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經典電影:《博士熱愛的算式》

 

日本導演小泉堯史改編自日本知名小說家小川洋子小說的電影《博士熱愛的算式》,是一部耐人咀嚼回味的力作,不時會有智慧的光芒閃耀眼前,一份面對數學與人生真理的喜悅之情迴盪在心中。

 

一般人遇上數學難免就頭疼,所以我們很少看見數學電影,《博士熱愛的算式》卻告訴大家其實數學可以這麼簡單,又這麼有趣。

 

電影的趣味重點在於:

01.記憶力只有八十分鐘的人生:寺尾聰飾演的數學博士因為出了車禍,腦部受創,記憶長度只剩八十分鐘,時間一到,記憶就會抹去,一切歸零,重新回到車禍發生的1975年。

這個有趣的前提,不就是告訴大家,人生如果可以重來,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失敗的錯誤可以修正,可以更加完美。

 

02.數學可以用動人的傳奇故事來傳薪:例如管家24號鞋,博士就可以告訴你看似平凡的24,其實是美麗純淨的數字,是4的連乘數。

pmms005.jpg 

03. 數學可以用來表達人生感情動人:管家的生是二月二十日,博士手腕上的學長獎手錶上則鐫有第284號數字,220284的互動關係就是動人的「友愛數」,也可以成為動人的求愛手法,因為你會驚喜,會讚歎。人開心了,心防也就鬆動了。

 

04.可以從球員的背號找到完美球技的神秘連結:阪神虎隊的王牌左投手江夏豐,背號是28號,是約數相加就等於自己的完全數,球技與背號有了精準的對位與連結。

 

05.你最懷念的老師是用什麼方式帶你入門呢?一堂枯燥乏味的數學課,要怎麼才能勾起大家的學習熱情呢?吉岡秀隆的髮型很像根號,因此得名,他的教具因而也格外讓人懷念起生命中曾經遇見過的啟蒙名師。

 

本段音樂:Beatles演唱的《In My Life》以及史恩康納萊的誦詩版。

Japan Piano stories

《神隱少女》主題音樂

《惡男》原聲帶

 

第二小時

最新電影:張藝謀導演的新作《山楂樹之戀》

 

告別了大紅大綠,讓人目眩的五光十色創作,張藝謀回歸了單純素樸的七0年代,要說一則小兒女的淒美愛情,格局雖然有些刻意,還好,音樂家陳其鋼的音樂非常有韻味,讓電影多添了感傷力量。

hw70.jpg 

試著分析張藝謀在電影中使用的手法:

01. 傳說總是誇大,美麗總被放大:山楂樹開花時會是滿樹火紅(或許是抗日戰爭的鄉野傳說下的加油添醋)……電影收尾時同樣回到那棵山楂樹,山楂開花了,但卻是雪白的一欉欉。是紅或白,有何意義呢?

 

02一見鍾情:女主角周冬雨飾演的靜秋下鄉時,先聽聞了山楂樹的文史傳奇,又在探戡隊上遇見了男主角竇驍飾演的老三,男的英挺,女的乖巧,這是愛情電影愛用方招式。

 

03聲氣相通:知識份子在意自己的文章,在意自己的字跡得到賞識與共鳴。

 

04.一往情深:在車站苦等坐夜車的佳人歸,癡情守望永遠有效。

hw765.jpg 

05.談情不言性:張藝謀許可的肉體關係只有河邊的擁抱,山路的牽手,床上共眠的觸碰……是純情了,也是夢幻了,卻是刻意壓抑與淨化的一廂情願了。

 

06.金錢羅網:靜秋的鋼筆會漏水,手指都沾滿了墨汁,室內光線不夠,於是有了電燈泡,買不起運動衣,被老師奚落後,就有了一套制服,雙腳被洋灰燙傷了皮膚,就有了新款膠鞋……老三是純情的,但是他的表現方式卻是透過「金錢優勢」堆砌出來的

 

07 .不能圓滿的痛:外在的禁令可以突破;老天的禁令只能承受,血癌的折磨,只圖摧淚,卻也老套乏力了。

 

雖然我的意見不少,但是陳其鋼打造的迷人音樂,讓純情電影有了甜度與濃度。

 

本段音樂:《山楂樹之戀》原聲帶

 

命運規劃局:突槌天神

 

不是每個人都聰明,也不是每個人都靈光,即使你是全知全能的天使,也可能閃神;即使你行動幹練,也會發生意外。

 

美國影人喬治.諾菲(George Nolfi)根據Philip K. Dick 短篇小說《Adjustment Team》改編執導的新片《命運規劃局(The Adjustment Bureau)》,就因為一位睡過頭的天使哈利(由Anthony Mackie飾演),誤了正事,忘了去撞倒男主角的咖啡,逼他回家換衣服,結果情緣如野火燎原不可收拾,天使長勞師動眾擦屁股,卻又治絲益棼,最後只能重寫命運。

 

神話傳說上,閃神天使比較少見,但是抗命天神所在多有,希臘神話裡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就不顧天神宙斯(Zeus)的禁令,從天庭盜火送給人類,改寫了熟食文明史,因而被宙斯綑綁在巨石上,除了忍受日曬雨淋外,還得被鷹啄食肝腸;基督教傳說中的邪神撒旦原本也是天使,卻因另有主張,背叛,也挑戰了全知全能的造物主,誘壞了人類,蠱惑了人心,導致凡有人的世界,就有神魔對立,就有光明與黑暗的拔河與鬥法。

