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卻話巴山夜雨時

愛情與權力究竟存在什麼關係?Andrew Haigh編導的《45年(45 years)》從權力觀點提供了有趣解讀。

結婚40年,人稱「紅寶石婚」;結婚45年,人稱「藍寶石婚」,都是稀有珍貴之意,電影中的Geoff(由Tom Courtenay飾演)與Kate(由 Charlotte Rampling飾演)就是結縭45年的佳偶。40週年時,Geoff動了心臟手術,不宜慶祝,如今熬到45年了,Kate開始忙著張羅餐廳與宴會的細節,聽她點起那些初相識時曾經共舞的昨日名曲「To Sir with Love」、「Young Girl」、「Happy Together」與「Smoke Gets in Your Eyes」,你不會懷疑她和先生有過的蜜甜時光,否則她也不會這麼驕傲地要向故舊老友炫耀她們的情比寶石堅。

45年是多漫長的時光啊!Geoff老了,從工廠退休了,Kate則依舊是很得人望的教師,每天清早悠閒溜狗散步,晚上看書喝喝小酒,日子過得好不悠閒。Kate的權力在於她開車接送老公進城訪友,也負責料理三餐,沒有子女的他們,日常生活都難逃她的法眼,且在她掌控的節奏下重複輪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Kate就是那位「執手」的人。

但是一封信改變了她的王朝與城堡。

那是瑞士警方寫給Geoff的公函,告知他,50年前登山墜谷的「女友」Katya的遺體。

既然只是女友,何以不直接通知家人?卻要通知Geoff?逼問下去,Geoff才逐一揭露藏了五十年的秘密,當時圖住宿方便,兩人以夫妻名份登記,既然找到了Katya的遺體,當然就要通和「近親丈夫」。

Geoff的真相告白,讓Kate嚇出了一身冷汗。願意以夫妻相稱,顯見關係非同一般,但是那又如何呢?一切都發生在Kate出現之前,Kate需要和一位死去五十年的Katya幽靈斤斤計較嗎?何況Geoff確曾告訴過她這位女友Katya的往事,只是Geoff有所保留,沒有全盤托出,Kate在意的是你為什麼保留?更不悅的是,她想知道Geoff最愛的是誰?她莫非只是Katya的替代品?Kate是Katya的簡寫嗎?

都45年的老夫老妻了,還要在意什麼?理論上沒錯,加上Geoff也信誓旦旦保證他最愛的是Kate,然而聽其言,觀其行,Kate一點都不能安心。

因為Geoff口口聲聲說記憶模糊了,卻是輾轉反側,徹夜難免,甚至爬到閣樓上找出舊日照片與文物,不是舊情難忘,何以如此? 

甚至一向靠Kate載他進城的Geoff,竟然自己一大清早就趕搭巴士進城,向旅行社打聽前行瑞士的機票行程,縱使Geoff歎息地告訴Kate:「我自己進城都這麼氣喘吁吁了,哪有能力一人飛瑞士呢?」

Kate擔心的不是Geoff體力究竟能不能負荷?而是她清楚聞嗅到枕邊人的騷動與異動,Katya出現後,Geoff不就不再仰賴Kate了嗎?Geoff要回味往事,Kate只能乾瞪眼,完全插不進去;甚至Geoff要進城辦「私事」也都不要她參與,Kate何只是失去了主宰一切的權力,甚至也沒有能力來解讀丈夫的心事了。 

一個幽靈出現後,她的王朝與城堡瞬間變色,Kate能向誰訴說她的憤怒或恐慌?都已經安度45年風雨,理應淡泊世事的老夫婦,要怎麼解釋那封信出現之後,一切就開始風雨飄搖的不解與不甘呢?

