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與吳愛麗:愛恨劫

不要相信把「家暴」、親情和「八點檔」連接在一起的輕率評論,《小雁與吳愛麗》有親情題材,重點在獨立與自由。

不要相信「黑白」影像的「負面」暗示與誤導。請記住當年你看過《羅馬(Roma)》的讚嘆與欽佩,也不要忘記《大佛普拉斯》帶給你的驚艷與喝采。《小雁與吳愛麗》的黑白美學,不只是形式,更是舊夢與舊恨的糾纏與告別。

不要理會那些瞎扯代言「客家」文化的誆語,就是個小鎮,大城市外的衛星,人們講著自在的語言,說著尋常百姓家都可能發生的暗傷與掙扎。

《小雁與吳愛麗》的可貴在於平常人生的不平常。從家暴到弒父,夏于喬的遭遇與選擇,早已激烈過多數不幸人生,她的救贖與清洗,千百倍於其他人。

《小雁與吳愛麗》的可佩在於透過剪接,時光節奏的迴紋,讓「小雁」與「吳愛麗」一度畫上等號。觀眾醒覺的時刻,就是小雁與吳愛麗百般折騰雙雙雲破月來的時刻。這一度的等號醖釀出多元的稠密懸疑;她們的釋懷,解除了角色的枷鎖,也滿足了觀眾的懸念。

夏于喬是小雁,夏于喬也是吳愛麗。一人雙面,一人雙名,是錯覺,卻也是分身。可以苟且,也可以避難。母親與女兒的關係不就是生命延續與遮風擋雨的多元方程式?切不斷的臍帶,生生世世以捲麻花的方式糾纏翻滾。

飾演母親的楊貴媚,擺脫不了所遇非人宿命。先是家暴尪外遇尪,換了個男人,同樣會詐騙會家暴。每次的抵抗都會殃及「家人」:不管是小雁或小男生。差別在小雁青春全毀,小男生險些也在暴力狂風中墮入地獄。

導演林書宇面對楊貴媚這樣一個極容易庸俗化、制式化的角色,給了她一個不一樣的生命硬度,留在家暴男人身旁的理由是:「我要折磨他一輩子,我過得這麼痛苦,他憑什麼這麼快樂?」

乍看之下,恨比愛強大,林書宇終究還是相信愛,只是一路曲筆寫來,跌跌撞撞的愛還是能找到讓人心甘情願停靠的港灣。

不想接受宿命輪迴的小雁意外看見了表演課,也開始了洗清虛假,坦然面對自我的辛苦療程。前兩堂表演課是拆穿人生假象,先明白自己是假,才明白假是人生/表演的高牆障礙。第三堂課在假孝服的底下,才開始有了真性情的鬆解、釋放與潰崩。

小雁的療程,其實也呼應著其他角色不再窩躲在虛殼,終於探頭呼吸的解放。「吳愛麗」不也就是要你好好愛自己?

張詩盈的念白有磁性有魔力,在她有如穿腦魔音的穿針引線下,儼然就成了引渡小雁脫離無邊苦海的慈悲小舟。《小雁與吳愛麗》的眾家演員各自精彩,張詩盈則是最成功的觸媒轉化劑。

曾國城的「放」,讓仁哥這個角色成為「暴力男」的具體符號,也讓看不見的舊日塵埃得著實體對話;曾國城的「鬆」與「緊」,則是表演者因應劇情的肌肉調節,都讓仁哥的可信度倍增,厚實了全片通俗劇的基底。

雖然林書宇並不想拍一齣通俗劇,兩場拍耳光的戲固然讓人容易產生誤會連結,其實林書宇已經在平常的寫實中添加進不尋常的力度(習慣式暴力與覺醒式反擊),但這種踩在鋼索上的劇情展開,也考驗著評論人的視野與理解。

楊貴媚的表現有多元層次,她和曾國城之間有著woman in love的各式小動作,連想堅持走自己的路都是低聲下氣,不敢抬頭;面對夏于喬則是in the mood of redemption 的曖昧與衿持;面對小男生則是in the mood of anger的憤恨與悲憫。歡暢時有一點點油滑,鬱結時有一點點緊繃,但是調和得天衣無縫,完全不影響角色的立體刻痕。

