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07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最新電影音樂:《金陵十三釵》

朋友送來張藝謀最新作品《金陵十三釵》的電影原聲帶,原本淡而視之,可是一看到陳其鋼的名字,我就迫不及待想要打開來聽了。

 

fow053.jpg理由之一:張藝謀的前一部作品《山楂樹之戀》有點可笑,但是音樂極其動人,同樣是陳其鋼的手筆。

理由之二:陳其鋼寫過《大紅燈籠高高掛》芭蕾舞劇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主題曲《我和你》,用札實的古典音樂訓練,來寫流行音樂,韻味自是不同。

理由之三:《金陵十三釵》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當年譚盾的配樂寫得極其沈重,如今呢?我充滿好奇。

電影還來不及看,但是既然有了音樂,就先從音樂切入吧。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年度回顧:2011十大外語電影》

我的年度十大外語片排名是:

01.選戰風雲

02.博士熱愛的算式

03.借物少女

04.更好的世界

05.我愛故我在

06.猩球崛起

07.落日車神

08.玩命關頭5

09.魔球

  10.傷心潛水艇

 

且讓我分成三個單元來介紹:

第一部份:我最心儀的三部作品:

選戰風雲》的魅力在於突顯人性的醜陋,理念可以掛在嘴上當行銷,一旦遇上利益衝突時,你的選擇就更加突顯了人性的現實與無情

《博士熱愛的算式》的魅力在於清淡但有韻味,所有的生命哲理轉化成為數學來解析時,似乎都會有了新的體悟。

借物少女艾莉緹》的魅力在於透過比例尺的改變,看見了大呼小叫,大驚小怪的基本人性,透過「借物」概念進而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pmms037.jpg使用音樂:《選戰風雲》原聲帶

借物少女艾莉緹》原聲帶

第二部份:三部探索人間暴力的歐洲作品:

更好的世界》透過在非洲戰場行醫的父親,回家鄉面臨自己小孩受到同學霸凌,自己也遭人羞辱的諸多人生暴力情貌,讓暴力造成的世界悲劇有更多引人深思的迴旋空間。

《傷心潛水艇》透過一對兄弟在兒時照顧小弟,卻不幸往生的傷痛,進展到他們頹廢人生中,仍想為下一代盡點心,卻力有未逮的人間殘酷。

我愛故我在》一齣極盡物質與欲望之美的中年女人愛情故事,不對稱的愛情,要如何才能確定你的愛情是真?值得犧牲一切去追逐呢?

使用音樂:《更好的世界》原聲帶

我愛故我在》原聲帶

 

第三部份:幾部好萊塢作品:

首先是討論續集電影究竟該怎麼拍?

傳統是一集接一集,順著故事劇情走下去,

第二種則是回到源頭,詳加解釋人物爭鬥的源起

第三種拍法則是人物相彷,但是故事單獨成立,可以單獨觀賞

《哈利波特》屬於第一種

X戰警:第一戰》屬於第二種

《猩球崛起》屬於第二種的變形記。

《玩命關頭5》屬於第三種

另外再簡單介紹《魔球》

至於《落日車神》就且待來日了。

新年伊始:焦慮2012

日前與一位電影界朋友聊天,他興奮地說:「你看,台灣電影回來了,今年的春節檔,至少有六部台灣電影會上檔,許多好萊塢電影都還排不上檔期呢,一切似乎都回到了1980年代的光景。」

 

是嗎?台灣電影真的回來了嗎?我心裡嘀咕著。電影市場很現實,台灣電影不賣座的時候,任誰大聲疾呼都沒用,所有的戲院都朝好萊塢靠攏;2011年,台灣電影至少有三部破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甚至在香港都打敗了周星馳的《功夫》,躍登票房總冠軍……這等氣勢,坦白說,在2008年的《海角七號》前,台灣電影人難以想像的盛世光景。

 

只不過,2012的春節檔主要還是靠手上握有強片片源的好萊塢代理商,他們代理發行才能敲定聯映戲院家數。一旦票房失靈,觀眾熱潮散去,市場的鐘擺很快還會偏回向好萊塢的。我的2012焦慮主要在於台灣電影的腳步衝得太快,虛胖的體質未必承受得起市場的狼吞虎嚥。

 