導演Andrew Haigh的功力就在把「極簡」美學發揮到極致,包括人物、場景和對話皆然。 

主戲全在Tom Courtenay和 Charlotte Rampling兩人身上,飾演Kate的Charlotte Rampling,站在日光照射處,也是所有真相的挖掘者,即使她強自鎮靜,不動聲色,但是所有內心的澎湃,即使只是眉頭輕皺,或朱唇微開,還是可以讓人清楚看到她「別有幽愁暗恨生」的情緒翻滾,看似內歛,卻是鉅細靡遺,導演給了空間,演員給了深度,這也是Charlotte Rampling從去年柏林影展一路勝到歐洲電影獎的主要原因。

至於Tom Courtenay飾演的Geoff則偏處陰暗角落,不說話,你不知他在想什麼,他看似被動,言行拿捏,也總是避重就輕,然而一旦開口或者行動,卻都有暗箭射出,讓Kate措手不及。兩個人的攻防對立,不是火裡來刀裡去,而是在底層暗潮擠壓碰撞的,尤其,45年原本何等榮耀,卻因為不再唯一,也不再至尊,所有的形容詞,都像是不堪細究的白色謊言,因此最後才會有「銀瓶乍破水漿迸」的大爆發。

《45年》的時光悠悠與老態龍鍾,並沒有拖累電影節奏,即使只是一場與幽靈搏鬥的戰役,卻讓人看得觸目驚心,Andrew Haigh的劇本與導演成績,確實精彩。

畫世紀:科技對話美術

人與畫家的對話,往往透過畫作導電,畫家電影無可避免要提供說畫與解畫的能量,要說多少,才清楚?才不膩?在在考驗著導演。

科技影響人生,眾所週知,科技影響繪畫,則是《畫世紀─透納先生(Turner)》導演Mike Leigh匠心獨具的名畫解讀策略了。

Turner享年七十六歲(1775至1851年),跨越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剛好遇見了蒸汽機(1769年)和照相機(1839年)的兩個重要科技文明,《畫世紀》也至少安排了至少各兩場戲,讓大家看見了科技對Turner畫風的影響。

先談照相機。

替達官貴人或紳士淑女畫肖像是古代畫家的重要謀生財路,透過肖像畫留傳自身影像,也記憶著當代文明的流行符號(從衣著到穿戴),更成為家族香火與文化傳承的重要佐證。相機的發明與攝影沖洗技術的精進和方便,直接就衝擊與威脅著畫家的生計。

但照相技術對Turner的影響,或許是讓他更堅絕地從寫真進化到了寫意。

頭一回,他呆呆地面對著那台機器,挺直背脊,半天不能動,才能顯像在底片上。坐在那兒發呆的他,豈不像極了畫家的模待兒?顯現在照片上的「肖像」或許盡是他不適應新科技的矬樣,他越是驚慌失措,卻也更凸顯了人物重現的真實程度。所有的矬笨顯影,都讓Turner直擊了機器文明的巧度與力度,刺激,也鞭策著他要突破傳統肖象畫的寫真格局。

一次不夠,Mike Leigh第二次則是讓Timothy Spall飾演的Turner帶著愛人Booth再去合影一回。結果其實是相近的,照相一如鏡子,能夠如此真實又犀利地捕到你的神采時,任何一位畫家都會去思考再花那麼大的氣力去創作肖像畫的意義了?機器文明都已步步進逼時,創作者誰不想突圍?《畫世紀》中的科技對話,在在反應著縈繞在Turner心頭的創作心緒。

其次則是火車。

mr-turner011.jpg

速度、力度與承載運送能量正是火車啟動工業革命的關鍵能力。時下的高鐵競逐高速,透過時間與空間的對話,書寫文明的進程,但是十八世紀的火車還算是原初型的火車,滾滾生煙的蒸氣車頭,以及嗚嗚的汽笛聲,在視覺與聽覺上都締創了生猛有力的工業文明情貌。

Turner畫不出聲音,但是白煙嬝嬝的蒸氣卻構成了極有力的視覺啟示錄。這一回,Mike Leigh用了最淺白的對位法,先讓大家看見了「still walking」的Turner走過林間山邊時,不時就看見冒著白煙的蒸氣車頭緩緩駛來,是的,有蒸氣擾動,影像不再清晰,若隱若現,從焦距到光度都起了變化,這些撞入眼簾的真實場景,當然也餵養著Turner的創作靈光。

因此,接下來,導演就直接跳到Turner完成他那幅「Rain, 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的火車油彩畫了,他不用工筆畫出車廂實景,而是在氤氳的水汽與光影中,見證到Turner已然告別「形似」的工匠境界,直接躍進了「神在」或「神似」的意境。

《畫世紀》的重建工程,其實有些刻意要讓觀眾看見,但是Mike Leigh最高明的拿捏在於看見就好,不用旁白註解,不用戲劇提示,從看見到想見,那就夠讓豁然開悟的觀眾雀躍莫名了。

