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03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0303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第84屆奧斯卡獎觀察

 

電影有多老了?從18951912,答案是117歲了;

電影有多少年是啞巴無言的呢?從18951927,答案是32歲;

第一屆奧斯卡在1927年舉行,那正是電影從默片進入有聲電影的關鍵年,

第一屆奧斯卡得獎作品《鐵翼雄風》是默片

84屆奧斯卡得獎作品《大藝術家》亦是默片

說巧合亦好,說命中註定亦好,電影史就這樣兜了一圈,卻足以讓年輕世代的觀眾得見默片風華,亦讓年長觀眾重溫默片光熱。

 

artist002.jpg本段節目先從「In My Life」和「What A wonderful World」這兩首用來追逝懷舊的歌曲展開,同時也要兼及《大藝術家》導演特別推崇的比利懷德大導演,以及他以默片巨星為背景的電影《紅樓金粉》(或譯《日落大道》)。

 

使用音樂:《大藝術家》原聲帶

《紅樓金粉》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84屆奧斯卡獎觀察:《雨果的冒險》

 

有人說電影院像教室,其實會嚇跑了那些要去電影院找樂子的一般觀眾,因為如果電影擺明了要上電影史的課程,觀眾一定會沈沈睡去,於是故事從一則巴黎火車站的傳奇講起,一位名叫雨果的孤兒就躲在車站的鐘樓後面,一心一意要修好父新託交給他的機器人,陰錯陽差發現窩居在車店裡賣玩具的怪老頭,卻是曾經拍過五百多部電影的傳奇人物─梅立葉,他是大魔術師,亦是電影技巧的實驗者,科技的缺限讓藝術家都要想盡辦法來創新。

hugo027.jpg 

《雨果的冒險》是向默片大師致敬,用的卻是最先進的三D特效。包辦了奧斯卡技術獎,確實實至名歸,更重要的是透過一部娛樂電影,他完成了電影史的薪火相傳,從此21世紀的年輕人可以在蒐尋網路上鍵上Geioges Milere的名字就查知前輩影人的開拓工程。

 

使用音樂:《雨果的冒險》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84屆奧斯卡獎觀察:《鐵娘子》

 

沒有人懷疑梅莉史翠普的演技,但是如非這次上台領獎,你怎知一位走紅卅年後的巨星,才只是第二度上台領取她的最佳女主角獎呢?奧斯卡獎這麼難摘取,其實亦才更形珍貴。

Iron99.jpg 

《鐵娘子》屬於名人傳記電影,但是更像明星傳奇電影,因為全片有如梅莉的變形記/八分像,即已不凡,何況,妳所認識的梅莉已然不見了。

 

《鐵娘子》中我意外聽見貝里尼的歌劇《諾瑪》的詠歎調─《聖潔女神》音樂再度浮響/那是柴契爾夫人與夫君的定情音樂,亦是她黯然辭別首相官邸的音樂,一個是環境背景,一個是直寫其志,多巧妙的變化啊!

 

使用音樂:《鐵娘子》原聲帶

諾瑪》的詠歎調─《聖潔女神》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

《昨日的記憶When Yesterday Comes《阿霞的掛鐘》陳芯宜 導演

yday00108.jpg 

《流浪神狗人》的導演陳芯宜,在《昨日的記憶》這部四段式電影中找來了很會演戲的顧寶明跟譚艾珍對手飆戲,失智症帶來的記憶傷痛,算是表層書寫,電影最犀利的一點是從個人放大到城市:人會失智,城市不會嗎?

 

新社區的開發或者都市更新的籲求,不也讓原本留有濃濃人情味的舊社區、古蹟、歷史建築等,被摧殘破壞,居民的記憶不見了,城市的記憶呢?

 

失智症患記不得「現在」的事,僅存的「往日」記憶,卻又如風中殘燭,好看的電影都能帶領我們去沈思,《昨日的記憶》就有這種功能。

 

使用音樂:《流浪神狗人》原聲帶

奧斯卡觀察:幕後推手

憑什麼,一部黑白電影會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

 

憑什麼,一部無聲電影會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

 

憑什麼, 一部法國電影憑什麼在美國電影的競賽盛會奧斯卡中,侵門踏戶,力敗群雄,摘下最佳影片、導演和男主角等五項大獎呢?

