喬瑟夫.康拉德的名著「黑暗的心」,柯波拉的《現代啟示錄》曾套用這本書的故 事,暗諷越戰美軍,深入原始森林後,被黑暗勢力征服了理智和善意的歷程,2005年的《金剛》重新套用這本書的象徵意義,展現白人掠奪骷髏島,甚至要把金 剛帶回紐約展示的征服者情意結(其實,這群黑心船員不妨再多捉幾隻恐龍回去的,早就絕種的恐龍,不是比金剛更有賣點嗎?不過,那已經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無極:風箏的心情


風箏是個玩具,也是心情的象徵,更適合入詩填歌。

台灣歌者陳昇在歌聲中形容自己:「我是一個貪玩又自由的風箏 每天都會讓你擔憂。

當代女歌手孫燕姿則在易家揚填詞中,委婉唱出:「…從前的我們哪兒去了/路太遠/我忘了/如果你想飛我明瞭/你自由也好/我不要將你多綁住一秒/我也知道天空多美妙/請你替我瞧一瞧…

詩人白靈則在《風箏》中這樣寫著:
扶搖而上,小小的風箏能懸得多高呢
長長一生莫非這樣一場遊戲吧
細細一線,卻想要與整座天空抗衡,
上去,再上去,都快看不見了
沿著河堤,我開始拉著雲朵奔跑。

同樣地,唐詩也有一句:
夜靜弦聲響碧空,
宮商信任入來風;
依稀似曲才堪聽,
又被風吹別調中。

不論是古典或現代,借用風箏來言志,來形容心情,來象徵人格,是文人及歌者習用的手法。

在電影中,風箏的形象總與愛情分不開。

夏文汐在《唐朝豪放女》飾演詩人魚玄機,就曾身著涼薄夏衫,斜躺在草坪上,腳指尖纏著線,緩緩地拉著風箏,低吟起:「千金寶易得,難得有情人。」她可以縱情聲色,但是心房裡守候的那個人,卻總與她擦肩而過。

徐靜蕾執導的《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女主角總是巴望著能和姜文說上兩句話,卻老是緣慳一面,一天清早,匆匆出門,以為見不到人了,一轉身卻與姜文撞了個滿懷,姜文高舉雙手說了句:「SORRY!」小姑娘紅了臉,鼻子聞到了男人的味道,身上觸碰到男人的體溫,她低著頭沒多說一句話,就往外跑去了。

下一個鏡頭是她拉著風箏,在胡同裡快樂地跑著。

電影靠影像來說話,不著一字,風流盡出,才是本事,風箏頓時成了少女情懷的具體象徵。

大陸知名攝影師顧長衛第一次當導演的作品《孔雀》中,女主角張靜初在田裡看到了從天而降的傘兵,呆住了,傻住了,她也要去當傘兵,當不成,就把家裡的被單全都縫成了傘,綁在腳踏車後,快速騎去,希望自己真能飛上青天。

隻手上雲天,攬清風,兜明月,就是人間最美麗的嚮往,因為永遠做不到,那份嚮往才是浪漫而美麗的。

陳凱歌在《無極》中也玩了風箏,但是他玩的是人肉風箏。

張東健在《無極》中飾演快跑如風的奴隸昆侖,他愛上美麗的王妃傾城,好不容易把她從金絲籠中救了出來,張東健興奮莫名地往京城外飛竄,男人往前跑,身輕如燕的女人就像風箏一樣飄上了天。

御風飛舞,那是傾城和昆倫這輩子唯一單獨相處,卻最高亢,最難忘的激情時刻,不要告訴我地心引力的道理,不要告訴我人體工學的困境,在情人的眼睛和心靈中,攜手起舞,飛上青天的就是夢想和渴望,片刻即永恆,那是癡人才會說的夢話,問題就在於:那對愛人不癡狂呢?

