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車神:節奏的風格

看《落日車神(Drive)》之前,我渾然不知該片導演尼可拉斯.溫丁.雷分( Nicolas Winding Refn)因為本片獲得了2011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看完《落日車神》,我卻對導演的風格美學有了更深的體會,或許這正是尼可拉斯.溫丁.雷分面對世界知名導演的競爭卻能脫穎而出的關鍵。

 

風格其實都是人工作為,都是人工打造的結果,但是太過著相的人工雕琢,手痕歷歷,容易露餡,讓人生歎;唯有風格與人格合而為一時,才能臻至互相呼應的氣勢與張力了。

 

《落日車神》是一部極其暴力,下手又極兇殘的黑社會電影,故事並不算新,全片的魅力卻在於要看導演如何來說這一則故事,人物節奏和音樂張力,就是《落日車神》致力打造導演風格時所運用的手勢。

 

電影中,從頭到尾沒有給男主角雷恩.葛斯林(Ryan Gosling)一個名字,只知道他是高明的車手,飛車、修車和賽車要靠他,打劫接應亦要靠他,不想有名字就是不想受牽連,但是辦事俐落,不露痕跡,才是他真正的本事。導演要形塑這樣一個冷靜角色,他的選擇是從聲音切入。dri085.jpg

 

電影的魅力在於開場戲。一開始只聽見男主角對著電話在形容一個城市的公路,講完條件後,在「Tick of the Clock」有如心跳律動的樂音下開車上路。他好整以暇地調好警用頻道的頻率(監聽)和球賽轉播的廣播頻道,再把手錶綁在方向盤上,等待約定好的歹徒在五分鐘內打劫後上車逃逸,他的任務就是助人脫險,不問對方是誰,不問對方做了啥,時間到了就閃人,時間到了就保証讓你平安脫險。完全不講一句話,完全不流露情緒,即使警車已從前方駛來,即使警用直昇機已經從空中鎖定他的車蹤,從他的眼神裡看不出一絲緊張,他的能量就像是深不可測的安靜海洋,四周的緊張殺機,就全都交給「Tick of the Clock」這樣的樂音來散發緊迫氣息,然後警用頻道讓他知道警方的所有策略,球賽廣播則讓他知道如何運用自己規畫的撤退管道,最後再來一頂棒球帽順利脫險,機巧算計的智慧與勇氣就成了他最可靠的一張身份証了。

 

這其實是一場反高潮的開場戲,導演不想灑狗血,不想激發觀眾觀看類似《玩命關頭(The Fast And The Furious)》那種熱血沸騰的飆車反應,理應極其火熱的追緝戲卻因為雷恩.葛斯林極其低調的神采,卻讓人看見了他的人格特質,得到了一種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孤寂氣息,有如大隱隱於市的獨行一匹狼,也正因為他不惹人注意的低調行事作風,凡事難以預測,才讓他有了強挑地頭蛇的縱橫空間。

 

狼的罩門在於愛情(這正是我以故事不新形容《落日車神》的主要原因)。車手電梯間遇到了凱莉.墨里根(Carey Mulligan)飾演的隔壁鄰居Irene,才正要示好,卻意外發現她已育有一子Benicio心念才剛止步,卻又因為Irene的車子拋錨,才讓他有了近水樓台的機會,嘗到了短暫的家庭幸福滋味,而且還是Irene主動伸出手,悄悄蓋在他握著排檔的手掌上…就在劇情正要向通俗劇陷落時,Irene坐牢的丈夫出獄了,但是他在牢中欠下的大筆債務,讓上門索債的歹徒不但當著Benicio的面羞辱了他的爸爸,更送給了Benicio一顆子彈,車手即時伸手幫了Irene的丈夫,卻又惹毛了意圖黑吃黑的老大,夾纏了愛情與友情的行為換來一連串的血腥慘案。

 

《落日車神》的狼是一頭悶騷,不多話的狼。它可以在第一時間聞到血腥的氣味,但是也會在山雨欲來之際,回頭尋找他的愛情獵物,《落日車神》最精彩的一場空間戲就是狼性畢露的電梯戲。

dri084.jpg 

男女主角才要搭電梯下樓,電梯門一打開時,裡頭卻有著一位連聲抱歉,說是按錯樓層的陌生男子(其實,這位殺手沒有按錯樓層,只是恰巧遇見了他的獵物要下樓,他的謊言,禁不起事理推敲),立時就讓車手起了戒心,而且眼神一瞥瞧見殺手胸前微鼓,槍柄微露,在那個很難迴身的電梯空間中,卻見他悄悄地將Irene拉往身後,然後轉身就吻向了Irene(那是他預知殺機,心想再不吻情人,就再無機會的決志?還是面對強敵,故意岔開話題的欺敵戰術?),不知情的Irene熱情回應,天長地久似的蜜甜似乎將千鈞一髮的緊張時間完全凍結在那一剎那,連殺手似乎也鬆懈了殺意。

 

導演尼可拉斯處理這場突如其來的吻戲時,特意用了慢動作攝影來呈現最浪漫的甜蜜時光(那是完全不同於吳宇森槍戰慢動作時的暴力美學),死神就在身旁的這場吻戲有如告別之吻,隨之而來的暴力反撲,卻又將車手的嗜殺本性暴露無疑,而且是前一刻才讓Irene銷魂蝕骨的車手,頓時卻又在Irene面對畢現了狼之本色,生死一瞬間的所有行為,他無法用言語解釋,只能讓開了又關的電梯門遮斷Irene的驚嚇與疑惑眼神,然而再讓觀眾看見他愛穿的那件銀灰色外套繡著一頭巨大的蠍子圖像。

dri16.jpg 

正因為是蠍子,他的反撲都要比對手更狠更猛,才得見本性,《落日車神》深諳江湖草莽本色,也才得以讓瞬間爆發的暴力起了級數加劇的化學效應,這種鬆緊有致的節奏變化,正是導演尼可拉斯.溫丁.雷分駕馭電影節奏的功力所在。至於Albert Brooks飾演的柏尼老大,更是醜話說在前頭,辦起事來更是劍及履及,毫不拖泥帶水的行動派,正因為他是連握個手都會暗藏殺機的快刀手,最後的停車場決戰,兩刀就結束一切,讓人來不及多想的火拚戲,也同樣是在人物性格與戲劇高潮間精準拔河的必然結果,成功刻畫出這種角色,就得著這種結果,正是《落日車神》最不俗的暴力風格了。