 

就製作團隊而言,《大藝術家(The Artist)》當然是法國電影,但因編導選擇了默片時期的好萊塢做背景(從讀者閱讀的Variety報社,以及黑白字幕的英文文字),默片避開了語言的尷尬(法國人講英語),亦即藝術形式,巧妙解決了電影的語言與國籍議題,讓美國影藝學院的會員在檢視默片與好萊塢歷史的心態下,接受了這部「化消國界」的電影創作。

Artistt009.jpg 

當然,更重要的關鍵在於《大藝術家》找對了美國發行商:哈維.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

 

哈維何許人也?美國眼光獨到的知名製片人,1989年,他以一百萬美金的價格買下了新導演Steven Soderbergh的電影《性.謊言.錄影帶(Sex, Lies and Videotape)》,結果該片在美國的票房就達到2400萬美金,海賺了二十倍;

 

1994年,他支持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拍出了《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否則昆汀也許還是只能在錄影帶店裡當店員,雖然昆汀後來的《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也讓一度窮途潦倒的哈維得以翻身,得著東山再起的雄厚資金。

 

入行卅年來,哈維的行銷策略屢屢在奧斯卡盛會上高奏凱歌,最著名的成功往例包括曾經贏得最佳影片的《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和《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今年的奧斯卡盛會上,他更一口氣將《鐵娘子(The Iron Lady)、《(My Week with Marilyn)》,和《溫莎公爵夫人(W.E.)》等片都沾上了小金人的邊,過去所有發行過的電影,至少已經創下了303次奧斯卡提名的紀錄。

 

但是他亦並非無往不利。1993年,哈維的奧斯卡攻勢集中在《霸王別姬》和《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aino)》兩片,我曾經在洛杉磯參加了他的Miramax公司替這兩部電影舉行的賽前酒會,得能與後來的奧斯卡影后荷莉.杭特(Holly Hunter)共同享用簡單茶點,只可惜那年《霸王別姬》和《喜宴》雙雙落敗,我也沒空多管《鋼琴師和她的情人》究竟有多風光了。

 

眼光精準,出手狠準,是所有知名製片的共同特質,《大藝術家》的奧斯卡十項提名,五項得獎,對哈維而言,當然是如虎添翼,去年五月,他接受了《大藝術家》的Thomas Langmann邀約,搶在坎城影展映演前夕,先在巴黎看了試片,不但當場敲定版權,還說服了影展當局,讓《大藝術家》從觀摩片變成了競賽片(其中的轉折,恐怕是有待挖掘的「不能說的秘密」了),然後一舉奪下了坎城影展的最佳男演員獎,此後的歷史就是大家熟知的「法國片跨海西征大捷」。

Harvey-Weinstein.jpg 

不過,哈維最得意的奧斯卡行銷策略卻是「最大可能做最大量曝光(this: maximum exposure for the maximum possible time)」,.他的美國市場搶灘攻擊點選擇在科羅拉多州的Telluride影展,主要是影展雖小,但是觀眾熱情,口碑易傳,一旦參加了影評人為主的知名國際影展,可能就失去了「驚豔」的喜感(影評人都讀過電影史,對默片並不陌生,年輕觀眾則不然,偷襲就能奏效),然後他更要求導演和男女主角全力參加所有奧斯卡的試片會,接受觀眾提問,讓投票委員第一時間感受現場觀眾的喜愛,讓投票委員直擊演員的魅力,有了現場的熱情印象打底,再配合紐約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影片的第一槍,藝術和口碑都逐步加溫,鍍金工程就此逐步成形了。

 

造勢是每位製片人都要面對的事業工程,哈維.韋恩斯坦寫下的《大藝術家》傳奇,當然值得參考,問題是即使了解了經營模式,判斷與手筆,才是成功製片家的不傳之密,其間奧妙,只能自行體會了。

IFMCA電影音樂獎:2012得主

在一項只頒發十座電影音樂獎的盛會上,你一個人如果包辦了五座獎,你算不算大贏家?這是個很爛的問題,因為答案無庸置疑。

 