金剛:美女編劇學

只要能創造出一位不但猩猩會喜歡,觀眾更會迷戀的女主角,《金剛》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1933年,原版《金剛》問世時,第一位金剛女郎費.瑞(Fay Wray)雖然是從默片就從事電影行業的女星,但是名氣平平,那年她才26歲,卻靠著她的尖叫魅力,成為了片約不斷的忙碌女星。

1976年,第二任的金剛女郎是初出茅廬的潔西卡.蘭(Jessica Lange),那年她才27歲,憑著青春、美豔、智慧與才情,她先在1983年以《窈宨淑男(Tootsie)》獲得奧斯卡女配角獎,1994年再以《藍天(Blue Sky)》獲得了影后榮銜。

坦白說,不論是費.瑞或潔西卡.蘭,遇上金剛都是她們演藝人生的轉捩點。雖然特效有點原始,有點假,但是劇情的張力與震撼力,讓觀眾不太計較不夠真實的特效,而願意去理解陌生又遙遠的猩猩心理學。

費.瑞與潔西卡.蘭的美麗與同情,在不同的時代,曾經感動了不少觀眾,金剛的悲劇遭遇,更讓觀眾從懼怕,進而同情,進而認同金剛的觀點,願意把他們的眼淚 和歎息一起轉送給金剛女郎。就這是「美女與野獸」電影最有趣的心理學,不管費歐娜公主長得像豬臉或是天仙,觀眾認同與接受了史瑞克,費歐娜公主就可以分享 愛屋及烏的榮光了。

然而,彼得.傑克森沒有遵循前輩導演的路數,重新培養新人,他找上了已經先於2001年以《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獲得無數肯定,又在2004年以《靈魂的重量(21 Grams)》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娜歐密.華茲(Naomi Watts)來擔綱,她已經37歲了,三位金剛女郎中,她年紀最大,這個選擇正確嗎?答案是無庸置疑的。

娜歐密.華茲雖然年紀最大,但在銀幕上的表現卻最可愛,也最有感情深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她最不顯老。不做考古研究,相信多數人看不出她已經37高齡了,許多人還說她簡直就像是剛出道時的妮可.基嫚。

彼得.傑克森並沒有什麼神秘魔法可以讓娜歐密青春永駐,她的魅力一方面在於她原本就是允文允武的好演員,另一方面是彼得的劇本空間,讓她流露出更多人格光 輝,最關鍵的力量是彼得有本事讓金剛七情上臉,他既然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懂得裝腔做勢嚇唬異類,還會調皮搗蛋玩弄玩偶,更能適時分手一隻手或 一隻腳呵護女郎的金剛,就需要一位真的會演戲,即使只是對著藍幕空鏡做表情,眼神和肢體都能準確對位的好演員。娜歐密.華茲以她精湛的表演,証明彼得的選 擇何等精準,更在2005年底贏得全球金剛迷的心。

彼得打造娜歐密.華茲的秘訣在於人格、耐力與美麗。

先談人格。電影開場時,娜歐密.華茲只是個平凡的劇場演員,你不覺得她演技多好,一旦餓肚皮,她也只好在生活的窄縫裡求生存,如果她肯去跳衣舞,就不會有 後來的荒島奇遇;如果她偷蘋果時被逮住送監,人生的路途也不一樣了;如果導演問她價碼,她不會氣得起身走人的話……她真的只是平凡小人物,劇本用了一連串 人生的選擇機會,讓觀眾看到她的渺小與高貴。後來,金剛被伏,她拒絕高薪做秀,寧願回到小劇場做伴舞女郎,更是一以貫之的人格雕塑(只要有所猶疑,人格就 一點都不可愛了)。

至於她的耐力則是具現在她在金剛獨處的時光。從初遇金剛時的驚恐、落跑、躲藏到百般無奈,只好豁出去硬幹,靠著自己的能耐去討好金剛的種種歷程,以迄於幾 度險遭恐龍毒吻,都虧金剛緊急救援成功的驚魂場景,所有的劇情環扣都讓她的耐力獲得強力背書,也形成她日後願意再去單獨面對金剛的心理要件。

娜歐密有兩顆兔寶寶般的可愛大門牙,清純的美麗在大門牙的裝點下,讓她涉世不深,歷經滄桑,猶保赤子之心的氣質更具有說服力。她的嬌弱,對照金剛的粗獷, 益發添人愛憐;她明辨是非,知所取捨的人間情義,更在危急時刻綻放光芒;明知金剛有情,亦能兼及自己的編劇情人,更讓她的情感世界有更合情入理的描述,編 劇是她的愛人,金剛是她的友人,她可以為這兩人都兩肋插刀,這樣的女人不就是普天下男人夢寐以求的情人,女人心嚮往之的楷模嗎?