《小雁與吳愛麗》唯一值得挑剔的鏡頭是開場的長鏡頭,小雁一路騎車朝攝影機慢行過來,停在攝影機前,然後臉微往右側,你看見了她臉上的血痕,你也感覺出旁邊的燈光來自警察局。

長鏡頭有長鏡頭的魅力,等候與觀察都有必要,關鍵在攝影機。徜若機器再放後一些,或者小雁早一點停下腳步,或者直接穿越攝影機再回頭,應該都會比停在攝影機前來得更震撼,這種停法太刻意,手痕太明顯,與全片的寫實基調有些扞格。還好後頭一路順暢,夏于喬的內心肌理搭配她的髮型與身型,都讓她遊走在小雁與吳愛麗之間的探問與追尋,有著極自如的伸展。

一個月前,初寫《小雁與吳愛麗》時,我就已經盛讚這部影片是可以昂然走上國際的台灣電影。一個月下來,釜山影展最佳影片的肯定應該只是第一步,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人看見林導演導演的成長與突破。

鬧事之徒:搞笑烏龍經

同樣算是兩個大男生的對口相聲,《鬧事之徒(The Instigators)》遠比《惡狼特工(Wolfs)》好看得多,不是George Clooney 和Brad Pitt的偶像光環不再,硬被Matt Damon和Casey Affleck比了下去,而是劇情多了彎轉,鬧中鬧和糗中糗的情節設計,讓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變成了farce irrisistible(無法抗拒的鬧劇),把日常的rediculous升格點化成搏君一粲的ludicrous,也就是荒唐變滑稽。

《鬧事之徒》類似經典瘋狂喜劇《笨賊一籮筐(A Fish Called Wanda)》,透過演員的拙笨執拗,討觀眾開心,透過傻蛋有傻福的諸多巧合,讓觀眾享受峰迴路轉的掰功。電影描述無所是事的Matt Damon和Casey Affleck硬被拉進搶匪集團,意圖打劫芝加哥市長大選前夕的募款資金,一個笨點子碰到兩個大笨蛋,心中想的事和行動遇見的事南轅北轍,就有了嬉笑怒罵的空間。

電影亮點之一是影帝Casey Affleck除了主演,還兼任編劇,電影中的冷笑話大底出自他的手筆,比誰都更能這些對白。

例如執拗就是他的人格特質,講大話他不臉紅,沒事就愛插嘴,看似煩,卻都能命中要害,右肩中彈,還堅持坐上駕駛座,從怕被難友拋棄的受難心理學,到無法操控駕駛盤的左支右絀到發現難友找了心理諮商師替他取子彈,那種大叫小的痞子詮釋法,盡得笨賊神髓,根本就是叟身處地為自己量身訂造出心理與生理笑素,非常夠味。

亮點之二在於顛覆既有概念。觀眾看過木訥的Matt Damon,也熟悉行動矯捷的Matt Damon(本片導演Doug Liman就曾和他合作過《神鬼認證(The Bourne Identity)》,開啟了Jason Bourne系列電影傳奇),但是你很少看到目光無神,心智單純到只想再見兒子一面的單親老爸。Matt Damon鋒芒盡斂的拙笨就是電影的喜感來源。

譬如你如果曾在海軍陸戰隊服役,多數人都會想像你是身手矯健的特遣高手,可是海軍陸戰隊也有文書,也有後勤或者技工,Matt Damon飾演的marine,就屬於傳統定義之外的marine。所有的行動細節他都要一問再問,既要做小抄筆記,還要傻不愣登一再複誦,然後眼睜睜看著他在各種不合時宜的場合翻閱筆記或者複述口令,都讓觀眾抱著看好戲的心情,等著看他再繼續出糗。

亮點之三是計畫趕不上變化。自以為是的通天妙計,一定會出岔亂軌,讓他們當場傻眼。眼看就要束手就擒的天羅地網,一定會橫生枝節,讓他們輕鬆過關。傻眼好笑,過關同樣好笑,看到他們關關難過關關過之後,你已經心理有數,要好好享受天馬行空、巧思不斷的糊塗喜劇。

