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情挑:懂愛才自由

沒有了愛,你什麼都不是;找回了愛,你就有了自由。

波蘭大導演Kieslowski的
《藍色情挑(Bleu)》深受藝術電影影迷鍾愛,女主角Juliette Binoche詮釋斷腸人的心路歷程扣人心弦,作曲家Zbigniew Preisner打造的幽微與澎湃樂音,更讓人依違難捨,整個靈魂被徹底清洗。

電影是奇士勞斯基呼應「自由、平等、博愛」的「藍白紅」三色系列。《藍色情挑》談愛,也談自由。

電影主線是Juliette Binoche飾演的女主角Julie因為一場車禍失去了丈夫和女兒,然後發現愛情早已變質,所有的美好逐一幻滅,了無生趣,甚至還傷害了剛出生的一窩小老鼠……

電影的救贖力量來自丈夫生前未能完成的「歐洲聯盟之歌(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Julie先是排斥、繼而抗拒,最後則在找回了「愛」的能力之後,填補了原本殘漏的八小節樂章,終於完成這首曲子。

《藍色情挑》曾經多次重映,有的發行商用心翻譯出「歐洲聯盟之歌」的中文歌詞,有人則是放手讓音樂演奏,不加註解。

音樂本身動人,但是歌詞更是重要。理解歌詞,就更能體會Zbigniew Preisner要在關鍵詞「Ἀγάπην δὲ μὴ ἔχω ….Οὐθέν εἰμι …Οὐθέν εἰμι …Οὐθέν εἰμι( I have not love…I am nothing)」重複又重複:再三致意,就因為那是核心關鍵。

沒有了愛,
我什麼都不是。
我什麼都不是。
我什麼都不是。

因為找回了愛,懂得了愛,生命才能自由前行,音樂才能完成,才有聖經哥林多前書13:4-8經文「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的歌曲衍生。

今天的連接畫面就有歌詞,邀請大家重新聆聽《藍色情挑》這首歌,配合歌詞,重新理解電影畫面、情節與音樂的對位關係(作曲家史擷詠生前多次向我推薦分享鏡頭、樂譜與音樂的精準互動)。

經典就在於所有細節都千錘百鍊,《藍色情挑》就是經典。

Though I speak with the tongues of angels
縱使我有天使美音
If I have not love…
但是少了愛
My words would resound with but a tinkling cymbal.
我的話語只如瓦釜雷鳴

And though I have the gift of prophesy…
縱使我有預言天賦
And understand all mysteries…and all knowledge…
洞悉所有奧秘與知識
And though I have all faithSo that I could remove mountains,
縱使我深信自己有移山本事
If I have not love…I am nothing.
如果我沒有愛…
我什麼都不是。

Love is patient, full of goodness
Love tolerates all things,
Aspires to all things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Love never dies,
愛是永不止息。

while the prophecies shall be done away,
tongues shall be silenced,
knowledge shall fade…
預言終必歸無,聲音終必寂靜,知識也終必消散。
thus then shall linger only faith, hope, and love…
唯有信念、希望和愛仍會留存
but the greatest of these…is love.
尤其是愛。

情人頌:好像在我耳旁

山盟海誓,不難;生死相守,才難。

情人囈語多的是山盟海誓,不跳票的,幾希;賞味期過後,依舊扶持直到最後一刻,更少。

情人節挑情歌,我會選法國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歌劇《採珠人》中的名曲「Je crois entendre encore(依舊在我耳邊迴蕩)」。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在女導演莎莉.波特的《縱情四海(The Man Who Cried)》中,那是猶太父親唱給女兒的歌(另外還有一首Close Your Eyes也極美),即使生命坎坷,飄零流浪,卻永遠迴盪在心頭的美好。