光榮時刻:三兄弟浮雕

透過一個家庭成員來見証一個國家,一個時代,是很多史詩電影慣用的敘事手法,法國阿爾及利亞裔導演雷契.鮑查瑞(Rachid Bouchareb)執導的《光榮時刻(Hors la loi/Outside the Law)》就採用了這個容易動人的切入角度。

 

《光榮時刻》的主角是阿爾及利亞的一個家族的三兄弟,老大梅薩歐早早從了軍,到越南替法國打了越戰,帶著殺人的歷練和臉上的傷疤退伍返家,他的戰場經歷使他成為革命行動的最佳暴力執行者;老二阿布德卡達曾經從事獨立遊行,卻被執政當局逮捕,關進監牢,僥倖沒有上了斷頭台,卻成了一輩子獻身政治的革命狂熱份子;老三賽德左手殘廢,長相猥瑣,卻有如老鼠一般最懂得如何苟且偷生。三個兄弟三種性格,三種志趣,卻已足以反應一個新興國家的人民情貌。hll13.jpg

 

《光榮時刻》的整體格局與傳統強調革命建國的史詩電影出入不大,總是有人頂著革命的光環,享受英雄崇拜;有人看似扯後腿,卻也能在自己的本位上,適時發揮助力。

 

一般家庭的兄弟關係都是長幼有序,《光榮時刻》的兄弟情卻是能者勝出,帶頭搞革命的老二阿布德卡達因此成為母親心中的好兒子,也堂堂領導起大哥梅薩歐進行革命,至於只會賺女人皮肉錢的老三賽德,在母親眼中則是百無一用的廢人,渾然忘卻了賽德才是讓前兩個兒子都來不及養家的困頓時刻,全靠賽德厚顏掙來的黑心錢才得以度過。

梅薩歐的道德困境在於他自己也娶妻育子,卻又是鐵血無情的殺手,為建國理想而獻身犧牲的情操,讓他的暴力行為有著情理光環,但是他並非嗜殺成性之人,有時會看著自己的血腥雙手而懊惱,也始終不肯讓老母老妻知道自己下手兇殘,只因為自己無法坦然面對在他人血泊和淚水中前進的無情人生。hll11.jpg

 

不過,《光榮時刻》最犀利的指控卻是親情誠可貴,遇上革命大業,所有擋路的石頭都得掃除,只能坐視歷史巨輪悍然輾過。全心全意推動革命的老二阿布德卡達,一旦發現老三賽德與法國佬的生意勾結有礙革命形象,他是否能狠心大義滅親?「革命,革命,多少罪惡藉汝之名而行!(請容我改寫法國大革命的羅蘭夫人(Madame Roland)的那句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的罪惡假汝之名而行!」)竟然就成為《光榮時刻》最發人深省的人性檢驗了。

 

梅薩歐原本一切唯二弟之命是從,但是一聽說阿布德卡達有意除掉老三賽德,他也不能不動怒,斥責老二:「你瘋了!」《光榮時刻》最不俗的劇情處理就在此處,人生一旦陷入偏執情境,就難以迴避魔鬼的誘惑,一旦習慣了視人命如草芥,就已偏差了生命價值,革命的光環並不能美化掠人性命殺戮本質,也未能化消無辜者的恨,與下手之人的狠,但是革命光環卻強大的足以讓人視而不見,或者不以為意,這種盲點,只有在連手足之情都可以輕易踐踏犧牲時,透過戲劇情節的強烈對比,透過兄弟亦可殺的親情矛盾,才得著讓人悚然一驚的省思。hll04.jpg

 

沒有人懷疑阿布德卡達追求阿爾及利亞獨立建國的信念,《光榮時刻》後來的劇情多了兩道轉折,不但讓賽德成了救援兄弟脫險的及時雨,甚至阿布德卡達為了不讓同志傷害賽德而冒死通報。這一家兄弟的志業獻身並沒有直接換來阿爾及利亞的獨立建國,只像是歷史上的浪花滾過,但是曾經在他們心頭浮想過的生死念頭,面對著兄弟情誼的天平時,卻也成為全片最讓人低迴深思的生命價值論。

 

莫利柯奈:聽大師開講

動人的電影音樂像風,可以帶領觀眾起飛,從紅塵飄飄上天堂;雋永的電影音樂像香水,一旦邂逅,從此留香難忘。

 

每一回得聞深情的電影音樂,我更想知道的是這麼動人的音樂是怎麼闖進作曲家的心靈,轉換成如此音符?2003年我愛上公共電視電視劇《赴宴》的主題音樂,於是我追問了作曲家史擷詠:「你在作曲時,究竟心裡在想什麼?」他的回答是「我是在戀愛,我必需強迫自己進入一種戀愛的心境之中,與自己的過去戀愛,與自己的音樂戀愛,陷入一種很淒美很苦澀的情境中,讓大家在聽見這樣的音樂時候都能想起過去的戀情,想起過去,也想見未來。」

 