亮點之四是泰國影星Hong Chau飾演的心理分析醫生,她視病如親,視病人生死為己任,一日看診,終身照顧,絕不讓工作失利,家庭破碎的Matt Damon走上絕路,所以拚死拚活一路陪伴,正義女神還得兼任同謀共犯,當然也不忘客串人質為自己買平安險。心理諮商師的無能與萬能,同樣也成了笑料泉源。

至於Ron Perlman飾演的貪污市長,Ving Rhames飾演的超級神探,以及Michael Stuhlbarg飾演的笨賊老大和他的烏龍黨羽,都各自發揮了黑白無常的搞笑功力,越喳呼的越慌亂,越鎮靜的越不可思議,連逃命期間,醫生座車上的那首「Downtown」金曲搭配手忙腳亂的場面,都有著神來一筆的趣味。

《鬧事之徒》不是警匪動作片,但導演Doug Liman仍不忘好萊塢萬靈公式,不管是運鈔車、消防車或者小跑車,都一定要來段衝撞追逐賽,熱鬧門道都不缺,做為消遣娛樂電影,《鬧事之徒》可是鬧事鬧得很熱鬧呢。

飛月情海:公關大補帖

《飛月情海(Fly Me To The Moon)》值得公關行銷業者一看再看

因為電影直接拋出大哉問:怎麼行銷月亮?NASA(美國太空總署)?以及美國?

月亮不難,NASA和USA相對困難。

因為阿波羅(Apollo)一號任務失敗,三位太空人出師未捷身先死;美國軍隊又深陷越南戰場,民怨沸騰。

電影接著問:既然行銷講究包裝,訴求要用糖衣包裝謊言?還是拐個小彎,迂迴說真話?

Scarlett Johansson 飾演的行銷高手Kelly,從孕肚、笑容到姓名,都不是真的,但她擅長造勢,連哄帶騙,假的都可以變成真。聲勢低迷的美國總統幕僚Moe(Woody Harrelson飾演)於是找上她來包裝阿波羅行動,最後乾脆要求她拍造假影片,以免行動失敗,造成政治風暴。

登陸月球都敢造假,真是膽大妄為,好萊塢在1997年就拍過《桃色風雲搖擺狗(Wag the Dog)》,消遣白宮幕僚利用媒體製造假戰爭,以一連串的假戰爭畫面轉移總統醜聞,《飛月情海》借用近30年前就盛傳一時的登陸月球陰謀論,消遣美國政府就是有人會一手遮天,就是相信只要控制輿論,就可以「創造」歷史,同樣是技高人膽大的挑戰。

陰謀論雖然有點扯,然而信者恆信,卻也讓《飛月情海》沾上喜鬧色彩,再搭配

Channing Tatum飾演剛正木訥的阿波羅行動指揮官Cole,讓磁場顛倒,人生信念南轅北轍的兩人也能擦出愛情火花。喜劇加愛情,讓世紀大事與世紀騙局,擺盪在真真假假之間,齊備了商業電影的趣味元素。

登月陰謀論傳言與《2001太空漫遊》導演Stanley Kubrick有關,《飛月情海》確實也提到Stanley Kubrick,最後卻是交給龜毛卻有才的怪咖導演(Jim Rashl飾演)來執行,國家最高機密變成嬉笑怒罵,穿幫連連的鬧劇(尤其是寧靜海出現黑貓的爆笑烏龍,才知道導演早早鋪排的黑貓梗,不但用心良苦,還計高一籌)。

《飛月情海》可以算是好萊塢高明的「主旋律」電影。明著告訴你,陰謀論確有其事,但是良心未泯的公關還是可以旋乾轉坤,「證實」登月影片的實況轉播並非假現場的假戲,呼應傳言,卻又破解傳言,甚至還留下究竟有沒有外星人的尾巴,三位編劇Keenan Flynn 、Bill Kirsten 和Rose Gilroy的掰功還真是有一套:輕鬆+愉快,讓人含笑看到完。

