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唐人街:導演亮相

導演愛演戲,愛在大銀幕上亮相,其實已經不算新聞了,只要演得好,演得讓人難忘,就讓看電影的我們多了三分尋寶的樂趣。

 

1992年,第一次看《喜宴》的影迷,未必熟悉導演李安的長相,看到喜宴上一位賓客,面對賓客們大鬧婚禮的場景做出評論的台詞:「那是中國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頂多只是菀爾一笑,反而是李安的朋友們會忍不住大笑出來,因為那位臨時演員,便是李安本人。

 

HSUHARK001.JPG香港導演徐克也很愛演,在《新蜀山劍俠》中,他穿起古代戰袍,和洪金寶與元彪三人持刀亂砍,然後一起窩在死忘戰士的遺體陣中裝死,指桑罵槐地痛罵都是紅軍藍軍(共產黨與國民黨)愛爭權,搞得天下大亂,替電影的五代十國亂世做註解,同時也書寫下他對國共對峙的近代史批判。

 

徐克執導的《上海之夜》中也曾經出現主角在陽台上隨手把水往樓下一倒,結果淋得路人滿身溼,頓時破口大罵,那位路人,不用多做解說,就是徐克本尊。不知情的人就當他是個倒楣鬼吧,眼尖知情的影人則更明白,導演其實是用「我演故我在」的方式書寫下他的簽名。

 

英國導演「緊張大師」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也極熱中於這種亮hitchcock2.jpg相簽名式,每部新片都愛用最搞怪的方式,讓自己拿起拍板或者導演筒或者使喚電影道具,自己亮相推銷自己的電影;總愛在自己執導的電影中偶而是個上街溜狗的路人,或者驚鴻一瞥在轉角處巧遇的路人,約定俗成的結果,反而讓喜愛希區考克作品的影迷都有期待,每逢新片推出,就會聚精會神搜尋起大導演的身影,更享受那種偶然巧遇的樂趣了。

 

至於以《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聞名的印度導演奈特.夏瑪蘭( M. Night Shyamalan)也是愛演成性,從《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驚心動魄(Unbreakable)》、《靈異象限( Signs)》、《陰森林( Village)》、《水中的女人( Lady in the Water)》一路演到《破.天.慌( Happening)》,幾乎無片不演,只可惜雖然演了不少作品,卻沒有讓人難忘的表演,船過水無痕,演了沒演,差別不大。

 

既然要演,就要讓人服氣,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深諳其理,個頭矮小,只有165公分高的他雖然是先從表演進入影壇,自知表演不會是他的終極天地,導演才是,但在自導自演的《天師捉妖(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中飾演起那位三心二意的小學徒,想要捉拿吸血鬼,卻是險象環生,最後甘為美女誘惑,甘為吸血一族的表演,從小鼻子小眼睛的膽心如鼠,轉進到色從膽邊生的身心轉折,入木三分,讓人難忘。polanski05.jpg導演想演戲,其實不難,只要臉皮夠厚,膽子夠大,製片多數不會為難,更不會刁難。但要演得讓人難忘才是本事,波蘭斯基至少曾在三十部劇情片裡亮過相,除了《天師捉妖》之外,我最難忘的就是他在《唐人街(Chinatown)》裡的驚鴻一瞥。

 

《唐人街》的故事主軸就是缺水的洛杉磯市,富商積極想要另建水庫,靠著土地徵收大發橫財,不料,反對他最力的卻是自己的女婿Hollis,而且

Hollis主管的就下洛杉磯的水力分配,他在公聽會斬釘截鐵地反對興建水庫,引發岳丈的殺機,原本被人冒名委託調查Hollis私生活地下情的私家偵探傑克(由傑克尼柯遜/Jack Nicolson飾演),卻查覺事有蹊蹺,不肯接受警方認定Hollis意外溺水而死的推論,積極查訪水庫真相,他的動作越積極,富商的反彈就更激烈,眼見軟的無效,就改來硬的,一位手持小刀的混混看到傑克糾纏不捨,先是拿出小刀威脅,傑克還來不及扯皮耍賴,他已經手一挑一揚,刀鋒劃過傑克的鼻子,當場濺血。就在傑克痛得彎腰頓地時,小混混才口吐惡言地囂擺離去。

 

這場戲只有二十秒,快到來不及讓傑克和觀眾應變,正因為心狠手辣,而且讓人措手不及,所以格外震撼。這位小混混就是由波蘭斯基客串演出,短短二十秒,傑克從此得臉上貼著白紗布繼續辦案,造型怪異,查出來的真相也就更讓人難以置信了。

 

短短二十秒,卻是一眼就難忘,這樣的客串表演,堪稱是波蘭斯基和《唐人街》同樣讓人難忘的經典時刻了。 

 

 

