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一定不會忘記電影中的口哨之歌,就算你沒看過《桂河大橋》,只要有人哼起口哨之歌的旋律,通常也會回應說:「這是《桂河大橋》的主題曲。」
這首《桂河大橋》的主題曲到底叫什麼名字?
答案是:「布基上校進行曲(The Colonel Bogey March)」。
2006年9月23日的外電說,曾以《桂河大橋》電影配樂榮獲奧斯卡獎的英國作曲家冒康.阿諾德爵士(Sir Malcolm Henry Arnold),因為胸部感染,病逝於英格蘭東部的諾福克,享壽八十四歲。一位作曲家膺封爵士,可見功力非凡。他的一生充滿傳奇,少年時期就因為聽過路易阿姆斯壯的演奏會,深受感動,於是拿起小喇叭,也要朝音樂發展,人生的道路因而起了大變化。可是多數人不知道電影中讓人印像深刻的這首「布基上校進行曲」,其實與阿諾德爵士無關。
外電在阿諾德爵士的訃告上,特別提到當初大衛連還沒有揚名國際,製片人一直熬到最後才請出阿諾德爵士跨刀幫忙,他必需在十天之內,完成這齣兩個多小時的電影配樂,阿諾德如期交卷,也順利得到了奧斯卡獎,但是他主要的興趣在於交響曲、芭蕾舞曲和歌劇的創作,後來大衛.連想要再與他合作《阿拉伯的勞倫斯》,阿諾德婉謝了,以致於影壇新生代作曲家墨希斯.賈赫逮住機會,成為享譽全球的大配樂家。
《桂河大橋》主題歌曲最迷人的魅力在於「布基上校進行曲」從頭到尾都是用口哨吹奏的,沒有歌詞,行軍唱軍歌,怎麼可能只吹口哨?不唱歌詞?當過兵的都知道,行軍唱軍歌不會累,行軍吹口哨可是會把人累垮的。然而,正因為吹口哨不合情理,所以口哨之歌效果奇佳,看過電影的人肯定印象深刻,沒看過電影,光聽,也很有共鳴。
「布基上校進行曲」是1914年駐紮在普里茅斯的英國皇家海軍軍樂團的指揮雷克茲(F. J. Ricketts)中尉創作的,當時軍規甚嚴,職業軍人不得有其他兼職,所以雷克茲只好用肯尼斯.艾佛德(Kenneth Alford)的藝名發表。
這首「布基上校進行曲」的英文原文Bogey,原本是高爾夫球的術語「柏忌」,指的是高於標準桿一桿的成績,起因是雷克茲在1914年時,隨部隊駐紮在蘇格蘭喬治堡附近,閒暇時最大的消遣就是打高爾夫球,那時的部隊中有位怪中校,每回行軍遇到急轉彎時,他不喊「向前看!」而是寧願吹起兩個單音音節的口哨代替口令,於是雷克茲就把這個口令傳奇轉化成「布基上校進行曲」的主要結構,一般人不知道這個典故,直譯為布基上校,其實譯成柏忌上校可能更貼切了。
「The Colonel Bogey March」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唱到了二次大戰,當時不少英國軍官還改動了歌詞,強調「希特勒只有一顆卵蛋(Hitler Has Only Got One Ball)」,邊唱軍歌,邊逞口舌之快消遣對手魔王,還真的很阿Q。
至於電影中的「The Colonel Bogey March」有曲無詞,只哼口哨不唱歌詞,在大衛.連的回憶錄中的說法是填詞人的遺孀不賣版權,所以只能哼歌不能唱,哼到沒力時,再換成阿諾德爵士改編的軍樂版本,串連得還算緊密,構成了非常有力的英軍入駐日軍戰俘營的移防景觀。
一般人都只熟悉「The Colonel Bogey March」,以為阿諾德爵士所寫的「桂河大橋進行曲」就是同一首,其實,那是張冠李戴。《桂河大橋》的音樂相當多元,從俘虜逃亡、傘兵空降、跋山涉水、蓋橋、埋炸藥到炸橋,各個情境都有不同的旋律來襯托劇情,符合史詩電影的音樂風情,,在他過世的今天,用一篇文章還原《桂河大橋》的音樂傳奇面貌,或許爵士在天之靈也會含笑揮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