音樂旋律極其纏綿委婉,無須細嚼歌詞涵意,聽見,就會一頭栽了進去。當然,演唱的男高音Salvatore Licitra唱的更是蕩氣回腸,讓人久久難以忘情。

最高明的則是香港導演陳可辛在驚悚電影《三更之回家》中的音樂處理。

同樣是比才的音樂旋律,卻換成中文歌詞,這時你會赫然發覺,歌詞開啟的是另一傘美麗的窗。

《三更之回家》的男主角黎明因為妻子原麗淇罹患癌症,於是採用龜息療法,期待妻子再生。就在妻子預定復活的當天,警方衝入他們住家,找到原麗淇僵直的肉身,於是以殺人罪逮捕了黎明。

心有不甘的黎明不甘前功盡棄,想要追逐妻子遺體,不幸遭來車輾斃,造化弄人,莫此為甚。

此時,這首如泣如訴的「依舊在我耳邊迴蕩」的旋律悄悄響起,警方也從原麗淇的錄影帶看到她帶著盈眶淚水,以抖顫生嫩嗓音說出真相:老公龜息三年,她含辛茹苦照顧呵護,偏偏老公痊癒後,換她罹癌,夫妻易位,換成黎明用龜息療法治療一息尚存的原麗淇。

最後,觀眾看著這對苦命鴛鴦同時躺在停屍間的台子上,黎明已經喪命了,原麗淇的手指卻好像在動,好像真的要復活了,眼淚也好像要滴淌出來了…她是醒來好?還是就此不醒的好?

《三更之回家》套用了驚悚片公式,講了一齣感人的愛情故事,黎明親自演唱的主題歌「好像在我耳旁」,在電影終場前再度揚起,聽著他唱:
好像在我的耳旁
棕樹下歌聲揚
聲音溫柔而明亮
像野鴿在歌唱
哦 多麼迷人的晚上
令人心情激動
哦 回憶多親切
我又重溫甜美的夢
借看星星的光華
我好像看見了她
揭開她長長的面紗
在晚風的吹拂下
哦 多麼迷人的晚上
令人心情激動
哦 回憶多親切
我又重溫甜美的夢。

陳可辛回憶說從小就在父親帶領下聽過這首歌,深藏腦海中的音樂種子就在多年後的電影開出了燦爛花朵。

歌聲悠揚,此情不渝。聽見歌聲,看見生死相許,你是怎麼也不會忘記這則傷感的愛情傳奇了。

加州之夢:60年代的風

王家衛1994年的《重慶森林》裡,把Mamas and Papas合唱團1965年的名曲「California Dreamin’」玩得淋灕盡致。

先是在冰果室工作的王靖雯(後來的王菲),不時就把音響開到最大聲,重複播放著這首「California Dreamin’」。

因為,旋律輕快動人,因為,那個年代的台灣人、香港人、中國人,很多都嚮往美國,不管是求學、致富、發達,「California Dreamin’」就是「America Dreamin’」。包含著時代參數,也收納著夢幻參數。

創作「California Dreamin’」
的John Phillips和Michelle Phillips當時人在寒冷紐約,嚮往加州溫暖,寫著唱著卻勾起了不同漣漪與想像:

All the leaves are brown 樹葉一片枯黃
And the sky is gray 天空一片陰霾
I’ve been for a walk
On a winter’s day 我在一個冬日裡,走了許久的路
I’d be safe and warm
If I was in L.A.
若我人在洛杉磯 . 會感到舒適又溫暖
California dreamin’
On such a winter’s day
那是這款冬日的加州之夢

做著美國夢的王菲,心儀的巡警梁朝偉,女朋友就是空中小姐。如果能考上空中小姐,美國夢、加州夢、情人夢一次解決。每天聽著這首「California Dreamin’」,不就巴望心想事成?

所以,當你看見王菲最後穿上空姐制服,朝梁朝偉揮手飄媚眼的標緻神態,你心頭就會油生感嘆與讚美!