劇本提供了娜歐密有血有肉的角色,她的表演,則讓金剛女郎有了氣息與魂魄,金剛確實會改變每一位合作女星的命運,面對著空無一物的藍幕還能演出人間深情的娜歐密.華茲再攀演藝高峰的日子也是指日可待的。

無極:著了魔的彩衣

張柏芝在電影《無極》飾演美女傾城。
古詩這樣說的:「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既然名為傾城,電影中,至少傾覆了四個男人的心。
但是看了她這一身衣服。我也跟著煩心了。

這樣的衣服要怎麼穿啊?
仔細看,底層是乳白的長衫,
接下是一件鵝黃的罩衫,
層次不夠,那就再接一件裎胸,但在胯部繫綁的綠衫,
還不過癮,那就再穿上一件繡有橘色花瓣的紫衫吧。

所以呢,光從袖擺和裙擺上來看,
層層疊疊的衫影,
就在黃綠紫的順序上堆砌了起來。

這樣的衣服要怎麼穿?
於是腹部先綁一道,
胯下再綁一道,
膝上再纏一繩。

傾城和大將軍光明隱居鄉間,沒有僕人服侍,她要怎麼穿這套衣反?誰來幫她綁?想太多了嗎?是的,葉錦添的服裝設計,實踐了魔幻電影「踵事添華」的美學標 準,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美麗到人間絕無的張柏芝,鮑德熹的攝影機也捉住了張柏芝近年來少見的美麗倩影,建構了傾國傾城的視覺說服力。

但是看到她的服裝,你很難不心煩…
女人想的會是這樣的服裝能否蔚為流行嗎?
男人想的會是這樣的衣服要怎麼穿脫嗎?
導演想的是這樣的形象雕塑,能襯托絕代佳人的氣質嗎?
觀眾想的是這麼不食人間煙火的夢幻,何時能在生活中實踐呢…

心煩,就會出神。
出神,就墜入導演的魔障中了。

女人讓男人心煩。就是禍害的開始。

用這樣的服裝襯托角色的「禍水」天性,也許不是葉錦添的本意。卻是我看電影時注意力很難再被權力欲望煎熬的劇情所吸引過去的魔法。

穿上這麼繁複的華服站上稻草鋪就的屋頂,所為何來?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退隱人生,給人的傳統印象就是粗茶淡飯、粗袍糲食的簡淡人生,《無極》中的男女主角幾使退隱山林,也要過著錦衣華服的奢華人生,誰教他們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魔法傳奇呢。

魔幻就是不寫實,魔幻就是不按牌理出牌。
你接不接受,喜不喜歡魔幻美學,那是一回事,了解陳凱歌和葉錦添如何替魔幻打造視覺定義,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莎莉波特:YES的主張

英國女導演莎莉.波特(Sally Potter)曾經說過:「我覺得 『 yes』 這個字,是英文中最美麗,也最必要的一個字。」

2003年九月,莎莉來到台北參加女性影展,我曾經和她私下聊了一小時,訪問結束前,順口就問了她一句:「妳下一部作品是什麼?」

「yes!」她的語氣平淡而自然。

錯愕的反而是我:「什麼?」

這回,她的眼神有了笑意:「yes!」

是的,她的新片片名就叫做《yes》,幾乎每一個人乍聽見這個片名,都會先愣一下,才若有所悟地體會出原來「yes」不只是口語中的一個可以靈活交際的應酬字眼,「yes」可以做片名,「yes」也可以有多重涵意。

yes可以是:「是的!」

可以是:「我做的。」

可以是:「好的。」

可以是:「答對了!」

可以是:「太好了!」

當然,也可以是:「我願意!」

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應對場域,不同的問題,一句「yes」的回應,就可以孕生不同的解讀內涵,說它是英文單字中最善變的字,並不為過。如果我們都同意命名是商業體制最重要的一門學問,莎莉.波特想出的《yes》片名,就已經未戰先勝,先聲奪人了。