島嶼寫作:文學家寫真

紀錄片試圖紀錄歷史,但是紀錄片未必是在書寫歷史,毋寧是在保存歷史。

 

例如,以詩人鄭愁予為中心的紀錄片《如霧起時》中,我們看見了拍攝之後即告凋零的詩人商禽和楚戈最後的身影,即使只是音容一瞥;即使手已抖顫;即使已言語不便,無法想見當年意興雄飛,寫下「以腳思想」和「再生的火鳥」等詩文的青春模樣;即使只剩黃昏時期的蒼老背影……好歹並不留白。zhenp001.jpg

 

紀錄片有時會撞見意外的火花,即興演出的即時捕捉,永遠比順著既定腳本拍攝的設定更動人。

 

例如,以詩人余光中為主體的《逍遙遊》,就拍到了詩人親臨高雄市三民國小,聆聽小學生用整齊合一的語調,高聲朗讀起他的詩作「車過枋寮」,聽著赤子清亮嗓音來誦念起:

「…雨落在屏東的香蕉田裡,
甜甜的香蕉甜甜的雨,
肥肥的香蕉肥肥的田,
雨落在屏東肥肥的田裡。
雨是一首溼溼的牧歌,
路是一把瘦瘦的牧笛,
吹十里五里的阡阡陌陌。
雨落在屏東的香蕉田裡,
胖胖的香蕉肥肥的雨,
長途車駛不出牧神的轄區,
路是一把長長的牧笛

 

yuc004.jpg詩文有人誦讀,原本是賞心樂事,只是赤子無邪,對詩的理解或許還在單純的字義層次,少了彎轉,少了細雕,以致於朗朗讀書聲成了有如閱兵行列的齊一步伐,陽剛直爽地一味向前,詩人終於忍不住,等到話音一落,教起小朋友該用什麼樣的抑揚頓挫的腔調來朗誦這首詩,詩人或許不是焦慮,卻有些心癢,於是就在他即席頌念的現場拍攝中,攝影機留住了白髮詩人面對青青學子的真性情。這種充滿生命能量的紀錄與記載,對於所有的紀錄片都極其珍貴。

 

以人物為主的紀錄片徜若少了主角,確實做來辛苦,例如以作家林海音為主的《兩地》,就因為主角已然辭世,只能以家庭錄影帶的往昔身影搭配作家女兒夏祖麗再走一趟北京西城南柳巷的舊胡同,從還保存至今的四合院床板下搬出「晉江會館」的橫匾,對照電影《城南舊事》中的英子lin003.jpg(童星沈潔飾演)身影,作家難忘的北京往事,以及已經投影成為中國人對小說記憶的影像,交疊作用下,亦能細緻有力地勾勒出作家的背影。

 

林海音的文學身份除了作者本色之外,她還是位推手,黃春明和林懷民都在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副刊上發表了他們的第一篇小說,《兩地》找到了兩位藝術家憶述曾和林海音交往的那段青澀時光,特別是林懷民提到他用第一篇小說的稿費去學舞時的往事,台灣文學與舞蹈交會的剎那火花,就有了格外動人的溫度了。

 

但是,要拍攝這幾位文壇巨擘的紀錄片卻也不只是陪他們再走一趟生命落腳處,重新體會舊時代風情,即能讓人滿足的,文學家的紀錄片當然不必像文學史,要巨細靡遺地交代余光中與洛夫的現代詩論戰究竟在爭辯些什麼,但是《逍遙遊》點到為止的處理,其實是讓對台灣現代詩發展史欠缺認知的年輕人,更加摸不著頭緒;《逍遙遊》完全廻避了余光中在1977年發表「狼來了」一文所引發的鄉土文學論戰,更是讓人有憾。

 

同樣地,鄭愁予經歷過「藍星」與「創世紀」草創的艱困時代,不管是紀弦與覃子豪的主張,或者詩人對保釣運動的解讀,甚至在台灣戒嚴晚期進入中國,為文藝請命的心路歷程…《如霧起時》都只有輕輕點到,輕沾即起,著墨甚淺,想要聆聽詩人如何為往日身形下個註解的詩迷或觀眾,怎能無憾?