前半段的Scarlett Johansson怎麼演怎麼好,商業公關時,滿腦子迴盪的都是吃角子老虎中大獎的拉bar響鈴(尤其是太空人戴上Omega 手錶);政治公關時,則是察言觀色、投其所好、言必有中的聰明機巧,編劇無須告訴你Scarlett Johansson做了多少功課,直接用行雲流水,充滿說服力的台詞,輕舟安度萬重山,通達人情的劇本就有這種能耐。

至於Scarlett Johansson和Channing Tatum的愛情就明顯不來電,欠缺化學效應。不過,至少也用到好萊塢的必勝秘訣:要追求一位女孩,就開飛機帶她飛上天去!畢竟Channing Tatum最有魅力的一句台詞就是:人在星辰天際,你就會更加接近、信仰上帝!不但保守派參議員埋單,調皮的邱比特也會為你射出愛神的箭。

惡狼特工:嘴皮子巨星

一旦紅花成了喇叭花,綠葉也只剩綠草功能,電影魅力就很吃力了。

George Clooney 和Brad Pitt聯合主演的《惡狼特工(Wolfs)》就是喇叭花配綠草的作品。

用喇叭花形容George Clooney 和Brad Pitt是因為他們在《惡狼特工》中飾演無所不能的「善後者(the fixer)」,受制於Austin Abrams飾演的「不是男妓」的運毒車手,原本「有他天下無難事」的江湖高手,最後變成隨機應變,見風轉舵,還動輒得咎的窩囊廢,只剩一張嘴碎碎唸。

平心而論,兩位老帥哥彼此互虧的消遣垃圾話,幽默有餘,明星魅力依舊,讓人期待是否會有亮眼新意,可惜從頭到尾只在垃圾話大競比,不管是「你辦事,我監工」的吃豆腐,或者「別偷看,別偷學」的驕嘮叨囉嗦,都只能算是「小兒科」等級的嘴上功夫,儼然就在重複搬演著「鳥頭牌」廣告詞。

正因為紅花變成了喇叭花,夾在兩人之間的Austin Abrams其實佔據著最大能量的輸送空間,他越是脫線掉漆,理應越能激發兩狼「危機處理」的腎上腺素,從「死而復生」到「亡命狂奔」,Austin Abrams確實替全片帶來動能,做到「黑色喜劇」基本該有的突槌效應。

然而,《惡狼特工》的底牌也僅僅如此,「惡狼」不夠「惡」,特工不算是「特工」。從豪華套房的監視器出現開始,「一流」高手頓時優勢盡失;從電話響起,兩人必須同時接受命令,到同時向江湖女郎中求救,卻一直計較著誰才是「獨家」的「小男生」情意結…….喜劇情境有如泥沼,困住了兩匹「貶值」孤狼。

Austin Abrams其實是唯一的救星解藥,可惜劇本把他寫小了,傻蛋有餘,混蛋不足。即使搞清楚綁架他,脅迫他的兩匹狼其實不是盟友,洞悉他們被迫一再演出「兩人三腳」遊戲的尷尬,因此不時哪壺不開提哪壺」的「老實話」大放送,勉強還有點「搔癢」效應,但就是「勁味」不足,給人發條沒上緊的虛空感。

兩位高手一夜狂奔,衰事連連的劇情有如《下班後(After Hours)》;被老闆設局,難兄難弟只能合縱連橫的橋段有如《現代教父(Prizzi’s Honor)》;餐館中伏,從容填彈,相約生死相會,隨即拔槍起身的兄弟情,更如《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太多的似曾相識,讓《惡狼特工》 的George Clooney 和Brad Pitt有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窒悶,可惜了這麽讓人期待的巨星聯手。

一隻孤狼叫wolf,兩兩成群,英文複數叫wolves,電影片名取做《Wolfs》,堅持孤狼依舊是孤狼,被命運硬湊成對,依舊不失孤狼本色。這又是一款嘴皮子娛樂。

解密:一個國字大內宣

忍耐、忍耐、再忍耐……看見粗糙的夢境特校,我可以容忍;看見John Cusack浮腫的臉蛋和浮誇的表演,我可以咬著牙,盡量視而不見;直到吳彥祖開始從甲骨文解釋「國」的定義時,夠了,真的夠了,按下遙控,關掉電視不看了。