美國傳奇作曲大師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在今天揭曉的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協會(The International Film Music Critics Association,簡稱IFMCA)第八屆影視音樂獎中,就以七項提名五項獲獎的傲人成績,寫下歷史新頁。可以想見,兩天後頒發的奧斯卡獎上,大師可望再度上台領取他的第六座奧斯卡獎了。

 

二月八日剛過八十大壽的約翰.威廉斯去年相繼完成了《丁丁歷險記( 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 The Secret Of The Unocorn)》和《戰馬(War Horse)》兩部電影的配樂,《丁丁歷險記》拿下了最佳動畫片音樂,《戰馬》則是包辦了年度最佳電影音樂、最佳戲劇片配樂和最佳電影音樂創作三項獎,再加上年度作曲家大獎,堪稱是一擊就中,別人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他卻是老當益壯,該拿的獎一個不落空,顯然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協會的樂評家們,非常敬重大師,更對他能在八十高齡,依舊能夠浸染在古典史詩的沈穩雄健中,提煉出動人的旋律,依舊能夠在雋永的動畫風格中找出前衛新潮的對話音符。

 

兩個星期前,我配合提名單時,選出了五部最佳電影音樂提名作品的劇照,就以《戰馬》居中,竟然就這樣押中了寶,還真是巧合到不行的好手氣呢。

 ifmca2012.JPG

今年的得獎名單中,還有兩人值得一提。首先,《大藝術家》的Ludovic Bource可以說是一戰成名,先拿新秀獎,再圖日後發展,應該不是難事,畢竟《大藝術家》的默片格局確實提供了他一個任意揮灑,卻一定會被觀眾聽見的優裕空間,畢竟一般音樂家可沒有那麼廣闊的自由度(有聲電影中的對話、環境聲到音效,在在都是干擾),時勢造就了英雄,未來的創作人生,就看他如何再出招了。

 

其次,曾經是嗆辣紅椒合唱團(Red Hot Chili Peppers)的鼓手,被名導演Steven Soderbergh拉進電影配樂行列,從《性.謊言.錄影帶(Sex, Lies, and Videotape)》一路做到《天人交戰(Traffic)》配樂的Cliff Martinez,終於能在浮沈了快卅年後,得能以《落日車神(DRIVE)》的配樂獲得注目,《落日車神》其實是被奧斯卡低估的作品,Cliff Martinez的精彩配樂,更讓全片的大俠神隱風格有了極其迷人的音樂鋪陳,可惜,美國影藝學院成員的品味真的比較保守,無法突顯他的銳意革新,殊屬可惜,IFMCA的即時頒獎,算是即時的雪中送炭了。

 

以下就是今年IFMCA音樂獎的得獎名單:

 

年度電影音樂(FILM SCORE OF THE YEAR

《戰馬(WAR HORSE)》,作曲: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

 

年度電影音樂作曲家(FILM COMPOSER OF THE YEAR

約翰.威廉斯

 

年度新秀作曲家(BREAKOUT COMPOSER OF THE YEAR

• LUDOVIC BOURCE《大藝術家》

年度最佳戲劇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DRAMA FILM

《戰馬》, 作曲:約翰.威廉斯

 

年度最佳喜劇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COMEDY FILM

醉後型男日記THE RUM DIARY)》, 作曲:Christopher Young

年度最佳冒險驚悚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N ACTION/ADVENTURE/THRILLER FILM

《落日車神(DRIVE)》,作曲:Cliff Martinez

 

年度最科幻恐怖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FANTASY/SCIENCE FICTION/HORROR FILM

《超級8SUPER 8)》, 作曲: Michael Giacchino

 

年度最佳動畫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N ANIMATED FEATURE

《丁丁歷險記》, 作曲:約翰.威廉斯

 

年度最佳紀錄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DOCUMENTARY FEATURE

《(THE WIND GODS)》, 作曲: Pinar Toprak

 

年度最佳電影音樂創作(FILM MUSIC COMPOSITION OF THE YEAR

• “The Homecoming”《戰馬》,作曲:約翰.威廉斯

 

年度最佳電視影集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TELEVISION SERIES

《(ERMESSENDA)》, 作曲: Arnau Bataller

年度最佳電玩及互動媒體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VIDEO GAME OR INTERACTIVE MEDIA