我曾用「從單車到火車」形容台灣電影從1980年代的蕭條清寒到2011年的熱鬧繽紛,但是火車的比方只是意謂台灣電影有此衝刺能量,並不代表台灣電影的體質已經從手工業晉升到工廠化的制度規模,畢竟,這列台灣電影的火車,目前還只是雜牌拼裝車,還沒有全面昇級到齊一規格。

 

最大的問題在於市場胃納太一窩蜂了。《海角七號》、《艋舺》到《雞排英雄》的接連三年破億佳績,讓很多投資者和拍攝者對於台灣電影有了信心與勇氣,這是好事,但是台灣電影的體質只像是久病初癒的病人,就算容光煥發,朝氣蓬勃,面臨市場的需片孔急,卻也立即面臨了虛擲體力的現實考驗。

 

因為有人為了趕檔期將就上片;有人為了趕上台灣電影風潮,明明知道電影還有很多問題,還是急著趕節氣推出;有人看到別人破綻百出的電影一樣可以賣錢,就以為自己只要如數抄襲,就可以成功。《賽德克巴萊》的前後,有多少台灣電影熱鬧上映,即使媒體報喜不報憂,卻因票房數字難看,只能悄悄下片?……為了檔期趕拍的電影,即使是工業先進國家,都難有勝算,何況體質孱弱的台灣電影,春節檔期由台灣電影掛帥,不算壞事,問題在於有幾部作品真的能夠打動人心?或者滿足視聽之娛?

 

越是景氣繁榮的時刻,評論工作就愈形重要。有的電影要從大處著眼,從工業企圖看到電影的格局與經營,有些電影則是要從小處著手,挑剔連基本技法都不及格的疏失,以免創作者讓票房紅字遮蔽了雙眼,一片功成,就儼然以大師自詡了。

 

但是更可怕的評論現象則是太多年輕朋友,學會了不少華麗的電影詞藻,隨意用了聳動的名詞來裝點一些文實不符的作品,當初台灣電影的快速殞落,其實就在於評論揭櫫的義理,太過清高,脫離現實,無法得到共鳴,護航心切,反而讓評論失去了客觀仲裁者的高度。

 

我不是預言家,1985年的夏天看完洪金寶執導主演的《夏日福星》時,我寫下了「創作者的墮落,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的文字,被憤怒的片商罵破了頭。洪金寶的聲勢沒有因為那篇評論而垮台,繼續火紅了兩個世代,只是多數做為演員和武術指導,很少再導戲了。

1988年台灣電影開始實施分級制,先是限制級及普遍級,半年後又加了一級輔導級,那一年台灣電影市場還是華語電影的天下(因為好萊塢電影有配額限制),每年都有上百部電影映演,熱門的春節檔期更可能出現五六部華語電影打對台的盛況。可是年產百部片,怎麼可能部部皆佳作?許多濫竽充數的電影就穿插空檔上映,當時很流行鄉野傳奇電影,多數都只是拼湊一些街頭巷尾的傳說,就趕鴨子上架了,那時候有位電檢委員受不了那麼多的打混電影,脫口說出電影分級除了那三級之外,還要加一級「愚蠢級」才貼切,新聞一見報,業者跳腳,直把我當成國片殺手了。

講實話的,通常不受歡迎;太早講實話的,一定會被當成魔神烏鴉,除之唯恐不及。我在2012年的第二天寫下這篇文字,前提是因為今天看到了一部賀歲片,陣仗搞得極大,卻是連基本文法都不通,連戲也連得破綻百出,電影終場時,我呆坐在椅子上,低頭問自己:「這就是我期待的賀歲片嗎?」這時,一位朋友拍了拍我的肩膀:「走了啦,有什麼好坐的。」是啊,我有什麼好不捨的,好電影就會留下,爛電影不用你罵,自己就會消失的,走過最低谷的台灣電影,再壞也不過那樣了吧,我的不捨只在於台灣電影好不容易有了起色,怎麼還是有人端出這種陳年老菜呢?

拍自己想拍的電影吧,不要為了檔期拍片吧!2012年元月二日我在日記上如此寫下我對台灣影壇的焦慮,祝福與祈願!