 

《命運規劃局》的劇情前提很簡單:一切天註定,不容自由意志挑戰。世上每個人都有一本命運書,絕大多數的人只能依既定命運行事,命運書由規畫局的主席(上帝)主控,有幹員(天使)監控,遇上不聽話的人或者走岔的意外情勢,幹員就現身修改環境參數,把混雜與錯亂的人事都推回正軌。幹員哈利的責任之一就是看緊日後可望成為美國總統的眾議員倪大衛別出亂子,順利完成命運規畫。adb05.jpg

 

自由意志確實是人生最多變,最可愛的參數,《命運規劃局》的主軸精神亦是肯定只要堅持自由意志,命運書亦可以重寫。只不過《命運規劃局》卻先在邏輯世界上栽了一跤,因為眾幹員標榜的全是照書行事的紀律捍衛者,並未先歌頌自由意志的可貴,反而是透過規劃局幹員的嘴宣稱都是自由意志壞了人間大事。

 

幹員們宣稱:過去他們第一度束手,就衍生了五百年的黑暗時代;後來再度袖手旁觀,就有了第一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幹員總結人類文明發展史的滔滔雄辯,聽似有理,煞有介事,其實卻是禁不起邏輯驗証的,因為既然人皆有命,一切早已書寫定案,若是抽離自由意志,把人人都當成棋子隨意擺佈,不就解決了所有煩惱?何需另外養這麼多天使,成立一個規畫局?還為了層出不窮的禍事,一群穿大衣戴帽子的大人們,每天忙著開門關門闖空門?以他們的能力與行政效率而言,這個頻頻突槌的規畫局早就該裁撤解散了(看著眾多幹員在那間大圖書館裡查考資料的陣仗,你或許更好奇,上帝主席得花多少氣力和薪資來養一群嘍囉?),早就該讓那群天使幹員嘗嘗失業滋味。

 

喬治.諾菲把每位《命運規劃局》的幹員都裝扮成美國調查局或中央情報局探員的模樣,當然是一種政治批判嘲諷手段,不論是世界警察或者文化檢查官,都試 圖以他們的規矩與思維,告誡世人何去何從。從正面思考,他們或許可以扮演心靈導師的角色,若從負面解讀,他們就是思想檢查官,不准有雜音,不准有異見。假科幻之名,行政治批判之實,正是Philip K. Dick 小說中常見的手法。

adb07.jpg

 

《命運規劃局》中最有趣的角色就是哈利,他因為太少休假,人繃得太緊(天使也要休假,顯見天使也沒有比人高明到哪兒去),以致於在公園板凳上睡去,誤了大事,必需一路狂追巴士,即使被計程車撞飛墜地,也得翻身再追…他因為壞事敗事,常遭同事辱罵嫌憎,卻也似乎讓他相信天神主席替他寫就的命運書與眾不同,因此變成了組織叛徒,不但向倪大衛(麥特.戴蒙/Matt Damon飾演)揭露了規劃局的秘密與運作方式,更指引迷津,教他如何因應圍堵攔截,使得不願愛情從指縫間溜走的他,得能演出搶婚秀,演出「若為愛情故,名利皆可拋」人間癡情,因而驚動了天神主席,也啟發了天神主席,願意改寫命運書。

 

從組織運作而言,哈利天使根本就是「飼老鼠咬布袋」的那隻老鼠,即使所作所為都違背了組織規律,但是他比普羅米修斯和撒旦幸運多了,不但沒有受罰受罪,反而成了祝福先知,一部《命運規劃局》全靠這位突槌天使來顛覆既定邏輯,顯然主席天神是該好好管束整修內部了。

 

對我而言,《命運規劃局》根本不是驚悚動作片,亦非純情癡情片,而是搞笑娛樂片了。

 

命運規劃局:領帶顏色

命運規劃局(The Adjustment Bureau)》全片強調自由意志的可貴,觀眾的自由意志卻可能對電影重點做出截然不同的解讀,電影男主角麥特.戴蒙(Matt Damon飾演)為了愛情,不惜放棄可能到手的總統大位,理應讓很多人深受感動,但是我聽到心窩裡去的一句對白,卻是他在確定參議員大選已經大勢去了,對好友查理(Michael Kelly飾演)所說的一句話。

 

麥特.戴蒙飾演的眾議員倪大衛(David Norris)原本一直以百分之十的優勢領先競選對手,不料最後卻因媒體刊出了一張他當選眾議員時,失態脫褲的輕狂照片,聲望頓時直落千丈,再怎麼努力也難迴天,在家鄉布魯克林都開不出領先選票時,他只能承認黯然敗選,告訴查理他得去準備落選演講了。

 