第二國度:白色聖灰女王NI NO KUNI: WRATH OF THE WHITE WITCH)》, 作曲:久石讓

 

最佳重發電影配樂(BEST ARCHIVAL RELEASE OF AN EXISTING SCORE

《丹尼葉夫曼與提姆波頓25周年音樂盒(THE DANNY ELFMAN & TIM BURTON 25TH ANNIVERSARY MUSIC BOX)》,作曲:Danny Elfman

 

最佳重錄現存電影配樂(BEST ARCHIVAL RE-RECORDING OF AN EXISTING SCORE

百萬雄獅滿江紅THE BATTLE OF NERETVA/THE NAKED AND THE DEAD)》, 作曲: Bernard Herrmann

年度電影音樂品牌(FILM MUSIC RECORD LABEL OF THE YEAR

LA-LA LAND

特別獎(SPECIAL AWARD
希望交響曲:海地震災募款專輯(A SYMPHONY OF HOPE: THE HAITI PROJECT

 

變裝男侍:褪色的紅顏

《變裝男侍(Albert Nobbs)》是一部教人傷心的電影,因為主角找不到出口,得不到救贖,快樂如此短暫,痛苦如此漫長,觀眾一直揪著心陪著主角前行,她的絕望與哀苦,因此也逐步暈染到觀眾心上,不管是同情,或者黯然,都有著波長相同的共振效應。

 

《變裝男侍》描寫十九世紀都柏林旅館服務生Albert Nobbs,他取了一個很男性化的名字,但是身材嬌小,靠著不苟言笑的肅穆敬業態度,世人才難以發覺他其實是個女兒身,好萊塢傳奇女星葛倫.克蘿絲(Glenn Close)在1982年就曾在紐約的外百老匯演過Albert Nobbs這個角色,深受愛爾蘭小說家George Moore原著精神的感召,三十年來一直想要將這齣戲拍成電影,卻直到2011年才如願,或許就是天意,因為直到64歲才在大銀幕上飾演起Albert Nobbs,才更讓角色靠著小引存夠了一大筆錢,因此急切想要成家,想要娶妻的內心祈願,在體力漸衰的老年時分,得著了更有說服力的註解。

 

雌雄天註定,人生無法決定自己的性別,被迫變裝,或者自願變裝,一定都有不得已的心路歷程,《變裝男侍》中的女性變裝,只有一個目的:活下去。如果扮成男人才能找到工作,養家餬口,你幹不幹?如果扮成男人,才可以逃避家暴,你幹不幹?適合第一個問題的是葛倫.克蘿絲飾演的Albert Nobbs;適合第二個問題的則是Janet McTeer飾演的油漆工人Hubert Page。差別在於,Albert Nobbs永遠只能遵照男人畫定的世俗框架過日子,只能將就著狹窄的縫隙呼吸度日,因此總是愁苦滿面,極不快樂;Hubert Page卻多了一顆衝撞挑戰的心,她不但學會了男人粗魯豪邁的腔調與舉止,甚至還與女人給組了同性家庭,在男性的威權凝視下,他過著從容自在的生活,Albert Nobbs或許具現了變裝傳奇,但是Hubert Page卻是傳奇的進化版,他的出現,讓Albert Nobbs知道他並不孤單,他的突圍成功,更讓Albert Nobbs敢於加速往前衝去逐夢。

an08.jpg 

《變裝男侍》中的Albert Nobbs只有兩場戲得能露齒而笑,第一次是到Hubert Page家作客,赫然發覺,同性婚姻亦可以如此幸福美好;第二次則是Hubert Page喪偶後,她們一起穿上女裝外出,找回了身為女人的原初滋味。一輩子只笑過兩次的女人,每一回的笑,對照他的長期鬱悶,雖然能使旁觀眾生替他開心,卻也對他的,更加不捨與同情,這亦說明了電影的節奏雖然如此緩慢,卻夠讓觀眾懷著忐忑的心,希望癡傻的Albert Nobbs終能如願似償。

 