 

同樣地,台灣詩人王鳳池在1963年以「風遲」筆名在聯合報副刊發表一首題為《故事》的短詩,導致他背上匪諜之名坐了三年牢,以及林海音被迫離開聯副主編的政治風波,導演楊力州找出了刊登《故事》版面,讓觀眾重讀了引發政治迫害的詩作面貌

「從前有一個愚昧的船長

 因為他的無知以致於迷航海上

 船隻飄流到一個孤獨的小島

 歲月悠悠一去就是十年時光

 他在島上邂逅了一位美麗的富孀

 由於她的狐媚和謊言致使他迷惘

 

lin002.jpg

我們無法知道林海音當初決定刊發此詩時,心裡究竟想些什麼,詩裡的「愚昧的船長」,顯然是影射蔣介石;「飄流到一個孤獨的小島」,無疑是指台灣;「美麗的富孀」暗喻美國,這首詩其實白話得可以,根本沒有曲筆,所有的政治嘲諷,都是麼直接敲打著執政者,就連小學生亦應能夠明白……導演楊力州直接拿1968年柏楊翻譯的大力水手漫畫事件(描寫卜派父子流落到一座荒島上,卻想要競選總統)做比方,柏楊因此坐了九年牢,林海音卻倖免牢獄之災,電影給的說法是只因為柏楊是外省人,而林海音則是台灣人。

 

主編失去了副刊舞台,確實是一大損失,但是「風遲事件」與「大力手水」事件真的可以簡化成為因為省籍有別,所以命運不同嗎?《兩地》的處理方式並不能回答我心中的問號,只能期待來年有人再以「政治陰影下的台灣文人」為主題,更深入地追蹤那段時期的政治角力印痕了。

啟動原始碼:搶救未來

看電影有些會遇上一些無法交代的情節,有時是力有未逮,有時是避重就輕,有時候則是因為創作者自己也想不透,只好支吾其詞,鄧肯.瓊斯(Duncan Jones)的新作《啟動原始碼(Source Code)》,雖然遇上尷尬的關鍵劇情,卻仍不失為一部好看的科幻懸疑片。

 

《啟動原始碼》的男主角傑克.葛倫霍(Jake Gyllenhaal)飾演到阿富汗前線作戰的美軍上尉柯特,理論上他已經為國捐軀了,但在一息尚存之際,卻成為軍方背書的「原始碼」實驗尖兵,奉派到一輛芝加哥通勤火車上去查明是誰放置炸彈,讓火車出軌,然後還要引爆更可怕的核彈。實驗小組於是選擇了一位體型相近的教師史恩,讓他的意志與心靈強行進駐史恩肉身,藉此查明誰是炸彈客,以防堵接下來的毀滅性攻擊。

sc03.jpg 

《啟動原始碼》一如其他的科幻電影,總是先設定一些煞有介事的科學條件,然後再據此發展故事,《啟動原始碼》的科學理論是以電燈熄掉時猶有餘光殘存的概念,在悲劇發生後,肉體已滅但是魂靈未遠的人,仍有八分鐘僅存的記憶與時間空檔,可以用來查明事實,改變下一個悲劇。

 

《啟動原始碼》的前提確實是誇大的,超越一般人的經驗法則的,但亦因為誇大,所以留下了不少邏輯矛盾。例如,為什麼是八分鐘?例如,這段殘存時間有多久?何以可以讓柯特多次重回現場,探究真相(電影如果設定次數或時間條件,或許劇情就會變得更有張力,當然也就可能限制最後一次的冒險大躍進了)?例如,在殘存時間裡所有的人也依舊有思想,有反應,能互動,顯然殘念不是柯特(或者史恩)一個人的殘念,曾幾何時一個人的實驗成了集體實驗?例如,柯特是柯特,史恩是史恩,一旦史恩成了柯特時,肉體遭人借用的史恩又去了那裡呢?例如,每一回的失敗如果都是爆炸了事也就罷了,但是得能倖生的人,結局又如何呢?是八分鐘之後就煙消雲滅嗎?化為泡影嗎?還是以死者/生者的另一種方式,進入另一層時空,繼續與其他原本就是生者的人往來互動呢?

sc06.jpg 

凡事如果都找到理性答案,《啟動原始碼》也許就不會這麼迷人了,跳躍式的模糊(或者迷糊),其實也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畢竟《啟動原始碼》的創意藍圖還是來自於《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中的那位氣象播報員的Bill Murray,他因為受困在「明天永遠不會來,今天只會一再重複」的時間夾縫中,卻靠著不斷修正,實踐了夢想,也找到了出口。柯特一如的Bill Murray,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終於能以更快的節奏與不再捉瞎的辦案方式找出炸彈客,一切就像你去玩新款電動玩具一般,開始總是吃憋,玩久了,懂得創意訣竅與程式漏洞後,過關斬將就無往不利了(同理可知,如果原始碼遊戲只限定重玩三次,柯特或許就沒有那麼多空檔去玩那麼多的調情或者身份查証工作了),換言之,《啟動原始碼》不過就是一場虛擬實境的角色扮演遊戲而已,只要玩家是高手,多次試錯後,一切終能手到擒來。

sc10.jpg 

導演鄧肯.瓊斯(Duncan Jones)曾經拍過讓我擊節讚賞的《2009月球漫遊(Moon)》,就算《啟動原始碼》有些前提設定的盲點(或者缺點),但是敘事結構上還是極有魅力的,關鍵在於他懂得在重複中另有變化,讓柯特每一回合的挫敗都提供了他更多的線索與能量,不必再繞道問盲,可以直擊要害,加快了節奏,也加速找到答案(雖然對於對手玩家未必公平,畢竟只有柯特可以一再重來,其他角色的軌道都是固定的)。