王家衛不是第一位採用「California Dreamin’」的華人導演,陳耀圻導演早在1966年的短片《上山》也採用了同樣這首歌。

電影記錄了黃永松、牟敦芾、黃貴蓉兩男一女,從台北前往新竹五指山漫遊、登山、閒聊的旅程,訴說了很多青年的困惑與挫折、對世界局勢無感,但對戒嚴體制卻有不同意見,「California Dreamin’」的樂聲,不時浮現走這部不到30分鐘的短片中。

有些評論人聞曲生意,自作主張,解讀為當時年輕人都有美國夢,「California Dreamin’」就是當時台灣青年的心情寫照。

陳導演告訴我:這首歌當時很紅,而且是一首旅行的歌,曲風有一種走天涯的感覺,呼應著電影中三位青年的登山旅程。當然也很像黃永松在電影中說的:「我們只喜歡爬山。」

陳耀圻在選曲過程中唯一沒有的思考是:美國夢。「我的加州夢就是我在加州沙漠考據得知的鐵路工血淚。我沒有加州夢,我的夢在台灣,可以自由自在拍片多幸福。」(這背後還有一個動人故事,日後分享)

影評人的註解往往並非創作者的本意。音樂的解讀往往也容易各說各話。留下創作者的「原汁原味」說法,應該更有文獻價值與意義。

「California Dreamin’

巴布狄倫:情歌為誰唱

看到愛人和第三者眉來眼去,聲氣相通,沒有一位情人吞得下這口氣。《巴布狄倫:搖滾詩人(A Complete Unknown)》中的這首「It Ain’t Me Babe」,將多情和傷情的矛盾情緒濃縮在同一格畫面中,堪稱絕妙。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看似傳記電影,其實有虛有實,如果片名參考原文A Complete Unknown,譯做你不知曉的巴布狄倫,或許好奇的台灣觀眾會更多一些?

電影改編自「狄倫要插電(Dylan Goes Electric)! 」這本書,聚焦在1961-65年,巴布狄倫從崛起到走上自己道路的歷程。

當時巴布狄倫有位女友Suze Rotolo,是一位很重要的啟蒙伴侶,鼓勵他唱自己的歌,在核武威脅與民權覺醒年代寫下社會意識的歌曲。但是電影中,歌手都用本名,唯有Suze Rotolo換名成為Sylvie Russo,據說是巴布狄倫堅持要如此。

電影最後高潮是巴布狄倫在1965年的Newport Folk Festival上反抗音樂節的素樸民謠傳統,堅持用電吉他演唱。

Suze Rotolo並沒有出席這次音樂節,電影中卻說巴布狄倫想要重續舊情,騎著他的摩托車載著Sylvie來到音樂節。然後,就在巴布狄倫與Joan Baez在台上演唱「It Ain’t Me Babe」,Sylvie目睹巴布狄倫與Joan Baez如膠似漆,眉目傳情唱歌的神態時,歌詞中的
「But it ain’t me, babe那人不是我,親愛的
No, no, no, it ain’t me, babe 不!不!不!那不是我,親愛的
It ain’t me you’re looking for, babe親愛的,我不是你要找的人」
看似是他們兩人在互相否定對方,其實字字句句都刺向了人在側台的Sylvie。她明白了自己並非是巴布狄倫要的愛人,歌聲未歇,她已經明白自己該抽手,該轉身離開了。

這首「It Ain’t Me Babe」,據說就是1963年巴布狄倫前往義大利找尋留學的Suze Rotolo時所寫的,歌詞情境就是兩人其實不搭嘠,註定要各分西東的傷情告白:
Go away from my window      離開我的窗邊吧
Leave at your own chosen speed  愛走多快隨你便
I’m not the one you want, babe  親愛的,我不是你要的人
I’m not the one you need     我不符合你的需求
You say you’re looking for someone 你說你要找一位
Who’s never weak but always strong 從不示弱,永遠強悍
To protect you and defend you   可以保護你捍衛你
Whether you are right or wrong   不管你是對或錯
Someone to open each and every door 可以為你開啟每一扇門的人