我對吳彥祖沒意見,對麥家也沒意見,他的小說改編電影,不管是《暗算》或《風聲》也能沾上一些諜報電影的邊,有些禁閉、窒息、猜忌與算計的娛樂效果。至於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解密》,就太直接露骨地傳達主旋律訊息:執干戈以衛社稷,全民有責。

陳思誠編導的《解密》,似乎想拍成中國版的《美麗境界》、《全面啟動》或者《模仿遊戲》,描寫一位生不逢辰的數學天才,在戰爭動亂時刻,用自己的天賦,「貢獻國家,挽救大局」。

吳彥祖在《解密》中就扮演發現這位數學天才,收容他、鼓勵他,發展數學天份的知音。但是在關鍵時刻也不忘替他上一堂「政治」課:國家是什麼?從甲骨文來看,「國」字原本出自「或」字,一個「戈」說明了武力的重要,從保衛部落,再到外頭加上一個大框,就是保衛領土。

就甲骨文的「或」字說文解字本身無錯,套進電影中的國共對峙,中美對抗的情節中,用武力守衛一方疆域的訊息,就毋寧成了百分之一萬的「政治洗腦」,不說你不懂,費盡心力就是要你懂,電影拍到這裡,後續都可預期了。

《解密》票房和影評都普普,算是失靈的主旋律電影。吳彥祖還算認真,吃虧在角色刻板膚淺;再加上虛應故事的John Cusack,還有一直沒進入角色的劉昊然;以及從關燈了沒?確認是否在夢境,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的故弄玄虛……早點關機,也算是影迷的自主幸福吧。

本日公休:人情義理通

恭喜傅天余導演以《本日公休》獲得日本東京影展黑澤明獎。

理髮是《本日公休》的例行公事,陸小芬飾演的理髮師阿蕊平日招呼著老主顧,新人客,她的專業與細膩總能讓大家滿意而歸。

《本日公休》的關鍵理髮戲在於那天他想起了老客人牙醫好久沒來理髮,打電話探問,知道牙醫生病了,於是掛起公休牌子,專程開車到府替牙醫服務。

從電話本到殷勤招呼,都是古早人的篤厚本色,然而阿蕊到了牙醫家才知道牙醫已然往生,這回她是最後一次來替老主顧理髮了。

傅天余透過《本日公休》這場戲要說的是極其日常,經常被人忽略,卻是極為殘忍的現實:最了解你的未必是家人或者枕邊人,而是總會耐心聽完你說話的路人或者友人,他們非親非故,卻比家人更知道你的大小事。

陌生人的親密指數更勝家人,對家人確實有些難堪,往往卻是不爭的事實。家人有一萬個理由忙著各自生活,沒空搭理你想說的心事,身為老人家總會為子女設想,不敢也不要多叨擾子女家人,只能跟還談得來的非親非故直述心曲。

正因為如此,阿蕊才有機會把她聽見過的牙醫心事:關心的、擔心的、期待的和驕傲事,逐一說給陪伴在旁的牙醫家屬聽。

牙醫生前並未交代或者要求,阿蕊轉述是告知,也補齊了血緣家人都不知道的細小瑣事。聽似輕描淡寫,卻是字字句句如針刺在心,疏遠的家人這才明白自己錯過了、也辜負了多少不求回報的付出。

阿蕊一邊理髮,一邊娓娓道來,宛如一場真情流露的臨終告別。溫馨理髮情,溫馨陪伴情,她的聆聽、記憶與分享,更是職人獨享的專業與生命高度。

不說不知道,說了才知道,家人聆聽落淚,並不意外,人生畢竟要到一無所有時才會頓悟原本握在手中的幸福有多脆弱。

然而,傅天余接下來安排走出牙醫家的阿蕊越走越快,終至放聲落淚。她為牙醫落淚?為客戶落淚?還是為自己落淚?「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阿蕊的三個孩子,又能知道或者關心多少她的心事?