音樂已是既定成品,觀眾已然聽見,演奏家亦有樂譜可以參照揣摩,唯獨音樂人的心靈世界多數都還是謎,有關電影音樂的書應該就是一本解碼書,讓讀者看見作曲家的心靈運作。台灣書市近來陸續出版了知名電影音樂家久石讓的音樂書「感動,如此創造」、動畫大師手塜治虫的「古典音樂館」,以及坂本龍一的「音樂使人自由」,多數描寫了作曲家與導演間的互動「關係」,卻極少著墨電影如何撼動作曲家,因而在五線譜上找到藝術對應的位階,對於渴望知道更多電影奧秘的讀者而言,毋寧都有些許的失落。

 

這其實跡近挑剔了,音樂家的終極目的就是完成音樂創作,其他的文字敘描既非本業,亦非必要,就像很多電影導演始終說不清楚自己到底要有什麼樣的音樂,只能搬弄一些抽象名詞來創造模糊的想像,文字既非作曲家的專長領域,未必就能將音符或者動心的意念轉換成為文字,導引讀者(影迷)得窺堂奧了。

 

以這種標準檢視的義大利作曲家Ennio Morricone的訪談,當然難有百分百的滿意,因為面對一位創作過五百部影視音樂的作曲家,這本訪談錄無可避免地要去勾勒時間長河的風景,少了在經典作品上駐足停留,或就細部情節的雕刻著墨。

morri002.gif 

不過,Ennio Morricone在這本訪談錄中依然非常精練地回答了一直讓我縈念的靈感問題,他認為「靈感是一個很浪漫的名詞。事實上沒有靈感這回事…靈感不會從天而降」,一首動人的曲子「往往會先有個初步的想法,然後慢慢琢磨成形…可能被推翻,或被放棄…太多人說靈感來自於一個內心的悸動,例如看到一個美麗女子的搖曳身影…但那只是一個簡單的啟發…」唯有「埋頭苦幹」才能成就動人樂章。

 

一點不浪漫的答案,卻說明了電影音樂創作的汗水工程;極其精簡的回答,像極了Ennio Morricone的處事風格。

 

例如很多人為他作曲一輩子卻只獲得四次奧斯卡提名,卻從來不曾獲獎而叫屈(這四次提名分別是1978年的《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1986年的《教會(The Mission)》;1987年的《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1992年的《豪情四海(Bugsy)》;和2001年的《真愛伴我行(Malèna)》),尤其是眾望所歸的《教會》最後卻敗給《午夜時分(‘Round Midnight)》,堪稱跌破眾人眼鏡,這本訪談錄中聽到大師面對這椿影史公案,只聽莫利柯奈四兩撥千金地回應一句:「我後來才知道電影中有很多現成曲子。」沒有情緒,不見憤怒,這個獎項是原創音樂,而非現成音樂,但是多少人聽得出原創?多少人會被熟悉的曲子給迷惑了心眼?

 

2009529,八十一高齡的莫利柯奈率領樂團來到台北,舉行他個人在台灣的首場作品音樂會,邀他來台的新象公司臨時為我安插了十分鐘的訪談,但是大師已然疲累,最後縮短為只問三個問題,而且大師只接受義大利語問答,一切都得靠翻譯居間傳達,中間隔了一座山,讓我備受挫折。

 

當時,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大師的名字該怎麼拚念才對?因為台灣至少出現了莫利克奈、莫里柯奈、莫利柯奈和莫瑞康尼四種不同版本的譯名,有人從拉丁文著手,有人擷取英文拼音,莫衷一是,大師親口告訴我,他的名字應該唸成:莫利果內。

 

這是第五個版本了,但最接近音樂會的「莫利克奈」用法,我也就不再堅持原汁原味的「莫利果內」,就此改用「莫利克奈」了(配合本書的出版,再稱之為莫利柯奈了)。

 

我的第二個問題與《荒野大鏢客》的導演塞吉奧.李昂尼(Sergio Leone)有關,好奇當初何以想到用口琴、口哨、電吉他、猶太豎琴和鼓聲,打造出那麼粗獷又奇怪的音響,但是大師對於這個老掉牙的議題興趣不大(我相信他已經重覆談過無數次了),坦承:「我真的不知道《荒野大鏢客》為什麼會那麼受歡迎,那是李昂尼最爛的一部作品,也是我最差的配樂作品。」 大師寧願多討論一下《黃昏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以及《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音響也是音樂的一部份,光是《四海兄弟》中的五分鐘電話鈴聲,就帶給人多少不安的情緒?」簡單一句話,對我就有如當頭棒喝了。

 

在我心中,《教會》中的音樂處理是電影音樂的最高境界,主要是神父Gabriel揹著雙簧管上山傳教(讓電影音樂有了自然合理的現身條件),其次則是簡單但雋永的音符,傳達了「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的動人感覺。訪談中更是畫龍點睛地指出莫利柯奈創作《教會》時面對的三個限制:01. 神父Gabriel 要吹雙簧管,而且要吹1750年代的器樂旋律;02. 要符合主教會議制定的聖樂規範;03 加入印第安人旋律。所有的條件限制不住天才的心思,《教會》的主題音樂允稱20世紀最動人的電影音樂樂章,本書中的文字註解,亦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音樂見証了。

morri004.jpg2009年,我有幸得見大師,卻只能淺嘗即止,心中一直有憾;如今有了這本訪談錄,惜字如金的大師,面對義大利語流暢的訪問者就能暢快對答,憶取了許多生時時光,留下極多生命軌跡,就看誰是有緣人,能在文字之海中擷取精華了。

色誘:中年信心症候群

很少看到有明星像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這樣有信心,對自己的臉蛋,身材和演技都那麼有自信。

 

觀賞茱莉安.摩爾演戲,始終是非常過癮的享受,因為她總是演什麼像什麼,不但入木三分,且有餘韻。而且,她似乎永遠不老,年近半百,依然驕傲地在大銀幕前展示她有的身段。

sc909.jpg 

我們曾經在1993年的經典電影《銀色.性.男女(Short Cuts)》中,看到她全裸演出一位平常至極的居家女性;我們亦曾在2001的電影《人魔(Hannible)》中看到她穿上人魔特地為她挑揀的晚禮服,露出動人的胸前風景,顛倒眾生。