 

《啟動原始碼》另外亦使用了好萊塢的萬靈公式:有規矩,就有例外。規矩是人定的,例外亦是人為的,《命運規劃局》裡最後獲勝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啟動原始碼》的結局亦是柯特上尉在他能夠使力的空間下,完成了未能完成的「遺願」,甚至可以說服了薇拉.法明嘉(Vera Farmiga),讓他再重回一趟,開創出另一層自己可以再生或者悠遊的空間,不管他最後的脫序行動合不合理,他用手機打出的簡訊,似乎就真的讓過去和未來都不再是原本情貌了,電影的曖昧與岐義結尾,因而多添了讓人回味咀嚼,甚至辯論的餘韻了。

2011坎城海報:費唐娜薇

一張照片能夠讓觀者同時關切起被攝者和拍攝者,或許才是成功的照片。

 

法國坎城影展4日公佈影展正式海報,那是是美國女星費.唐娜薇(Faye Dunaway) 1970年由男友傑瑞.夏茲堡(Jerry Schatzber)替他的第一部電影導演作品《顛倒眾生一美人(Puzzle of a Downfall Child)》所拍攝的劇照

 

1970年的費.唐娜薇已經是好萊塢炙手可熱的紅星,1968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以《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獲得女主角獎入圍的她,即是由攝影師男友傑瑞陪同出席,據說那時兩人已經訂有婚約,最後卻不了了之。今年五月,影迷則有機會看到現年七十歲的費.唐娜薇再度挽著傑瑞.夏茲堡的手出席坎城影展盛會,因為顛倒眾生一美人》的拷貝已經修復完成,會在坎城重映。

faye.jpg 

費.唐娜薇與傑瑞的關係可以從以下的簡單年表中一窺究竟:

1967

費.唐娜薇演出《我倆沒有明天》奧斯卡獎入圍。

1970

費.唐娜薇演出傑瑞執導的《顛倒眾生一美人》

1973

傑瑞執導的《流浪奇男子》獲坎城金棕櫚獎

1974

費.唐娜薇演出《唐人街》奧斯卡獎入圍。

1976

費.唐娜薇演出《螢光幕後》獲得奧斯卡獎影后。

   

費.唐娜薇是我成長時代的好萊塢演技派巨星(因為顴骨高聳,又帶有雜揉精明與憂鬱神經質的她,從來不算美豔,叛逆的性格更難讓人疼愛),她的代表作品包括以下諸片(請注意合作的男明星,堪稱一時俊彥,也更夠讓年輕影迷她當年紅遍半邊天的魅力了)

《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

《天羅地網The Thomas Crown Affair)》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

《唐人街Chinatown)》傑克.尼柯遜(Jack Nicholson

《螢光幕後Network)》彼得.芬治(Peter Finch

《天涯赤子心The Champ)》強.沃特 Jon Voight

《禿鷹72小時/英雄不流淚3 Days of the Condor)》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

 

至於她詮釋起一代巨星瓊.克勞馥(Joan Crawford)的《親愛的媽咪(Mommie Dearest)》則是另一頁的影史傳奇了。

 

攝影師出身的傑瑞,原本即是商業攝影的高手,他替傳奇歌手鮑布.狄倫(Bob Dylan)的知名專輯Blonde on Blonde」還曾傳出版權之爭,義大利知名女星克勞黛.卡汀娜(Claudia Cardinale原本在唱片封面上還有著正面魅惑的身影(下圖上) ,但是後來再度發行唱片時,卻已遭更換(下圖下),引發不少議論。

 

 

BlondeInner.jpg

cdgatefold.jpg至於他用照相機所拍下的費.唐娜薇確實豔光四射,魅力無窮,那種優雅光影,卻和我在青春時期從大銀幕上認知的費.唐娜薇形像,相距頗遠。

 

不過,一張照本就有本事能夠說盡千言萬語,坎城影展選用傑瑞的照片來做海報,還真有溫故知新的萬千熱力,老照片能夠不杇,這正是中外電影人堅信不疑的真理,那不是神話,坎城影展執行得非常徹底且成功。

04月0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最新電影: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影展》

 

由六部紀錄片合組合成的2011年的文學電影,今天介紹的是由陳懷恩執導的《逍遙遊》,以及陳傳興所拍攝的《如霧起時》。

 

一,余光中:逍遙遊

 

很多人形容余光中有四隻手在創作: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另外兩隻手則是批評與翻譯。作品太多太龐大,自然形成影像創作者在選材上的艱難挑戰。

 

