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悍將:黑幫論義氣

年輕時節的Robert De Niro 說多好就有多好,演什麼像什麼,《烈火悍將(Heat)》中的他,根本就是「投名狀」的具體演繹。

麥可·曼恩 (Michael Mann)在1995年完成的警匪槍戰電影中,勞勃飾演專幹大案的悍匪Neil,規劃周密,判斷精準,行動果決,下手無情。一路追緝他的警長Vincent(Al Pacino飾演)都不能不承認他確實是個高手。

強悍是本色,導演Michael Mann卻給了他極多柔情書寫。

反派也是人,夥伴願意為他賣命拚死,關鍵在於他真心待兄弟,見到方.基墨(Val Kilmer)有家不歸,心中已知大概,直接先問男方有無外遇?再問知否妻子出軌?答案是一回事,真相又是另一回事,這場戲,Michael Mann選擇讓他面對一排落地長窗,窗外有海浪起伏,Neil會為兄弟出面做什麼?

浪花是預言,亦是暗示,黑幫電影能有如此詩情,何等不凡!

《投名狀》的名言:「兄弟亂我兄弟者,必殺之。」Neil就是這句話的身體力行者。

他明白兄弟真心,兄弟的感情家事困擾,外人難置一詞,他能做的就是開門見山,要求女方再給一次機會。老大兼作調人,又能切中要害,兄弟當然銘感五內。

大案得手,他沒忘記集體饗宴,有福同享。後來,行跡敗洩,警方緊追在後,情勢危殆,大難臨頭,Neil仍堅持再幹一票大案再收山,明知山有虎,不要求大夥有難同當,參不參加,自行表態,那股領袖意志與義氣,滿滿江湖豪情。

Neil 犯案規劃周延,警方全靠內線通報才能緊追在後。眼見兄弟殞命,Neil不忘追出內賊,血債血還,尤其是明明已經可以遠走高飛,卻選擇回頭,「兄弟亂我兄弟者,必殺之」,那股血性義氣,讓這位反派在自己的宇宙中得著了王者霸氣!也讓他不得不與愛侶黯然凝望,一句對不起的告別話語都無從說起的傷情絕望,換得無數歎息與扼腕。

Neil 的愛情源自一本書:艱深的金屬理工書-「鈦的應力斷裂」。誰會看這種書?在書店打工的女郎Eady (Amy Brenneman飾演)卻記得他,謹言慎行的Neil此時接受到的心靈電擊遠遠超乎預期,於是從一夜情進展到一世情,他們在俯視洛杉磯滿城燈火的山丘上談心說情,孤狼不再孤單,也是警匪動作片中罕見的柔情素描。

至於兩強攤牌的餐廳對手戲,是先禮後兵的各言爾志,沒有現場犯罪證據,Vincent不能逮人(就算逮捕也只是輕罪微罪),只能說盡狠話;Neil同樣不慌不忙,逐一回敬。

鴻門宴上的劍拔弩張換成嘴上較勁,卻有著山雨欲來的緊繃氣勢,Michael Mann透過鏡位調度和剪接帶給觀眾驚心動魄的神經緊繃,同樣高明。

30年前的Robert De Niro和Al Pacino都正值壯年,也是《教父續集》20年後的首度合作,《烈火悍將》中兩人各領風騷,都有不俗演出,而且後勁越陳越香,問世30年來討論熱度未減,好戲趁年少,後勁待口碑,據說續集電影預定明年完成,Val Kilmer這條線應該可以繼續發展,Al Pacino雖已風燭殘年,不過電影世界沒有不可能的事,又是高齡85歲的Michael Mann封山之作,我引頸期待《烈火悍將》的前傳宇宙啊!

