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契尼情人:默片美學

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在人世享壽六十六歲(18581924),剛好見証了電影誕生初期的默片風情,義大利導演Paolo Benvenuti執導的《普契尼的秘密情人(Puccini e la fanciulla)》刻意帶領觀眾回到普契尼的年代,回到默片的年代。

 

默片年代的電影世界有兩個特色:一,只有影像,沒有對白;二,沒有人聲,只有音樂。《普契尼的秘密情人》完全遵守了默片時期的準則,主角間沒有對話,全靠眼神和動作來解釋事件,除了音樂,其他的人聲主要都只是在誦念普契尼的書信而已(默片時期用字幕來交待對話,本片的處理手法,有異曲同功之妙),正因為少了戲劇性的言詞交鋒,少了激情的感性渲染,一椿古典音樂史上的醜聞事件,因而得以在極其冷靜與壓抑的情況下重新解碼。

 

pu5830266.jpg

普契尼寫過無數動人歌劇,不論是《波希米亞人》、《蝴蝶夫人》、《賈尼·斯基基》或者《杜蘭朵公主》,著名的詠歎調都唱出了天下女子的幽微情懷,女性帶給他無數創作靈感,這些女性傳奇與角色,大多來自他的生活經驗和所接觸的女性,但是他卻也曾因為自己的私情造成自己家的幫傭朵莉亞(Doria Manfredi)含羞蒙冤,既被兄長禁閉在房間裡,最後更以自殺離開人生。在音樂作品中唱出女人心情的普契尼,何以在真實人生中如此辜負一位無辜女子呢?

 

這件女僕自殺事件,在普契尼生前即已有了賠償認錯的初步答案,朵莉亞是冤枉的,普契尼或許多情,或許因此導致普契尼太太憂心忡忡,但是朵莉亞並非普契尼的情人,朵莉亞只能靠著死後的處女驗屍報告,洗清流言誤會。

 

《普契尼的秘密情人》其實是一部階級傾軋的作品,這段悲劇說明了至少三件事:主僕有別,尊卑有別,男女有別。普契尼家族扮演著優勢的掠奪者角色,朵莉亞只能忍氣吞聲,誰教他們是主僕?誰教尊貴的主人把最重要的私密信件交給她傳送,使得卑微的她既不能抗命,又不能出賣主人?男人偷腥,不找男人理論,卻找女人出氣,世間焉有此理?難道真是基於現實考量(普契尼為一家之主,是全家人的經濟動脈),所以殺雞儆猴?

pu58303.jpg

 

所有的不合理,其實全都擠壓到朵莉亞身上,她期待著主人以行動來澄清,主人明知她冤枉,卻未採取任何救援行動,主人的低調不聞問,是心虛逃避?是犧牲一位曾經替他通風報信的女孩做代罪羔羊?還是根本無視於她的尊嚴和名譽?任何一個可能的選項,其實都在批判著普契尼做為男人、主人和情人的自私與無情(他唯一的積極作為只是安排朵莉亞的哥哥到工廠找到工作,連朵莉亞用虛弱的聲音在床上呼喊著:「救我!」時,他亦未曾動容與動心。

 

清冷而低調,其實正是導演Paolo Benvenuti刻意選擇的美學形態,低調,因而客觀,清泠因而理智,才能仔細看透他從影像裡滲透出來的訊息與指控。

 

電影的場景是普契尼位於托瑞德拉古(Torre del Lago)的濱湖別墅(如今是普契尼別墅博物館(Villa Museo Puccini)),湖水岸就有座小酒館,駐唱紅伶不時引吭高歌,風向正能把她的歌聲傳送到普契尼的耳朵裡,對音樂敏感的他,對女人多情的他,要如何面對那一牆之隔的熱情誘惑呢?

 

那時候的普契尼正在創作《西部女郎(La fanciulla del West》,隨身攜帶的木盒中就有一位美女照片,但是他的繆思究竟是那位美女?還是駐唱紅伶?還是朵莉亞呢?也正因為有著小酒館的隔空歡唱,才讓普契尼哼著口哨打暗號,穿過草叢,暗夜划舟的偷情行為,有著想像對應的合理空間。

 

pu02.jpg

 

更重要的工程在於選角,Tania Squillario飾演的朵莉亞,確實貌不驚人,欠缺做大師情婦魅力(紅伶或相片女郎都比朵莉亞明豔風騷得多了),飾演普契尼妻子埃爾薇拉的Giovanna Daddi更是不解風情的標準黃臉婆模樣,但是Riccardo Moretti飾演的普契尼本尊,也不具風流倜儻的魅力,反而像極了八點檔電視劇裡常見的那種多情卻不敢負責的男人模樣,這樣的人物風情,完全顛覆了偷情電影的模式,因此看不到激情,只看到了庸俗,沒有了劇情的感染力,只剩下一椿不堪聞問的富豪傾軋醜聞。

