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完全無法預見,如果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執導的《亞歷山大帝(Alexander )》換成是由希斯.萊傑(Heath Ledge)取代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擔綱,會不會救了這部大而無當的歷史傳記電影?
一旦知道希斯.萊傑當初是以不想沾惹獨裁帝王之邊,拒演《亞歷山大帝》,我相信很多人一定會對這位已故明星的挑片揀片的原則與心思,多了三分敬意。
2003年希斯.萊傑拒絕了《亞歷山大帝》的拍片邀約,他告訴奧利佛.史東,他不想詮釋任何與獨裁帝王有關的角色。曾經東征西討,創建偌大帝國的亞歷大大大帝最輝煌的戰役無非就是在西元前前331年打敗波斯國王大流士的那一場戰役,時隔2300年後才拍攝的電影,竟然巧妙結合了歷史與當代的偶然與巧合,誰要來詮釋亞歷山大大帝,就會被視為就是認同布希的進軍伊拉克,變相替布希背書。
2011年,奧利佛.史東推出他的《完整版亞歷山大帝(Alexander Revisited)》,透露了當年被希斯.萊傑拒絕的往事,也懊惱於電影被布希總統的軍事行動「綁架」,再難洗刷惡名的遺憾。
雖然我認為奧利佛.史東的《完整版亞歷山大帝》是畫蛇添足之舉,難吃,且被人嫌棄的菜,不會因為長度改變,或者是舊瓶裝了新酒,就旋乾轉坤,煥然一新,原長175分鐘(差五分鐘就三小時)的《亞歷山大帝》 就已讓人看了昏昏欲睡,索然乏味,甚至還被毒舌影迷譏為:「我浪費了生命中的三小時。」即使硬是添加了將近四十分鐘的新素材,變成214分鐘的長版,也無能多增色三分。但是我能明白為奧利佛.史東的心情,畢竟《亞歷山大帝》是他在1991年就已想拍的案子,延宕了12年才能逐夢,怎知天不時,人不和,硬是被美國帝國主義的君王布希搶了頭籌,成了他創作人生再也揮之難去的夢魘。
我毫無意願再花三個多小時去重看《完整版亞歷山大帝》,我相信當初的戲院版已經講完了史東想講的所有重要話語,當初肯割捨的,能夠割捨的,即使再接了回去,也不會有太多的光采與新意。
但是我由衷佩服希斯.萊傑的決定。
並不是因為柯林.法洛沒能演好《亞歷山大帝》,而是人生的賺錢機會很多,但是能賺卻不賺,能夠有所為,有所不為,不但要有大智慧,還要有大勇氣,2003年三月時的他,還不滿24歲,尚未大紫大紅,能跟金像獎大導合作大場面的史詩電影,多少人會抗拒這個誘惑?正因為急著成名(或者賺錢)的時候,敢於對機會說「不」,反而突顯了某些人格特質。
2011年的六月天,我突然格外懷念起這位後來接連演出《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與《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的明星,英年早逝的流星人生,固然讓人扼腕,但是慎選題材,堅持信念的生命態度,不是更讓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