政治人物參加選舉,從來都不是他自己一個人的事,有太多的幕僚和追隨者一路相伴,有的是接受他的政治理念或者口號,有的相信他的魅力與能力,有的則是基於政治和經濟期約,選擇追隨…理由或許各不相同,但是以他馬首是瞻,卻是大家的共識。勝選,未必雞犬都升天;一旦敗選,卻是必定得做鳥獸散。

adb08.jpg 

就在倪大衛公開認輸之前,他特別對查理道歉說:「對不起,浪費了你的時間。」看似禮貌應酬的一句客套話,卻是全片最有政治哲理的一句對白,因為那句話不只是適用於政客,所有的團隊領導都應該牢記在心,最好不要用上,但是一旦要用,卻要即時說出的一句真心話。

 

競選團隊的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為了倪大衛的勝選,不知付出多少氣力與時間,很多少人也許因為有更大的夢想,所以不在乎微薄的酬勞。但是一旦敗選,就意味夢想破滅時,那不只是個人的挫敗,更是集體的失落,政客如果縈念的全是一己得失,格局就小了,倪大衛脫口而出向幕僚長道歉,就代表他懂得,更代表他為自己一時的衝動,壞了大局,虛耗了大家的青春,必需深致歉意。

 

命運規劃局》中的麥特.戴蒙其實是「名利誠可貴,政治價更高,若為愛情故,兩者皆可拋」的性情中人。他固然汲汲營求政治上的權位,卻不是為了攘奪政治資源就踐踏人性的現實政客,正因為劇本給了他這麼一句對白的「真心話」調味劑,後來他在敗選舞台上先講出「老套陳腔」:打架打輸了沒關係,重要的是還要能在失敗的地方站起來…旋即,他就放棄了這套政客公式,回到政客包裝學的自我解剖,大談顧問幕僚如何挑揀領帶的顏色,因為不同的冷暖色系領帶顏色,會帶給選民不同的細節,他因而得配戴中性又可靠的色系領帶;此外,鞋子也不能穿太名貴的好鞋,以免給人高傲不親民的錯覺,但也不能鞋面都磨破了皮,給人不修篇幅的輕率印像……多數失敗的政客都還試圖累積東山再起的資本,倪大衛不是不想再戰一回,只是他選擇了一條少人行走的遠路,透過少有人做的自我反省之路,讓人看到了一則全新的敗選宣言,成功累積了他日復出的再生能量。

adb06.jpg 

因為倪大衛曾經是不羈小節的性情中人,所以中箭落馬,但也因為倪大衛懂得在小節上,出奇致勝,所以他才符合了高明政客的指標,才符合了命運規劃局認定他是未來總統的資格審議,命運規劃局》的前提設定,原本有些一廂情願地單薄做作,卻也因為在這一點上展現了細膩的人性觀察,頓時不俗。

 

當然,這也是因為我自己在人生打拚的過程中,遇到過無數的夢想失落,卻極少聽見領頭當家的人為自己做得不夠多,浪費了大家的時光與精力,而向大家道歉,人生的缺憾,卻能在電影的角落裡得到補償,我不禁吐出了一口滿足的大氣。

博士熱愛的算式:純淨

 

電影的功能之一就是讓觀眾看見「美」,日本導演小泉堯史改編自小川洋子知名小說的電影《博士熱愛的算式》就極盡素樸之美,智慧的喜悅光芒迴盪在觀眾心中。

 

《博士熱愛的算式》是一部描寫數學家傳奇人生的電影,寺尾聰飾演的數學博士因為出了車禍,腦部受創,記憶長度只剩八十分鐘,時間一到,記憶就會抹去,一切歸零,重新回到車禍發生的1975年,失去教學能力的博士全靠嫂嫂接濟照顧,與外人接觸或溝通的方式,全靠數學。

 

小川洋子的小說其實是想透過數學家的傳奇,完成一份動人的數學報告,例如博士第一眼見到新管家(由深津繪里飾演)時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穿幾號鞋?」管家答說:「24號。」只要有數字出現,博士的精神就來了,立刻讚美24是美麗純淨的數字,是4的連乘數,從他的解說與分析,讀者和觀眾好像就當場上了一堂最平易近人的數學課。

 

人生離不開數字,但是數學世界對多數人太艱深,又太遙遠,《博士熱愛的算式》的數學普及化工程,其實是套用了「傳奇」框模,鋪設了迷人的誘餌,帶領大家進入炫奇的數學迷宮,每個看似信手拈來的生活數字,其實都另有文章,都可以整理出特殊哲理,再加上博士循循善誘,又娓娓道來的導覽本事,讓一個接一個的傳奇數字,有如數學煙火,絢麗又動人。pmms007.jpg

 

例如數學世界中竟然有所謂的「友愛數」,管家的生是二月二十日,博士手腕上的學長獎手錶上則鐫有第284號數字,一般人對於220284個數字不會有特殊感覺,但是博士卻可以告訴大家,先約分220,再把所有的約數加起來,就會得出284的數值,同樣地,約分284之後再把所有約數相加,亦會得出220的數字,220可以加成284,而284亦可以加成220,多神奇?這時候的博士不再是數字博士,而是懂得用數字來變魔術的數字魔法師(其實,這場戲也很委婉地點出了博士很會用數學魔法來「把妹」,用兩個數字就可以迷倒管家,暗示著兩人有緣,宣示著兩人的「友愛天註定」)。

 