新年伊始:回顧2011

羅馬神話的一月之神,名叫Janus,羅馬梵締岡有一座Janus石像,清楚雕刻著他一頭向左,Janus-Vatican.jpg一頭向右,但是世人的解讀卻是他在歲暮天寒之際,一頭回顧著過去,一頭瞻望著未來,最有歲序感覺,因此習慣也稱他做時間之神。

 

1956年時,美國人Bryant Haliday Cyrus Harvey Jr.在紐約創立了Janus Films電影公司,由於Haliday另外還在曼哈頓經營了一家藝術電影院「the 55th Street Playhouse」,所以他們專事進口藝術電影,就在自家的戲院裡細水長流地向美國民眾介認大導演費里尼、安東尼奧尼、柏格曼、小津安二郎和黑澤明的精彩作品都,有了Janus Films的耕耘,看慣好萊塢電影的美國人才知道天外有天,電影藝術何其寬廣深厚。Janus Films在創立50周年時,還特別與自家的DVD發行公司the Criterion Collection整理發行了janus_B.jpg過去50年來Janus Films曾經發行過的 50部經典之作,號稱「Essential Art House: 50 Years of Janus Films」,算是對影史交出了一張漂亮成績單。

 

我從1984年開始寫作電影文字,歲月年資、熱情與見識都難與前輩並比,但是每到年尾歲初之際,總也會打開記事本,整理回味一些往昔曾經動心的作品,最想做的事是寫下一些曾經讓自己動心的電影片段,而非只是列出一張10大或25大的電影片單而已,只可惜心有餘,力未逮,工作總把自己的時間切割得太瑣碎,太細,以致於只有斷簡殘篇的一些心得,不能成就一篇文章,在此只能暫且列舉一兩段自己的筆記內容,完整內容還是暫且留放在筆記本中,得日再做整理了。

 

例如,我一直沒有好好來寫《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評論文字,但是我的筆記本可就註明了兩個我曾經動心的橋段:

 

最清純的勇氣:柯震東飾演的柯景騰考試考輸了,願賭服輸,就去理了小平頭(應該要是光頭才對),理髮前,頂著風雨前行,說出愛慕心情的那段私心衷曲,導演安排在電影最後才讓其浮現,清楚說明了少男愛在心裡口難開的情懷(曾經動心談情的男孩,誰不曾有如此激動心情?),如果再搭配後來沈佳宜的馬尾造型,九把刀用髮型訴說青春心事的手法,簡單直接,準確擊中了少男少女的心。

 

最激情的勇氣:沈佳宜嫁人了,柯景騰不是新郎,心中豈能無感?面對新郎拒吻擋吻的護花宣示:「要吻新娘前,要先吻我…」柯景騰立刻飛撲而上,曾經錯失的遺憾,今後要如何彌補?不如此犧牲,如何得遂心願?唯有如此拚命,才是最淒美的,向舊愛告別的身影!

 

2011年來不及寫的評論文章太多了,殘缺的心願,盡力在2012年實踐補圓好了,至少我還是努力在2011年看過將近四百部作品(只是有太多看過就算了的作品),以下就是我個人心中的年度佳作片單,初分為華語片與外語片兩大類型,排序只代表著我個人的偏好,也就不特別說理由了:

 

2011精彩華語片

01.10+10

02.賽德克巴萊

03.尋找背海的人

04.讓子彈飛

05.牽阮的手

06.河豚

07.到阜陽六百里

08.武俠

09.消失打看

10.小偷,下落村的來電

12.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13.沈沒之島

14.非誠勿擾2

15.星空

16.阿爸

17.命運化妝師

18.龍門飛甲

19.翻滾吧阿信

20.刀見笑

21.寶島曼波

22.歸途

23.皮克青春

24.轉山

25.遙遠星球的孩子

 

 

2011精彩外片

01.選戰風雲

02.博士熱愛的算式

03.借物少女

04.更好的世界

05.我愛故我在

06.猩球崛起

07.落日車神

08.玩命關頭5

09.魔球

10.傷心潛水艇

11.永生樹

12.裝扮遊戲

13.生命之詩

14.王者之聲

15.夢露謎情

16.險愛勿近

17.美髮師的夢想

18.妳離開的時候

19.異想奇謀

20.藍色情人節

21.真實的勇氣

22.冰封之心

23.我不要死

24.生死接觸

25.再見紅花坂

鬼影鬥飛甲:狂沙瑜亮

講究穿著的名流紅伶,都很忌諱撞衫,深怕自己的精心打扮,竟然和其他佳麗相彷,失去個人魅力;商業電影其實亦怕撞戲,深怕花了大錢打造的特效場面,竟然也在其他作品中看到了雷同效果。