陳懷恩的創作選擇是陪余光中回他的出生地南京一趟,一方面是飲水思源的舊地重遊,呼應著《逍遙遊》的字面主題;另一方面則是檢視著曾經創作出知名詩作「郷愁」的詩作今昔,「郷愁」一詩曾經膾炙人口,但在兩岸早已直航形移勢改之後,突然就讓台灣年輕人覺得主題陌生,內容難解的蒼白乏力了。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紀錄片不是文學史,未必要巨細靡遺地交代余光中與洛夫的現代詩論戰,但是《逍遙遊》只有點到為止的處理,讓人難免有憾;《逍遙遊》完全廻避1977年一篇「狼來了」引發的鄉土文字論戰,更是讓人有疑。yuc004.jpg

 

不過,《逍遙遊》好歹讓我們看到了詩人親臨高雄市三民國小,聆聽小學生用齊一合聲朗讀起他的詩作「車過枋寮」,聽著「雨落在屏東的甘蔗田裡/
甜甜的甘蔗甜甜的雨/肥肥的甘蔗肥肥的田/雨落在屏東肥肥的田裡/
從此地到山麓,/一大幅平原舉起/多少甘蔗,多少甘美的希冀!/
長途車駛過青青的平原/檢閱牧神青青的儀隊/想牧神,多毛又多鬚,/

在那一株甘蔗下午睡?」成了閱兵行列的齊一前進步伐後,終於忍不住要教起小朋友抑揚頓挫朗誦法的焦慮。能見到真性情,都是好事,紀錄片尤其需要

 

至於我,當然不會忘記在一九七六年的梅雨季節裡,人在台中求學的我,聽著收音機裡傳來的中國民歌之夜,聽見楊弦用「迴旋曲」和「民歌手」等樂聲點燃民歌時代的風雲際會。這段青春,其實是有音樂記憶的,也成為這段節目重要的音樂背景。

 

二,鄭愁予:如霧起時

 

zhenp003.jpg鄭愁予的詩其實算得上是國民詩歌了,人人相熟,人人誦念,各自有不同的解讀在心中,不管是這次我離開你 是風 是雨 是夜晚, 你笑了笑 我擺一擺手. 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或者「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導演陳傳興曾經試圖用詩情般的畫面要來呼應,但是更重要的筆觸卻是陪著詩人再走一趟人間行走,舊地重遊,故友重訪,成了《如霧起時》最動人的時刻,即使只是音容一瞥(例如拍攝之後即告凋零的詩人商禽和楚戈),卻也還算即時留住了黃昏風景;可惜的是,鄭愁予經歷過的那個時代,不管是紀弦與覃子豪的論戰,或者保釣運動的影響,甚至在戒嚴晚期的中國文藝請命…《如霧起時》都輕輕點到,卻輕沾即起,無甚著墨,想要了解詩壇脈絡和詩人傳奇的觀眾,只能在「如霧起時」的影像論述(與極其不搭調的男女os聲音環繞下),扼腕迷航了。

使用音樂:《鄉愁四韻《歌Blowing in the WindThe River is Wide《我不知道風是在那一個方向吹《欲望的聲音《錯誤》和《偈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最新電影:《冰封之心》

wib312.jpg 

父母親是家庭的重心,一旦父母親完全失能,家庭豈不分崩離析?導演德布拉‧格蘭尼克(Debra Granik)卻告訴大家,即使暴風雨即將來襲,由珍妮佛‧勞倫斯 (Jennifer Lawrence) 飾演的17歲長女兒芮兒卻能獨力撐起大旗,帶領年幼弟妹和失心母親都能度過危機的故事。

 

電影的偏重灰藍色調的美術,打造出一個有如核戰後的世界末日風景;明明已在崩毀邊緣,不絕如縷的矇矓轉機,亦在鍥而不捨的生命態度中,得到轉圜曙光。

 

《冰封之心》動人之處有三,除了女主角珍妮佛‧勞倫斯鍥而不捨的生命毅力外,音樂更扮演了極其關鍵的煽情力量,郷村歌謠的淡談哀愁,搭配得極其動人。

 

使用音樂:《冰封之心》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最新電影:《非普通教慾》

 

canine002.jpg

《冰封之心》中的父親是完全失職與失能的父親,最後更演出了一場失蹤大戲;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執導的《非普通教慾(Canine)》,卻介紹一位操控子女身心,已經嚴厲變態的未來寓言,人物動作詭奇古怪,一切自然是因為一家五口的人性都已被壓抑與扭曲,人成了傀儡,沒有了靈魂,不古怪也難。

 