小說中有一位關鍵小孩「根號」(由齋藤隆成飾演),他是管家的兒子,因為博士不忍母子分離,不忍小孩捱餓等母親回家,所以就邀年僅十歲小孩在下課後來家玩,一起共進晚餐,博士第一眼見到小孩,摸著他平直的頭頂和微翹的頭髮,就直接以根號相稱,就在的趣味外型中,一老一少一管家,就這樣開始闖進了迷人的數學世界之中了。pmms003.jpg

 

小說採用的是管家的敘事觀點,但是導演小泉堯史卻寧願從出發,他把場景換到了成年後(由吉岡秀隆飾演),擔任高中數學老師的第一堂數學課,先是靦腆地摸著自己的頭頂和翹起一束的髮絲,解釋自己何以被博士叫做「」,開始帶出他認識博士的傳奇經歷,再用粉筆和自創的教具開始教導同學什麼叫做質數、友愛數……小泉堯史更換敘事觀點的高妙之處在於擴大了全片的視野,小說的格局,有如單一家庭的私密回憶錄,但是場景換到數學教室,儼然就把小愛擴大成為薪火相傳的大愛了,從博士身上體悟了數學之美,兩人不但結成莫逆之交,更有如祖孫家人,如今結合博士的神秘經歷及數學傳奇,原本可能嚴肅,又冰冷的數學課,立時就有了溫度與顏色,一堂不再枯燥的數學課,一堂引人入勝的生命傳奇課,都讓《博士熱愛的算式》更添了立體曲線。

 

小說和電影最有趣的論述當然在於不論什麼數字,博士都可以說出一個道理,例如博士和根號都是阪神虎棒球隊的球迷,差別在於他們的世代相差二十年,但是博士卻能在阪神虎1970年代左手強投江夏豐的「28」號背號上,得出「完全數」的完美球技與完美數字的巧妙連結。只不過,電影亦不想一頭鑽進太複雜與艱難的數學算式之中,畢竟只是入門的數學啟蒙課,點到為止,再回歸博士、管家、根號與嫂嫂的四角關係,讓電影的節奏有如一道南風吹過心田,既有道不完的數學美麗,更有說不盡的人生感動。

pmms006.jpg

 

吉岡秀隆開始他的數學課程時,側臉面對著教室外的海浪,思緒有如波濤鼓動的意像連結,原本只是簡單明白的意像手法,但在經歷過日本東北大地震與海嘯劫掠的20113月時節看見《博士熱愛的算式》時,那片海濤也就有了全然不同的感受,我明白,看電影的體悟攸關人生經歷。謹為之記。

 

讓子彈飛:分身亂本尊

娛樂電影的首要任務是讓觀眾看得開心(或者緊張),如果還能讓觀眾參悟更多人生現實,那就是導演隨手附贈的意外禮物了,姜文導演的第四部執導作品《讓子彈飛》就是犀利又辛辣的政治嘲諷電影。

 

中國導演中,馮小剛的作品總是委婉又細緻地訴說著動人故事,姜文則不然,他的電影如瀟灑不羈的狂草,龍舞鳳舞,意興酣暢之外,還有層層深意,耐人細嚼品味,過去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和《太陽照常昇起》無不在天馬行空的影音張力下,縱情狂舞,驚人想像力,改編自小說《盜官記》的《讓子彈飛》,發揮了借古諷今的黑色幽默喜劇,煞是好看。

 

《讓子彈飛》的第一個手法是凡事皆有兩面,分身必定不是本尊,卻可能比本籿更似本尊,聽起來有點像腦筋急轉彎的遊戲,卻是電影最重要的精髓之一。

 

電影開場描寫民國初年,花錢捐得縣長的馬邦德(葛優飾演)與妻子(劉嘉玲飾演)正在逍遙上路之際,卻遇上了土匪張麻子(姜文飾演)。臉如土灰的馬邦德只好謊稱自己是師爺,保住了小命,但是妻子成了縣長遺孀,張麻子拿了縣長派令,冒名頂替前往鵝城上任,也接收了寡婦夫人,乍看之下,馬邦德成了人財兩失的倒楣鬼,卻也點出了「名實不符」的電影主軸。lbf763.jpg

 

首先,馬邦德有縣長之名,卻非學術功名所致,又無才幹,全因錢多捐來一身虛名,真縣長卻是虛縣長;換做師爺之後,明明不是師爺,卻更像師爺(才情能耐只有如此高度),這種「正牌」卻是「冒牌」,「冒牌」卻比「正牌」更像「正牌」的詭辯邏輯,既符合了「身份錯亂(mistaken identity)」的喜劇元素,更在嬉笑怒罵之餘,揶揄起政壇人物的草包心虛。

 

其次,姜文飾演的張麻子,臉上卻沒有半顆痘子,亦不花麻;幹的是打家劫舍的土匪行當,做起縣長卻比正牌縣長更有經世長才。麻子不是麻子,縣長不是縣長,卻比縣長更像縣長,表面上那是逗趣的喜劇效應,卻也等於間接罵了所有「在其位,卻不謀其政」的庸官腐官。

 