 

2010年七月,她在《色.誘(Chole)》中飾演一位懷疑丈夫不忠有外遇,設下美人計要逼出老公本色,所有的激情証據,卻陰錯陽差成為自己出軌的柴薪,先是被亞曼達.賽芙莉(Amanda Seyfried)飾演的Chole襲吻,然後,意亂情迷之下,逐步演出了蕾絲邊的出軌同志情。

 

2011年我們又在《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中看見她詮釋了的追求獨立人生,卻意外栽入異性戀情的女同志,她的急色肉身,散發出迷人的欲望訊息,不管是激情或暈頭,都像是有濃醇的荷爾蒙在空間飄揚四散。

 

其實,我是先看了 《性福拉警報》,才又看了《色.誘》,時間順序雖然有些錯亂顛倒,卻已足以見証茱莉安做為一位欲望女神的人間福音。看著她在《色.誘》中那樣顫顫慄慄地解下衣裳,在另一個女人的撫摸與親吻下,告別了自己所能承受的禮教制約,卻又極其歡愉地享受著出軌的樂趣,她是那麼自在又自傲地展現著自己已然半百,卻不見蒼老鬆弛,依舊有著動人彈性曲線的中年身軀,任由肉身欲望的高潮戰慄,就在肢體互動下迎合來去…不禁就想要起身替她鼓掌叫好了。

chole405.jpg 

是的,欲望女神有一半的使命是要用肉身佈施,滿足觀眾的「偷窺」欲望:不管是對名人偶像的崇拜,或者好奇;但是另一半的使命,卻是讓觀眾看見更多的戲劇震撼。沒有出軌的歡情,就無法對襯她對老公偷情的嫉妒與豔羨,那是《色.誘》中非常微妙且必要的報復心理;沒有偷腥衍生的罪惡,她找不到與偷腥老公平等對話的平台。

 

唯有徹底解放,她才能享受偷情的歡娛;唯有徹底脫軌,她才能讓自己的激情誤導了另一份癡情,茱莉安.摩爾若是有稍微扭捏或拘謹,《色.誘》就不成章法;正因為茱莉安.摩爾的放手施為,《色.誘》才得著生龍活虎的情欲論述。

 

《色.誘》的初始邏輯在於少女誘惑了中年男子,《色.誘》的衍生邏輯卻替換成少女拐誘了中年婦女,錯戀必成糾纏,錯愛必定要付出代價,茱莉安.摩爾從主謀設局者變成局中羔羊的逆轉,讓《色.誘》的情欲流轉,有了多層論述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她的肉身不但依舊迷人,而且有戲,更重要的是她有自知之明,敢於坦然布施,才有讓人目不暇給的滿天花雨。

chole427.jpg 

美麗是既複雜又曖昧的名詞,有了自信的加持,美麗才會散發出截然不同的神采,《色.誘》關切的議題是中年人的愛情性欲情意結,但是沒有美麗的胴體,就不足以成就動人的誘惑與嚮往,茱莉安.摩爾不但知道,而且做到,成就了她半百人生最美麗的紀念了。

色誘:中年危機症候群

艾騰.伊格言(Atom Egoyan)是最懂得處理人心偏見的敏感創作者,他的《色.誘(Chloe)》講的就是人生被偏見牽著鼻子走的故事。

女主角茱莉安.摩兒(Julianne Moore)是一位婦科醫生凱瑟琳,對病患談起人生的器官高潮反應,稀鬆平常,充滿了服膺科學的理性與智慧。

 

男主角連恩.尼遜(Liam Neeson)則是風度翩翩的音樂教授大衛,口沫橫飛講起莫札特歌劇作品,頗能蠱惑台下小女生,因此有學生公然邀老師喝酒聚餐,但是他拒絕了,只因為那天是他生日,必需與家人團聚。

 

略施雕蟲小技,就能創造錯覺是優秀創作者的天賦本事,艾騰.伊格言介紹電影的兩位主角出場時,看似平鋪直敘,卻已經強調了他們的人格特質:一位冷眼看待人生性事的婦科女醫,會如何看待自己的慾望?一位不時面對學生誘惑的老師,如何抗拒無所不在的挑逗?chloe72l.jpg

 

第三場戲理應是這對夫婦的相逢,凱瑟琳像隻蝴蝶一般穿梭在賓客之間,她安排了一場意外派對,要讓當天過生日的大衛回到家時,意外撞見了諸多好友來為他慶生,凱瑟琳還問清楚航空公司班機起降正常,大衛隨時就會到家了。不過,大衛給了她意外驚奇,一通電話告訴凱瑟琳,他沒有趕上飛機,無法準時到家,凱瑟琳的心頓時墜入谷底,腦子裡也開始浮現無數問號?是真的沒趕上?還是故意的?是被人拖住了?還是另外安排了約會?是不是刻意在自己的生日當天,把自己留給新歡呢?…

 

艾騰.伊格言不必告訴我們,凱莎琳到底在心頭揣想些什麼,他直接讓觀眾看見背後似乎有一位美眉的身影接近大衛,觀眾似乎早已認定大衛必有外遇,也就不在乎在家守候的妻子,就此默默接收了凱莎琳的心理邏輯了,至於凱莎琳做出的任何研判,也就順理成章成為她與觀眾間的共識了。

 