 

但是越怕撞衫,越容易撞衫,越怕撞戲,偏偏就是閃不過,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的八字可能就容易與他人犯沖,1996年他打造《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時,就曾經遇到了兩場相衝戲,其一是他在高鐵車廂上匍匐前進,強勁風速把他的臉皮幾乎給吹皺吹垮的特效場面,既刺激又新奇,但是說巧不巧地,同一年稍後推出的《魔鬼毀滅者(Eraser)》中,男主角阿諾(Arnold Schwarzenegger)出任務時在空中遇到狀況,整個人就攀附在機門旁,強勁的機翼側風,同樣也把他的臉幾乎全都給吹翻了過去,他們搭乘的交通工具或許不一樣,但是同樣演出強風變形記,這不但是巧合,相似的動畫特效,更讓人合理懷疑是否有人一技兩賣,導致創意洩密了。mi30.jpg

 

《不可能的任務》與《魔鬼毀滅者》的特效雷同不只如此,兩位主角後來竟然都不約而同陷入敵人包圍,無技可施之下,只好開槍射破水族館的玻璃水槽,洶湧大水剎時湧出,就有了「水淹七軍」之勢,再神勇的敵手也被大水給衝得東倒西歪,不成威脅了。兩片的差別在於《魔鬼毀滅者》的阿諾還要面對鱷魚的逼近威脅,阿湯哥則是早就逃之夭夭了。mi28.jpg

 

要說兩部大投資電影的兩場特效戲都如此相像,純屬巧合,大概是連小學生都不會相信,我一直很扼腕當年沒有繼續追踨下去,看看好萊塢公司如何追究這種高度雷同的動作特效。今天寫這篇文章,其實不是翻舊片算老賬,而是意外查覺事隔十五年後,阿湯哥的新片《鬼影行動》特效竟然再度出現「撞戲」場景,這回遇上的不是好萊塢同行,而是香港導演徐克在中國所拍攝的《龍門飛甲》。

 

《鬼影行動》選中杜拜主要有兩場好戲,一場是杜拜第一高樓的飛身探險,另一場則是有如海嘯般直撲而來的沙塵暴,在黃沙滾滾中演戲,除了大iphone手機的信號蒐尋功能外,還要展現阿湯哥聽音辨位,憑直覺逮人的超高本事,他只要把圍巾包住鼻子和嘴部,現場只用強力風扇吹動髮絲,其他的沙塵特效就交給動畫公司解決即可。mi77.jpg

 

只是阿湯哥怎麼也沒想到,他精心設計的沙塵戲,其實英雄所見略同,《龍門飛甲》中也同樣有一場六十年才會現身一次的大風暴,不但會讓傳說中的西夏古城再度現身,也讓李連杰飾演的俠客趙懷安,單挑由陳坤飾演的西廠太監總管雨化田,同樣是黃沙滾滾,同樣是捉對廝殺,《鬼影行動》不過是在車頂上面翻滾而已,《龍門飛甲》卻是從地上打到天上,趙懷安和雨化田甚至就順著狂風氣旋快速飛轉,還可以上下穿梭在氣旋之中,更簡單明白一點來說,沙塵效果可以交由動畫特效來加強視覺濃度,但是《龍門飛甲》另外還贈送了兩位主角吊著鋼絲在沙塵氣旋中翻滾打殺的動作戲,難度和趣味性顯然更勝《鬼影行動》。

drag626.jpg 

其實,《龍門飛甲》不但重現了好萊塢電影《龍捲風(Twister)》中讓人看見龍捲風內部的奇觀效應,更實踐了徐克當年拍《新蜀山劍俠》時就想完成的飛天大戰特效(當年特效合成太過陽春,斧鑿痕跡很深,處處可見穿幫細節)。只可惜,《鬼影行動》也有沙塵暴的特效,而且兩片相隔不到一周就在台灣上映,只要勤快一點看電影的影迷,自然就會發現兩片的沙塵概想與特效何以如此相像?但也因為兩片幾乎都是同時完工,就很難有所謂的抄襲爭議,只能說電影特效何等迷人,技術到達一定高度,人類的想像力就懂得滲透運用,無奈巧合撞戲,也只能怨歎「既生瑜,何生亮」了。