 

pu01.jpg

普契尼的音樂或許是動人的(電影中的所有由普契尼彈奏出來的鋼琴樂音,即使只是小品,即使只是即興,卻依舊珠玉璀璨),但是他的愛情與人情處理手段,卻是不及格的,導演Paolo Benvenuti不想借任何的嘴來批判普契尼,深諳默片古典公式的他,光用影像即已說明了一切,因為看見,得能想見,電影的主軸就此成立。

名媛教育:古典樂把妹

有人學音樂是真心喜好音樂,有人學音樂則是基於必要的文化美容,丹麥導演Lone Scherfig 執導的《名媛教育(An Education)》中則是既探討了學音樂所為何來,同時也在樂器上玩文章,譜出很有趣的音樂對話。

 

《名媛教育》係根據英國名記者Lynn Barber2009年出版的回憶錄改編而成的1960年代青春往事,她的父親雖然經濟狀況不是很好,卻也勉力供養女兒去學費昂貴的女子高校(Lady Eleanor Holles School)就讀,後來則又進入牛津大學的聖安妮學院(St Anne’s College)攻讀英國文學,電影劇本把林恩的名字改成了珍妮,

找來凱莉.墨里根(Carey Mulligan)擔綱,故事的年代就設定在她即將從高校進入大學的那段青春時光。

 

珍妮的父親雖然支持女兒唸名貴私校,但是卻不太支持會拉大提琴的女兒花太多錢及時間去學琴,女兒會拉大提琴就夠了,技藝精不精湛,不頂重要,音樂只是文化包裝,一種身份外衣而已,他告誡女兒的名言是:「拉琴可以是妳的嗜好,嗜好卻未必要妳天天耗在裡面。」學樂器,演奏音樂,對他而言只是一個社會進階的包裝工具而已,既然未來不會下演奏家,又何必花那麼大力氣去學琴呢?那是完全不符合中產階級的投資報酬率的。

 

珍妮其實並不確知她對音樂或樂器究竟有多狂熱,但是參加了學校樂團,至少可以與同學有共通的社團話題,不會太孤單或者太特立獨行,重要的是,她也在樂團中享受到男同學的仰慕與追求。

 

ae3220.jpg

 

不過,《名媛教育》最精彩的兩場樂器戲卻是在男主角Peter Sarsgaard飾演的大衛出場之際。那天,多雨的倫敦正在落雨,珍妮帶著大提琴正在路邊等公車,大衛開著跑車經過,看到淋著落湯雞的珍妮,於是就下車搭訕,從「我愛音樂,看不得樂器淋雨,妳絕對不會搭陌生人的便車,但是妳可以把大提琴放上車,不要讓它再淋雨了,如果妳不放心,一把大提琴值多少錢呢?我可以先付給妳…」風趣幽默又貼心的開場白,讓珍妮笑開了懷,她只在雨中走了幾步,就不再堅持,欣然地對大衛說:「我可以和我的大提琴坐一起嗎?」

 

大提琴先上了車,珍妮也上了車,這時候的大提琴不再只是文化美容的實用工具而已,它已經進化成為男女追求愛情的媒介了。

 

情竇初開的珍妮對於未來人生有著各種的想像與憧憬,父親期待她能申請到牛津大學就讀,她也相信進了大學之後就可以讀自己想讀的書,聽自己愛聽的音樂,隨意看畫展或者法國電影,跟博學多聞的人天南地北聊天,大衛的利害之處就在於他正是什麼話題都接得上的博學多聞之士,很快就套出了珍妮正在演奏艾爾加的「第三號交響曲(Symphony No. 3)」,然後扯出了艾爾加與猶太人並不搭調的話題,逼著珍妮澄清:「我不是猶太人。」然後再不急不徐地回應說:「我是啊!」多是多高明的泡妞交心手段啊,一段雨中邂逅,就在音樂和樂器交會中得到會心一笑的抒展。

 

ae28.jpg

後來,大衛果真說服了珍妮雙親,讓他得能帶著珍妮去聽一場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前奏與快板(Introduction et allegro)》音樂會,隨行的還有Dominic Cooper飾演的丹尼與Rosamund Pike飾演的海倫,那是一場得正襟危坐,全神貫注聆賞的音樂會,但在此時,珍妮才發現海倫雖然衣裳華麗,卻不識法文之妙(那也是一種尊貴品味的文化標籤),而且很受不了拉威爾的音符催眠,海倫在音樂會之後還講了句讓人捧腹大笑的名言:「每一回聽古典音樂時,我都覺得好像是來參加自己的喪禮(I always think I’m going to my own funeral when I listen to classical music.)。」