以往的變裝電影,總愛強調變裝奇觀,從《窈窕淑男(Tootsie)》到《窈窕奶爸(Mrs. Doubtfire)》無不如此,《變裝男侍》最聰明的一點則是直接跳過這種奇觀論述(不可能超越前人,也不必去超越,否則反而會讓人油生一種「又來了」的不耐感受),而是透過現在進行式的既定樣版,深入檢視其處境艱難。例如,粗壯男人都未必勝任的扛行李工作,Albert Nobbs卻不能讓人看扁,他的拚力以赴,自是讓人心疼,可是一旦真要與粗壯男人爭吵搏鬥時,明顯力不如人的Albert Nobb,反而讓自己陷進了鬼門關,那更讓人心痛;至於老闆娘硬要塞一個男人到他的房間共宿,他如果悍然拒絕,就會啟人疑竇,他的左右為難,讓人捏一把冷汗;但是同居一室,卻也終於讓他無所遁形,剎時就窩在牆角哀嚎求別洩密的急切,同樣讓人不捨;同樣地,他那一廂情願的感情追逐卻是「眾人皆醒我獨醉」的癡笨,連接吻都不會,連欲望都沒有的愛情,難怪要被少女棄嫌?

an09.jpg 

Albert Nobbs的真正悲劇在於他既做不成真男人,更不懂得女人心,因此進退失據,算計了一輩子的願夢,剎那就成了泡影,觀眾在他身上看到了命運巨輪輾壓過去的印痕,而他卻是連呻吟一聲都來不及的,無情與無奈雙雙輾壓而過,誰不唏噓?《變裝男侍》是一部懂得書寫悲涼的佳作,葛倫.克蘿絲則是讓自己蠟像般的蒼白臉孔,凝聚了古時女性的悲情,讓世人看見女人苦,女人悲,正是《變裝男侍》的用心所在了。

繼承人生:相逢應不識

好電影有諸多功能,其中之一就是讓觀眾各言其志,每個人看完電影後都有眾多心得,可以書寫,可以分享,就像一塊巨石拋入水中,激起漣漪無數,而且漸散漸遠,不知幅員有多遼闊。

 

美國導演Alexander Payne參與編劇,根據女作家Kaui Hart Hemmings的小說改編而成的《繼承人生(The Descendants)》, 主軸核心是「親人死亡症候群」,但又另外搭配了「生前外遇」、「親子代溝」和「祖先遺產」三條副線,縱橫交織成浮世紅塵的人性肌理,既能讓觀眾「對號入座」(類似情境的感同身受),又能讓觀眾「冷眼旁觀」,寄予主角悲憫同情,不論主觀或者客觀,都能讓人自由出入的空間,世界就格外寬廣了。

des31.jpg 

《繼承人生》的故事設定在「人間天堂」夏威夷,但是男主角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飾演的Matt King的 開場白,卻直接對「天堂說」提出質疑,「天堂?去他的天堂!」凡夫俗子都羨慕能住在天堂的人,但是天堂中人卻依舊要為俗事煩心,債要償,情要還,更別說「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細節。不過,《繼承人生》批判的重點並不在夏威夷究竟是不是人間天堂,而是在天堂坐擁山河財富的子孫們,如何看待天堂人生?Matt King究竟要不要「變賣祖產」,出售那塊美麗海灣給財團?不但批判了資本主義下無盡開發的掠奪性格,更是對經濟不景氣底下,依舊好吃懶做的頹廢人生一計當頭棒喝。

 

電影劇情從Matt King的妻子Elizabeth(由Patricia Hastie飾演)滑水出了意外展開,「親人死亡症候群」其實是很多電影討論過的題材,《繼承人生》的犀利之處在於時間座標的往前挪移:別人都是死後的煎熬、醒悟與淚泣,本片卻把座標前移到一息尚存的暈迷時刻。生機不多,卻仍期待奇蹟轉機,還不到號啕大哭的時候,停在眼眶中的淚水,反而滌洗了哀傷家人的雙眼,得到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來反省他們和「病人/死者」的關係,想要彌補的,想要再說一次的,即使已然得不著回應了,卻仍未到全然失去的絕望關頭,這種「尺寸之遙,意境全殊」的生死拿捏,構成了《繼承人生》的獨特韻味。

 