金牌特務:爆笑進行曲

「現在的間諜電影都太嚴肅了!」電影《金牌特務(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的導演Matthew Vaughn如是說。

Matthew Vaughn迷戀經典007系列電影,也喜愛《虎膽妙算(Mission Impossible)》和《復仇者(Avenger)》等電視影集那種既有奇情佈局,機關道具,還有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飛灰煙滅的輕鬆寫意。只不過,如今的《Mission Impossible》改名叫《不可能的任務》了,忙著刺激演員的腎上腺素,忙著把主角送上生死邊緣,逼他肉身涉險,寫實比浪漫更重要的流行趨勢,就讓電影變得嚴肅且沉重了。

為了恢復古早間諜電影的那份浪漫喜悅,Matthew Vaughn採用兩個策略:重建經典與顛復經典。前者在於談吐、服裝和武器;後者則是音樂。

007是領有殺人執照的特務,衣冠楚楚,風度翩翩,平時縱情聲色犬馬,卻也能夠瞬間變身,面不改色取人首級,《金牌特務》中的男主角Colin Firth就奉命重建此一傳統,他手上的雨傘可以防彈,還可以開槍,噱頭十足,尤其還喜歡在文謅謅地唸完:「Manners maketh man(彬彬有禮才是男子漢)」的話白,就開始關門「打狗」,更是英式幽默的經典;至於小帥哥Taron Egerton 的鞋尖小刀,要在決戰時刻力拚刀鋒戰士,更是復古暗器的絕妙奇招了。

不過,重建經典,就得參考經典,新意與自由度都有限,顛覆經典,才有野性,才讓人驚豔。

Matthew Vaughn選擇的樂曲是英國大作曲家艾爾加(Edward Elgar)的《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es)D大調第一進行曲》。這首曲子氣勢磅礡,有王者之風,意像如此光明,能量如此豐沛,不但適用英王登基加冕,更是美國大學樂於在畢業典禮上用來祝福畢業生雄姿英發,大步邁前的樂章。

順勢而為,讓快板音樂搭配快速動作,其實只能算是最基礎也最膚淺的配樂手法,Matthew Vaughn聽見了旋律,也迷上了旋律,卻做出全然逆向的對位處理。

《金牌特務》的大反派是由Samuel Jackson飾演的Valentine(以情聖為名,何等嘲諷),他主張人類是拖累地球的病毒,唯有悉數毀滅,才可能改造重生,於是他發動了衛星滅絕計畫,就在關鍵時刻,《威風凜凜進行曲》開始浮現。

計畫成功,那就是Valentine時代的來臨,Valentine以帝王之姿,君臨大地,搭配如此樂章,誰曰不宜?人類歷史不是成王敗寇嗎?

但是Valentine不可能成功,歷來的間諜特務電影都強調主角終能在最後剎那逆轉勝,過程越是艱辛,成果越是甜美。《金牌特務》的大反撲就在《威風凜凜進行曲》中進入最高潮,每一聲高音,每一回鑼響鈸響,Valentine掌控世人的秘密武器就如煙火般,有如核彈的蕈狀雲爆裂竄閃,而且主題樂音反覆再反覆,讓煙火爆裂有如連珠砲,唱出了燈火輝煌的詠歎調。

是的,象徵光明、希望與榮耀的《威風凜凜進行曲》最終還是一闕勝利凱歌,卻在讓人捏了一把冷汗之際,還給觀眾最開懷的救贖喜悅。千迴百轉,萬變不離其宗,只因為懂得轉個彎,一首名曲就這樣讓人看到笑呵呵。

《金牌特務》不想讓觀眾沉重看電影,玩了不少顛覆把戲,例如片中有一隻狗名叫「JB.」的狗,「JB」指的是什麼?是James Bond(007)?還是Jason Bourne(Matt Damon演活的《神鬼認證》系列男主角)?答案是Jack Bauer(Kiefer Sutherland演活的電視影集《24小時反恐任務》男主角。

光是一隻狗的名字都可以如此遊戲人間,大玩噱頭,讓《威風凜凜進行曲》玩起變奏遊戲,正是《金牌特務》不想讓電影太嚴肅的牛刀小試了。

舞力假期:愛情會轉彎

假期、歌舞、青春和暈了頭的愛情,提供了《舞力假期(Walking on Sunshine)》的娛樂元素。

 