 

龍紋身的少女:體位學

如果要問好萊塢新版的《千禧三部曲I: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與瑞典原版《龍紋身的女孩》有何差異?我的答案是:女人。

 

主角同樣是飽受男人暴力欺凌的女性麗茲貝絲.莎蘭德(Lisbeth Salander),並不是原版的女演員歐蜜‧瑞佩斯(Noomi Rapace)表演不如新版的魯妮.馬拉(Rooney Mara),差別在於女人的姿態與體位。

 

《龍紋身的女孩》先有暢銷小說,既而有瑞典版電影問世,落後一步的好萊塢想要後來居上,勢必要有更新與突破,找來007男星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取代麥克‧尼奎斯特(Michael Nyqvist)飾演記者布隆維斯特,確實達到了「悅目」的視覺美感,卻少了「賞心」的動人好戲,關鍵在於他的戲份都被魯妮.馬拉(Rooney Mara)給吃光了。

 

布隆維斯特的責任在於找出人間蒸發的Anita生死下落,但是他雖為千禧年雜誌社的頭牌記者,也許有獨到嗅覺與觸角,卻也經常碰壁受困,若非說服了莎蘭德,他既無法駭進電腦資料庫,掌握機先,更無法在檔案室裡找出關鍵証物。更慘的是,一旦遭到獵槍襲射傷及額頭,若非莎蘭德當場替他縫補傷口,恐怕還將血流不止,此時,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特別設計了女高男低的療傷體位,完成了全片最關鍵的「女上男下」的體位命題。

 

drat34624.jpg這場針縫療傷戲讓觀眾清楚看見女性的冷靜與狠準,也讓觀眾目睹了受傷的主角是會閃躲瑟縮與哀嚎的,英雄不再陽剛,柔弱的人不再柔弱,女性獨具的毅力神采,讓好萊塢版的莎蘭德得到了更強勢的能量。

 

接下來,莎蘭德初識布隆維斯特時,身旁正有一位一晌貪歡的女伴,看起來是有點女同志的情意結,但她與布隆維斯特並肩作戰後,直接相中了他作為性欲標靶,直接寬衣上床,她不但採取了女上男下的情欲主導地位,而且一次還不夠,連著兩次都是她在自主呼喚性欲,drat34616.jpg的縮略圖都是她主動扭動身軀滿足欲望。

 

不必等候,亦不必理睬位於下方的布隆維斯特究竟在想些什麼,或者欲求高潮是否已然達成,說要就要的莎蘭德不必解釋自己的雙性戀,不必理睬性伴侶的需求(雖然不苟言笑,不愛多話的她也開始會去做早餐,甚至換洗男人外套,用行動表達了自己的細心與多情),雌雄易位與權勢易位的暗語密碼,早已在性愛體位中充份傳播開來。

 

也正因為大衛.芬奇設計了女上男下的交換體位,個頭嬌小的魯妮.馬拉卻也得能以最優美的曲線輻度展示了她的豐盈上圍,極其魅惑地彈射出她的性感女神符號,男女主角的互相肉身取暖,不但超越了工作夥伴情結(這是深諳觀眾心理期待的情感著墨),也突顯了莎蘭德自行其是的駭客性格,應該算是一魚多吃的高明設計。

 

更關鍵的戲份則在於真相揭曉時,布隆維斯特淪落到奄奄一息的困境,全靠著莎蘭德即時救援,才能獲救;甚至也得靠著莎蘭德的飛車追逐,才能讓冤仇了結……她「嬌小」卻不「弱小」,她「矮小」卻不「畏縮」,明顯就是好萊塢版的核心論述,編劇在選材上,雖然無法迴避她曾經被監護社工強暴的橋段,卻避開了她被惡少打傷的情節,給她自力脫困的空間(只有電腦受損),甚至還能一手主導洗錢術,既幫男友出氣報仇,更能自闢財源,一個新世代的獨立女性幾乎就已經全都在她身上實踐完成了。

drat34608.jpg 

電影故事早在小說和瑞典版電影中鉅細靡遺交代清楚了,好萊塢雖然更動得更精煉、直接與集中,但是真的不必再細做討論,反而是要看導演用什麼方式把故事說得更有滋味?大衛.芬奇的女性體位選擇,呼應著全片的主角性格,清楚明白的手痕,既有視覺上的奇情魅力,更有義理上的性格書寫,堪稱神來一筆了。