最辛苦的是Patricia Hastie,她唯一的演技竟然是躺在病床上,飾演「聞風不動」的植物人,有氣息,卻無知覺,有肉身,卻不能動彈,看似道具,卻牽動著所有的角色心情,雖然她不能再為自己的行為做辯解,靜默,卻存在;無言,卻有如無所不在的巨靈,對家人親友都構成強大的牽制力,份量極重。

 

昏迷不醒的Elizabeth,對她的家人造成了兩大衝擊:首先,女主人不見了,這位身兼妻子/母親/情婦/好友/女兒等多重角色的女性,就因為她的瞬間失能,迫使所有親友都能重新省視 她的價值與意義,這其實是「死亡」議題必定激發的人間反省效應,每一層關係的重新註解,都得著了這個破碎家庭縱深解剖:夫妻是怨偶,如今沒得吵了;母女爭執的不是管教,而是母親對父親與家庭的忠誠;情郎沒有不捨,反而如釋重袱,「幾許恩愛苗」,卻是「枉作相思夢」;論及婚嫁的心情,其實好友則要面對只說好話,不說真話的道德困境;父親則把女兒遭逢的劇變,一面倒地怪罪於女婿不同的記憶角度,不同的論述反應,讓不能動彈,不能再辯駁的Elizabeth反而得著了更清楚的生命浮雕。

 

《繼承人生》的劇本雖然走的是家庭通俗劇的格局,卻不忘適時加進逗人爆笑,卻又極其辛酸的生命元素,其中之一是Elizabeth的母親早已失智癡呆,不記得自己的女兒,老伴說要去探視Elizabeth,「記遠不記近」的她卻解讀成要去見Elizabeth女王,得去盛裝打扮了,是的,骨肉至親也抵不過病魔摧殘,最高明的悲劇就是在笑聲中讓人黯然落淚,「參不透, 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的正是我輩癡人。

des35.jpg 

其中之二則是Amara Miller飾演的小女兒Scottie,母親的瀕死暈厥改變了所有家人的生命節奏,從未體會死亡陰影的Scottie卻是再難閃躲,她用照相機拍下了母親的垂死畫面,理由是著名攝影機曾以這款主題獲獎,她亦有絕佳機會在母親身上捕捉死亡的陰影,但是有如「停屍遺照」的真實照片卻嚇壞了同學,引發了不小風暴,《繼承人生》的劇本用了讓人始料未及的角度,突顯了年輕世代面對生死逆襲時的因應態度,透過這些「獨家」照片,精準表達出孩子對母親遭逢意外後的驚惶、憤怒或不捨,同時,也因為Scottie在同儕中率先碰觸到死亡議題,這種與死神握手的經驗「優勢」,帶動了其他同學的生命啟蒙,有人到病房「檢視」,確定Scottie不是瞎掰唬人,有人則是在Scottie的怨咒下,避閃無門,只能接受死神輕敲別人家門的殘酷現實。

 

死亡會讓時間停格,死亡亦會催動人心反思,《繼承人生》因為多爭取到幾天的死前時光,讓停格與反思碰撞出更豐與更多元的親情論述,曹雪芹在「紅樓夢」裡曾經寫過:「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繼承人生》就有這等功力。

雨果的冒險:電影課堂

如果你不知道梅里葉(Georges Méliès)是何許人也,你可以不必讀這篇文章,如果你不知道梅里葉是何許人也,你一定要看《雨果的冒險(Hugo)》這部電影,這是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創作這部電影的始意:獻給天下電影愛好者的入門獻禮。 閱讀全文 雨果的冒險:電影課堂

大藝術家:狗兒的必要

 「狗來瘋」,堪稱是2012年好萊塢另一個有趣話題,法國電影《大藝術家(The Artist)》的藝術形式與復古主題,從去年坎城影展就攫取了不少焦點與好評,其中,忠心耿耿守候在主人身旁,共同分享喜樂哀愁的那隻傑克羅素梗(Jack Russell terrierJack(由狗明星Uggie扮演),就因為充滿喜感,隨時可以配合主角裝死搞笑或者慰問送暖,每一回只要鏡頭帶到它,就能讓觀眾莞爾一笑,極有魅力,去年五月就先在坎城贏得了「狗棕櫚大賞(Palm Dog Award)」(因為坎城影展的最高榮譽是金棕櫚獎(Palme d’Or),「狗棕櫚大賞顧名思議就是當年表現最搶眼的狗明星,不管它是真狗或者動畫)。

artist15.jpg 

接下來,Uggie201年金球獎頒獎典禮上,不但打上一條蝴蝶領結走紅地毯,還能做出各種討喜表演,甚至在「主人」Jean Dujardin上台領取最佳男主角獎時,陪著上台領獎,表演「中彈身亡」的招牌搞笑動作,更是贏得滿堂采,甚至搶走了「主人」的光采。