 

是的,強要附庸風雅,強做解人,確實是痛苦至極的折磨,珍妮或許衣著平庸,但是她的音樂修養與品味,卻也在大衛的友朋友中顯得極其突出,淑女風華與青春才情就在珍妮與海倫的並列與排比中,得出高雅與庸俗的鮮明結論了。

 

電影中的每個元素,每場細節都絕非偶然,這兩場音樂戲,既鋪排了一見鍾情,又展示了一往情深的電力交流,雖然最後情節逆轉,結局出人意料,但有音樂的地方,就有一曲難忘的魅力,短短兩場戲,卻已餘韻無窮,電影的密度就在音符護送下,創造了雋永高潮,對我而言,這就是精湛功力了。

 

女人不壞:神經與正經

徐克導演最迷人的才情在於「神經」,他偏好的「瘋狂」喜劇,獨步影壇,少有人能企及,從早期的《夜來香》(那是台灣上映時的片名,實即香港人所稱的《鬼馬智多星》)、《新蜀山劍俠》到《上海之夜》,貫穿全片的那種暢快淋漓,又瀟灑自在的動能,跌宕自如,確實迷人。

 

「神經」雖是強項,「正經」卻是負擔,太過「正經八百」的戲,對於徐克而言,可能就太沈重了,《七劍》如此,《謎屍》亦然,2008年底完成的《女人不壞》好看之處亦在神經,而非正經。

 

《女人不壞》基本上是1986年作品《刀馬旦》的摩登版,三個時代女性交錯而成的女人浮雕,故事的背景選用了濃烈的現代商場性格與北京地下藝術的風情,但是焦點卻擺在一個不能愛、一個不想愛,一個不知道愛是啥的三個女人身上。

 

不能愛的女人是周迅飾演的歐泛泛,她是渴望愛情的女醫生,卻因為罹患「突發性僵硬症」,導致男人碰不得,一碰到男人,她就會全身僵硬,再難正常動作的尷尬生理現象,情場追逐因而總是碰壁搞僵,所以研發出靠嗅覺傳導的人體化學激素費洛蒙(pheromone),靠著強烈的性激素來吸引異性,完成愛情神話。

 

aaw14630.jpg

費洛蒙傳奇可以解讀成董尼采第(Domenico Donizetti)歌劇《愛情靈藥(L’elisir d’amore)》的變奏版,差別在於《愛情靈藥》從頭到尾賣的是假藥,全是人心在作祟,《女人不壞》卻是認真地在做藥物實驗,靠著費洛蒙的劑方創作一連串原本不應該,或者不可能存在的愛情。

 

費洛蒙的無所不能,在徐克的詮釋上屬於愛情的反諷,原本不來電的男人,就在費洛蒙貼片的誘引下,起了瘋狂追求與依戀的化學效應,始意或許不夠「自然」,濃度卻非常強烈,對於需要愛情夢幻的歐泛泛而言,能夠靠著費洛蒙貼片緊緊綁著男人即已足夠,但是這種只信「人工」,不信「自然」的轉折,卻更強烈地在消遣著愛情的非理性內涵(雖然,她的實驗對像馮德倫非常在意自己只是實驗對像,不甘心成為化學實驗的芻狗,但是強有力的性激素還是成功主宰著他所有的回應,創造了想當然爾的愛情)。

 

同樣是床戲,周迅飾演的歐泛泛卻得演出手腳僵直的「木質」人體模特兒,讓激情與僵直,形成有趣的對話,讓觀眾幻想著這種「無愛有性」的奇特人生,到底能有多少奇妙的彎轉,僵屍型的性愛,因而成就了《女人不壞》的第一個神經元素。

aaw14617.jpg

 

第二個神經元素則交給了飾演商場女強人唐露的張雨綺,她有顛倒眾生的魅力,更有呼風喚雨的手段,所到之處,男人望風披靡,徐克就用一張小學同學的結婚喜帖,清楚交代了她一旦介入他人愛情,就如秋風掃落葉般,改寫結局的強力能量,徐克的「神經」能量此時轉化成為戰場上的傷兵,眼前的男人全成了傷痕累累的前線戰士,更慘的是,男人只是負傷,女人卻已全數陣亡,只有唐露得以在戰鼓軍樂中享受著勝戰的榮光。

 

