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庫特(Allen Coulter)執導的《記得我》有一個出人意外的結局,一個破碎的家庭,就在父親、兒子和女兒各自經歷了一段心理煎熬後,終於有了大和解,不知道該如何疼愛女兒的父親,不願意面對父親的兒子和渴望父愛的女兒,心頭都有了親情的溫潤,誤會冰釋,真情流露,新的人生即將展開。
變生肘腋,人生無常,就是《記得我》在最後高潮的一記人生逆襲。
男主角羅伯.派亭森(Robert Pattinson)飾演的泰勒,在
但是,後人稱呼那一天為911事件。
那一天,兩架自殺飛機撞進了紐約的雙子星大樓,傲人的摩天地標就在眾目睽睽下著火冒煙,然後坍塌崩毀。人就在大樓裡的泰勒,因而無法生還。
《記得我》前面九十分鐘的劇情裡,無一字一句暗示著911事件的陰影,唯一提到恐怖份子的議題是泰勒的同班女同學艾莉在課堂上,面對教授詢問時,簡單的兩句對白。多數人不會想到,亦不會連結上911事件,然而,一旦遇見,除了錯愕,還是錯愕。
是的,這正是《記得我》著力再三的「劫難人生」素描,命運暴力經常狙擊來襲,來不及因應,只能順受,太多的遺憾,太多來不及說出口的話語,只能就此停格,前一刻的溫存與幸福,就這樣突然消失了。
這種突兀的生命暴力,《記得我》的劇本曾經悄悄滲透進男女主角的命運中,男主角泰勒的兄長在二十二歲生日那天自殺,重挫了一家和樂的幸福;女主角艾莉(由Emilie de Ravin飾演)則是親眼目擊了母親遭人殺害。人生無常,幸福無常,是電影開場時就已書寫完成的命運藍圖,終場前再度呼應此一無常主題,其實是刻意的設計。
911事件發生前,無人曾經預見,一旦目擊,只能捶心肝,《記得我》在毫無警戒的情況下出現911事件的情節,亦是試圖要重現這種突襲震撼,差別在於命運縱然無情,但是泰勒想做的事都做了,青春雖短,但是他的遺憾已然降至最低。
艾倫.庫特安排泰勒的最後一場戲在於他走進父親的辦公室,和長期打理他私人瑣事的秘書小姐談心,意外地在父親的電影銀幕上發現了自己的童年照片,永遠總是忙於公務,不曾好好靜下來與子女談心的老爸,在自己的私人城堡裡,對於家人卻有一股掛念,沒有說出口的,不代表沒有,人的深情其實自有一套運作邏輯,毋需多說,真相只有在相關當事人查覺之時,一直都在沸滾的溫度與熱度才得以外洩。
那一天早晨,雖然父親查爾斯遲到了,但是泰勒知道他是因為接送小妹卡洛琳上學,才耽擱了行程,為了親情,誤了一會兒公事又何妨?那一天早晨,泰勒悄悄發現了父親的鐵漢柔情,唇角上揚的他,走到陽光燦爛的窗台前,心頭應該有太多說不出的溫馨感動,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了吧?
他的生命時針,卻就凍結在那一刻。
導演沒有再讓我們看見大樓內的場景,他要求其他人物的視線全都轉向雙子星大廈的那個角度,從凝視到懸念,沒有歇斯底裡的哭喊,但是焦急與心痛卻都烙印在他們的眼神裡,大悲無言,無非如此!
乍然在大銀幕上遇見911事件,觀眾必定錯愕驚悸難適應,但那不也是多數目擊者當時的心情嗎?艾倫.庫特置換了等量的驚悸元素,讓觀眾有了感同身受的意外震撼,這其實是美學的高招,更重要的是,泰勒有了愛情,有了親情,生命有過的缺憾,他都已彌補完成,他不能改變宿命,但是所有他能做的,想做的,他都已親手實踐了,有憾的或許是命運,無憾的卻是青春的堅持。
「記得我」此時已從一個單純的片名,擴散成一聲聲的人生歎息,那是看似殘缺卻另有幸福歎息的美感經驗,導演知道觀眾會帶著這種感受走出戲院,面對自己的人生,面對親友,記得的,不記得的大小事,因而都會起了小小的質變,這不亦是電影人生的精彩互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