 

正因為Uggie如此搶眼,美國電影期刊Movieline的記者S.T. VanAirsdale就帶頭發動了「支持UggieConsider Uggie」運動,希望奧斯卡或者正式的電影獎都能正視Uggie的精彩表演,理由是Uggie已經八歲了,傑克羅素梗的平均年紀約是十三歲到十六歲,亦即在狗世界中已經算是花甲老狗了,連它的飼主Omar Von Muller都主張Uggie明年可以退休了,不要再那麼勞累表演了,所以VanAirsdale主張,趁著黃金時光,頒獎給Uggie,此其時也。只可惜,動作不小,觀眾反應熱烈,就是投票委員沒有理他。

 

不過,Uggie的好運還在繼續上演,二月八日,任天堂推出一款「任天貓狗(Nintendogs + Cats)」遊戲,就請Uggie做「代言狗」;二月十三日,由「每日狗報(Dog News Daily)」主辦的金項圈獎(Golden Collar award),也頒給了Uggie,表揚它在影視節目中的精彩表演,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還為《雨果的冒險(Hugo)》中的愛犬明星未能獲勝大發雷霆,為娛樂圈多添了趣味話題。

 

狗明星要想亮眼,本身靈光當然重要,劇本給了多少空間?導演做出多少取捨?都是關鍵,例如,Uggie也曾演出《大象的眼淚(Water for Elephant)》,但是任我怎麼回想,也想不出導演給了他什麼特別戲份,以致於我過目即忘,完全不像《大藝術家》那樣,從舞台到餐桌,從富貴到落難,Uggie堪稱最佳配角,一路相伴不說,還有奔波求救,上演忠犬救主的好戲,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坦承Uggie的功能就是讓觀眾經由它的忠心,接受男主角Jean Dujardin飾演的默片巨星George Valentin,因為電影的開場就是George Valentin挾巨星名氣,獨佔舞台,不肯介紹同片女星的囂張跋扈,相對之下,他對Uggie的鍾愛,Uggie的默契配合,反而是George Valentin最有「親和力」人性時刻,the-artist-300.jpg亦即Uggie的可愛,不但贏得了觀眾的驚歎,也讓觀眾愛狗及人,對George Valentin多了幾分好感與同情。

 

不過,Michel HazanaviciusUggie倒是有很中肯的評斷,他坦承Uggie如此暴紅,確實出乎他的預料,原因在於Uggie誠然聰明,也可愛,但是它只是聽話的好狗,只要忠實遵照指示,逐一完成設計動作即可,很難說那是「表演」。而且,因為《大藝術家》是默片,不收錄現場音,以及飼主Omar Von Muller可以在現場直接號令Uggie做動作,不用怕聲音穿幫,讓Uggie的表演能量得能更輕易的激發出來。Omar Von Muller也坦承他只是先讓男主角Jean DujardinUggie相處幾天,培養默契,再讓Jean Dujardin學會基本號令手勢,能夠指揮Uggie做反應而已。

 

不管真相如何,觀眾永遠是癡情與瘋狂的,相信,也迷戀銀幕上看見的一切,Uggie所帶來的「狗來瘋」現象,我相信在今年的奧斯卡盛會上,一定還會有專為它而設計的表演節目,就讓大家拭目以待吧。

狡兔計畫:愛恨CIA

很少有電影工作者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說好話,但卻經常看到電影拿CIA做文章,CIA是個可愛的搖錢樹,所有的壞事都可以賴給CIA,它不會抗議,只會默默承受,而且刻畫得越是惡形惡狀,就越可能創造更多的財富。

 