使用音樂Kari Bremnes / Fantastisk allerede 凱莉布蕾妮斯 / 三十年最精選

It Ain’t me baby   What A wonderful World

尋找背海的人:傳薪火

我的成長幸福之一就是父親支持我買書,什麼書都好,總相信我能從書中得到知識或者樂趣;我的成長幸福之二就是家人樂於陪我看電影,什麼電影都好,就算有的讓人沈沈睡去,家人亦樂於聽我分析或介紹電影的美麗。

 

頭髮半白之後,另外新增的樂趣則是看完電影之後,得能在架上找出躲過蟲劫的藏書,找回了失去的青春與記憶。

 

看完林靖傑執導的《尋找背海的人》,我就到書架上找出了新潮文庫編號第四號的「玩具手槍」一書,我在書頁上寫著的購買日期是民國六十三年十一月六日,書的底頁上則印著初版日期為民國五十九年十月,亦即,我是在書都出版四年後才買的書。書店老闆悄悄在原本訂價的二十元底頁上,先用藍筆塗掉了二十元的價格,加蓋了一個藍色章,改賣三十元了,亦即書在四年之間,增值了百分之五十,是物價變了?是書價升了?wws096.jpg

 

那一年,我大一,才廁身文學院門牆,努力做文學的門徒,經書閒書無不囫圇吞棗,然而匆匆卅八年就過了,學文未成,創作未逮,唯一慶幸的是舊書還在,藏在書頁裡的青春,還來得及出來打聲招呼。

 

至於閱讀「背海的人」時,則是努力跟上時代的腳步,小說在民國七十年四月出版,我在五個月之後就買了書,那一年,我正在讀藝術研究所,每天鑽研著元雜劇和英美現代劇,總以為自己可以在舞台春秋中找到一席之地,於是也努力在他人的創作中品嘗甜美的果實,然而,事與願違,力有未逮的我,中途轉向做了記者,意外撞見了電影,人生就停步在電影世界中,yusha.jpg那時盛行將台灣小說改編成電影。我總是興高采烈地對製片和導演說:「小說我熟啊!」後來才漸漸明白,小說創作的前提有著與藝術握手的衝動,電影創作則多偏向商業考量,從選材、選角到表現手法,無不如此。

 

《尋找背海的人》透過動畫和作家慢讀的方式,精細重現了書中段落,作家精寫,導演精製,耳濡目染下,也讓我再次慢讀起「玩具手槍」中的創作與手記文字,啞然於作者的千錘百鍊,訝然於作者顛覆形式的文體革命,重讀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是因為多了點生命風霜,更能懂得「推敲」工程之難,因而更加感念於這樣的新創作,讓我得能重讀生命中曾經擁有,卻又快速遺忘的風景。

 

看過《他們在島嶼寫作》這一系列的紀錄片,其實也讓我重新去打掃了舊書架上的塵蟎,例如觀看紀錄「純文學出版社」創辦人林海音的《兩地》一片時,我就從舊架上找到了林海音的先生何凡(夏承檻)在民國五十八年出版的大林文庫版「不按牌理出牌」一書,翻到何凡替林海音的第一本文集「冬青樹」所寫的序,提到民國四十和五十年代的那個時期文人寫作的窘迫環境,「白天雜又忙碌,實在無法構思…有時午夜夢迴,透過縱橫交織的蚊帳,看見她還伏在窗前小桌上,一燈熒然下,猶自振筆疾書。夏天是腳下一盤蚊香,冬天是腿上一條氈子…」看似輕描淡寫的文字,卻已活生生地紀錄下那個時代的文人書寫環境。

 

林海音創辦過純文學書屋,她的純文學出版社出版過極多台灣作家的重要創作,我非常幸運地忝為出版社的編號第一號讀者,每一回接到書訊時,總是快速地就著劃撥單選下我想買的書號,到郵局匯錢寄單,從余光中、紀剛到彭歌,從「望鄉的牧神」到「裸猿」…不知買過多少本純文學叢書,只可惜,單薄的熱情不能支持一家為文學搖旗吶喊的出版社,純文學喊收就收了,對於我們這些曾經支持過的書友,也沒有再連繫,心頭總是悵然若失(後來,我則是把熱情轉注到洪範和九歌,心想,我至少是半個讀書人,有能力的時候,就多買兩本書,支持一些胼手胝足的文藝人吧)。

 

1993年我在第一屆上海電影節上遇見了林海音,電影節主席吳貽弓就是電影《城南舊事》的導演,林海音自是也成了貴賓,我上前致意,想要表達自己也是純文學書迷,只可惜人來人往,需要應酬寒喧的人太多,僅有的一面之緣,沒能談上三句話,也只能說自己福份如此單薄吧。

 

或許是因為系列紀錄片即將推出,誠品書店的書架上擺放出楊牧、周夢蝶、余光中、王文興和鄭愁予的書,看到偶而有年輕讀者在書架上翻著看著,心想,薪火就是如此相傳吧,而我,已然側身走過,卻猶眷戀難捨。

 

 

 