But it ain’t me, babe    那人不是我,親愛的
No, no, no, it ain’t me, babe 不!不!不!那人不是我,親愛的
It ain’t me you’re looking for, babe親愛的,我不是你要找的那個人」

歌是巴布狄倫寫的,但是Joan Baez很愛這首歌,自己的專輯中就兩度收錄了她演唱的版本,也曾在1964年的Newport Folk Festival上與巴布狄倫對唱過。

電影移花接木,改到1965年的Newport Folk Festival上,而且變成Sylvie與巴布狄倫分手的導火線,虛實交錯,那就是「改編」,也可以解讀成「新創」,畢竟那首歌夾纏著「剪不斷,理還亂」的三角關係,Sylvie 聽在耳裡,聽進心裡,「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借用來做譬喻,讓觀眾看得清楚明白,不就是戲劇人生嗎?

導演James Mangold堅持這首歌一定要唱現場,因為歌唱的律動、眼神和氣流,都要有互相來電的磁場才有說服力,飾演Bob Dylan的Timothée Chalamet和飾演Joan Baez的Monica Barbaro確實卯足全力,演來活靈活現,再加上Elle Fanning飾演的Sylvie Russo那種聲聲入耳聲聲傷的精彩詮釋,「It Ain’t Me Babe」成了全片戲劇張力最高的演出。

音樂不只是音樂,音樂還有好戲可看,那又是電影音樂的美麗境界了。

賣湯圓:甜蜜驚悚兩樣情

吃湯圓,入口蜜甜,滿腹溫暖,濃濃幸福感。

聽著「賣湯圓」的歌吃湯圓,同樣有唇角上揚的能量。

賣湯圓賣湯圓
小二哥的湯圓圓又圓,
一碗湯圓滿又滿,
三毛錢呀賣一碗。
湯圓湯圓賣湯圓,
湯圓一樣可以當茶飯,
嗨~唷,湯圓湯圓賣湯圓,
湯圓一樣可以當茶飯。

但是,這款蜜甜小曲,用在鬼片,恐怖指數加倍,不是平方,就是立方。

在電影中使用「賣湯圓」的鬼片是香港導演黎大煒執導的《豔鬼發狂》。

電影開場是一棟陰森卻熱鬧的樓房,陰森是光影和環境,熱鬧是指現場「眾聲」鼎沸,更有大聲播放的「賣湯圓」歌聲。

歌曲來自音響,聆賞作樂的的卻是群聚樓房的各方艷鬼。聽歌不以為異,睜眼細看頓時冷汗直冒。鬼也怕寂寞,鬼也想熱鬧,人鬼殊途,卻能一曲同樂,恐怖啊恐怖!

「賣湯圓」原本是為王天林(王晶的爸爸)執導,鍾情與金峯主演的電影《風雨桃花村》創作的插曲。陳蝶衣填詞,姚敏作曲,就是小客棧在元宵節招攬客人吃湯圓賞燈的節慶歌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U4y1V7Jq

順勢而為,「賣湯圓」只是節氣小曲,隨意聽聽就好。改換時空座標,顛覆內涵參數,達到的震撼效果,保證久久難忘。

看完電影能讓觀眾帶著回家的音樂旋律,都是成功的電影配樂。

The Rose:兒時點點滴滴

伏兵常有奇襲效果,電影中的歌曲,往往就像伏兵,專門來偷觀眾的心。

日本動畫大師高畑勳的《兒時的點點滴滴》(おもひでぽろぽろ/Only Yesterday),就派出「The Rose」來偷觀眾的眼淚與笑聲。

歌曲出現在電影終場前,請了十天長假的上班族岡島妙子,來到山形縣重溫農村生活,想起小學五年級時的美好時光。就在假期結束,妙子踏上歸途時,剎那間似乎明白自己該珍惜的是什麼,此時歌聲響起,妙子於是在兒時玩伴的精靈歡呼簇擁下,折返農村。