CIA其實是勢力龐大的惡魔,它以美國的「國家利益」為名,挾著美國強大國力,在全球各地為所欲為,好萊塢CIA電影的基本公式幾乎可以歸納如下:被貼上標籤的,未必就是「壞人」;正義凜然的,未必就是「好人」;「長官」最不可信賴,「敵人」往往才是知音。而且「壞人」往往另有隱情,不是含冤莫白,就是力求清白;「好人」往往才是包藏禍心,上下其手的貪腐敗類;追殺你的,往往是同一陣線的夥伴;最能伸出援手的,往往卻是你的獵物。Daniel Espinosa執導的《狡兔計畫(Safe House)》雖然網羅了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和雷恩.雷諾斯(Ryan Reynolds)等紅星,卻因未能超越公式,所有的變數情節都太可預料,驚悚動作電影的樂趣就輕弱了許多。

 

《狡兔計畫》的英文片名「Safe House」,指的是CIA在各地布置的機關暗室,用來秘密偵訊人犯,理應安全又私密的「Safe House」,其實一點都不「Safe」,正是編劇David Guggenheim想要玩的片名遊戲,但是有「Safe」之名,卻完全不「Safe」,顯然機關太清楚,既不吊詭,又不意外,趣味大失。

 

雷恩.雷諾斯飾演的Matt是看管南非開普頓CIASafe House」的探員,上任12個月來,沒有風吹草動,整天獨對空屋,苦悶至極,還好有一位熱戀中的法國女友凱莎琳(由Vera Farmiga飾演),Matt急著想要改派巴黎,就可以共效于飛了,但是直屬長官要他稍安勿噪,等他立功,就一定會改派他移駐巴黎。這種立功就行賞的「餵養」招式,其實已經明示觀眾,接下來的「Safe House」任務就是他要充份証明自己實力的戰功任務。

safe-house001.jpg 

丹佐.華盛頓飾演的Tobin FrostCIA的知名叛將,他的能力與戰績在CIA的歷來探員中都名列前矛,若非CIA太黑了,太多人假公濟私,他未必會站在CIA的對立面,卻也因為他太熟悉CIA的運作規則與罩門,才能逍遙自在,才敢公然鬥法。《狡兔計畫》的開場是他拿到了拿黑錢的黑心情報員名單,行蹤卻已敗洩,殺手全力追獵,他就算能夠暫時脫身,也不得不闖進美國大使館,以真實身份換來保命機會,因此CIA先行搶人押人,Tobin才剛解了狙殺之危,旋即又面臨刑求之苦,甚至殺手也已接獲內線密報,直闖「Safe House」要滅口……Matt不但要保自己一條小命,更要保護Tobin,自家小命是風雨飄搖的柴火,Tobin則是青山,保不住Tobin這片青山,就代表他能力有限,任務失敗,他也就甭在CIA混了,巴黎夢想鐵定泡湯。

 

《狡兔計畫》的邏輯並不複雜,Matt的宿命情境也簡單明白,形式上,有著「狡兔三窟」的逃命趣味,實質上也有著「狡兔死,走狗烹」的特務悲情,他與Tobin從對立火拚到同仇敵愾的轉知歷程,勉強算是一場CIA幹員的覺醒錄,看著Tobin以老前輩的態度預告未來發展,有時明明是人囚,卻指導著Matt如何保命(保人亦自保);有時是逃犯,卻又恨Matt死纏活打,壞了計謀,丹佐.華盛頓與雷恩.雷諾斯的老少配、黑白配(不只是膚色,還包括戲份),原本是《狡兔計畫》的主力好戲,兩人的互動拔河攸關全片魅力,只可惜Matt一路挫敗,只剩鍥而不捨,不服輸的意志苦撐,Tobin原本該是老狐狸,卻又看不出他的精算能力(暴露身份,豈不自陷危機?殃及無辜,又算什麼好漢?),硬湊在一起,給人白忙一場的感覺。

safe-house008.jpg 

兩個英雄都未能激發化學效應,劇情又太可預料,再加上南非開普頓的地理環境沒頭沒腦,發揮不了視覺或者劇情上的張力,《狡兔計畫》基本上只是照著公式搬演的情報槍戰電影,熱鬧有餘,看完之後,你不會記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