然而,除了片名之外,《yes》其實有著更強烈的見解與主張,看這部電影,你就可以親眼目擊莎莉.波特逐步往上攀爬,從早期《驚悚》的實驗風格,邁進《美麗佳人歐蘭朵》和《夢幻舞神》的女性主義殿堂,再轉往《縱情四海》那種商業包裝下的層層蛻變;你可以親眼見証到她從最初的跌撞生澀,吸聚超大能量,終至優遊自得,以極其自信和自在的姿態,登上了她的創作巔峰。

《yes》的魅力在於兩個女人,一位是導演莎莉.波特,另一位則是女主角瓊.艾倫(Joan Allen)。

瓊.艾倫從來不是豔星,內歛的光芒是從《白宮風暴》之後才逐漸綻放出來的,後來的《激情年代》》、李安的《冰風暴》到《暗潮洶湧》,她的表現越來越亮眼,然而女人的風情女人最理解,年近半百之後,她遇到了莎莉.波特,看到劇本上寫著莎莉的名字,她就經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一定要演這齣戲,到了片場,兩相激蕩後,《yes》堪稱是她成影以來最驕傲的作品。

自信與自在,是瓊.艾倫在《yes》中的身段。

電影一開場,她只能算是怨婦,丈夫從容於賓客之中,和女賓談笑風生,卻對她不理不睬,孤單又落寞的她,卻遇上了黎巴嫩的廚師兼服務生,他的關切、關注和關問,形成了這一場開場戲中最重要的眼神遊戲,她們無需多言,只用眼神交流,即能知曉彼此心意。

郎有情,女有意,餐桌上的眉來眼去,觀眾都明白,演員更清楚,等到瓊.艾倫避往廁所,為了要不要接受誘惑天人交戰時,莎莉避開了傳統的特寫鏡頭,她把鏡頭轉往宴會廳的監視器上。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選擇,傳統電影手法,就是用臉部和眼神特寫來表達男女雙方的電波交流,但是監視器上捕捉到的躊躇、遊移和閃動的肢體情緒,卻另外散發出一股寫實又逼真的力量,因為多數人們面對攝影機時就下忸怩作態,只有不知不覺被監視攝影機捉住的畫面,才是不經意而又極其真實的反應(除非你是工於心計的大陰謀家,否則大家都是寧願接受那被偷偷拍下的畫面所傳送的訊息,就在華麗的鋼琴樂章中,觀眾看到一股情潮的翻捲,期盼著瓊.艾倫正視自己的情欲,做出自主的決定。

接下來的《yes》,就看瓊.艾倫如何處理自己的身體、欲望、家庭和工作。她的決定、享受和展示,都充滿了自信。在情人的臂彎裡,你看到的是慵懶如貓的女人享受著情愛的撫摸;帶著教女去遊泳,身無贅肉的娉婷身材,你看到的是生活不曾在她身上留下太多負擔;看著她在實驗室裡嫻熟地操作技術,你看到是當代女性獨立自主的氣質。

人都有權決定自己的欲望與意向,女人其實可以和男人一樣,沒有限制,也沒有包袱的。婚姻束縛不了她,道德約束不了她,欲望主宰不了她,一個獨立自主的靈魂,不必向凡夫俗子解釋傳統的戒律與包袱,她自有準繩,也自有忠誠。只是,那一切,對很多人而言,很陌生,很遙遠,更不願去面對。

《yes》是一部特別的作品,《yes》是一部誠實的作品,我所有的文字其實只是個導言,《yes》後來的劇情發展,超越了傳統可以預見的偷情電影,也不是一般女性電影的論述重點,《yes》到底有多特別呢?請大家去看電影吧!

石堅與大衛:青春浪花

六月四日,連續聽聞兩位藝人過世的消息,心頭好生一驚,已經蒼白褪色的青春記憶好像又變得更斑白了些。

 

這兩位藝人分別是粵語片的大反派石堅,以及電視影集《功夫》的影星大衛.卡拉定(David Carradine),石堅壽終正寢,享年九十四歲,大衛.卡拉定則是在曼谷旅館內上吊自殺,享年七十二歲。

 