人情剔透練達,正是《本日公休》最醇厚的人生書寫,黑澤明的創作也是如此人生通透。電影人生如此呼應,也是穿透時光的永恆共鳴。

光影帝國:膠卷夢已遠


《光影帝國》中Olivia Colman飾演的戲院經理Hilary向新進同仁Stephen ( Micheal Ward)介紹戲院時,看見Stephen對放映室情有獨鍾,知道他是識貨的有緣人,但也不忘提醒他:「小心,放映師Norman(Toby Jones飾),脾氣不好。」


若是無緣之人,一舉一動都擾人;遇上有緣人,自然話對知音說,傾囊相授,《帝國光影》的精華時光全在Norman的分享。


導演Sam Mendes選擇四個角度解說放映室的秘寶:首先,室內牆壁全是電影海報和影星肖像,Norman閲片無數,選中貼在牆上的全是影史精華,導演考驗著影迷以最快速度辨識精華:不管是馬龍.白蘭度或者馬斯楚安尼,品味共鳴全在電光火石間(片尾字幕交代了每張劇照與星照的出處,說明了必要的版權尊重,也說明了別看只是一面牆,大小細節都是學問)。

/
第二,1980年代的電影院還是膠卷時代,從上下膠卷盤到搬運拷貝片盒,即是吃重勞力活,也是不可疏忽的技術活,Norman慎重其事,是身教也是言教。


第三,守候緊盯,是膠卷放映師的必要本分,關鍵在於換本換機時,要無縫接軌,觀眾渾然不覺,才見本事。


Norman此時點出了膠卷本質:每一格膠片都是單獨靜止畫面,以每秒24格速度播放,不夠精敏細銳的人眼就無法辨識每格膠卷的黑隙,still pictures就成了motion pictures,連動如真,這正是電影最高明的騙術。


至於,雙機交替放映可以天衣無縫,秘密在於每卷膠卷都有做記號,看見第二個暗記黑點就可以轉動隔台機器,讓故事順利轉進,沒接準,出現黑畫面,都是專業失分,Norman 的得意微笑,其實是數位年代放映師難以體會的技術成就(台灣電影院過去常有引發噓聲的黑隙)。1985年出席東京《阿瑪迪斯》放映時,戲院特別安排參觀放映室,發現已經把各本膠卷串接成一大盤,也就不用考驗放映師的眼力與手指靈活了。

/
最後則是一輩子沒看過電影的Hilary要求Norman選一部影片放給她看,他安排的是Hal Aslby 於1979年導演,彼得.謝勒(Peter Sellers)主演 的《無為而治(Being There)》,一位男足不出戶的園丁,全靠看電視認識人生和外界,彼得的處境讓Hilary感同身受,彼得的奇遇讓Hilary破涕為笑。「療癒」同樣也是電影的神秘力量之一。

/
《光影帝國》中濱海的帝國戲院確有實體戲院存在,電影描述的電影院時光也是編導都有過的童年記憶,不知道他們小時候是否闖進過放映室?他們編織的放映室故事,都能觸動走過膠卷時光的老影迷,淚眼婆娑地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電影如夢,光影如夢,《光影帝國》的美夢,讓我流連,不願醒覺。

光影帝國:電影純情夢

《光影帝國》描述的是一家電影院的故事,時代在1980年代初期,主角是英國南部濱海城市的帝國電影院,以及在那家電影院工作的男女。導演Sam Mendes和攝影師Roger Deakins聯手寫就了有如《長日將盡(Remains of the Day)》的深情詩篇,那個美好時代或許已然消失,不會重返,但是他們雕刻下的光影,就是那個電影帝國曾經璀璨的光影,即使只是餘暉,亦讓人留連不捨。