歌曲是Amanda McBroom填詞作曲的「The Rose」,歌名和歌詞卻都被高鈿勳日文化了,成了「愛是花,你是那種子(愛は花・君はその種子)」,最後那幾句「就在以為愛不會降臨之時,讓回憶起來吧。哪怕冬天被深埋雪下,在春日的愛情下,種子終會開出鮮花」的歌詩,觀眾一定會想起,青春時期曾經想做,卻一直沒能完成的憾恨……

多數人認識「The Rose」,源自Bette Midler演出又主唱的《熱淚心聲(The Rose)》片尾曲,光是開頭四句的歌詞:

「Some say love
It is a river that drowns the tender reed
有人說愛情像條河流,覆蓋了柔嫩的蘆葦。
Some say love
It is a razor that leaves your soul to bleed
有人說愛情像把利刃,割裂你的靈魂讓血淌流
Some say love
It is a hunger an endless aching need
有人說愛情是種渴望,再怎麼疼痛也不停歇的欲求。
I say love
It is a flower and you it’s only seed
但我說愛是一朵花,你則是這花的種子。

簡單又精準說出了愛情的嚮往、蜜甜、傷痛與不悔。

高畑勳在電影中大量使用各國歌謠,既是兒時回憶,也呼應片名的「兒時點點滴滴」。最後選用這首歌曲標識女主角的心路轉折,其實很有「說明風」,註解了妙子回歸故里與農村的生命頓悟,字字句句都流瀉出生命智慧。

更重要的是幾乎人人會唱「The Rose」,七分熟悉,三分意外,調和出前所未嘗的新滋味,讓觀眾願意細細咀嚼新歌詞,對照妙子的生命選擇。

高畑勳的最後祝福是鼓勵擔憂心碎,懼怕失敗的人勇敢去愛,大膽逐夢。或許正因為訊息如此明白,有情人才會動情落淚。

長夜漫漫
旅程迢迢
在寒冬深雪下藏一顆種子
春日甦醒將化為玫瑰綻放

莎莉花園:影后唱小曲

一首歌,可以救活一個孩子;一首歌,可以註記永遠的遺憾。

一首歌,可以為一部電影畫龍點睛子;一首歌,可以成為電影的永恆記憶。

你聽過影后Emma Thompson唱歌嗎?她在《判決(The Children Act)》中的演唱讓我淚流滿面。

Emma在《判決》中飾演一位法官,因為一位基於宗教信仰,而拒絕輸血急救的少年,她到醫院查看究竟,正巧男孩在病榻上用吉他撥奏「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的曲調時,順口就接唱了起來,她的嗓音與姿態,讓男孩的眼睛都亮了。

「Down by the Sally Gardens」是首情歌,描寫愛情的相遇,卻又任其擦肩而過的悔恨:
Down by the sally gardens
在那莎莉花園深處
my love and I did meet
我遇見了愛人
She passed the sally gardens
她那雪白的小腳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
踩過了莎莉花園

Emma告知男孩,歌詞是大詩人葉慈所填,其中述及的「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她要我別太刻意追逐愛情,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 一切就像枝頭綠葉
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 但我那時年輕又愚蠢
with her did not agree.
當然不同意她這句話。」

她的歌聲,以及歌詞對愛情的描述,讓這位原本一心等待天主召喚的男孩因此有了求生意志,但也愛上了法官的愛情。

她不是不明白少年癡情,但從年紀到身分,法官都不可能接受這份情,只能輕輕在少年額頭吻別。

傷心少年最後還是難逃惡疾,噩耗傳來,悔恨交加的法官就在音樂會上自行彈唱了「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當艾瑪唱到那句:「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她勸我對人生要順其自然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
一切就像河堰上的青草
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但我那時既年輕又愚蠢
and now am full of tears
如今淚眼婆娑…」就再也唱不下去,泣不成聲的她,只能在眾人錯愕的目光中匆匆離席。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的關鍵詞是「young and foolish」,青春或許莽撞愚蠢,卻熱火純真,年逾半百的中年人猛然被火燒著,才驚覺心也被燙傷了。