錯覺與偏見,其實是好鄰居,經常聚在一起聊天,編織出無數自以為是的幻覺,戲中人如此,看戲的人亦是如此。

chole402.jpg 

但要確認丈夫的婚外情,需要証據,伊格言如果直接給了答案,就顯得太白了,他此時玩了兩個彎轉戲法,先是凱莎琳的兒子麥可(由Max Thieriot飾演)帶了女友回家,不理睬爸媽的生日派對,直接就鑽進了麥可房間,一直混到天明,衣衫半裸地被凱莎琳撞見了。這場戲的訊息有二:首先,兒子長大了,不聽老媽指揮使喚了(凱莎琳的中年危機症候群,不只是丈夫可能有了外遇,而且是自己也失去了讓兒子依附緊靠的魅力);其次,她很焦慮兒子在親熱做愛時究竟有沒有戴保險套?表面上是擔心女孩太早懷孕,沒有說出口的卻是自己連性生活都已空乏的中年焦慮。

 

人皆有伴,唯她獨無,無法告人的焦慮如此強烈地在她心中翻滾著,此時再看見先生的手機裡有一封女學生傳來的合照簡訊,曖昧的感謝文字似乎更落實了她對丈夫生日派對爽約的真相研判:大衛有外遇,大衛另有約會了。

 

《色.誘》最有力的偏見論述就在這款心理情境下建構完成了,一旦凱莎琳早已認定大衛有了外遇,大衛所有的行為都符合了愛偷腥男人的行徑,深淵越陷越深,再難自拔了。chloe6l.jpg

 

伊格言一直到凱莎琳的情緒都已經跡近崩潰的時節,才讓真正的第三者Chole有了參與戲劇的機會(電影開場的現身旁白,只是她自訴有能力做大大小小男女各式情人的本事,為她的魅力特質埋下伏筆),額高眼大,有如罹患甲狀腺腫的亞曼達.賽芙莉(Amanda Seyfried)其實是在廁所裡認識了凱莎琳,當時她正為所遇非人而在廁所哭泣,凱莎琳即時伸出援手,有了相惜之情,卻也從她周旋於諸多男人的身影中,判斷她其實是很懂得魅惑男人的女性,應可相助一臂之力。凱莎琳的所有研判,其實都是她的偏見,她其實並不明白Chole是誰/在想些什麼/想要些什麼?她滿腦子只相信丈夫必然花心,有餌在前,就難抗拒,就此一直栽入一廂情願的迷宮中,沈淪難自拔了。

 

正因為偏見又偏信,自己其實什麼都不曾親眼目擊,聽著Chole的傳述,配搭著自己的想像,就任由發酵作用去翻騰,激狂與悲憤帶動的澎湃熱潮,讓她昂揚,卻也讓她失控,選擇了自以為最安全的出軌心態下,有了蕾絲邊的欲望嘗鮮。伊格言對激越人性的詮釋與批判,何其犀利,又何其無情。chloe15.jpg

 

《色.誘》的陷落、迷惘與攤牌,其實是一則保守主義的輪迴曲,男人出軌,女人義憤;換成女人出軌,男人又該如何呢?大衛與凱莎琳在跌撞中確定了被生活磨光神采的愛情,喚醒了久未擦拭的依戀情懷後,反而是Chole又成了那位在廁所哭泣的落單女郎了,她撩動一池春水,卻換得兩手空空,生命開了她何只一個大玩笑?

光榮時刻:海報的巧合

法國國旗由藍白紅三色組成,意味著「自由、平等、博愛」,若把藍色換成綠色,那是什麼意思呢?

 

把藍色換成綠色,這是代表法國參加2011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競賽的電影《光榮時刻(Hors la loi/Outside the Law》在台灣上映時的片商動作,我相信始意是配合電影劇情:《光榮時刻》描寫一群旅居法國的阿爾及利亞人,為了爭取祖國獨立,於是組成民族解放陣線,發動一系列的暴力流血事件,試圖喚醒世人對阿爾及利亞情勢的注意,以結束法國人從1830年到1962年的百年殖民統治。

 

《光榮時刻》的創作焦點在於用一個家庭,一場戰鬥來對應一個國家的獨立奮戰。故事的主角是梅薩歐、阿布德卡達和賽德三兄弟,800px-Flag_of_Algeria.svg.png先是家產被奪,繼而又在德軍戰敗後,發動獨立遊行,排行老二的阿布德卡達在這場遊行中就高舉著要求獨立建國綠色旗幟,但是既得利益者不願反對勢力興起,竟然公然對示威民眾開槍,導致阿布德卡達父親被軍人槍殺,阿布德卡達亦被捕入獄,三兄弟後來輾轉在巴黎相會,但是他們念茲在茲的無非就是重返故國,重建家園,但是在那個高壓的年代底下,號稱「自由、平等、博愛」的法蘭西共和國還是龐大的帝國,容不得挑戰,更不容許既得利益就從指縫間溜走,除了流血革命,他們的生命吶喊其實選擇無多。

 

我相信血管中流有阿爾及利亞血液的法國導演雷契.鮑查瑞(Rachid Bouchareb)當初選擇《光榮時刻這個題材,確實是有回顧歷史,重現幽微的企圖,他認可的原版海報以法國國旗做背景,其實精準訴說著法國做為殖民宗主國,對於麾下阿爾及利亞人民的複雜情感,而且電影中的真正血淚都在法國,又獲選代表法國角逐奧斯卡,不但意味著法國人已然能夠成熟面對歷史傷痛,這樣的海報設計,用意相當單純。

 

我相信台灣的發行公司在海報上換上了阿爾及利亞的綠色國旗,目的只在突顯歷色的糾結與獨立建國的劇情籲求,而且,沒有經過比對,一般人其實不會知道片商動過手腳,不管海報上是什麼顏色,看過《光榮時刻》的觀眾就是能夠多懂得一頁湮沒的歷史,深刻明白即使小國百姓也有著血濃於水的家園情思。

 

但是把藍色換成綠色呢?非常單純的顏色選擇,是不是就此多了台灣獨有的政治的狂想連結?比對了海報之後,我笑了起來,人生中有很多微妙的細節,不一定要對號入座,也不需要拆穿點破,若有所悟,會心一笑也就好了。電影不是政治的預言,一切就讓它純屬巧合吧。

