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深淵:血祭塞納河


《巴黎深淵》也好,《塞納河下》也好,基本上都是《大白鯊(Jaws)》的徒子徒孫,前輩立下的典範與公式,它一應俱全,而且抄得有稜有角,意外不多,卻也有模有樣達到娛樂效果。而且攝影把塞納河拍得嫵媚多姿,根本就是引人入勝的觀光宣導片,真不忍心變成災難場景。然而文明毀滅卻也是災難電影屢試不爽的萬靈丹。


縱然無力超越《大白鯊》,《巴黎深淵》還是努力提出三個假設與批判,讓鯊魚公式得著翻身之力。

首先,電影從垃圾海洋開場,鯊魚生存受到危脅,生命自己會找尋出口。

其次,巴黎花了大錢要舉辦鐵人三項競賽,會因有鯊魚出沒就取消嗎?這是巴黎奧運焦慮症候群現象,趕在奧運前映演,眼看選手像下餃子一般擠進塞納河的修羅場,血漿和呼叫聲肯定可以集聚議論聲浪。

第三,關心海洋生態的年輕人身體力行,組成SOS團體要解救鯨鯊,熱情有餘,知識不足,只能肉身獻祭。

導演Xavier Gens要傳遞的訊息相當簡要:世界劇變,鯊魚也激烈演進,不但可以單性繁殖,還可以適應淡水,讓人類再無寧日。最後爆破與水淹巴黎的場景直追《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雪封北美,其實是很精彩的鯊魚末日啟示錄。

女主角Bérénice Bejo演得夠賣力了,但鯊魚的進化速度遠超過她的想像,她的所有建議也只像是狗吠火車;至於集合了Alex Cortés、Anthony d’Amario和Edouard Rigaudière 三位作曲家打造的主題音樂,坦白說,還算稱職,只怪前輩巨人John Williams身影太巨大,太難超越了。


《巴黎深淵》適合放空大腦,吹著冷氣或電扇,周末假日打發時間。