姜文當然也不忘在玩起「身份錯亂」的遊戲時,「以假當真」起來,例如縣長與縣長夫人同床共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是縣長成了師爺,眼看夫人被假縣長接收,豈不當場戴了綠帽?於是葛優出面干預,一句:「寡婦碰不得。」符合師爺的幕僚身份,更落實了為人夫的焦慮心情。但是姜文回應說:「不能讓人家守活寡。」卻又像極了理不直,氣不壯的土匪豪情。更妙的是劉嘉玲的回應卻是:我本來就是縣長夫人。」誰是縣長,就跟誰同床,講得理直氣壯,卻也道盡了亂世中,同林鳥也會見機行事的機巧與勢利。

 

《讓子彈飛》中對官與民的論述也極犀利有趣,周韻飾演的妓女,一句:「不會貪財的,未必是是好縣長。」恰好擊中了世人對官僚嘴臉的刻板印象,但是原本打家劫舍,只圖個人財貨溫飽的土匪,卻也可以配合政商鬥法的形勢,搖身一變成了劫富濟貧的綠林好漢,至於他們每個人臉上都掛上了以麻將牌符號做成的面具,更指明了這是一齣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鬧劇,不怕貪官對號入座,只因電影擺明了就是要來揶揄貪財怯事的官僚。

 

姜文的妙手伏筆則是周潤發飾演的富商黃四爺,有錢有勢還有手段,原本是鵝城的地下縣太爺,官派縣長也只能唯他之命是從,等於就是他的傀儡,但是他另外還培養了一個替身,隨時可以做犧牲。他與張麻子的鬥智鬥力,表面上是官商勾結不成,坐地分贓失敗,翻臉對決的好戲,實質上是好民要鬥奸商的招招算計,最後更因為姜文先擒拿了替身,讓百口莫辯的正牌黃四爺再無容身之地,全片再度回到了「替身取代本尊」的主軸。

 

會說故事的導演,都能先定主題,然後再以千變萬化的手法,繁複與點綴主題,卻又萬變不離其宗,首尾交疊,一路有風景呼應,卻又讓主題更加清楚鮮明,姜文就是這麼一位懂得人心,更懂得戲味的大說書人。

3D驚天洞地:忽必烈汗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Image via Wikipedia

就電影論電影,我對於Alister Grierson執導的《3D驚天洞地(Sanctum)》意見很多,但是無可諱言地,看完《3D驚天洞地》,我卻也花了很長的時間來重溫自己曾經上過的英詩課。

 

關鍵在於電影中出現了英國詩人S. T. 柯爾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在嗑藥或者吸食鴉片後經歷的幻像人生,因而書寫出的傳世詩作《忽必烈汗︰或夢中的一個幻象。一段殘詩(Kubla Khan: Or, a Vision in a Dream• A Fragment)》。

 

電影中得聞詩作,當然是一種刻意的手痕,電影中熱愛這首「忽必烈汗」詩作,不時會在友人和兒子面對吟誦這首詩的人是熱愛潛水探險的法蘭克(Richard Roxburgh飾演),他用這首既深奧又曖昧的詩作來詮釋自己長年不在家,不照顧親人,疏於照顧兒子的心理動機,好不容易他允許17歲的兒子喬許(Rhys Wakefield飾演)陪他一起到深不見底的巨洞探險時,也就把這首詩當成傳家之寶,唸給兒子聽,聞聲驚豔的喬許,若有所悟之餘,父子嫌隙,似已渙然消散。

 

詩,是人世間最不實用,也最無用的文字,但是詩的影響力,卻也是世間任何的度量衡都無法秤量的,導演Alister Grierson顯然懂得詩的妙用,於是巧手在父子矛盾中塞進了名詩,用詩的無名與無形力量,來活化電影的困窘僵局,這也是喬許在力盡氣乏之際,抬頭若見天光,心頭猶自誦念起這首「忽必烈汗」,因而得能鼓起最後一口氣,昂首上揚。

 

電影中人在詩作品得到安慰,得到力量,當然是極其浪漫的一種描述手法,391813.jpg看完這部強調棚內作業的《3D驚天洞地》,唯一還能在心頭縈繞迴響的也只剩這首忽必烈汗」。我不曾忘記,當年在英國文學史的課堂中,聽著老師以響亮的抑揚音調唸起這首詩的美妙音律,於是重新找出原詩,再大聲唸了起來,在韻腳共鳴和詩情意境的交響合奏底下,如夢如幻的青春時光,也就再度浮現…

 

電影中常常藏有細密的生命細節,勾引著觀眾的幽微記憶,重讀「忽必烈汗」,我卻也有些不滿足,就在忙碌的新聞工作空檔中,試譯起這首詩,就與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分享吧。

 

In Xanadu did Kubla Khan ,       忽必烈在上都,

A stately pleasure-dome decree:    下詔建造安樂宮。

Where Alph , the sacred river, ran   阿爾佛聖河穿流其下,

Through caverns measureless to man流經深不可測的岩穴

Down to a sunless sea.            直奔不見天日的巨洋。

 

 

So twice five miles of fertile ground沃野十哩,

With walls and towers were girdled round: 樓台環繞。

And there were gardens bright with sinuous rills, 河畔園林,波光瀲灩,

Where blossomed many an incense-bearing tree; 繁花绽放,香氣四射;