《舞力假期》描寫妹妹TaylorHannah Arterton飾演)和姐姐MaddieAnnabel Scholey飾演)先後在渡假期間愛上了義大利男子RafGiulio Berruti飾演),結果姐姐後發先至,要和Raf結婚了,妹妹此時才知舊愛要做姐夫了,當年錯過的,如今還要繼續錯過嗎?姐妹情仇,可以是傷心無情的悲劇,但是《舞力假期》無意深陷迷宮,唱唱跳跳的電影,只是強調愛情讓人暈頭,但亦只有愛情值得人勇敢面對。wosun0008.jpg

 

關鍵點不在於妹妹Taylor是不是障礙,關鍵在於姐姐Maddie太容易陷入情網,她要嫁給Raf,一方面確實是動心(既壯又帥),另一方面則是想療癒情傷,因為她不堪舊愛DougGreg Wise飾演)花心,決定琵琶別抱,另找出路。

 

禁得起考驗的才是真愛情:Maddie都要嫁人了,何以舊愛Doug一現身,她又芳心大亂?不該去的約會,最後還是去了?Taylor可以為了學業忘了Raf,何以四年後再相逢,卻又難忘昨日?

 

《舞力假期》的劇情架構其實是非常通俗老套的結構,危機在婚禮前夕逐一引爆,轉機也一定也在婚禮上得到逆轉,劇本設計出了一「躲」一「追」兩條線,相互拉扯,才有了不俗之趣。

 

躲的線頭在Taylor身上,她為了成全Maddie的婚姻,不願坦承姐夫是她舊愛(關鍵在於重相逢,她還是會動心),一路閃躲,卻又躲不了,最終還是得攤牌。尷尬的當然是Raf,四年前,他對Taylor有過海誓,雖說Taylor音訊全無,不全然是他的錯,但是他畢竟還是不曾「追」到底,才有陷入「妹夫」變「姐夫」的困局。wosun0006.jpg

 

《舞力假期》的好看之處,在於Doug這個角色的癡纏趣味。不是Doug另有新歡,Maddie不會另覓港灣。但是到了Maddie大婚前夕,他的回頭追求,給足了Maddie面子,也暴露了Maddie耳根軟心眼軟的毛病,果真是一個巴掌打不響的一對活寶冤家。

 

Greg Wise飾演的Doug用黏來表現癡心,用打死不退來感動情人,用排場和氣氛來有著大情聖的信心,死皮賴臉不只是他慣用的泡妞手法,更顯示他對Maddie的弱點知之甚詳,只要出手,Maddie就跳不出他的手掌心,所以只要完成了「約會」、「候床」和「教堂反對」三部曲,給足了Maddie下台階,他期待的愛情就一定會有結果。

 

《舞力假期》的愛情,其實只是「假期」式的愛情,因為曾經「失去」,所以懂得珍惜與呵護,但是所有的脆弱與虛浮,並沒有因為「假期」的熱力激盪而有任何的改變,「結局」究竟是甜或酸,忙著變裝,縱情歌舞的「假期」中人其實完全來不及思考。wosun0009.jpg

 

不管別人怎麼笑你,不管自己多麼忐忐,「勇敢去愛」,成了《舞力假期》唯一的主題。電影中的男男女女都經歷過:

It must have been love but it’s over now那一定是愛,但已經結束了
It was all that I wanted, now I’m living without
那正是我所需要,如今卻短缺的

(主題曲之一「It must have been love的歌詞)但是幾經生命彎轉的考驗後,一切卻又回到片名《Walking on Sunshine》的同名主題歌曲「Walking on Sunshine」的歌詞所指涉的心情起伏:

I used to think maybe you loved me now baby I’m sure 我想你可能是愛我的,現在我相信了」,所以就有了Walking on Sunshine的狂喜心情,假期中的愛情,就讓我們輕鬆以對吧。

wosun0005.jpg

肌膚之侵:科幻的迷宮

俗人讀莊子,多數取其易,例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及「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的辯論,知名MV導演Jonathan Glazer的電影《肌膚之侵(Under the Skin)》則是選擇了一條艱難的道路:子非外星人,安知外星人之心?