前頭的她,是戰無不勝的女戰士,然而,一旦沾惹上愛情靈藥時,她也難逃一劫;後頭的她,面對方中信的強烈費洛蒙,她也同樣成為渾身是傷的傷兵了。她明白費洛蒙的好用,也善用了費洛蒙來誘拐客戶方中信,卻又陰錯陽差讓自己成為費洛蒙的蠱惑者,職場強人也好,愛情戰士也好,在愛神邱比特面前,同樣都只能俯首稱臣(還記得《殉情記》主題曲「What is A Youth」中那句經典歌詞「Cupid , he ruled us all」嗎?),看著張雨綺穿上軍裝,滿面烏紫的掛彩模樣,徐克的神經真的帶給觀眾開心的歡笑了。

aaw14639.jpg

 

但是少了費洛蒙的《女人不壞》,卻也顯得有些窒悶,唐露在職場上的作威作福,氣派是有,新意卻不多;桂綸鎂飾演的怪咖鐵菱,有意突顯自己的率真,總是活在自以為是的世界裡(包括對著空氣說話),浸泡在地下與前衛世界裡的生活,同樣也是不著邊際的癡人說夢,老套卻欠觀點,面對著農村與藝術村的生存矛盾時,總是處處打結,坑坑疤疤,說不好一個動人的正經故事。

 

想起徐克,我總會想起他的山羊鬍,總會想要告訴他:「還是多給我們一點神經,少在正經世界中逗留吧!」

4月24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424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介紹:外慾殺機

 

平常的愛情故事,不適合搬上銀幕,傳奇又熱鬧的才合適,李察.艾爾(Richard Eyre)執導的《外慾殺機 The Other Man)》以男女外遇的通俗故事做主題,卻不是一男兩女的傷心故事,而是一女兩男的憤怒與傷情。

 

改編自德國小說家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短篇小說,徐林克深諳女性心理,但是卻不愛平鋪直敘,總是轉彎繞一大圈之後,再從男人身上回頭檢視女性的神秘,《為愛朗讀》如此,《外慾殺機》則是更上層樓了。

picx_foen4097461320.jpg

 

 連恩.尼遜飾演的彼得原本事業成功,家庭幸福,自以為美麗的妻子麗莎(蘿拉琳妮/Laura Linney)一輩子只愛他一人,直到妻子因為癌症去世,才意外發現妻子另有隱情,不但手機上有陌生男人的留言,電子郵件中亦接到了一位署名雷夫的男子來信,電腦硬碟中還有個加密的「愛情」檔案,收集了妻子和情郎雷夫的電子郵件與歡情私密合照,不甘綠帽罩頂,是天下男人的私人禁地遭人硬闖之後,必然會有的激烈反應,羞愧又憤怒的彼得因而就被復仇的妒火驅策前進,死命要找出雷夫,想要殺了他。人比人氣死人,女人如此,男人亦然,特別是外遇受創的世間男女。

7CCD09.jpg

 

本段音樂:

愛爾蘭歌手《Orla – The Water Is Wide

01.Siuil A Ran

02.Down By the sally Garden

03.Raglan Road

義大利歌手《Patrizio Buanne- The very best of

01.Che non Vio

心靈歌手Amici Defined

01.  Nostalgia

02. Core’ngarto

03. Adagio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外慾殺機

生死期約。我們相愛,所以相知,亦有人因為相知所以相愛,但是我們永遠不知道人心有多深,有多少陰暗角落,有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

the-other-man-200100l-imagine.jpg

 

愛人病重時,來,寫一個我們最熱愛,最想去的地方,讓我們舊地重遊吧。

但是答案如果不如預期,我們能夠容忍或接受嗎?

 

義大利的第三大湖科莫湖(Lago di Como)確實極美,坐著汽艇往前駛去時,波浪水紋,何等迷人,但是景色雖美,最美的卻是相伴的人,不是嗎?不但心念舊愛的女主角想要重遊舊地,旁觀的我們亦會心生一遊之念。

 

本段音樂:

長路將盡原聲帶

 

 

第二小時   

最新電影:乘著光影旅行專訪導演姜秀瓊

 

要介紹攝影師李屏賓之前,先要謝謝一位寧可早早結束家族聚會,要趕回家聽廣播的牧師朋友,你們的支持,讓我備感窩心,也是繼續衝刺的能量。

w75671.jpg

 

然後就要在《戀戀風塵》的吉他聲中,憶想起二十年前,台灣人在南特影展所帶出的熱情,以及動人的光影聲音紀錄,《戀戀風塵》的光影刻痕,正是驅使姜秀瓊持志要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動機。

 

什麼叫做創作?有劇本的算不算?即興的算不算?一部電影人的紀錄片到底要讓你看到什麼?