And here were forests ancient as the hills, 古樹沿丘林立

Enfolding sunny spots of greenery . 環拱明媚青草地。

 

 

But oh! that deep romantic chasm which slanted植滿杉樹的斜坡下,

Down the green hill athwart a cedarn cover! 有道深幽罅隙。

A savage place! as holy and enchanted 如此無情大地,聖潔又迷離

As e’er beneath a waning moon was haunted 淒清殘月下

By woman wailing for her demon-lover! 有位女郎正為妖郎傷泣

And from this chasm , with ceaseless turmoil seething, 隙縫傳來陣陣怒濤聲。

As if this earth in fast thick pants were breathing, 有如大地氣極吼喘。

A mighty fountain momently was forced: 似有巨泉匯聚,

Amid whose swift half-intermitted burst間歇噴發,

Huge fragments vaulted like rebounding hail, 如冰雹濺落,

Or chaffy grain beneath the thresher’s flail: 亦如稻穀米糠篩落。

And ‘mid these dancing rocks at once and ever紛沓飛揚,似無盡時!

It flung up momently the sacred river. 聖河梭遊不息,

Five miles meandering with a mazy motion迂迴彎轉五哩長,

Through wood and dale the sacred river ran, 穿林繞谷,

Then reached the caverns measureless to man, 直入無底岩洞,

And sank in tumult to a lifeless ocean: 譁然墜入死寂深洋。

And ‘mid this tumult Kubla heard from far水聲喧譁間,忽必烈似已聽聞

Ancestral voices prophesying war! 先人預警戰事。

 

The shadow of the dome of pleasure殿堂倒影,

Floated midway on the waves; 隨波飄泛;

Where was heard the mingled measure山泉衝石

From the fountain and the caves. 水聲喧譁。

It was a miracle of rare device, 此景世所罕見,

A sunny pleasure-dome with caves of ice! 明陽聖殿,冰樑雪柱!

 

A damsel with a dulcimer恍惚朦朧間,

In a vision once I saw: 得見女郎抱琴來,

It was an Abyssinian maid, 飄飄如仙女,

And on her dulcimer she played, 悠悠奏古琴,

Singing of Mount Abora. 宛轉傳天籟。

Could I revive within me綸音妙曲,

Her symphony and song, 銷魂蝕骨

To such a deep delight ‘twould win me, 縈繞纏綿難釋懷。

 

That with music loud and long, 容我高歌唱,

I would build that dome in air, 重建雲中仙邦,

That sunny dome! those caves of ice! 再現明陽聖殿,冰樑雪柱!

And all who heard should see them there, 有緣聞歌者,

And all should cry, Beware! Beware! 想見盛景必定齊聲驚呼

 

His flashing eyes, his floating hair! 他的眼光燦閃,髮絲飄蕩!

Weave a circle round him thrice, 比指畫圓,繞身三匝,

And close your eyes with holy dread, 聖光逼你閤眼

For he on honey-dew hath fed, 只因他以蜜露為食,

And drunk the milk of Paradise. 以聖域乳液為漿。

 

我花了五小時來譯這首詩,取其義,不求字字對仗,心中只念著:人生難免做些傻事,終日譯詩與讀詩,雖傻,其樂卻無窮。

 

Enhanced by Zemanta

煞不住:老公式新道具

 

東尼.史考特(Tony Scott)執導的(Unstoppable)》用「runaway train(失控火車)」一詞來形容那輛無人駕駛,直往前衝的高速火車,偏偏《Runaway Train》卻也是俄國導演康查洛夫斯基(Andrey Konchalovskiy)在1985年根據日本大導演黑澤明的劇本完成的電影片名,台灣譯作《滅》,日本則譯作《暴走機關車》,台日片名兩相比較之下,顯然日本片名更勝一籌。

 

《滅》與《煞不住》相同的是,主角都要去止住一輛高速前行卻失控前衝的火車;相異的是,《滅》的主角強.沃特(Jon Voight)是越獄囚犯,要在冰天雪地中自保,《煞不住》則是資深火車司機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和菜鳥列車長克里斯.潘恩(Chris Pine)要煞住載有化學燃料的火車,以免毀了沿路市鎮。

 

《滅》是後有追兵的個人求生記,《煞不住》則是電視新聞現場直播下的英雄搏命演出,所以《滅》只宜在冰天雪地中孤立奮戰,《煞不住》則是在眾目睽睽下,一次解決主角的工作、婚姻和家庭困境。因此,《滅》強調生死殘酷,《煞不住》則靠親情來澆灌熱力與希望。us14.jpg

 

其實,《煞不住》套用的是類似《捍衛戰警(Speed)》之類災難電影的模式,先有個無法停止的交通工具,然後再由受困英雄排解困難,救渡眾生。《煞不住》雖然載有致命的化學原料,但是導演無意突顯化學危機(雖然,這個選擇,簡化也弱化了危機壓力),高速暴衝經過斜彎後,終將脫軌毀城的速度危機,才是東尼.史考特個人最鍾意的風格,所以從片頭開始,調度場上一列列的火車頭,都巨大得有如機械巨靈,一旦開始失控狂奔後,他又大量使用抽格剪輯的手法,改變了火車行走速度,處理得有如神出鬼沒的魅影,至於從天上俯視,平行追拍和旋轉圍繞的攝影鏡位都在追求這種速度與危機交替的節奏感。