《肌膚之侵》的女主角Scarlett Johansson飾演披著人皮的外星人,她在蘇格蘭四處開著大車遊逛,找男人搭訕,只要起了色心的男人,往往就陷入深淵,再難動彈。但她所為何來?目的何在?電影完全不想解答,因為導演說「外星人」的世界不是我們的心智能夠理解的,也不會以地球人的觀點來做他們要做的事,一旦遇上了,你就只有認了,你無法從地球人的邏輯來找答案,改從Scarlett Johansson的角色,換從「外星人」的角度上來看,或許才能有所得。

unders_0027.jpg

 

這個說法當然玄之又玄。偏偏,玄,就是《肌膚之侵》的神髓所在。

 

玄的金文大篆就是一根繩子纏兩個繩結,不知從何起,不知何所蹤,讓人漫無頭緒,無從下手。08.gif一旦遇上非我族類的外星人,誰不是滿腦子問號,怎麼兜圈子也得不到「合理」的解釋。《肌膚之侵》的劇情與剪輯,其實是想挑戰科幻片迷的習慣節奏,Scarlett Johansson的逛車河大致就繞著這個8字圖形轉繞,男人上鉤的方式也大同小異,如果美色不若Scarlett Johansson,答案可能就有所不同,正因為有了Scarlett Johansson的這張人皮,這個8字就可以橫倒下來變成,一切順理成章地無限循環了。

 

這款布局大致相近《聊齋志異》中的「畫皮」:男人遇到的Scarlett Johansson是迷途問路的女司機(「在亡之人,烏有定所」),男人「憐妾而活之」(從指引道路到交談甚歡,想盡地主之誼),想與「寢合」(進而有了一夜情的綺思),但是隨即再無生機。蒲松齡的意思是諷勸「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為美…愛人之色而漁之」,必有後患。偏偏,《肌膚之侵》也不想做這種道德教誨,困在黑澤中的人體或許慢慢枯萎乾癟,卻不見外星人有任何研究或剝削之用,懲戒不似懲戒,戲弄不似戲弄,繞著字轉的俗人,也就滋生更多問號了。

 

玄的另一個解釋是黑色。《肌膚之侵》的背景設在多雨的蘇格蘭,導演又偏愛黯黑的夜生活與室內場景,特別是每到色誘神與時刻,就是在黑霧中朝稀微的肉色前進,Scarlett Johansson的胴體同時吸引著男人與觀眾的目光,差別在於觀眾目睹男人逐步沒入黑淵之中,再搭配迷離樂音,形式美學的概念一體兼備,卻也說不出那裡特別詭異,意即前衛的程度不夠前衛,想要激進,似乎又激進不了,因而陷進了渾沌曖昧的框架之中。

 

《肌膚之侵》的謎在Scarlett Johansson身上,解藥亦在她身上。每一回的色誘程度其實有著極其細微的差異,從衣帶漸寬,半解羅衫,肉相示人到肉身布施,可以解讀成是這位外星人在漸進演化(男人色欲的研究?性衝動與理智的拔河?),但是自從她遇到一位會和她說「晚安」的男人後,她才開始對「愛」與「尊重」有了一絲半解,因此她願意「初試」雲雨情,也急著拿檯燈照著下體,檢視自己「不能」的原因何在?雖然,她恐怕亦不知此行的目的究竟為何,一位無法理解的女人,一趟說不出目的旅程,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unders_0026.jpg

 

是的,《肌膚之侵》不想走一條科幻/靈異電影常走的路,但是一再地重複,極其細微的變化,容易就磨蝕掉觀眾的耐心,加上又沒有更驚人的「真相」來壓軸解謎,這條玄之又玄的字大道就容易讓人中途而廢了。

彼得奧圖:勞倫斯往事

彼得.奧圖(Peter O’Toole(1932-2013))16日辭世,享年81歲。他從影的黃金年代在1960年代,主演的《雄霸天下(Becket (1964))》,《冬之獅(The Lion in Winter (1968))和《萬世師表(Goodbye, Mr. Chips (1969))》等片,都是膾炙人口的傑作,但是真正的代表作則是《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1962))》,有些作品,如今已難再見(即使出了DVD,除了研究者,未必有觀眾願意逐一品鑑了),但一生能有一部經典,其實已然足夠。

彼得.奧圖(Peter O’Toole)辭世的消息傳來,心頭想起的全是當年從《阿拉拍的勞倫斯》中認識這位藍眼珠巨星的往事,以下筆記,聊充追思。

 