 

註:文章發表後,朋友告訴我(網友亦在版上留言相告),把藍色換成綠色,就是把法國國旗換成了義大利國旗了,張冠李戴,笑話鬧大了。

 

果然,查了一下各國國旗表,隨便更換顏色,確實會產生以下的國籍混淆,不但始意全都混亂了,更會傳遞出錯亂的訊息。顯然,隨意加工,風險太高,別小看海報,電影工程的每個細節都有機關,一旦鬧了笑話,可就糗大了。

flags.jpg

賽德克巴萊:史詩工程

多年前,有朋友從中國回來,對於當地製作歷史影視作品的「能力」讚美不絕口:「不但有專業的臨時演員,配合大場面演出各類大場面的文武戲,從歷代服裝到文武百官的行事細節都有一定研究與講究;還有訓練精良的馬隊,才有能力重現歷史大戰的場景,才有能力拍史詩電影。最重要的是,市場上不斷有新作需求,生產線上才有源源不絕的供應量,才能不時修正,精益求精。」

 

雖然我並不同意拍史詩一定要有「馬隊」,但也不得不承認台灣電影在「馬隊」這一環的「能力」上還有待努力,自從王童導演1985年的《策馬入林》後,幾乎沒有人敢再拍攝這類古裝戲,馬隊的表演空間受到限縮,惡性循環的負面效應早已制約了台灣電影的發展可能。

 

李安導演在拍攝《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時就曾經指出馬隊是另外一門學問,有專人訓練及指揮,自成體系,創作者只要講清楚要什麼樣的場面,他們就能執行出那樣的效果;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從《七武士》、《影武者》到《亂》,不知拍過多少戰馬奔騰的場面,不但有馬隊領班演出奔馳場面,甚至還會帶領二十多位獸醫一起研究如何用麻醉藥來演出戰馬中箭或中劍倒地後,掙扎起身卻又欲振乏力的「戲」,更重要的是還得讓馬兒自不要因此自卑,收工後依然能夠健康快樂地在原野上奔跑。

 

魏德聖在《賽德克.巴萊》中有幾匹馬兒參加演出,卻沒有馬隊的對決戲,一方面是過去時空下,台灣沒有這樣的地理空間,讓作戰兩軍驅策馬隊對決,在狹地空間中採行步兵決戰,其實合乎史實;另一面,透過仰角鏡頭,即使只有一位日軍將領騎馬逼近漢人,角度與距離加乘的效果,成功傳達了強權逼近,讓你不得不低頭的威嚇訊息(下一個鏡頭就是馬如龍飾演的漢人黯然搬遷離家了)。

 

朋友的這段史詩電影能力論的談話,第一個觀點是從電影工業著眼,能力與需求其實相輔相成,要做什麼事,先要有那個能力,有了能力,還要精益求精,才能更上層樓,琢磨發光。

 

第二個觀點則是有了能力,就有歷史詮釋權,多少歷史名人的傳奇從此就只有對岸人才有說話的份量了。seed405.jpg

 

不是會說三國故事,或者論語故事,才算是握有歷史的詮釋權,台灣本身也有很多史詩題材,或許限於能力,無人敢去嘗試,失去了能力,也就失去了話語權,只能停留在小情小愛的格局中。魏德聖的創作選擇,其是成功避開了台灣電影工業上的弱項,讓台灣史詩有了另類的書寫方式。

 

史詩的主體結構在視覺和戲劇這兩條軸線。史詩視覺,少不了人與事的著墨。

 

首先談人。你只要在拍片現場看到製片發放的便當數量,就知道影片的規格(張羅五十個便當還不難,規模大到五百人以上,不論是採買、炊煮或發送,都夠讓製片頭疼了)。過去台灣電影的格局不大,經費預算扮演著重要的「局限」元素,以致於除了軍方動員軍人支援拍攝的《英烈千秋》或者《八百壯士》之外,都只能意思意思湊和一下,侯孝賢拍攝《悲情城市》的歷史動亂戲時,亦只能選擇動亂一隅,略為經營,無法拍出更大視野的場景重現。史詩離不了史事,氣勢磅礡的史事少不了英雄事功,少不了撼動山河的人潮,《賽德克.巴萊》動員的臨時演員或許還比不上《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類史詩經典,至少有模有樣,且盡皆有戲,從場面調度和戲劇骨肉來檢視,都不輸《英雄》、《投名狀》或《赤壁》的規模了。賽德克4.jpg

 

其次談事。《賽德克.巴萊》的作戰戲有大有小,小規模的對戰戲以原住民本身為主,不管是為爭獵物與獵場的開場戲,青山事件的夜襲戲,或者溪谷狙殺鐵木瓦力斯的決戰戲,有山林,有小平原,還有溪谷,絕不重複的場景,強化了電影的可看性與戲劇性。

 

至於大規模的對戰中,魏德聖顯然研究過莫那魯道的游擊戰術,避開了日軍優勢武力正面對決,採取風一樣的游擊戰術,坦白說,就是賽德克人發揮「主場」優勢」,從羊腸鳥徑的落石奇襲,山壁小路的捉腳推人,從高林落下的空襲戰術,都讓擁有強大火力的日軍礙手礙腳,難以發揮,最後只能從空中投彈和迫擊砲的猛烈開火來掃蕩清鄉……這些不流於流俗的戰爭戲,不就是台灣特色的具體實踐嗎?