我對大衛.卡拉定沒啥好感,主要是不習慣也不喜歡《功夫》影集中,他飾演的少林洋和尚甘貴成,那種半調子東方武學或宗教哲學理念的詮釋方式,故弄玄虛,卻莫名所以,好像只要舞弄二三下名詞和形容詞,就可以盡禪宗哲理韻味,唬唬老美也就罷了,要在華人面前演繹這些哲理,還真是有點班門弄斧了。

davidc.JPG

 

不過,後來美國導演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拍攝的《追殺比爾(Kill Bill)》,邀他演出大反派比爾,卻是很有趣的傳承與連結。畢竟,他是《功夫》以降,少數能與亞洲武術連結的好萊塢明星,片中的武士刀或者是少林寺的拳腳功夫,都可以這個選角上找到脈絡連結,再加上他的長髮與邪氣,精準刻畫出殺手梟雄的氣質。

 

我真正歎息的則是外號「奸人堅」的石堅的去世。

 

比我年輕一個世代的影迷或者不會忘記石堅《龍爭虎鬥》中,與李小龍合作對手戲的大反派「先生」戲份,石堅的五官固然盡得奸險神韻,但是他的武術架勢,也是虎虎生風,與李小龍的截拳道對壘,也絲毫不遜色。

shih.JPG

 

但是我最難忘的卻是小學時期,一集接一集看著《如來神掌》的少年往事,1964年時,香港影人在八個月之內拍出了四集《如來神掌》的電影,不但香港紅,台北也紅,當年,一張電影票要十元左右,很貴,但是我也總能央求愛看電影的老爸讓我去過癮。

 

曹達華總是飾演正派俠客,石堅則是必定的反派,在那個角色性格有如臉譜一般清楚鮮明的年代中,同情飾演大俠龍劍飛的曹達華,憎恨飾演鐵面修羅的石堅似乎已經成為別無選擇的自然結果,特別是在《如來神掌怒碎萬劍門》中,曹達華縱然練就了如來神掌第九式萬佛朝宗,但是大戰天殘腳時,卻還是被壓制得喘不過氣來,最後還是得靠著蕭芳芳飾演的小龍女一劍刺進天殘腳的死穴,才能破敵制勝的關鍵戲,更是看得目瞪口呆,像極了《新天堂樂園》中常常目瞪口呆看著大銀幕影像的那位童星托托。

 

 

bud02.jpg

遙想當年,香港電影工作者靠著巨大的模型(天殘腳會隨著鐵面修羅發功後,逐步變大)以及簡單的金光特效(象徵正派俠客的掌風),就實踐了武俠電影的傳奇夢想,雖然所有的演員基本上都只是嗤牙裂嘴,裝腔做勢,卻已足以勾引觀眾進入神往境界。

 

bud.png

單純的年代,簡單的創作環境,一樣有著天馬行空的表現方式,對照起今天繁複的電腦操作,當然益顯寒傖,卻也讓我油生懷古之情,因為只有在那樣的時空環境下,我才聞嗅到一種土法煉剛的草根香。

 

我們不太容易同情反派,但是石堅的反派卻是標誌鮮明到讓人不想忘記。時隔多年,他在銀幕上展現的奸邪和陰笑,對照著我整理出來的幾張劇照,或許你也看見了四十多年前的銀幕世界了。

 

605.2.JPG

根特影展:梅林茂出頭

少了華人電影,世界電影的拼圖就少了一角,世界電影音樂缺了華人電影音樂,當然也是殘缺與遺憾。

比利時根特國際影展每年十月都會舉行世界電影音樂獎的頒獎與演出活動,從入圍到得獎,品味都不俗,很受國際配樂家的重視。影展今年是第卅六屆了,但是過去一直以好萊塢電影為主體,歐洲電影為輔,從今年開始,主辦單位終於把焦點放到了亞洲,不但要介紹日本動漫作品,同時還有華人電影的專題。

重視華人電影,原本是好事,可是主辦單位選擇的焦點作曲家卻是請到了日本作曲家梅林茂 (Shigeru Umebayashi)來指揮一場電影音樂會。不是譚盾,不是黃霑,亦不是李泰祥、羅大佑或史擷詠,自然讓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2_1613_3_478

