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關係:吃麵的感動

今年初,台灣社會曾經有過一則感人的親情故事:一碗麵的故事。

五個姐弟,因為母親罹患了子宮頸癌,癌細胞已擴散到全身,住進安寧病房,有機會社工人員請了他們可以吃到一碗麵,結果他們反過來問阿姨:「這碗陽春麵,我跟弟弟只吃一半,剩下的可不可以包回去,給爸媽吃?」

他們很窮,但是仍想有尊嚴地陪母親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這麼真情流露的故事,一般編劇是怎麼也編不出來,看了新聞的人,你很難不落淚。

真實人生絕對比虛擬戲劇更感人,創作上,不能挖出人的靈魂,就只像工匠,不能貼近人心了,最近,又溫習了一些老電影,看到兩則麵的故事,讓我看到了不同的創作心態。

首先是李祐寧執導的《父子關係》。父親石峰生意失敗,太太蘇明明吵著離婚,只剩下他和兒子潘哲蒲相依為命,不會做飯,又阮囊羞澀的石峰於是帶著兒子上街到麵攤吃麵,事先,石峰耳提面命,要兒子不要東點西點,才坐下來,父子幾乎同時開口,兒子點的是:「牛肉麵!」父親點的是:「牛肉湯麵!」

兒子要牛肉,是飢腸碌碌的心理反應;父親吃不起肉,只能喝肉湯解饞,那是迫於現實無奈,同時脫口而出的尷尬,剛好顯示了創作者的雕工,不是不好,是太刻意了些。

接下來,潘哲蒲看到隔壁的孩童津津有味地吃著滷蛋,於是也順口向麵攤老闆要了顆滷蛋,石峰連滷蛋的五塊錢都付不起,於是惱羞成怒地拉了兒子起身就走了,不甘不願的潘哲蒲嘴裡卻喃喃唸著:「人家跟媽媽來吃麵的時候,都可以切滷菜和滷蛋……」

這則吃麵的故事,是要設計來催人熱淚的。只可惜,接下來卻是事業潰敗,借貸無門的石峰卻買醉歸家,沒錢買滷蛋,卻能買醉,創作上的失衡,對比得何等鮮明。

拿飲食做文章是很多人愛玩的把戲,不露痕跡才是高明。刻意說教,其實就無趣了。

例如:什麼時候,你吃起麵的時候,狼吞又虎嚥,對生命充滿了饑渴?

例如:什麼時候,要你吃麵的時候,細嚼又慢嚥,對生命充滿了無奈?

這兩個問句,可以變成論說文,也可以變成抒情文。電影《如果.愛》中,池珍熙飾演的守護天使,幻化成每種人形,以各種機智方式點化著他所看護的人們,飾演導演聶文的張學友每回在拍戲告一段落時,都會到餐館的一隅靜坐,池珍熙就會趨前問他要吃點什麼?疲累的張學友一臉茫然,拿不定主意,於是池珍熙就提醒他:「來碗酸辣麵吧!」

理由很簡單,多年前,張學友在片場裡拍第一部電影時,總是以風捲殘雲之姿,火速扒完碗裡的麵條,急著要上工,急著要把戲拍完,他想以速度和能力向大家証明他是個好導演。

首先,為什麼是酸辣麵?便宜,夠味,又容易飽,或許是第一層的意義;人生苦短,生命的各種滋味既酸又辣,麵的滋味恰如人生寫照。

其次,則是吃麵的速度。速度意味著人生的態度。年輕人體能好,加上心裡急著表現,所以格外積極,吃麵只求填飽饑腸,心裡念茲在茲的全是下一個目標,下一個計畫,麵是什麼滋味,老實說,並不重要。電影中,少年落魄的周迅餓到只能吃金城武吃剩的麵尾,囫圇吞飲,只為填餓饑腸,那是青春捉住機會就不放的活力。

人到中年,吃麵的速度就不同了。事業有成,聲名累積了一定地位後,人生態度變得從容悠閒,守成已屬不易,不必再急著攀附另一個新巔峰,但是停滯不前,則意味著退步,心裡的急,不耐與無奈,卻同時交匯在心裡,五味雜陳的感覺,又何只是「酸辣」可以形容呢?麵細口慢嚼,卻真的是不知麵味了。

戲拍完了,在片尾用自己的墜樓身亡,交代了自己的感情選擇,如釋重袝的張學友突然覺得餓了,開始大口吃麵,年輕時的激情,再度回到體內,年輕時最想拍的企畫案再度浮現心頭,夢想可以繼續,人生可以重頭再來,多好!快意吃麵,人生的勁味再度浮顯,導演陳可辛用吃麵講了一則人生小故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