 

史詩視覺的最終完成則在於賽德克部落與霧社場屋的重建矗立。《賽德克巴萊》的官網上有一段美術設計種田陽平暢談如何搭建場景的影片,詳細說明了電影從無到有的創建工程,你如果明白台灣電影以前都只能在外雙溪的中國電影文化城或者霧峰的台灣電影文化城「陽春」街道上拍攝古時場景,就可以明白《賽德克巴萊》標示的格局標竿有多麼難得與不俗了。不但中看,還要中用,《賽德克巴萊》的美術工程不但追求質地上的寫實與逼真,更是史詩轉換工程的重要媒介,有這種視野,氣魄和格局,史詩的質地份量,才匹配相當。

 

 

 

 

不過,所有的戰爭和美術場面都只是史詩成型的必要過程而已,悲壯的戲劇力量,才是史詩章節讓人蕩氣迴腸的主結構。

 

從希臘悲劇開始,所有的悲劇主角,即使有蓋世武功或位居帝王之尊,都有著帶來毀滅悲劇性缺點(即所謂的tragic flaw)從伊地帕斯(Oedipus)、李爾王(King Lear)、哈姆雷特(Hamlet)不皆盡都如此?

 

魏德聖突顯「悲劇性缺點」的戲劇著眼點分為個人與族群兩類,且各有力道。例如,莫那魯道出身「馬赫屯社」,對手鐵木瓦力斯則是另外一支「屯巴拉社」,他們從少年時就相鬥相爭,成長後,面對滅族威脅,亦不忘少年仇恨,繼續纏鬥,你可以解讀成是日本人懂得「以蕃制蕃」的分化手段,以人之長,補己之短,但是莫那魯道與鐵木瓦力斯的難解宿仇,不也正是個人性格與歷史宿命碰撞的結果嗎?E-110819-99088-027.jpg

 

至於莫那魯道本人以彩虹橋的宗族傳承為生命職志,就算毀家滅族也要抗爭的抉擇,那份專注,那種堅持,既有著對來世的信仰與服膺,因此也難以迴避最後要玉石俱焚的偏執盲點,一切的成敗得失固然已非世俗標準得能衡量了,但是主角的抉擇與命運的發展卻也有著難以迴避的必然結果,史詩的悲涼意味,也就於焉終結。

 

 

09月17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第一部份

電影人生:薩瓦托利.里契特拉(Salvatore Licitra

 

人永遠不知何時會蒙主寵召,在有限時光中活得精彩,發揮自己最擅長的本事,才不枉這趟人間旅程。

 

827在西西里島騎摩托車,因突發性腦中風,造成機車失控,撞上牆壁,重創頭部的義大利男高音里契特拉(Salvatore Licitra),與死神拔河了八天後,羅馬時間95過世。我不曾聽過他的演唱會,但是我看過他替女導演莎莉.波特(Sally Potter)配音演唱的電影《縱情四海(The Man Who Cried)》。

 

cry002.jpgcry001.jpg那部電影的音樂性格非常濃烈,只要聽見男高音吟唱,就是里契特拉最迷人的嗓音,電影劇情的記憶已然模糊,但是里契特拉以拉丁語與猶太語兩種版本唱出的「(你的歌聲)依舊在我耳旁縈繞(Il Crois Entendre Encore)」(那是法國作曲家比才的歌劇《採珠人》中的名曲),以及催眠曲「Close Your Eyes」就是深情到讓人動容垂淚。

 

人已渺,音猶存,今天的節目就讓聞聆過天籟的朋友,再次重溫當年我們曾經見証的美麗;讓來不及趕上這場電影與音樂盛筵的朋友,亦能想見昔日風華。

 

使用音樂:《縱情四海原聲帶

 

第一小時:第二部份

電影人物:追思史擷詠

 

作曲家史擷詠的追思彌撒已於914在台北市聖家堂舉行,sjy.jpg在生前好友的琴韻相伴,在聖詠堂《羔羊經》的絕美和聲中,生前親友用音樂與懷念替他送行,史擷詠的小女兒史鎧瑜代表家人,流著淚,唸著去年十一月史擷詠用skype對她寫下的十個期許:「親愛的女兒,一、要跟我保證身體要健康;二、要跟我保證學 業擺第一;三、要跟我保證戀愛有分寸不盲目;四、失戀時一定讓我知道;五、永遠要相信我,媽和弟是妳的後盾;六、不要靠人家的金錢;七、跟任何人都要好聚 好散;八、要有自己的理想目標;九、永遠不要借錢不要超支不要亂用信用卡;十、勵志賺錢後再做大事,加油!」

 

讓好友的作品持續讓更多的人聽見,是我在九月最想做的事,這一點,史擷詠的家人與好友亦都有同樣的心情,台灣公共電視將於917(本周六)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播出史擷詠生前最後一場音樂會「金色年代華語電影劇場-電影幻聲交響SHOW」,讓大家得見史擷詠老師生前最後身影,得聞他過去創作的動人電影音樂作品,當然,亦可以聽聞sjy0976.jpg他所創作的「賽德克巴萊」主題音樂。


另外一個重要的訊息則是9271027日分別在新舞台及中山堂,舉行「史擷詠先生紀念音樂會系列之()跨界絕響與之()影聲交響」,呈現史擷詠在廣告、電視、電影及電玩等跨界上的創作。

 

本周的節目中,我則是安排了史擷詠生前曾與電玩業者合作的《鐵血三國志》交響樂,那是一次空前大手筆的電玩音樂創作,他替魏蜀吳三國分別寫下了不同樂章,對我而言,那是比《赤壁》更有力的創作。

 

使用音樂:《鐵血三國志》

 

 

 

第二小時

最新電影:《賽德克.巴萊》

 