 

不過,東尼.史考特另外試圖在《煞不住》中滲透進一些不景氣年代的勞資關係批判。差別在於他沒有偏執地批判領導階層的璊頇,也沒有刻意突顯勞資對立的情緒,而是在雙向論述中找回專業勞工的能力與尊嚴。

 

例如,《煞不住》的危機生成,並非資方的貪婪,而是勞工的粗心疏失(先是忽視了煞車套的連結,繼而是設定自動駕駛,就走下火車要調軌,從此人車分離)。

 

例如,高階經理人並非不懂危機迫在眉睫,只是他遠離了實務工作面,否決了調度室主管的建議,低估了失速風險,才會連著兩次大手筆的攔截行動都失敗了,還衍生車毀人亡的悲劇,那是危機時刻的錯誤選擇,並非故意不做為,但是接連兩次的錯誤則是要突顯有實戰經驗的黑手勞工的珍貴價值。

us08.jpg

 

丹佐.華盛頓飾演的是已經接到資遣通知,十九天之後就得離職的「老」員工,卻要奉命訓練擺明的就是要來取代他們這些老人的「菜鳥」克里斯.潘恩,職場上的那股怒火矛盾,先是在「托育所」和「養老院」的口水戰有些火花,但是在克里斯.潘恩私事纏心,多接了五節車箱後,激出最火暴的對峙情緒,只不過,一旦遇上危機,「鐵道員」的使命感頓時油生,立刻化消了代溝,因為一老一少非得齊心合力,才能解除危機,全片就此走進了制式公式的老套框架了。

 

《煞不住》的關鍵雖然在於只有老鳥看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完成了追撞連結,然後才能兩度飛車猛跳,終於重回車頭,但是父女的誤會,夫妻的僵局與職場的現實,卻全在他們的冒險賣命下,瞬間瓦解,卻也太過好萊塢的夢幻祈願了(因為導演只透過兩個男人在火車上分享生命片段,就算交代了男人的苦情觀點,完全忽略了女兒與妻子究竟爭些什麼的幽微心情),以致於雖然有個大圓滿的結局,但是觀眾只像個局外陌生人,只有旁觀,很難喝采了。

 

 

03月1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愛的自由式》

 

為愛走天涯,是一句美麗的口號,卻可能要人命,但是愛情讓人動容,讓人疼情的,無非亦如詩人所說的:「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法國導演菲利浦.里奧雷 Philippe Lioret)執導的《愛的自由式(Welcome)》描寫了一段動人的愛情,卻是用生命書寫完成的癡情。

welc13.jpg 

《愛的自由式》的癡情要素包括:

一,十七歲的伊拉克庫德族青年畢拉,因為愛情,跋涉四千公里,想要偷渡到英國,找尋愛人咪娜。

二,為了偷渡,他差點悶死在貨櫃車的塑膠袋裡。

三,為了愛情,他決心橫渡英吉利海峽。

四,為了橫渡海峽,他找上西蒙教練要練就自由式。

五,為了愛情,他終於踏上征途,靠著體力與毅力橫渡長達三萬四千公尺(三十四公里) 的海峽。

 

愛情有很多種,癡情是其一,婚姻破裂,卻又舊情難捨,則是其二,畢拉的故事給了西蒙很多啟示。

 

愛心有很多種,歡迎光臨可以是動人的口號,也可能只是形式上的禮貌,公益遇上私利,可能一切都變了。

 

使用音樂:《愛的自由式》原聲帶

500 miles》《Blowing in the wind》《Tell Laura I Love Her》《Love Me Tender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讓子彈飛》                                    

 

姜文是中國最狂野,也最有才情的導演,過去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昇起》都有天馬行空的驚人想像力,他的第四部執導作品《讓子彈飛》,改編自馬識途的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發揮了借古諷今的黑色幽默喜劇,鬥智又鬥力,煞是好看。

 

lbf987.jpg 

故事民國年間,花錢捐得縣長的馬邦德(葛優 飾)攜妻(劉嘉玲 飾)走馬上任,卻遇上了劫匪張麻子(姜文 飾)。為了保命,他謊稱自己是師爺。於是開啟了一場師爺不是師爺,卻更像師爺,縣長不是縣長,卻更像縣長的有趣辯證,既有戲劇衝突,也更直指人心要害。

 

使用音樂:太陽照常昇起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最新電影:3D驚天洞地(Sanctum)》

 

我一直不曾忘記當年在英國文學課上,聽老師唸起英國詩人柯立芝(Coleridge)詩作 《忽必烈汗(Kubla Khan)》時的抑揚音調

In Xanadu did Kubla Khan忽必烈來到上都

A stately pleasure-dome decree下令建造雄偉的行宮:
Where Alph, the sacred river, ran
聖河蜿蜒流過此地
Through caverns measureless to man從人類難以量測的洞穴
Down to a sunless sea深入不見天日的海底

 

 當然,我更沒想到的是會在Alister Grierson執導的《3D驚天洞地》中,再度聽見這首詩,導演和編劇試圖用這首詩來解釋人生的冒險動機,勾畫一種詩情的冒險與嚮往,只可惜,忽必烈的傳奇只是噱頭,未能打造出類似《阿凡達》的冒險動機,反而只是《海神號》的求生記,3D 視效亦不如預期。電影的用心,我能理解,電影的困局,我亦得點出。

 

 

使用音樂:《超完美風暴》原聲帶

ocean》原聲帶

羅馬慾樂園:審美疲勞

青春豐美的胴體人人愛看,問題是能看多久?能否久而不膩?審美,也會疲勞嗎?西班牙導演胡立歐.梅登(Julio Medem)在《羅馬慾樂園(Room In RomeHabitación en Roma)》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玉體橫陳的肉香滋味,究竟能耐多久?