 

 

鬼影行動:搭科技便車

看到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在《不可能的任務4:鬼影行動(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中,深入克里姆林宮,拿出ipad,利用它的攝影和投影功能,創造出欺敵假象,得以深入檔案室時的奇謀,我不禁就笑了出來。

 

看到湯姆在杜拜漫天黃沙的沙塵暴中,高舉起iphone手機,要在四顧茫茫,伸手不見五指,進退無著的困境中,找尋俄羅斯敵人的蹤影時,我不禁叫了起來:這是花了多少錢才買到的置入性行銷啊?mi4-23.jpg

 

同樣地,湯姆在片中駕駛了兩款BMW跑車,不管是車門有如蝴蝶展翼的 i8或者直接就把前座玻璃窗化身成為一個智慧導航系統,不但直接顯現地圖方位,還能找出最近距離的駕駛建議時,這種身材迷人,又有智慧才情的摩登跑車,誰不嚮往?誰不神迷?

 

讓我們向科技致敬!讓我們向置入性行銷致敬吧!

 

《不可能的任務》中的要角都是情報員,所以承繼情報電影的老祖宗007情報員的傳統,新武器和新汽車幾乎是每部電影都不可或缺的元素,1996的電影版《不可能的任務》問世以來,最新最炫的電腦科技,已經成為情報員冒險犯難的最重要情報來源(那剛巧是007電影最欠缺的一環現代科技元素),所以男主角伊森的團隊中一定要有電腦高手,不但能夠駭進所有先進科技系統的主機,還能即時破解密碼,輸入假冒資料,瞞混過關,看著神通廣大的Simon Pegg逐一過關斬將,觀眾不好奇,他用的是那一款的電腦嗎?

 

BMW的新款跑車才在11月的車展中亮相,Hire.jpg配合12月的電影上市搭順風車做宣傳,確實是既省事又省錢的行銷策略,BMW一向懂得利用電影搞置入,2001年找了李安、吳宇森和王家衛與溫德斯等八位國際知名導演所拍的《The Hire》八段式網路電影,不但捧紅了飾演司機的克萊夫.歐文(Clive Owen),也讓BMW在網民心目中留下浪漫瀟灑印象。

 

這次《鬼影行動》的女主角Paula Patton除了在前座大玩起導航找路的遊戲之外,還乾脆參加了BMW的新車發表會,盛讚BMW跑車是電影中不可或缺的要角(男女主角都得靠它才能即時摧毀核武發射系統),確實是戲裡戲外都配合得滴水不漏了,只可惜BMW不曾公開其贊助或置入金額究竟有多高,否則,就夠讓一心一意想要發展台灣電影商業置入模式的製片人多了盤算資訊了。

 

但是我比較敬佩的並不是高舉廣告大旗的BMW,是直接滲透進電影畫面之中的蘋果電腦,ipad佔平板電腦全球市佔率的七成五,iphone手機不管是演進到第幾代了,也幾乎穩居世界通訊器材的首位,既然工具性格如此鮮明,頂尖情報員的善用ipadiphone也成了勢所必然,回頭看007世代的新科技或新武器,都是夢幻型發明,炫奇歸炫奇,實用性格與價值微乎其微,電影拍完就收進倉庫之中,鮮有能與世人科技結合,或者運用再生的成功實例。如今,蘋果根本不必另外花錢打廣告,直接讓銀幕英雄愛不釋手,而且運用闖關,不是更有說服力?

mi4-06.jpg 

美國自家人的統計曾經指出,從2001迄今,最常出現在賣座電影中的三大商品分別為福特汽車、蘋果產品和可口可樂,如果你再發現連好萊塢重拍版的《龍紋身的少女》也幾乎全是蘋果電腦與iphone的天下時,就可以理解先進的科技改變了電影的創作內涵,科技領先的便捷功能,讓電影人的奇思妙想都瞠乎其後,只能乖乖採用,形塑產品的前衛性格,這種不露痕跡,不需再另外打廣告的「洗腦」滲透,豈不才是最高明的產品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