《判決》的原著小說就有這首曲子,電影中,Emma兩回真情流露的演唱,第一回是見其美,勸其生,第二回卻是無計留春住,只能送別春。她對young and foolish的深情眷戀,唱得如此蕩氣迴腸,就不是單獨閱讀文字可以企及的美學感動。

久違的激情,再也回不來的「young and foolish」時光。人生愚魯,往往唯有失去了,才明白曾經擁有的美好。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作曲:John Rutter
作詞:W. B. Yeats

甜蜜變奏曲:梅莉放歌

提起「In the Sweet By and By」,或許你覺得陌生;提起李叔同的「秋柳」,很多臺灣學子就能琅琅上口。聽見好萊塢巨星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唱起這首歌,則一定會興奮雀躍。

原曲是想要排憂解愁,到了李叔同手上,卻是引吭高歌愁更愁。回到Meryl Streep嘴上,才算讓人展露歡顏。

此曲出現在大導演阿特曼(Robert Altman)最後一部作品《大家來我家(A Prairie Home Companion)》中。

那是一齣描寫廣播節目實況秀的告別演出電影,重現廣播節目的製播實況,每位歌手都得唱現場,換句話說,每位演員載歌載舞都要玩真的。電影不但留下了廣播節目的黃金情貌,也留下了所有演員的歌唱才藝。

是經典,也是永恆。尤其是聽Meryl Streep唱歌。

根據作詞人S. Fillmore Bennett的回憶,他見到朋友Joseph P. Webster終日抑鬱寡歡,面壁愁思,問他怎麼了,他回答說:「沒事,終究會沒事的(it will be all right by and by.)」這麼一句「by and by」觸動Webster,提筆寫下了詞「In the sweet by and by
We shall meet on that beautiful shore.」

Webster讀到這首詞,似乎也觸動心弦,哼出幾個音符,拿起小提琴開始拉奏起來,兩人一來一往就成就了「In the Sweet By and By」這首名曲。1868年出版曲譜後,廣受歡迎,成了宗教團體聚會時愛唱的福音歌曲。台灣有人譯作「甜蜜變奏曲」。

《大家來我家》中,男主角兼廣播主持人Garrison Keillor有著標準金嗓子,嗓音寬厚又有磁性,說說唱唱,魅力四射,參與演出的演員也都使盡渾身解數,簡單來說就是每首歌都動聽,光聽原聲帶就已經是高級享受。

電影中的「In the Sweet By and By」是搭配著「紅河谷(Red River Valley)」輪唱,除了Garrison Keillor和Meryl Streep,還有Lindsay Lohan,以及Lily Tomlin,請大家打開連結,一定能感受歡唱喜樂。

「紅河谷」的歌詞可以混搭「甜蜜變奏曲」,而且連結得如此天衣無縫,也是一絕:
Then come sit by my side if you love me.
Do not hasten to bid me adieu.
Just remember the Red River Valley,
And the cowboy thats loved you so true.

至於李叔同的「秋柳」為什麼這麼哀戚?又為什麼放進小學音樂課本中?我只有疑問,找不到答案。

堤邊柳 到秋天 葉亂飄
葉落盡 只剩得 細枝條

想當日 綠茵茵 春光好
今日裡 冷清清 秋色老

風淒淒 雨淒淒
君不見 眼前景 已全非
眼前景 已全非
一思量 一回首 不勝悲

雨降:北原白秋童謠詩

台灣長大的四、五年級生誰不會唱這首「下雨歌」?

