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凱撒獎:法國品味

第四十屆法國凱撒獎2015年2月20日頒獎,長期關注非洲題材的導演Abderrahmane Sissako(他在茅利塔尼亞(Mauritanian)出生,在馬利(Mali)受教育,在莫斯科學電影,在法國與馬利定居拍片))以《在地圖結束的地方(Timbuktu)》一舉奪下了八項獎,最是風光。

去年以來,伊斯蘭國的戰士們以極其殘忍的斬首行動,透過網路視訊的傳播,在全世界都引發譁然,《在地圖結束的地方》恰巧就描寫著馬利共和國的伊斯蘭文化中心城市廷巴克圖(Timbuktu)被一群聖戰士佔領,厲行戒律後,形成的文化擦撞與生命悲劇。從主題、取景到音樂,在在都是精品,再搭上伊斯蘭國的風潮事件,電影所帶來的反思極其強猛,贏得八項大獎只能用「實至名歸」形容。

至於獲得女配角獎的《星光雲寂》女星Kristen Stewart,顯然已經成功擺脫《暮光之城》的刻板偶像路線,最近在《我想念我自己》中與影后Julian Moore演出母女對手戲,絲毫不見遜色,法國人也願意打破肯定凱撒獎以肯定法國人為優先的給獎宗旨,給予她演技獎(雖然只是配角),也是值得一提的歷史新頁了。

以下就是第四十屆凱撒獎得獎名單:

最佳影片(Meilleur film

《在地圖結束的地方(Timbuktu)》導演:Abderrahmane Sissako

最佳導演(Meilleur réalisateur

Abderrahmane Sissako《在地圖結束的地方》

最佳女演員(Meilleure actrice

Adèle Haenel《不打不相愛(Les Combattants)》

最佳原創劇本(Meilleur scénario original

Abderrahmane Sissako, Kessen Tall 《在地圖結束的地方》

最佳改編劇本(Meilleure adaptation

Cyril Gely, Volker Schlöndorff《外交秘聞(Diplomatie)》

最佳男演員(Meilleur acteur

Pierre Niney《時尚大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

最佳外語片(Meilleur film étranger

《親愛媽咪(Mommy)》,導演:Xavier Dolan

最佳女配角(Meilleure actrice dans un second rôle

Kristen Stewart《星光雲寂 (Clouds Of Sils Maria)》

最佳男配角(Meilleur acteur dans un second rôle

Reda Kateb《醫手遮天(Hippocrate)》

最佳剪輯(Meilleur montage

Nadia Ben Rachid《在地圖結束的地方》

最佳美術設計(Meilleurs décors

Thierry Flamand《新美女與野獸(La Belle Et La Bête)》

最佳服裝(Meilleurs costumes

Anaïs Romand《時尚大師聖羅蘭》

最佳音樂(Meilleure musique

Amine Bouhafa《在地圖結束的地方》

最佳新導演作品(Meilleur premier film

《不打不相愛》導演: Thomas Cailley

最佳攝影(Meilleure photographie

Sofian El Fani《在地圖結束的地方》

最佳音效(Meilleur son

Philippe Welsh, Roman Dymny, Thierry Delor《在地圖結束的地方》

最佳短片(Meilleur court métrage

《里約女人(La Femme De Rio)》導演:Emma Luchini, Nicolas Rey

最佳紀錄片(Meilleur film documentaire

《薩爾加多的凝視(Le Sel de la Terre/Salt Of The Earth)》導演:Wim Wenders, Juliano Ribeiro Salgado

最佳動畫片(Meilleur film d’animation

《昆蟲Life秀電影版 (Minuscule – La Vallée Des Fourmis Perdues)》 dirs: Thomas Szabo and Hélène Giraud

最佳動畫短片(Meilleur court métrage

《生活石境秀(Les Petits Cailloux)》導演:Chloé Mazlo

最佳男性新演員(Meilleur espoir masculin

Kevin Azaïs《不打不相愛》

最佳女性新演員(Meilleur espoir féminin

Louane Emera《貝利葉這家人(La Famille Bélier)》

終身成就獎(César d’honneur

西恩.潘(Sean Penn)