電影院可以是遊樂場、夢工場或者聖殿堂,不論你懷抱何款心情走進電影院,它都可以任你各取所需,帶著懷念情思離開。

《光影帝國》兵分兩路,先從帝國戲院的裝潢設備、吃食娛樂切入,色澤有聖殿般的典雅貴重;光影有樂園的暈黃溫暖。看見一大箱櫃的爆米花,你自然就會勾想起昔日如何著迷戲院內外的各項叫賣(從烤魷魚、煮玉米到熱菱角……),產品或許各有特色,嘴角生津,其實也是電影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只是,爆米花往往也是最困擾戲院員工的生財寶物,再好吃,總有人會灑落一地,掃都掃不完,更別說殘渣餘碎的膩手黏腳)。

接下來,燈光亮、紅幕開啟,Olivia Colman飾演的戲院經理Hilary率領同仁展開帝國電影院例行的每一天,老式規矩的行禮如儀,其實就是歐式職人的日常。

因為戲院來了一位黑人青年 Stephen ( Micheal Ward),Hilary得負責教會他大小事,才有了帝國電影院的導覽行程。觀眾於是看見了別有洞天的頂樓,曾在電影的黃金年代中扮演各式聚會功能,影業沒落,頂樓成了鴿房堡壘,卻也是談心談情的私密空間。

其次,每家電影院的機房重地:放映間。Toby Jones飾演的放映師Norman冷眼放電影,也冷眼看人生,卻有真正的古道熱腸。可以從眼睛缺陷講出電影的奧秘;也可以徒手示範膠卷年代,雙機放片如何無縫接軌;更可以因材施教,針對特別人士放映量身打造的影片。他的每句台詞都閃動者智慧火花,穿心入腦,餘韻無窮。

Sam Mendes講事情不愛那麼直白,放映師的疑問,只有經理Hilary回答得出來,詩與人的連結悄悄建構完成,他用這種方式開個頭,召喚記憶與慾望,已經點出今日電影院的蒼白困頓。

Hilary確實是全片核心:她被經理剝削利用;一輩子的青春都給了電影院,卻從來沒坐下來看一場電影;好不容易盼到了愛情,卻跨越不了膚色、年齡和階級的世俗鴻溝。她的困境與電影院的凋零看似平行線,卻有著麻花絞纏。

Hilary最常做的事就是吸口氣,捏緊鼻子,全身浸泡在浴缸裡,Sam Mendes透過她書寫的人生寂寞,筆觸簡單,卻暈染出無邊秋瑟。

Olivia Colman最會詮釋受傷的靈魂,她飾演的Hilary ,姓Small,傷痕累累的小人物卻能引發大共鳴。

電影依賴光影編織夢幻,《光影帝國》的光影世界同樣勾動起觀眾的憧憬懷思。例如,除夕夜的陽台煙火,雜揉大地冰寒與火燄熱情,既枯寂又溫暖,傷心人會更加陷溺,多情人則在相互取暖下,得著展望明天的能量。

這種「冷調」美學正是《光影帝國》從視覺切入的哲思:電影像煙火,璀璨卻短暫,有人點滴在心,有人回首已惘然。

Roger Deakins透過輝煌燈火訴說電影院的昨日風景。Sam Mendes則是深情款款,堅持以詩的意境來註解電影,最後才會用Philip Larkin的詩作「The Trees (樹)」總結這部電影:

春去春又回,電影明年130歲了,電影院一家家關門,膠卷一卷卷消失,電影一天天老去,卻還月月年年有新作,《光影帝國》復刻了膠卷時光的華彩,也祝福著衰老卻未亡的電影。

至於大步往前邁去的黑人青年Stephen 能夠記得多少?我相信,愛過,就不會遺忘,即使只剩落日餘暉,回眸凝望,仍是美得讓人心醉。

逆嶺:虎頭蛇尾難為繼


《逆嶺》有個極其吸引人的開場,帶著耳機騎單車上路的黑人,突然被後面來車給撞飛落地。


是車禍,卻也不是車禍。撞他的是警車,罪名是不聽警笛停車受檢。

接下來是懷疑他涉及毒品交易,身上有三萬美元,必屬交易贓款。人被逮捕,錢被沒收。

Don Johnson 飾演的警長更直白告訴被逮的黑人Aaron Pierre說:錢留下,你走人,彼此相安。

Aaron交換說:還我一萬,其他歸你,我不囉嗦。一萬是要交保表弟,他入獄必死。Don Johnson嗤之以鼻。

觀眾接到的訊息是:一,白人警察,黑人民眾(黑白種族衝突?),黑人只有低頭。
二,一切都是警方說了算。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三,公家破產,想盡名目來搶錢。警察成了山大王,舊秩序全然失序。美國經濟困境,不僅顛覆傳統價值,也必將影響大選。

偏偏Aaron不是一般人,他是身手矯健的海陸教官,面對黑心警官,他會演出《第一滴血》式的Rambo 復仇記嗎?