鳥人啟示錄:怪獸趣味

墨西哥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在《鳥人(Birdman)》中埋伏了不少趣味小梗,而且還能搔到好萊塢癢處,投資大亨再有意見,眼看電影名利雙收,往往也只有睜隻眼,閉隻眼了。

首先,片名是《Birdman》,你卻很容易想到《Batman》,《Birdman》與《Batman》既押頭韻,又押尾韻,甚至電影中真的有位神龍見首不首尾,說來就來,說起就走,口水比汗水更多的Batman絮絮煩煩地賣弄低沉嗓音,消遣著男主角Michael Keaton,更忙著拆穿他的假面具。

Michael Keaton在1989年就演過大導演Tim Burton執導的《蝙蝠俠(Batman)》,他飾演的就是這位黑頭巾黑眼罩黑衫黑褲黑披風的黑暗騎士,著名影評人Roger Ebert當年的評論開場白,一下就戳破了該片困境:「拍片的人沒人開心,看片的人也看不出什麼樂趣(The movie’s problem is that no one seemed to have any fun making it, and it’s hard to have much fun watching it.)。」

四分之一世紀下來,《蝙蝠俠》系列一拍再拍,Michael Keaton演完兩集,就沒人再找他了,《Batman》的風光往事確如昨日煙雲,剎那即過,難以再繼,Michael Keaton快速過氣,很難再有獨挑大梁的戲份,更難扮英雄了。

更殘酷的是,他的《蝙蝠俠》接班人George Cloony明明在《蝙蝠俠與羅賓(Batman & Robin)演得更爛,更沒扮相,票房更爛,但是人帥人氣旺,後來的星途發展,更不可同日而語,他還在載浮載沉,人家早已成為超級巨星了(中間另外夾了個Val Kilmer墊背)。

《Birdman》中會出現《Batman》,絕非偶然,更非瞎掰,唯有放到電影史的脈絡上去檢視,才看得出趣味。Batman的不請自來與冷嘲熱諷,那既是Michael Keaton的心魔魅影,亦是他的微妙心聲,理性與感性不時在他眼前拔河較勁,剛好顯現他期待東山再起,可是諸事不順,信心不足,終日忐忑難安的焦慮心情。至於房間裡的那張《Batman》的海報,既標識著他的昔日風光,亦強化了他擺脫不了一片紅星的昨日夢魘。

全片最瘋狂的註記當然就屬那位亞裔記者一聽到《Batman》,誤以為他要再拍續集,就腎上腺素直飆的莫名興奮,雖然那是調侃了語言不通的半吊子媒體,但再搭配一位不知羅蘭巴特為何人的年輕妹妹,Iñárritu顯然刻意把他闖盪好萊塢所見證的諸多怪現象全都滲透進《鳥人》的劇本了(更別提Michael Keaton是多麼畏懼劇評家,但被筆劍口刀逼到牆角邊時,還是會反譏說沒辦法創作的人,才去寫評論,只顧玩文字遊戲,就要斷人生路,自己卻一點風險都沒有,但是最後還是多麼饑渴地大聲誦讀評論文字……這類既愛又恨,難割難捨的曖昧情思,比對劇團經理見人說人話,見風轉舵,唯恐軍心渙散的牆頭草性格,《鳥人》其實又是一部百老匯、好萊塢都適用的「內幕」電影,尤其是對其他好萊塢明星品頭論足的褒眨用語(從《鋼鐵人》罵到《雷神索爾》),活脫脫就像隨手亂拋地雷,時時刻刻會引爆,夠讓熟悉掌故的影迷笑翻了腰。

不過,《鳥人》明明只是一個百老匯劇團從排演、預演到公演的歷程故事,卻還是有怪獸來襲、有爆破、有槍戰,有炸車、有升天,還要飛天…所有好萊塢科幻電影的場面「雛型」無一不缺,何以如此,又所為何來呢?

Iñárritu此處用了雙面刃,一方面凸顯好萊塢現實,主流觀眾就愛這味,透過幻想方式,讓一部藝文電影也能沾上邊,行銷就更便利了(君不見,《鳥人》的預告片裡就乒乒乓乓挾帶進這些畫面,唬得觀眾一楞一楞地,心想不知是多大規模的怪片?)!另一方面,文藝片都得如此混血,如此跨界,這種適者生存的新生代鐵律(你很難想像從柏格曼到阿特曼,這些熟悉劇場的前輩大師,如果活在當下,要如何存活了),不正是Iñárritu項莊舞劍的背後心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