 

第二小時的最後要送出十張《乘著光影旅行》的電影票

TMCD-329.jpg

,方法:就在《電影最前線》的部落格上留言,寫些什麼呢,請聽節目的最後內容。

 

本段音樂:

《戀戀風塵》原聲帶

《女歌樂集》凱瑟琳迪拉薩 Catherine Delasalle「季節」和「記憶」

外慾殺機:最美的回憶

世界不大,但是更小的是我們的視界,在能力和體力都有限的情況下,從電影認識世界,打開視界,是既經濟和實用的追尋。

 

英國導演李察.艾爾(Richard Eyre)執導的《外慾殺機(The Other Man)》中的開場戲就選擇了義大利的第三大湖科莫湖(Lago di Como),攝影機對著遊艇的船尾拍攝,強力的引擎噴浪把水道畫成兩鼓風浪,湖心反射的山光映著水紋,簡單的構圖,卻散發著神秘的氣息,讓人有著一見鍾情的惑迷。

 

picx_foen40974613197.jpg

《外慾殺機》男主角連恩.尼遜(Liam Neeson)飾演的丈夫彼得,為了要討好重病的妻子麗莎(蘿拉琳妮/Laura Linney)開心,於是央著她一起玩個寫字條的遊戲,「來,寫下你最難忘的場景,」彼得說:「我敢打賭,我們的答案都是一樣的。」

 

這是一位充滿自信的男人對著自己愛情的背書,彼得深愛麗莎,全力全意照顧也愛著她,彼得相信讓麗莎最難忘的旅遊場景,就是他曾帶著麗莎出遊的場景,他們因為相愛,所以相知,當然,也或許是因為相知,所以才相愛。彼得最愛的旅遊場景都有麗莎相伴,所以他沒有絲毫懷疑,他堅信,曾經讓他動容的記憶,麗莎也會感受到同樣強度與濃度的震動。

 

但是麗莎太虛弱了,來不及當場回應,病榻上稍微喘了口氣後,她才勉強在紙條上寫下了「Lake Como(科莫湖)」幾個字,然後交代女兒,放進她鍾愛的紅鞋裡,「等我死後,妳爸爸會發現的。」

picx_foen4097461313.jpg

 

那張紙條算是她的回應,也算是她的遺書,更是解開她心事的金鑰。彼得沒看到字條,而著看而不懂,就讓秘密永埋吧,看懂了,也算是不虛此生的回應吧。

 

問題在於:彼得從來不曾和麗莎去遊過科莫湖。那是麗莎與外遇男人雷夫春風一度,一晌貪歡的歡情之地。彼得拿到字條時,怎麼也參不透這張字條的背後玄機,他理應擁有妻子的全部,何以妻子還有些他完全不能觸碰的私密呢?

 

麗莎把自己的愛情心事都鎖在電腦中一個名叫「愛情」的加密檔案裡,檔案的密碼就是「科莫湖」,彼得用盡了他和麗莎曾經有過交集的密碼代號,都破解不了,顯然,那個愛情是麗莎最私密的心靈角落,連彼得都不能與聞的角落,然而,也就在彼得輸入「科莫湖」而告解密之際,雷夫的肖像浮現了,他也親眼看見了麗莎與雷夫裸裎互拍的親密照片,那時,他的下巴是張開的,眼睛是直視的,心是悸動的,腦門只覺暈眩,他其實根本分不清自己是恨還是嫉妒了。

 

妻子一輩子最懷念的旅遊場景,竟然是與外遇男子共遊的科莫湖,既沒有彼得,亦不需要彼得,雖然,麗莎依舊深愛著彼得,也從來沒有想過要離開彼得,但是她的心夠大,除了丈夫的愛,還容得下情郎的愛,兩者都真,但是真要比較,伴隨丈夫而來的恆常幸福固然是她一直在珍惜與維護的,然而來自情郎的瞬間激情,卻更讓她刻骨銘心。

 

臨終前,她對自己,對愛情的選擇,做了誠實的告白,她就像行駛於科莫湖上的那艘汽艇,引擎激浪,一左一右兩道水花,恰是她生命裡兩位男人帶給她的歡愉記憶。彼得從來沒有獨佔麗莎,只是他也從來不知道麗莎的生命裡另外有個男人,彼得的愛情是二重奏,但是麗莎的愛情卻是三重奏,麗莎不想失去任何一段情,彼得能夠擁有的是他那一份的全部與純粹,雷夫的亦然,兩個男人在她死後才相逢,才各持一分甜美記憶完成完整的麗莎拼圖,面對著科莫湖的清風水波,癡情的人兒還要計較什麼?

picx_foen4097461315.jpg

 

多數的外遇電影,都陷入同性的仇視與報復之中,《外慾殺機》剛開始確實套用了傳統框架,但是最後還讓愛情取得了終極審判的位階,正因為有這款角度,迴旋空間就開闊了,格局就大了,愛一個人無非就是希望對方幸福快樂,有沒有自己的存在有那麼重要嗎?寬容的愛,無私的愛,祝福的愛,才是更大的救贖。

外慾殺機:男人的嫉妒

看完李察.艾爾(Richard Eyre)執導的《外慾殺機 The Other Man)》,至少會有三聲歎息!