尋找背海的人:精工藝

導演林靖傑繼2008年的《最遙遠的距離》之後,再度交出了一部細膩精緻的作品《尋找背海的人》,震撼更勝《乘著光影旅行》。

 

《乘著光影旅行》是攝影師李屏賓的創作人生紀錄片,有電影作品可供參酌,論人敘情,都多了些牽動浪漫想像的暈染空間;「背海的人」是台灣作家王文興的長篇小說,從《尋找背海的人》的片名來理解,本片就是一部尋訪王文興的創作足跡與心路的紀錄片,差別關鍵在於王文興的作品屬於文字書寫,如何翻譯文字成為真摯動人的影像,毋寧就成為林靖傑最艱難的考驗。

 

結果,林靖傑不但逐一爬上文字山巔,重建文字風景,甚至雕刻下文學家的立體身影,而且還在聲音元素方面留下了解讀王文興文字奧秘的解讀証物(王文興曾經親自錄下了他的小說作品《家變》與《背海的人》全文朗讀錄音,總長約40小時,《尋找背海的人》片中的幾段朗讀,則是發揮了畫龍點睛的勾引魅力)

ii902.jpg 

《尋找背海的人》一如傳統的人物紀錄片,從人與作品兩端切入。作品雖不算暢銷書,在大書店裡卻隨手可得,但不易快讀,更不易轉換成為影像,因為文字本身即已意像豐富飽滿,卻已從寫實素描快速膨脹成澎湃巨幅,足以讓影像翻譯家猶豫躊躇,不知如何著手,光從「玩具手槍」一文中檢視王文興對於冷天的描刻:「六點鐘時,無邊無際的黑暗,像潮湧一般,鯨吞掉了整座臺北市,天氣冰冷,一觸到肌膚,就跟鋼鐵一樣,冷得似乎具有一種刻骨的、腐蝕性的破壞力─也就像化學實驗室裡用的強酸溶液」或者如「母親」一文開場書寫的盛夏感覺:「七月的太陽,如一首無聲的音樂從早晨一直嗡嗡地唱到晚。 過了正午,這一帶郊區裡的稻田,新建的密集平房,油加里樹,沙灘,都靜靜地,充滿耐性地伏著,包裹身於稀薄的灰霧中,等待猶甚遙遠的徬晚降臨」就可約略感受工程的浩大。

 

林靖傑提出的解決方案分為影音兩案,不但神韻逼真,而且深情動人。

ii796070.jpg

 

面對文字意像富饒的文學巨人,林靖傑的影像工程計分動畫和搬演兩類,動畫則用來呈現影像與文字和時間對話的雙重功能。首先,林靖傑透過炭筆觸感的動畫,重建王文興的文字意境(例如「草原底盛夏」的夏日軍人),其次則是透過動畫,重建了已然消失的舊臺北風情(例如同安街一號的河畔旁的王家宅院與巷弄聚落關係)。一則畫出了消逝的人間風貌,那是孕育文人的時空環境;一則畫出了隱藏在字裡行間的創意思維,大量的動畫運用,不只展現了林靖傑向作家致的誠意,精緻有神的動畫風格,更呼應著林靖傑從文字中提煉出來的意像英華─那是從迴響昇華的再創作。

 

至於搬演,林靖傑同樣採用了舞台劇和音樂合奏的兩類手法。wws097.jpg

 

莫子儀和王琄聯合演出的《家變》舞台劇,其實就是精簡的文學翻譯,從演員的表情、肢體到抑揚的腔調,在在都在召喚著小說中的文句、情感與戲劇情感,讓文字得著人間氣息,這種搬演工程的浩大,絕非傳統格局的紀錄片得能想像,林靖傑展現出的是全力以赴的企圖心與執行力,因為既然要做文學大師的影像傳輸版,就不應浮光掠影,讓傳統框架局限了空間與手腳,於是他選擇了一條艱難且繁複的重建路,也讓觀眾看見了截然不同的文學心靈。

 

至於王文興與「卡到音」樂團的合作演出,更是一次文字朗讀的跨界實驗。林靖傑先是明白了王文興的文體與口語的密切關係,於是電影大量記錄了王文興以文字誦讀的方式「精讀」小說,窺見創作文思的堂奧,更捕捉了作家勇於嘗試新媒體的開放心靈,更讓一部紀錄片不只是捕捉過去身影足跡的工程,更暗示了未來得以延續伸展的新空間。

ii903.jpg 

紀錄片最難的,永遠是屬於人的工程。特別是原本熟悉自在的空間裡,突然多了一組人,多了一個鏡頭,要留下原本只有一己悠遊的人生私密。

 