改編的挑戰

 

《阿拉拍的勞倫斯》電影改編自「智慧七柱(Seven Pillars of Wisdom」)一書,原著作者T. E. Lawrence就是英國歷史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致力阿拉伯部落掙脫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掌控,獨立建國的關鍵人物之一。

 lawrance012.png

導演大衛.連(David Lean)面對的主要挑戰,這是要以多大場面重現這段歷史,在那個沒有電腦動畫特效的年代,一切全靠真人真駱駝,還有坦克與飛機才能完成的電影製作的年代,他完成的史詩傑作,不但前無古人,來者其實亦無力追隨(有了合成特效,有了電影動畫,想像力加上技術的結果,取代了驕陽與汗水)了。

 lawrance010.jpg

勞倫斯生平最傳奇的事蹟之一就是率五十人,身上只帶了六星期的糧食,穿越Nefud沙漠,然後集結阿拉伯騎兵,    奇襲阿卡巴港的土耳其軍隊。電影中,最難挑戰的,同樣是如何拍攝沙漠戲,相關文字就請大家參閱以下連結了(我很慶幸當年留下這篇觀影筆記,如今都不知從何寫起了)。

大衛連:百年冥誕紀念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8/06/post-236.html

 

大衛.連在處理《阿拉拍的勞倫斯》時還做了三個有趣的選擇:

 

首先,主角一開場就死了。勞倫斯騎著摩托車快速前進,風呼呼吹過,車搖搖晃過,就在感覺場面即將失控之際,車飛了出去,只剩一只遮風眼鏡。主角的猝逝,目的就在帶出在蓋棺之際,究竟有誰真能論定他?有多少人真的了解他?

 

peter005.JPG這是一筆極其有力的傳記電影開場。

 

其次,勞倫斯初期只是個繪圖小官,就算胸懷大志,也只能窩在地下室裡工作,抬頭只見氣窗外有部隊開拔的前進鞋履,不是如此委屈,不是如此低人一等,如何突顯他「男兒志在四方」的雄心。

 

地下室加上氣窗,英雄氣短的困境,何等清楚。

 

第三,則是用火柴彰顯勞倫斯的性格。

 lawrance013.jpg

大衛.連在《阿拉拍的勞倫斯》裡玩了兩次火柴戲法。

首先是讓彼得.奧圖點燃火柴,火都燒到手指了,但是他眉頭不皺,手指也沒收回來,或者把火柴把拋了。靜靜地讓火柴燒完。一旁同事以為人他在變魔術,不是,「只要不理它,就不疼痛了。」。大衛.連就用一根火柴,讓世人看見了勞倫斯冒險性格,一個符號,一個生命象徵,何等勁力。

 

第二場火柴戲法則在於勞倫斯要前進阿拉伯時,先燃起一根火柴,然後畫面溶進阿拉伯沙漠的黃沙滾滾,那是電影用畫面與音樂來交代歷史轉折的經典剪接了。同樣請大家參閱多年前的寫作墨希斯賈赫:音樂人生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03/post-909.html

 

深海謎情:燈火闌珊處

小說家王藍在他的名著《藍與黑》中的第一章,破題就只用了這兩行字:

「一個人,一生只戀愛一次,是幸福的。

不幸,我剛剛比一次多了一次。」

《藍與黑》的這兩行字,恰好也適用於詮釋英國導演Terence Davies 2011年作品《深海謎情(The Deep Blue Sea)》的女主角感情困境。

 

Rachel Weisz飾演的Hester嫁給了德望兼具的法官 William Simon Russell Beale飾演),但那是白髮紅顏的搭檔,加上 William還有位言語苛薄,對媳婦極盡挑剔能事媽媽,誰都想問Hester究竟愛不愛?這段愛情,她圖的究竟是什麼?因而一旦Hester遇上了活力四射的空軍飛行員FreddieTom Hiddleston飾演),她的出牆喜悅,就在這種「視覺」與「生活壓力」的比較下,輕易贏得觀眾認同。

The-Deep-Blue-Sea003.jpg 

Hester該如何面對這兩段情?《深海謎情》選擇了一個極其犀利的開場:Hester關緊門窗,塞緊縫隙,備妥遺書,她要自殺。是丈夫折磨她,不肯放手?還是遇人不淑,讓她人才兩失?《深海謎情》卻提供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只因Freddie忘記了Hester的生日。