 

首先,義大利的第三大湖科莫湖(Lago di Como)確實極美,不但心念舊愛的女主角想要重遊舊地,旁觀的我們亦會心生一遊之念。

 

其次,人比人氣死人,女人如此,男人亦然,特別是外遇受創的世間男女。

 

第三,連恩.尼遜(Liam Neeson)真幸福,都快六十歲了,偶而也演過《超世紀封神榜(Clash of the Titans)》這類擺擺姿態就可以賺錢的作品,卻也能有《即刻救援(Taken)》和《外慾殺機》這類量身訂做,有戲可看的作品。

the-other-man-666792l-imagine.jpg

 

第一點與連恩.尼遜無緣,且是他心中的痛;後面兩點,則全看連恩.尼遜的獨角戲。

 

連恩.尼遜的演藝高峰要算1993年的《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後來雖然也有過《豪情本色(Michael Collins)》和《金賽性學教室(Kinsey)》等獨挑大梁的機會,個人魅力未獲突顯,整體表現亦不如預期,反而不如他在《星際大戰首部曲 威脅潛伏(Star Wars: Episode I – The Phantom Menace)》、《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與《冥王星早餐 Breakfast on Pluto)》等片驚鴻一瞥的配角演出來得讓人動容,直到近兩年的《即刻救援》和《外慾殺機》,他才突破了一向呆板嚴肅冰冷的外型,流瀉出男人的急憤交迫的心緒。

 

連恩.尼遜擅長的戲份其實跡近於大男人的樣板,特別在於捍衛自己的女人。《即刻救援》中,他要救的是自己的女兒,不容人肉集團綁架玷污;《外慾殺機》則是不相信心愛的妻子有外遇,不相信別的男人的手曾經觸摸過妻子的肌膚。不管是做人父,做人夫,一旦尊嚴底限受到挑釁,反擊的力道和受傷的心緒都成正比,急著復仇的中老年男人,力道絕不輸年輕人,連恩.尼遜的詮釋恰如其份,極有說服力,充份說明了只要戲好,中老年的資深演員就能夠盡情發揮。

the-other-man-407399l-imagine.jpg

 

《外慾殺機》改編自德國小說家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短篇小說,徐林克深諳女性心理,但是卻不愛平鋪直敘,總是轉彎繞一大圈之後,再從男人身上回頭檢視女性的神秘,《為愛朗讀(The Reader)》如此,《外慾殺機》則是更上層樓了。

 

連恩.尼遜飾演的彼得原本事業成功,家庭幸福,自以為美麗的妻子麗莎(蘿拉琳妮/Laura Linney)一輩子只愛他一人,直到妻子因為癌症去世,才意外發現妻子另有隱情,不但手機上有陌生男人的留言,電子郵件中亦接到了一位署名雷夫的男子來信,電腦硬碟中還有個加密的「愛情」檔案,收集了妻子和情郎雷夫的電子郵件與歡情私密合照,不甘綠帽罩頂,是天下男人的私人禁地遭人硬闖之後,必然會有的激烈反應,羞愧又憤怒的彼得因而就被復仇的妒火驅策前進,死命要找出雷夫,想要殺了他。

 

憤怒歸憤怒,連恩.尼遜在復仇的規畫上,卻有著獵人的精明與沈著,找出並鎖定獵物其實不難,但他卻在確定雷夫的真實身份之後,以下西洋棋為藉口與雷夫交上了朋友,他的兵法很簡單,「知已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但他更想確定的是自己條件這麼優秀,何以不能滿足妻子?為何妻子還會有婚外情?世間失戀情傷的男女,誰不想知道自己挫敗的答案?連恩.尼遜的追尋,其實符合了觀眾的期待。

 

《外慾殺機》的魅力在於找到了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來飾演雷夫,他露面的第一場戲就是西裝筆挺的翩翩君子模樣,人長得體面,名牌服飾的加持,以及沿街有金髮女郎的搭訕親熱,都強化了他的神秘模樣,而他走進小酒館,擺起棋譜時被服務生尊稱為棋王的名號,都更添謎樣色彩,於是彼得扮起棋迷想辦法接近雷夫,近距離觀察他的談吐舉止與手勢,再聽著雷夫分享他的私情故事,時而嫉妒,時而不平不甘的情緒交錯激盪,卻也巧合地總在雷夫下棋將軍時之際爆發,就在彼得脫口而出,大罵:「x的!」之際,又順手怒摔棋盤之際,總被雷夫解讀成:「不過是一盤棋嘛,何必呢?」布下天羅地網的獵人卻被毫不知情的獵物激怒失控,形勢逆轉,孰令致之?