不過,梅林茂除了早期曾與日本大導演鈴木清順合作之外,真正揚名國際,還是得力於他陸續華人導演的合作,除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與《2046》,再加上張藝謀的《十面埋伏》和《滿城盡帶黃金甲》,以及李連杰的《霍元甲》,劉偉強的《愛無間》和洋片《人魔崛起(Hannibal Rising)》,他的國際知名度確實因為電影製作規模及國際發行的普及度而大大亮眼,因而也悄悄成為華人電影音樂的代表人物了(好歹他也得過金馬獎)。

本屆根特影展安排了不少中國電影,其中,曾以《圖雅的婚事》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的大陸導演王全安和女主角余男都獲邀為國際評審團評審,也算是今年根特影展的另類中國風情了。

梅林茂的音樂會當然值得期待,但是我更想知道的是十月十七日舉行的世界電影音樂獎中,會不會有華人電影音樂入選?甚至得獎?若有,這才是重要的突破,否則都還是看歐美作曲家表現,今年的華人小秀也不過是一朵小花而已。

6月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非誠勿擾》

會用歌,又敢用歌,就是深諳電影煽情術的高手,中國導演馮小剛很會用音樂和歌曲來煽動人心,特別是情歌。

老歌,有既定的情感記憶,用得巧,才能發威;新歌,則是量身打造的產品,理應韻味合宜,才不會徒勞一場。不論老歌或 新歌,馮小剛的選擇與安排,無非都是緊貼著電影音樂最基本的「點題」與「抒情」本質,他的最新作品《非誠毋擾》雖然用的是舊曲,卻都能在感性範疇中兼具了理性思辨,很能撼動人心。

《非誠毋擾》基本上是一齣中年人的愛情傳奇,期待、懸念與折 磨,都是愛情世界的必備元素,馮小剛選了「夏之雪/The Water Is Wide」和日本作曲家谷村新司的「昴 すばる 」兩首歌曲,不拘泥於不沈溺於歌詞意境(甚至連歌詞都不加譯注解),而是從旋律中散發悲情,激發感懷,可以體會他假音樂來使力的創作思緒。

本段音樂:

《夏之雪》原聲帶

《昴》

《另一種鄉愁》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非誠勿擾》

《非誠勿擾》是陳國富1998年作品《徵婚啟事》的翻版新拍(陳國富還在本片掛名總策畫),馮小剛採取的是用偶像劇的手法做包裝,直接從當代男女共同關心的情感盲點淬取精華,鋪陳一則當代愛情神話。

從偶像劇的觀點來看,《非誠勿擾》確實很努力地遵守了「明媚風光、異國風情和前衛男女」三條公式來演繹故事,差別在於「徵婚」屬於「前中年期」男女的愛情專利市場,與偶像劇依附最深的「浪漫青春」有著一段距離遼闊的身心差距,年紀、心態與事件既然都不同,《非誠勿擾》也就順理成章轉化成為「中年偶像劇」,而 且把最大的化學變數交給了葛優飾演的男主角秦奮。

本段音樂:《易希:曙光》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台北電影節系列之一:《東邪西毒終極版》

一年一度的台北電影節即將於六月底登場,本周起,我們要開始介紹今年影展的參展作品。

很難再有的黃金組合/阿飛正傳之後的靈光傳奇

顛覆金庸/顛覆武俠/禪宗裡的一句偈語:旗未動、風未動、是人心在動。

王家衛的電影;比較一下陳勳奇的原版音樂

本段節目中要送聽友電影首映會的電影票

作品是《霍頓的鐵道人生》

請注意節目中問到的題目,以Call-in方式答題。

並請早日到台北市東興路四十七號七樓來拿電影票,映演時間是九日晚間

本段音樂:

《東邪西毒終極版》原聲帶

《東邪西毒》原聲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第2部份

電影音樂:《莫利克奈/莫瑞康尼》來台演出

大師親口告訴我,他的名字應該唸成:莫利果內。

五月卅一日的音樂會的感想是;大師把一生最好的都給了台北影迷與樂迷。

安可到了第四曲時,只証明,他真的很滿意台北之旅

二百人的合唱演出,讓氣勢能夠出來。

他也解釋了什麼是電影音樂:

01.黑澤明電影中人在草叢中行走的沙沙聲

02.《四海兄弟》中的五分鐘電話鈴聲,創造讓人不寒而慄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