時序九月,台灣不分東西南北,提起電影,話題全都繞著魏德聖導演的作品《賽德克.巴萊》,高雄民眾有幸一口氣看了《太陽旗》與《彩虹橋》的上下集合演,其他人則是先只看見了《太陽旗》,期待著《彩虹橋》的結局,電影原聲帶到要923才上市,我則是有幸先取得了四首音樂,在節目中與大家分享。

seed413.jpg 

上星期,我先從《賽德克.巴萊》的時代意義重要性談起,肯定《賽德克.巴萊》帶動的是台灣電影工業的徹底翻新,本集的節目中則要從藝術手法去探討魏德聖如何解讀1895年馬關條約到1930年霧社事件的台灣歷史風貌,有大處著眼的恢宏氣勢,亦有精雕細琢的小刀刀工;有戰爭場景的場面調度,有人物矛盾的歷史糾結。

 

使用音樂:《風中緋櫻》原聲帶

《賽德克.巴萊》原聲帶

 

 

 

 

大象的眼淚:了無新意

Predictable是一個帶有眨抑意涵的字,因為一切都可預見,就少了意外,用於人生競比之際,優劣態勢就極明顯。

 

棒球投捕的配球如果是predictable,高明的打擊者就能適時發揮攻堅實力,創造榮光;軍事對手的攻防策略如果predictable,高明的對手就知道如何避開鋒芒,又如何趁虛而入;偵探推理劇的情節一旦predictable,等於早早就公布了答案,得不到參與或解謎樂趣的讀者或觀眾,豈不覺得乏味?

 

法蘭西斯.羅倫斯(Francis Lawrence)執導的《大象的眼淚(Water for Elephants)》就是一部絕大部份劇情都predictable的老調電影。

 

例如,羅伯.帕汀森(Robert Pattinson)飾演的大學生雅各,在康乃爾獸醫學院的期末會考時,中途被教授叫喚出場,觀眾不是立時就猜出了人他們家出了事(何況還有豐富的早餐與熱情的擁抱)?

elt324.jpg 

例如,雅各初次遇見牽著馬匹,與白馬對話的瑪蓮娜(由芮絲.薇斯朋/Reese Witherspoon飾演)時,工人就提醒他,瑪蓮娜是老闆娘哦,觀眾不是立時就有了譜:一位闖入馬戲團的第三者,終必上演橫刀奪愛的戲碼?

 

結構太老套,劇情太可預測,都還不是《大象的眼淚》最致命的罩門,演員掙脫不了既定框架,只能在一定模式中重複打轉,才是《大象的眼淚》讓人看了更加疲累的原因所在。

 

例如,克里斯多夫.沃茲(Christoph Waltz)自從演活了《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中那位壞到骨子裡的納粹惡魔後,誰不期待他對黑暗心靈的揣摩與雕刻能有更多層次?但是從《青蜂俠(The Green Hornet)》到《大象的眼淚》,他的反派工程還是只有原地踏步,欠缺新意,更乏層次了。

elt330.jpg 

克里斯多夫.沃茲在《大象的眼淚》中飾演馬戲團團長奧古斯特,出場戲相對就弱了許多。員工已經警告雅各別提競爭馬戲團的名字,雅各卻公然挑戰,奧古斯特雖然用背影表示了他的動氣,卻沒有祭出犀利的憤怒手段,反而很快就被雅各給說服了,一位輕易就妥協的君?那是第一層失落;隨後,奧古斯特隨即帶領雅各爬到火車頂上,那場戲可以顯現奧古斯特的膽識與不時鋌而走險的梟雄性格,但是導演卻只想讓他帶著雅各上到火車車廂頂去見識不同風景,期許未來的遠景,後來又沒有任何的伏筆劇情來相呼應(第二場車頂戲則成了雅各想去暗殺奧古斯特的行動秘道了),那是第二層失落。

 

最致命的第三層失落則在於他與妻子瑪蓮娜的感情。瑪蓮娜既是搖錢樹(馬戲團台柱),又是愛妻,瑪蓮娜既然帶給他最需要的財富與愛情,何以他卻

依舊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源自體力與能力的自卑?或是人性的洞視?劇情少了男女關係的深曾著墨,就讓他的濃濃醋意只成了一種必然公式,少了情節的合理邏輯。更何況電影除了強調他的家父長式的暴虐統治

elt313.jpg

外,其實看不出這對夫妻之間貌合神離的權力剝削關係,更沒有過往意圖染指,就遭他毒手的前科案例,亦即他的惡狠毒辣其實只有對手下或動物的霸凌表像,少了內心層次的黑暗世界,也就讓他皮笑肉不笑的虛情假意,少了讓人不寒而慄的力道了。

 

至於,羅伯.帕汀森與芮絲.薇斯朋的姐弟戀,亦欠缺動人的描寫,更別說化學效應了。全片唯一讓雅各與瑪蓮娜有了焦點交會的關鍵在於白馬與大象,瑪蓮娜要在馬背和象背上討生活,她與動物的親密互動,訴說著她的良善本性,卻也暴露了她完全不懂動物習性的瞎熱情,因為除了陪伴與安撫,她對於親密的工作夥伴,其實認知不多,更無特殊心得可以傳承,遠不如獸醫雅各的體察入微,有了雅各的專業護航,瑪蓮娜的姿色專業或許就能更優哉發揮,但是她的空洞本質,與周遭人物(或動物)的遠距冷感,卻也因此畢現無遺。觀眾感受不到她的痛苦矛盾,就不會有太多的同情與關注,她的存在儼然只成了一具花瓶(這亦說明了導演在片尾亦沒有多交代她的『幸福』心情的原因,畢竟,花瓶的功能首重外觀,其次則要『空心』才能盛裝啊)!只有花瓶外貌的愛情,又如何打動觀眾?elt315.jpg

 

雖然整體劇情都太predictable,《大象的眼淚》至少還有一場「班尼兄弟馬戲團」的搭景奇觀可以來滿足挑剔的我,電影美術團隊要在空起上搭起長160呎,寬100呎的那副馬戲團大篷時,從打椿的動作與聲音設計(特別是與電影音樂的精準對位),都讓正在走進歷史長巷的馬戲團文明,還有些許風情得能留存,不致於全然白忙一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