回到初相遇:人生如夢

看過《回到初相遇(La vie d’une autre)》,才赫然發現《被偷走的那五年》竟然如此神似,如此雷同。

 

理由之一:女主角都是一覺醒來,發覺自己只記得美好的昨天,渾然忘卻了自己曾是惡魔的歲月。

 

理由之二:《回到初相遇》的電影改編自女作家Frédérique Deghelt2007年出版的小說《La Vie d’une autre》,小說主角一覺醒來12年的時光彈指已過,電影時光再加三碼,一夢15年。

 

理由之三:女主角都不是小女人,而是女強人,卻又都不捨舊情,渾然忘卻了要求分手的都是自己。

 

兩片的差別在於《被偷走的那五年》的女主角白百合,只有驚愕與尋覓,少了惆悵與失落的層次,《回到初相遇》則是請出了法國影后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擔綱,從誇張喜劇、嚴肅商戰到情場綢繆,層次寬廣,栩栩如生,不但讓人看到了巨星的表演功力,也看見了人生追尋時可能失落的慘烈代價。有了畢諾許的加持與詮釋,《回到初相遇》探討的主題更加富饒趣味了。

 

處理「只記美好,盡忘醜陋」的失憶議題,《被偷走的那五年》選擇了車禍與疾病,《回到初相遇》則是暫時性失憶。前者試圖合理生理病變,後者(不論是「選擇性失憶」或「階段性遺忘」)則不想陷入醫學解釋的困境,蜻蜓點水,其實是高明策略,醫學談得越多,漏隙越多。autre006.jpg 

至於親情議題,《回到初相遇》多了一位兒子角色,也埋下了求職與病父老母的感情矛盾,前者讓畢諾許在充滿問號與不解的情況下,設想出「問答遊戲」,讓一位記憶斷線的女人/母親/妻子/執行長得能在最快的時間補足失落的資訊,雖然略嫌機巧,卻相當有效地讓畢諾許與觀眾雙雙進入狀況;至於失能老父與求愛母親的道德與幸福困境,則又讓人看見了「久病無賢妻,久病無孝子」的人倫無常。

 

演員出身的導演Sylvie Testud先是找到了「別人的眼睛」來觀照畢諾許的改變,兒子會歡慶母親烤了早餐麵包;不再坐車上學,而是母子跑步;學校老師會訝然她的慈眉微笑,以及叫錯名字的尷尬;女僕愕然於她的溫文多禮繼而再以「斷代史的大事」來重溫法國人以為的大事:Michael Jackson死了,法國足球隊曾經贏得了世界盃足球賽;黑人歐巴馬當選了美國總統畢諾許的隨機應變,處處是喜感;畢諾許的格格不入,讓悠悠時光有了歷史痕跡(餐廳內不准抽菸的文化變遷,就是一絕);畢諾許不願被命運和記憶宰制的努力,也讓觀眾對失憶的女人有了優越的憐憫與同情。

 autre004.jpg

不過,親情只是前菜,愛情才是主菜。《回到初相遇》以生日那天的歡暢做為「美好」記憶的終點,再以十五年後的生日為失憶的起點,畢諾許與Mathieu Kassovitz一見鍾情時的目光流轉何等動人,但是再相逢時卻已形同陌路,不只是她不敢置信,觀眾也難以接受,這個問號節奏,形成了《回到初相遇》最誘人的懸疑點,想要解謎,也就認同了她的追尋。

 

記憶停駐在往日美好的畢諾許,渾然不知自己日後成了惡魔,吵著要離婚的是她,工作上更儼然女暴君,追逐名利的結果是原本自己最珍惜的愛情全都變了質,但是《回到初相遇》同樣陷進了事業心強的「女強人」就「必定」犧牲愛情的老套窠臼,一切的罪咎都源自女強人的選擇,就算她想扳回一城,受創已深的丈夫還是認為她又在耍心機搞把戲了。autre005.jpg

 