孩童時期,耳濡目染,許多童謠聽著哼著,稀哩呼嚕就會唱了。管他是日本歌,或者廣告歌(「台熱牌萬里晴乾衣機」),雨季過去了,兒歌依舊在,人卻已經老了。

佐佐部清執導的日本電影《這條路上:百年童謠的誕生(Konomichi/この道)》,就描述「下雨歌」的作詞人北原白秋的燦爛與放浪一生。

日本多雨,大森南朋飾演的北原白秋聽著雨打屋簷的落雨聲寫下了「雨降(あめふり)」的童詩,1925年發表在兒童雜誌《小朋友之國(コドモノクニ)》上。

「淅瀝淅瀝嘩啦嘩啦 」是擬聲詞,描寫下雨的聲響,準確,又容易上口哼唱,作曲家中山晉平的旋律採用相似結構呼應歌詞,輕快中帶有童趣喜樂,廣受歡迎。

《這條路上:百年童謠的誕生》也請AKIRA飾演大作曲山田耕筰,描述他們的友情與矛盾。

全片記載了幾則有趣的訊息:第一,大正時期(1912-1926),日本就有兒童讀物。第二,寫歌詞,寫童詩也可以養家活口;第三,全盤西化的日本人專程到歐洲學習作曲和指揮;第四,來到戰爭時期,所有的藝術家都必須為軍國效力,創作宣傳歌曲。

北原白秋放浪的感情生活在電影中是必要場景,最終會記得與傳世的還是他完成的童謠,畢竟歷史上記載的北原白秋就是一位家喻戶曉的音樂詩人。

《這條路上:百年童謠的誕生》的主打歌曲是「この道(這條路上)」,因為這是北原白秋與山田耕筰合作的代表作。山田耕筰的名曲「紅蜻蜓」不是北原填詞,北原名曲「雨降」,也不是山田耕筰作曲。

來日再介紹「この道(這條路上)」的動人故事。

蕭邦別離曲:因為愛你

蕭邦的「別離曲(Étude Op. 10 No. 3 )」淒美纏綿,很多人都試著改編成歌曲,有法文版的「Tristesse」,也有英文版的「No Other Love」。

「Tristesse」 1939年由Reinaldo Arias Gomes填詞,Toni Rossi唱紅;「No Other Love」則是1950年由Bob Russell填詞,Jo Stafford主唱。

2025年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Todd Haynes導演則在他方2014年的女同志電影《因為愛你(Carol)》中採用了「No Other Love」這首歌。因為電影的時空背景就在1950年,時空扣合精準。

《因為愛你(Carol)》中,飾演貴婦Carol的Cate Blanchett 愛上了百貨公司的女店員Therese(Rooney Mara飾演)。

保守的1950年代,不分性別,同性戀情都是禁忌,女生承受的社會壓力絲毫不輸男生,極難橫眉冷對千夫指。

Carol與Therese的同志情緣跨越階級,也跨越傳統禁忌。儘管相愛,卻只能潛入地下。不能曝光。

Todd Haynes採取了「心領神會」的默契語法成就《因為愛你》最幽微的戀情。

她們沒想張揚,但是眉宇知之,眼神知之,心靈知之,從眼神、手勢到體態,你看見了磁吸,你看見了悸動。一切就像是一首樂章,有音符自主流動。就像打乒乓一樣,有回有應;更像鋼琴的黑白鍵對話。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此時,歌聲響起:

《因為愛妳》是一部講究細膩柔情的電影,導演透過特寫鏡頭告訴你:什麼叫做一見鍾情?什麼叫做一往情深!

戀人的手眼身法步都會透露藏不住的激情,例如Therese聞見了Carol身上的香氣,心馳神往,那是愛的萌動。接下來,Carol分享了自己的香水,光是香氣的合體,就有濃烈的性暗示,此時我們又看到Therese手背交錯,如煙氣交錯繞轉,麻花般的手勢,同時勾動起香氣,伴隨腕關節的旋轉,氤氳揚升,看在Carol眼裡,儼然就是情愛交歡的酥麻了。

激情是感性,真情則要理性。愛不難,呵護才難。

Carol面對壓力,不能愛她所愛,只能選擇割捨遠離以保護愛人。此時再透過「No Other Love」的歌聲再說一次我的愛,音樂精準傳遞了說不出口的千愁萬慮,你的心會跟著嘆息、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