No,Aaron Pierre不是Sylvester Stallon,更不是Rambo。

導演Jeremy Saulnier不想拍爽片,他呈現的是一個形勢比人強,導致集體墮落,集體作惡的共犯集團,警察聯手法官,老百姓任殺任剮,螳臂擋車,必如秋風下的落葉。
Rebel Ridge只是地名,最後對決地點,無關誰rebel 不rebel 。尤其實力懸殊的對決卻也會出現大逆轉,全因行車記錄器開啟,所以槍口轉向,欠缺合理鋪排,突兀到讓人呆愕失落。


不管怎麼轉彎,《逆嶺》的問題都在於導演套用商業套路書寫美國現況,想要提出警世預言,卻掰不下去了,只好匆匆收場,以至於進退失據,做不成爽片,又鞭笞不到現況要害。

爽沒爽著,癢沒搔著,痛沒痛到,徒然浪費了Don Johnson讓人恨之入骨的官僚嘴臉,畢竟,難得看到Don Johnson演得這麼精彩。

《逆嶺》的最後逆轉其實應屬必然,只是沒頭沒腦,來得突然。必然變突然,訊息混亂,徒然讓人扼腕,白白浪費兩小時。

岸惠子:梢頭獨佔一枝春

片名叫《弟弟》,其實焦點在姊姊,岸惠子的鮮活詮釋,讓市川崑執導的《弟弟》得以獲選為日本電影旬報百大名片的第49名。

讓人過目難忘,就是演員本事;船過水無痕,總是遺憾。

即使是田中絹代這麼厲害的巨星,角色不討喜,內心不深入,看過《弟弟》你也不會記得她飾演的繼母角色。更別說飾演爸爸的森雅之是只會伏案寫作,不理家事,卻又寫不出個名堂的失意作家;川口浩飾演的弟弟又是個只會嬉戲闖禍的16歲小屁孩碧郎,所有人都在散發負面能量,任勞任怨、忍辱承載的大姐阿玄(岸恵子飾演),自然成就了最耀眼的角色。

市川崑鏡頭下的女性主角都幾近於日本傳統典範,為了家庭/愛情,可以犧牲自己,無私奉獻。

《弟弟》中,阿玄要替風濕痛的繼母料理家事,還得忍受話中帶刺的垃圾話;當然更得替會偷會騙的弟弟碧郎善後擦屁股;更別說那位躲進書房,逃避責任,一味偏袒碧郎只是少不更事,給他時間,等他成長的嬌寵姑息。

所有的不堪或離譜,都在成就阿玄的承擔。室川崑明白這種一面倒的人物雕塑太過一廂情願,所以偶爾阿玄也會一起去打撞球,享受短暫青春;偶爾也會看不慣弟弟作為,兩人大打出手;面對搭訕追求的男子,即使偶有雜念,也會揮刀割捨…….

總之,在一個家不成家,親不成親的自私環境中,只有阿玄「正常」,偏偏她的「正常」就是壓抑自己,造福家人的傳統「典範」,「對比」如此清楚,在「道德正確」的年代,確有「催淚」的「教化」訊息。但也減損了咀嚼回甘的「藝術」魅力。

即使角色設計略嫌刻板,但是岸惠子依舊豔光四射,你會期待家中有這麼一個女兒,這麼一位姊姊,看完《弟弟》只記得姊姊,是電影的不幸,卻是岸惠子的里程碑。

一個人救活一部電影,還能挺進百大片單,岸惠子絕對值得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