沒有畢諾許,《回到初相遇》只是一部通俗愛情電影,有了畢諾許,觀眾從她的迷、冏、癡、巧中充份體會困境女人的脫困突圍之道,她對孩子的疼寵,對愛人的狂顛(看她在酒吧中跳舞的身影,你一定會讚歎她的肢體控制),對事業的專斷,對情敵的冷眼,舉手投足盡是戲,一位好演員能成就一部電影,《回到初相遇》就是例証。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真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的英文片名《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確實比原本的法文名字《La vie d’Adèle》更迷人,更有吸引力,但是這兩位女演員的精彩表演,才是全片的活水泉源,因為她們得到「真」的真髓。

閱讀全文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真

印象雷諾瓦:有風吹過


renoir002.jpg

 

《印象雷諾瓦(Renoir)》的中文片名清楚標示了雙重意義,第一,這是「印象派」大畫家雷諾瓦的傳記電影;第二,透過幾位人物的線條勾勒,完成了雷諾瓦的晚年印象隨筆。 閱讀全文 印象雷諾瓦:有風吹過

情海浮生錄:影癡對話

他們在魯米葉攝影機前相遇,愛情從那裡滋生;男人在戰場前線拍攝戰爭實況,被落彈炸死,愛情在那剎那終結。

 

他們在戲院裡分手,因為女人另結新歡了;他們在戲院相識,因為男人出拳捍衛了女人,那個場域是愛情的終點,亦是愛情的起點。

 

母親把他託給了戲院服務生,但他不安於位,走到了後台,尋找銀幕上的演員本尊,開啟了他對電影的迷戀;他曾經在冷戰時期,跑到蘇聯學電影;再回到巴黎,向戲迷解說蒙太奇的奧妙;再拿起攝影機見証了那則在鋼琴旁上演的愛情連續劇,從此相信愛情,相信電影……

cesa099.JPG 

前面這三段論述,那一段符合法國大導演克勞德.李路許(Claude Lelouch)的電影人生?答案是第三段,《情海浮生錄(Ces amours-là)》可以算是他的電影人生回憶錄,但是所有的回憶,在戲劇元素的湊合撥弄下,原味人生起了些許的變化,不盡純粹,卻另有韻味。

 

熟悉李路許的生平,再來看《情海浮生錄》或許就更有趣了,首先,他在二戰前誕生,少年時期,他隨父母親避居鄉間,希望能逃過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母親相信最理想的避難所就是電影院,於是把他藏身電影院裡,成天泡在光影夢幻之間,人生路途就此確立,他曾經說過:「電影讓知道了世界,讓我愛上人生,電影就是雙親二合一的綜合體。」青年時期,他的父親送他一台攝影機,讓他逐夢,也讓他實驗電影可能。他更在1957的冷戰時期,前往莫斯科求學,追隨名導演米亥.卡拉托佐夫(Mikhail Kalatozov)見習了《雁南飛Letyat ZhuravliThe Cranes are Flying》,更加確信自己一輩子都要獻給電影了

 

李路許在《情海浮生錄》中找到一位頭髮濃密的年輕人飾演那位在小酒館裡,拿著攝影機追蹤拍攝女主角伊娃(Audrey Dana飾演)與男主角SimonLaurent Couson飾演)又彈又唱又熱吻的歡情場面(李路許有阿爾及利亞血統,濃密黑髮堪稱是他的註冊商標,熟悉他的模樣,一見此君造型,對話連結即已完成),然後再以「見証人」的身份坦承:「就是這一吻,讓我相信了愛情,我這一輩子的電影都在歌詠愛情。」

 

接下來,就是李路許的作品總回顧,從影五十二年,他拍過五十多部長短電影,絕大部份都圍繞著人生風月轉,「人間自是有情癡」,堪稱是他最鮮明的創作印記,他把鏡頭下的男女演員都來個倒帶總回顧……是的,這絕對是一位導演最自溺,也最自戀的處理手痕,畢竟他並不是《情海浮生錄》的主角,而是浮光掠影下的一位見証者而已,一下子反客為主,確實讓電影的敘事基調起了「跳Tone」效應,但是做為《情海浮生錄》的真正作者,他放大自己的角色,縱屬行為失控的過火耽溺,卻也更讓人看見他利用本片書寫電影人生的「傳記」企圖了。cesa0019.jpeg