 

《羅馬慾樂園》描寫兩位女子的一夜情故事,兼任編劇的胡立歐.梅登在創作之前明顯就已先設定了條件:一個晚上,一間房間,兩位女子,兩種性向,再搭配謎樣的身份,虛構的傳奇,成就這個先定好框架形式,再用內體和慾望來細雕感性的創作。

rir89.jpg 

《羅馬慾樂園》有兩位女主角,來自西班牙的艾芭(由Elena Anaya飾演)以及來俄羅斯的娜塔莎(由Natasha Yarovenko飾演),素昧平生的她們在酒店巧遇,晤談甚歡,艾芭於是邀請娜塔莎到下榻的龐貝旅館房間內再續一攤,艾芭是女同志,積極求愛,娜塔莎卻是異性戀,而且即將結婚,卻因為與雙胞胎姐姐起了爭執,憤而出外買醉,邂逅了艾芭之後,酒精發酵下的她也願意嘗試一場超越慣性的激情冒險。

 

胡立歐.梅登從不遮掩他對女性胴體的崇拜與讚美,過去的《露西亞與慾樂園(Lucía y el sexo)》和《安娜床上之島(Caótica Ana)》皆是極其自然大方地展現女主角的青春肉身,《羅馬慾樂園》中的艾芭與娜塔莎亦都有著極其光滑勻稱的肌膚與胴體,從她們進入房間寬衣解帶的剎那,乳房、腰身與長腿開始糾纏彈現時,全片確實浮現著極其異色浪漫的情欲滋味,但是電影設定的「三一律(一個晚上,一間房間和一夜情)」格式,卻也使得全片陷入揮灑不開的僵局。

rir5008.jpg 

因為只是一夜情,肉體的火花成為必要的開場白,電影的前提是肉體可以無縫緊貼,心靈卻是神秘而又遙遠。肉身點燃欲望後,導演開始去探索女主角的心靈,因為都是陌生人,雙方輪流挖心掏肺的解放告白其實是故事與謊言的綜合體,目的在試探,也是狡黠的偽裝,戀人們其實都會選擇性地吐露心聲,創造一種氛圍,都包裝自己,導演其實很委婉地透過這種方式來呈現兩位女性,想要交心,卻又故意迂迴繞遠的心靈拉鋸。艾芭編織的是一位阿拉伯王子的寵妃傳奇,娜塔莎卻是套用雙胞胎姐妹的身份,訴說著同一個細胞卵的同質與異化人生,乍聽似乎有趣,卻因為往返來去,有了拖泥帶水的滯悶感覺了。

 

關鍵在於創造前即已選定的框架:「三一律」。兩位敢脫敢露敢於探索欲望的美女,要在一個晚上的一個房間裡,先編織謊言既而又要懺悔討實,即使內容是主題到變奏再回到主題,形式略有變化,基調卻也都兜繞在這兩人身上而已,即使導演挖空心思用鏡位(仰角、俯角或特寫)、美術(床鋪、客廳、窗景、浴室、畫作、陽台和旗竿)和音樂來分割每一段故事,甚至還會搭配地圖、Google EarthDV影像來做緩衝平衡,甚至還扯進號稱煮了黃瓜要來提供女房客性服務的男服務生,都無法改變整部電影有如一齣舞台劇的格式與形式限制(每一回有音樂和鏡位浮現時,就像在換景換幕),再怎麼努力調整鏡位與結構,即使有動人的「Loving Stranger/愛陌生人」歌聲一再飛揚,都給人招式用老的重複感,畢竟《羅馬慾樂園》的故事一如其英文片名所指稱的只是「羅馬的房間/Room In Rome」,格局即是如此,即使導演靈活如孫悟空,卻也跳不出這個房間的手掌心了。

rir5009.jpg 

《羅馬慾樂園》其實另外還有一個故布疑陣的巧思,導演試圖選擇羅馬古城和掛在旅館房間牆上的希臘或羅馬神話名畫來進行一場「永恆與破敗」的哲學論述,走過歷史名城,面對著曾經輝煌,如今殘破的古蹟,歷史的魅影確實如影隨形,但是這些魅影也只有面對活生生的胴體與熱情,才得著它的對比趣味,空間的今古對比與時間裡的往事追憶,就如艾芭手上拿著的那副羅馬地圖與透過Google Earth尋找的地圖座標,骨董與科技也得著了映照與對比的趣味,只可惜導演說不清楚與精準,大家只能在意境中揣摩體會,自己找尋註解與答案了。rir500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