 

天啊,只因為忘了生日,就要自殺,逼得Freddie一輩子都活在「我是罪人」的罪惡深淵中嗎?Freddie在片中的高聲抗議,道盡了他的自私,卻也說明了他的心虛。

The-Deep-Blue-Sea001.jpg 

情人的生日,對多數戀愛中人而言,都是不能忘,也不該忘的重要日子,忘了,不代表不愛,可是愛得正深正濃時,誰會忘記愛人的生日?Hester或許挑剔了些,或許真的太把Freddie逼上絕境了,但是Freddie就此決定分手,拒當罪人,不又証明了Hester的以死相逼,正好說明了她對Freddie心意不堅的灰心與失望?

 

情人間相互熬煎之苦,非外人能夠體會,《深海謎情》不想夾纏在無解的是非對錯上,電影的魅力在於如何呈現Hester兩段情的兩種境界。

 

老丈夫,意味著財富與權勢,年輕情人意味著熱情與活力,前者唯物,後者唯心,這也是William初訪Hester的幽居房間時,不敢相信Hester甘於如此清寒,只為與情人相聚,但是導演Terence Davies真正厲害的地方卻於安排HesterFreddie一起去畫廊參觀立體派畫展。Cubism1940年代可是藝壇主流風潮,習慣出入上流社會,出入有車代步的Hester難免也想附庸風雅,但是只會開飛機與敵作戰的Freddie卻完全欠缺藝術細胞,看不懂這些積木組合,他坦白說出自己的意見,卻換來Hester的白眼,她的表情似乎就是嫌他沒知識沒學養,偏偏此舉就打中了Freddie最心虛的階段弱點:他是白丁,如何與鴻儒競爭紅顏?於是他就此發飆,不但咆哮畫廊,丟下一句:「我去看印像畫派好了!」轉身就走。tdBS001.jpg

 

愛情沒有階級,情人該是天平,不該分尊卑,事實上偏非如此,透過一場畫展,Freddie有膽無腦的個性就已昭然,再搭配兩人事後和好,Hester悄言問他:「你為什麼要去看印像畫派?」Freddie笑著回他:「因為有Money啊!」其實,不是Money,而是 Monet,一字之差的語言遊戲,既消遣了Freddie自己的嗆俗,也化解了文化落差的尷尬。

 

Freddie忘了Hester的生日,沒有送禮物,但是William呢?他的禮物則是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集,非常知識份子的禮物,那是當初以學者之尊吸引Hester下嫁的原因之一吧,這點文明氣質,又豈是只會泡酒館,畫酒拳,唱小曲,把辣妹的Freddie能夠望其項背。

 

但是,愛情如果全靠條件設定就能搞定,就不叫愛情了。Hester刺激了Freddie,卻也逼走了FreddieWilliam耐心等候Hester的回航,Hester卻也只能淚眼擁別,想要的,要不到,不想要的,只能狠絕話別,愛情這把小刀就這般剮切著情人的心。tdBS003.jpg

 

Terence Davies是最會重現老英國風情的導演,總愛把兒時聽過的小曲悄悄滲透進電影中,《深海謎情》中的酒館合唱或者防空洞重唱,都有著昨日重現的溫度,但是最犀利的選曲卻是從片頭就滲透進來的Samuel Barber「小提琴拹奏曲(Violin Concerto, Op. 14)」。

 

考慮有三:第一,此曲創作於1939年,吻合電影時代背景;第二,小提琴如泣如訴的琴韻,恰似女主角情海迷航的際遇,她換了停靠港灣,享受蜜甜,風雨卻更猛;第三,Barber當年創作此曲是受富商委託,專為小提琴家Iso Briselli而創作的,樂曲分為三樂章,前兩樂章氣勢非凡,備受好評,第三樂章卻不被Iso Briselli接受,要求修改,但是Samuel Barber不肯,雙方鬧到翻臉,Iso Briselli因而錯失珠玉,樂曲卻成了傳世名曲,人生遇合的樂曲傳奇與戲劇故事是否平行共振?

 

《深海謎情》是部精緻小品,人間自是有情癡,迷戀與惆悵的萬般滋味盡在其中,適合多情人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