 

電影中的這家電影院名叫Eden Palace(權且譯成「伊甸園宮」,巴黎市內也有一家同名電影院,我欠學,不知是否與電影有關連),放映的都是1930-1940年代之間的知名老片,從Marcel Carné的《北方旅館(Hôtel du Nord (1938))》和《日出(Le jour se lève (1939))》,尚嘉賓(Jean Gabin)擔綱主演的《拖船(Remorques (1941))》以及好萊塢經典名片《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1939))》,確實都可以讓人想見電影的黃金時代,更有趣的無非就是《亂世佳人》的白瑞與郝思嘉都入境隨俗,講起了法語,cesa097.jpeg電影中兩位美國大兵跨海來到巴黎,看見講法語的大明星,難免唐突又好笑,卻也見証著世界電影史曾經有過的語言趣味(中國大陸常把蘇聯、日本和美國電影配成華語,台灣人則是愛把日劇和韓劇配上國語),只想「聽」電影,而非「看」字幕的人民習慣,也是極其有趣的文化現象。

 

《情海浮生錄》中的電影細節,讓我比較懷念的則是盧米葉攝影機的重現江湖,電影史是這樣靠著手搖技術搖出朗朗乾坤的,雖然李路許對此著墨不多,百年回顧的凝眸直視,仍能讓影癡動容,至於走進戲院後台找尋演員蹤跡的橋段,以及走進放映室感受光影魔法的癡情章節,可以解讀成1988年義大利電影《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的變奏;可以在《美麗人生(La vita è bella)》奧斯卡稱帝的義大利影星Roberto Benigni的童年回憶中找到印証(他在後台看《賓漢》,一直以為《Ben Hur》的本名應是ruH-neB》);亦可以在2013年的台灣電影《親愛的奶奶》找到呼應的對話,這些電影趣味,就是影癡間的通關密語了。

情海浮生錄:一曲難忘

一部電影能有一曲難忘,已屬難得,法國導演克勞德.李路許(Claude Lelouch)的《情海浮生錄( Ces amours-là)》卻至少有四首讓人盪氣迴腸的情歌,而且是古典與流行兼而有之,讓人在豔穠的愛情故事之外,還有情韻多變的繞樑樂音得以纏綿心扉。

 

首先是馬賽曲,這首法國國歌,放置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佔領下的法國巴黎,肯定是想用來激勵法國軍兵士氣的,但是《情海浮生錄》卻交給德國軍官HorstSamuel Labarthe飾演)來吹奏,既挑釁,卻曖昧,更有紀念意義,一魚三吃,極不容易。

 

女主角伊娃(Audrey Dana飾演)的父親涉嫌替地下抗暴軍引爆炸彈被捕,伊娃為了營救父親,假借情資之名闖進德總部,意圖賄賂軍官Horst,卻被趕了出來,本來以為父親必死無疑,不料,十多位嫌犯全死了,只有父親獲釋,為了答謝Horst的不殺之恩,她當然得再度到總部答謝,這回Horst不讓伊娃走了,他坦承自己冒險救人,只為想再見伊娃迷人的雙眼,死敵愛上了她,國仇再也不重要了,伊娃看見Horst有一把由口琴與手風琴改良混合的口簧琴,於是吵著要Horst為她吹一曲,而且指定要聽馬賽曲。

cesa015.jpg 

是的,馬賽曲,法國國歌。她們因為法德巷戰而相識,馬賽曲書寫著鍾情因緣;但是要在德軍總部吹馬賽曲,豈不是在老虎嘴邊拔毛?但若真愛我,鋌而走險,又何難之有?就在Horst欣然接受挑戰時,所有人都知道這位法國女人再也難逃德國軍官的情網,就在此時,聞樂皺眉的其他軍官會不會破門而進來捉人?也構成了扣人心弦的戲劇張力。一首馬賽曲,意境無限,這就是功力。

 