所有紀錄片都難以迴避的難題在於拍攝主角的信任。傳說中,作家王文興一天只寫大約30個字,「背海的人」一本書花了他25年的時間才告完成,《尋找背海的人》如果不能讓影迷看見作家的創作艱難,必定是遺憾且殘缺的。結果呢,林靖傑的攝影機不但進入了王文興的一尺見方的小書房,撞見了作家如何以敲打和塗抹的方式,一字一句推敲酌磨文字工程;同時呢,還有那一台與外界溝通聯絡的傳真機,還有浴室裡牆上的那一把勺子還有,車行南方澳,在巨浪拍岸的浪濤聲中撿回舊日記憶的青春時光……

 

在王文興高度配合,而且自在不勉強的身心反應下,文學家對電影工作者的推心置腹,拍攝者不惜血本與氣力,全力重建被攝者的生命密度的執著,展現的其實是在兩代藝術家的生命氣血中有過的默契與共識,他們的精彩互動,其實更是一則動人的文學佳話。 

 

 

04月02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影展》

 

這是由六部紀錄片合組合成的2011年的文學電影,即將於49上映,拍攝主題是六位台灣文壇知名作家,包括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及楊牧,由楊力州,陳傳興,陳懷恩,林靖傑和溫知儀五位電影導演執行拍攝。

 

其中,最教我動容的作品要數林靖傑所拍的《尋找背海的人》,關鍵在於企圖心與執行力,以及最重要的,作家的信任與配合,那是紀錄片工作者如何與被攝者精準互動的重要元素。

 

「背海的人」是作家王文興的重要著作,前後花了廿五年時間寫作完成,上集在1981年出版,下集則在1999年才告確定,那位作家有這種精神來創作/或者說堅持?

ii003.png 

《尋找背海的人》至少完成四項非常重要的影像重建工程:

 

01.其人其事:林靖傑登堂入室讓影迷窺見了作家最私密的寫作空間,目擊了他的創作工程。

 

02.其人其文:精練的文字,高密度的張力,一直是王文興作品最大的特質,但是更大的秘密卻在於他的文字魅力其實是要大聲誦讀,才得體悟的。更重要的是,無需假手他人,就讓作家自己來誦念吧。

 

03.消逝的時代:所有已經消失的,來不及捕捉的,林靖傑試圖透過動畫與聲音來重建,補白用的畫像卻發揮了更有趣的影像敘事能量。

 

04.創作的年代:文學創作有很多種,讓作家自家敘說立志寫作的動機,讓新生代作家窮究創作奧秘,讓劇團重新演出文字對白,讓音樂家即興完成演出,多層次的內容,都讓《尋找背海的人》不再只是一部我們平常所見的紀錄片,而是精心打造的藝術精品。

 

今天的節目中,我彷效《尋找背海的人》的內容形式,拿出家中收藏的《玩具手槍》和《背海的人》兩本小說及手記,用聲音和音樂讓聽眾想見王文興老師的文字魅力與個人風采吧。同時大家也可以聽見李泰祥用台語來演唱「楓橋夜泊」

 

使用音樂:《與海拔河的人》原聲帶

01.討海人

02. 盼你 念你 望安
03. 你的小手是暖暖的愛意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最新電影:《命運規劃局》

 

adb03.jpg 

一,人生如果都有一本命運書,早就決定了你的命運,甚至在你迷途的時候,還會有人出現推你一把,這種人生有意思嗎?當天使告訴你,只要乖乖聽話,未來就可一帆風順當總統,你會低頭聽話,還是寧可為了愛情,拋棄一切?《命運規劃局》選擇了好萊塢最愛的個人英雄主義。


二,本片根據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菲力浦迪克(Philip K. Dick)短篇小說改編而成,每位規劃局的成員都穿西裝打領帶套風衣,頭上還戴著呢帽,活像FBICIA幹員,不是逗笑的,那是故意的,那是用科幻來嘲諷政治的手法。

 

使用音樂:《命運規劃局》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最新電影:《趙氏孤兒》                                    

 

中國導演陳凱歌擅長寫「恨」,從《霸王別姬》、《風月》到《無極》,都對人心有恨的描寫,入木三分。他的新作《趙氏孤兒》中,卻和《梅蘭芳》一樣,只說了半場好戲(精彩的是少年梅蘭芳那一半),《趙氏孤兒》同樣也只拍出了前半場好戲,得力妙筆在於「趙氏」之恨,敗筆則在於「孤兒」之恨。

zhao1912.jpg 

《趙氏孤兒》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晉國,權相屠岸賈為了奪權,設計滅了對手大臣趙盾一家九族,只剩孤兒一人倖存,我選用梅林茂替《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配樂來詮釋這部歷史傳奇電影,主要亦是因為權力讓人喪心病狂的前例,不勝枚舉,其次則是最近才取得《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原聲帶,苦無機會再用,兩相搭配之下,或許另有韻味。

 

使用音樂:滿城盡帶黃金甲原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