 

唯一的可惜是,安東尼奧太矮了,兩人並肩而立時,雄性氣勢不成比例,愛情戰場上的優勢似乎也遜色了不少,不過,換個角度來看,地虎亦能擊敗天龍,不亦說明了愛情的世界,不能光看外表?

 

 

the-other-man-66679.jpg

 

《外慾殺機》探討的是受傷的男人如何檢視傷口,又如何療傷,從必欲殺之的血衝腦門,到最後發現坦承及面對自己的偏執盲點,回歸女人的觀點,接受每一個男人只是女人愛情生活一部分的現實(男人的心可以同時多位女人,女人的心亦有同樣的空間容量,只是要不要,選不選而已),對於愛情的自私與獨佔性格有了更寬容的認知。連恩.尼遜放下傲慢身段的煎熬轉折,有悲有淚,有怒有恕,絲絲入扣,無愧原著,亦無愧好戲了。

瘋狂的賽車:紅線誤讀

在銀幕上看到「Fin」或「The End」的字樣,通常就是觀眾起身的時候了,這個字眼意謂著電影夢幻已然告終。

 

但是寧浩導演執導的《瘋狂的賽車》的第一個畫面卻是漆黑的銀幕上,只有「Fin」這三個字母。

 

是的,這是趣味,亦是機巧。電影還沒有開始,怎麼就會跳到結局了呢?除非,「Fin」不是「Fin」,而是另有解釋,除非你的字彙中,容許多元岐異的解讀,「Fin」不只是意謂著電影終場的終結,用運動賽事上,「Fin」往往意謂著勝利的終點,誰先到達終點線,誰就是贏家,田徑選手如此,賽車選手亦然。

 

《瘋狂的賽車》的「Fin」指的就是自行車競速賽上的終點紅布,誰先闖過終點紅布,就是冠軍。把「Fin」擺放到起點,其實就是一種故意的誤導,要在錯愕中帶動驚愕的喜趣,這就是「誤讀」的樂趣,導演玩得不亦樂乎,也許可觀眾另外給予解讀。

 

寧浩安排送給觀眾的「誤讀」禮物在於第二次的終點紅線上。

 

011204213910_small.jpg

 

黃渤飾演的賽車選手耿浩,歷經了挫敗、陷害、欺騙、冤曲和追緝後,陰錯陽差又回到了賽車場上,而且是再次遇見了開場時以一肩之差擊敗他的對手,同樣拚力,同樣爭強,這回黃渤以極大的優勢取得領先和勝利,但是就在他闖過紅線之後,他並沒有因此停下來享受勝利的喝采,他繼續往前衝去,絲毫不想停留。

 

紅線曾經是他一生追求的終極目標,終於得手的勝利時,何以又讓他輕輕溜走了呢?答案是因為生命中還有比賽事獲勝更重要的事:他寧可保住小命,也不要被後頭緊追的黑道給追上,給殺了。

 

這條紅線的「誤讀」情趣,正是《瘋狂的賽車》韻味最深濃的人生啟示錄。

 

電影的開場論述指的是拚盡全力的追求,後來的論述則是咬緊牙根的竄逃,從追求到竄逃,用力的程度或許相近,情懷卻截然不同。追求往往浪漫又感性,試圖在陽光與汗水中編織著夢想;竄逃則極其務實,沒了感性,只有理性的算計。人生因為感性,所以有夢;人生因為理性,所以精打細算。

 

一輩子追求的夢想,就在眼前,感性衝撞,何等豐沛?但是夢想喊停就停了,說不要就不要了,是感性太過虛幻,還是理性太過強悍?人生追求的夢想中,有多少念茲在茲的事,曾經讓人「寤寐思服,思之不得,輾轉反側」的呢?有思有夢,因此起了爭雄意,有了得失心,再難輕意鬆手。

CR5081.jpg

偏偏人生充滿意外,勝負難料,真的來到「說要放下,不得不放下」的節骨眼上,是不捨多過快慰?還是幸福多過遺憾呢?