第二首曲子是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交響曲。男主角Laurent Couson飾演的鋼家兼律師Simon是猶太後裔,幼年學琴時,老遭鄰居嫌憎抗議,被關進集中營後,卻因為他拚死彈奏了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靠著音樂才藝服伺德國軍官,幸運地逃過毒氣室的苦刑(這好像是《美麗人生》與《戰地琴人》的綜合版),但是全曲既陰鬱又優雅的氣質,卻又準確訴說著造化弄人的滄桑悲情,Simon能在戰火餘生,慷慨激昂的指法不正是說出了他的悲歎心情,他的演奏心情,不正像極了《琵琶行》中最傷情的那段描寫:「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劫後餘生的Simon,一度想要去考樂團,成為正式的鋼琴演奏家,但是等他正襟危坐,在音樂廳的鋼琴上開始彈出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時,明亮的鋼琴面板投射著學究評審的嚴肅表情,但是他的腦海裡卻盡是集中營裡悲淒的戰友容貌,曲難成調,音難再全,指尖一滑,從古典變成了爵士,他無法再在拉赫曼尼諾夫的樂聲中治療昔日傷口,他選擇了當下的歡愉來歡度餘生,於是他投身當了律師,但是得空就到小酒館裡,發揮熱力,從小喇叭到鋼琴,只要他觸碰過的樂器,都讓人再也難以忘懷。

 

克勞德.李路許從成名的《男歡女愛(Un homme et une femme)》就懂得運用香頌之美,用情歌道盡了男女情愛傳奇,後來在《戰火浮生錄(Les uns et les autres)》中,更把那首波麗露發揮到了極致,《情海浮生錄》的名曲運用,看似信手拈來,卻有如揮灑自在的天籟;至於流行歌曲的處理,同樣也

cesa016.jpg

極其慧黠深情。

 

例如,《情海浮生錄》中的每位角色都有著各式愛情故事,多位主角卻是只要聽見「Stormy Weather」就會迷情狂亂,

Don’t know why there’s no sun up in the sky,不知何以天上無日,

Stormy weather 風雨季節

Since my man and I ain’t together,自然我與愛人分手後

Keeps rainin’ all the time 雨就終日落個不停。」

傷情小情歌何以動人?只有聆曲之人才能體會,而且只要母親告訴你,當年是在這首曲子中遇上你的父親,愛情神話與歌曲神話,不也就悄悄連結?特別是如果再遇見有相同故事的同頻知音,歌曲隔了卅年後,不也再扮紅娘了嗎?

 

例如,戰俘裡的囚犯,從廣播裡聽見盟軍反攻大勝,眼見自由在望時,悲喜交集的Simon信手彈出了大家熟悉的老歌「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愛留下些什麼?)」旋律,歌喉奇佳的戰俘同伴不禁唱起了這首歌曲,唇角的一抹微笑,呼應著集中營裡黯黑的歲月,不也是有著叩人心弦的傷逝之美?
cesa021.jpg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
愛留下些什麼?
Que reste-t-il de ces beaux jours
美麗時光留下些什麼?
Une photo, vieille photo
一張照片
De ma jeunesse
一張我年輕時的老照片
Que reste-t-il des billets doux
過去的相會留下些什麼?
Des mois d’ avril, des rendez-vous
還有情人們求愛的四月天
Un souvenir qui me poursuit
留下一段回憶,
Sans cesse
如此糾纏著我

歌曲未完,槍聲已響,錯愕的人生,讓這首小情歌格外摧折人心。

 

《情海浮生錄》有太多面向可供咀嚼,音樂只是開胃菜,有緣的朋友,癡情的朋友,Bon Appetite

 

 

法國紅星:2012男星篇

我做事很隨興,心頭動了念,常常就會去做傻事。

 

看完法國電影《逆轉人生(Intouchables)》時,心頭很受震撼,很佩服導演能把一則這麼絕望的故事,拍得如此生動有趣,上網查了點資料時,赫然發覺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有一則報導指出《逆轉人生》的兩位主角,都因為主演該片,而晉身去年娛樂圈收入最豐的男星前五名,當然黑人影星Omar Sy奧馬.賽)能夠在法國電影界最高榮譽凱撒獎上擊敗《大藝術家(The Artist》的奧斯卡影帝Jean Dujardin,更是十足的黑馬榮耀。

 

就因為這篇報導,我花了一點時間,把我百分之八十都很陌生的法國男星與其代表作品都簡單瀏覽了一下,做出以下的整理,過程有些辛苦,但我一直提醒自己,世界很大,電影太多,我的時間有限,片單中提及的影片,有八成我都無緣得見,越是整理,越是心虛,但也設定目標:至少我知道了片名,日後選片,就知道該如何下手了。

 

整理這分名單的另外一點心情則是我對法國影壇太陌生了,我和絕大多數影迷一樣,對於好萊塢作品趨之如騖,反而疏忽了廣大的歐洲、中南美洲和亞洲各國的電影,需要努力的空間實在太多,就先以這份名單,做為叮嚀自己的起步吧。

 

 

01, Dany Boon丹尼·伯恩)作品:《無需申報(Rien à déclarer)》,收入:7.5 百萬歐元

 

02, François Cluzet(法蘭薩.克魯耶作品:《逆轉人生(Intouchables)》,收入:3.14 百萬歐元

 

03, Vincent Cassel文森.卡索作品:《天人極限(Le Moine)》《危險療程(A Dangerous Method)》,收入:2.51百萬歐元

 

04, Benoit Poelvoorde貝諾特.波維德作品:《我最可怕的噩夢(Mon pire cauchemar,收入:2.375百萬歐元

 

05, Omar Sy奧馬.賽作品:《逆轉人生(Intouchables)》,收入:2.,29百萬歐元

 

06, Kad Merad凱德.莫拉得作品:《掘井工的女兒(La Fille du Puisatier)》,收入:1.820百萬歐元

 

07, Daniel Auteuil丹尼爾.奧圖作品:《掘井工的女兒(La Fille du Puisatier)》,收入:1.323百萬歐元

 

08, Franck Dubosc(法蘭克.杜波希)作品:《歡迎搭乘(Bienvenue à bord)》,收入:1.2百萬歐元

 

09, Vincent Lindon(文森.林登)作品:《月亮之子(La permission de minuit)》,收入:1.021百萬歐元

 

10, Jamel Debbouze(賈梅.德波茲)作品:《好萊烏(Hollywoo)》、《在生命最後八天(Poulet aux prunes)》,收入:1百萬歐元

 

11, Fabrice Luchini法伊斯.盧其尼作品:《通往幸福的六樓階梯 Service Entrance)》,收入:967.000歐元

 

12, Guillaume Canet(吉翁.卡列)作品:《誘惑夜(Last Night)》、《愛藏(Little White Lies)》,收入:908.000歐元

 

13, Christian Clavier(克里斯欽.克萊維葉)作品:《你無法選擇自己的家人(On ne choisit pas sa famille,收入:880.000歐元

 

14, Tomer Sisley(湯摩.席斯里)作品:《神鬼獵殺2Largo Winch II The Burma Conspiracy)》、《白夜(Nuit blanche )》,收入:790.000歐元

 

15, Gilles Lellouche(吉爾.李路許)作品:《天才大師(J-C comme Jésus-Christ)》、《誰動了我的蛋糕 Ma part du gâteau)》、《27號問題少年 Mineurs 27)》,收入:760.000歐元

 

16, Michel Blanc(米榭.布朗)作品:《國家行政(L’exercice de l’État )》、《突然之間,我好想大家(Et soudain tout le monde me manque)》,收入:675.000歐元

 

17, José Garcia(荷西.賈西亞)作品:《吉諾(Chez Gino)》,收入:670.000 歐元

 

18, Clovis Cornillac(克洛維.柯尼拉克)作品:《狂野的慾望(Une folle envie)》、《動盪不安(Dans la tourmente )》,收入:620.000歐元

 

19, François Xavier Demaison(法蘭薩.札维埃.德梅松)作品:《北非特警(Beur sur la ville)》、《男孩與鵜鶘( Nicostratos le pélican)》,收入:600.000歐元

 

20,  Eric Judor(埃里克·朱多)與Ramzy Bedia(朗茲.貝第亞)作品:《清真區警察(Halal police d’état)》,收入:380.000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