 

黃渤在《瘋狂的賽車》中是大腦少根筋的傻子,一輩子不會做別的事,也做不成其他的事,他在紅線前摔了一大跤,從此與最愛的賽車無緣,但也就在山窮水盡之際,卻也重回最熟悉的賽場跑道,一樣的空間,一樣的對手,一樣地拚命向前,唯一不一樣的是他的心境,終於一馬當先闖過「Fin」的紅線,再無疑義成為最後贏家時,他卻再無戀棧,為著另一個更緊迫的現實壓力,揚長而去了……原來,人生的夢想可以如此等閒拋棄。

CR5088.jpg

 

同樣一條紅線,同樣一個「Fin」,心境不一樣了,味道就全然不同了。但我更相信黃渤在《瘋狂的賽車》中,其實沒有想那麼多,以上的詮釋,都是我自己的「紅線」狂想曲,都是我的誤讀,然而,誤讀卻也是導演故意岔引的方向,電影多開闢出了一條岔路,觀眾卻又自行闖盪出更多的岔路,緣起相同,解讀相殊,但又何妨呢?人生的意外,電影的意外,千百倍於你我的誤讀吧?!

瘋狂的賽車:混亂喜劇

 

如果海報看得見電影的靈魂和趣味,看見《瘋狂的賽車》海報上的懸絲線頭,就可以看出全片的趣味所在。

 

《瘋狂的賽車》堪稱是一齣小人物狂想曲,劇情圍繞著七組人物運轉,從傻子、騙子、空子、條子、毒販、黑道到禮儀師,導演甯浩能夠給予每組角色明確的動機與性格,以陰錯陽差的巧合碰撞機緣,交錯組合成一齣荒唐大喜劇,如非形式與敘事結構太相近於英國導演蓋.瑞奇(Guy Ritchie)的《兩根槍管(Lock,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和《偷拐搶騙(Snatch)》,否則還真該頒發一座原著劇本獎給《瘋》片的編劇小組。CR7947.jpg

 

《瘋狂的賽車》的劇情採雙軸運作,主軸在於黃渤飾演的賽車選手耿浩,卻因為終點線前的小意外,以0.01秒的落差落敗,只能得到銀牌,但是很快就成為騙子李法拉(九孔飾演)陷害的「傻子」,喝下帶有禁藥的飲料,從此不得翻身。李法拉靠著一張嘴行騙江湖,卻又覬覦妻產,想要買兇殺妻,因而又帶出了兩位想做殺手的空子,卻每下愈況,啥都幹不成,一路往下淪落,連強盗、小偷和笨賊都混不出個樣子的姐夫(王雙寶)與妹夫(巴多)。

 

另外一條線軸則是帶出意外變數的滾動軸,一位泰國毒販走私進口了大批毒品,想要交易給台灣黑道(戎祥和高捷等人飾演),同樣在離奇巧合的陰錯陽差之下,始終無法成交,還幾度擦槍走火,險些失控,卻還能在骨灰與毒品雜混難分的這一點搭上了耿浩的主軸,再帶出了徐錚飾演的荒腔走板禮儀師,完成一闕亂世大合唱。

 

看似參差混亂的雙軸卻在導演寧浩有條不紊的敘事條理下,讓觀眾享受到一場極盡無厘頭能事,卻又言之成理,掰之成道的誇張鬧劇,但是全片最迷人的趣味卻在於寧浩用嬉笑怒罵的手法讓觀眾看見了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

 

「精神狀態」這四個字是受到中國網頁上的文字啟發的,最近,中國傳出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推廣曲「2010等你來」,涉嫌剽竊日本女歌手岡本真夜13年前唱紅的歌曲「不變的你就好(そのままの君でいて)」,有位中國網友在評論這件事情時寫下一句讓人拍案叫絕評語說:「這算不上敗筆,只能說當代中國精神狀態的寫照,發揚山寨文化。」 從山寨文化的本色終結到明明是剽竊亦可以理直氣壯,大言不慚的精神狀態,確實一語中的,《瘋狂的賽車》中諸多丑角所寫真揣摩的當代人物嘴臉,看似胡打亂纏,其實卻在諧鬧中另有直打人性要害的不凡功力。CR62508.jpg

 

「一瓶不響半瓶響」的半調子趣味,正是《瘋狂的賽車》的角色魅力所在,李法拉光靠一張喳呼不停的碎嘴就能呱噪騙盡天下,反應的正是「沒有三兩三,卻敢上梁山」的野蠻俗力;戎祥飾演的台灣黑道其實像極了只知把武俠小說內容對白奉為經典的小混混,有模有樣可以倒背如流,卻全然不解其中精義,所以到處碰壁,無法應變;殯儀館女職員煞有介事的洋涇濱英文,更是開發中國家難以迴避的半調子文明寫真圖;至於王雙寶與巴多這對渾人「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本事,更是深得阿Q精髓的現代笑譚了。

 

光看熱鬧,寧浩就已經在《瘋狂的賽車》中展現了高明調度的駕馭能力,若能細看門道,寧浩所交出的社會觀察報告,其實更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